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世界記憶遺產’東巴經典傳承體系數字化國際共享平臺建設研究”中期檢查情況

    2015年07月31日14:50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1、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1.1 總體研究及工作進展概況

    東巴經典古籍是由我國納西族祖先在遠古創造的一種獨特的象形文字書寫而成,該象形文是當今公認的世界上唯一還在使用的象形文字;我國納西族東巴經典古籍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記憶遺產”,急待進行高效高質量搶救與傳承。

    東巴經典古籍記載著人類文化史中典型社區文化發展變遷,積淀積累著中華遠古文化源流變遷。東巴經典研究有助于揭示世界上原始宗教與少數民族關系、中華遠古文化源流變遷,其崇尚的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各民族團結和睦,自然環境保護等基本精神有利于當今文明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該世界記憶遺產與我國其他世界記憶遺產不同之處在于大部分東巴經典收藏于我國大陸以外的十多個國家及地區。由于歷史原因大多數東巴經典原始手稿被美國、德國、英國、法國以及我國臺灣等國家及地區著名機構收藏,東巴經典學術研究處于分散的狀態且彼此溝通不便,其內容大都又不被收藏者所了解。

    目前能釋讀東巴經典的中國云南四川及藏區的幾位老東巴祭司已年逾古稀,急需采用現代數字化手段在寥寥老者有生之年記錄及復制老東巴祭司們吟誦經典的原始讀音,按照國際語音學慣例把讀音與象形文字逐字逐句對應起來,并進行語義的釋讀及翻譯,否則這一記憶遺產將伴隨老東巴祭司的離世而在這個世界上消亡,東巴經典文化將面臨著一個由活的象形文字走向死亡的殘酷現實。這對于全人類都將是無可挽回的重大遺憾。

    為了實現對國內東巴古籍,特別是流于海外的東巴古籍的搶救及傳承,在國家社科基金的資助下,在國際上首先開展了東巴經典傳承體系數字化國際共享平臺構建研究。

    本項研究按擬定的研究目標及研究計劃順利進行,以“世界記憶遺產”東巴經典搶救與傳承為目標,開展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跨學科綜合性研究,通過文理工大跨度學科交叉及國際合作的途徑,以數字化、網絡化等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構建了面向全球的東巴典籍國際共享信息平臺,同時匯集世界上30多個收藏東巴經典古籍的著名圖書館、博物館、研究所和院校的珍貴信息;運用數字網絡化的現代信息科技手段進行世界記憶遺產-東巴經典文化信息的獲取、處理、存儲及傳播;基于數字化平臺高效高質量地實現東巴經典的有效搶救與保護,基于網絡化平臺實現東巴經典的廣泛傳承與傳播。

    目前已開展的主要研究包括:

    (1)國際東巴經典的數字化信息采集與釋讀過程音視頻記錄的研究與實踐;

    (2)國內外東巴經典象形文的釋讀、翻譯與編目整理的研究;

    (3)東巴經典的數字化加工、檢索與網絡化傳播方式研究;

    (4)東巴經典數字化國際共享平臺建設方案及運行機制研究;

    (5)東巴經典古籍的數據庫與知識庫建庫、管理及利用研究等。

    進一步確定了總體研究工作并明確了各子課題研究分工,研究確定的總體研究及各子課題分工如圖1所示。

    1.2 研究提出了國際共享信息平臺建設的研究方案

    東巴經典具有世界范圍大量收藏特點,是國際學術研究熱點,有大量國際化研究需求,研究構建的國際共享信息平臺有廣泛利用前景,不僅可實現東巴文化信息化傳播,也能大力促進文化產業發展。鑒于東巴經典具有卓越價值及獨特傳承意義,針對東巴經典傳承的瀕危現狀以及跨學科綜合研究難題,為實現東巴經典的遺產保護、資源共享、文化傳承與學術交流,提出通過跨學科綜合研究構建一種東巴經典國際共享信息平臺,同時,該研究課題也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與美國哈佛大學、英國國家圖書館、德國國家圖書館、法國原始文化博物館等收藏機構開展了國際合作。

    本項研究基于世界記憶遺產數字化國際共享理念,以信息技術為核心技術,通過構建東巴經典傳承體系數字化國際共享平臺,提供一種基于現代信息化技術的東巴經典搶救及傳承手段,數字化國際共享平臺建設的研究方案如圖2所示。

    1.3 研究提出東巴經典傳承與傳播國際共享信息平臺構建方式

    通過文理工大跨度學科交叉及國際合作的途徑,在發源地國家的中心文化城市首先研究構建面向全球東巴典籍的國際共享信息平臺,運用數字網絡化的現代信息科技手段進行世界記憶遺產-東巴經典文化信息的獲取、處理、存儲及傳播。

    具體信息平臺的實現方式包括:

    (1)提出信息共享方式,與聯合國、國內外相關博物館、圖書館、大學研究院所等合作,建立能夠采集、匯集及共享來自國內外代表性東巴經典古籍信息的途徑。

    (2)調研、匯集、分析與整理東巴經典信息,進行代表性田野搜集并請東巴祭司釋讀,提煉釋讀方法,完成數字化編目。

    (3)提供數字化加工與檢索方式,提供基于搜索引擎的多種信息檢索、搜索及統計方法,提出數字網絡化的現代傳播手段及信息發布與管理方法。

    (4)研究數字網絡化國際共享信息平臺建設方案,提供基于國際共享平臺的,可異地遠程地進行學術研究與互動交流的環境和技術支撐。

    (5)針對東巴象形文的特點及難點,提供面向東巴象形文字的釋讀數據庫、知識庫及知識挖掘工具等,提供基于平臺的東巴象形文數字化釋讀手段,構建數字化檔案庫。

    基于信息化技術的東巴經典傳承與傳播研究方式如圖3所示。

    研究過程大體按輸入數字化、編目科學化、索引規范化、加工信息化、檢索智能化、傳播網絡化、環境多樣化等依次展開。

    國際共享信息平臺構建的研究路線如圖4所示。

    1.4提出國際共享信息平臺的數字化信息采集及信息處理方法

    基于上述的研究途徑,開展了以建立國際共享信息平臺為目標的數字化信息采集,構建了國際共享信息平臺并提供了其運行機制,提出了基于信息平臺的信息處理及信息管理方法。

    (1)在國內進行了大量東巴經典古籍的深度田野調研、資料收集及古籍釋讀工作,多次赴云南香格里拉、麗江等一些代表性納西族村寨,走訪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點、國家級東巴文化傳承人、老東巴祭司等,其間對東巴經典進行了數字化采錄、整理與精選,對精選的東巴經典進行了搶救性釋讀及現場攝錄。

    (2)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支持下,開展了國外經典古籍的數字化攝錄、整理、分類、編目、校對及翻譯;接洽及調研了美國哈佛大學、法國國家圖書館、英國國家圖書館、德國國家圖書館、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芮蘭茲圖書館等國際機構。新收集到了散落在世界上重要圖書館、博物館及研究機構的東巴古籍藏本共200多本,將收集的國外東巴經典快速送到納西村落邀請老東巴祭司進行釋讀,并翻譯成漢語及標注了納西語注音,經東巴祭司和納西族學者考證,許多藏本內容在國內已絕跡,這次的采集工作,擴充了國內珍貴藏本目錄。

    (3)研究提出東巴文字編碼與字庫共享平臺的信息管理方法,研究提供對復雜象形文資料的規范化管理途徑,對紙質版、音像、音頻、電子圖片、國內資源、國外資源等分別命名并標注所收集資料的地點、時間、屬性,便于數字化查詢與共享。

    (4)構建了東巴文化共享平臺的軟硬件框架(包括:復雜圖形圖像采集系統、大數據存儲系統、數字化交互展示環境、數據處理服務器等);對現有資源進行了整合,設計規劃了字庫及讀音模式;設計了數字化加工、信息檢索與網絡傳播方式;制定規范了東巴典籍編目方法等。

    (5)提出了信息共享平臺展示體驗方式,建立了信息共享平臺展示環境及網站,可通過大屏幕顯示、觸屏互動、聲音對話等信息化方式表現東巴經書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元素,研究探討了虛擬現實動態展示方式、手機網絡方式、物聯網方式等現代信息傳播方式等。

    (6)構建面向東巴象形文的數字化釋讀數據庫框架,具有輔助功能(字及相似字的識別規則等)、類別查詢功能(查詢字、詞、句、事件等)、錄入功能(有柔性機制以適應擴充新信息)等。提出了圖象識別方法,涉及:TTF的制作、字形及圖片識別、知識規則、信息錄入、智能數據庫等。

    在國內外開展了數字化信息采集、釋讀、翻譯、處理及信息平臺構建工作,部分調研及研究情況詳見子課題研究工作情況。

    1.5 成功召開了研究項目的開題會

    2013年06月22日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召開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世界記憶遺產’東巴經典傳承體系數字化國際共享平臺建設研究”(12&ZD234)開題會。

    開題會專家組以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專家、北京師范大學周明全教授為組長,參加該會議的有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北京市社科規劃辦、北京市社科聯、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等領導及代表,以及來自中國社科院、清華大學、全國人大民委、國際納西學會、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央音樂學院、西南大學、云南民族大學等本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及課題組成員;參會人員共計60余人,本研究項目開題會合影如圖5所示。

    在開題會上專家組聽取了項目首席專家徐小力及5個子課題負責人張旭、白庚勝、李寧、吳國新、王紅軍所作的有關項目研究計劃、實施方案及研究工作報告,報告中介紹了本項目通過文理工大跨度學科交叉及國際合作的途徑,在發源地國家首先研究構建面向全球東巴典籍的國際共享信息平臺,運用數字網絡化的現代信息科技手段進行世界記憶遺產-東巴經典文化信息的獲取、處理、存儲及傳播。

    開題會明確提出了課題重點研究的工作包括:1.提出信息共享方式,與聯合國、國內外相關博物館、圖書館、大學研究院所等合作,建立能夠采集、匯集及共享來自國內外代表性東巴經典古籍信息的途徑。2.調研、匯集、分析與整理東巴經典信息,進行代表性田野調查并請東巴祭司釋讀,提煉釋讀方法,完成數字化編目。3.提供數字化加工與檢索方式,提供基于搜索引擎的多種信息檢索、搜索及統計方法,提出數字網絡化的現代傳播手段及信息發布與管理方法。4.研究數字網絡化國際共享信息平臺建設方案,提供基于國際共享平臺的可異地遠程進行學術研究與互動交流環境和技術支撐。5.針對東巴象形文的特點及難點,提供面向東巴象形文字的釋讀數據庫、知識庫及知識挖掘工具等,提供基于平臺的東巴象形文數字化釋讀手段,構建數字化檔案庫。

    開題會專家組經認真討論后認為:項目研究具有重要性、緊迫性與創新性,能夠為解決世界記憶遺產傳承的復雜性、前沿性及綜合性重大問題提供方法。項目研究運用現代信息科技手段對東巴經典進行搶救與傳承,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交叉研究特點突出,體現了跨學科綜合研究的模式,具備了良好的國際合作研究的基礎條件,研究思路清晰、路線可行、實施方案合理,符合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的開題要求,一致通過該項目開題。

    1.6 組織召開了課題組協調工作會議多次

    自2013年06月22日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召開了項目開題會后,2013年7月15號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重點實驗室召開了5個子課題組的協調會議,由課題首席專家徐小力教授主持,協調會議如圖6所示。

    協調工作會議主要內容有:

    (1)各子課題之間加強聯系與配合,在現有的經費條件下,項目組安排專人開展麗江研究院、西南民族大學等國內機構及地方、相關國外圖書館及博物館的資料收集工作,進行資料收集及整理工作。

    (2)2013年8月上旬,重點完成200多本英國國家圖書館和曼徹斯特大學芮蘭茲圖書館采集的數據編目與打印工作,完成數據剪切,初步作出編目樣本,形成初步共享樣本庫。

    (3)課題組抓緊時間準備8月中旬赴香格里拉,聘請老東巴釋讀采集到的英國東巴經古籍藏本,并同步完成音視頻記錄釋讀全過程。

    (4)安排資源共享數據平臺的元數據規范工作,開展對數字資源元數據進行標注等工作。如,編目數據需要包括標題、作者、出版社、日期、語種等內容,規定一本書的編目數據應該包含哪些條目的規范就是元數據規范,對每種采集來的數字資源進行一些實例分析并進行標注實驗。

    (5)開展東巴文字編碼與字庫共享平臺信息管理的研究工作,研究了對復雜象形文資料文件進行規范化管理的途徑。如:紙質版、音像、音頻、電子圖片、國內資源、國外資源等分別命名并標注所收集資料的地點、時間,標注好每個文件屬性,便于查詢與共享。

    (6)開展了與國內外其他研究機構的聯系及學術交流工作,如,開展了與西南民族大學(設計完成的國內最大最全的納西東巴文字庫)的學術交流及研究合作,并利用現有的資源,整合、利用,初步設計規劃了字庫模式。

