一、研究情況進展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
“客家文化研究”系2012年第三批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首席專家為周建新教授、博士,牽頭單位為江西贛南師范學院。本項目共包括6個子課題,分別是:①客家文化的研究歷程及其理論范式研究;②客家文化的構成與特質研究;③客家文化的傳播與族群認同研究;④臺灣與大陸客家文化比較研究;⑤海外客家與中華民族認同研究;⑥客家文化遺產與文化產業研究。
目前該項目總體執行情況良好,研究進展順利,嚴格按照申請書中的預定計劃和課題設計有條不紊地研究,及時舉行了項目開題報告會,精心編撰和寄送《工作簡報》。首席專家周建新教授對課題研究的具體開展、研究成果的發表、研究活動的召開、研究經費的分配、子課題之間的協調,課題組成員的溝通交流等作了統籌安排。為規范課題管理,首席專家與各個子課題負責人簽訂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客家文化研究”合作協議書》,明確了各自在該項目應享的權利和應盡的責任。項目牽頭單位贛南師范學院對項目高度重視,大力支持,為課題組首席專家和主要成員提供充足的研究時間和必要條件。各個子課題負責人及其參與單位積極配合、通力協作、有效溝通,課題組全體成員嚴肅認真,迅速行動,全身心投入地項目研究工作中去。
截止至2014年6月,本項目共取得了一批有較高水平的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成果,孵化了一系列服務社會和地方文化建設方面的突出成果。其中,課題組共發表學術論文近100篇,其中CSSCI來源期刊約20篇,外文學術期刊 3篇,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16 篇;撰寫、出版學術著作、譯著 13部;在國家社科基金專欄正式發表2篇;主辦國際性和全國性學術研討會 4次,參加海內外學術交流60余人次;拍攝“客家文化影視紀錄片”一套共7集;完成的1項成果被推薦參評國家高等教育優秀教學成果獎;本項目牽頭單位贛南師范學院客家研究中心獲批為江西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協助江西省贛州市成功舉辦第六屆海峽兩岸客家高峰論壇;承擔《江西省志?客家志》的編纂工作,這也是我國第一部客家文化方面的志書。
(二)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項目下設的6個子課題總體進展順利,情況良好,取得了一批階段性成果。下面擇其重點介紹6個子課題至今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1.子課題一:客家文化的研究歷程及其理論范式研究,負責人: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兼客家研究中心主任王東教授
①完成《中國歷史上的移民與族群性:客家、棚民及其鄰居們》(Migration and Ethnicity in Chinese History: Hakkas, Pengmin, and Their Neighbors),一書的翻譯工作。目前臺灣的南天書局已接受了該譯本的出版,并獲得了STANFORD出版社的授權。該書的繁體中譯本,2014年底將正式出版。
②關于清代地方志中客家形象建構與客家書寫的資料整理。目前已積累這方面的資料近二十萬字,將來可分臺灣與中國大陸兩塊,寫成專題論文。而這些論文都將是子課題專著的重要組成部分。
③清代客家籍文人學士客家書寫的資料梳理。2014年底前該項工作全部完成。
2.子課題二:客家文化的構成與特質,負責人:贛南師范學院鐘俊昆教授
①拍攝“客家文化影視專題紀錄片”,共7集,包括客家客家源流與分布、客家宗族與文化、客家教育與名人、客家民居建筑與風水、客家民俗風情、客家飲食文化和客家民間藝術。
②在《客家學刊》、《地方文化研究》等發表論文20余篇,主辦了“首屆中華易學與堪輿文化學術研討會”,與省內外的地域文化研究機構建立了良好聯系。
③在《贛南日報》、《河源日報》等客家地市主流報刊的理論版發表客家文化知識的專題研究論文,開辦多期“贛南客家文化專題講習班”,培訓客家基層文化工作者1000余人。
3.子課題三:客家文化的傳播與族群認同,負責人:首席專家、贛南師范學院客家研究中心主任周建新教授、博士
①以歷史上客家人的遷徙為主,探討客家移民與客家文化的傳播;以客家文化方面的報刊、電視、網站等大眾媒介為對象對象,著重分析當下客家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態勢。在《廣西民族大學學報》、《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等CSSCI來源期刊上發表論文近20篇。
②以世界客屬懇親大會為研究對象,對客家人的族群認同、族群意識進行實證分析。目前已經搜集到相關文獻資料和口述訪談材料20余萬字,前往印度尼西亞、福建三明、河南開封等地參加世界客屬懇親大會,相關的著作正在撰寫當中。
③開設并主講《客家文化專題》課程,并成為國家教育部精品視頻公開課推薦課程;承擔《江西省志?客家志》的編纂工作;一項成果被推薦參評國家高等教育成果獎;做好項目秘書處相關工作,舉行開題報告會、合辦《贛南師范學院學報》“客家研究專欄”,向國家社科基金專欄投稿,編輯并寄送《工作簡報》等。
4.子課題四:臺灣與大陸客家文化的比較研究,負責人:福建省委黨校副校長、閩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可教授、博士
①先后多次赴福建永定、南靖、詔安等與臺灣關系較為密切的客家縣進行較長
時間的田野調查研究,收集到大量的文獻與口頭資料。
②撰寫了《傳承與變遷:臺灣客家與大陸客家民間信仰比較研究》、《大陸客家與臺灣客家口傳文化比較研究》、《閩臺客家始祖崇拜及其當代表述研究》等10余篇論文,分別將在《東南學術》、《福建論壇》、《福州大學學報》等刊物上發表。
③協辦第六屆海峽兩岸客家高峰論壇,規模大、檔次高,包括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先生等在內的1000余名海峽兩岸嘉賓出席,產生很大的社會影響。
