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zhí)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中國古代語文辭書注音釋義綜合研究”課題以中國古代的語文辭書為研究對象,研究其注音釋義情況。為了完成總體的研究目標,在總體研究框架之下,設“中國古代字書注音釋義綜合研究”“中國古代韻書注音釋義綜合研究”“中國古代雅書釋義研究”“中國古代音義書注音釋義綜合研究”“元明清代表韻書注音釋義研究”和“中國古代語文辭書中的音義匹配研究”等六個子項目。前五個子項目分類整理與研究各代表性的語文辭書,對其注音釋義情況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主要在于其注音、釋義數據的整理、辨證與研究,從而探討各類語文辭書在注音釋義方面的演變與發(fā)展狀況,總結古代辭書的經驗與成就,促進現代語文辭書的進一步發(fā)展。“中國古代語文辭書中的音義匹配研究”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的一項專題研究。六個子課題都服務于總課題的設計之下,即對古代辭書的注音釋義進行整理、辨析、舉證、梳理,完成總結經驗、探索規(guī)律、提供借鑒、服務現代的總目標。
“中國古代語文辭書注音釋義綜合研究”立項通過后,于2012年12月召開了開題報告會。開題報告會上,制定了課題第一階段工作計劃,選定了中國古代語文辭書的整理研究基本書目(《說文解字》《字林》《原本玉篇》《玉篇》《篆隸萬象名義》《五經文字》《類篇》《龍龕手鏡》《四聲篇海》《重刊詳校篇海》《篇海類篇》《字匯》《切韻》《王韻》《唐韻》《廣韻》《集韻》《禮部韻略》《五音集韻》《古今韻會舉要》《洪武正韻》《爾雅》《方言》《小爾雅》《釋名》《廣雅》《經典釋文》《群經音辨》《慧琳音義》等),確立了課題研究團隊的人員與結構(顧問:唐作藩、魯國堯、唐鈺明、馬重奇、吳振武、張涌泉、李運富、劉曉南。總負責:蔣冀騁。協(xié)調聯(lián)系:蔡夢麒、鄭賢章。主要研究人員:蔣冀騁、鄭賢章、蔡夢麒、陳建初、劉青松、陳會兵、賀福凌、胡世文、劉華江、王曦、康盛楠、葉穗、凌宏惠等。技術支持:陳知新、郭瑞,確定了各子課題的具體目標、實施方案和任務分工,并且制定了詳細的“文本整理工作細則”,項目負責人則對協(xié)調合作、總體推進課題研究進行了部署。開題報告會為課題的順利進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2014年4月,課題負責人蔣冀騁教授組織召開了“中國古代語文辭書注音釋義綜合研究”中期總結檢查報告會,各子課題負責人及相關研究人員悉數參加。中期總結檢查報告會,要求各子課題負責人及相關研究人員匯報課題進展情況,一同總結課題研究的體會和成就、探討課題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規(guī)劃今后的研究方向。會議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項目自2012年12月開題以來,基于正確的認識和課題申報時的基本設計開展工作,進展順利,初步完成第一階段的建設目標。到目前為止,項目主要處于基礎建設階段,主要開展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收集和整理文獻資料。這些資料包括各種版本的中國古代字書、韻書、雅書、音義類辭書以及歷代對這些辭書的研究資料。甄別各種版本,選擇比較可靠的好的版本供數字化處理。二、完成電子數字化處理,建立中國古代辭書基礎數據庫,窮盡性掌握這些辭書的基本數據。三、完成部分研究成果,出版相關研究專著兩部、論文11篇。
本項目共包含六個子課題,各個子課題的具體進展情況如下:
子課題一“中國古代字書注音釋義綜合研究”,該子課題以字書為研究對象。在文本數據錄入和數據庫建設方面,由蔡夢麒教授負責的《說文解字》《字林》《原本玉篇》《玉篇》《篆隸萬象名義》《五經文字》等字書已經完成電子數字化處理并建立全文數據庫。由鄭賢章教授負責的《龍龕手鏡》《字匯》和《古俗字略》也完成了電子數字化處理,并即將建立數據庫。《類篇》《篇海類篇》《四聲篇海》《重刊詳校篇海》等字書難度較大,現處于文本數據錄入的最后階段。研究成果有《從疑難字看新版<漢語大字典>的缺失》(鄭賢章)、《<龍龕手鏡>疑難字注音釋義札考》(鄭賢章)《<玉篇>疑難字例釋》(鄭賢章)、《<古俗字略>疑難注音釋義札考》(葉穗、鄭賢章)等論文。
子課題二“中國古代韻書注音釋義綜合研究”,該子課題以韻書為研究對象。在文本數據錄入和數據庫建設方面,由蔡夢麒教授負責的《切韻》(含各殘卷)《王韻》(含各殘卷)《唐韻》《廣韻》《集韻》《禮部韻略》等韻書已經完成電子數字化處理,且大部分建立成可檢索數據庫。分別由賀福凌副教授負責的《五音集韻》等韻書也已經完成了文本的電子數字化處理并建立全文數據庫。研究成果有專著《<王韻><廣韻>反切注音比較研究》(蔡夢麒)。
子課題三“中國古代雅書釋義研究”,該子課題以雅書為研究對象。在文本數據錄入和數據庫建設方面,由陳建初教授負責的《爾雅》(含《爾雅音圖》)、《方言》(含郭璞注)、《小爾雅》、《釋名》、《廣雅》(含《博雅音》)等雅書已全部完成電子化處理并建立成全文數據庫。研究成果有專著《黃侃<手批爾雅義疏>同族詞研究》(胡世文)。
子課題四“中國古代音義書注音釋義綜合研究”,該子課題以音義書為研究對象。由蔡夢麒教授和陳會兵教授負責的《經典釋文》《群經音辨》《漢書注》等漢典音義已經完成電子數字化處理并建立全文數據庫。劉華江副教授負責的《慧琳音義》處于文本數據錄入階段。
子課題五“元明清代表韻書注音釋義研究”,該子課題以元明清韻書為主,重在研究中國古代韻書的變化與創(chuàng)新。目前研究的重點目標是《古今韻會舉要》和《洪武正韻》,已完成電子數字化處理,且大部分建立成可檢索數據庫。研究成果有論文《<洪武正韻>校勘札記》(葉穗、鄭賢章)。
子課題六“中國古代語文辭書中的音義匹配研究”,該子課題是建立在相關子課題基礎之上的。目前處于基礎建設階段,一方面協(xié)助其他各課題組,搜集文獻材料,整理基礎文獻,完成電子數字化處理,完成基礎數據庫建設;另一方面開展先期研究。研究成果有論文《古代語文辭書注音釋義研究芻議》(蔡夢麒)、《試論歷史語音研究中多音字常讀音考察的方法》(王曦)、《“從”字讀音性質及音義關系靠辨》(康盛楠)等。
項目總體及各子課題基本達到了立項的進度和要求。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1. 調研情況
項目以古代語文辭書為研究對象,課題組在申請課題時已經對古代語文辭書研究現狀有過較為詳細的了解,立項后課題組首先進行了辭書文本整理工作,包括挑選善本作為底本進行數字化處理,同時搜集有關辭書的各種版本和相關資料以資校勘,并建立全文檢索數據庫。目前,相關研究成果的搜集、歸類和整理已經相當完善,力求在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的完成課題設計目標。在搜集相關材料、整理文本、完成基礎數據庫建設的同時,課題組成員已經在著手相關內容的研究,并形成一定的科研成果,先后出版相關專著2部,發(fā)表論文11篇。為了更好完成課題研究,我們在中文核心期刊《古漢語研究》雜志上特設 “中國語文辭書研究專題”專欄,刊載與“中國古代語文辭書注音釋義綜合研究”課題相關的研究成果,鼓勵眾多學者和我們一道從事相關研究。
2.學術交流情況
(1)項目開題報告會(2012年12月)。在課題總負責人蔣冀騁教授的召集下,各子課題負責人以及相關研究團隊參加會議,北京大學唐作藩教授、南京大學魯國堯教授、浙江大學張涌泉教授、中山大學唐鈺明教授、復旦大學劉曉南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李運富教授、福建師范大學馬重奇教授,等著名專家學者應邀參與課題目標設計,湖南師范大學劉湘溶校長、湖南省社科規(guī)劃辦駱輝主任蒞會指導工作。
