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當代山西農村基層檔案資料搜集、整理與出版”中期檢查情況

    2015年07月30日10:18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1、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

    項目立項后,項目組高度重視,按照研究計劃進行部署,三個子課題相互配合,互相促進,在資料搜集、資料整理、數據庫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目前,已經初步完成20個村莊的資料搜集工作;對平遙縣道備、祁縣里村、陽高縣上吾其、侯馬上平望、曲沃張王等5個大隊(公社)檔案進行了系統的分類整理;開發了以《山西大學集體化時代中國農村社會檔案數據庫》為名稱的數據庫軟件,掃描了117970頁檔案。

    項目組主辦“土地改革與中國鄉村社會”學術研討會,項目組成員多人次參加學術會議與學術交流,主辦公開發表論文3篇,完成碩士研究生論文6篇,博士論文1篇,完成《社會史研究》第4輯組稿工作。在學術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2、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1)子課題一:集體化時代山西農村檔案資料的搜集

    首先,本子課題組按照項目研究計劃,已初步完成20個村莊的資料搜集工作,這20個村莊分別是:

    ①晉北地區:臨縣的陽泉村、玉坪村;陽高縣的上吾其村;繁峙縣的下茹越村、東山底村;定襄縣的閆家莊村。

    ②晉中地區:太原市郊的赤橋村、剪子灣村;平遙縣的道備村、洪善村、西游駕村;祁縣的里村。

    ③晉東南地區:陽城縣的南關村、潤城村;長治市郊的張莊村;平順縣的西溝村。

    ④晉南地區:侯馬市的上平望村、張王村;曲沃縣張村;平陸縣的三門村。并建立了相應的檔案資料收藏室。這些數量豐富的檔案資料搜集與整理為下一步的檔案數字化建設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和資料基礎。

    在課題組成員的長期田野調查中,全面的對相關村莊的資料數據和文獻資料進行了一一的發掘和整理,并與村莊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同時,還就資料的進一步發現和拓展進行了多次小組討論會議,對課題方案的完善和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其中,以平遙縣道備村莊為例,課題組與日本宇都宮大學內山雅生教授的研究團隊進行了很好的合作調查和資料搜集工作,這是本課題在國際合作交流方面的一個很好的體現。并陸續有階段性的日本調查報告資料發表在日本相關院校的學刊上,擴展了本課題在國際學界的影響。

    其次,課題組在資料搜集與整理的過程中,也注重相關研究成果的宣傳推介情況。主要體現在一些階段性成果的撰寫和發表上。這些研究成果有的在公開學術刊物上已經發表,并且,隨著今后持續的研究工作開展,相關的階段性成果還會繼續進行下去,及時的宣傳我們在有關當代中國山西農村檔案資料搜集、整理和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績和社會影響。

    第三,在我們搜集到20個村莊的檔案資料中,有的資料全面、系統,有的專題內容典型突出,還有的地方特色明顯,但從整個資料的連貫性和完整性來看,還有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的空間。這就需要我們繼續進入這些村莊,不斷搜集遺漏的資料,積極開展相應的口述訪談和影像資料的收集,以充實和完善這些原有的檔案資料,實現文字資料和口述資料相結合。此外,鑒于在資料搜集區域上涉及山西省境內的各個地區,并兼顧整個村莊資料的系統完整,若是發現和搜集到更好的、具有典型性的村莊資料,同樣也可以加入到本項目研究之中。

    本子課題是針對集體化時代農村檔案資料的搜集問題而展開,這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

    我們試圖在20個村莊檔案資料作為本子課題重點內容基礎上,進一步拓展資料搜集范圍,不斷充實資料搜集內容,目的是通過這些典型樣本充分地反映出集體化時代山西農村變革史的完備文字記錄。同時,對這些村莊原始檔案資料的搜集建設工作,可以作為當代中國農村基層檔案資料建設系統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2)子課題二:集體化時代山西農村檔案資料的分類與整理

    ①目前課題組對平遙縣道備、祁縣里村、陽高縣上吾其、侯馬上平望、曲沃張王等五個大隊(公社)檔案進行了系統的分類整理。主要類目有:

    一、土改檔案,包括劃分階級成分檔案、階級復議材料、逃亡地主登記及公審殺人犯等各類通知及其他。

    二、支前與保衛土改成果檔案,包括動員運送糧食、軍鞋、門板,組織大車運彈藥、動員遠征民夫等資料。

    三、前合作化時期農業稅分戶清查檔案,包括農業稅基礎數字統計表、土地產量分戶清冊及農業生產計劃資料等。

    四、文教與掃盲檔案,包括農民業余文化教育計劃、建立農忙托兒所建議、掃盲協會檔案及其他。

    五、農業與水利建設檔案。包括發展水利水保工作規劃、農業工具改革意見、小麥栽培技術推廣信息等資料。

    六、“四清”檔案,包括階級成分登記表、“四清”案件個人檔案、專政對象登記表、退賠情況統計表、工作隊總結計劃、村史、家史、地主剝削史等。

    七、群眾個人檔案。包括偷盜、投機倒把、印制鬼票、私下說書等檢查書及“四類分子”申訴書等。

    八、農業學大寨檔案。包括普及大寨縣動員材料、學習大寨經驗談、“學大寨”群英會資料、“大寨田”建設資料及其他。

    九、黨團檔案。包括入黨申請書、黨團員鑒定表、黨團員教育工作總結、支部會議記錄等資料。

    十、“文革”檔案。包括批林批孔材料、落實三個“照辦”情況反映匯總資料、“斗私批修”群眾檔案、毛澤東思想學習班學習材料、田間地頭學毛著經驗總結等。

    十一、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檔案。包括知青好榜樣學習材料、知青口糧統計表、上山下鄉鑒定表等。

    十二、賬冊材料。包括總賬、工分賬、糧食賬、現金賬、社員往來賬、收入賬、支出賬、分戶賬、社員勞動工分登記簿、產品預分登記簿、資金平衡表等。

    ②在分類整理的基礎上,對上述檔案資料進行了編目,并歸檔案保存。

    (3)子課題三:集體化時代山西農村檔案資料的出版與數據庫建設

    ①開發了以《山西大學集體化時代中國農村社會檔案數據庫》為名稱的數據庫軟件:2013年7月19日與北京森道爾在線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簽訂前臺開發合同,合同金額48000元,9月19日簽訂后臺開發合同,合同金額48000元。合計:96000元。2014年3月19日,數據庫前臺系統已通過驗收,并進入調試和操作階段。

    ②為滿足數據化工作需要,先期購買了如下設備:聯想掃描儀10臺;聯想筆記本電腦10臺。合計:64100元。以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教師和研究生為主要力量,組建了數據掃描工作團隊,制定了詳細的掃描計劃。

    ③對檔案資料的掃描工作是本課題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對我們收集到的山西200余村莊集體化時代檔案資料進行逐一篩選的基礎上,根據商務出版社提供的出版圖片影印資料的標準和要求,目前已完成了對平遙縣道備、祁縣里村、陽高縣上吾其、侯馬上平望、曲沃張王等五個大隊(公社)掃描工作。2014年3月5日到16日掃描數量為17349頁,3月17日到4月7日,掃描數量為34429頁,4月4日到6月9日掃描數量為66292頁。總計:117970頁。在此基礎上,計劃以影印形式出版資料集50--100冊,作為本課題初期成果。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1、文獻資料收集整理。

    (1)2012年6月至2012年9月,子課題負責人胡英澤教授帶領研究生張磊、張佳琪,前往山西省永濟市栲栳鎮、張營鎮、虞鄉鎮、開張鎮開展集體化時期農村檔案資料搜集工作,搜集到5個村莊的檔案資料。

    (2)2013年7月,碩士研究生搜集到村莊檔案資料。

    (3)2014年2月至2014年3月,子課題負責人張俊峰教授帶領研究生搜集到山西省陽城縣絲廠的檔案資料20余箱。

    (4)2014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課題負責人行龍教授帶領郝平、胡英澤、張俊峰三個子課題負責人及參與課題成員教師3人,研究生及本科生15人,在永濟市政府的協助下,在2012年資料搜集的基礎上,對永濟市10個鎮(街道)267個村莊進行了地毯式資料普查,掌握了大量資料收藏信息,搜集了8個村莊的檔案資料。