5.子課題五:海外客家與中華民族認同研究,負責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海外華人研究中心主任曾少聰教授、博士
①完善子課題研究團隊,增補相關研究人員。子課題組先后與泰國、臺灣、香港的客家研究學者和客屬社團取得聯系,委托海外客家研究的學術資料搜集工作。目前,本項工作已經基本完成,有關東南亞、臺灣和香港的海外客家研究資料正在緊鑼密鼓的搜集之中。增補了一些海外學者作為本子課題海外成員,如臺灣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客家文化研究計劃”推動委員會委員趙樹岡教授、泰國皇太后大學外文學院中文系Nisreen Pattararuangwilai博士、香港科技大學張龍騰博士等。
②細化子課題研究計劃,制定具體的研究計劃和任務分工,制定了田野調查的調查提綱。在課題申報書中,有關本重大課題的宏觀把握與論述已經比較完備。通過討論,我們對具體研究計劃,特別是最終文本的寫作提綱進行了初步討論,并依據討論中的提綱尋找差距,進一步調整、完善資料搜集和田野調查的方向。
6.子課題六:客家文化遺產與文化產業研究,負責人:贛南師范學院客家研究
院院長羅勇教授
①成功舉辦主題為“客家文化傳播與產業創新”的第四屆客家文化高級論壇,來自加拿大、日本、臺灣和大陸的百余人參加了論壇,共收到與會論文80余篇并編輯成冊,內容涉及“客家文化傳播與創新”、“客家文化產業的理論與實踐”、“客家博物館的建設與運營”、“客家飲食文化”、“客家文化與新媒體”等。
②積極開展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以及實踐工作,完成贛州市政府委托項目“客家文化(贛南)生態保護區規劃綱要”,并成功獲批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贛南圍屋成功入選為“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一)調查研究情況
課題組圍繞6個子課題的研究內容,分別進行了大量深入的調查研究,收集并整理了一大批文獻材料。調查地點主要集中在兩大部分,一是圍繞海峽兩岸客家和海外客家這兩大子課題,分別前往臺灣的臺北、苗栗、新竹,香港的新界等臺港澳地區,以及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泰國、韓國等國家和地區;二是在贛、閩、粵三省毗鄰區客家大本營,具體地點包括:江西贛南的南康、信豐、大余、于都、寧都、安遠、石城、龍南、全南、定南、崇義、上猶、瑞金、尋烏等18縣市區、福建閩西的永定、南靖、詔安、寧化、龍巖、永安等地,廣東梅州的梅縣、興寧、五華、平遠、大埔、豐順,韶關的南雄等地。例如課題組成員袁理博士通過聯系臺灣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客家文化研究計劃”推動委員會委員趙樹岡教授,已經前往臺灣進行本子課題的實地調查,因此,自立項以來,課題組已進行了時間較長、涉及地域廣、具有一定深度的調查研究。
調查材料方面,先后收集到了贛閩粵三省各縣的地方志、族譜材料100余部(冊),碑刻資料300余通以及地方名人文集、宗教科儀書、契約文書一批,為項目的研究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課題組圍通過親身參與世界客屬懇親大會等客家聯誼活動、客家運動,通過采訪其組織者、參與者收集到了一批珍貴的口述史訪談材料,以及客屬社團組織、客家宗親會和各類客家文化活動的鄉情報告、會刊?、會談紀要、紀念冊等專門性的文獻資料,這些都是深化客家文化研究的重要文獻資料,具有獨特的價值。
對已經收集到客家文化的文獻資料,除了運用于本課題研究以外,還注重通過其他各種途徑和方式,提高這些文獻資料的使用率和利用率。對于珍貴的、原始的文獻材料,可通過甄別和篩選,整理成專題性文獻資料匯編,編輯成冊,內部使用;對于沒有正式出版的或者平時不易見到的港臺、海外地區客家研究著作,可擇其經典的、重要的論著進行翻譯出版;對于課題研究中收集到的各類客家文化實物,可送至博物館、文化館、研究中心等單位作為收藏的展品。上述幾個系列的文獻資料形成后,在海內外主要客家研究機構和主要客屬社團中實現資源共享,既滿足海內外學者從事客家文化研究的教學與科研之用,也可滿足廣大客屬人士對于了解客家文化的需求。
(二)學術交流情況
本項目先后主辦或協辦了第三屆客家文化高級論壇(2012年10月19-20日)、第六屆海峽兩岸客家高峰論壇(2013年8月12-14日)、首屆中華易學與堪輿文化學術研討會(2013年11月1-3日)、第四屆客家文化高級論壇(2013年11月19-22日)等4次國際性和全國性學術研討會,召開課題組小型學術研討會3次。其中第六屆海峽兩岸客家高峰論壇于2013年 8月13-14日在江西贛州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臺盟中央主席林文漪,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許嘉璐,江西省委書記強衛共同啟動開幕式。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國務院臺辦主任張志軍,省長鹿心社等致辭,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客屬宗親1000余人參加了會議。本項目首席專家受贛州市政府委托,負責大會議程制定、論文評審、論文集編輯等事宜。該論壇為贛臺兩岸客家交流,傳承客家精神,弘揚中華文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課題組還先后邀請中國社會學會會長鄭杭生教授、北京師范大學萬建中教授、上海師范大學張佩國教授、臺北中央研究院趙樹岡教授、日本河合洋尚等國內外專家學者前來講學,為課題研究把脈會診,合作交流。除了“請進來”,課題組還積極“走出去”。周建新教授應邀到韓國大田大學、羅勇教授到印度尼西亞參加第26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國際學術研討會,此外,課題組成員還到廣東潮州、深圳、梅州,福建寧化、湖南吉首等地參加人類學高級論壇、中國社會學會學術年會、中國人類學民族學客家專業委員會學術會議、首屆粵閩贛區域文化研討會、客家文化夏令營等各類學術活動60余人次。