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中國疫災歷史地圖集》研究與編制”中期檢查情況

    2015年07月30日10:04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自2012年10月項目獲批以來,課題組明確分工,精心制定研究方案,認真展開研究工作。目前課題正按研究計劃有序推進,已經取得一批研究成果,包括著作書稿5部,地圖集1套,數據庫3個,軟件1套,學術論文11篇,學位論文11篇。

    各子課題研究進展具體如下:

    1.子課題一:中國歷史時期疫災地理規律研究及制圖

    本子課題已分時段完成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南宋、元、明(前、中、后期)、清(十個帝王朝代)等歷史時期疫災地理規律的研究,揭示了這些時期疫災的時空分布規律,繪制完成疫災分布地圖。其中,北宋以前諸朝,均已發表論文,南宋與元朝的論文已經撰成并投稿,明清兩朝的疫災,已經完成初稿,將陸續成文發表。

    2.子課題二:中國歷史時期疫災環境機理研究及制圖

    本子課題已完成明代全國、明代江南、明代福建、清代兩廣、清代江南、清代安徽、清代云南、清代山西、清代江西、清代河南、民國河南等時空尺度的疫災環境機理研究,初步揭示了影響疫災形成和發展變化的環境因素及其作用機制,重點研究了疫災與氣候變遷、與自然災害、與區域自然與人文環境特征的關系。

    3.子課題三:中國疫災歷史地理信息系統開發

    本子課題是在疫災史料數據庫支撐下,開發一套地理信息系統軟件,實現疫災數據輸入、數據查詢、疫災信息綜合顯示、疫災過程模擬、疫災專題地圖繪制及輸出等功能。目前主要進行了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矢量化了中國古代各朝代及民國時期的政區地圖,對宋代以來的行政區劃進行了研究,繪制了從北宋到民國時期的分縣政區的數字化地圖;二是開發了一個疫災地理信息系統的案例——“清朝湖北省政區沿革及瘟疫災害信息系統”的設計與開發,包括基礎數據庫、底圖切換模塊、級聯搜索工具、圖層顯示控制、數據列表、測量工具、繪圖工具、打印工具等(如圖1)。但該系統還很不完善,需待一、二子課題完成后方能全面完善。

    圖1 《清朝湖北省政區沿革及瘟疫災害信息系統》界面

    4.子課題四:中國歷史時期疫災的經濟文化影響研究及制圖

    本子課題已經基本完成關于先秦時期、兩漢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五代時期、宋元時期、明清時期和民國時期各時段的人口數據、防疫習俗、防疫制度與措施、防疫思想的資料搜集工作,建立了疫災的經濟文化影響數據庫。所搜集的資料涉及古今圖書集成、二十五史、明清時期地方志、建國后新方志、民國時期地方報刊文獻。在對已有資料的整理和分析中,初步完成了《民國時期天花流行的時空特征與社會影響》、《1932年霍亂流行與社會應對》等研究論文。

    5.子課題五:中國歷史時期疫災的政治科技影響研究及制圖

    本子課題已完成中國歷史時期疫災的流行的政治影響研究,主要探討疫災與戰爭的時空耦合及互動機制,研究成果形成專著《戰爭與疫災——基于中國歷史的考察》,詳見后文代表性成果簡介。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1.文獻資料收集整理與基礎數據庫建設

    主要收集整理了三個方面的文獻資料,初步建立了三個基礎數據庫:

    (1)疫災史料數據庫。通過電子檢索、紙質查閱、文獻檢索和實地考察等方式,從正史、方志、實錄、檔案、醫籍、文集、報刊、災害史料匯編等來源,廣泛收集疫災史料信息,以編年體方式,建立起包括“疫時、疫域、疫情、疫因、疫果、疫種”等要素的從中國先秦到民國時期的中國歷史疫災時間序列,已經整理形成《中國三千年疫災史料匯編》書稿和中國疫災史料數據庫。該數據庫查閱古代方志5600多種,查閱現代方志和衛生志約2000種,并對1872-1949年的《申報》,1928-1949年的《中央日報》進行了系統檢索,總字數超過100萬字。

    (2)環境變遷史料數據庫。類似疫災史料的收集,從正史、方志、實錄、災害史料匯編等來源,廣泛收集明清時期的區域環境特征、環境變遷史料、環境因子數據、自然災害數據,建立與疫災序列相對應的環境變遷時間序列,最終整理形成明清時期中國環境變遷史料庫。目前主要完成了《明代地震史料數據庫》的錄入和清代部分省份各縣的地震、水災、旱災、饑荒等的災害系列的整理。