    研究工作的開展期間,五個子課題組分別組織召開了課題組研究工作協調會議,就各課題組研究工作、任務細分、時間進度等進行了總體部署。

    研究工作的開展期間,還進行了多次課題研究工作協調會議,深入納西村落進行田野調研,進行東巴經典古籍的采集與釋讀工作。如:2014年5月28日課題組召開了數字平臺展示方式專題研討會議,各組研究者共同研討了關于采集東巴經典工作細節問題,研究了采用虛擬現實技術的東巴文化數字平臺展示方案,該研討會如圖7所示。

    1.7 獲得了階段性研究成果

    (1)國外經典古籍的收集獲得了可喜成果

    課題組采集到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幾家重要的圖書館和博物館收藏的東巴古籍手稿的數字版,主要包括:法國國家圖書館、英國國家圖書館、德國國家圖書館、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美國哈佛大學、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芮蘭茲圖書館等,共匯集了200多本博物館、圖書館和研究機構的藏本。

    歸納2013年度采集的藏品數目及有關國外圖書館和博物館電子版數據情況:

    在課題組努力爭取下2013年5月大英帝國圖書館允許拍攝其1934年收藏的107本東巴經古籍藏本;2013年4月,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圖書館授權課題組復制其1916年收藏的135本東巴經古籍藏本;2013年11月,法國國家圖書館提供其1905年收藏的4本東巴經古籍電子版數據;2013年3月,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提供其22本藏本,經東巴祭司釋讀后,課題組選擇采集其中8本東巴經古籍電子版數據。

    (2)對散落在世界的代表性珍貴古籍手稿進行搶救性釋讀、翻譯與編目,取得新進展。

    課題組通過與法國國家圖書館多次溝通,采集到法國國家圖書館于1905年收藏的東巴經典古籍數字化手稿共4本,該圖書館已經將其收藏的東巴經手稿的數字版于2013年無償提供給中國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課題組及時進行了搶救性釋讀、翻譯與編目如圖8所示;東巴祭司釋讀法國、英國國家圖書館東巴經典藏本的簽名如圖9所示。

    課題組把從英國國家圖書館和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芮蘭茲圖書館采集到的共計242本東巴經典古籍電子版經書裁剪并打印裝訂成冊,請云南香格里拉白水臺納西族村落東巴祭司釋讀,已經做出初步分類和編目整理工作,經書按地域做了分類,其中:白地:66本;俄亞:22本;麗江:38本,白地和俄亞的88本經書編目工作已經完成;古籍中分別精選釋讀了英國國家圖書館和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芮蘭茲圖書館各一本經書:英國國家圖書館的H-4《祭鬼?向勒丑鬼償債》,用于祭鬼儀式的經書,全本漢語翻譯工作已經完成;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圖書館No.43《降魔杵經下卷》,記述雞鳴喚親人的內容,用于送魂儀式。兩本古籍的釋讀全程音視頻記錄。如圖10-圖12所示。

    其中源自麗江地區的38本經書,經打印裝訂成冊的經書,已交云南昆明和麗江的課題組成員負責編目整理。

    2014年3月在德國國家圖書館采錄了上世紀40年代收藏的東巴古籍藏本,該藏本用特制的紙盒珍藏,東方館館長勞赫先生在圖書館的東方手稿收藏室向課題組成員展示該藏本,如圖13所示。

    2014年4月課題組在柏林德國國家圖書館采集到世界著名研究資料-《東方納西手稿目錄》,該資料由西方納西學鼻祖駱克博士和德國科隆大學的雅納特教授用英文和德文撰寫,并分別于1965年、1975年、1977年和1980年在德國出版,該資料如圖14所示。

    《東方納西手稿目錄》中記載了德國國家圖書館于半個世紀前從麗江地區收藏的東巴古籍藏品的圖片資料;采錄的《東方納西手稿目錄》中4本古籍手稿的第一頁,如圖15所示。

    (3)公開出版了納西學論集及相關學術論文

    在本項目支持下,課題成員出版了一批論著:出版著作共計8部;如其中編著出版了一套納西學論集,如圖16所示。公開發表了學術論文共計15篇;出版報告文學2部;出版圖冊1部。部分出版物如圖17所示。

    經多方、多次研究修改,制定了東巴經典古籍藏本編目規范樣本,如圖18所示。

    (5)攝錄數字采集過程的影視人類學紀錄片

    課題組為深入搶救、保護和傳播“世界記憶遺產”東巴古籍,在研究過程中采用了影像信息采集手段,對數字采集工作及東巴祭司的釋讀和研究工作進行科學紀錄,并用數字素材剪輯出了兩部反映課題研究的紀錄片。

    紀錄片《喚醒沉睡的經典古籍》,14分鐘(英文版11分鐘),紀錄了兩位香格里拉的老東巴祭司在納西族偏遠村落中釋讀從法國采集到的東巴古籍數字資料,并展示了納西族東巴古籍處于瀕危的現狀以及其形成的歷史的原因。

    紀錄片《回歸的東巴經卷》26分鐘,則更具體地紀錄了課題組如何在英國不同的圖書館采集東巴古籍數據的談判過程和采集過程;課題組攜帶采集到的古籍資料到納西族村中,跟蹤式紀錄了與老東巴祭司及納西族研究者共同釋讀、記錄、翻譯古籍和研究古籍內容的過程,紀錄片以真實的記錄手段表現了課題組的研究工作。

    1.8 各子課題研究進展情況:

    子課題1承擔的課題研究進展情況如下:

    (1)采集國際收藏機構的東巴古籍藏本數字版

    目前由于大多數東巴經典原始手稿被10多個國家許多機構收藏,學術研究處于分散形態且彼此溝通不便。課題組通過長期的科研調查和核查資料,并與國際收藏單位進行了艱苦的談判及學術研討。

    2013年5月,子課題1的課題成員遠赴英國采集東巴經典,先到了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芮蘭茲圖書館與手稿館館長伊麗莎白?郜女士洽談采集東巴古籍藏品事宜,我們在圖書館見面時,對方提出了許多困難,比如沒有能力和經費數字化其藏品和無法免費提供資料等,經過多次的談判和交流,課題組專門為他們放映了自制的關于搶救東巴文化的紀錄片,他們最終被東巴文化的魅力以及這個文化所面臨的危機深深地打動了。通過與圖書館的協商,在研究經費極其短缺的情況下,以及在英國各界朋友的援助下,課題組在最短的時間內采集了其135本東巴古籍藏品的數字化資料。采集過程中,我們在手稿館伊麗莎白?誥館長的支持下,同時并對其收藏的相關古籍來源的歷史資料進行了調研,并按照其要求簽署了相關版權協議,保證采集的古籍數據只用于課題的學術研究,2013年5月子課題1組負責人張旭在英曼徹斯特大學圖書館與手稿館伊麗莎白?郜館長交流并放映紀錄片,如圖19所示。

    課題組與英國國家圖書館的談判艱巨,在前期與中國館進行了無數次溝通與談判,在努力得到中國館館長哈特先生的同意后,課題組前去采集東巴經典館藏的時刻他又改變了態度,從原先談好的無償提供,改為只允許課題組采集幾本東巴古籍,提出課題組應按章付費,強調按照規定收取古籍復制費,復制費用非常高。

    課題組赴英與哈特館長多次會談,向哈特先生解釋國家項目經費十分有限,更多的要用于深入納西族村落去請東巴祭司釋讀這些經書,所以無法支付其規定的復制費用,課題的原則是國際東巴古籍資源共享。當然課題組會盡量申請追加相關經費,但老東巴祭司的年齡等不起了,在找到足夠的經費前也許會全部離世。在課題組再三強調搶救性釋讀和翻譯東巴古籍緊迫性后,最終使實施方案獲得認同,課題組免費獲取了其東巴古籍館藏107冊的數字版,成功完成英國國家圖書館絕大部分古籍藏本的采集,課題組用節省的開支購買了有研究價值的歷史資料。如圖20所示,左圖為子課題一組負責人張旭在英國國家圖書館和哈特館長談判;右圖為子課題一組核心成員白楓在英國國家圖書館拍攝東巴古籍。

    2014年3月-4月,子課題1的課題成員赴德國采集東巴經典,目標是與德國國家圖書館談判,讓其免費提供東巴古籍的數字版。子課題1負責人張旭與德國國家圖書館東方館負責人勞赫先生進行了長時間的談判,勞赫先生堅持認為,因德國國圖擁有一千多本東巴古籍和一千本的復印件,如此大數量的古籍要全部數字化沒有經費支持難以實現,提議我國家項目找一個公司到圖書館對東巴經藏品進行付費的數字化掃描。我們告知他項目組沒有這筆經費,但未果。直到給他看了課題組拍攝的于2011年在香格里拉與和志本東巴釋讀法國遠東學院的東巴經的紀錄短片,使他看到了老東巴祭司對失去東巴經的痛惜之情。由此勞赫先生開始改變了態度,最終他承諾為課題組數字化二十本全本經書,再數字化50本經書的封面。之后,課題組又與勞赫先生和中國部負責人恭布萊特女士及德國納西學專家習蓮女士三次開會討論關于能否擴大數字化其東巴古籍的數量,希望他盡可能提供更多的封面掃描。但圖書館堅持其藏品多,人員少,需要資金支持等,只同意提供原來承諾的數量,談判至今仍在進行中。另外,課題組成員用大量的時間在德國國家圖書館對其一千多本東巴古籍藏品進行了逐一的調研,并查閱了國際著名納西學者洛克和雅納特早期撰寫的英文和德文的關于經書的目錄。課題組研究者根據多年來調研東巴古籍的經驗,基本掌握了經書的情況,并發現了一些屬于在國內已經失傳,但卻是非常重要的和獨特的經典。

    盡管德國國家圖書館因經費問題沒有提供全部數字化藏品,并因此預示了我們今后面臨的經費困難,但其必竟同意提供20本全數字版和50本封面數字版。雖然數量有限,但卻邁出了歷史性的第一步,使沉睡在德國幾十年的東巴古籍得以部分的回歸,回歸祖國、回歸納西民族。

    目前課題組已采集到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幾家重要的圖書館和博物館收藏的東巴古籍手稿的數字版,包括法國國家圖書館,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英國國家圖書館和曼徹斯特大學的芮蘭茲圖書館等,共計200多本博物館、圖書館和研究機構的藏本,課題組最終獲得的成果豐碩。

    現將本課題于2013年采集到的藏品數目一一列出,并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提供電子版數據的各國圖書館和博物館的名單公布如下:

    大英帝國圖書館The British Library ,2013年拍攝其1934年收藏的107本東巴經古籍藏本;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圖書館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Rhyland Library ,2013年,拍攝其1916年收藏的135本東巴經古籍藏本;

    法國國家圖書館Biblioteque Nationale de France,2013年提供其1905年收藏的4本東巴經古籍電子版數據;

    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Institut National des Langues et Civilisations Orientales (INALCO),2013年提供其收藏的8本東巴經古籍電子版數據。

    德國國家圖書館Staatsbibliothek zu Berlin,2014年,承諾提供其1072本古籍藏品中的20本和50本東巴古籍的每本經書的前三頁。

    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Harvard University 2014年提供的698本東巴古籍數字化版本。

    子課題組負責人張旭與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圖書館手稿館館長伊麗莎白?郜女士研討數字采集其東巴古籍藏本,如圖21所示;子課題負責人張旭在德國國家圖書館進行數字化采集與整理(1000多本藏品),如圖22所示;子課題組成員白楓在英國國家圖書館采集該館東巴經古籍藏本,如圖23所示。

    2013年12月30日上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一組和二組聯合會在知識產權出版社辦公室召開,并邀請北京市社科聯學術部主任王彥京列席會議。張旭會長主持課題討論會。課題一組成員馬雅莎、曹立君、龍文、白楓、姜力、竇佳樂、課題組二組代表丁春艷參加會議。會議主要總結前期課題情況和討論下一步的工作計劃和每一個成員的任務,同時重點研究采集東巴古籍數字藏本面臨的困難及如何克服經費困難的具體方法以及東巴古籍的知識產權問題。兩個課題組提出探討與子課題5組所研究的數據知識庫配合,盡快請尚健在的老東巴祭司抄寫已經采集到的并精選出的國外的東巴古籍版本,使這些由現今東巴祭司親手抄寫的經書的內容知識產權回歸祖國。由此探討如何尋找并追加此筆給東巴祭司抄寫經書的費用。2013年12月子課題一組和二組聯合召開了研討會,如圖24所示。