    2、學術會議

    (1)主辦會議

    2013年8月9-12日,由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山西省歷史學會主辦的“土地改革與中國鄉村社會”學術研討會在山西省陽城縣召開。來自國內外近2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齊聚陽城,探討中國“土地改革與中國鄉村社會”研究的現狀與發展。

    本次研討會共提交論文29篇,體現了“土地改革與中國鄉村社會”研究的最高水平。會上學者們紛紛就“土地改革與中國鄉村社會”領域取得的學術成就以及未來的研究走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形成了“走進土地?反思土改”、“政權建設?財富分配”、“口述記憶?土地調查”、“土地改革?水權變更”四大話題。與會代表就此四項專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與爭鳴。在“反思土改”的過程中,與會學者們對涉及中國土地改革的諸多問題提出了新的見解。認為“政權建設”與“財富分配”是土地改革的重要方面,也同樣是土地改革研究中不容忽視的重要部分。此外,學者們也注意在土地改革研究中把土地改革與中國傳統鄉村社會聯系起來。其中,學者們熱議了“土地改革、水權變更”,深入地探討地權、水權在中國鄉村社會中的重要地位。

    會議期間,學者們更加注重“走向田野”,更加重視不同于傳統史料的新史料。指出諸如農村基層檔案資料、口述文本這樣的新史料能為土地改革研究提供新的解讀路徑。行龍教授介紹了搜集基層檔案資料的歷史傳統、學術轉向、收集方法及資料的整理過程,強調從社會史的視角進行集體化時代研究,一個必要的前提就是基層檔案的挖掘和利用。參會學者對于集體化時期農村檔案資料的搜集、整理、研究以及數據庫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建議。

    (2)參加會議

    ①“中國當代社會史研究綜述會議”。項目組成員常利兵博士于2012年12月28-29日應邀參加了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史研究所社會史研究室主辦的“中國當代社會史研究綜述會議”。此次會議主要就近年來興起的當代社會史的學科性質、視角方法、歷史書寫、口述史實踐、國內外研究狀況以及當前一些研究熱點、難點、重點等問題進行了充分的交流和討論。常利兵博士提交的會議論文是《中國當代社會史研究之反思與展望:基于資料、視角與寫法的思考》,并結合自己的研究經驗,就今后如何深入開展當代社會史研究的可能性問題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和體會,引起了與會代表的熱烈討論。

    ②2013年6月3-5日,子課題一負責人郝平教授赴香港科技大學參加“社會經濟史研究”學術交流會,香港科大、中國社科院、荷蘭等科研院所的學者出席了會議,郝平教授介紹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集體化時代農村檔案搜集、整理、研究情況。

    ③“中國當代社會史研究綜述會”第二次會議。2013年11月29-30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社會史研究室舉辦的“中國當代社會史研究綜述會”第二次會議在北京舉行,子課題二負責人胡英澤教授提交論文《土改后至高級社前地權分配研究——以山西省永濟縣吳村檔案中為心》。

    ④“1949年以后的中國城鄉社會文化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2013年12月14-15日由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當代史研究中心主辦的“1949年以后的中國城鄉社會文化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華師大閔行校區人文樓冷戰中心召開。來自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復旦大學、山西大學、上海社科院、中共中央黨校等海內外高校及科研機構的30余位學者參加了此次會議。會議一共分為八場,涉及糧食統購統銷、瞞產私分、宗教信仰與民眾思想改造、土地改革與日常生活、災荒與人口流變、謠言與社會再造等主題。