    (3)歷史地圖史料數據庫。在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全八冊)基礎上,通過掃描、配準、矢量化,繪制了從先秦至清末全國的行政區劃數字化地圖,并通過政區沿革考證,繪制了北宋以來到民國時期各歷史時期的縣級政區圖。雖然縣級政區的疆界也許不是都是那么精確,但宋代以來,全國皆有近2000個縣,研制該地圖數據庫工程十分浩大,但其應用價值也十分明顯,不僅為本重大項目《中國疫災歷史地圖集》的完成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而且可補《中國歷史地圖集》沒有縣級政區之憾,并為宋以來至民國時期約1000年的歷史地理研究和其他歷史問題的研究的提供了地圖上的便利。

    2.學術會議

    自項目獲批以來共承辦兩次與課題相關的重要學術會議:

    (1)重大項目開題報告會(2012年11月24日)

    2012年11月24日,在項目首席專家龔勝生教授的組織下和華中師范大學科技部支持下,召開了2012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疫災歷史地圖集研究與編制》(批準號12&ZD145)開題報告會,由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葛劍雄教授擔任評議專家組組長,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譚見安研究員、陜西師范大學史念海歷史地理學研究中心朱士光教授、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汪前進研究員、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徐少華教授擔任評議專家組成員。首席專家龔勝生教授從研究意義、總體框架、技術路線、研究方案、重點難點、研究基礎、成果形式等七個方面向各位專家做開題匯報,重點匯報了課題的研究內容及研究方案。葛劍雄教授主持專家組對本課題的開題報告進行認真評議。專家組一致認為:“本課題具有重大學術價值和一定的現實意義,研究目標明確,技術路線可行,研究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前期研究基礎較好,創新性很強”。專家組一致同意課題組的開題報告,并特別指出:“鑒于該項目具有相當的難度,文獻資料有很大的空白,特別是對疫災的相關因素還缺少可資利用的研究成果,建議擬編制的《中國疫災歷史地圖集》以顯示疫災的時空分布為主”。華中師范大學黨委書記馬敏教授也蒞臨了該開題報告會(圖3)。

    (2)“環境變化與可持續健康”國際學術討論會暨第八屆全國醫學地理學術討論會(2013年10月13-15日)

    2013年10月13日~15日,由項目首席專家龔勝生教授負責組織承辦,中國地理學會醫學地理專業委員會、國際地理聯合會健康與環境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的“環境變化與可持續健康”國際學術會議暨第八屆全國醫學地理學術研討會在武漢華中師范大學舉行。來自加拿大皇后大學、俄羅斯莫斯科大學、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等國內外24個單位的80余名代表出席了會議。會議主要圍繞“醫學地理學前沿與趨勢”、“自然環境變化的公眾健康響應”、“人文環境變化與公眾健康管理”、“歷史醫學地理學研究”、“健康地理學研究”、“GIS在醫學地理學中的應用”等六大議題展開,旨在全時空尺度地探討環境變化與公眾健康的關系,推動中國醫學地理學和歷史疫災地理研究的國際化。龔勝生教授在大會上做了以“論生命健康與科學發展”為主題的報告,認為生命健康是個人幸福的源泉,是社會財富的儲蓄,是科學發展的保障,現代文明發展道路應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生命健康”的發展道路。課題組成員分別做了“《中國疫災歷史地圖集》的研究與編制進展”、“戰爭與疫災的互動——基于中國歷代圍城戰爭的考察”、“1982-2011年間的瘟疫災害研究”、“中國疫災歷史地理數據庫設計”等學術報告,向與會專家匯報了課題的研究進展。

    3.學術交流

    自項目獲批以來課題組共參與七次學術交流活動:

    (1)2012年8月1-15日龔勝生教授赴新加坡交流訪問,其間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圖書館查閱收集疫災史料。

    (2)2012年9月22-23日,龔勝生教授及部分課題組成員參加在天津師范大學召開的“2012年中國歷史地理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會議論文,并主持分組討論。

    (3)2012年10月13-14日,龔勝生教授參加在河南大學召開的“中國地理學會2012年學術年會”,擔任“醫學地理與環境健康”分會場召集人之一。

    (4)2012年10月27-28日,龔勝生教授及部分課題組成員參加在華中師范大學召開的“2012年中國人文地理學術年會”,做大會報告。

    (5)2012年12月8日,龔勝生教授參加在南陽師范學院舉行的“中原災荒與社會變遷”學術會議,做中國疫災歷史地圖集研究與編制的大會報告,并主持分組會議。

    (6)2013年9月27-29日,龔勝生教授及部分課題組成員參加在華中師范大學召開的“中國地理學會2013年(華中地區)學術年會”,做大會報告。

    (7)2014年4月9日,邀請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楊林生教授到華中師范大學舉行以“地理環境與人類健康——理論、方法與趨勢”為主題的學術報告。

    4.國際合作

    項目首席專家龔勝生教授2012年招收韓國博士留學生一名,指導其從事《明清時期兩湖地區瘟疫災害與民間信仰研究》,2014年6月18日,該博士生已經通過了開題報告。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1.湖北《長江日報》2012年11月14日第18版,以“為各種傳染病找‘前世今生’——地理學教授龔勝生獲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支持”為題,對龔勝生教授獲批國家社科重大項目及課題情況進行報道。