    (2)搶救性音視頻數字記錄東巴祭司的釋讀過程

    課題組按照課題計劃的研究預期,對國內外博物館、圖書館等機構的東巴經典藏品信息進行了數字化獲取,并以此為基礎,用音視頻的數字化手段拍攝記錄下老東巴祭司釋讀和吟誦東巴經典古籍的原始讀音的全過程,把其讀音與象形文字逐字逐句用形象對應起來,一共記錄了法國國家圖書館和英國國家圖書館等收藏機構的東巴古籍藏品200余本,并選出2本精讀本,并以影視人類學的視角剪接完成音視頻資料短片,把搶救記錄下來的這一“世界記憶遺產”資料留給學者們及后人作進一步的研究,從而達到對東巴經典古籍的傳承和完成“世界記憶遺產”東巴經典古籍音視頻搶救記錄的研究。課題組成員白楓數字音視頻記錄納西族村寨老東巴祭司釋讀英國東巴古籍藏本過程,如圖25、圖26所示。

    針對面臨的難點-東巴文化的傳承者東巴祭司都已是70多歲和80多歲的高齡,他們的健康狀況直接影響搶救速度,目前最關鍵的是從速用數字化音視頻技術手段盡快把東巴祭司的釋讀過程原生態的記錄下來,并完成資料的技術性采集和數據保存工作。

    因此本課題搶救東巴文化首先從對原始資料的電子復制采集和忠實的音視頻紀錄入手,在于告訴后人這一真實存在的史實(而非以盈利為目的進行旅游開發及商業炒作)。事實上影視文化人類學有著非常深刻的內涵,以此能夠建立多個人類學范疇的比較文化的學問。本子課題以對東巴文化自然傳承極負責任的態度來實施研究,錄制了精選出的2本國外館藏的東巴經典古籍的全本通讀和吟誦的高清數字音視頻記錄資料,并采用深層的影視文化人類學的數字記錄手段,力圖使今后出現在國際共享平臺上的東巴經典數字信息具有真實性與可信性,成為留給世人的視覺化的數字“人類記憶遺產”。

    (3)東巴經典古籍的數據信息采集的數據分析與研究

    在子課題組初步釋讀基礎上,由子課題1和子課題2共同組織國內外的納西學權威專業人士共同工作,研究和分析采集到的國外機構的東巴經典藏本的收藏來源,對這批東巴經典何時從中國流入國外進行分析,如從什么渠道流入的國外?何時被法國人和英國人收藏的?來自何人之手?以及如何進行早期收藏者的確認。

    經分析大英帝國圖書館的收藏基本確定來自麗江地區,聯系人為李蒙,英文資料正在翻譯中。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芮蘭茲圖書館來自于英國植物學家喬治弗羅斯特的收藏,他居住于云南騰沖,在其去世前后分批出售給曼徹斯特芮蘭茲圖書館,經調研圖書館其藏本的英文資料后,初步認為這些藏品大部分來自于藏區,來自于云南和四川的藏區以及西藏地區。英國國家圖書館于1929年和1934年關于東巴古籍收藏的檔案資料如圖27所示。

    這些于1916年-1934年流失海外的大部分經書是兩位高齡東巴祭司從沒見過的,他們之所以可以釋讀,是靠上一代東巴口授誦經的記憶和象形文字的讀音來完成的。這個事實充分證明了本課題搶救工作的意義重大。文革時經書被焚毀,由于沒有東巴經書而失傳斷代的東巴經典古籍的內容,如今通過從海外回歸的東巴古籍藏本,還能被存活的東巴祭司破譯后重新在納西族村落中的東巴傳統儀式中使用,而其中的傳統文化能繼續傳承給納西族的后代。

    在調研工作中了解到法國國家圖書館于1905年收藏的東巴經典古籍4本來歷不明,它們分別裝在四個特制的精致的硬紙盒里,其來歷沒有記載。同時發現的還有幾位法國人寫于1902年的厚厚的著作,里面描寫了他們在麗江探尋東巴文化時經歷,而且法文書中還夾雜著大約10%的中國古漢字,漢字大多是用繁體字寫的地名、人名、書名等,如木高/木土司/麗江/臨西/利雨毛/巨津川/巴托寨等漢語以及引用法國巴克Bocat翻譯成漢語的標音的納西語詩歌。這四本經書顯然比著名美籍奧地利學者駱克的研究的時代又早了20多年,提供了更早的一個東巴文化的研究現象和珍貴信息。

    在釋讀研究的過程中發現100多年前被法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東巴經典中,有一本是東巴經典古籍中三大史詩中最著名的一本:《人類遷徙記》,也被譯為《創世紀》,其用詩體的東巴象形文講述了人類誕生和繁衍的神話般的歷史,這是一部世界文化史上研究人類古代文明的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教科書。

    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收藏了非常精彩的22本,部分手稿被認為來自最早研究納西族東巴文化的法國學者巴克。其依據是法國是最早帶回東巴經書的國家和最早撰寫東巴文獻的國家這一歷史情況,據分析,在法國應還有其它機構收藏東巴經書。

    子課題組進行數據信息的數據分析與研究如圖28所示;左圖為課題組德國專家奧皮茲教授在德國國家圖書館采集期間研究分析西方納西學者駱克博士的早期研究資料,右圖為子課題1負責人張旭與影視界法國專家們研討從法國采集的東巴古籍藏本的音視頻記錄方法。

    (4)子課題開展的相關學術活動

    2014年1月5日-1月11日,北京市規劃辦負責人、課題組代表和多所大學科研處負責人共赴云南省社科聯和麗江東巴文化研究院開展了主題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世界記憶遺產”東巴經典傳承體系數字化國際共享平臺建設研究》的研討會,該研討會是北京市規劃辦主辦的通過子課題1接洽的科研管理骨干學習調研培訓班的研究項目調研內容。研討會由云南省宣傳部部長張瑞才主持,會上探討了創新與跨地區項目合作經驗,與云南省社科院和云南多所大學進行了相關的學術研討與交流。在研討會上,課題組核心成員、麗江東巴文化研究院院長李德靜與其他研究院的課題組成員在研討會上闡述執行課題的工作方法;課題組1負責人代表其他4個課題組在麗江東巴文化研究院就課題研究的釋讀與翻譯等學術問題發言,介紹了該課題跨學科的特殊性、課題組所取得的成果,也分析了面臨的難點,包括討論經費缺口的具體問題以及如何解決的具體方案;該研討會情況如圖29所示。

    (5)子課題完成工作情況及獲得的評價

    子課題1組根據擬定的研究內容,克服了許多難以預計的困難,基本完成了預期研究成果。子課題1采集到的東巴古籍手稿的名錄資料和在現場釋讀記錄的音視頻資料,以數字形式已經部分放置在了項目的東巴古籍國際共享的平臺上。

    課題組的研究成果和工作精神獲得來自北京市社科聯、納西文化研究會和麗江文化研究會等各界的高度評價,認為課題組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數字化采集東巴經典古籍藏品的方法;推動了以數字化記錄資料的手段來搶救東巴文化的工作;課題研究利用了信息化高科技手段實現“世界記憶遺產”東巴經典古籍文獻的保護與傳承。

    課題組特邀德國專家奧皮茲教授稱贊子課題組在研究中始終堅守鋼鐵般的信念:使東巴經典古籍手稿成為數字化資料,并在國際共享的傳承體系平臺上得以實現;國際東巴古籍的數字化回歸,就是要讓世界范圍的東巴文化的探索和研究在今后仍可延續。使這博大精深但又面對瀕臨滅亡的文化遺產能夠在當代文明——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潮流中繼續傳承下去。

    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專門從事世界瀕危語言搶救計劃(ELDP)的主任—曼達娜教授評價:“我覺得該子課題的搶救計劃的構成的元素非常好,我非常高興能夠在將來通過搶救瀕危語言的國際項目來幫助中國的搶救東巴文化的計劃,并希望你們如此重要的和感人的工作會收獲極好的結果。”

    研究工作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積極評價,并提出從國際數字化采集研究東巴文化的基礎上,可以進一步呼吁,努力形成在世界范圍的“國際東巴經共享聯合體”。

    子課題2承擔的課題研究進展情況如下:

    全面開展了東巴經典象形文的釋讀、翻譯與編目整理的研究,子課題組負責人白庚勝在本項目研究基地之一“現代測控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研討本項研究工作,研討現場如圖30所示;研究提出的研究方案如圖31所示。

    (1)開展東巴象形文檔的破譯及編目工作

    2013年8月13日至9月2日,子課題組2組將由子課題1組從英國采集的東巴古籍藏品電子版經書裝訂好后,攜帶這批從國外翻拍的東巴經典古籍的圖例,于2013年8月第二次到云南香格里拉縣三壩鄉白地村,深入納西族村落與香格里拉白地地區僅有的兩位老東巴祭司和志本、習尚洪以及納西學專家楊正文一起搶救性釋讀和翻譯收藏于英國國家圖書館和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芮蘭茲圖書館的東巴經典古籍資料,釋讀工作進行了20天。

    課題組的專業學者協同東巴祭司的釋讀,同時破譯了一些罕見的東巴象形文字的難點,并對東巴古籍書目展開整理工作和精選工作。研究人員按納西族不同的地域做了古籍的分類以及先在現場進行手寫編目。目前已完成英國采集數據242本古籍釋讀工作;并完成了88本香格里拉和四川地區的編目,如圖32所示。并從所有古籍中精選了2本進行全本釋讀工作,其中英國國家圖書館和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芮蘭茲圖書館經書各一本,目前,全本漢語翻譯工作已經完成英國國家圖書館的選譯本,曼徹斯特大學圖書館的藏本的漢語翻譯工作尚在進行中。

    子課題2組邀請老東巴祭司釋讀英國收藏的東巴古籍藏本的工作現場如圖33所示,左圖為子課題組釋讀東巴古籍的工作現場(左起為該子課題組成員丁春艷、楊正文以及東巴祭司習尚洪、東巴祭司和志本、課題組成員張旭);右圖為子課題組邀請兩位老東巴祭司和志本86歲、習尚洪70歲釋讀英國收藏的東巴古籍藏本。

    (2)完成了部分代表性東巴象形文字翻譯及納西語注音

    邀請了納西學者對部分代表性東巴象形文字進行翻譯以及對納西語進行注音。一起搶救性釋讀和翻譯從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芮蘭茲圖書館采集的該館于1916年收藏的東巴古籍以及部分英國國家圖書館于1934年收藏的東巴古籍,共有百余本之多。

    由課題組的專業學者與當地的東巴祭司共同工作,對收藏于英國的東巴經典古籍進行資料書目整理工作和精選工作,工作涉及古籍的全本釋讀,并從中精選出最有代表性的部分,把該部分經典從古老的東巴象形文翻譯成當代納西族語并注音;其中還包括核對翻拍的每頁手稿,把其輸入電腦,核對每本手稿的頁碼和法語注釋,把資料制作成光盤,并進行復制工作;為進一步通過納西族學者和漢族學者的共同工作,從當代納西語翻譯并編譯成現代漢語做好基礎研究。

    期間課題組成員在香格里拉白水臺,與東巴和納西學者一起釋讀合翻譯工作情況如圖34所示。

    (3)完成了將部分代表性納西語注音翻譯成漢語并整理為漢語編目的工作

    完成了相關的按藏書的編號順序,逐本通讀經文,分析并撰寫其編目的工作。課題組對英國國家圖書館和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圖書館收藏的納西族東巴圖畫象形文字經典文獻的100余本經書進行了詳細編目和深入研究,設計了編目的基本格式和內容,其中有藏書地點、藏書編號、經書頁數、書寫經書的東巴祭司署名、書寫區域、經書其它符號特征、經書封面、東巴儀式名稱的讀音及漢譯、東巴經書名稱的讀音及漢譯、東巴經文內容提要、東巴經文釋讀者、編目日期等。

    在進行相關翻譯及編目工作中,經研究分析進一步揭示了包括發源地域、年代日期、特征屬性等。通過不斷與東巴祭司和納西族學者及圖書館的溝通,目前基本確定為:英國國家圖書館和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圖書館收藏的100余本東巴經典文獻藏書,大部分屬于云南省原中甸山區的納西族傳統的東巴教經典;其次屬于四川俄亞納西族地區,有小部分屬于原麗江玉龍雪山區域的納西族聚居區?蓴喽ㄆ浯蟛糠质嵌兰o一十年代和三十年代通過英籍收藏家之手,被兩家圖書館收藏至今的。英國國家圖書館的這批藏書的抄寫年代初步定為清代至民國時期,其內容完整無缺,其中有較好的善本和異本,對納西族東巴圖畫象形文字及經典文獻的比較研究,有很重要的補遺、校勘、參考等研究價值。

    通過東巴祭司對古籍的識別,課題組初步了解東巴經典古籍的地域出處,用于何種東巴儀式、語言特點和記錄該經典古籍的詳細內容,尤其重要的是從整體上把握,分層敘述整本經書的內容,寫成100至200字的內容提要,分別做出現代漢語的標準編目表格。在這批東巴經典里,主要是用東巴象形文字書寫的,除此之外,也有少數摻雜在東巴文經文中的格巴文字,有1本經書中出現較多的格巴文字。個別經書里有藏語,在少數經書的封頁或封底處,有少數漢字。這批經典中文字記錄語言的方式基本上是傳統的省略式書寫,大量文字的省略,使東巴祭司釋讀起來會有困難。特別是有些格巴文字的應用,沒有一個規范的書寫,就更增加了釋讀的難度。

