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① 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中國經學史”重大課題于2010年12月立項,計劃于2015年11月完成。現課題已進行了三年半,前兩年為搜集材料階段,階段性成果不多;后一年半進入實際撰寫階段,進度看起起來加快了。自2012年6月以來,本課題共在《哲學研究》《中國哲學史》《學術月刊》《國學學刊》《天津社會科學》等重要學術刊物發表階段性成果30余篇,并在中華書局出版配套研究專著1部(姜廣輝:《易經講演錄》,2013年);即將出版版配套研究專著1部(姜廣輝、邱夢艷:《詩經講演錄》)。現主課題進度完成約25%,十三個子項目現在的平均進度大約完成35%。總起來看,進度比預想的要慢。原因及措施見后。
② 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課題組首席專家及骨干成員分別來自湖南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安徽財經大學、四川西華師范大學、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等科研機構,在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等方面一直保持著密切的合作與交流。
首席專家姜廣輝教授圍繞課題的研究寫作多次召集課題組成員舉辦多種形式的學術沙龍,并利用湖南大學明倫堂講會這一學術平臺,面向經學研究領域的中青年學者和博碩士研究生開辦了周易研究、詩經研究等系列學術講座。
課題組依托湖南大學岳麓書院主辦的教育部學報名欄“岳麓書院與傳統文化”,集中或不定期發布學術研討、交流的最新成果(湖南大學學報2012年第4期為經學專輯,其余散見各期),并不斷約請本領域知名學者就學術前沿問題撰寫文章。
③ 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2011年3月26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經學史》(批準號:10ZD&058)開題報告會在岳麓書院文昌閣舉行。出席此次會議的領導和專家學者有:湖南省社科規劃辦主任駱輝、副主任王禮生,湖南大學社科處處長李連友,湖南大學岳麓書院院長朱漢民、副院長肖永明,《中國經學史》項目首席專家姜廣輝,以及來自北京、安徽、四川、湖南等地的10位子課題負責人。會上明確了《中國經學史》課題的編纂原則與編纂方法。
2012年06月06日《 光明日報 》第11版發表了首席專家姜廣輝的《中國經學史》新纂及編寫構想》。
《工作簡報》已經報送兩期。
④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由于參加課題的人員較多,風格各異,如何使風格統一將是今后協調的重點。
首席專家姜廣輝要求全體課題組成員確保研究質量和進度,使最終成果可圈可點,成為代表新時代水平的經典之作。
二、研究成果情況
①代表性成果簡介
鄧林、姜廣輝:《也談經學與哲學的關系》(《哲學研究》2012年第6期)
本文認為,儒家經學在其兩千余年的發展中,雖然曾被統治階級長期利用,但它畢竟是中華民族核心價值觀的載體。上個世紀初廢除“尊孔讀經”,將學術研究層面的經學學科一起廢止,原本就是一個錯誤。在近一百年的傳統學術研究中, 經學研究最為薄弱。因此,要繼承優秀傳統文化,亟需恢復經學作為獨立學科的地位。相比于哲學而言,經學能更好地把握中國傳統文化的“根”與“魂”。
姜廣輝、程曉峰:先秦的“圣人崇拜”與諸子之稱“經”——兼論中國文化主流為人文信仰(《湖南大學學報》2012年第4期)