    2.湖北省電視臺教育頻道《都市365》欄目2012年11月24日對龔勝生教授進行報道,詳細介紹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的研究內容、意義及進展。

    3.《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12月14日第392期,以“《中國疫災歷史地圖集》促進新興交叉學科發展”為題,對本課題研究在促進醫學地理學、環境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歷史災害地理學、歷史醫學地理學等新興交叉學科的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進行報道。

    4.《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6月6日第604期,以“首部疫災歷史地圖集編制進展順利”為題,對課題研究的進展情況進行了報道,重點介紹了課題組取得的兩個重要階段性成果《中國三千年疫災史料匯編》和《戰爭與疫災——基于中國歷史的考察》兩部書稿。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1.主要問題及改進措施

    (1)疫災史料完備性問題。雖然經過前后20年的努力和積累,先后到南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國家圖書館、湖北圖書館、湖南圖書館、新加坡國立圖書館、陜西師范大學圖書館、河南大學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華中師范大學圖書館、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圖書館等單位進行地方志紙質疫災史料的收集,最近兩年,又利用數字化資源,對《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中國數字方志庫》等進行了檢索,建立起了一個應該是迄今最為完善的中國疫災史料數據庫。但截止目前,全國8000多種明清與民國地方志中,仍只查了5600多種,尚有2000多種沒有查閱,雖然許多方志因為后修覆蓋前修,不必逐步閱看,但經過梳理,我們發現還是有近300種因為編纂時代較晚、覆蓋時段更長的民國方志屬于“必查”,但這些“必查”的方志,大都未收錄在目前出版的各種方志叢書及數字方志庫中,只在個別圖書館有藏,閱看十分不便;還有,即使是清代晚期或者民國時期的方志,其疫災信息覆蓋的時段,也大多在光緒朝以前,沒有對清晚期和民國時期的疫災予以記述。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擬實施下面三個舉措:一是組織課題組成員成立專門小組到“必查”方志保存較多的圖書館進行針對性的補充查閱;二是查閱民國報刊中的疫災史料,如1872-1949年間的《申報》,1928-1949年間的《中央日報》,以及其他地方性報紙報刊;三是查閱現代方志和衛生志。通過這三個舉措,我們可以相信,可以基本解決晚晴到民國時期的史料缺失的問題。

    (2)地圖數據精確性問題。編制疫災歷史地圖集,需要精確的地圖作為底圖,目前所使用的歷史地圖主要為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和不成系列的民國地圖,通過前期工作,已完成這些地圖的矢量化,建立起了先秦至民國時期的基礎歷史地圖數據庫。但由于受成圖時代所限,《中國歷史地圖集》存在標準年份較少、缺少縣級政區界線等問題,而本課題擬編制宋代以來以十年為時間尺度、以縣域為空間尺度的疫災專題圖,因此當前的基礎地圖數據庫存在時間和空間精度不夠的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采取了以下兩項措施:一是充分借鑒最新的歷史地圖研究成果《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歷史地圖集》及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的《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對歷史政區地圖進行修訂,提高地圖的精確度;二是利用《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和正史地理志、地理總志進行考證,以民國分縣地圖進行“逆推”,逐步繪制清代各朝、明代各朝、元代、南宋和北宋各時期的分縣政區地圖。

    (3)分析方法創新性問題。關于疫災地理分布和環境機理的研究,傳統方法多采用文獻分析和定性描述的方法,存在學科交叉不夠、定量分析不夠、結論精度不夠的問題。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嘗試采用了以下舉措:一是將定性指標定量化,引入疫災指數、疫災頻度、疫災廣度、疫災厚度、疫災密度等概念,在不能獲得每次、每年疫災的受災人口的情況下,以縣域為單位,利用GIS技術將疫災威脅的國土面積進行空間統計分析,用以比較判斷一年或十年甚至一個歷史階段的疫災的頻繁程度和災害強度;二是將空間自相關方法、疫災頻度等值線方法引入疫災地理分布特點及其變化規律的研究,揭示疫災的空間差異及其與人口分布的關系;三是將相關分析、回歸分析、因子分析等數理統計方法引入歷史疫災環境機理的研究,分析影響疫災流行與分布的自然與人文環境因子,揭示疫災的流行規律。

    (4)空間信息表達性問題。地圖是用來表達空間信息及其在時間上的變化的,從文字表達到地圖表達,中間需要進行技術轉換。對于疫災地理分布和疫災環境機理,其空間信息是明確的,但對于疫災歷史影響,因其多為文字信息,空間信息不清晰,在進行專題制圖時存在難以進行地圖直觀表達的問題。為解決這個問題,一是選用一些空間信息明確的指標來反映疫災的歷史影響,二是創新專題地圖表達方法,選用地理統計圖如柱狀圖、扇形圖、餅狀圖、坐標圖、風玫瑰圖等。