    通過長期調研已經基本確認在法國共有四個著名博物館和圖書館收藏中國納西族東巴經典古籍手稿達78本,并且,促進會對78本藏書的每一本都進行了仔細的翻閱,鑒定確認為納西族東巴經典手稿,調查準確無誤地掌握了在法國東巴經典收藏的第一手資料。調查的結果為本次課題組的數字化采集奠定了基礎,為深入進行法國東巴經典手稿古籍的研究做出了切實有效的工作。

    如今東巴祭司已年逾古稀,留給我們的時間真的很短很少。但是只要東巴祭司們尚能解讀念誦東巴經,課題研究也會爭分奪秒的進行搶救工作。目前還有許多經書需要翻譯成漢語;一些電子版經書,需要標注納西語讀音,工作量依然很大、很繁瑣。

    子課題2組部分編目成果和2組成員納西學者楊正文與東巴祭司和志本,以及課題組張旭翻譯法國收藏的東巴古籍藏本情況,如圖35所示。

    子課題組在云南香格里拉、麗江深入開展了田野調研,在納西族地區香格里拉白地本子課題調研期間,采訪了和志本老東巴祭司、習尚洪東巴祭司、納西學者楊正文以及東巴村的負責人、納西民間傳承人和尚禮,同時還拍攝記錄了迪慶東巴文化傳習館第一傳承點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傳承點的東巴土紙造紙過程。課題組拍攝發生在釋讀過程中的納西族造紙術,如圖36所示。課題組采訪習尚洪東巴談東巴古籍的歷史與現狀,如圖37所示。

    子課題3承擔的課題研究進展情況如下:

    按計劃開展了東巴經典的數字化加工、信息檢索與信息傳播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平臺建設方案、傳播方法;搜索引擎、軟件;數據庫。

    (1)研究確定了東巴經典的數字化加工的技術路線

    根據研究工作跨學科及總體難度大特點,加強國內外同行溝通及合作,以建立東巴經典的語義關聯為目標,整理歸納現有資料,參考古籍元數據規范,深入研究各個字段的定義和內容,設計適合東巴經典的語義標注系統(參考國內、國際通用的元數據標準),將標注庫與原始材料關聯起來;設計數字化內容與標注數據庫,提出了東巴經典元數據標準的草稿,完成東巴經典的標注與入庫。研討了如何參照漢字的編碼系統,為東巴文建立類似系統,做出字體。子課題組負責人李寧教授在協調會中提出本子課題研究路線,如圖38所示;確定的本子課題總體技術路線如圖39所示。

    圖39子課題總體技術路線

    (2)研究確定了東巴經典的信息檢索的技術路線

    鑒于東巴文特殊的屬性,以東巴經典的檢索(元數據檢索、全文檢索)和東巴學術研究資料的檢索為目標;考慮檢索條件的多樣性,時刻關注資料庫中的可檢索內容,設計基于Query的信息檢索及基于內容的信息檢索(示例檢索);基于Web Service及API的檢索接口實現本地資料的遠程訪問及對外服務;搜集東巴學術研究資料提出了建立索引、聯合檢索方法,如借助聯合檢索,檢索網絡資料,對東巴學術研究資料建立索引(收集器、索引器、檢索引擎);設計檢索接口和用戶界面,并對檢索結果進行處理。

    提出了檢索平臺搭建方案,與XML的標準建設同步進行;以手工或者自動的方式下載現有的研究文獻,抽取或新建XML,建立數據庫。進一步在XML標準建立的基礎上,實現元數據處理。

    研究了書名、ISBN等國際化問題,如何方便外國學者訪問此系統。研究了如何建立URL連接頁面之間的關系,研討了對東巴文字、圖案的標注,組合,底層的元數據問題如何讓元數據的屬性豐富、詳細,以便數據的進一步處理、挖掘。

    子課題研究人員在本項目研究基地之一-網絡文化與數字傳播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召開信息檢索方法研討會,研討會現場如圖40所示。

    (3)研究確定了實現東巴經典的信息傳播的技術路線

    以東巴經典的數字媒體表現為目標;實現部分東巴經典的2D、3D展現等可視化展示;基于檢索條件的內容重組與分發(包括聲、圖、文、像等媒體)。

    (4)研究提出了東巴經典元數據標準的方案

    根據現有資料和國際同行的工作,參考古籍元數據規范,提出了東巴經典元數據標準的方案。目前國內在東巴經典元數據標準方面的研究還是空白,在制定東巴經典元數據標準方案的過程中,主要借鑒了“我國數字圖書館標準規范建設”項目的已有成果(包括《古籍元數據規范》、《拓片元數據規范》、《地方志元數據規范》等面向十多種著錄對象的元數據規范),并參考了國內其他研究人員在基于元數據的文獻編目方面的研究工作。為了保證規范的可擴展性和互操作性,我們選擇了復用Dublin Core元數據標準,并根據需要進行橫向和縱向擴展的方式建立元數據規范。元數據規范的著錄對象,包括東巴經古籍藏本、東巴經古籍藏本的照片/掃描件、東巴釋讀音視頻記錄、圖片、正式出版的東巴經相關專著、國內外在東巴經典方面的研究論文等。為每種著錄對象制定了相應的元數據規范。

    為了方便對元數據規范進行著錄實驗和評估改進,課題組在DSpace軟件平臺的基礎上搭建了實驗環境,如圖41所示。

    DSpace是由麻省理工學院與惠普實驗室合作開發并開放源代碼的數字機構存儲系統。具有高度可定制的特性,并支持以Dublin Core為基礎的元數據模型。典型的數據著錄頁面(一部分)如圖42所示。

    DSpace具有對錄入數據構建索引和提供檢索的能力,因此可以與子課題的信息檢索任務實現無縫銜接,在此基礎上,形成“元數據規范制定-著錄實驗-電子文檔錄入-檢索”的全面解決方案。

    (5)研究提出了東巴文化相關納西村寨虛擬場景三維建模與漫游技術

    基于OpenGL ES移動平臺的東巴文化虛擬博物館關鍵技術研究,移動平臺東巴文化發布系統增強現實關鍵技術,基于Unity3D的東巴文化虛擬藝術館研究與實現。

    (6)搭建了基于Nutch和Lucene的檢索平臺。

    以已知的10余個包含東巴文化內容的網站為入口,嘗試用Nutch爬取了約24000篇網頁,生成約400MB的索引文件。直接出現“dongba”、“東巴”、“naxi”、“納西”字樣的有約1500篇;基于Nutch的東巴文獻采集界面如圖43所示。

    在資料采集的基礎上開發了“納西族東巴文化文獻采集與檢索”原形系統;研究構建的相關系統如圖44~50所示。

    系統主要功能分為兩部分:

    ? 本地文檔分析,提供Web界面直接對現有文檔進行元數據分析、管理,添加相應的信息并加入索引。

    ? 網絡檢索,對由Nutch+Solr所產生的網絡索引進行檢索,自動化程度較高。

    子課題組成員赴昆明理工大學,與信息工程與自動化學院院長余正濤教授納西文化研究團隊進行了學術研討,探討在東巴經典數字平臺建設中需要考慮并解決的計算機信息化技術問題,并考察了他們的漢語納西語語料庫研究成果;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科研水平提升項目的支持下,正在與昆明理工大學深入開展本項目關于納西字庫、輸入法、語料庫、納西-漢語翻譯系統等方面的合作,爭取充分利用昆明理工大學的前期研究成果。子課題組負責人李寧教授、呂學強教授等在昆明理工大學研討東巴經典數字平臺建設中的計算機信息技術,如圖51所示。

    (7)進行了本項研究相關的專利、著作權的申請工作,培養研究生2-3名。

    子課題4承擔的研究課題進展情況如下:

    基于大跨度交叉學科研究手段,面向獨特的東巴象形文字,研究提出了能夠共享東巴經典文化信息資源的數字網絡化國際共享信息平臺建設方案,提出了東巴經典傳承體系國際共享平臺的運行機制及實現途徑,提出了建立東巴文化平臺網站方法及多種終端閱讀支持環境,基于平臺實現了東巴象形文數字化釋讀(圖形數字化、語音數字化、語句數字化及內容數字化)的運行,為世人及后人深入認識東巴文化價值以及全世界研究者系統研究提供一個數字化的可異地遠程進行學術研究與互動交流的環境和平臺。子課題組負責人吳國新副研究員與麗江東巴文化研究院共同研討東巴經典文化國際共享信息平臺建設方案,研討現場如圖52所示。

    (1)提出了共享東巴經典文化信息資源的數字化網絡化國際共享信息平臺建設方案

    根據東巴文化遺產傳承以及實現國際共享網絡建設的課題研究目標,提出了一種能夠共享東巴經典文化信息資源的數字化網絡化國際共享信息平臺的建設方案。

    依據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建設管理要求,結合本項目各子課題需求,通過文理工大跨度學科交叉及國際合作途徑,運用數字網絡化的現代信息技術,構建面向全球的東巴典籍的國際共享信息平臺,實現對世界遺產-東巴經典文化信息的獲取、處理、存儲及傳播、共享、利用。

    平臺建設目標能夠實現對東巴文化遺產傳承的信息獲取功能,將現存片段記錄和有限個人記憶以數字化方式進行系統化、可視化及連貫化處理及保存,能夠將存于世界各國圖書館、博物館的東巴象形文經典古籍進行較大限度的數字化獲取,并且提供現代遠程通訊、互聯網多媒體以及信息網絡框架技術支撐。該平臺建設方案采用分析調查、經驗總結、系統開發、實踐應用等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研究。研究提出的東巴經典數字化國際共享平臺建設方案如圖53所示。

    圖53東巴經典數字化國際共享平臺建設方案

    本系統是一個國際化的信息共享平臺,為跨平臺B/S架構,能夠方便實現不同地域、不同語言、不同系統間的信息共享交流,實現面向國際的東巴典籍信息獲取、處理、編輯、共享、存儲功能。東巴經典數字化國際共享平臺系統架構圖如圖54所示。

    該平臺的架構分為兩個層次:系統基礎智能平臺及應用子系統。系統相關構成如圖55、56所示。

    (2)提出了東巴經典傳承體系國際共享平臺的結構功能及運行方式

    東巴經典傳承體系國際共享平臺結構功能及運行方式要與傳承建設和國家共享建設相結合,并以傳承體系建設為依據,構建東巴文化傳承資源庫的框架;構建易用、可擴展、可共享的資源庫平臺,平臺包含多類型東巴文化資源素材的采集、資源的組織與集成、資源的發布與應用等功能,有利于資源庫的更新、維護與共享,可在人員、資金等方面建立長效機制。

    研究并理清數字化東巴經典文化的種類,最大效能地進行數字化信息轉換與采集,從而建立有效而有序地組織各類資源的平臺體系與結構,研究內容如:視頻媒體的數字化體系與結構、音頻媒體的數字化體系與結構、視聽媒體的數字化體系與結構等。通過對高質量數字化國際共享平臺體系與結構研究,最終滿足廣大使用者的要求以及面向不同使用者的需求。

    東巴經典傳承體系國際共享平臺的主要優勢在于:

    1)基于知識管理系統架構平臺先進、科學、成熟、穩定;

    2)基于B/S架構跨平臺開發應用方便、適用于各國科研交流;

    3)項目實施小組多語種協同翻譯建庫配合得力,提高效率;

    4)重要數據資源的節能離線存儲備份,實現重要數據資料的安全長期保存。

    (3)構建了東巴經典傳承體系數字化國際共享平臺軟硬件系統

    1)構建了數字可視化視頻剪接臺、數字圖像可視化及虛擬現實展示、動態數字圖像獲取等數字可視化信息處理及展示實驗設備。初步建立了共享平臺的軟硬件環境;灸軌蛲瓿蓢H共享平臺的存儲、計算機網絡服務展示、經典圖像數據采集釋讀處理、共享交互遠程展示等功能。構建的共享網絡平臺服務器與古籍資源存儲設備如圖57所示。

    2)研究開發了東巴文化共享展示網站,采用了大屏幕顯示,通過觸屏,圖片顯示,聲音對話等多種展示與互動方式。探討研究了虛擬現實東巴文化共享展示方式,以文字、圖片、短片等動態展示,并提供手機網絡連接的方式。規劃及研究了共享平臺展示環境的體驗方式,進行了采用納西族服裝、經書、圖片、視頻等各種體現東巴文化元素的環境建設。構建的共享平臺大屏幕展示環境如圖58所示;共享平臺電腦展示環境如圖59所示;Ipad以及手機移動終端展示環境如圖60所示。