(2)中期總結檢查報告會(2014年4月),會議議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匯報課題進展情況;二總結課題研究的成就;三探討課題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四規(guī)劃今后研究方向。各子課題負責人以及相關的研究團隊成員就課題相關內容的建設與研究情況作了詳細的匯報,總結成績,擺出問題。課題負責人蔣冀騁教授在肯定第一階段工作的同時,指出第一階段存在的問題,指示研究方向,強調下一階段的工作重點將轉入更深層次的研究,任務將更加艱巨。為鼓勵團隊成員全心投入,爭取出現更多、更新、更具創(chuàng)造性的成果,課題組還設立了一定的獎勵性措施。
3.課題負責人蔣冀騁教授2013年11月參加在武漢大學舉辦的“漢語大字典修訂會議”,并作主題發(fā)言;2013年8月參加在韓國舉辦的“漢語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并發(fā)表論文;2013年5月參加在香港教育學院舉辦的“漢語發(fā)展研討會”,并發(fā)表論文。2012年課題負責人蔣冀騁教授、子課題負責人蔡夢麒教授、陳會兵教授、劉華江副教授等參加在貴州遵義學院舉辦的“辭源修訂會議”,并作主題發(fā)言,會議主持人雷昌姣教授為本課題主要參與者。
此外,課題組每年至少召開一次全體成員會議,每個子課題至少召開兩次課題組成員會議。積極鼓勵課題組成員參加國際、國內的相關學術會議,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交流研究情況,宣傳研究進展,受到國內外學術界同行的肯定和好評。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課題目前的研究主要處于基礎材料和數據的整理和創(chuàng)建階段,因此除相關專著論文的出版發(fā)行以及小范圍的通報之外,沒有舉行成果宣傳成果發(fā)布會。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等
“中國古代語文辭書”是指從漢代開始到清代二千多年間出現的字典、辭書、韻書以及其他語文類工具書。包括字書如《說文》《字林》《玉篇》《五經文字》《類篇》《四聲篇海》《字匯》《正字通》《字匯補》《康熙字典》等,韻書如《切韻》《王韻》《唐韻》《廣韻》《集韻》《禮部韻略》《五音集韻》《古今韻會舉要》等,雅書如《爾雅》《釋名》《廣雅》《埤雅》等,音義書如《經典釋文》《晉書音義》《群經音辨》《一切經音義》等。“中國古代語文辭書注音釋義綜合研究”課題的重點在于對古代各種語文辭書(包括部分散佚辭書的輯佚本)的注音、釋義進行分析、比較、辨證。這是課題申報書中既定的研究范圍和研究目標。在評審過程中,審議專家就指出范圍很寬,難度很大。一年半的時間實施下來,確實感受到了工作的難度,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中國古代語文辭書”所含太多,內容非常龐雜,目前的文本處理以及數據庫建設已經感到壓力重重,之后的深入研究勢必面臨更多的挑戰(zhàn),各種疑難字、疑難讀音、疑難釋義,涉及時代的差異、編著者主觀的差異、方言的差異以及形音義對應的差異,將它們一一厘清,實際有相當的工作量和難度。二是各種語文辭書如《篆隸萬象名義》《集韻》《四聲篇海》《篇海類篇》《重刊詳校篇海》《古俗字略》《字匯》等疑難雜字充斥其中,現有的字庫容量及技術手段還不能完全處理,給工作帶來了不小的難度。三是在掌握注音釋義材料以及厘清各種注音釋義關系的基礎上,結合古今語音對應規(guī)律以及音義變化規(guī)律,對部分漢字的注音釋義進行重新審視,這里包含有材料的取舍、認識的提升以及判斷的準確性等各方面的因素,實際操作過程將具體而繁瑣,既要有相當的精力,又要有較好的文字、訓詁、音韻方面的學識,對研究者的要求很高。相對眾多的“中國古代語文辭書”材料而言,我們目前的研究力量仍然有待加強。
