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1、研究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中國當代社會史》項目在首席專家朱漢國的主持下,正按原定計劃順利進行。2012年6月,已順利通過國家社科基金辦公室組織的第一次中期檢查。
2012年8月25日,項目組成員在北京召開“中國當代社會史第二次專題研討會”。各子課題組負責人首先匯報了各自的進展情況,總結了開題以來項目進展中的成績與問題。項目組成員向會議提交了10篇論文,并圍繞這些論文進行了熱烈的討論。項目首席專家朱漢國根據業已開展的工作,對下一階段的研究工作作了具體的部署。并決定2013年召開第三次專題討論會。
從2012年8月以來,項目組成員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其一,繼續在各地進行調研,課題組成員已初步完成了各自的調研工作。通過調研,收集了相當數量的檔案資料和口述資料。
其二,就收集的資料,各子課題組開始進行整理和專題研究。自2012年以來,項目組成員已完成相關論文22篇,并于2013年6月,在北京召開了“中國當代社會史第三次專題研討會”。 會議成果經遴選,在聊城大學學報2014年第1期特設“中國當代社會史研究”專欄刊載。
其三,項目組成員根據所掌握資料,開始撰寫各自負責的研究內容。按研究方案,本項目的最終成果為3卷本的《中國當代社會史》,計凡26章200萬字。目前,已完成10章初稿。
按研究計劃,2014年年底,本項目組將完成全部成果的初稿。在此基礎上,召開第四次“中國當代社會史專題研討會”,重點審讀初稿。力爭用1年時間,修改完善成果,并于2015年年底申請結項。
本項目主要研究內容分為3個子課題,即“中國當代社會構成及演化”、“中國當代社會建設的發展”、“中國當代社會生活變遷”。各子課題自立項以來,在課題總負責人的統籌規劃和精心指導下,一方面在充分吸收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充實完善各編提綱及各章節細目,另一方面,課題組成員積極開展資料搜集工作,在擁有堅實史料基礎上認真撰寫研究成果。至今,課題組成員在各類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8篇,出版相關專著1部。 各子課題具體進展情況如下:
子課題之一:中國當代社會構成及演化。該子課題已基本完成了檔案及文獻資料的調研工作。在此基礎上,已發表階段性成果8篇論文,并完成了4章初稿。力爭2014年12月完成 “中國當代社會構成及演化”的全部初稿。
子課題之二:中國當代社會建設的發展。該子課題自立項后, 課題組成員除前往國內各省市查閱相關檔案并做口述訪談外,還赴國外查閱了相關資料。截止目前,文獻資料已初步搜集完畢,口述訪談亦在有序進行。就寫作進度而言,目前已完成4章的初稿,爭取下半年完成“中國當代社會建設的發展”全部初稿撰寫。階段性成果方面,共發表論文10篇,出版學術專著1部。
子課題之三:中國當代社會生活變遷。該子課題涉及內容廣泛,資料搜集整理工作難度大。課題組成員注重從第一手資料入手,分別到民政部、北京市、河南、山西、江西、湖北等省市檔案館查閱了相關資料,并查閱了《人民日報》(1949-2012)、《光明日報》(1949-2012)、《新建設》、《新觀察》、《宣教動態》、《1949-1952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勞動工資和職工保險福利》等9卷、《1953-1957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勞動工資和職工保險福利》等10卷、《1958-1965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勞動工資和職工保險福利》等相關資料,積極挖掘第一手資料。此外, 由于本課題的相關內容與大眾的日常生活非常緊密,為此,該課題組注重口述史在本課題中的應用,有組織有目的地在北京各城區、江西萍鄉、河南開封和新鄉等地市做了較多的口述訪談,搜集整理了一定量的口述史料。但從總體上講,在3個子課題中進展稍緩。目前已完成主要采集點的調研工作。在此基礎上,完成階段性成果4篇論文。其最終成果共10章,現已完成3章初稿。根據其進度,項目組已增派研究人員,加強該子課題的研究工作,爭取2014年12月,完成該子課題的全部初稿。
