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zhí)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1、研究計劃總體執(zhí)行情況
本項目立項后,即于2012年12月5日舉行了有海內(nèi)外專家出席的開題會議。根據(jù)專家們建議,課題組酌情調(diào)整組織結(jié)構(gòu)(另文報上海市社科規(guī)劃辦)。同時在工作中參照專家組的意見:文獻書目的收集要先國內(nèi)再海外逐步開展、在數(shù)據(jù)庫建設方面要與專業(yè)機構(gòu)緊密結(jié)合、建成國內(nèi)外最全面的漢語文獻數(shù)據(jù)庫、在珍稀文獻編輯方面要有系統(tǒng)有重點、在研究方面要把鍛煉隊伍培養(yǎng)研究生結(jié)合起來等意見,從四個方面展開工作:1、搜集資料、編輯漢語基督教文獻目錄匯編;2、漢語基督教文獻書目數(shù)據(jù)庫開發(fā)(含提要);3、搜集漢語基督教稀見文獻并籌備影印出版;4、結(jié)合資料搜集開展相關研究。目前,各項工作取得以下進展:
(1)漢語基督教文獻書目數(shù)據(jù)庫的開發(fā)
本項目前最大的進展是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對文獻書目進行編目處理,建立起了漢語基督教文獻書目數(shù)據(jù)庫(可從http://sd.bbtdb.com進入數(shù)據(jù)庫,參見附件1)。該數(shù)據(jù)庫是本課題書目文獻整理成果的一個數(shù)字化平臺,由課題組與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圖書館、上海檔案館等機構(gòu)合作共同開發(fā)、建設。
數(shù)據(jù)庫的核心為“書目數(shù)據(jù)庫”:通過對相關圖書館、檔案館等機構(gòu)書目信息的排查、整理。課題組結(jié)合《中國文獻編目規(guī)則》與漢語基督教文獻的自身特點,編制了“漢語基督教文獻編目規(guī)范”,將文獻的題名、責任者、出版信息、館藏信息、主題分類或關鍵詞等信息編制成集,并撰寫簡明內(nèi)容提要。將上述書目信息制作成支持交叉、模糊檢索的數(shù)字化數(shù)據(jù)庫。
在技術上,該平臺的后臺管理端采用“三審三校”的工作流程,保證入庫數(shù)據(jù)的準確性。還采取唯一標識驗證自動防止數(shù)據(jù)冗余。并對數(shù)據(jù)庫的結(jié)構(gòu)字段采
取全動態(tài)管理,使得整個數(shù)據(jù)庫具有高度的靈活性與可變性。更重要的是,本數(shù)據(jù)庫為將來各種功能的擴充預留余地,使得整個平臺成為一個能夠“有機生長”的系統(tǒng)。在注重后臺數(shù)據(jù)庫效能的同時,也強調(diào)盡可能方便數(shù)據(jù)庫的使用者,以發(fā)揮數(shù)據(jù)庫在研究中的作用。
在結(jié)構(gòu)上,本平臺以書目信息數(shù)據(jù)庫為核心,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圖書書目數(shù)據(jù)及部分文獻全文信息的基礎上,還將制作延伸性的數(shù)字化子庫。目前第一步嘗試是“作者傳記”子庫。該子庫的內(nèi)容是作者的生平小傳與照片或畫像,使用者可以按照宗教派別、國別或者人名進行分類檢索,在詳細條目中,可以鏈接到“書目數(shù)據(jù)庫”中與此人相關的著作條目。另外,課題組目前也還在論證、摸索“歷史圖像與漢語基督教文獻”等子庫的規(guī)劃。以圍繞“漢語基督教文獻”這一主題,使人物信息、機構(gòu)信息、歷史影像資料等歷史材料與文獻信息組成有機的結(jié)合。
在內(nèi)容上, “書目數(shù)據(jù)庫”的資料收集范圍既包括純粹的基督教義理的著述,也包括基督徒或基督教機構(gòu)在介紹西方科學文化知識(如文史哲、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音樂、美術等)及教育、醫(yī)療、慈善等社會事業(yè)等方面的資料。中國社會人士的評論或者反對基督教的文字材料也收錄在內(nèi)。
在類別上,按照文獻形成時間的不同及所屬宗派,分為1840年之前的天主教、晚清天主教、晚清新教、民國天主教和民國新教5大類文獻,由相應的5個子課題組分工合作。根據(jù)文獻的實際形態(tài),分為著作、連續(xù)出版物(報刊)、檔案、信札4大類。著作類的文獻內(nèi)容主題較為集中、突出,因此采用主題分類的方法,分為23類主題;而連續(xù)出版物(報刊)的內(nèi)容龐雜,則采取著錄內(nèi)容主題關鍵詞的方法;檔案與信札的內(nèi)容更為散漫,則由編目人員按照主要內(nèi)容,選取人、地、事、時的關鍵詞作為標引。
(2)文獻書目的收集進展
在過去一年半的時間里,課題組成員以上海地區(qū)的圖書館檔案館為中心,兼及有條件開展工作的外地圖書館(山東、香港),以實地編目為主、結(jié)合網(wǎng)絡查詢與套錄等手段,大力開展對文獻書目的收集工作。
目前已經(jīng)完成10531種文獻的書目信息編目與入庫工作,其中9650種完成初步的審校。在已入庫的數(shù)據(jù)中,包括8985種著作、524種連續(xù)出版物、548種檔案、474種信札。其中1840年前天主教的文獻1180種,晚清天主教的文獻836種,晚清新教文獻2396種,民國天主教文獻1472種,民國新教文獻4642種,東正教文獻5種。文獻來源包括上海圖書館、上海檔案館、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山東省圖書館、山東大學圖書館、牛津大學圖書館、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法國國家圖書館、羅馬耶穌會檔案館、梵蒂岡圖書館等公立機構(gòu)。下一步,課題組還將在更廣泛的范圍內(nèi),派遣課題組成員進行實地編目,挖掘更多的漢語基督教文獻。并將在編目的同時,開展進一步的版本考辨、梳理工作。
在已經(jīng)入庫的書目信息中,比較有特色的包括:
①民國新教文獻。民國文獻收藏是上海圖書館的一大特色,但許多基督教有關的漢語文獻尚未編目。此次課題組和上圖合作,在漢語基督教文獻書目的整理工作中取得重要進展。目前已經(jīng)整理、編目的上圖館藏2600多種民國新教文獻,其中包括廣學會、基督教青年會、圣教書局等出版機構(gòu)的出版物;羅運炎、謝頌羔、徐松石等民國基督教人士的眾多著作都可以在數(shù)據(jù)庫中直接獲得書目信息。