針對課題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和即將遇到的問題,課題組采取了一些相應措施,一是擴大課題研究團隊的隊伍,廣泛吸收國內基礎扎實又有志于中國古代語文辭書研究的學者特別是青年才俊加入到研究團隊中來;二是將一些有潛質的現有研究人員送出進修提高,使其在學識水平、技術能力、材料占有等方面更上臺階,以期更好地服務于課題研究;三是加強團隊成員技術水平的專項培訓,使每個研究人員都能熟練掌握相關的數據庫建設、字庫建設能力;四是加強研究隊伍的培養(yǎng)與鍛煉,在穩(wěn)定現有研究隊伍的同時,著力后續(xù)研究人才的培養(yǎng),特別是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培養(yǎng),要求研究生在課程學習、專業(yè)培養(yǎng)以及選題研究等方面盡量服務于課題研究。以上措施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今后將根據課題進展情況作相應調整。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進展情況。
二、研究成果情況(可另加附頁)
一、數據庫建設
整理各種語文辭書,建立多用途的“中國古代語文辭書數據庫”,以供各方面的研究者檢索分析,是項目的重要目標之一。項目自成立至今,主要進行的是古代語文辭書的文本錄入整理和數據庫建設。為此,我們曾制定詳細的“文本整理工作細則”。關于語文辭書建設所依據的數據庫,我們所使用的是微軟的Access數據庫。Access是一種關系數據庫,功能強大,操作性強,使用便捷,更在于它還能顯示漢語史研究中常出現的超大字符集里的字符,字體兼容性強。立項以來,我們在搜集、錄入和校勘精良辭書底本的基礎上,對各種語文辭書進行計算機預處理,設計適合于各類型辭書查詢系統(tǒng)的流程,利用Access數據庫建立了全文檢索數據庫。截至目前,我們建成的查詢系統(tǒng)近二十種,字書包括《說文解字》《字林》《原本玉篇》《玉篇》《篆隸萬象名義》《五經文字》《爾雅》《方言》《小爾雅》《釋名》《廣雅》《王韻》《唐韻》《廣韻》《集韻》《禮部韻略》《五音集韻》《古今韻會舉要》《洪武正韻》《經典釋文》《群經音辨》,等等。以下我們將以韻書《洪武正韻》為例,簡要介紹我們所建成的全文檢索數據庫的功能及特點。
1.《洪武正韻》查詢系統(tǒng)界面、查詢系統(tǒng)設計
下面依次是:①《洪武正韻》查詢系統(tǒng)界面為“精確查詢”和“高級查詢”查詢功能的入口。②點擊【精確查詢】按鈕,即進入精確查詢界面。③點擊【高級查詢】按鈕,即進入高級查詢界面。④對應顯示《洪武正韻》底本圖像。⑤《洪武正韻》分立八個工作數據表。⑥完整的查詢數據表。
2. 功能及特點
利用Access建成的語文辭書查詢系統(tǒng)不僅可以使用戶或研究人員擺脫繁瑣的手工操作,提高研究工作效率,還可以更加快捷準確地獲取辭書的相關數據信息。根據本課題的研究計劃,我們將盡可能地搜羅全部語文辭書,用掃描的方式儲存為電子圖庫,分類存放,保證研究資料的準確性和共享性,然后將各類重要語文辭書做成電子文檔,制成數據庫,作為整個研究工作的基礎,進行注音釋義綜合研究,最后將全部語料以及研究結果整合成“中國古代語文辭書數據庫”,精心設計檢索語段,以音項數、義項數和切語比較、釋義比較等關鍵內容為對象設計子項。這個數據庫既能夠實現代表性的辭書注音釋義綜合情況的檢索功能,也能完成個體字詞的注音釋義的單項查詢;既能反映字詞注音釋義的歷時演變或發(fā)展概況,又能實現注音釋義語料的快速檢索和比較的功能。
“中國古代語文辭書”全息數據庫建設完善后,將發(fā)布社會,資源共享,造福學人
二、專著
1.《〈王韻〉〈廣韻〉反切注音比較研究》(商務印書館,2014)
該書致力于《王韻》《廣韻》反切注音的全面比較工作,全部內容圍繞《王韻》和《廣韻》的注音情況展開,旨在探討下面幾個方面的問題:《王韻》《廣韻》反切注音的相似度,《王韻》《廣韻》切語用字的差異,《王韻》《廣韻》處理小韻的差異,《王韻》《廣韻》個體漢字注音的差異,《王韻》《廣韻》注音差異的原因及其影響,最后總結出《王韻》《廣韻》注音的相承性和差異性。通過與《廣韻》反切的比較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結論:①從宏觀角度來說,《王韻》《廣韻》注音體系基本相同,我們可憑借兩書反切注音的相承性大膽推測《廣韻》與《切韻》音系的繼承關系。②從微觀角度來說,《王韻》《廣韻》音切也存在不少差異。③盡管同兩書音系的繼承性相比,《王韻》《廣韻》的語音差異微乎其微,但其影響不容小覷。④由于沿襲的力量,韻書對時音的反映是滯后的,從《切韻》到《廣韻》,歷經四百余年,而音韻系統(tǒng)基本一致,其守舊性可見一斑。該書第一次全面比較研究《王韻》《廣韻》注音體系,學術價值主要體現在如下四個方面:①有助于全面認識《切韻》《廣韻》音系的繼承關系。②有助于正確認識特殊反切,使音系整理更為合理。③有助于觀察到語音演變過程中的一些細微現象。④有助于正確利用《廣韻》這個參照系,使其他典籍的語音研究更臻完善。