    2. 研究心得

    (1)“天災流行,國家代有”,“伐亂,伐疾,伐疫,武之順也”,疫災是與人類相始終的頂級災害。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人類與疾病斗爭并不斷戰勝疾病的歷史。然而這種“戰勝”也只是階段性的,人類永遠也消除不了疾病的威脅。在研究過程中,我們發掘的疫災史料越多,感受到疫災的震撼也越多,同時也就越感覺到研究和編制《中國歷史疫災地圖集》的學術價值和工具價值的巨大,越感覺所承擔的責任的重大,有一種光榮的歷史使命感。

    (2)疫災既是天災,也是人禍,疫災的流行與環境變遷和社會治亂都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疫災是自然生態因素與人類社會環境雙重作用的結果。從環境變遷看,氣候寒冷期疫災相對多發,溫暖期疫災相對較少,3~6世紀的魏晉南北朝、14~19世紀的明清時期是我國兩個疫災高峰期。從社會治亂看,社會穩定時期疫災相對較少,國力相對強盛,社會動亂時期疫災相對多發,國家也往往支離破碎。

    (3)人口分布和人口流動對疫災的流行與分布變遷有著重大影響,經濟水平和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區疫災頻度也高。歷史時期中國疫災分布的總體特征是城市重于鄉村,都城重于一般城市,人口稠密地區重于人口稀少地區,自然災害多發的地區重于自然災害少發的地區。過去3 000年來,疫災區域有從黃河中下游向外逐漸擴展趨勢,疫災重心有由北向南、由東向西遷移的趨勢。

    (4)疫災本質上是由微生物引致的生物災害,但更多是由其他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誘發的災害,在中國歷史上往往起著雪上加霜的巨大影響。對于水旱災害、地震災害、蝗蟲災害、饑荒和戰亂等,學術界研究較多,但“大荒之后必有大疫”,“大兵之后必有大疫”,疫災往往作為這些自然災害的次生災害,對社會歷史發展往往形成“最后致命的一擊”。我們在研究中國古代戰爭與疫災的互動關系與機制時發現,戰爭的破壞性固然可怕,但戰爭一旦疊加上疫災,其破壞性和慘烈性簡直無以復加,對社會經濟的發展的打擊也是毀滅性的;對于明末李自成起義軍和太平天國農民軍的失敗,我們有必要將瘟疫的因素考慮進來。

    (5)疫災是影響社會發展和歷史進程的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但是我們在看到其巨大破壞性一面的同時,也要看到其促進人類進步的一面。疫災對社會的沖擊是劇烈的,尤其是疊加其他災害時。世界是人創造的,疫災使得大規模的人口急劇減少,其破壞性是不言而喻、不可忽視的,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疫災沖擊下所激發的人與社會的創造力。兩漢之際的傷寒流行,導致了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問世,明代各種瘟疫的流行,導致了吳又可《瘟疫論》的問世;疫災大規模流行時,政府、民間、公眾千方百計的應對,是國家公共衛生體系建立、政府防疫制度完善、民間防疫習俗形成、公眾衛生意識養成、精英防疫思想創立的“激發器”。

    3.意見建議

    建議把碩士生和博士生的人才培養也納入重大項目的考核范疇。

    (五)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1. 《中國三千年疫災史料匯編》工程浩大,資料搜集工作始于1994年,通過紙質查閱斷斷續續已有整整20年,最近采用電子檢索加以補充和核對。

    2. 《中國方志查閱現狀圖集》屬于本項目的拓展研究,是繼《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之后對中國地方志資源的一個全面梳理。

    3. 《近代報刊疫災史料匯編:1872-1949》也是屬于本項目的拓展研究。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

    代表成果之一:《戰爭與疫災?——基于中國歷史的考察》

    (1)基本內容。本書的基本框架為:

    首先,厘清戰爭和疫災的概念;

    其次,分析各歷史階段的戰爭和疫災的分布情況;

    再次,探討戰爭和疫災的時空耦合關系,分析戰爭與疫災的互動機制;

    又次,探討戰爭和疫災疊加影響下的社會振蕩和社會修復;

    最后,揭示結論和啟示。

    全書共分七個部分,也就是七章的內容。

    第一部分為“緒論”,闡釋戰爭與疫災的概念及其相關研究現狀概述;

    第二部分闡述中國歷代戰爭的地理分布規律;

    第三部分闡述中國歷代疫災的地理分布規律;

    第四部分分析戰爭與疫災的時空耦合,包括點、線、面三個方面的耦合;