    項目組成員馬維強副教授、常利兵副教授參加了會議并做了小組評論。馬維強提交的《信仰世界與國家入場:集體化時代鄉村的宗教改造》一文以村莊基層檔案和口述訪談為資料,剖析了“四清”、文革時期的宗教信仰對于教徒日常生活及其是敵是友的政治身份和社會地位的重要影響,并從社會控制的角度透視了國家禁止宗教信仰的意識形態根源及其對宗教信仰的治理,再現了集體化時代鄉村民眾的信仰世界。常利兵提交的《論知識分子的土改觀:以1950年代初新區土改實踐為中心》圍繞奔赴各大新區參加土改運動的知識分子的觀后感、日記、工作筆記,探討了知識分子對于土改的理解,及對土改實踐形成的認識和看法,展現了土改與知識分子之間復雜的關系。兩篇論文受到與會學者的普遍關注。

    會議期間,他們與參會學者就農村檔案整理、利用,革命話語的學術解讀,事件史與生命史書寫等展開充分交流。

    ⑤“近現代中國農村與村落檔案史料”國際學術會議。2013年12月22日-26日,子項目負責人郝平教授、胡英澤教授、張俊峰教授以及項目成員馬維強副教授、常利兵副教授、李嘎副教授一行六人赴日本東京東洋文庫參加了“近現代中國農村與村落檔案史料”國際學術會議,向大會提交了利用收集到的集體化時代農村基層檔案撰寫的學術論文,引起了與會學者的高度關注和肯定。會議期間,項目組向日本學界集中介紹了本課題的相關情況。

    ⑥第十屆國際研究生“當代中國”研討班。項目組成員、博士研究生梁銳于2014年1月8日至11日應邀參加了由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主辦的第十屆國際研究生“當代中國”研討班,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及兩岸三地50余位博士研究生參加了此次研討班。研討期間,大家主要圍繞建國以來的歷史、國際關系、法律、環境、基層治理、少數民族、政治運動、土地問題、婚姻、中央與地方關系、宗教等方面進行交流和討論。梁銳提交了《四清農村干部研究》會議論文并在 “政治運動”小組進行宣讀,得到了專家學者的指導。

    ⑦“Rewriting the Past: Historical Big Data and a Scholarship of Discovery”學術會議。2014年 6月8日至6月10日,子項目負責人胡英澤教授應邀赴香港科技大學參加“Rewriting the Past: Historical Big Data and a Scholarship of Discovery”學術會議,來自中國、美國、日本、韓國的20余名學者參加了會議。胡英澤教授做了題為“集體化時期山西農村檔案資料中的數據運用及其考證”的學術報告。

    這次會議,主要匯集了建設和分析東亞微觀歷史數據大數據庫的學者,參會學者展示了自身的數據庫建設及其研究成果,包括戶口登記冊和家譜,教育和考試記錄(科舉時代的登科錄、高校的學籍卡),GIS和空間數據等,這些資料分布在中國、日本、韓國。召開此次會議的目的就是應對和承認歷史變化的定量研究,希望通過討論,發現潛在的領域并開展歷史、經濟、人口、社會學等的比較研究與合作培訓。

    (3)學術交流

    ①2012年12月6日至15日,項目負責人行龍教授應臺灣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所長謝國興先生之邀請,到中研院進行為期十天的學術訪問。訪學其間,行龍教授介紹了山西大學集體化時代農村檔案資料的搜集情況,同時與近代史研究所、歷史語言研究所及臺灣史研究所同仁進行了廣泛的學術交流。

    ②2013年3月16日上午,著名學者、香港科技大學李中清教授來中心訪問并與研究人員座談。中心主任行龍教授陪同參觀了中心的研究室、博士工作室、基層文獻檔案庫、圖書資料室以及集體化時代農村社會綜合展館。李中清在認真了解了中心幾代人創業發展的學術歷程和積十年之功搜集集體化農村基層史料的艱辛努力后,對中心基層檔案建設的驚人成就表示贊嘆,高度評價中心二十多年薪火相傳所取得的豐碩學術成果和在國內社會史學界的重要地位。在隨后舉行的座談會上,李中清一行與中心研究人員就雙方共同關心的研究領域和學術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對中心文獻庫的數字化推進工作提出了殷切希望,最后還對雙方今后開展學術合作進行了廣泛探討。