②基督教連續(xù)出版物。基督教的文字出版事業(yè)中,報刊是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但同時,報刊的整理也具有相當大的困難性:館藏分散、不連續(xù);內(nèi)容龐雜;出版信息變化頻繁。目前初步整理出700多種(入庫500多種)基督教連續(xù)出版物的信息。這些比較集中完整的基督教連續(xù)出版物的書目信息,將為使用者帶來很大的方便。
③原耶穌會徐家匯藏書樓藏書及土山灣印書館的明清以來的天主教資料。原耶穌會徐家匯藏書樓收藏的圖書建國后由于種種原因一直尚未開放。本課題組是近年來,國內(nèi)的研究機構(gòu)中,第一個能夠近距離、成規(guī)模對其進行梳理的團隊。在其收藏的17000余種中文圖書中。課題組初步梳理出2500多種與天主教相關的文獻進行整理、編目與研究。在已經(jīng)整理出的文獻中,有些是大家熟悉但難窺全貌的,如黃伯祿的《函牘舉隅》;有的是不為學界熟知的,如海門王多默翻譯的新約四福音書與使徒行傳。這些資料多為刻本或抄本,存世稀少,它們的面世對學術研究意義重大。
④盛檔中的基督教資料。身兼晚清重臣與民族資本家身份的盛宣懷,經(jīng)歷了晚清至民國初年一系列重要的歷史事件,留下了字數(shù)上億的檔案文件。牽涉到的人、事、機構(gòu)均數(shù)以百計,其中不乏大量與基督教相關的內(nèi)容。課題組從其中整理出近700件檔案、信札,包括教內(nèi)外人士信函、與教會機構(gòu)的往來公函、教務教案的處理公文、報刊、詩文、演講詞等內(nèi)容。其中既有牽涉到東南互保、九江教案等重大歷史事件相關的公文材料;也有盛及其家族成員與教會機構(gòu)、人士往來互動的請柬、答謝信;還有各類教會學校出身的人士,乃至傳教士的家人向盛家求職的信函。通過對這些檔案、信札的梳理,有助于學者對晚清的一系列教務教案事件能有更多層面地認識,也能勾勒出一個晚清上流家庭與基督教從接觸到熟悉的完整過程。對于基督教與中國社會關系的研究,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⑤牛津大學寶德林圖書館中文部的晚清新教文獻700多種。2013年課題組成員親赴該館搜集到1870年前的一批新教出版物,其中包括大量在印度、馬六甲、新加坡、雅加達等地出版的馬士曼、馬禮遜、米憐、麥都思、高大衛(wèi)等人的稀見漢語著述,這批書目數(shù)據(jù)中有600多種附有書影。對于研究者來說,將來可以較為便捷的獲取這批珍貴的晚清早期新教出版物的相關信息。
(3)珍稀文獻整理進展
本課題的另一重要操作內(nèi)容是對稀見漢語基督教史料的收集、整理以及研究出版,目前這項工作已有了突破性的進展。收集到的珍稀文獻包括《枕書》、《倫史鴻書》、《超性學要》等清中前期的漢語基督教書籍;《圣母院函稿》、《函牘舉隅》、《契券匯式》等晚清天主教文獻以及《朝圣母簡言》、《吳興沈氏奉教宗譜一卷》、《致命小傳鼓詞》等民國天主教史料,還有牛津大學圖書館、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所藏的一些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的晚清新教文獻如《神道論贖救世總說真本》等稀世珍本。
對這些珍稀文獻的整理研究亦有了相當突破,比如點校的《哀矜行詮》、《口鐸日抄》、《古今敬天鑒》等珍稀資料,已經(jīng)收入周振鶴教授主編的《明清之際西方傳教士漢籍叢刊》第一輯,由鳳凰出版社出版;正在整理的《晚清上海新教珍稀史料選編》,亦擬將由上海大學出版社出版;并準備將徐家匯藏書樓所藏《超性學要》30冊整理出版。
除整理出版紙質(zhì)珍稀文獻外,漢語基督教文獻書目數(shù)據(jù)庫也為之開辟了專欄即將部分稀缺文獻的全文錄入數(shù)據(jù)庫。目前已入庫的珍稀文獻有《盛世芻蕘》、《唐景教碑頌正詮》、《全體新論》、《進教要理問答》、《創(chuàng)世紀官話》、《法蘭文字》、《辟妄》、《大英國志》等等。這些罕見史料的面世,無疑會對中國基督教研究的拓寬與深入產(chǎn)生重大影響。
課題組制定的《漢語基督教珍稀文獻選輯》出版計劃,內(nèi)容如下:
第一輯:利類斯《超性學要》32卷,30冊,徐家匯藏書樓藏。
依據(jù):此版本(清初刊本)海外收藏約三套: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羅馬耶穌會檔案館、梵蒂岡圖書館(不全),符合珍稀文獻標準。最近大陸、臺灣出版新譯《神學大全》,而此書是《神學大全》最早中譯本,因而對于研究《神學大全》在漢語文化中的詮釋和流傳具有重要意義。
時間計劃:2014年6-10月完成影印、校訂;2014年12月出版。
第二輯:上海圖書館藏晚清天主教漢語基督教珍稀文獻(以宗教類為主)
依據(jù):徐家匯藏書樓及航頭藏有大量晚清天主教文獻,其中不乏珍貴資料。
目前學界對明末清初的天主教文獻整理與出版非常重視,對晚清的關注不夠。利用上圖資源,對這一時段宗教類文字的整理,在為學界提供豐富資料外。
時間計劃:2014年6-8月完成書目挑選;9-12月影印、校訂;2015年5月出版。
第三輯:19世紀初至1867年新教傳教士漢語基督教珍稀文獻(以宗教類為主)
依據(jù):這一時段的新教宗教類圖書反映了新教在進入中國后對中國文化的思考與適應,是新教本土化最初時期的重要表現(xiàn),對其后的新教宗教類出版物影響巨大。
1867年依據(jù)韋烈亞力《1867年以前來華基督教傳教士列傳及著作目錄》一書斷限,亦可止于1864年太平天國結(jié)束。
困難:許多版本存世稀少,需依據(jù)牛津大學圖書館、哈佛燕京圖書館、上圖等收藏進行影印。
時間計劃:2014年12月完成書目挑選;2015年1-10月影印、校訂;2016年4月出版。
(4)研究生選題工作的開展
把漢語基督教文獻書目整理工作與培養(yǎng)研究生相結(jié)合也是開題會議專家組的建議。為使參加書目收集的研究生,能將書目文獻的收集與自身研究結(jié)合起來,依靠一手資料或者新發(fā)現(xiàn)資料,做出有創(chuàng)新性的專題論文或者碩士論文,通過研究生申報,課題組討論方式,設立了由項目經(jīng)費支持的下列研究生選題:
姓名 |
年級 |
導師 |
論文題目 |
喬洋敏 |
2013級 |
陶飛亞 |
海外漢語基督教文獻書目的整理與研究 |
王 智 |
2013級 |
陶飛亞 |
民國時期反教與護教文獻書目的整理與研究(天主教,新教) |
王 晶 |
2013級 |
陶飛亞 |
民國時期新教傳教士漢語寫作書目的整理與研究 |
王丹丹 |
2012級 |
肖清和 |
明末清初天主教護教和反教文獻書目的整理與研究 |
季月華 |
2013級 |
肖清和 |
刊書布道:明末至清中期天主教漢語著作研究 |
曾嘉玲 |
2013級 |
楊衛(wèi)華 |
民國漢語基督教期刊:出版史的研究 |
李 濱 |
2013級 |
楊雄威 |
晚清反教與護教文獻書目的整理與研究(天主教,新教) |
張翠翠 |
2013級 |