    第五部分分析戰爭與疫災的互動機制,包括戰爭誘發疫災的機制、疫災催化戰爭的機制、疫災抑制戰爭的機制。

    第六部分研究兵疫交加對歷史社會的沖擊,以及朝廷、地方政府、民眾對這些沖擊的應對。

    第七部分是結論與啟示,總結中國歷代戰爭與疫災的時空關系,又分析歷史戰爭與疫災的過程與關系對現代社會文明發展道路的啟示。

    該書的章節結構大體如下“目錄”所示:

    圖5 《戰爭與疫災—基于中國歷史的考察》目錄

    (2)主要觀點。

    ① 古代中國不僅是一個戰爭多發,也是瘟疫多發的國家。在公元前770-1911年的2600余年間,戰爭頻度為66.4%,疫災頻度為31.1%。

    ② 在時間分布上,中國古代戰爭與疫災都表現出不均衡特征。戰爭頻度的變化與社會的治亂變化、統一與分裂以及改朝換代關系密切,戰爭相對稀少的時期也是社會相對穩定、國力相對強盛的時期。疫災頻度的變化受社會治亂、地理環境等多種因素影響,這些因素在不同周期的疫災頻度變化中所起到的作用各異。

    ③ 在空間分布上,中國古代戰爭與疫災的總體特征是北方多于南方,經濟發達區多于落后地區。戰爭分布與古代中國的疆域變遷關系密切,戰爭重心有由北向南、由東向西遷移、由內地向陸疆、海疆擴散的趨勢。疫災區域也有從黃河中下游向外逐漸擴展的趨勢,疫災重心區由北向南、由東向西遷移。

    ④ 古代中國戰爭與疫災在時空關系上存在著不同尺度的耦合關系,二者分布的重心變化是一致的,而且與地理環境變遷,特別是氣候變遷的總體變化趨勢上有對應關系。戰爭與疫災重心的變化對地理環境的變遷也有一定的影響,這種影響是局部的。

    ⑤ 戰爭與疫災之間存在著互動關系,有時互為因果。戰爭引起的瘟疫情況復雜,戰爭可以伴生瘟疫,可以傳播瘟疫,也可以衍生瘟疫。瘟疫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誘發戰爭,也可能消弭戰爭。但瘟疫決不是戰爭失敗與勝利的決定性因素,和平與戰爭的選擇在于國家的實力,瘟疫只是政治家和軍事家在考慮問題時必須面對的問題之一。

    ⑥ 疫災與戰爭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兩個頂級災害,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造成的影響極大。二者涉及一個國家和民族生存、命運和文明發展等重大問題,特別是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更是關乎整個人類的前途和命運。戰爭與疫災關系是理解歷史的另一把鑰匙。

    ⑦ 歷代對于戰爭的態度取決于國家實力、敵我雙方力量對比、統治者性情喜好等多種因素,但戰爭中并發的,甚至是潛在的瘟疫也是決定一個政權某一個時期戰爭與和平的關鍵因素。在瘟疫的威脅下,戰爭與和平取決于多種因素,一味以戰爭的手段解決問題是不明智的,對和平時機的把握必須考慮瘟疫的影響。

    ⑧ 無論是戰爭還是瘟疫,都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伴生物,既是天災,也是人禍。和諧發展應成為人類發展思想的共識。

    (3)學術價值。疫災與戰爭是誘發周期性社會動蕩的頂級災害,研究其時空關系、互動機理及其社會影響,不僅有助于拓寬研究視野,有助于歷史學、地理學、災害學、社會學、流行病學、軍事學的交叉與融合。該成果可為歷史學、地理學、流行病學、災害學、社會學、軍事學等學科的教師和研究生提供教學和科研參考。

    (4)應用價值。和平、發展與環境保護,是當今世界的三大主題。隨著人類改造自然在深度和廣度上的推進,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日益加劇,人類面臨的健康風險和戰爭威脅也日益增多。該研究成果可為國家衛生部門、軍事部門進行衛生資源空間配置和防控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提供決策咨詢。

    (5)社會影響。人類沒有遠離疫災,人類面臨的疫災風險,與歷史時期相比,并沒有若何的減輕。人類也沒有遠離戰爭,局部戰爭的危險時時刻刻都存在。古人云:“天下雖平,忘戰必!,戰爭與和平,從來都是辯證統一的。歷史照亮未來,為了和平、健康與發展,研究歷史時期的戰爭和疫災,對于人類和平與健康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6)研究的前沿性。隨著環境問題的凸顯,健康問題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歷史時期的戰爭與疫災,其實是現代和平與健康的反射!疤鞛牧餍,國家代有”,一方面,隨著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的加劇,不僅舊的傳染病死灰復燃,而且新的傳染病不斷涌現,人類面臨的健康風險日益增多;另一方面,和平雖然是當今世界的主旋律,但世界其實并不太平,“好戰必亡,忘戰必!薄R虼,戰爭與疫災的研究,實質是和平與健康的研究,這不僅是歷史學發展的需要,也是人的發展的需要。本研究成果,就是要以中國歷代戰爭與疫災的關系入手,探索“大兵之后必有大疫”的機制機理,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提供歷史借鑒。