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1.2013年8月13日在海峽兩岸客家文化高峰論壇上,項目首席專家代表課題組向大會隆重推介了課題組組織、策劃的《客家研究新視野叢書》,該叢書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首次推出第一輯共8部專著,涉及客家文化的歷史、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方面,引起了學術界的重視。此外,在《客家學刊》第三輯中以“暢談客家文化 共謀客家語言發展”為主題,推出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著名文化學者許嘉璐先生,臺灣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院長羅肇錦教授、臺灣聯合大學客家文化學院院長劉鳳錦教授、臺灣元智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劉阿榮教授以及課題組周建新教授、羅勇教授、王東教授等12位海內外專家學者的大會演講。
2.課題組及時、認真地做好《工作簡報》的編寫和報送工作。目前已完成《工作簡報》兩期的編輯工作(第一期編輯于2013年1月12日,第二期編輯于2013年9月26日),每期大約3、4千字,并按照相關要求,寄送至全國社科規劃辦、江西省社科規劃辦等管理部門,同時還發送至每個子課題負責人及其所在單位。目前正在編輯《工作簡報》第三期。
3.課題組積極撰寫國家社科專欄稿件,目前已正式投稿5篇,其中“著力開掘客家文化的現代意義”等2篇稿件被“國家社科基金專欄”《中國社會科學報》錄用發表,較好地展示并宣傳了本項目的最新研究成果。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一) 存在問題
本項目是目前關于客家文化領域所設立的最高級別的科研課題,可謂是責任
重大,使命光榮?图椅幕菨h民族一個系統分明的地域文化,具有我國地域文化普遍特征的文化形態;同時客家文化又是一個極具特色的族群文化,以對文化的堅守和傳承及其突出的族群凝聚力和向心性而著稱。因此使得客家文化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區域文化。客家人不僅聚居于贛閩粵邊區的客家大本營,還播遷于國內諸多省市區和臺灣、香港、澳門,以及世界五大洲80多個國家和地區。客家文化的豐富性、客家源流的復雜性以及客家人口與分布的廣泛性等因素,導致了本項目研究的艱困性,富有很大的挑戰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研究地域的寬泛。既有大陸客家地區,又有臺港澳客家地區,還有國外客家地區,使得對課題的調查研究,特別是實地考察帶來很大考驗。
2.資料收集和整理的困難。由于研究對象廣布于世界各地以及大陸各省,尤其是海外客家人的歷史、發展和認同等資料,不僅數量相對多且雜,而且關鍵是收集不易,資料收集和分析的工作量極大,這無疑給課題組成員帶來了很大困難,增加了相當大的工作量。
3.研究人員的協調與整合,特別是本項目中海峽兩岸客家和海外客家研究這兩個子課題,其課題組成員有多人是來自臺灣、東南亞乃至美國等地,導致研究人員之間聯系與溝通不如國內人員便利與通暢。
(二)改進措施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與困難,課題組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針對研究地域寬泛這一問題,一方面將研究范圍盡量集中,比如海外客家研究,集中研究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客家文化,并將其與南中國海問題聯系起來考察;另一方面通過采用比較研究的方法,加強兩地客家文化的比較。
2.實施課題資料員制度,充分利用子課題負責人所在單位的研究力量,重點是在讀博士和碩士研究生,請他們協助當地客家研究資料的收集。
3.決定通過建立QQ群、微信、E-mial等多種聯系手段、舉辦學術研討會、田野工作坊等方式加強學術交流等形式促進課題組人員之間特別是與臺港澳地區和國外專家學者之間的聯系與交流。
(三)研究心得
通過這近兩年的課題實施,結合項目至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課題組認為應
該做到以下幾點:
1.思想高度重視,行動積極主動。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是目前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最權威、資助力度最大的一類科研課題,具有很強的指向性和顯示度。因此,成功獲得該項目的立項,固然可喜可賀,但不能總是躺在功勞薄上沾沾自喜,而是應該把它當成一種使命,一份責任。因此,2012年6月,當“客家文化研究”第一次正式以獨立的選題納入到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我們覺得這既是一次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又是一次巨大的考驗!既是責任,更是使命!成功獲批后,我們更是把本項目當成一個客家文化的頭號工程,思想上高度重視,行動上積極主動。
2.細化研究計劃,明確任務分工。在課題申報書中,有關本項目的宏觀把握與論述已經比較完備,但就每個子課題而言的具體闡述還并沒有完全展開。通過討論,我們對具體研究計劃,特別是最終文本的寫作提綱進行了討論,并依據討論中的提綱尋找差距,進一步調整、完善資料搜集和田野調查的方向。
3.集體攻關,協同創新。由于本項目任務重、要求高,它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首席專家一兩個人能夠勝任,因此,在本項目的實施過程中,采取首席專家、子課題課負責人和課題小組三級責任制,具體落實、層層把關,在重大疑難問題,發揮課題組乃至參與單位的整體優勢,實行集體攻關、協同創新。