2、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自項目立項后,課題組成員相繼在北京、天津、河北、江蘇、江西、廣東、陜西、山西等省市查閱相關檔案,同時搜集整理相關文獻資料,并結合社會調查,開展口述訪談工作。資料主要分為資料集、地方志、報刊、著作、口述訪談資料等內容。特別是課題組成員分赴各地搜集了大量原始檔案資料,并通過口述訪談搜集整理了一批口述資料。通過對這些資料的整理、分類與分析,為課題撰寫打下了堅實基礎。目前,各子課題組正在整理各自收集的資料,編輯相關資料集。
在學術交流方面,各課題組負責人員經常組織研究人員就資料搜集、提綱完善、稿件撰寫等進行交流,成員間互相幫助,有效的促進了各編工作的開展。與此同時,項目組定期舉行所有成員參加的專題研討會以及各子課題負責人員的定期會議,及時匯總整理項目有關情況,就項目進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等進行分析,予以幫助,促進項目順利進行。至今,已舉行3次“中國當代社會史專題學術討論會”。根據國家社科基金規定,按期完成并遞交了項目工作簡報。
在項目進行期間,項目組成員也積極參與各類學術會議,通過學術交流等,一方面宣傳了項目成果,另一方面也通過吸取與會專家們的建議與意見,促進工作開展。
如在項目研究之初,《中國社會科學報》在2011年4月7日第15版以《當代社會史見證當代中國變遷》對本項目予以推介。2011年4月朱漢國、左玉河參加了安徽師范大學與當代中國研究所舉辦的“中國當代社會史學科體系建設”研討會,提交了《中國當代社會史研究對象及注意問題》、《關注政治因素對當代社會生活的深遠影響》論文,并作了重點發言。2011年10月,王瑞芳、李葳、莊秋菊參加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和河北大學聯合主辦的“新中國社會變遷與當代社會史研究”學術研討會。
2012年第一次中期檢查以來,2012年6月,朱漢國在吉林大學舉行“中國當代社會史研究若干問題”學術報告,闡發關于研究中國當代社會史的理論、方法、內容等系列問題。李葳參加了在山西大學舉辦的“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社會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2013年9月, 朱漢國參加首都師范大學舉辦的“中國當代社會文化史論壇”,發表“中國當代社會史研究的對象及主要內容”演講。2013年8月,朱漢國、左玉河、李葳參加了湖北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主辦的“社會文化與近代中國社會轉型”國際學術研討會。王瑞芳于2013年7月中旬、8月中旬、12月中旬,分別參加了當代中國研究所和華中師范大學聯合主辦的研討會、山西大學社會研究中心主辦的研討會、江西省社科院歷史所主辦的研討會。左玉河于2013年 9月參加在湖北武漢召開的民間組織與近代社會學術研討會;10月中旬在廈門召開的第二屆兩岸三地口述歷史學術研討會。2014年6月,朱漢國、王瑞芳、王愛云、李葳等參加了中國人民大學黨史系舉辦的“中國當代社會史學術論壇”。王瑞芳、王愛云在會上分別發表了《土改后農村社會結構的新變動》、《國外學者視野中的中國當代社會史》論文。朱漢國作為論壇評論專家分別點評了所報告論文,并作了如何研究中國當代社會史的演講。
3、研究心得及研究中存在的問題與改進措施
經過近3年的研究,我們在研究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其主要體現在以下3方面:
(1)在資料方面,由于檔案資料及口述訪談資料的豐富,使得在資料選擇與運用方面需要謹慎處理,同時結合學界最新研究成果,結合社會學、人類學等方法,以合理使用,從而保障研究成果的創新。
(2)在研究視角方面,由于當代社會史與國家歷史發展有著密切關系,因而具體研究時需要從國家、社會兩方面進行綜合性研究。因而需要加強理論方面的學習與運用,以加深研究。
(3)在研究內容方面,由于資料的豐富加之研究方法與視角的進一步擴展,因而在原有提綱及計劃基礎上,研究內容有所調整,主要表現為將有一定程度的擴展,從而更加全面深入的反映中國當代社會史的發展變遷及內容。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進展情況。
二、研究成果情況
1、朱漢國:《中國當代社會史研究之我見》,《史學集刊》2012年第5期。該文就中國當代社會史研究對象和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認為中國當代社會史研究的對象包括三個方面,即當代中國社會的基本構成、社會建設和社會變遷。在社會史研究中應該注意資料的發掘和運用、研究方法的創新與運用以及中國社會發展的地區差異性與社會史研究的全面性問題。