楊雄威 |
晚清天主教傳教士漢語寫作書目的整理與研究 |
賈鳳英 |
2014級 |
郭紅 |
晚清新教傳教士漢語寫作書目的整理與研究 |
自申請到論文選題之后,研究生參與書目收集的工作熱情更加高漲,積極發(fā)現(xiàn)、收集與各自研究相關的文獻資料,目前都正在進行論文的寫作工作。下一步還將鼓勵研究生選擇一些新的題目,如:
A、 清代基督教政策文獻書目整理與研究
B、 基督教(天主教、新教)漢語詩歌研究
C、 基督教(天主教、新教)漢語小說研究
D、 基督教(天主教、新教)漢語文獻中的插圖研究
2、子課題進展情況
子課題一:1840年之前漢語基督教文獻書目的整理與研究
該子課題在書目整理、數(shù)據(jù)庫錄入、珍稀文獻收集、珍稀文獻研究等方面均有突破。書目整理方面,該子課題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完成了《明清漢語基督教文獻總書目》20余萬字,并將內(nèi)容錄入進數(shù)據(jù)庫,將近2000條。在重大課題的支持下,該子課題收集到《枕書》、《倫史鴻文》以及《冠朝郭氏續(xù)譜》等珍稀文獻資料,并準備將徐家匯藏書樓所藏《超性學要》30冊整理出版,將成為該子課題珍稀文獻整理的代表性作品。同時,在校點珍稀文獻方面,該子課題整理點校了《口鐸日抄》、《哀矜行詮》、《古今敬天鑒》等資料,收入周振鶴教授主編的《明清之際西方傳教士漢籍叢刊》第一輯,已經(jīng)由鳳凰出版社出版;整理點校的《清初儒家基督徒張星曜文集》,正在由臺灣橄欖出版集團出版。在研究方面,本子課題編輯出版了《宗教與歷史》第一輯《中國基督教史研究》,收錄了相關的研究文章20余篇,內(nèi)容集中于明清天主教的史料及文獻。
子課題二:晚清天主教漢語基督教文獻書目的整理與研究
該子課題收集到的文獻書目已錄入數(shù)據(jù)庫836條,后續(xù)錄入正在全面展開。最大收獲是,徐家匯藏書樓資料的開發(fā),堪稱近年來晚清天主教文獻研究的突破性進展。晚清天主教傳世史料十分匱乏,相應地,其研究也長期處于相當粗淺階段,此次開發(fā)將有力推動該時期天主教神學、史學、人物傳記、事工等各個研究領域的全面進展。目前晚清天主教傳教士、中國教徒作家群體初顯輪廓,發(fā)現(xiàn)李問漁、黃伯祿等一批晚清天主教徒稀見文獻。尤其是黃伯祿的一系列編著和稿抄本,如《函牘舉隅》、《契券匯式》、《圣母院函稿》、《職官稱謂》等,對于理解晚清時期天主教與中國社會交往,具有重要參考價值。進一步,圍繞晚清天主教的語言應用問題,還發(fā)掘出蔣邑虛的《書契便蒙》、《通問便集》等一批稀見文獻。上述文獻,目前均在整理過程中。
子課題三:晚清新教漢語基督教文獻書目的整理與研究
該子課題文獻的收集整理工作前期主要集中于1880年前,部分涉及1880年后。目前已經(jīng)完成3500余條目的收集,有600本圖書有拍攝圖片。其中2396條已錄入數(shù)據(jù)庫,包括著作類1831條、檔案類183條、信札368條,80%的條目已有提要及版本信息等完整內(nèi)容。就館藏地而言,主要集中在牛津大學圖書館中文部(Bodleian Library)、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上海市圖書館、上海市檔案館四處。收集了大量新教傳教士在印度、馬六甲、新加坡等地的漢語著述目錄資料,包括1811年拉沙與馬士曼合譯《此嘉語由于(口子子)(口挑)所著》、馬禮遜《神道論贖救世總說真本》及1823年麥都思基督教《三字經(jīng)》等大量稀見文獻,其中不少版本是晚清著名新教基督教文獻的早期版本,還收集到傳教士具有中國地方特色的出版物,如高第丕《上海土音字寫法》及以上海土音字編寫的《善惡經(jīng)》、《伊沙婆個寓言》等系列上海方言文字、《圣學問答》等榕腔、廈腔、廣東土話、寧波土話、汕頭方言、官話等類宣教文獻。目前正在整理《晚清上海新教珍稀文獻選編》,已完成10萬字,另計劃與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合作,將現(xiàn)存于世的1864年前的傳教士漢語文獻逐步影印出版。在研究方面,注重從宗教傳播、中西文化交融等層面對上海與寧波方言等傳教士區(qū)域性漢語文獻的分析,已發(fā)表論文6篇;郭紅等編著《晚清滬寧基督教與江浙社會》正在進行編訂,計劃于上海大學出版社出版。
子課題四:民國天主教漢語基督教文獻書目的整理與研究
該子課題在書目整理、數(shù)據(jù)庫錄入、珍稀文獻的收集與研究等方面均有所進展。目前錄入數(shù)據(jù)庫的民國天主教條目共計1472條,其中包括著作類1361條、檔案類9條、連續(xù)出版物97條、信札5條。就館藏地和出版機構(gòu)而言,包括了上海市圖書館、上海市檔案館、北京大學圖書館、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北堂印書館等。在重大課題的支持下,該子課題收集到《朝圣母簡言》、《吳興沈氏奉教宗譜一卷》、《圣教古史小說鼓詞》(1-8冊)以及《致命小傳鼓詞》等珍稀文獻資料。在研究方面,一方面該子課題根據(jù)資料收集狀況,延展出研究課題——近代中國看周邊國家傳教狀況,涉及資料包括《越南致命事略》、《高麗致命事略》和《高麗主證》;另一方面該子課題編輯出版了《宗教與歷史》第三輯《基督教與中西文化青年博士論壇》,收錄了相關的研究文章16篇。
子課題五:民國新教漢語基督教文獻書目的整理與研究
該子課題目前已錄入的民國新教條目共計4639條,其中包括著作類3927條、檔案類283條、連續(xù)出版物408條、信札21條。鑒于上海是民國新教的中心,目前已集中清理了上海圖書館和上海檔案館的相關館藏,為下一步的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除以上海圖書館、上海檔案館為中心展開外,初步完成了對華東神學院圖書館、中山大學圖書館、華中師范大學基督教文獻中心、福建師范大學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和浸會大學基督教文獻圖書館、臺灣黨史館、臺灣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館藏情況的調(diào)研,即將轉(zhuǎn)入實地編目階段。根據(jù)民國新教本土信徒影響力激增及報刊日趨成熟的特點,規(guī)劃了“民國中國基督徒文獻叢刊”和”民國基督教中文報刊叢編”兩個系列。前者以人物為中心對民國著名基督徒的著述進行整理匯編,目前正在進行《王治心文集》和《張仕章文集》的整理工作;后者擬對民國影響甚大的報刊逐一整理,現(xiàn)正在就中國基督教青年會全國協(xié)會機關刊物《青年進步》和浸信會《真光雜志》展開收集和整理。
(二)調(diào)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1、文獻資料的收集與整理