4.文獻與田野并重,積極開展實地調查。文獻材料是本項目的主要資料來源,但田野調查是本項目最為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也是資料收集的重要途徑和和手段。有鑒于此,課題組不僅注重國內和國外客家以及相關研究資料的搜集,還致力于對這兩個區域客家的實地調查。計劃在中央研究院等臺灣科研院所搜集有關海外客家研究的相關資料,并計劃前往高雄美濃客家聚居區進行實地考察。
(四)意見建議
1.加強教育培訓。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任務重,要求高,因此希望全國社科規劃辦能夠定期舉辦培訓活動,組織首席專家以及子課題負責人學習培訓項目的管理規定以及注意事項。
2.促進溝通交流。希望全國社科規劃辦能采取相應措施,加強各個重大項目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互通有無,共同提高。
五、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無
綜合近兩年的研究工作,我們認為,忠實地履行了當初課題論證報告中的基本設計,并嚴格執行了全課題的研究進度,同時也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研究成果。盡管遇到了不少困難,也存在一些不足,但我們有信心、有決心,將按原先的課題設計,保質保量、按時如期圓滿完成全部任務。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進展情況。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基本內容、主要觀點、學術價值、社會影響等)
1.翻譯和出版《中國歷史上的移民與族群性:客家、棚民及其鄰居們》(Migration and Ethnicity in Chinese History: Hakkas, Pengmin, and Their Neighbors)。此書是客家研究的經典著作,也是運用西方族群理論研究客家的最重要著作之一。作者是澳籍華人梁肇庭(Sow-Theng Leong),他運用西方人類學中的族群理論與施堅雅的區域系統理論來解釋歷史上的客家移民的時間與空間圖式,結合中國內地移民的歷史,對客家的起源、形成和發展史重新詮釋。十多年來,該書的理論模式及其研究方法,對中國大陸及臺灣的客家研究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嘤谠摃恢睕]有中譯本,許多學者對該書的整個理論及其解釋模式,并不十分清晰,作為近二十年來國際客家學界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中國大陸學者有責任對該書的理論及其解釋模式有一個全面的理解,并在此基礎上就該書的理論模式作出我們的回應。有鑒于此,本課題立項后,將該書翻譯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子課題負責人王東和有關學者合作,已完成該書的翻譯工作。目前,臺灣南天書局已獲得STANFORD UNIVERSITY出版社的授權,行將出版該書的繁體中譯本。本書作為客家研究領域里程碑式意義的著作,正式出版后,不但彌補了長期缺少中譯本的遺憾,而且必將澤被后學,開拓客家研究視野。
2.策劃、出版《客家研究新視野》叢書。該叢書計劃分若干輯連續出版,第一輯包括8部著作,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預計于2014年底正式出版問世。內容包括客家研究理論建構、客家社會經濟研究、客家民間信仰研究、客家非物質文化研究等多方面內容。這批著作是當前客家研究領域中青年學人高質量、高水平的代表性著作,作者全部是本項目的主要成員,能夠呈現客家研究視野的新穎性、理論的前沿性與文獻資料的完整性、系統性。本叢書的出版對于提升客家研究的理論水平,擴大客家學在國內外學術界的影響必將起到積極作用。
《客家研究新視野叢書》第一輯包括:①周建新、張海華:《贛閩粵毗鄰區客家服飾的藝術人類學研究》,②鄒春生:《文化傳播與族群整合:宋明時期贛閩粵邊區的儒學實踐與客家族群的形成》,③溫春香:《文化表述與族群認同:新文化史視野下的贛閩粵毗鄰區族群研究》,④黃志繁:《明清贛閩粵邊界毗鄰區生態、族群與“客家文化”:晚清客家族群認同建構的歷史背景》,⑤王維娜:《從山野到大庭廣眾:長汀客家山歌的傳承與地方知識》,⑥靳陽春:《宋元汀州社會經濟變遷與客家族群的形成》,⑦黃韌:《神境中的過客:從象征的變化解讀粵東曹主信仰中商業和權力的互動》,⑧肖文禮:《贛南客家儀式音樂研究》。
3.編輯出版《客家學刊》、《贛南師范學院學報?客家研究專欄》等學術刊物。
《客家學刊》是贛南師范學院客家研究中心的學術刊物,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目前已正式出版三輯。自出版以來,精心組稿,嚴格審閱,得到學界好評,不斷收到知名學者撰寫文章,為進一步推動客家學術的發展,構筑兩岸乃至世界客家研究國際性學術成果發表平臺而努力。《贛南師范學院學報?客家研究專欄》是“全國高校優秀社科期刊特色欄目”。自2012年本項目立項至今,共推出8期“客家研究”專欄,51篇文章,分為客家語言、客家民間文獻、客家非遺、客家文化傳播等多個專題,涵蓋客家研究各個方面,吸引眾多海內外學者投稿,期間不乏莊孔韶等全國知名學者。目前成為客家研究成果發表的重要平臺。
4.編撰《江西省志?客家志》。2012年下半年,以課題組為主體的《江西省志?客家志》編撰委員會成立,正式開始《客家志》的編撰工作。《客家志》是全國第一部客家領域的專業志書,是志書編纂工作的創新,涉及江西省各客家縣市及全國其它有客家分布的地區,地域范圍廣,工作量大、難度高,最后要形成80多萬字以上的正稿和100多萬字的資料匯編。該項工作與本課題相輔相成,為文獻資料的采集、整理工作提供了巨大支持。同時也是本課題服務社會,為地方社會文化發展提供必要智力支持。
5.舉辦海峽兩岸客家高峰論壇、客家文化高級論壇等學術會議。2013年 8月,第六屆海峽兩岸客家高峰論壇在贛州市開幕,以課題組成員為主要成員組成的“第六屆海峽兩岸客家高峰論壇學術委員會”,負責大會議程制定、論文評審、論文集編輯等事宜。會議極大地提高了“客家搖籃”的知譽度,為贛臺兩岸客家交流提供了重要平臺,為傳承客家精神,弘揚中華文化,增進同胞感情發揮了重要作用。 11月,第四屆客家文化高級論壇在廣東河源舉行,課題組入選論文十余篇。項目首席專家周建新教授、子課題負責人羅勇教授受邀分別作大會主題演講?图椅幕呒壵搲怯哨M南師范學院客家研究院等兩岸客家研究機構聯合發起的客家研究最高規格學術交流平臺,論壇秘書處設贛南師范學院客家研究院;其宗旨以促進客家學術研究為根本,以緊跟國際學術潮流,以時代性、世界性、科學性和持續性為基本要求。此外,2013年11月,課題組還主辦“首屆贛州易學與堪輿文化研討會”,2014年11月,還將主辦第五屆客家文化高級論壇。