    通過交流,行龍教授認為李中清教授及其團隊進行的研究工作,對中心學術的長遠發展有著很好的啟發意義。他指出只有在不斷拓寬資料收集路徑的基礎上,進行細致、全面、系統的田野調查,把村莊的人物線索與社會關系梳理清楚,研究者才能對村莊有總體性的把握和理解,研究也才能深入。

    ③2013年5月9日至7月8日,項目組成員李嘎副教授、趙中亞博士赴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部進行為期2個月的短期訪學。訪學期間,兩位教師在早稻田大學亞洲文化研究所、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東洋文庫、關西大學亞洲文化研究中心等單位進行了學術交流與資料搜集工作。期間應日方合作教授早稻田大學文學部近藤一成先生之邀,兩位教師分別作學術報告,并進行了深入討論。同時和本中心與日方正在合作開展的“道備計劃”項目組的日方成員內山雅生、祁建民、弁納才一、田中比呂志等教授進行了深入的學術交流。此次交流活動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較好地達到了預期目標。

    ④2013年5月17日-7月15日,項目組成員馬維強副教授前往日本京都大學進行為期兩個月的短期訪學,研究方向為“人間?環境學——共生文明”,研修身份為私學研修員。

    此次訪學與合作教授小島泰雄先生就“日本學界中國鄉村研究之現狀與前景”、“中國鄉村環境治理與農民社會生活變遷”、“地圖、道路與鄉村集市貿易”等主題展開了充分的學術討論,增進了雙方在不同學科背景下就中國鄉村研究的相互交流。

    此外還參加了日本其他高校的相關學術活動。5月在金澤大學參加了弁納才一教授組織的“近代以來中國農村人口流動與城鄉差別”研究生課程討論。6月在東京學習女子大學參加了內山雅生教授組織的研究會,并發表“日常生活與中國革命:以華北為考察中心”主題報告,反響良好。7月在京都大學參加了人文研現代中國研究所石川禎浩教授組織的研究會。另,在日期間,馬維強副教授亦與長崎縣立大學祁建民教授、東京學藝大學田中比呂志教授、學習院大學河野正博士等進行了學術交流。

    此次訪學達到了了解日本學界中國鄉村社會研究現狀,開闊學術視野的目的。

    ⑤2014年4月26日,香港科技大學李中清教授、李伯重教授、康文林教授(Cameron Campbell)受聘為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兼職教授。校長賈鎖堂、項目負責人、副校長行龍教授以及校辦、人力資源處相關負責人及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的全體師生在中心會議室參加了受聘儀式。

    受聘儀式結束后,李中清等三位教授分別作了題為“計量數據庫與歷史研究”、“Communities and Comparison”、“尋求真相:史學研究的目標與實現目標的方法”的學術報告。三位學者結合自己的研究專長就定量分析方法的價值與中國史學未來的走向、不同社區比較研究的路徑及旨趣、探尋歷史真相的方法和途徑等問題進行了細致的闡述,并對中心的今后發展及雙方的合作前景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報告結束后,行龍教授與三位教授對下一步的大數據庫建設合作進行了坦誠而深入的交流。

    (4)國際合作

    ①2012年8月17日至24日,中日合作的“近代以來中國農村社會研究——道備計劃”項目組成員一行10余人,在行龍教授和日本宇都宮大學內山雅生教授的帶領下,對平遙道備村、靈石溝峪灘村、霍州四社五村、興縣晉綏邊區政府舊址等地進行了田野調查。

    在此次調查中,中日雙方項目組成員圍繞道備聚落空間結構,村莊的政治發展歷程與經濟生活,鄉村赤腳醫生、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鄉村財務與家庭副業,經濟能人與鄉村企業發展,黑市、物價與鄉村日常生活,鄉村教育、村莊節慶、看青、村民信仰等展開了調查訪談。