本課題組對海內(nèi)外各藏書機構(gòu)進行了調(diào)研,根據(jù)已掌握的數(shù)據(jù)信息對各地的文獻書目展開收集。目前已收集到的文獻資料來自上海、北京、山東、香港等國內(nèi)地區(qū)及歐洲、美國等海外地區(qū)的不同藏書機構(gòu)。其中不乏典型與珍稀的史料,課題組對其進行了系統(tǒng)整理。
(1)整理點校《口鐸日抄》、《哀矜行詮》、《古今敬天鑒》等資料,收入周振鶴教授主編的《明清之際西方傳教士漢籍叢刊》第一輯,已經(jīng)由鳳凰出版社出版;
(2)整理《清初儒家基督徒張星曜文集》、《朱宗元選集》、《李九標選集》、《明清天主教護教文獻》、《明清天主教插圖與詩歌選集》等,將出版。
(3)整理《晚清上海新教珍稀史料匯編》,擬將由上海大學出版社出版。
(4)“民國中國基督徒文獻叢刊”系列,以人物為中心對民國著名基督徒的著述進行整理匯編,目前正在進行《王治心文集》和《張仕章文集》的整理工作;“民國基督教中文報刊叢編”系列,擬對民國影響甚大的報刊逐一整理,現(xiàn)正在就中國基督教青年會全國協(xié)會機關刊物《青年進步》和浸信會《真光雜志》展開收集和整理。
2、學術會議、學術交流以及國際合作
(1)學術會議
陶飛亞教授:主辦會議1次,參加會議3次
肖清和副教授:主辦學術會議3次,參加學術會議12次;
郭紅副教授:主辦學術會議1次,參加學術會議5次;
楊雄威博士:參加學術會議3次;
舒健博士:參加學術會議3次;
楊衛(wèi)華博士:參加學術會議3次。
部分代表性會議列表如下:
主辦會議:
時間 |
性質(zhì) |
會議主題 |
2012.11.17-19 |
國際會議 |
文本敘事與歷史明末以來的天主教研究工作坊 |
2013.6.8-9 |
國際會議 |
漢語文獻與中國基督教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13.6.28-7.1 |
國際會議 |
2013“全球視野中的亞洲”研究生國際論壇 |
2013.12.2 |
國際會議 |
中日韓基督教史研究工作坊 |
2013.12.21 |
國內(nèi)會議 |
長三角地區(qū)中國基督教史研究青年學者論壇 |
參加會議
時間 |
地點 |
性質(zhì) |
會議主題 |
2013.06.22-23 |
中央民族大學 |
國際會議 |
基督教與儒家:比較經(jīng)學的方法與實踐 |
2013.07 |
香港中文大學 |
國際會議 |
基督教青年學者工作坊 |
2013.10.18-24 |
日本同志社大學 |
國際會議 |
中日韓基督教大學比較研究 |
2013.11.08-12 |
福建師范大學 |
國際會議 |
近現(xiàn)代基督教的中國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13.11.01-03 |
陜西師范大學 |
國內(nèi)會議 |
史學前沿學術討論會 |
2013.11.21-22 |
浙江大學 |
國際會議 |
基督宗教與中華民族的復興夢想:基督宗教在中華文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學術研討會 |
2013.12.03-06 |
北京 |
國際會議 |
第六屆天主教青年學者論壇 |
2014.4.8-10 |
香港道風山基督教叢林 |
國際會議 |
東亞基督教與冷戰(zhàn)國際學術會議 |
2014.04.28-29 |
復旦大學 |
國際會議 |
基督宗教與上海社會,1840-1949 |
2014.05.25-28 |
臺灣師范大學 |
國際會議 |
2014年文史與社會國際論壇:全球視野下的亞太 |
(2)學術交流
主辦講座:
時間 |
主講人 |
講座題目或報告主題 |
2012.10.24 |
Philip Wickeri(香港明華神學院) |
追根溯源,辨析差異:從西方基督教的相關性來理解在華基督教歷史 |
2012.10.26 |
Philip Wickeri(香港明華神學院) |
重思在華新教傳教運動:東西方間的宗教、文化與社會 |
2012.11.29 |
吳梓明(原香港中文大學宗教系) |
全球地域化視角下的中國基督教 |
2012.12.7 |
魏楚雄(澳門大學歷史系) |
在美國發(fā)現(xiàn)第三種歷史 |
2013.3.25 |
Mark Juergensmeyer(美國加州大學圣巴巴來拉分校全球研究中心) |
Secular and Sacred. A Protestant Approach to Habermas and Taylor |
2013.3.26 |
Trygve Wyller(挪威奧斯陸大學宗教學院) |
Compassion and Politics. A Re-Interpretation of Dietrich Bonhoeffer |
2013.4.11 |
何其敏(中央民族大學宗教研究所) |
宗教社會學的問題意識 |
2013.4.12 |
金澤(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
反思宗教學研究方法 |
2013.4.16 |
Prof. Jorn Borup(丹麥奧爾胡斯大學) |
Buddhisms in the West |
2013.4.16 |
鮑紹霖(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
背道而馳:近代中西發(fā)展路向 |
2013.6.17 |
Ingemar Ottosson(瑞典隆德大學) |
Europe and China in the 18th century ——the age of Voltaire and Rousseau |
2013.6.25 |
Philip Harling |
兩次鴉片戰(zhàn)爭和英國的帝國主義 |
2013.9.12 |
Philip Wickeri(香港明華神學院) |
追根溯源,辨析差異:從西方基督教的相關性來理解在華基督教歷史 |
2013.9.16 |
Philip Wickeri(香港明華神學院) |
重思在華新教傳教運動:東西方間的宗教、文化與社會 |
2013.9.18 |
韓琦(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
“西洋消息”——教廷特使多羅來華及其反響 |
2013.10.14 |
吳梓明(原香港中文大學宗教系) |
世界基督教研究:一個新領域的興起 |
2013.10.15 |
段琦(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
城市化對中國基督教會的影響 |
2013.10.21 |
James C. (Jim) Wallace(波士頓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 |