6.加強客家文化的傳播,促進客家研究人才的培養。本項目立項以來,課題組堅持研究與教學并重,理論聯系實際,開設和主講的《客家文化專題》,被推薦為國家教育部精品視頻公開課;“客家文化育人”獲得江西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并被推薦參評國家教學成果獎;與有關部門合作,拍攝“客家文化影視紀錄片”,共七集,成為客家文化教學的特色教材;與贛州市客家聯誼會、文化局等部門合作,共同舉辦多期“贛南客家文化專題講習班”,培訓客家基層文化工作者1000余人,有力地促進了客家文化知識的傳播,客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二、階段性成果清單
序號 |
成果名稱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
字數 |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
1 |
著力開掘客家文化的現代意義 |
周建新 |
論文 |
《中國社會科學報》 2013年9月11日 |
1000字 |
國家社科基金專刊 |
2 |
近代客家鄉村地方精英的結構與素質探析 |
周建新 |
論文 |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2年第4期 |
10000字 |
CSSCI來源期刊 |
3 |
大眾媒介與客家族群意象的建構 |
肖玉琴 周建新 |
論文 |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3年第6期 |
12000字 |
CSSCI來源期刊 |
4 |
20世紀初期贛閩粵邊區的客家社會與文化 |
周建新 曾過生 |
論文 |
《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13年第1期 |
11000字 |
CSSCI擴展版來源期刊 |
5 |
族群認同與當代客家運動的興起和發展——基于人類學過程論視角的分析 |
周建新 |
論文 |
《世界客屬第26屆懇親大會國際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日月星出版社2013年9月 |
12600字 |
|
6 |
何謂客家?客家學何為? |
周建新 |
論文 |
《人文興贛:傳承·創新·發展》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7月 |
12000字 |
|
7 |
互聯網與當代客家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海峽兩岸的經驗與啟示 |
周建新 |
論文 |
《客家縱橫》 2014年第2期 |
7000余字 |
|
8 |
客家婦女的精神品質 |
周建新 |
論文 |
《贛南日報》(理論版)2013年8月23日 |
3000余字 |
|
9 |
網絡化:客家文化發展的新趨勢 |
周建新 |
論文 摘要 |
《贛南日報》(理論版)2013年8月15日 |
600字 |
|
10 |
從“候鳥式遷移”到“日久他鄉是故鄉” |
周建新 |
論文 摘要 |
《梅州日報》(理論版)2013年10月16日 |
400字 |
|
11 |
客家認同與客家文化傳承 |
羅勇 |
論文 摘要 |
《贛南日報》(理論版)2013年8月14日 |
900字 |
|
12 |
客家“拜圖”儀式展演 |
羅勇 張自永 |
論文 |
《中華文化論叢》2013年第10期 |
8400字 |
CSSCI來源期刊 |
13 |
論海外客家人的尋根與認同 |
羅勇 |
論文 |
《世界客屬第26屆懇親大會國際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日月星出版社2013年 |
9000字 |
|
14 |
客家與客家精神散論 |
羅勇 |
論文 |
《贛南日報》(理論版)2013年8月7日 |
|
|
15 |
客家傳統婦女服飾 |
鄒春生 |
論文 |
《贛南日報》(理論版)2013年8月11日 |
|
|
16 |
客家民間文藝:鄉音鄉俗系鄉情 |
湯光華 |
論文 |
《贛南日報》(理論版)2013年8月14日 |
|
|
17 |
客家遷徙經驗與文化認同 |
王東 |
論文
|
《贛南日報》(理論版)2013年8月15日 |
600字 |
|
18 |
協辦《贛南師范學院學報》“客家研究專欄” |
課題組 |
論文 |
《贛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2年第3期-5期 2013年第1期-5期 2014年第1期-5期 |
|
|
19 |
清代廣東地方志中的客家書寫與客家形象變遷 |
王東 |
論文 |
《史林》 |
20000字 |
|
20 |
閩西客家鐘氏的歷史淵源與社會發展——以武北鐘氏為中心的田野調查研究 |
劉大可 |
論文 |
《第六屆海峽兩岸客家高峰論壇論文集》 |
15000字 |
|
21 |
邊緣資料、邊緣問題、前沿觀點與推動學術進步——評汪毅夫著《閩臺婦女史研究》 |
劉大可 |
論文 |
《學術評論》 2013年第4期 |
5000字 |
CSSCI來源期刊 |
22 |
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新思想、新論斷、新表述 |
劉大可 |
論文 |
《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3、3 |
7000字 |
CSSCI來源期刊 |
23 |
生活的建構——“客家祖地”建構之我見 |
郭一丹 |
論文 |
《贛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3年第4期 |
6000字 |
|
24 |
客家山歌文化生態保護對策初探 |
廖小鳳 |
論文 |
《贛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3年第5期 |