2、朱漢國:《中國當代社會史的研究內容及關涉問題》,《中國現當代社會文化學術沙龍輯錄》第二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這是朱漢國在首都師范大學“中國當代社會文化史”論壇上的報告。重點闡述了中國當代社會史為何要研究“社會建設”,以及研究當代社會史如何關注政治對生活的影響等問題。
3、李小尉:《1949年至1956年國家政權與民間慈善組織的關系解析》,《中共黨史研究》2012年第9期。該文主要探討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在國家政權建設過程中民間慈善組織的演變情況,指出這種變革并非單一的線性過程,而是一個立體式、多面的、豐富的發展過程。國家政權通過對民間慈善組織進行“團結改造”,從而實現“依靠人民力量建設新中國救濟福利事業”的目標。
4、李葳、朱漢國:《新中國成立后中共工人干部政策的演變及評析》,《鄭州大學學報》2013年第3期。該文指出,新中國成立初期,黨通過多條途徑對工人干部進行培養,以解決干部缺額問題。干部政策經歷了大規模提拔、限制提拔和精簡工人干部幾個階段,通過提拔和培養工人干部的工作推動了社會主義改造與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并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
5、王愛云:《從城市到農村:多維度視閾下的就業抉擇——試析新中國前三十年我國城市勞動力向農村的轉移》,《中共黨史研究》2012年第12期。作者指出1949年至1978年間,在我國工業化進程中持續存在大量城鎮人口向農村轉移、到農村就業的現象。個中緣由,比較復雜。中國共產黨對全民充分就業的理論認識、我國經濟結構和城鎮糧食供應能力對城鎮就業的限制、加強農業建設和農村建設的切實需要等,都促成了這種現象的發生。這種就業探索,適時解決當時城市和農村面臨的問題,成為應對危機的一種合理抉擇;但從長遠看, 這種做法所取得的效果與中央的預想大相徑庭,對目前我國繼續探索從城市到農村的就業道路提供了深刻的經驗教訓。
6、王凜然:《20世紀60年代北京市計劃生育運動述論》,《當代中國史研究》2014年第1期。作者指出20世紀60年代北京市開展的計劃生育的群眾運動,作為計生工作的第一次實踐,在短期內延緩了人口的快速增長。但這一效果并非來自官方總結的宣傳教育,而更多來源于計生產品的大規模供給。此外,依靠政治運動的方式,并未使人們形成少生、晚婚的自覺,運動的成果亦難以維持。
7、莊秋菊:《1950年《婚姻法》的頒布與北京工人婚姻觀念的變化》,《黨史研究與教學》2013年第2期。作者指出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頒布后,工礦企業采用多種方式宣傳婚姻法,推動了工人婚姻的變革。通過貫徹婚姻法運動,北京工人中自由戀愛現象初露端倪、男女平等觀念漸為部分工人接受、工人家屬的依賴思想和吵鬧行為也有明顯改觀。但有些干部和工人阻撓自由戀愛,還有部分工人誤讀婚姻自由、亂搞男女關系。北京工人對新婚姻法從被動了解到主動接受經歷了相當長的時期,大致符合社會風俗變遷的基本規律。
8、左玉河:《整頓、修繕與管理:建國初期北京城區房屋問題》,《聊城大學學報》2014年第1期。該文指出,新中國成立初期北京市政府在難以騰出大量資金進行大規模住宅建設的情況下,首先著力于整頓和理順舊有房屋的租賃關系,進而積極調動房東修繕房屋的積極性,大力修繕舊房危房,合理調配住房,發揮已有房屋的使用效率,并通過取締房纖、嚴懲纖手及機關團體退還購租民房等措施,積極解決城市民眾的住房問題,緩解了日益緊張的首都房荒問題。
9、朱云何、張太原:《技術革命與超英趕美——毛澤東所理解的技術革命及其發動原因》,《史學月刊》2012年第10期。在該文中,作者指出技術革命是毛澤東在1949年后所設計的革命序列中的重要一環,主要是指機器代替手工的重大技術變革。其特別之處在于把工具改良和管理方法的改造也看作技術革命。之所以進行技術革命,除了要使中國迅速改變一窮二白的面貌之外,一方面是為了趕上和超過英美"帝國主義",同時也是在與蘇聯進行"和平競賽",試圖作共產主義運動的領導者。