    子課題5承擔的研究課題進展情況如下:

    按計劃開展了東巴經典古籍的數據庫與知識庫的建庫、管理及利用方法等研究工作,研究提出的子課題研究方案如圖61所示;重要研究工作進展歸納如下:

    圖61研究提出的數據庫與知識庫的建庫、管理及利用方法研究方案

    (1)為構建共享平臺數據庫及知識庫研究了相關東巴象形文的形態

    在東巴經典古籍的數據庫與知識庫建庫、管理及利用研究中,為建立適于東巴象形文的建庫方法及規則,研究了東巴象形文的形態(東巴文字是一種圖畫象形文字,從文字形態發展的角度來看,東巴文字比甲骨文還要原始),以及發展演變的變異形態;研究了東巴象形文的多種字符及表達方式(據初略統計東巴文現存約一千八百個字符),以及字符的組合方式;研究了東巴象形文的基本元素,基本元素擬采用構成象形文的最小元素(東巴圖形設計中最小的視覺元素點、線、面,在東巴文字中有著廣泛的運用,東巴文字的圖形功能即傳達信息的功能是由字素與字素之間的組合方式完成和實現的),以及元素的組合方式等。子課題負責人王紅軍教授一行在納西村寨進行東巴象形文形態田野調研情況,如圖62所示。

    (2)研究了面向東巴經典古籍的數據庫結構及工作方式

    建立了相關東巴經典古籍資料數據庫(資料索引庫、圖形模板庫、音頻模板庫等)。為實現東巴象形文字的有效釋讀,根據東巴象形文字的特點,建立了獨特的三種新型釋讀數據庫:詞意數據庫(往往代表字、詞的含義等)、句意數據庫(往往代表詞組及事物含義等)、事件數據庫(往往代表歷史及事件含義等),為解決東巴象形文圖形識別、語音辨識、內容釋讀以及形音義共軌等提供技術支撐條件。

    研究東巴基本字素、字綴形態特征;基于相似性研究,識別基本字素、準字素、變形字素等;東巴經典中文字識別以及釋讀;如圖63所示。

    建立東巴文字知識庫及多媒體數據庫,將東巴文化專家的領域知識通過一系列的規則表達,建立東巴文的的句法規則庫;利用東巴文語料的字和鄰接字統計,并進行條件概率語法現象的統計,建立統計信息庫;結合數據庫、句法規則庫、統計信息庫建立綜合知識庫;設計測試問題來測試知識庫,如圖64所示。

    圖64東巴經典多媒體數據庫架構特征

    將已經經過東巴文化專家翻譯的、在學術界不存在爭議的東巴詞、句、事件等進行收集和整理,分類錄入詞庫、句庫、事件庫,建立相應的索引,實現東巴文和現代漢語的互相查對。建立東巴文化數據庫,依據元數據著錄規則,建立圖形模板庫、音頻模板庫,建立統一的字號、選取標準字形、異體字形作為補充。數據庫E-R圖如圖1所示。在數據庫中已經根據方國瑜字典《納西象形文字譜》,將基本的字形及其釋義等信息輸入到數據庫,包括:對應漢字、中文釋義、基本字形、擴展字形、讀音、分類、常用組合等,其中字形和擴展字形以圖片格式存儲。讀音分為納西音標、國際音標兩種,其存儲方式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圖片格式,一種是音頻文件,如圖65所示。

    圖65東巴經典象形文字的數據庫庫結構

    (3)研究了面向象形文字的知識庫的結構及工作方式,構建了知識庫。

    東巴文字的圖形符號具有一種獨特的表現性。圖形符號是一種不同于語言符號的特殊的符號形式。任何具體性的圖形,可以在那些能理解它的人心中喚起一種相應的知識,會使一個觀看者很快識別出一幅畫或一個標語牌畫的是什么,但很不容易一下子就從中看出它的較抽象的意義,研究了實現象形文字等復雜圖形、音像以及圖形、音像并軌的海量信息的智能搜索與管理技術,研究了東巴象形文字模板庫中的象形文字識別技術,根據東巴象形文字的特點,提出構建獨特的詞意、句意、事件等三種類型數據庫及其相融合的方法,基于以上技術構建知識庫。

    (4)研究了納西象形文的字詞規則,進行了東巴經典古籍的數據庫需求分析

    課題組相關研究人員根據現有資料對方國瑜先生著作《納西象形文字譜》進行了仔細研讀。研究了方國瑜先生將東巴經文字和讀音的關系分為三種的途徑,進一步掌握了字詞句的構成原則。1)以字記憶,啟發讀音;2)以字代句,幫助音讀;3)以字代詞,逐字表音等。

    課題組研究人員根據納西象形文特點,初步提出東巴字詞句子事件庫框架,研究分析用戶對此系統可能的需求有:

    1)輔助功能:部分字(詞、句子、事件)不能識別,可以列出所有相似字(詞、句子、事件);

    2)根據類別查詢的功能:根據某一類別查詢字、詞、句、事件;

    3)錄入功能:專家根據自己的研究成果,錄入新信息,使知識庫不斷擴充。

    課題組研究人員細化并明確了課題研究采用的圖象識別方法和技術,主要包括:

    1)TTF的制作技術。字體掃描-》PS位圖文件-》Coreldraw矢量字體文件-》font creator program制作TTF (單個字體制作,步驟繁瑣);

    2)字形或者圖片存儲技術;咀中魏推渌中位蛘邎D片用圖片存儲或ttf文件存儲(與圖像識別相關);

    3)知識規則設計方法。主要涉及構詞規則和句子識讀規則;

    4)信息錄入方法;

    5)其他圖像識別、基于web的系統開發等信息化技術等。

    (5)基于SSH架構的國際共享平臺構建

    共享平臺有三種角色:包括管理員、專家和普通用戶。管理員負責管理用戶、權限設置、數據庫維護、系統維護等,專家角色具有管理經書、管理字庫、詞庫、句庫、知識庫以及提供釋讀素材、進行專業釋讀等功能,普通用戶可以瀏覽東巴經典古籍的介紹信息、在一定范圍內查看經書、字庫、詞庫、句庫、知識庫等相關信息,并可以利用釋讀工具進行東巴象形文字或者東巴經典古籍的輔助釋讀。

    以專家管理經書為例:專家可以對經書信息進行管理(圖66)、錄入新的經書信息或者對原有經書進行編輯或者刪除,其新增經書界面如圖66所示,編輯經書信息如圖67所示。

    普通用戶可以查詢對應的東巴文字信息,如圖68所示。

    通過東巴象形文字的拓撲特征進行輸入、識別和釋讀,納西象形文字是一種圖畫文字,不具備現代漢字那樣規范的筆畫和順序,跟甲骨文類似,表現出線條圖的特征,因此可以引用圖論中圖的概念,把納西象形文字抽象為圖論中的平面無向圖來處理,提取其拓撲特征作為識別的依據,初步提取的拓撲特征有:塊數、孔數、端點數、叉點數4種,得到的統計特征如表1所示。

    表1 東巴納西象形文字基本字體拓撲特征統計

    Unicode

    端點

    個數

    三叉

    點數

    四叉

    點數

    E900

    1

    0

    2

    0

    0

    10200

    15

    E901

    1

    5

    0

    8

    0

    15080

    5

    E902

    1

    2

    0

    2

    0

    12020

    14

    E903

    3

    3

    0

    0

    0

    33000

    4

    EF12

    1

    4

    0

    4

    1

    14041

    7

    EF13

    5

    9

    1

    4

    5

    59145

    1

    EF14

    1

    3

    5

    2

    2

    13522

    1

    EF15

    2

    7

    9

    5

    3

    27953

    1

    EF16

    1

    3

    3

    1

    1

    13311

    1

    得到的識別統計表及統計直方圖如圖69所示?梢钥闯觯幸话胍陨系臇|巴字通過5個拓撲特征可以唯一定位,有80%以上的東巴字通過這5個特征進行定位時重復數僅有4個,94.3%的東巴字用這5個特征數進行定位時重復數不高于10。

    通過Matlab程序對圖像進行二值化處理,然后提取骨架,之后提取連通體、孔數、端點、三叉點、四叉點等信息,得到東巴象形文字的拓撲特征,最后通過其拓撲特征在字形庫中找到該文字的UNICODE碼,在字庫中根據UNICODE碼找到該象形文字對應的漢字、中文釋義、音標、分類、用法等相關信息,其效果如圖70所示。

    數據庫與知識庫的融合與動態更新,綜合運用多種技術促進東巴文數據庫與知識庫的融合,設計易于搜索、易于理解的共享界面與推理機制,形成數據庫、知識庫與東巴文化研究者之間的良性循環,促進東巴文化研究的不斷深入。通過共享平臺、利用推理引擎,促進數據庫與知識庫的融合;通過計算機輔助釋讀及規則庫動態更新,促進東巴文化研究持續良性發展,如圖71所示。

    研究基于實例與規則、結合翻譯記憶技術與統計技術的知識挖掘工具,進行計算機輔助的東巴文化釋讀,如圖72所示。

    2、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調研數據整理運用、文獻資料收集整理、學術會議、學術交流、國際合作等)

    2.1 課題組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多次進行項目研討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課題組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的首次正式研討會于2013年1月28日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健翔橋校區召開。

    課題組首席專家徐小力教授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信息傳播處官員Mr.Andrea先生分別在大會上作了主題發言。

    徐小力教授首先介紹了“世界記憶遺產”東巴經典傳承體系數字化國際共享平臺建設研究課題的總體情況,在發言中說:納西族東巴經典古籍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記憶遺產”,課題組通過文理工大跨度學科交叉及國際合作的途徑,將在發源地國家首先研究構建面向全球東巴典籍的國際共享信息平臺,運用數字網絡化的現代信息科技手段進行“世界記憶遺產”——東巴經典文化信息的獲取、處理、儲存及傳播,并將盡全力做好該項目的研究工作。

    Mr.Andrea Cairola先生熱烈祝賀北京信息科技大學聯合北京東巴文化藝術促進會、麗江市東巴文化研究院等多家納西族東巴文化研究機構獲得該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他說,“我深深懂得獲得此項課題的意義”。Mr.Andrea Cairola隨后介紹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及信息傳播處的相關情況,并代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表示將從技術層面、國際合作、成果推廣等方面對該課題全力支持。他期望該課題能成為一個標桿式成功模式推廣應用。

    研討會上,國際納西學會會長白庚勝教授等與會課題組成員就課題研究意義、研究內容、存在問題及解決方法進行了深入研討并提出建議,在研究討論中大家表示將密切合作、同心協力完成課題任務。研討會結束后,參會人員一同參觀了本項目研究基地之一“網絡文化與數字傳播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參加的項目研討會如圖73所示。

    研討會以后課題組繼續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代表進行了多次研究工作洽談, 2013年3月19日,課題組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辦公室再次召開小型研討會議,專題研究對各國收藏機構數據采集預期的難點問題,并探討了解決的辦法。之后在課題組成員以及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下與國際及地區(美國、法國、英國、德國、臺灣等)東巴經典古籍的收藏機構進行了溝通并逐步開展了合作工作。

    課題組代表(張旭)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北京辦公室官員安卓先生)多次進行本項研究工作的研討,研討情況如圖74所示。

    2014年3月5日,子課題1與子課題2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辦公室會議室召開了工作會議,參會人員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負責“世界記憶遺產”的北京辦信息與傳播部主任安卓先生及其助理曾慶怡女士、子課題1負責人、北京東巴文化促進會張旭會長和項目子課題2代表、北京東巴文化促進會學術部負責人丁春艷。

    張旭代表國家社科重大項目課題組,就課題的進展情況向安卓先生做了詳細介紹,并同時提到了課題組所面臨的采集東巴古籍及調研工作的資金缺口。安卓先生為課題在克服困難后取得的多方面成果表示祝賀,并且代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感謝課題組為搶救“世界記憶遺產”項目做出的貢獻。安卓先生仔細詢問了東巴祭司的近況和采集到的東巴古籍的對傳承起到的作用,同時提出了發起聯合呼吁,擬對各國收藏機構、全世界的專家學者、贊助人和慈善家以及志愿者發出呼吁書,除了在精神層面,也包括在經費方面具體化地支持和幫助我們的項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表示會繼續關注項目的進展情況,并盡快啟動呼吁書,并想辦法盡可能提供實質性的資助。

    課題組代表(子課題1負責人張旭和子課題2代表丁春艷)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北京辦公室信息與傳播項目官員安卓先生及其助理曾慶怡女士)研討如何在世界范圍發起對搶救東巴古籍的呼吁,并研討起草呼吁書文案,如圖75所示。

    2.2 深入開展了項目調研與學術交流工作

    2013年11月30日—12月4日,課題組部分成員赴云南香格里拉、麗江等地開展項目調研與交流工作。主要工作包括:

    (1)與云南民族大學李國文教授,座談交流課題釋讀、翻譯、編目等工作。將今年課題組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圖書館和國家圖書館拍攝的其中38本經書,交給了李國文教授,由他負責經書編目,該項工作正在有序開展。

    (2)課題組成員在昆明滇池北岸海埂的云南民族村納西寨,課題成員在納西村寨調研了象形文字、納西讀音、古籍材質及功用,以及東巴畫、五幅冠、木牌、手鼓、法帽等,現場研討了納西寨法物法器、現場展品等文化遺產及傳統民俗等情況。

    課題組成員在云南民族村納西寨進行深度田野調研情況如圖76所示。

    (3)課題組成員赴昆明理工大學,與信息工程與自動化學院院長余正濤教授負責的納西文化研究團隊進行了學術研討與交流,研討了在東巴經典數字平臺建設中需要考慮并解決的計算機信息化技術及獨特象形文數字化等難題,并考察了他們漢語納西語語料庫研究成果。課題組成員在昆明理工大學研討東巴經典數字平臺建設中計算機信息技術情況如圖77所示。

    (4)課題組部分多次成員赴麗江東巴文化研究院,與在該研究院的課題組成員李德靜、趙世紅、王世英、和力民等以及研究院其他學者聯合召開了課題研討會,對課題研究工作進行了協調,對工作中遇到的難題進行了深入交流,研討工作主要圍繞計算機信息化處理怎樣為傳統文化提供服務等問題開展。課題組在麗江東巴文化研究院與該院專家進行研討現場如圖78所示;課題組在麗江東巴文化研究院與納西學者、北京社科聯進行研討如圖79所示。

    (5)對東巴古籍數據及文獻資料的收集和整理

    課題組對歷史上納西學著名專家、原臺灣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霖燦先生出版的《納西族象形文字標音字典》共計1000千字進行了數字采集與錄入平臺數據庫。該字典是研究納西東巴古籍的權威文獻,如圖80所示。

    (6)籌備召開國際學術會議并設立了文化遺產信息化的研討專題

    在本項目責任單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學主辦的ISTAI2014國際學術會議中,專門設立了以本課題研究為背景的文化遺產保護信息化研究專題。

    本課題首席專家擔任了該國際學術會議的執行主席,我國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知名專家-北京師范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周明全教授、國際上東巴文化研究著名專家-德國奧皮茨(首次提出東巴古籍數字化共享的國際專家)等擔任該國際學術會議的合作主席并均確認到會及主持專題交流。

    已發布的該國際學術會議交流專題涵蓋了本項目研究的關鍵研究領域,包括:網絡文化和數字通信技術,數字化保護與虛擬現實技術,數字采集,處理,檢索和聲音,圖像和文本信息表達技術,數字共享平臺和傳輸及遠程網絡或無線網絡顯示技術,數字化錄入、釋讀、編目方法,信息數據庫和知識庫建設管理方法等。發布的國際學術會議通知及文化遺產信息化專題如圖82所示(該國際學術會議通知標注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

    3、成果宣傳推介情況(成果發布會、《工作簡報》報送情況、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及采用情況等)

    3.1 國內重要媒體(新華社、人民網、人民政協網等)報道了本項目研究成果發布會

    課題組在本項目責任單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成功召開了研究成果發布會,在成功發布會上發布了在本項目支持下取得的階段性研究成果,發布儀式由國際納西學會、中國國際文化交流協會聯合舉辦,發布的研究成果包括:本課題成員主持出版的系列學術文獻:30卷納西學叢書、東巴古籍藏本叢書(哈佛大學譯)、東巴經典古籍藏品數據文檔(采集于法國國家圖書館及英國國家圖書館)等。

    支持本項工作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指出:在跨學科研究領域,通過國際合作方式,運用現代信息科技匯集及傳播東巴經典是搶救“世界記憶遺產”的一個創新,該模式將能夠成為一個樣板推廣至世界范圍的世界記憶遺產工程。

    在成果發布會上本課題組部分成員合影如圖83所示。

    研究成果得到國內外學界及新聞媒體的良好評價與關注:新華網、人民網、人民政協網、中華工商時報、中國藝術報、中國文化傳媒網等各大媒體包括幾十家各地網絡傳媒也發表了報道文章。

    新華網報道本研究項目(2013年6月25日),如圖84所示;人民網報道本研究項目(2013年6月24日),如圖85所示;鳳凰網、中國經濟網等其他網絡媒體報道本項目,如圖86所示。人民政協報、科技日報等報刊報道本研究項目,如圖87所示;中國文化報、中國民族報等其他報刊報道本項目,如圖88所示。

    3.2 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對本項目研究進行了報道

    中央電視臺2013年6月25日新聞聯播節目對本研究項目進行了報道,中央電視臺晚間新聞聯播對本項目進行了報道,如圖89所示。

    3.3 北京電視臺新聞節目對本項目研究工作進行了報道

    2013年4月至5月間,課題組赴云南省香格里拉納西族聚集鄉村進行東巴經典古籍的釋讀及數字化攝錄工作,在調研中走訪了國家級東巴文化傳承人、東巴祭司以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承點等,與云南迪慶納西學會在白水臺“圣地東巴文化研究會”進行了學術交流,聘請東巴文化傳承老人對新收集到的法國數字書館6部東巴經典古籍藏書進行了現場釋讀翻譯和數字化攝錄, 并完成了8本書的編目工作。期間課題組為東巴文化傳承老人送醫送藥和捐助物品。5月10日北京電視臺新聞對本項目研究工作進行了報道,如圖90所示。

    3.4迪慶廣播電視臺《關注》節目對本項目研究工作進行了報道。

    2013年7月7日,迪慶電視臺《關注》欄目,以《留住歷史的記憶》為題對本項目進行了專題報道。片中對釋讀國外東巴古籍藏本的老東巴祭司和課題組成員分別進行了采訪。

    3.5《工作簡報》報送情況

    根據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項目管理要求,課題組分別于2013年7月、2014年1月,通過立項通知書提供的方式按時向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提交了項目研究的《工作簡報》,也向《項目專欄》提交了5篇研究進展情況(內容1至內容5),及時向主管部門匯報了本項目研究進展情況以及所獲得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并收到了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的回復。

    3.6 國家社科基金?陡寮安捎们闆r

    《中國社會科學報》以課題組提供的本課題研究工作文字稿及照片資料的基礎上,2013年9月18日以《東巴古籍藏本調研》為題目發表了文章,如圖90所示。

    《中國社會科學報》以課題組提供的本課題研究工作文字稿及照片資料的基礎上,2013年12月16日以《東巴古籍跨學科調研》為題目發表了文章,如圖91所示。

    《中國社會科學報刊網》以課題組提供的本課題研究工作文字稿的基礎上,2013年6月28日以《實現納西文化中心的回歸與堅守》為題目發表了文章,如圖92所示。

    2013年12月16日,在向《中國社會科學網》提供文檔及照片資料的基礎上,《中國社會科學網》以新聞報道形式報道了題為“世界記憶遺產-東巴古籍跨學科調研”的文章,中國社會科學網上公開發布情況如圖93所示。

    2014年5月向《中國社會科學報》提供了撰寫的“世界記憶遺產-東巴經典傳承體系數字化國際共享平臺建設研究”3000千字的文稿,已經《中國社會科學報》及“國家社科基金”版面編輯并待發表;以本報記者項江濤采訪的形式發表,編輯定稿內容及形式如圖94所示。

    圖94《中國社會科學報》編輯定稿內容及形式

    4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4.1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隨著課題深入,本項研究主要問題是:在深入信息調研及搶救性數據采集方面的研究經費明顯不足,特別是在本項目進行過程中獲得了東巴古籍藏本的重要新信息,又需要抓緊時間開展搶救性釋讀的情況下。

    如在國內方面:目前能釋讀經典古籍的老東巴均年逾古稀,身體條件開始欠佳(如云南香格里拉村落中僅存兩位高齡東巴祭司,分別為71歲和86歲,如發生不測將會對搶救性研究造成很大損失);急需再中尋找尚未發現的具有釋讀東巴古籍能力的東巴祭司。目前的調研信息表明,在四川還有保留傳統文化的東巴祭司存活。但因他們生活在較云南更為偏遠的四川納西族的高寒山區的村寨,山勢險峻,交通不便,需組織馬幫進入,急需在調研工作經費,為保證課題的可持續性的研究創造條件。

    在一線的搶救性釋讀、翻譯和按照國際慣例搶救瀕危語言的音視頻釋讀紀錄和人文跟蹤記錄過程的預算出現缺口。為搶救性復制和記錄東巴經典的藏品資源,課題組使用高清視頻和音頻技術手段記錄東巴祭司的釋讀東巴經典過程,運用數字化方法來延續一個即將消失文化的生命,使將來即便有一天,老東巴祭司都離世了,還能讓納西學的專家繼續進行東巴文化的研究,使后人們仍能通過數字化的影像傳承這個文化。目前發現沒有足夠的經費支撐在鄉下停留更充足的搶救時間。建議補充這方面的調研經費及采集經費,將能促使搶救和保留下來的第一手影像資料將在攝錄技術上與國際HD標準接軌。以取得更大的搶救性成果。

    在國外采集方面的調研工作證實,半數以上的在國內已經失傳的古巴古籍均收藏在國外諸多著名的圖書館和博物館,而數字采集方面遇到的新問題是,采集古籍數據涉及收藏單位的版權問題,原則上應按國際慣例收取古籍包括研究資料數字化費用,而各國圖書館尤其是國家級別的機構,具有更嚴格的收費規定而很難破例給予課題組古籍數字版的免費提供。這筆預算在最初沒有預算,是以期通過與收藏機構達成關于東巴古籍資源共享的協議來給予解決,但此計劃未能在所有國外收藏機構落實,尤其是在遇到擁有上千冊東巴古籍藏本的機構就更加難以達成資源共享的協議。建議追加該項東巴古籍的國外數字化采集預算。

    4.2 針對主要問題的改進措施

    本項目是跨學科綜合研究類的研究課題,課題特點為文理結合,與純社科類課題有所不同,但經費標準的執行是按照社科基金的級別獲得,因而課題經費相當緊張。

    為克服研究經費不足的困難,項目責任單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項目責任單位依托研究基地現代測控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分別給予了配套經費支持。

    但是由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及現代測控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配套經費僅能夠支持理工學科方面的研究環境及研究條件,配套的研究經費主要為構建國際共享平臺的軟硬件系統。因此針對調研經費及搶救性數據采集經費方面的缺口,期望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能夠給予進一步的大力支持,同時課題組也在爭取其他經費支持。

    項目責任單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項目依托研究基地“現代測控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分別給予的配套經費支持情況如下:

    (1)項目責任單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學2014年度配套了2項科研建設水平提高項目,經費額度共計100萬元(其中國際共享平臺硬件環境配套建設80萬元,軟件環境配套建設20萬元),這2項科研建設水平提高項目分別為:

    1)2014年科研建設水平提高項目—機械工程(一級)學科建設;項目名稱:數字可視化信息處理及展示實驗平臺;經費額度:80萬元;設備明細(僅用于購置設備):1.數控系統及嵌入式開發實驗臺;2.數字可視化視頻剪接臺;3.數字圖像可視化及虛擬現實展示;4.數字圖像獲取。

    2)2014年科研建設水平提高項目—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建設;項目名稱:網絡文化與數字傳播重點實驗室學科平臺建設;經費額度:20萬元;設備明細(僅用于購置設備軟件):1.納西-漢語語料庫構建與翻譯系統;2.雙語電子詞典;3.納西輸入法開發系統;4.分詞與雙語詞語研究開發系統。

    (2)項目責任單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的本研究項目依托的研究基地“現代測控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于2013年度、2014年度分別配套了3項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共計13萬元,3項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如下:

    1)面向世界記憶遺產的數字化國際共享平臺建設研究,項目編號:KF20131123201,研究經費:5萬元;

    2)數字化國際共享平臺的開放式數據庫建庫方法研究,項目編號:KF20141123204,研究經費:4萬元;

    3)文化遺產象形文字的圖形圖像數字化識別方法研究,項目編號:KF20141123205,研究經費:4萬元。

    4.3研究心得

    (1)探索通過調研努力獲取東巴經典古籍資料及信息并抓緊時間實施搶救性釋讀

    課題在研究中嘗試擺脫原有的以紙質文件未主的傳統搶救方法,充分采用了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高效高質量地實施對東巴經典古籍信息及資料的數據采集及釋讀。尤其是在一線搶救性釋讀過程中,課題組使用多種手段,如在古籍字跡模糊不清時,利用了電腦屏幕處理和放大東巴古籍中難以辨認的象形文形象,使已經年逾八九旬老東巴祭司能夠通過數字化手段熟悉國外采集的古籍數據,并在釋讀中不斷破譯其疑難象形文字,保證信息平臺錄入的東巴文化遺產內容的科學性和學術嚴謹性,課題組在尚有少數東巴祭師還存活的今天,加大研究力度,以期深入研究與掌握釋讀的各種手段和探索數字化記錄釋讀的新方法。