7500字 |
|
25 |
民國時期少數族群的自我書寫與國族構建——以羅香林和石啟貴為中心 |
袁理 |
論文 |
中國西南研究視野中的湘西——紀念凌純聲﹑芮逸夫等湘西苗族調查研究先驅研討會論文集 |
6000字 |
|
26 |
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相關問題的思考——以贛南客家地區嗩吶藝術為例 |
肖艷平 |
論文 |
《廣播歌選》 2013年第5期 |
6500字 |
|
27 |
贛南客家嗩吶班的生存現狀考察 |
肖艷平 |
論文 |
《廣播歌選》 2013年第12期 |
5500字 |
|
28 |
生活的建構——客家祖地建構之我見 |
郭一丹 |
論文 |
《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第4期 |
7000字 |
|
29 |
客家山歌和畬族民歌的比較研究 |
邊秀梅 |
論文 |
《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第5期 |
7000字 |
|
30 |
楊村龍舟賽的展演、價值與特征 |
賴觀揚 |
論文 |
《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4年第2期 |
5000字 |
|
31 |
“城鎮化”宏大敘事的微觀思考 |
郭一丹 |
論文 |
《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4年第2期 |
6000字 |
|
32 |
從“流民”到“客家”:客家族群意識的興起與變化 |
溫春香
|
論文
|
《族群遷徙與文化認同論文集》,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12.9 |
5000字 |
|
33 |
從民族識別到社會歷史大調查:施聯朱先生訪談錄 |
魏志龍
|
論文
|
《2012畬族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12.11 |
6300字 |
|
32 |
男聲在哭嫁儀式中的“失語”到“開聲” |
周建新 |
論文 |
《地方文化研究》 2013年第4期 |
9000字 |
|
32 |
當下客家研究的學術價值與現代意義
|
周建新
|
論文
|
《世界客屬第25屆懇親大會國際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年 |
8500字 |
|
36 |
人類學釋放我對客家的真愛——訪客家學者周建新教授 |
周建新
|
論文
|
《民族論壇》 2012年第10期
|
10000字 |
|
37 |
文化成為生意:客家文化行銷的經濟社會學考察 |
周建新
|
論文
|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 2014.5
|
16000字 |
CSSCI來源期刊 |
38 |
客家服飾的藝術傳唱與真實再現——以客家山歌為分析文本 |
周建新 |
論文 |
《藝術評論》 2012年第10期 |
7500字 |
CSSCI擴展版來源期刊 |
39 |
贛南地區における客家文化の構築過程,客家の創生と再創生——歴史と空間からの総合的再検討 |
周建新 |
論文 |
風響社,日本, 2012年2月 |
15000字 |
外文期刊論文 |
40 |
集體行動語境中的民、俗、學者與民俗研究——以客家圍龍屋保護事件為中心討論 |
周建新 |
論文 |
《民俗研究》 2012年第3期 |
12000字 |
CSSCI來源期刊 |
41 |
贛州客家聚居區的閩南人由來探究 |
周建新 |
論文 |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 |
11000字 |
CSSCI來源期刊 |
42 |
Local Elites and Modernization in China in Late Qing Dynasty——Taking Wen Tingshi as the example |
周建新 |
論文 |
Tohoku Anthropological Exchange (《東北人類學論壇》,日本東北大學主辦) Mar,2014,第13號 |
15000字 |
外文期刊論文 |
43 |
客家民間風水信仰與水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
羅勇 |
論文 |
《第十二屆人類學高級論壇論文集》 2013、10 |
8000字 |
|
44 |
論中央蘇區的客家文化背景 |
羅勇 |
論文 |
《河洛文化與客家文化論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2.9 |
6000字 |
|
45 |
楊筠松:客家風水信仰的始祖 |
羅勇 |
論文 |
《中國社會科學報》 2012.10.29 |
2000字 |
|
46 |
客家研究的學術立場與現實關懷 |
羅勇 |
論文 |
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11 |
4500字 |
|
47 |
張公.賴公信仰研究——以贛南為考察重點 |
羅勇 |
論文 |
《族群遷徙與文化認同論文集》,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12.9 |
6000字 |
|
48 |
客家釀酒與酒文化 |
羅勇 |
論文 |
《第四屆客家文化高級論壇論文集》 2013、11 |
7000字 |
|
49 |
黎士弘《閩酒曲》與閩西客家酒俗 |
羅勇 |
論文 |
《農業考古》 2013、6 |
6000字 |
核心期刊 |
50 |
淺議儒家文化向客家地區傳播的方式和影響 |
鄒春生 |
論文 |
《族群遷徙與文化認同——第十屆人類學高級論壇論文集》,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12.9 |
8000字 |
|
51 |
以神道設教:略論士人在佛教神跡故事傳播中的儒家立場 |
鄒春生 |
論文 |
Journal of Eastern-Asia Buddbism and Culture 2012.9 |
6000字 |
外文期刊論文 |
52 |