美國宗教自由法:起源、發(fā)展和被忽視的中國角色 |
2013.10.22 |
James C. (Jim) Wallace(波士頓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 |
中東和北非的政治伊斯蘭及其全球影響 |
2013.11.25 |
David Chalcraft(英國德比大學經(jīng)典社會學研究教授) |
圣經(jīng)研究的西方語境與歷史批判方法的局限:一種社會學探究 |
2013.12.2 |
渡邊祐子(日本明治學院大學) |
近代日本基督教史研究上的幾個問題 |
2013.12.4 |
林金水(福建師范大學歷史系) |
中國基督教史研究的方法與視野 |
2013.12.16 |
鮑紹霖(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
論近世中西勢力平衡更迭的一些歷史和文化因素 |
2014.3.12 |
Philip Wickeri(香港明華神學院) |
事件史研究的視角:以李添媛按立牧師為例 |
2014.3.13 |
Leo Lefebure(喬治城大學宗教系) |
阿部正雄與比較神學 |
2014.3.19 |
Peter Phan(喬治城大學宗教系) |
文化、宗教與宗教多元論:宗教學的當代挑戰(zhàn) |
2014.5.16 |
姚西伊(波士頓大學宗教系) |
中國基督教史研究的國際動向 |
2014.5.27 |
梅雪盈(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 |
中國二戰(zhàn)時期的基督化家庭運動:人民,全國基督教協(xié)進會,和世界基督教 |
2014.6.24 |
Eris Segatti |
當代西方中國基督教史研究述評 |
學術訪問:
① 2013年5—6月,赴臺灣大學歷史系,考察臺灣大學圖書館、臺灣中研院館藏的基督教文獻
② 2013年7—8月,赴英國牛津大學圖書館中文部,考察其所藏漢語基督教文獻
③ 2014年4—7月,赴臺灣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基督教與華人社會文化研究中心,考察中原大學圖書館、輔仁大學圖書館館藏的基督教文獻
(3)國際合作
陶飛亞教授:國際訪問1次,國際合作項目1項;
肖清和副教授:國際訪問與交流2人次,國際合作2項;
郭紅副教授:國際訪問與交流2人次;
楊衛(wèi)華博士:與臺灣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基督教與華人社會文化研究中心吳昶興教授合作整理基督教報刊;與臺灣輔仁大學曾慶豹教授合作整理民國基督教著名知識分子文集。
(二)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1、成果發(fā)布會
(1)本課題組原定6月10日與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數(shù)據(jù)庫合作單位)辦“漢語基督教文獻數(shù)據(jù)庫”中期成果發(fā)布會,因故延展至下半年舉行。
(2)部分研究成果由《東方歷史評論》、重大項目網(wǎng)站(www.SinoChristianStudies.com)及新媒體平臺(微信、微博)發(fā)布推廣;
2、《工作簡報》報送情況
本課題組按照要求,結(jié)合實際進展和工作需要發(fā)布出工作簡報,并在上海大學文科處網(wǎng)站、上海大學文學院網(wǎng)站新聞專欄亦及時公布課題最新進展情況。(見附件2)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以及意見建議
1、主要問題
(1)經(jīng)費嚴重不足。購買各地圖書館所藏珍稀文獻、調(diào)查收集民間及散佚世界各地的文獻、數(shù)據(jù)庫的建設及維護等都需要支出不菲經(jīng)費。雖然多方設法自籌,盡力合理使用經(jīng)費,學校給予一定支持,仍然感到經(jīng)費不足。
(2)工作量超過預期。研究所涉及的地域廣、文獻情況復雜,需長時期的投入大量研究人員進行耐心細致的工作;到海外單位搜尋資料在交通、住宿及與對方溝通也需要做許多工作。
(3)資料搜集難度超過預期:如華人傳教士、信徒、教堂及反對基督教等相關出版物零散難覓;歐美差會檔案館文獻收集較為困難;部分文獻在某些現(xiàn)有館藏機構(gòu)尚未完成整理編目,無法進行前臺檢索和借調(diào);內(nèi)地有的檔案不開放,亦給相關資料收集工作帶來困難。
2、改進措施
針對以上所列研究中存在的問題,課題組為克服困難,繼續(xù)推進這一重大項目擬采取下列措施:
(1)針對經(jīng)費困難,擬(一)向國家社科基金規(guī)劃辦申請第二期經(jīng)費80萬;(二)請求合作單位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減免數(shù)據(jù)庫建設和維護的費用;(三)自籌部分經(jīng)費。
(2)針對工作量較大的困難,擬(一)動員較多研究生參加,并將他們的畢業(yè)論文與課題內(nèi)容結(jié)合起來,從而充分發(fā)揮研究生的作用。(二)在美國耶魯大學、舊金山大學、英國倫敦大學、牛津大學、加拿大阿爾伯特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等單位也有與本課題相關的英文數(shù)據(jù)庫,項目組已經(jīng)接洽這些機構(gòu),通過互惠的方式提供方便互通信息,從而提高搜集數(shù)據(jù)的效率。(三)吸收機構(gòu)所在地學習的內(nèi)地研究生參與課題的信息收集工作,與課題組師生一起工作,和提高工作效率。
(3)針對資料搜集難度超過預期的困難,項目組采取確保對國家級收藏機構(gòu)以及傳統(tǒng)的教會資料中心(如耶魯大學、倫敦大學等)的資料要務求收集到位,對于比較分散的資料逐步逐級收集。而且先中心機構(gòu),后零星資料。對于不開放的檔案資料,則通過曾利用過這些的博士論文的寫作者獲得一些信息。總之,數(shù)據(jù)庫的資料力求盡可能的豐滿。
3、研究心得
通過漢語文獻整理研究,有如下心得:
(1)有助于更深入認識基督教本土化問題。對基督宗教來說,一個重要的歷史趨勢就是基督宗教需要通過本土化而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實際上基督教在中國傳播也經(jīng)歷了類似湯用彤先生描述外來佛教在中華文化中“格義”、“得意忘言”及“明心見性”的不同階段。這個重大課題就是試圖通過系統(tǒng)地整理基督教在漢語語境下文本轉(zhuǎn)換中產(chǎn)生的大量文獻遺存,通過數(shù)據(jù)庫等現(xiàn)代手段為各界研究認識基督教宗教及其給中華文化帶來的新觀念、新話語、新習俗是如何在漢語中逐步地從新奇到熟悉地得到呈現(xiàn)的,成為漢語文化中的新元素。