本文認為,中國上古宗教是由天子、諸侯、宗子壟斷祭祀權力的身份性宗教。處在這一宗教體系圈子中的人不可能發展宗教思想學說。而無緣進入這種宗教體系圈子中的人也不愿冒著“僭越”的巨大風險,去發展與其相關的宗教思想學說。為此,孔子及先秦諸子另辟蹊徑倡導“圣人崇拜”。在先秦文獻中,“圣人”概念包括掌握國家政治、軍事權力的君王和大臣(如武王、周公),也包括那種以其思想學說救世的布衣之士。出現這種將“圣人”范圍擴大到民間無身份人士的現象,本身就是一種進步。始于春秋末期的“圣人崇拜”思潮正是中國經學孕育、發展的溫床。
姜廣輝、吳國龍:《傳統之源——兼談“六經”的價值》(《湖南大學學報》2013年第4期)
"六經"是中國文化傳統的最早源頭,也是華夏民族核心價值的集中體現。雖然歷史上也曾有外來文化匯入中國文化的情況,但這個最初之"源"對中國文化的發展一直起著主導性的作用。本文之所以采用"傳統之源"的題目,意在澄清中國文化之"源"乃是"六經",諸子百家只是其"流"。我們可以將中國哲學史劃分為這樣兩個階段:"先秦的元典時代"和"漢以后的經學時代"。這個"元典"既包括"六經"的"元典",也包括繼起的諸子學"元典"。而"六經"又是諸子學之"源"。胡適等人所謂"截斷眾流"的中國哲學史寫作方法是不可取的。
姜廣輝:《易經》:從“鬼謀”到“人謀”(《湖南大學學報》2011年第5期)
“鬼謀”、“人謀”之語出自《周易?系辭下》。“鬼謀”之義,系占問于鬼神以求決疑定謀。關于《周易》的性質,歷史上有兩派意見:一派認為《周易》是筮占之書,一派認為《周易》是說理之書。本文認為,《易經》作為中國文化元典之一,是一部系統模擬、效法“世界之理”的書,重卦形式是它的理論模型。整部著作完全是“純理性”的分析,其中沒有任何“天啟”或“神意”的成分。故此書乃是“人謀”之書,而絕非“鬼謀”之書。在這個意義上,周人的《易經》文化相對于殷人的卜筮文化而言,是一次理性的飛躍發展。
姜廣輝、邱夢艷:《齊詩“四始五際”說的政治哲學揭秘》(《哲學研究》2013年12期)
齊詩“四始五際”說,是中國經學史上的一個難題,向無善解。主要原因是齊詩早亡,所留下的資料非常有限。而僅留下的幾段話又層層包裹在術數的形式中,迷離惝恍。筆者將它還原于漢代術數學的語境中,發現了它的秘密:所謂齊詩“四始五際”說,并不是用以解釋《詩經》的詩學理論,而是傳達一種政治哲學的理念,即借助當時流行的十二地支圓圖的術數模型,以《詩經》大、小雅中的七篇詩為史例,闡述西周興盛、發展乃至衰亡的歷史過程,其最終的目的在于揭示政治改革與政治革命的時機規律。
姜廣輝、李有梁:《康有為的經學近代化改革及其失敗》(《中國哲學史》2013年第2期)
康有為是清末民初政治界、思想界、學術界的風云人物。他領導的維新變法,以傳統的春秋公羊學思想作為理論基礎。這種學術思想曾經沉寂了一千多年,后由清代中葉的常州學派復興,輾轉傳承至康有為。他嘗試用西方的政治理論來充實并拔高,以之輔翼他所領導的政治變革運動。因此,康有為的經學思想,打上了深深的時代烙印,既有中國古代經學的深厚底蘊,又附麗著非常鮮明的西方文化色彩。
邱夢燕:周初《頌》教(《湖南大學學報》2012年第4期)
本文認為,頌源于祝嘏神辭,它并非只是以儀式意義存在,而是具有實在的語言意義,在典禮中擔負著誥教王、貴族子弟之功能。《頌》所承載的思想與《尚書》幾乎一致,兩者共同規范著周人精神的主體方向。頌教在周初便發生了,其實現形式有典禮中的展演、語說和學校教育中的記誦、語說、“道古”。在周初《頌》便具有了“經”的性質。
丁進:漢代經學中的家法和師法辨析(《湖南大學學報》2011年第5期)
經學師法是漢武帝設立師法博士的產物。家法一詞東漢中期后才出現。可以指章句,也可以指稱師法,家法與師法的區別在于,家法著眼于各家說經的區別;師法包括經文本的文字、篇卷以及師法博士關于經的各種解說,著眼于文本和經學大師學說的傳承。夸大師法和家法的區別不符合兩漢經學的實際情況。
丁進: “皖派經學”觀念的形成及其經學史意義(《湖南大學學報》2012年第4期)
本文認為,皖派經學觀念由章太炎在《清儒》一文中作了充分的闡發,梁啟超《中國學術思想變遷的大趨勢》加以發揚光大。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將章太炎的這個觀念用之于學術史傳記的編寫。皖派經學的典型學風是交相師友,典型特征是由小學入手的實證精神。皖派經學觀念逐漸被經學史家所接受,說明這個觀念具有合理性。