略論中原文化的傳播與客家文化結構的形成 |
鄒春生 |
論文 |
《河洛文化與客家文化——第11屆中國河洛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2.10 |
6000字 |
|
53 |
構建海峽兩岸客家文化交流平臺芻議 |
鄒春生 |
論文 |
《首屆石壁客家論壇論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10 |
6000字 |
|
54 |
獨善其身與兼善天下:關于楊時與溫革的辦學活動之比較 |
鄒春生 |
論文 |
《楊時教育思想研究——楊時教育思想與書院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廈門大學出版社2013、2 |
7000字 |
|
55 |
神靈顯跡與民間敘事:士人立場在民間信仰中的隱形表達 |
鄒春生 |
論文 |
《定光古佛文化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10 |
7000字 |
|
56 |
略論行政區劃變遷對客家文化發展的作用 |
鄒春生 |
論文 |
《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3、10 |
6000字 |
|
57 |
客家研究資料的擇取與解讀 |
鄒春生 |
論文 |
《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3、10 |
2000字 |
|
58 |
客家傳統戲曲的現代傳承 |
鄒春生 |
論文 |
《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4年第2期 |
7000字 |
|
59 |
村落環境對地方戲曲的影響:以贛南采茶戲為例 |
鄒春生 |
論文 |
《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4年第2期 |
7000字 |
|
60 |
客家地區二次葬習俗探析 |
王天鵬 |
論文 |
《中國地方志》 2012.6 |
8000字 |
CSSCI來源期刊 |
61 |
客家生育實踐的地方性知識闡釋 |
王天鵬 |
論文 |
《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3、1 |
7000字 |
|
62 |
事實還是真實:客家研究方法論探討 |
溫春香 |
論文 |
《贛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3、8 |
1600字 |
|
63 |
學術與經世:客家研究反思 |
溫春香 |
論文 |
《第六屆海峽兩岸客家高峰論壇論文集》 2013、8 |
6000字 |
|
64 |
略論楊救貧與贛南風水文化 |
溫春香 |
論文 |
《贛州市首屆中華易學與堪輿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13、10 |
6000字 |
|
65 |
客家研究:非物質文化視野 |
魏志龍 |
論文 |
《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3、8 |
4000字 |
|
66 |
從民族識別到社會歷史大調查:施聯朱先生訪談錄 |
魏志龍
|
論文 |
《2012畬族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12.11 |
12000字 |
|
67 |
客家民間文學需多學科整合 |
鐘俊昆 |
論文 |
《贛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3.4 |
2000字 |
|
68 |
客家文化產業發展:渝州夏繡坊的經驗 |
鐘俊昆 |
論文 |
《第四屆客家文化高級論壇論文集》 2013.11 |
5000字 |
|
69 |
明清時期客家民間知識分子的價值取向與河洛文化的相關性 |
鐘俊昆 |
論文 |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2.9 |
6000字 |
|
70 |
國家、家族與地域社會:從《本廟緣田碑記》看明代九峰地方社會轉型 |
朱忠飛 |
論文 |
《第四屆民間歷史文獻論壇》 2012、12 |
8000字 |
|
71 |
文化傳統與族群敘事:明清閩粵贛婦女形象研究2 |
朱忠飛 |
論文 |
麗水畬族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2、11 |
6000字 |
|
72 |
明清時期三僚風水師在福建的實踐 |
朱忠飛 |
論文 |
《贛州市首屆中華易學與堪輿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13、11 |
6500字 |
|
73 |
閩南客家族譜的祖源敘事與族群認同研究 |
朱忠飛 |
論文 |
《第四屆客家文化高級論壇論文集》 2013、11 |
9000字 |
|
74 |
贛南客家的建筑民俗與民間信仰 |
鐘福民 |
論文 |
《地方文化研究》 2013、5 |
7500字 |
|
75 |
贛南客家有關時間的民俗 |
鐘福民 |
論文 |
《贛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3、1 |
7000字 |
|
76 |
客家酒文化與客家人的養生之道 |
鐘福民 |
論文 |
《第四屆客家文化高級論壇論文集》 2013、11 |
6000字 |
|
77 |
地方縣志的族譜化:以明清瑞金縣志為考察中心 |
李曉方 |
論文 |
《史林》 2013、10 |
11000字 |
CSSCI來源期刊 |
78 |
客家地區方志研究:以瑞金縣志編纂為例 |
李曉方 |
論文 |
《第六屆海峽兩岸客家高峰論壇論文集》 2013、8 |
10000字 |
|
79 |
贛南客家地區的風水信仰與方志書寫 |
李曉方 |
論文 |
《第四屆海客家文化高級論壇論文集》 2013、11 |
6000字 |
|
80 |
閩西在客家民系形成中的地位再探 |
周琍 |
論文 |
《石壁論壇》 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10 |
7000字 |