2.《黃侃〈手批爾雅義疏〉同族詞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手批爾雅義疏》是國學大師黃侃從事語源研究實踐的代表性成果。該書以臺北石門圖書公司印行的潘重規(guī)過錄本為底本,從語源學的角度,以考證同族詞為核心,對其進行了深層次的研究。簡述漢語語源學研究和黃侃研究的歷史與現狀,介紹《手批爾雅義疏》的主要內容、價值以及學界對它的整理和研究情況,在分析、歸納《手批爾雅義疏》研究同族詞的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從理論、方法和實踐三個層面探討了它的成就與貢獻,也分析了它的局限和不足。對《手批爾雅義疏》中的同族詞進行了疏理和驗證,共整理出295組已被現當代學者證實或認可的同族詞,被證實或認可的同族詞兩項合計共390組,尚未被現當代學者證實或認可而由該書證實的同族詞95組。該書第一次系統(tǒng)總結了黃侃在語源學理論上的貢獻,包括發(fā)展“約定俗成”說,提出了“孳乳”和“變易”、“分化”和“轉化”的語源學思想,提出“聲符多兼義”的觀點,提出“相反為義”“義反而同聲”的理論思想,等等。該書對于探討詞匯的變化、詞義的發(fā)展、“音訓”的性質、釋義方法的演變等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論文
1. 《從疑難字看新版〈漢語大字典〉的缺失》(《中國語文》2013.5)
1990年出版的《漢語大字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形音義收錄最完備、規(guī)模最大的一部漢語字典。新版《漢語大字典》在此基礎上有了新的進步。不過其在疑難字處理方面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如增字比較隨意、對新增的疑難字考釋不夠、疑難字舉證不夠、對已有疑難字考釋成果重視不夠、疑難字的修訂新增了不少失誤等。這些問題有的是以前就存在的,修訂時沒有吸收學界已有成果加以糾正,而有的則是新產生的。本文提出來這些問題加以論述是希望對今后《漢語大字典》的修訂有所幫助。該文所發(fā)表的刊物《中國語文》是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主辦的國內外語言學權威刊物。該文具有較大的學術價值,是國內第一篇在權威刊物《中國語文》上發(fā)表的全面研究新版《漢語大字典》的學術論文,指出了新版《漢語大字典》存在的問題,為今后《漢語大字典》的再修訂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意見與措施。
2.《〈龍龕手鏡〉疑難注音釋義札考》(《古漢語研究》2013.2)
遼代僧人行均所撰寫的《龍龕手鏡》是我國字書發(fā)展史上極為重要、極具特色的一部字書。不僅收錄了大量罕見的疑難俗字,而且也收錄了大量疑難的注音與釋義。《龍龕手鏡》的注音釋義來源非常廣泛,疑難的注音釋義較多。以前我們比較多地研究了它的編撰方式、體例、引書及疑難俗字,對于其存有的疑難注音釋義研究不夠。論文就這方面的問題展開了探討,考證了一批疑難注音釋義,總結出了字書疑難注音釋義產生的原因。該文所發(fā)表的刊物《古漢語研究》是國內專門刊發(fā)古漢語研究成果的CSSCI刊物。該文對《龍龕手鏡》疑難注音釋義進行了深入研究,對于今后中國古代辭書注音釋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3.《古代語文辭書注音釋義研究芻議》(《古漢語研究》2012.4)