    (7)研究的創新性。戰爭和疫災都是直接威脅人類生命與健康安全的頂級災害。以往的研究,大多只是研究其中的一種災害,關注其中的一個方面。本項目則將戰爭與疫災看成是一對如影相隨的孿生兄弟,把它們放到更廣闊的自然生態與社會系統中去考察,并通過對其時空關系和互動機制的探討,來詳細解讀“大兵之后必有大疫”的論斷,試圖在它們之間架起一座邏輯的橋梁;同時,以地理分布、時空耦合、互動機制、社會振蕩、社會修復等為關鍵詞,將歷史學、地理學、災害學、流行病學、軍事學的理論與方法有機結合,試圖揭示戰爭與疫災、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之間的作用機制。這兩個“試圖”,體現了研究視野的廣闊性,研究方法的交叉性和研究內容的創新性。

    代表成果之二:《中國三千年疫災史料匯編》

    (1)基本內容

    經過20年的積累,廣泛搜集了正史、方志、實錄、檔案、文集、醫籍、報刊、災害史料匯編中的疫災史料,經過認真考證,去偽存真、去粗取精,以編年體方式,以朝代為綱,年份為目,匯集了771BC~AD1949年間2600多年的疫災史料。每條疫災史料都盡量包含“疫時、疫域、疫情、疫因、疫果、疫種”等六個方面的災情要素。全書100萬余字,最大特色是匯集了5600種地方志中的疫災記錄,所查方志數量占中國現存方志數目的近70%。不僅記錄了疫災的時空信息,還包括疫災對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經濟、社會等的影響,以及各階層對疫災的應對措施,可以說是一部關于疫災的“百科全書”。

     

    圖6 《中國三千年疫災史料匯編》目錄

    (2)主要觀點

    疫災史料是研究的基礎,只有掌握最全面的史料,才能保證研究結論的準確性。疫災史料要注意疫災要素的完備性,史料來源的全面性和史料出處的詳瞻性!吨袊暌邽氖妨蠀R編》是目前國內最詳備的疫災史料匯編。

    (3)學術價值

    具有重要的工具書價值。一方面可以保證本課題主要研究成果《中國疫災歷史地圖集》的準確性與權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為歷史研究和災害研究人員提供資料參考,推動中國歷史疫災地理研究發展。

    (4)社會影響

    本匯編已經基本定稿,年內將交由國家級出版社出版。一旦成果出版,預期會產生巨大的社會影響。

    圖7 《中國三千年疫災史料匯編》書稿截圖

    代表成果之三:《中國方志查閱現狀圖集》

    (1)基本內容

    以《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為參考,對課題組當前已經查閱過和未查的地方志進行統計,制作各省方志查閱現狀一覽表,并根據一覽表繪制成全國及各省方志查閱現狀餅圖。

    《圖集》共包括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為總圖,共4幅地圖;

    第二部分為分省方志查閱現狀圖及一覽表,共25幅地圖及25張統計表;

    第三部分為分省方志參考文獻,共25張參考文獻表。

    《圖集》中所查方志來源主要包括《四庫全書》、《續修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中國方志叢書》、《中國地方志集成》、《國家圖書館?數字方志》、《中國數字方志庫》、《中國方志庫》、《宋元方志叢刊》、《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中文善本》等,以及湖北省圖書館、北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南京圖書館、陜西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河南大學、復旦大學等圖書館等藏書。

    圖8 《中國方志查閱現狀圖集》目錄

    圖9 《中國方志查閱現狀圖集》之“湖北省方志查閱現狀圖”

    (2)主要觀點

    《中國方志查閱現狀圖集》共統計全國地方志8062種,已查5522種,覆蓋68%。其中省志273種,已查152種,覆蓋56%;府志1200種,已查778種,覆蓋65%;縣志6589種,已查4592種,覆蓋70%。但其中仍有近300種屬于覆蓋時間最長不可替代的“必查”方志需要查閱。

    (3)學術價值

    一是通過地圖的方式,直觀表達全國現存地方志資源的分布情況;二是準確反映目前史料的占有現狀,體現研究成果的權威性;三是為史料的補充提供索引和方向。

    (4)社會影響

    本圖集年內將由國家級出版社出版。

    代表成果之四:《南宋時期疫災地理研究》

    (1)基本內容

    廣泛搜集資料,建立南宋時期的疫災時間序列,從王朝分布、季節分布、長期趨勢三個方面對南宋時期疫災的時間規律進行了分析,并以疫災頻度、疫災厚度、疫災廣度、疫災密度等為指標,采用GIS空間分析方法,分析了南宋時期疫災的路區分布和總體分布特征。