|
81 |
國外學者關于風水文化的研究 |
周琍 |
論文 |
《首屆贛州易學與堪輿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3、11 |
6300字 |
|
82 |
鹽糧貿易與清代贛閩粵邊區社會經濟格局 |
周琍 |
論文 |
《鹽業史研究》 2013、3 |
8000字 |
CSSCI擴展版來源期刊 |
83 |
客家黃酒的民俗文化內涵 |
周琍 |
論文 |
《第四屆客家文化高級論壇論文集》2013、11 |
5000字 |
|
84 |
人類學視閾下的客家文化傳播 |
周建新 |
論文 |
《贛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4年第5期 |
2000字 |
|
85 |
新媒體語境下的客家文化傳播 |
周建新 王有 |
論文 |
《贛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4年第5期 |
8900字 |
|
86 |
大眾媒介與客家非物質遺產保護 |
樊坤 方觀音 |
論文 |
《贛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4年第5期 |
9000字 |
|
87 |
從曹主信仰神話系統看客家文化在南嶺民族走廊的傳播過程 |
黃仞 湯旭 |
論文 |
《贛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4年第5期 |
12000字 |
|
88 |
陶瓷書法與客家文化融合的藝術傳播 |
羅志強 熊青珍 |
論文 |
《贛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4年第5期 |
6000字 |
|
89 |
近十年客家商人研究綜述 |
周琍 龔丹丹 |
論文 |
《贛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4年第1期 |
7900字 |
|
90 |
清代廣東私鹽銷售的人員組成及方式 |
周琍
|
論文 |
《歷史教學問題》 2014年第2期 |
8300字 |
CSSCI擴展版來源期刊 |
91 |
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的民間工藝傳說研究 |
鐘福民 |
論文 |
《民族藝術研究》 2012年第3期 |
6800字 |
CSSCI擴展版來源期刊 |
92 |
三界溝通中的音聲表演——以江西寧都客家出殯儀式為例 |
湯光華 郭莉 |
論文 |
《中國音樂學》 2012年第4期 |
8200字 |
CSSCI來源期刊 |
93 |
1980-2010贛南客家音樂研究之定量分析 |
湯光華 郭莉 |
論文 |
《藝海》 2012年第6期 |
5600字 |
|
94 |
《客家民間信仰和地域社會研究》 |
周建新 |
著作 |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 |
70萬字 |
|
95 |
《客家民居建筑與聚落文化研究》 |
羅勇 |
著作 |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 |
40萬字 |
|
96 |
《客家學刊》第三輯 |
周建新 |
主編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4年 |
25萬字 |
|
97 |
《族群遷徙與文化認同》 |
羅勇 |
主編 |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12年 |
47萬字 |
|
98 |
《中國歷史上的移民與族群性:客家、棚民及其鄰居們》 |
孫業山 王東譯 |
譯著 |
臺灣南天書局 2014年 |
20萬字 |
出版中
|
99 |
贛閩粵毗鄰區客家服飾的藝術人類學研究 |
周建新張海華 |
著作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4年 |
23萬字 |
出版中
|
100 |
文化傳播與族群整合:宋明時期贛閩粵邊區的儒學實踐與客家族群的形成 |
鄒春生 |
著作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4年
|
27萬字 |
出版中
|
101 |
文化表述與族群認同:新文化史視野下的贛閩粵毗鄰區族群研究 |
溫春香 |
著作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4年
|
27萬字 |
出版中
|
102 |
明清贛閩粵邊界毗鄰區生態、族群與客家文化:晚清客家族群認同建構的歷史背景 |
黃志繁 |
著作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4年
|
30萬字 |
出版中
|
103 |
從山野到大庭廣眾:福建長汀客家山歌的傳承與地方知識 |
王維娜 |
著作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4年
|
25萬字 |
出版中
|
104 |
宋元汀州社會經濟變遷與客家族群的形成 |
靳陽春 |
著作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4年
|
24萬字 |
出版中
|
105 |
神境中的過客:從象征的變化解讀粵東曹主信仰中商業和權力互動 |
黃 韌 |
著作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4年
|
28萬字 |
出版中
|
106 |
贛南客家儀式音樂研究 |
肖文禮 |
著作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4年 |
22萬字 |
出版中
|
107 |
第四屆客家文化高級論壇論文集 |
吳良生
|
主編 |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14年 |
39萬字 |
出版中 |
108 |
《江西省志·客家志》
|
“客家文化研究”課題組 |
主編 |
|
|
編纂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