古代語文辭書是中國傳統(tǒng)語言文字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前人研究語言文字學的重要表現形式。目前為止對于它們的研究,由于功能作用的不同,內容上存在偏廢現象。而語文辭書的注音、釋義研究都必須注重研究材料的整體性和綜合性,綜合考量各種語文辭書的注音釋義,可以分析古代辭書注音釋義所體現的音義規(guī)律,進而揭示漢語語言發(fā)展的某些規(guī)律。而對對古代辭書書的疑難注音釋義進行全面清理,將為現代大型字典辭書的修訂與編纂提供材料和依據。該文所發(fā)表的刊物《古漢語研究》是國內專門刊發(fā)古漢語研究成果的CSSCI刊物。該文對中國古代語文辭書的注音釋義綜合研究進行總論性的分析,為“中國古代語文辭書注音釋義綜合研究”的課題研究的內容與方法進行探索,對課題的建設與深入有積極地意義。
4.《試論歷史語音研究中多音字常讀音考察的方法》(《古漢語研究》2014.3)
以《玄應音義》為例,總結出考察作切多音字常讀音的三種方法:1.同系排比歸納法,通過排比多音字作切的全部用例以確定其常讀音;2.反切用字分析法,根據反切規(guī)律,分析切語上下字間的對立關系,考索作切多音字的常讀音;3.多音并列排除法,辨析同一詞條中為同一字所注多個讀音間的對立關系,判定作切多音字的常讀音。此三法能有效考察作切多音字的常讀音。該文所發(fā)表的刊物《古漢語研究》是國內專門刊發(fā)古漢語研究成果的CSSCI刊物。該文對厘清多音字的性質,分析注音的層次性,辨析注音的合理性,有著積極地意義。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成果情況。
序號 |
成果名稱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fā)或出版時間 |
字數 |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
1 |
古代語文辭書注音釋義研究芻議 |
蔡夢麒 |
論文 |
《古漢語研究》 2012.4 |
0.9萬 |
|
2 |
《王韻》《廣韻》反切注音比較研究 |
蔡夢麒 |
專著 |
商務印書館 2014.6 |
30萬 |
|
3 |
從疑難字看新版《漢語大字典》的缺失 |
鄭賢章 |
論文 |
《中國語文》 2013.5 |
1.1萬 |
|
4 |
《龍龕手鏡》疑難字注音釋義札考 |
鄭賢章 |
論文 |
《古漢語研究》 2013.2 |
0.8萬 |
|
5 |
《玉篇》疑難字例釋 |
鄭賢章 |
論文 |
《語言研究》 2014.3 |
0.8萬 |
|
6 |
漢文佛典疑難俗字考釋 |
鄭賢章 |
論文 |
《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 |
0.8萬 |
|
7 |
漢文佛典疑難字箋識 |
鄭賢章 |
論文 |
《賀州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 |
0.9萬 |
|
8 |
論近代漢語并列結構詞的語素間聲調關系 |
蔣冀騁 |
論文 |
《古漢語研究》 2013.3 |
0.6萬 |
|
9 |
黃侃《手批爾雅義疏》同族詞研究 |
胡世文 |
專著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46萬 |
|
10 |
試論歷史語音研究中多音字常讀音考察的方法 |
王 曦 |
論文 |
《古漢語研究》 2014年第3期 |
1萬 |
|
11 |
“從”字讀音性質及音義關系靠辨 |
康盛楠 |
論文 |
《古漢語研究》 2013年第2期 |
0.5萬 |
|
12 |
《古俗字略》疑難注音釋義札考 |
葉穗 鄭賢章 |
論文 |
《桂林航天工業(yè)學院學報》2013年04期 |
0.6萬 |
|
13 |
《洪武正韻》校勘札記 |
葉穗 鄭賢章 |
論文 |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04期 |
0.5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