(2)有助于認真探討明末清初以來國家治理宗教的歷史經(jīng)驗和教訓。基督教宗教的傳入給國家治理宗教的政策體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對于西洋來的宗教,明清朝廷和民國政府都有一個如何防范其背后的殖民主義勢力、應對民眾信仰的需求問題及防止宗教引發(fā)社會問題。明末天主教初入中國影響較小。清代在基督宗教的治理政策方面幾經(jīng)變化,在民教沖突方面創(chuàng)巨痛深。民國則在民族主義壓力下逐步發(fā)展出一套應對的政策。漢語文獻對研究國家治理基督宗教問題提供了豐富的新資料,對更深刻和系統(tǒng)地認識這一問題將有很大的幫助。
(3)有助于在國際基督教研究領域有更多的話語權(quán)。中國基督教研究在國際學術界歷來是一個比較受關注的領域。在這個領域中國學者的研究仍然是相對較弱的。同時目前在歐美如耶魯大學、舊金山大學、倫敦大學等研究機構(gòu),都有了不同規(guī)模的相關中國基督教的英文數(shù)據(jù)庫建設,這說明它們對這一研究的重視。但這些機構(gòu)并沒有專門的漢語基督教文獻書目的數(shù)據(jù)庫,因此在本重大課題在這一方面的基礎工作,將為中文學者提供前所未有的資料,這也為提高這一領域的研究水平,提高中國學術研究的影響力創(chuàng)造了條件。
(4)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構(gòu)建不能缺少宗教文化的內(nèi)容。宗教文化所具有的社會及信仰感染力和影響力,是其他層面的文化所難以取代的。宗教總是以多元的方式存在于社會歷史中。文化戰(zhàn)略關涉宗教的基本思路即防止或消減宗教紛爭,促成宗教之間及宗教與社會的和諧,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在中國這種和諧的重要條件之一就是對中華主體文化的認同。漢語基督教文獻在一定的意義上就反映了基督宗教這種基于語言文化基礎上的適應性嬗變。在四百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基督教也正在逐步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部分。充分挖掘這批文獻的價值,可為當代中國文化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總之,本課題的數(shù)據(jù)庫及其研究將有力地推進漢語基督教領域的學術研究。本課題目前的進展及在社會上的反響已經(jīng)證明這個國家重大課題將會產(chǎn)生重要的和長遠的影響。
4、意見建議
(1)人文基礎學科數(shù)據(jù)庫的建設是比較新的嘗試,課題組經(jīng)驗不足,困難較多,希望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辦加強對數(shù)據(jù)庫課題的指導,介紹比較成功的數(shù)據(jù)庫經(jīng)驗,以在數(shù)據(jù)庫的規(guī)范和內(nèi)容等方面的建設中少走彎路。
(2)人文基礎學科的數(shù)據(jù)庫建設和珍稀文獻的收集,在勞務和文獻購買復印成本上升的情況下,希望在完成中期考核和評估的基礎上,本課題能盡早得到二期經(jīng)費的投入,以便能按預算,及時啟動,保質(zhì)保量地實現(xiàn)課題的目標。
(3)重大課題下設的各個子課題,需要較多教師長時間的投入。建議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辦是否可以明確規(guī)定承擔重大課題一個子課題的負責人,視同是一個國家社科基金一般課題的負責人,以鼓勵教師積極承擔國家重大課題的子課題。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進展情況。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
1、著作:
(1)《宗教與歷史》第一輯《中國基督教史研究》,上海大學出版社,2013年12月。
本書是在重大項目資助下,由本課題組相關研究人員分工合作而完成的具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內(nèi)容集中在明清以來的中國基督教文獻、歷史及人物個案研究。其中,在相關史料的考證、新材料的發(fā)現(xiàn)與使用上均有突破,如對清初儒家基督徒劉凝的研究,本書發(fā)現(xiàn)了《爾齋文集》、《劉氏宗譜》等珍稀史料,糾正了國際學界關于劉凝生年的一般結(jié)論,通過詳細考證得出劉凝生年為1620年,卒年為1710年。相關結(jié)論已經(jīng)為國際學界所認可。又對明清基督教的耶穌形象、漢語編輯活動等進行了深入探究。某些研究主題,如寧波的文字事工、清中期以來的基督教政策等均有前瞻性。
(2)《宗教與歷史》第二輯《中國基督教青年學者論壇》,上海大學出版社,2014年2月。
本書為中國國內(nèi)基督教研究的青年新秀所著論文集。時間上從明清直至當代。內(nèi)容上既有專題研究,又有文獻研究。學科上包括歷史學、宗教學、文獻學、社會學、人類學、哲學等多個學科,是中國基督教研究青年學者一次難得的跨學科對話。
(3)《宗教與歷史》第三輯《中國基督教史研究》,上海大學出版社,2014年4月。
本書是在重大項目資助下,由本課題組相關邀請青年學者以講座形式匯集而成的研究成果。內(nèi)容集中在以來的中國基督教文獻、概念、語言和圖像符合的研究。其中一些論文在隨后的研究修訂后發(fā)表于高水平期刊,如《概念史視野中晚清的天主教與新教》發(fā)表于《歷史研究》,為青年學者的研究搭建了良好的學術平臺。
(4)陶飛亞主編:《漢語文獻與中國基督教研究》(即將由上海大學出版社出版)。本書是2013年6月在上海大學召開的“漢語文獻與中國基督教研究”的論文集。本次會議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漢語基督教文獻書目的整理與研究”的計劃內(nèi)容之一,也是國內(nèi)首次討論這一問題的學術大會。出席此次會議的有加拿大、美國、英國、中國內(nèi)地與港臺的50多名學者,分別提交了世界各地的漢語基督教文獻狀況的論文,為學術界了解這一問題提供了迄今最為全面的成果和參考資料。
(5)郭紅編著《晚清滬寧基督教與江浙社會》,從文字事工、女傳教士、太平天國傳教士在滬寧的生活等角度分析1864年前進入上海、寧波的傳教士對中國社會與文化的思考與適應,分析太平天國前后寧波退縮成為新教浙東區(qū)域的中心、而上海則成為中國基督教在東部最重要的中心的原因。已有16萬字,擬將由上海大學出版社出版。