    8月26日下午,中日雙方研究人員舉行了關于此次調查的報告總結會。行龍教授與日方參與人員討論了道備計劃的相關問題。行龍教授針對日方學者的研究提出如何將文獻與口述資料結合起來進行系統研究的問題,并對道備計劃的最終成果形式提出想法和意見。內山雅生教授對行龍教授的文獻實證研究方法深表贊同,指出日本從明治時期到昭和時期存在于近代農村社會的文獻史料對于弄清近代日本的地方行政村有怎樣的內部構成和構造,是如何發生動搖和變化的,又是如何陷入危機進而再重構的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所收藏的山西省各地村級文獻資料正可謂是現代中國農村的地方文書,有助于深化對中國革命和中國社會的認識。這些史料是中國鄉村研究的寶貴遺產。

    ②2013年8月14至20日,中日合作的“近代以來中國農村社會研究——道備計劃”項目組成員一行14人對平遙縣道備村、靈石縣溝峪灘村、臨汾市百里汾河河道治理與生態修復工程霍州段、“四社五村”等地進行了田野調查。

    在此次調查中,中日雙方項目組成員圍繞道備聚落空間結構,村莊耕地、農業技術、水利與農業生產,鄉村醫療衛生,外出務工、經商與家庭生活,鄉村婚姻觀,村莊節慶、看青、村民信仰等展開了調查訪談。

    8月20日下午,中日雙方研究人員舉行了關于此次調查的報告總結會。行龍教授與日方參與人員討論了道備計劃及今后雙方繼續合作的方式等問題,并對道備計劃的最終成果形式提出想法和意見。內山雅生教授對行龍教授的意見表示理解與認同。雙方還對本年12月將在日本舉行的“近現代中國農村研究和檔案史料”國際學術會議等事宜交換了意見。主辦方邀請行龍教授屆時作會議主題發言。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所收藏的山西省各地村級文獻資料,有助于深化對近現代中國農村社會的認識,對提升相關研究領域的廣度與深度有著重要的價值。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項目組成員先后在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期刊《中共黨史研究》發表論文3篇:

    1.常利兵:《資料、視角與寫法:關于當代中國社會史研究的再思考》,《中共黨史研究》2014年第2期。

    2.胡英澤:《土改后至高級社前的鄉村地權變化——基于山西省永濟縣吳村檔案的考察》,《中共黨史研究》2014年第3期。

    3.孫玉坤、賈登紅、孫國良:《“土地改革與中國鄉村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中共黨史研究》2014年第3期。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主要問題存在于子課題二、子課題三。

    其中,子課題二存在問題有:

    1.檔案資料數量龐大,紙張大小、厚薄不均勻,如何在確保分類合理的情形下保持資料的系統完整性存在一定困難,整理工作比較繁雜。

    2.村莊檔案在農村基層長期無人問津,積累了大量灰塵與細菌。目前僅能使用紫外線消毒,對檔案的保護不利。

    改進措施:積極爭取經費,建立恒溫恒濕檔案保護管理系統。

    子課題三存在的問題有:

    1.掃描中涉及到政治及個人隱私問題,需要組織大量的人員進行審核,以保證順利出版。

    2.掃描設備過于簡陋,嚴重制約了掃描的質量和進度。

    改進措施:為了今后更加高效高質量地建設好以集體化時代檔案資料為特色的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中國農村社會檔案數據庫”,經過專家論證擬定購買設備1):Book2net kiosk綜合生產型非接觸式書刊掃描儀,單價40萬元,共2臺。2)艾默生Datamate3000恒溫恒濕系統,單價12.5萬元。3)Isilon 存儲,單價75萬元。以上設備的購入將極大的促進課題的推進,節約更多的人工費用和其他花費。但是因為購買大型設備造成的資金缺口,使本課題的順利完成面臨一定的困難。

    二、研究成果情況

    代表性成果簡介:

    本課題研究范圍廣,難度大,開展工作需要較長的時間和充足的研究人員投入。在立項到現在的一年多的時間,除了實質性的進行了20個村莊資料的搜集、整理和數字化掃描工作外,還盡可能的在現有資料的基礎上撰寫相關的課題階段性成果。現將已取得的代表性成果介紹如下:

    1.論文《從社會史角度研究中國當代史》。由項目負責人行龍教授撰寫,發表在《社會科學》(上海)2013年第6期。論文的主題是,要重視從社會史角度研究中國當代史,將社會史研究引入現當代,通過當代社會史研究,豐富并充實中國當代史的研究內涵,為中國當代史研究注入新鮮血液和活力,開創中國當代史學科建設新局面。主要內容包括:既要重視從社會史角度開展中國當代史研究,更要重視社會史研究在當代史學科建設中應當發揮重要作用;從社會史角度研究當代中國史,既要重視當代史又不限于當代史,既要深入當代史又要超越當代史;從社會史角度研究中國當代史,并不排斥對政治史和重大政治事件的研究,關鍵是如何從社會史角度研究政治史和重大事件。

    2.論文《資料、視角與寫法:關于當代中國社會史研究的再思考》。由子課題一項目組成員常利兵副教授完成的論文《資料、視角與寫法:關于當代中國社會史研究的再思考》,發表在《中共黨史研究》2014年第2期。該文的主要內容從近些年來有關當代史研究的資料和理論方法問題出發,立足于本課題新發現的大量村莊檔案資料基礎,從學理的層面對當前中國社會史的現當代史領域提出了新的思考和架構。

    其主要觀點分別體現在“新資料:走向田野與社會”、“新視角: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和“新寫法:以歷史學為本位”三個方面,集中討論了近年來隨著基層農村檔案資料的發現和研究存在的諸多問題出發,對當前中國當代社會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問題進行了充分的討論和反思,對于具體研究現當代史領域而言,具有最直接的學術借鑒指導價值和意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提議研究者在發現資料的基礎上,不僅是一個史料的建設問題,而且更是一個史觀的問題,總體來講,研究者充分借鑒吸收業已發展成熟的古代社會史和近代社會史的理論方法對于構建當代社會史的學術話語體系具有必要的參照作用。

    3.論文《土改后至高級社前的鄉村地權變化——基于山西省永濟縣吳村檔案的考察》。由子課題二負責人胡英澤教授完成,發表于《中共黨史研究》2014年第3期。該文主要是運用搜集的集體化時期農村《階級成份登記表》,充分挖掘檔案中所記載的家庭經濟信息,對土改以后至高級社前農村的地權分配變化進行了縱向考察。論文的主要內容是對土改以前、土改以后、高級社前的農村地權分配分三個階段進行了研究。

    論文的主要觀點是:吳村檔案資料雖有一定的缺陷,但這種個案性的研究,仍然可以提供理解土改以及高級社前這段時期農村土地變化的重要參考。

    吳村土改以后,出現了較多的土地買賣,這也可能導致地權集中。但吳村地權分配吉尼系數統計結果顯示,村莊的地權分配趨于平均化。究其原因,土改后農村家庭結構及其變動模式均發生變化,農戶分家對地權分散產生了重要影響。

    土改以后的確存在土地買賣,但這未必導致地權集中。伴隨著土改及其以后鄉村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的變革,土改后農村家庭結構及其變動模式均發生了變化,分家對地權分散產生了重要影響,使得土改以后的鄉村地權趨于平均。

    4.論文《“土地改革與中國鄉村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由參與項目的碩士研究生孫玉坤、賈登紅、孫國良三人完成。主要內容是圍繞“土地改革與鄉村社會”會議參會學者提交的論文和開展的討論,從土改研究的視角、方法、實踐、材料等方面進行了全面評述,總結了新進展和新走向,指出了存的的問題和不足,如“碎片化”問題、忽視歷史的連貫性問題、缺乏歷史關照問題等。學者們一致認為,在今后的土改研究實踐中要始終以明確的“問題意識”為導向,真正從基層檔案資料出發,將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視角相結合,運用多學科分析 的方法,在反思既有研究主題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土改的研究實踐。

    5.論著《回望集體化》。項目負責人主編的《回望集體化》由商務印書館2014年7-8月出版。

    6.《社會史研究》第4輯。項目負責人行龍教授主編的學術期刊《社會史研究》第4輯,主要內容是集體化時期的中國鄉村社會研究,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計劃于2014年內出版,組稿工作已初步完成,主體稿件目錄如下:

    ①內山雅生:中日土地改革之差異;

    ②劉一皋:國家話語下的村莊革命與社會發展;

    ③倪志宏:中國東北土地改革的地方框架;

    ④祁建民:山陜地區土改中的水利民主革命;

    ⑤王瑞芳:從購買力的變化看土改運動后農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⑥行 龍:閻錫山與模范治省(待定);

    ⑦常利兵:論知識分子的土改觀;

    ⑧周亞:土地改革與水權變更;

    ⑨馬維強:歷史剖面:《中國土地法大綱》的鄉村實踐;

    ⑩行龍、孫國良:土改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基于范式、路徑及問題意識的思考;

    ⑾常利兵、孫國良:賈泉村土地改革檔案輯錄。

    7.《集體化時代農村社會檔案數據庫》前臺檢索管理軟件系統。該軟件功能主要包括流檔案導入、檔案維護、檔案類型、地區管理、數據備份、檔案掃描、檔案查詢等。具體功能方案如下:

    (1)一般條目查詢。

    檔案查詢可按檔案號、檔案名稱、責任者、日期、類別、組卷條款、省、市、縣、單位、錄入人員等模糊或精確查詢。

    (2)地區、單位查詢。

    查詢城市下的檔案信息。點擊城市列表,軟件會顯示市對應的地圖和市所有縣城下的單位信息,點擊查看可查詢此單位下所有的檔案信息,并可實現按項目排序,如:檔案號、檔案名稱、責任者、頁數、日期、類別、組卷條款、是否公開、錄入人員。

    檔案信息主要包括檔案號、檔案名稱、責任者、頁數、日期、類別、組卷條款、是否公開、省、市、縣、單位等。檔案內容可實現多頁顯示。

    (3)地圖信息顯示。

    不同級別的地區需要顯示不同的地圖信息:省級地圖包括市,市級地圖包括縣。地圖中的每個塊以不同的顏色進行區分,每個塊都有對應的鏈接。

    該軟件仍處在內部開發測試階段,暫未對外開放。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成果情況。

    序號

    成果名稱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字數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1

    集體化時代農村基層檔案數據庫

    行龍

    軟件

    2014.3.20

    1套

    內部測試

    2

    從社會史角度研究中國當代史

    行龍

    論文

    《社會科學》2013年第6期,2013.6.10

    0.8萬字

     

    3

    土改后至高級社前的鄉村地權變化——基于山西省永濟縣吳村檔案的考察

    胡英澤

    論文

    《中共黨史研究》2014年第3期,2014.3.15

    1萬字

     

    4

    “土地改革與中國鄉村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孫玉坤、賈登紅、孫國良

    論文

    《中共黨史研究》2014年第3期,2014.3.15

    0.8萬字

     

    5

    資料、視角與寫法:關于中國當代社會史研究的再思考

    常利兵

    論文

    《中共黨史研究》2014年第2期,2014.2.15

    1.2萬字

     

    課題組供稿
    (責編:實習生、張文卓(實習生))
    久久99国产精品二区不卡| 欧洲精品无码成人久久久|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精品产区WNW2544| 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AAA级久久久精品无码片| 久久国产精品张柏芝|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香蕉|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免费观看|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波多野结衣 | 亚洲AV永久青草无码精品| 一本一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 琪琪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思思久久精品在热线热| 一区二区不卡久久精品| 国产麻豆剧传媒精品网站| 国产美女在线精品观看|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精品亚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亚洲精品AA片在线观看不加载| 欧洲精品一卡2卡三卡4卡乱码|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软件|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 | 久久久久久夜精品精品免费啦|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99|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第一国产综合精品 |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亚洲综合一区无码精品|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人体模特|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高清| 四虎影视永久在线精品免费|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在线观看 | 99精品无人区乱码1区2区3区| 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 caoporn国产精品免费| 大伊香蕉精品视频在线导航| 亚洲国产精品碰碰| 99久久国产亚洲综合精品| 中文字幕一区日韩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