肖永明:張栻《論語解》的學風與旨趣與思想意蘊(《湖南大學學報》2011年第5期)
張栻對二程推崇備至,書中大量引述和發揮二程之言,宗奉二程的特點十分明顯。同時,張栻對《論語》進行了創造性的闡釋,表現出專注于闡發義理、追求義理連貫和意義圓通的特色。再者,《論語解》是張栻依托《論語》而大量發揮其理學思想的著作。在解說過程中,張栻將其理學觀念熔鑄于《論語》文本之中,賦予《論語》以鮮明的理學色彩。
吳仰湘:劉逢祿《春秋》學著述考(《湖南大學學報》2012年第4期)
關于劉逢祿的《春秋》學書目,歷來說法各異,表面上是因為各家簡單采信劉氏行述,而根源在于劉氏《春秋》學著述的刊行與成稿情況較多變化。通過清理劉氏《春秋》學著述的四種刊本,可以確定劉氏已刊《春秋》學著述有14種。通過搜檢相關資料,排查出劉氏擬作《春秋》學書目8種,對其中《胡母生春秋條例》、《春秋通義》、《解詁箋釋》、《答難》和《申何難鄭》重加探究,更可窺見劉氏《春秋》學研究的變化,從而深化對劉氏《春秋》學思想的認識。
②階段性成果清單(見下頁表格)
序號 |
成果名稱 |
作 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
字數 |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
01 |
也談經學與哲學的關系 |
鄧林 姜廣輝 |
論文 |
哲學研究2012年06期 |
1.7萬字 |
|
02 |
康有為的經學近代化改革及其失敗 |
姜廣輝 |
論文 |
中國哲學史2013年02期 |
1.5萬字 |
|
03 |
皮錫瑞《左傳淺說》學術成就評析 |
吳仰湘 |
論文 |
中國哲學史2012年01期 |
1.5萬字 |
|
04 |
禮學文獻的重現與兩漢禮學的演變 |
丁進 |
論文 |
學術月刊2012年06期 |
1.3萬 |
|
05 |
共同信仰與族群融合——周人配祀制度的歷史意義 |
邱夢燕 |
論文 |
天津社會科學2013年06期 |
0.7萬字 |
|
06 |
黃道周的三禮學及其相關問題考論(上、下) |
王啟發 |
論文 |
國學學刊2013年01期02期 |
3.2萬字 |
|
07 |
程顥、程頤的禮學思想述論 |
王啟發 |
論文 |
《二程與宋學——首屆宋學暨程顥程頤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6月。 |
4萬字 |
|
08 |
義經而體史:<春秋>經學史學性質之爭的再檢討 |
文廷海 |
論文 |
求索2012年04期 |
0.9萬字 |
|
09 |
五經文獻的傳播與兩漢經學的演變 |
丁進 |
論文 |
江西社會科學2012年07期 |
1.2萬字 |
|
10 |
《論語》“先進”章諸家注譯考辨 |
肖永明 |
論文 |
湖南大學學報2013年05期 |
0.8萬字 |
|
11 |
傳統之源——兼談“六經”的價值 |
姜廣輝 |
論文 |
湖南大學學報2012年04期 |
1.5萬字 |
|
12 |
先秦的“圣人崇拜”與諸子之稱“經”——兼論中國文化主流為人文信仰 |
姜廣輝 |
論文 |
湖南大學學報2012年04期 |
1.5萬字 |
|
13 |
周初《頌》教 |
邱夢燕 |
論文 |
湖南大學學報2012年04期 |
1.1萬字 |
|
14 |
“皖派經學”觀念的形成及其經學史意義 |
丁進 |
論文 |
湖南大學學報2012年04期 |
1.1萬字 |
|
15 |
對《論語》“今之學者為人”的詮釋與宋代儒學的內傾 |
肖永明 |
論文 |
湖南大學學報2012年04期 |
1.0萬字 |
|
16 |
劉逢祿《春秋》學著述考 |
吳仰湘 |
論文 |
湖南大學學報2012年04期 |
1.6萬字 |
|
17 |
《易經》:從“鬼謀”到“人謀” |
姜廣輝 |
論文 |
湖南大學學報2011年05期 |
1.5萬字 |