2、資料整理:
(1)整理點校《口鐸日抄》、《哀矜行詮》、《古今敬天鑒》,收入周振鶴主編:《明清之際西方傳教士漢籍叢刊》第一輯第三冊,鳳凰出版社,2013年12月。
此三本書為明末天主教的珍稀文獻,分別由艾儒略、羅雅谷、白晉等傳教士撰述,內(nèi)容涵蓋了明末天主教的日常宗教生活、道德倫理、敬天思想等等,既有反映明末天主教的日常生活的第一手資料,又有體現(xiàn)明末天主教融合儒家的珍貴文獻。此套書是國內(nèi)第一次系統(tǒng)整理明清之際西方傳教士漢籍,是“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guī)劃項目,并受到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專項經(jīng)費資助,成為理解明末以來中國多元傳統(tǒng)與文化的重要參考資料。
(2)整理編著《晚清上海新教珍稀史料選編》,主要收集1870年代前在上海的新教傳教士出版的漢語基督教文獻,尤其關注有地方特色的宣教小冊子及方言宣教文獻,這些文字或?qū)懽鞣绞綄χ袊氐臐h語基督教文獻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在新教傳播史上擁有自己的地位。已整理9萬字,計劃2015年出版。
3、主要論文:
(1)肖清和:《詮釋與更新:清初傳教士白晉的敬天學初探》,載《比較經(jīng)學》2014年第2期。本論文以白晉的《古今敬天鑒》為文本個案,對白晉的敬天學以及其所體現(xiàn)的“索隱學”的思想特點進行了詳細考證與梳理。
(2)楊雄威:《教民敵對身份建構(gòu)與晚清民教畛域》,載《宗教學研究》2013年第4期。本文對晚清中國社會頗具爭議的教民群體身份認同問題進行了考察。并將這一問題與晚清的民教畛域及教案問題相關聯(lián),側(cè)面印證了近代國人教案觀的變遷。
(3)郭紅:《新教傳教士與寧波方言文字事工考》,載《宗教學研究》2014年第1期。本文關注傳教士在不同地域?qū)h語方言表述形式的選擇及其在宣教中的運用。
(4)司佳:《傳教士緣何研習<圣諭廣訓>:美國衛(wèi)三畏家族檔案手稿所見一斑》,載《史林》2013年第3期。本文從歷史學與語言學兩個角度進行解讀19世紀來華傳教士學習《圣諭廣訓》并將其形式變?yōu)橄鄳畟鹘滩呗缘倪^程。
(5)陳喆:《東方學傳統(tǒng)與傳教士漢學——艾約瑟對上古中國宗教的闡釋》,載《中山大學學報》2013年第1期。本文運用中英文文獻,研究艾約瑟對上古時代中國人宗教信仰狀況的構(gòu)想,揭示西方學術文化傳統(tǒng)與早期漢學研究的密切關聯(lián)。
(6)舒健:《東北與近代基督教的傳入》,載《文本、地域與解釋的新視角——中國東北地區(qū)的基督宗教與中西文化交流(清初至民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本文的研究主要從文本出發(fā)考察近代朝鮮基督教的傳播過程中,中國東北地區(qū)所起到的相關作用,內(nèi)容集中于以下三方面:一、在進入朝鮮半島之前,東北成為西方傳教士了解朝鮮的跳板,二、在朝鮮開埠前,東北是中西傳教士潛入朝鮮的重要途徑,三、進入東北地區(qū)的朝鮮人,主要是商人和移民,他們的皈依對基督教向半島的傳入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7)劉賢:《從一則新史料看陳垣的文化觀》,載《光明日報》(2014年05月14日14版)。2009年出版的二十三卷本《陳垣全集》中,披露了著名史學家陳垣先生一篇未刊作品的提綱。該提綱作于1941年12月8日,題為《偉大之中華民族》。在他所有的文章著作中,這一標題的感情色彩之濃重無出其右。本文將其與陳垣的其他著述相參證,可全面了解他的文化觀。
(8)楊衛(wèi)華:《基督教社會主義在近代中國的傳播——以教外知識分子為中心的討論》,《世界宗教研究》2014年第1期。該文主要是充分挖掘中文報刊和著述資料,將基督教社會主義在近代中國的傳播及教外知識分子對它的回應呈現(xiàn)出來,從而復原了社會主義在中國傳播中一段被遺忘的歷史。過往的研究對社會主義在近代中國的傳播著墨很多,但對基督教社會主義卻幾乎只字不提,本成果是對過去研究的有力補充。
(9)楊衛(wèi)華:《另一種“以俄為師”:民國基督徒蘇俄觀的轉(zhuǎn)變(1918-1937)》,《中共黨史研究》2013年第5期。被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xiàn)代史》2013年第9期全文轉(zhuǎn)載。文章充分運用漢語基督教文獻資料,把民國基督教中一個特別的面相呈現(xiàn)出來。1930年代蘇聯(lián)的社會主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對在華中外基督徒具有震撼性的影響,不僅導致他們蘇俄觀的轉(zhuǎn)變,也促使他們走向另一種“以俄為師”。更重要的是以蘇俄為參照,借共產(chǎn)主義改造基督教,重構(gòu)基督教的合理形象,從而改變了民國基督教的面目,為基督教和共產(chǎn)主義的關系提供了一個別樣的解釋。
(二)階段性成果清單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成果情況。
序號 |
成果名稱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fā)或出版時間 |
字數(shù) |
轉(zhuǎn)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
1 |
中國基督教史研究 |
陶飛亞主編、肖清和執(zhí)行主編 |
著作 |
上海大學出版社,2013年12月 |
35萬 |
|
2 |
中國基督教青年學者論壇 |
陶飛亞主編、楊雄威執(zhí)行主編 |
著作 |
上海大學出版社,2014年2月 |
61.8萬 |
|
3 |
中國基督教史研究 |
陶飛亞主編、舒健執(zhí)行主編 |
著作 |
上海大學出版社,2014年4月 |
38萬 |
|
4 |
《口鐸日抄》《哀矜行詮》《古今敬天鑒》 |
肖清和、郭建斌校點 |
著作 |
鳳凰出版社,2013年12月 |
30萬 |
|
5 |
《英斂之集》(上、下) |
周萍萍 |
編著 |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 |
|
|
6 |
《劉松齡——舊耶穌會在京最后一位偉大的天文學家》 |
周萍萍 |
譯著 |
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4年 |
|