    圖10 南宋時期疫災分布與人口分布耦合圖

    (2)主要觀點

    ①南宋時期(1127-1279年)至少有81年發生過疫災,平均1.88年發生一年疫災,疫災頻度53.29%。在朝代分布上,宋寧宗、宋高宗、宋孝宗三朝的疫災最為頻繁;在季節變化上,春、夏季節為疫災的高發期,秋、冬季節較少發生疫災;在周期規律上,疫災頻度具有緩慢下降的趨勢,呈現出2個明顯的波長70年的波動周期,1130-1199年間為第一波,1200-1289年為第二波。

    ②南宋時期的疫災主要分布于浙西、福建、淮西、浙東、江東、江西、淮東諸路,它們集中了全國71.37%的疫災縣;從疫災頻度、疫災廣度、疫災密度、疫災厚度各項指標來看,疫災的嚴重程度由沿海向內陸遞減,浙西路是全國疫災最嚴重的路;各路疫災的嚴重性與其人口密度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疫災頻度與人口密度的相關系數高達0.67。

    ③南宋地區的疫災重于金元地區;疫災主要分布于淮河以南、大別山-幕阜山-羅霄山一線以東的兩浙、淮南、福建、江南地區;疫災分布與人口密度關系密切,長江三角洲、閩江下游、成都平原3個人口密度高值區,也是全國疫災頻度最高的區域;疫災中心與城市規模關系密切,當時全國的疫災中心有今杭州、海寧、湖州、蘇州、紹興等城市。

    (3)學術價值

    揭示了南宋時期疫災的時空分布規律,及其與人口分布和人口流動的關系。

    (4)社會影響

    本論文已被《中國歷史地理論叢》錄用待刊。

    代表成果之五:《明代江南地區疫災地理研究》

    (1)基本內容

    以《中國三千年疫災史料匯編》中明代江南地區疫災史料為基礎,建立明代江南地區的疫災序列,然后提取疫災序列中的疫情信息,制成疫災時間分布表和疫災縣數分布表,再采用數理統計方法、GIS空間分析方法和地圖表達方法等對明代江南地區災的時空分布變遷進行具體分析。

    (2)主要觀點

    ① 明代江南地區至少有63年發生過疫災,疫災頻度為22.74%,其中,1368~1464年間為9.28%,1465~1566年間為25.49%;1567~1644年間為35.90%,總體上是趨向越來越頻繁。在朝代分布上,嘉靖、萬歷、崇禎三朝為疫災群發期,其疫災年份占整個明代的62.90%。在季節分布上,夏秋季節為疫災多發期,從各季節疫災比重看,71.84%的疫災發生在夏秋季節;從各季節的疫災廣度看,74.17%的疫災發生在夏秋季節。在長期趨勢上,疫災頻度的波動上升趨勢明顯,明代280年間經歷了7個波長為30~50年,波高為1~6的完整的波動周期。

    ② 明代江南地區的疫災與太湖水系關系密切,水災是誘發其疫災的重要因子,疫災重心始終位于吳縣境內的太湖之中。1368~1464年間,疫災最多地方是蘇州、湖州、松江之間的三角地帶,最小的是杭州城以西的非湖區的州縣;1465~1566年間,除蘇州、湖州、松江之間的三角地帶外,其余水災、潮災較多的地區疫災也不少;1567~1644年間,各處的疫災頻度普遍都有提高,所有府城都是疫災的多發地。

    ③ 明代江南地區的疫災在空間分布上的總體特征是:府級城市的疫災多于縣級城市;交通沿線城市的疫災多于地方偏僻的城市;人口稠密區城市的疫災多于人口稀疏區的城市;湖區為疫災“熱點區”(即高發區),山區為疫災“冷點區”(即稀少區)。

    (3)學術價值

    揭示了明代江南地區疫災的時空分布規律,及其與水系、交通、人口等的關系。

    (4)社會影響

    本論文已被地理學權威刊物《地理研究》錄用。

    圖11 明代江南地區疫災分布與1620年人口密度耦合圖

    (二)階段性成果清單

    序號

    成果名稱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字數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1

    《中國三千年疫災史料匯編》

    龔勝生

    著作

    擬交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100萬

     

    2

    《戰爭與疫災—基于中國歷史的考察》

    龔勝生

    劉國旭

    張濤

    著作

    擬交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22萬

     

    3

    《民國時期疫災流行與公共衛生意識的變遷》

    龔勝生

    魏幼紅

    著作

    擬交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30萬

     

    4

    《清時期的疫災》

    龔勝生

    張濤

    著作

    待出版

    72萬

     

    5

    《近代報刊疫災史料匯編:1872-1949》

    龔勝生

    著作

    待出版

    30萬字

     

    6

    《中國方志查閱現狀圖集》

    龔勝生

    張濤

    地圖集

    待出版

    30萬字

     