    (2)研究并提出了基于共享平臺的納西族東巴象形文數字化的方法

    納西族東巴象形文字不僅是在世界文化歷史上被國際學術界認為是最早使用的象形文字,而且還是國際上目前唯一還在使用的象形文字。該象形文是東巴原始宗教的文字,具有獨特的圖形、發音及釋讀方式,除有異體字外,東巴象形文還往往一個象形字或一個象形詞,可內涵一個事件或一個故事,如其中的一句象形字或一段象形字可內含一段歷史,同樣象形文在不同地域和方位出現有不同的發音和表達等,另外其象形文的發音也較獨特及繁雜,現有的英文、漢字等識別系統及翻譯系統不能適用。研究及提出了解決基于共享平臺的納西族東巴象形文數字化難題的有效方法,重點研究數字化中納西族東巴象形文字與英文、漢字等文字語音的特點,分析東巴象形文字釋讀的圖形數字化、語音數字化、語句數字化及內容數字化具有的復雜性、隱涵性、模糊性、分散性、不確定性特征,尤其在經典古籍還具有一些殘缺、破損、霉斑、變色及污染等情況下的數字化問題,雖然這些均給東巴經典的數字化工作帶來很大的難度及工作量,但是通過課題組的多學科交叉協同工作及國內外合作,努力實現了課題的研究目標,邀請有關語言學家,包括納西族本土專家研究實驗室與理科研究人員共同上述問題的解決辦法。

    (3)研究并提出東巴經典文化的國際共享與國際化平臺運行機制為重點

    為了在世界范圍內共享東巴經典文化的全方位信息,在東巴經典的國際化信息共享平臺構建研究中,研究數字化平臺的國際共享功能與運行機制;在東巴經典知識共享方面,聯合參與課題研究的各個合作機構,與國內外東巴經典古籍收藏機構達成共識,取得經典古籍的手稿復制授權。同時為東巴經典共享的信息網絡平臺研討和制定了一種相關國際共守規則,與授權方在知識產權利用方面爭取簽訂知識產權協議或得到知識共享許可,使得東巴經典能夠作為無爭議的數字化的國際共享資源,進一步爭取對東巴經典文化搶救給予關注的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駐京辦事處及相關國際組織的支持。

    (4)研究并提出東巴經典資料的編目與檢索的方法

    為了將東巴經典資料組織成可供瀏覽、檢索的網站內容,使其能夠通過互聯網和無線網絡進行信息共享,研究確定了能夠將獲取的東巴文史資料和研究成果分門別類地進行數字化錄入、存儲、釋讀、整理、分析、編輯與編目的方法。

    (5)研究并構建東巴經典古籍的數據庫、知識庫并提出有效利用方法

    為了解決對東巴象形文字的有效釋讀與利用,進一步根據東巴象形文字的特點提供一種面向東巴經典古籍資料的獨特釋讀數據庫以及該數據庫的結構及工作方式,該釋讀數據庫應能夠提供東巴象形文特有的詞意、句意、事件等內涵。進一步構建及改進相關資料索引庫、圖形模板庫、音頻模板庫等,提供一種將釋讀數據庫、釋讀知識庫知識挖掘工具的互聯與管理方法,以增強所獲取的象形文釋讀信息的信息量。研究與文科課題組的交叉結合,以實現東巴象形文字在文科的有效釋讀和在理科的分析利用。

    二、研究成果情況

    1課題組采集及回歸了大量珍貴的東巴經典數字版

    鑒于目前大部分東巴經典收藏于我國大陸以外的十多個國家及地區,具有世界范圍大量收藏特點,而能釋讀東巴經典的老東巴已年逾古稀,進行搶救性釋讀已刻不容緩,但是只有在其數字化信息回歸基礎上才能夠開展搶救性釋讀。

    在本項目的資助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下,課題組在通過緊張科研調查和核查資料的基礎上,盡力與國際收藏單位進行了多次艱苦的談判及學術研討,終于獲得了成功和成果。

    課題組新采集到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幾家代表性及重要的圖書館、博物館及研究機構收藏的東巴古籍手稿及藏本的數字版,主要包括:法國國家圖書館、英國國家圖書館、德國國家圖書館、美國哈佛大學、法國語言文化大學圖書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圖書館等,采集到國際上散落東巴古籍藏本達到200多本,并已將收集的國外東巴經典快速送到納西村落邀請老東巴進行搶救性釋讀,開展了經典古籍藏本釋讀過程的數字化攝錄以及后期的整理、分類、注音、編目、校對及翻譯。其古籍內容涉及納西東巴教的占卜、舞譜與神系、納西族東巴教的物態文化,納西神話的地域特征、東巴文化與納西人的生態觀、殉情與東巴教、納西族的性別角色與社會變遷等。

    在本項目研究工作中挖掘到了多少年來研究學者夢寐以求的東巴古籍藏本,如在對100多年前被法國國家圖書館1905年收藏的東巴經典的釋讀研究過程中,發現了納西族東巴古籍中三大史詩中最著名的《人類遷徙記》,也被譯為《創世紀》的藏本;這是三萬卷東巴古籍中具有極其重要學術價值的東巴古籍藏本,這本東巴經典古籍用獨特的詩體形式,用東巴象形文講述了人類誕生和繁衍的神話般的歷史,是國際納西學研究的代表作和探索世界文化史上人類古代文明發展的珍貴資料。

    在本項目工作中挖掘到的法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東巴經典中三大史詩中最著名的:《人類遷徙記》,如圖95所示。

    (1)納西語注音翻譯和整理為漢語編目

    課題組對英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納西族東巴圖畫象形文字文獻的107本經書進行了詳細編目,對其內容進行了初步研究,并進一步設計了編目內容的詳細條目和格式,其中有藏書地點、藏書編號、經書頁數、書寫經書的東巴祭司署名、書寫區域、東巴經書的封面掃描、古籍名稱的納西注音、漢譯、用于東巴儀式的名稱、收藏機構標簽、經書其它符號特征、東巴經文內容提要、本課題承擔釋讀數字古籍的東巴祭司、研究人員的分工及編目日期等。

    通過東巴祭司對古籍的識別,課題組初步了解東巴經典古籍的地域出處,用于何種東巴儀式、語言特點和記錄該經典古籍的詳細內容,尤其重要的是從整體上把握,分層敘述整本經書的內容,寫成100至200字的內容提要,記錄于課題組編制的現代漢語的標準編目表格。

    如圖96所示:英國國家圖書館東巴古籍一套藏書的編目:H-2、H-4、H-5

    課題組從英國國家圖書館和曼徹斯特大學圖書館采集回的東巴古籍通過赴納西村落由東巴祭司釋讀和記錄后,已經完成一系列的細致的整理工作,并按地域做出了分類,其中:云南香格里拉白地:66本;四川俄亞地區:22本;云南麗江:38本,白地和俄亞的88本經書基本完成編目工作。麗江的38本經書,已經交由課題組昆明和麗江的研究成員負責編目整理,初步完成手寫編目工作,編目及納西語讀音標注等工作尚在進行中。

    (2)國外藏本中的發現的優秀東巴古籍

    在古籍研究內容中,課題組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圖書館采集的135本東巴古籍中,發現了納西族東巴古籍中三大著名史詩中的另外兩部重要著作:兩本《黑白爭戰》和一本《牧人遷徙記》(又譯《魯班魯饒》)。

    《黑白爭戰》是用東巴象形文書寫的古代納西族的神話故事,以黑部落與白部落之間的爭斗為主線,表現了部落之間爭奪光明,偷盜光明引起的曠日持久的黑白爭戰,最后擁有無數的太陽的白部落大獲全勝。全書充滿了納西先民崇尚自然和畏懼自然的生命哲學,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圖書館于1916年收藏了三大著名史詩中的《黑白爭戰》,如圖97所示為其收藏的該東巴古籍藏本。

    研究得出的觀點是:納西族東巴經典都是手抄本,每一代東巴都要手抄前一代東巴的經典,這樣不斷傳抄下來,以保證經典因使用較多而損壞的更新。但是早期的東巴們很少在經文以外記述跋語。清代以來才受漢文化的影響,一些東巴就在寫完經文后,簡單地記下書寫者書寫的時間、地名、人名及簡短祝愿語。我們采集的英國的這批經典里,有跋語的經書很少。而且,有的跋語只是寫日期,有的只是記書寫者人名,有的則寫下書寫者所在村子的名字,有的不僅是記下人名地名,還寫上是哪一年和那年的屬性。此古籍就是一個實例,書的封面經東巴破譯為:“火屬兔年九月十八日龍日寫,崇東地方東巴寫祝日后好運!”

    作為研究成果的另一本也是東巴象形文東巴經典名著之一,是東巴古典文學的優秀代表作,是用于納西族殉情儀式的經典古籍,也是一部詩體的悲劇,早就引起了中外學者和作家們的關注。該著名的東巴古籍的發現也使課題組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該古籍由課題組納西專家翻譯為:《牧人遷徙記》。通過東巴祭司釋讀,我們掌握了其中的主要內容,書中描述了牧男牧女為牧主放牧在高山,為了愛情相約逃婚到遠方,生時得不到幸福和自由,發誓在死后共同奔向理想中的“山國樂園”的故事。納西族古老的傳統是,當有情人在世間得不到幸福和自由時,他們便會雙雙結伴登上玉龍雪山,在歡樂之后殉情而死。他們相信殉情后,在玉龍雪山中可以找到只有忠于愛情的人才能達到的云霞環繞的山國居住。所以,該古籍用于一個極重要的東巴儀式中,叫大祭風,東巴祭司要唱誦該書中的經文為青年男女情死后的亡靈進行超度,幫助他們早日到達東巴經中所描繪的山國的樂園。到達一個沒有一切人世煩惱的美麗的國度。

    在該儀式中,用東巴文字寫下了一段著名的東巴唱腔叫《魯班魯饒》,由此很多學者把唱腔的名字命名為經書的名字,如圖98所示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圖書館于1916年收藏的三大著名史詩中的《牧人遷徙記》(《魯班魯饒》)古籍藏本。

    課題研究所持觀點:東巴古籍中涉及的所有的故事都有具體的社會內容。象青年男女的殉情,就在東巴教里產生了祭殉情者的這樣一個儀式,叫何勞里克,現在翻譯成漢語叫大祭風。東巴古籍的記載,使納西族的殉情在國際上也是比較著名的,所以被稱為世界的情死之都。因此,有很多學者就以這個專題作為自己的博士論題,寫過許多文章,這也是納西文化、納西學為什么引起國際學術界注意的特點之一。

    (3)國外東巴古籍藏本的精讀選譯本

    據我們對東巴古籍的整理分類和研究,證實英國國家圖書館一共有107本古籍藏本,基本都精美裝訂成冊,并進行過修復。大多數經書是于1934年4月3日收藏的。如圖99所示。

    英國國家圖書館有11本古籍是從英國東印度公司轉到大英博物館,后又從大英博物館轉到國家圖書館的,圖中可見其仍蓋有大英博物館的印章,如圖100所示。

    課題組采集到的東巴古籍使云南香格里拉的習尚洪東巴釋讀后異常興奮,他說有兩本經書在他小時候不斷聽到村中的東巴長老們提起,說寫的如何的好,但遺憾的是,直到今天他已經是70多歲的高齡,卻仍然沒有機會見到過這些東巴經典。雖然這些經書曾在他兒童時期聽說過,但卻在50年代后,由于歷史的原因在中國消失了。目前課題組從海外采集回來的這些古籍數據,可以說是使在國內絕跡的東巴古籍重新在內容上回歸祖國,而促使那些因沒有經書而失傳的儀式重新恢復起來。這個事實使我們課題研究的重大意義得以深化,我們的數字化的研究工作直接推動了該世界記憶遺產在本土的傳承。

    遺憾的是課題經費所限,課題組只能先選了可以在納西族春節大年初二恢復的東巴儀式中的一本古籍作為精讀本,并進行了全本的漢語翻譯,如圖101所示英國國家圖書館編號BM-H4《頌揚逝者儀式償債》經書封面、第一頁及第一頁精翻截圖。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圖書館有一本非常罕見的經書,因在東巴象形文的經文間隔中標注了藏文注音或注釋,經東巴祭司釋讀認為是《降魔杵經》的下卷。記述雞鳴喚親人的內容,用于送魂儀式,內容全面。其收藏的經書有些是來自藏區,經書的前半部分各頁的東巴象形文字間標有藏文,說明有藏人看過此本東巴經,也可推測是有藏人對此經文進行過學習和研究。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與藏文化相關的最具有研究價值的經書之一。古籍簽名為東巴象形文字:“木屬雞年八月二十二日,很漂亮的寫了。祭鬼的東巴書寫”。