|
7 |
北美亞洲學會年會中的中國基督教史研究 |
陶飛亞、王德碩 |
論文 |
《東岳論叢》,2014年第一期 |
2.5萬 |
|
8 |
在中國發(fā)現(xiàn)中國基督教的歷史:裴士丹的《中國基督教新史》 |
陶飛亞 |
論文 |
《史學月刊》2013年第10期 |
1.2萬 |
|
9 |
中國基督教史研究的新趨向 |
陶飛亞 |
論文 |
《史林》2013年第2期 |
6.5千 |
|
10 |
The Evolution of European Missionary’s Views on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
陶飛亞 |
論文 |
Winter 2012-2013, Vol. 46, No. 2, pp.35-57. |
|
|
11 |
從歷史視角看梵二會議與中國天主教會 |
陳鈴、陶飛亞 |
論文 |
《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第6期 |
1.5萬 |
|
12 |
走向多語種文獻研究的新視角 ——評《義和團運動文獻資料匯編》 |
陶飛亞、許俊琳 |
論文 |
《中華讀書報》,2012年12月12日 |
0.4萬 |
|
13 |
詮釋與更新:清初傳教士白晉的敬天學初探 |
肖清和 |
論文 |
《比較經(jīng)學》2014年第2期 |
3萬 |
|
14 |
人際網(wǎng)絡與反教運動:<圣朝破邪集>人物關系考 |
肖清和 |
論文 |
《世界宗教研究》2013年第6期 |
1.5萬 |
|
15 |
耶穌形象:明末清初西學東傳的一個典型案例 |
肖清和 |
論文 |
《東方歷史評論》2013年第2期 |
1.5萬 |
|
16 |
救贖與教化:明清天主教兒童慈善活動探析 |
肖清和 |
論文 |
《暨南學報》2013年第9期 |
2萬 |
|
17 |
禮物與明末清初天主教的本土化 |
肖清和 |
論文 |
《東岳論叢》2013年第3期 |
3萬 |
|
18 |
清初儒家基督徒劉凝生平事跡與人際網(wǎng)絡考 |
肖清和 |
論文 |
《中國典籍與文化》2012年第4期 |
2萬 |
|
19 |
制度、人脈、個性:南昌教案與晚清政治格局 |
楊雄威 |
論文 |
暨南學報2014.1 |
1.5萬 |
|
20 |
時間、空間與傳媒:晚清教案史上兩起知縣自殺疑案比較 |
楊雄威 |
論文 |
江蘇社會科學2013.12 |
1.2萬 |
|
21 |
教民敵對身份建構(gòu)與晚清民教畛域 |
楊雄威 |
論文 |
宗教學研究2013.12 |
0.86萬 |
|
22 |
新教傳教士與寧波方言文字事工考 |
郭紅 |
論文 |
《宗教學研究》2014年第1期 |
1.5萬 |
|
23 |
明代的旗纛之祭:中國古代軍事性祭祀的高峰 |
郭紅 |
論文 |
《民俗研究》2013年第3期 |
1萬 |
|
24 |
相土所宜與方言的歐式外衣——十九世紀傳教士與寧波方言拼音 |
郭紅 |
論文 |
《文化中國》2012年第4期(加拿大) |
1.5萬 |
|
25 |
傳教士緣何研習《圣諭廣訓》:美國衛(wèi)三畏家族檔案手稿所見一斑 |
司佳 |
論文 |
《史林》2013年第3期 |
1.3萬 |
|
26 |
鄺其照與1868年《字典集成》初版——兼談第一本中國人編寫的英漢字典及其歷史實用價值 |
司佳 |
論文 |
《廣東社會科學》2013年第1期 |
1萬 |
|
27 |
東方學傳統(tǒng)與傳教士漢學——艾約瑟對上古中國宗教的闡釋 |
陳喆 |
論文 |
《中山大學學報》2013年第1期 |
1.2萬 |
|
28 |
東北與近代基督教的傳入 |
舒 健 |
論文 |
《文本、地域與解釋的新視角——中國東北地區(qū)的基督宗教與中西文化交流(清初至民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1月 |
1.1萬 |
|
29 |
《馬克眼中的伊利汗國景教狀況——一個被遺忘的元代景教徒西行視野》, |
翁沈君 |
論文 |
《天主教研究論輯》(第 10 輯),2013 年 11月 |
8千 |
|
30 |
《國內(nèi)學術界關于樸趾源<熱河日記 |
舒健、韓二帥 |
論文 |
《北華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年第4期 |
8.6千 |
|
31 |
《從一則新史料看陳垣的文化觀》
|
劉賢 |
論文 |
《光明日報》(2014年05月14日14版) |
3.7千 |
|
32 |
另一種“以俄為師”:民國基督徒蘇俄觀的轉(zhuǎn)變(1918—1937). |
楊衛(wèi)華 |
論文 |
《中共黨史研究》2013年第5期 |
1.8萬 |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xiàn)代史》2013年第9期全文轉(zhuǎn)載。 |
33 |
中國自由派基督徒視域中的蘇俄國際形象(1918-1949) |
楊衛(wèi)華 |
論文 |
《中山大學學報》2013年第6期 |
1.5萬 |
|
34 |
基督教社會主義在近代中國的傳播——以教外知識分子為中心的考察 |
楊衛(wèi)華 |
論文 |
《世界宗教研究》2014年第1期 |
1.2萬 |
|
35 |
資本主義是中國的出路嗎——民國基督徒的資本主義想象 |
楊衛(wèi)華 |
論文 |
《東岳論叢》2013年第11期 |
1.5萬 |
《新華文摘》論點摘編500字 |
36 |
20世紀上半葉西方基督教社會主義在華的傳播及影響 |
楊衛(wèi)華 |
論文 |
《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13年第1期 |
1.2萬 |
|
37 |
民國基督徒蘇俄想象中的宗教圖景 |
楊衛(wèi)華 |
論文 |
《黨史研究與教學》2014年第2期 |
1.2萬 |
|
38 |
《耶穌會士劉松齡在華事跡述略》 |
周萍萍 |
論文 |
《澳門理工學報》,2014年第1期 |
1萬 |
|
39 |
《從新發(fā)現(xiàn)的資料解讀英斂之的早期思想》 |
周萍萍 |
論文 |
吳昶興主編:《再──解釋:中國天主教史研究方法新拓展》,臺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14年 |
1.1萬 |
|
40 |
《耶穌會士劉松齡與北京的科學技術》 |
周萍萍 |
譯文 |
《天主教研究學報》(香港),2012年第三期 |
1.1萬 |
|
41 |
新文化源于教會論——以張亦鏡為考察中心 |
范大明 |
論文 |
《史林》,2014年03期 |
1.5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