    7

    《清代湖北瘟疫災害信息系統》

    劉鵬程

    龔沖亞

    地理信息系統軟件

    待升級

    單機版、網絡版

     

    8

    《1981~2010年間的國際歷史地理學研究——基于國際期刊<歷史地理學雜志>的統計分析》

    龔勝生

    曹秀麗

    學術論文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3年1月

    0.8萬

    截止到2014年6月15日,在中國知網被下載311次。

    9

    《中國野生人參產地的分布變遷》

    龔勝生

    蔡俊青

    學術論文

    《國外醫學?醫學地理分冊》2013年6月

    1.0萬

     

    10

    《中國癌癥村時空分布變遷研究》

    龔勝生

    張濤

    學術論文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年9月

    1.0萬

    截止2014年6月15日,據中國知網統計被下載214次。

    11

    《三峽地區城市與河流關系的時空演化研究》

    龔勝生

    林月輝戈大專

    學術論文

    《地理學報》,2013年12月

    1.2萬

    截止2014年6月15日,據中國知網統計被下載257次。

    12

    《北宋時期疫災地理研究》

    龔勝生

    劉卉

    學術論文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2011年12月

    1.2萬

    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地理》2012年第2期全文轉載。截止2014年6月15日,據中國知網統計被引用7次,被下載472次。

    13

    《南宋時期疫災地理研究》

    龔勝生

    王曉偉

    學術論文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錄用

    1.1萬

     

    14

    《元時期疫災地理研究》

    龔勝生

    龔沖亞

    王曉偉

    學術論文

    待刊

    1.1萬

     

    15

    《明代江南地區疫災地理研究》

    龔勝生

    王曉偉

    學術論文

    《地理研究》錄用

    0.8萬

     

    16

    《基于圖形漸變技術的等高線連續尺度表達模型》

    劉鵬程

    龔沖亞

    學術論文

    《地理科學》,2014年3月

    0.7萬

    截止2014年6月15日,據中國知網統計被引用7次,被下載36次。

    17

    《民國時期天花流行的時空特征與社會影響》

    魏幼紅

    學術論文

    待刊

    0.8萬

     

    18

    《1932年霍亂流行與社會應對》

    魏幼紅

    學術論文

    待刊

    0.7萬

     

    19

    《元代疫災地理規律與環境機理研究》

    楊夢琪

    碩士學位論文

    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6月

    3.2萬

     

    20

    《明代山東省疫災地理規律與環境機理研究》

    蘇  敏

    碩士學位論文

    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6月

    3.5萬

     

    21

    《明清江南地區疫災地理規律及其環境機理研究》

    王曉偉

    碩士學位論文

    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6月

    5.5萬

    2013年華中師范大學優秀碩士論文

    22

    《清代兩廣疫災時空分布規律及其環境機理研究》

    郭  歡

    碩士學位論文

    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6月

    4.5萬

     

    23

    《民國時期河南省疫災時空分布及其社會影響研究》

    曹秀麗

    碩士學位論文

    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6月

    6.1萬

    2013年華中師范大學優秀碩士論文

    24

    《明代福建省疫災地理規律與環境機理研究》

    張宜镠

    碩士學位論文

    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6月

    6.2

     

    25

    《清代安徽疫災地理規律與環境機理研究》

    程  誠

    碩士學位論文

    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6月

    6.8

    2014年華中師范大學優秀碩士論文

    26

    《清代云南省疫災地理規律與環境機理研究》

    胡  蝶

    碩士學位論文

    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6月

    7.4

     

    27

    《清代山西省疫災地理規律與環境機理研究》

    李孜沫

    碩士學位論文

    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6月

    7.1

    2014年華中師范大學優秀碩士論文

    28

    《清代江西省疫災地理規律與環境機理研究》

    孟亞肖

    碩士學位論文

    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6月

    6.6

    2014年華中師范大學優秀碩士論文

    29

    《清代河南省疫災地理規律與環境機理研究》

    張武韜

    碩士學位論文

    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6月

    6.5

     

    課題組供稿

    (責編:實習生、張文卓(實習生))
    老司机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白嫩美女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V| 99精品众筹模特私拍在线| 久久精品女人毛片国产| 国产亚洲午夜高清国产拍精品 |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性色| 日韩精品无码成人专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久久亚洲精品人成综合网| 99re66热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91精品黄网在线观看|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试看 | 久久国产精品只做精品| 99re6在线视频精品免费|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 99久久免费精品国产72精品九九 | 亚洲精品资源在线| 一本大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码ww16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水蜜桃|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一区| 99久久精品免费精品国产| 久热这里只精品99国产6_99| 国产午夜精品一二区理论影院 |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浪潮| 国农村精品国产自线拍|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88小说| 亚洲精品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国产精品| d动漫精品专区久久| 国产L精品国产亚洲区久久| 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网站| 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曰 | 又紧又大又爽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免费| 四虎国产精品成人|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