    到目前為止,此本經書是唯一的一本經書,由國家課題組從曼徹斯特大學芮蘭茲圖書館收藏的135本東巴古籍中選出,進行了精讀翻譯。并進行了全本古籍的釋讀全程音視頻記錄。全本漢語翻譯工作尚在進行中。

    該研究的價值在于證明了納西族與藏族之間在歷史上和文化上的淵源關系,以及揭開學者們一直在努力尋覓的喜馬拉雅文化圈中東巴象形文字的神秘起源。成果有望突破國際納西東巴文化研究的難點。

    (4)國外東巴古籍藏本的歷史文獻

    收集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幾批東巴經書的人是英國著名的植物學家喬治?弗雷斯特,中文名叫傅禮士,他為愛丁堡植物園收集了很多云南的動植物標本,被譽為英國杜鵑花之王。從1904年到1932年間,先后7次到中國,在納西族地區收集了東巴古籍,并從1916開始,他把經書陸續出售給了當時的芮蘭茲圖書館,今天屬于的曼徹斯特大學。

    非常有研究價值的是,課題組研究人員在圖書館收藏的文獻資料中,發現了被國際學界稱為西方納西學之父的美籍奧地利學者約瑟夫?洛克于1952寫給當時芮蘭茲圖書館館長的親筆信,他表示愿意以自己二十多年研究東巴象形文的知識來幫助圖書館把這些經書翻譯成目錄。并能告知這些書是用于何種東巴的儀式。但最后的翻譯文件并沒有在圖書館中被發現,館藏文獻中有洛克大量的英文手寫的信件,課題組正在作進一步的調研。如圖104所示。

    課題組在英國國家圖書館調研時,在其館藏中讀到一本由英國著名學者,愛丁堡大學的安東尼?杰克遜博士寫的一本英文書,名叫《宗教與社會》,他以本書獻給“為納西族宗教研究貢獻一生的約瑟夫?洛克”。其中杰克遜在書中對英國國家圖書館古籍藏本的探索,將有助于課題的深入研究。他也是多年前提出國際東巴古籍共享聯盟的西方先驅倡導者之一。

    因時間限制,沒有更多的時間逗留在圖書館,為此,我們支付了復制費,預定了其相關的歷史資料文獻,古籍的詳細的來源還有待于翻譯英文檔案后再作進一步研究。

    2課題組出版了一批有影響的學術文獻

    課題組出版相關著作共計8部;公開發表學術論文共計15篇;出版報告文學2部;出版圖冊1部。子課題2負責人白庚勝研究員主持出版了第一批學術文獻《納西學叢書》;2013年6月22日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召開學術文獻成果發布會。

    《納西學叢書》以納西學學者個人文集的形式,內容涉及納西族歷史、政治、經濟、語言、宗教、音樂、舞蹈、美術等領域,代表納西學研究最高、最新的成果。本叢書設計為30卷,由學者白庚勝先生、前麗江市委書記和自興先生、現麗江市委書記和良輝先生擔任主編,本項目第21至30卷的出版給予基金支持。預計2013年底完成《納西學叢書》全部出版。在此基礎上,將開啟《少數民族學術舉要*納西學卷》的編撰出版工作。

    公開出版的本課題的研究成果《納西學論集》(其中的五部均標注本課題資助及編號),如圖105所示。課題組出版的一批有影響的學術文獻目錄詳見后面附表。

    《納西學叢書》的出版,對少數民族學學科建設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在它的帶動和影響下,一些相關學科的機構開始梳理并積極進行學科建設,彰顯少數民族學科建設的繁榮態勢。出版20世紀三十年代以來納西學研究的主要成果,構建納西學學科基本框架。這其中,有被譽為“西方納西學之父”的洛克先生等西方學者的研究成果,也有被史學界稱為"云南地方史和西南民族史研究的拓荒者和奠基人"的方國瑜先生以及李霖燦、和志武等大家的經典論著,更有現當代活躍在納西學界的郭大烈、戈阿干、拉木嘎土薩、和云峰等以及課題組成員白庚勝、李國文、和力民、楊福泉等中青學者的研究成果。

    3 促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保護與傳承東巴經典文化呼吁信

    在本項目研究中,為實現國內外協同進行東巴古籍搶救與傳承,為高效高質量地構建東巴經典古籍的數字化國際共享平臺提供多方合作及支持,課題組成員經多方接洽及合作,促成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面提出聯合東巴文化研究機構發出的保護與傳承東巴經典文化的呼吁信:“呼吁支持整合世界上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化—“東巴文獻手稿”。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92年建立了世界記憶工程,提出的目標是:用最合適的技術便捷地保存世界文獻遺產,協助全球獲取文獻遺產,以及提高全球重視現存文獻遺產的意識。世界遺產工程項目幫助保護文獻遺產并建立專家網絡,鼓勵資源保護與文獻材料的信息獲取、交換及共享。本項目在國家社科重大基金項目的資助下,為搶救“世界記憶遺產”提出在世界范圍內構建東巴古籍數字化的國際共享平臺及傳承機制,也符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上述目標。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保護與傳承東巴經典文化呼吁信內容見圖106所示。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成果情況。

    序號

    成果名稱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字數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1

    白庚勝納西學論集

    白庚勝

    著作

    民族出版社,2013

    420千字

     

    2

    楊福泉納西學論集

    楊福泉

    著作

    民族出版社,2013

    445千字

     

    3

    和力民納西學論集

    和力民

    著作

    民族出版社,2013

    310千字

     

    4

    李國文納西學論集

    李國文

    著作

    民族出版社,2013

    295千字

     

    5

    王世英納西學論集

    王世英

    著作

    民族出版社,2013

    200千字

     

    6

    李例芬納西學論集

    李例芬

    著作

    民族出版社,2013

    310千字

     

    7

    西方納西學論集

    白羲

    編譯

    民族出版社,2013

    360千字

     

    8

    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實踐總結與理論探索--以中國西南諸民族為個案

    和曉蓉

    和繼全

    合著

    知識產權出版社, 2013年5月

    225千字

     

    9

    東巴文,一種象形文字的美學特征

    王媛,

    徐小力

    張旭

    學術論文

    中國文化遺產,2013.10

    6000字

     

    10

    超越知識產權權-傳統知識法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龍文

    學術論文

    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6600字

     

    11

    納西族東巴舞蹈研究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和力民

    學術論文

    廣州,《體育學刊》,2013,第3期(2013年5月)

    9200字

     

    12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Jinsha River Cave Painting of “A Man and A Woman Riding on Mule” with Dongba Pictograph. 《金沙江巖畫‘男女雙人騎山騾圖’與東巴文字比較研究》

    和力民作,嚴軍琦譯

    學術論文

    英國Paul Middleto nz主編,《China’s Forgotten Kingdom  The Forgotten Lin k: Genesis of the Dongba》《中國,被遺忘的王國:東巴文的起源》(論文集),2013年,ISBN: 978-1-906398-10-1

    2290字

     

    13

    東巴文本教八字真言的發現及考釋

    和繼全

    學術論文

    Journalof Sino-Western Communications中西文化交流學報2013.1.

    3200字

     

    14

    東巴文切音字的再發現及特征

    和繼全

    學術論文

    民族學刊2013.2.

    8100字

     

    15

    納西東巴古籍藏語音讀經典初探

    和繼全

    學術論文

    西藏大學學報2013.2.

    1300字

     

    16

    滇川交界處俄亞大村的文化生境及其演變

    光映炯

    和繼全 光映霞

    學術論文

    西南邊疆民族研究2013.1.

    12000字

     

    17

    東巴文藏傳佛教《皈依文》述略

    和繼全

    學術論文

    西藏大學學報2014.2.

    5800字

     

    18

    納西族與藏族的語言接觸、宗教互動與文化融合管窺----木里縣甲區村納西東巴文瑪尼堆銘文譯釋

    和繼全

    學術論文

    民族學刊2014.4.

    6600字

     

    19

    基于社會計算和機器學習的垃圾郵件識別方法的研究

    董源、

    徐雅斌李卓

    李艷平

    學術論文

    山東大學學報(理學版)、2013年7月第48卷第7期

    5000字

     

    20

    面向微博影響力的社交網絡特征分析

    呂非非徐雅斌李卓

    武裝

    學術論文

    計算機應用、2013年12月第33卷第12期

    4000字

     

    21

    基于改進K最近鄰分類算法的不良網頁并行識別

    徐雅斌李卓

    陳俊伊

    學術論文

    計算機應用、2013年12月第33卷第12期

    4000字

     

    22

    基于節點影響力的移動機會網絡網關選擇算法

    李卓

    學術論文

    科學技術與工程,已錄用

    4000字

     

     

     

     

    23

    Construction of Corpus and Knowledge Database for Naxi Dongba Manuscripts Based on Internationally Sharing Platform

    Wang Haiyan, Wang Hongjun, Chen Xiao

    學術論文

    2014IEEE 工業工程與信息技術國際學術會議,已錄用

    5000字

     

    24

    我與社科聯-前行中我的同路人

    張旭

    報告文學

    北京出版集團公司北京出版社2013

    6500字

     

    25

    西藏薩迦寺系列叢書《吉祥薩迦》、《薩迦普巴金》、《薩迦大黑天》

    曹立君

    攝影圖片

    中西書局出版

    國家重點圖書項目2011-2013

    800張

    圖片

     

    26

    我與社科聯--

    我與社科聯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竇佳樂

    報告文學

    北京出版集團公司北京出版社2013

    1880字

     

    27

    東巴古籍藏本調研

    張旭

    新聞報道

     

    1100字

    另圖片

    中國社會科學報-學林版面“行走在田野欄目”2013.09.18

    28

    東巴古籍跨學科調研

    責編

    王村村

    新聞報道

     

    730字

    另圖片

    中國社會科學報-學林版面“行走在田野欄目”2013.12.16

    29

    世界記憶遺產—東巴古籍跨學科調研

    責編

    王村村

    新聞報道

     

    730字

    另圖片

    中國社會科學網-學林版面“行走在田野欄目”2013.12.16

    30

    實現納西文化研究中心的回歸于堅守

    記者

    項江濤

    新聞報道

     

    2500字

    中國社會科學在線,學術資訊,2013.06.28

    31

    納西學重大項目及成果發布會在京舉行

    記者

    李鳳鳴

    新聞報道

     

    1600字

    人民網,2013.06.24

    32

    納西族東巴經典國際共享平臺建設項目研究成果發布

    記者

    路雪

    新聞報道

     

    650字

    中國文化傳媒網,2013.06.24

    33

    東巴經典國際共享平臺啟動

    記者

    王有強

    新聞報道

     

    4800字

    人民政協網,2013.07.02

    34

    納西學重大項目及成果在京發布

    記者

    燕國俊

    新聞報道

     

    840字

    中華工商時報,2013.06.26

    35

    東巴經典數字化共享平臺發布

    記者

    張國芳

    新聞報道

     

    500字

    科技日報,2013.07.03

    36

    用科技手段傳承東巴經典

    記者

    李珊珊

    新聞報道

     

    1500字

    中國文化報,2013.06.25

    37

    東巴經典傳承體系數字化國際共享平臺建設研究啟動

    記者

    吳艷

    新聞報道

     

    1300字

    中國民族宗教網,2013.06.28

    38

    東巴經典古籍數字化傳承獲國家級重大項目

    記者

    顧洪洪

    新聞報道

     

    560字

    新華網,2013.06.25

    39

    東巴經典古籍數字化傳承獲國家級重大項目

    記者

    顧洪洪

    新聞報道

     

    600字

    鳳凰網,2013.06.26

    40

    東巴經典古籍數字化列入國家級重大項目

    記者

    顧洪洪

    新聞報道

     

    250字

    中國經濟網,2013.06.26

    41

    納西學重大項目及成果發布會在京舉行

    記者

    高艷鴿

    新聞報道

     

    400字

    中國藝術報2013.06.26

    課題組供稿

    (責編:實習生、張文卓(實習生))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 精品免费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潘金莲| 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免费了| 18国产精品白浆在线观看免费| 狠狠热精品免费观看|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东京热| 无码国产精品久久一区免费| 一本一道久久精品综合| 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依依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99久久综合国产精品免费| 99re在线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国精品久久99热一| 合区精品中文字幕|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 99久久免费看国产精品| 99久久精品国内| 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花钱看| 国产精品美女自在线观看免费|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麻豆| 真实国产乱子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日本| 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剧情国产精品一区| 国产偷国产偷精品高清尤物| 久久国产美女免费观看精品| 含羞草国产亚洲精品岁国产精品| 亚洲国产成人超福利久久精品| 国产成人麻豆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亚洲А∨精品天堂在线| 亚洲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蜜芽| 精品9E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久久久| 99精品视频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久久久不卡 | 久久久国产精品亚洲一区| 日本精品卡一卡2卡3卡四卡| 日本精品卡一卡2卡3卡四卡| 国产AV国片精品有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