|
18 |
漢代經學中的家法和師法辨析 |
丁進 |
論文 |
湖南大學學報2011年05期 |
1.2萬字 |
|
19 |
張栻《論語解》的學風與旨趣與思想意蘊 |
肖永明 |
論文 |
湖南大學學報2011年05期 |
1.8萬字 |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哲學2012年03期轉載 |
20 |
《明皇改經與<孝經>學的轉折》
|
陳壁生 |
論文 |
中國哲學史2012年第2期 |
1,1萬字 |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哲學2012年03期轉載 |
21 |
六藝根源之總會
|
陳壁生 |
論文 |
國學學刊2012年第2期 |
1,1萬字 |
|
22 |
齊詩“四始五際”說的政治哲學揭秘 |
姜廣輝 邱夢艷 |
論文 |
哲學研究2013年12期 |
1.3萬字 |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哲學2014年03期轉載 |
23 |
從“政治”到“倫理”——明皇注經與<孝經>學的轉折 |
陳壁生 |
論文 |
學術月刊2013年第9期 |
1.2萬字 |
|
24 |
春秋公羊學“張三世”理論與康有為的漸變思想 |
李有梁 姜廣輝 |
論文 |
社會科學戰線2014年4期 |
1.3萬字 |
|
25 |
漢唐碑文興起的孝道動因 |
谷瓊莉
|
論文 |
湖南大學學報2014年04期 |
|
|
26 |
何休《公羊解詁》的君主論思想 |
鄭任釗
|
論文 |
湖南大學學報2014年04期 |
|
|
27 |
建構“帝王之學”的信仰體系——真德秀的《大學衍義》析義之二
|
夏福英 |
論文 |
湖南大學學報2014年04期 |
|
|
28 |
宋以后學術發展的另一走向 |
姜廣輝 夏福英 |
論文 |
哲學研究(待發表) |
1萬 |
|
29 |
儒家官方話語權地位確立之先聲——孟子論“孔子作《春秋》” |
王霞 |
論文 |
中國哲學史(待發表) |
1.2萬 |
|
30 |
建構“帝王之學”的知識體系——真德秀的《大學衍義》析義之一
|
夏福英 姜廣輝 |
論文 |
中國哲學史(待發表) |
1.2萬 |
|
31 |
《春秋公羊傳》的君臣觀念 |
鄭任釗 |
論文 |
《前沿》2010年第22期 |
1.2萬 |
|
32 |
從《春秋公羊傳》看先秦儒家的經世思想
|
鄭任釗 |
論文 |
儒學思想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2010年11月韓國首爾 |
1.7萬
|
|
33 |
六十年來中國大陸春秋公羊學研究述要, |
鄭任釗 |
綜述 |
“新中國六十年的經學研究(1950-2010)”第二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所,2011年11月
|
3.9萬 字(附著述目錄1.7萬)
|
|
34 |
劉基春秋學思想管窺 |
鄭任釗 |
論文 |
《明史研究》第12輯,2012年5月 |
1.4萬字
|
|
35 |
論《春秋公羊傳》對社會秩序的追求 |
鄭任釗 |
論文 |
,《炎黃文化研究》第15輯,2013年2月 |
2萬字
|
|
36 |
程頤《春秋傳》對胡安國《春秋傳》的影響 |
鄭任釗 |
論文 |
《二程與宋學:首屆宋學暨程顥程頤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6月 |
1.2萬字
|
|
37 |
《公羊傳》復仇論要義 |
鄭任釗 |
論文 |
《齊魯文化研究》第13輯,2013年12月 |
1.1萬字 |
|
38 |
從孔子到董仲舒 |
姜廣輝 |
論文 |
《光明日報》光明講壇2014年1月27日 |
0.8萬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