10、王瑞芳:《建國初期城市職工住宅環境改善與工人新村建設》,《史學月刊》2014年第8期。該文重點論述了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各級政府如何改善職工住宅問題。文章認為,建國初期城市職工住房條件普遍較為惡劣,國家難以短期內拿出巨額資金予以根本解決。各地政府首先能做的,是貫徹市政建設為勞動人民服務的方針,大力改善工人住宅區的環境衛生。職工生產環境和住房條件的改善,在當時的條件下根本上還要依靠國家加強資金投入,不斷建造新住宅來解決。隨著財政經濟的好轉和工業生產的恢復,各地政府在財政依然緊張的情況下積極進行職工住宅建設,興建了一批工人新村,極大地改善了工人的住房條件。隨著“一五”計劃的實施和國家大規模工業建設的全面展開,職工人數以更加迅猛的勢頭發展,工人住宅的修建難以趕上工業發展的速度,職工住宅問題面臨嚴峻的形勢,從而決定了職工住房問題的嚴重性和長期性。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成果情況。
序號 |
成果名稱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
字數 |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
1 |
中國當代社會史研究之我見 |
朱漢國 |
論文 |
《史學集刊》2012年第5期 |
10000 |
《中共黨史研究》2013年第1期“中共黨史論文論點摘編” |
2 |
中國當代社會史的研究內容及關涉問題 |
朱漢國 |
論文 |
《中國現當代社會文化學術沙龍輯錄》第二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 |
9000 |
|
3 |
新中國成立后中共工人干部政策的演變及評析 |
李葳、朱漢國 |
論文 |
《鄭州大學學報》2013年第3期 |
10000 |
|
4 |
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對工人干部的培養與提拔 |
李葳 |
論文 |
《北京黨史》2013年第3期 |
8000 |
《當代中國史研究》2013年第3期論點摘編 |
5 |
1950年代北京市單位的勞動競賽 |
李葳 |
論文 |
載《社會文化與近代中國社會轉型論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版 |
10000 |
|
6 |
1949年至1956年國家政權與民間慈善組織的關系解析 |
李小尉 |
論文 |
《中共黨史研究》2012年第9期 |
9400 |
|
7 |
簡論中國人民救濟總會的角色、作用與社會影響 |
李小尉 |
論文 |
《聊城大學學報》2014年第2期 |
9200 |
|
8 |
從城市到農村:多維度視閾下的就業抉擇——試析新中國前三十年我國城市勞動力向農村的轉移 |
王愛云 |
論文 |
《中共黨史研究》2012年第12期 |
16000 |
|
9 |
國外學者對中國當代社會民生建設的研究 |
王愛云 |
論文 |
《聊城大學學報》2014年第1期 |
10000 |
|
10 |
論中共體育工作的政治化——以農村群眾體育為中心(1927——1965) |
趙薇、朱漢國 |
論文 |
《甘肅社會科學》2013年第6期 |
8000 |
|
11 |
論新中國成立后街道校外教育的社會作用——以北京為中心(1949——1965) |
趙薇 |
論文 |
《唐都學刊》2014年第2期 |
6000 |
|
12 |
上世紀50年代農村群眾體育活動探析
|
趙薇 |
論文 |
《北京黨史》2014年第3期 |
5000 |
|
13 |
20世紀60年代北京市計劃生育運動述論 |
王凜然 |
論文 |
《當代中國史研究》2014年第1期 |
10000 |
|
14 |
革命與認同:1949年中共對天津的接管 |
王凜然 |
論文 |
《黨史研究與教學》2014年第2期 |
11000 |
|
15 |
新中國成立初期黨的社團管理特征及其啟示 |
王凜然 |
論文 |
《重慶社會科學》2014年第2期。 |
8000 |
|
16 |
革命動員與鄉村社會變遷 |
張太原 |
論文 |
《光明日報》2014年5月7日 |
2000 |
|
17 |
技術革命與超英趕美——毛澤東所理解的技術革命及其發動原因 |
朱云河張太原 |
論文 |
《史學月刊》2012年第10期 |
8000 |
|
18 |
1950年《婚姻法》的頒布與北京工人婚姻觀念的變化 |
莊秋菊 |
論文 |
《黨史研究與教學》2013年第2期 |
10000 |
|
19 |
新中國建立初期北京市普及新婚姻法史事考察 |
莊秋菊 |
論文 |
載衛崗主編:《北京歷史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
11000 |
|
20 |
整頓、修繕與管理:建國初期北京城區房屋問題 |
左玉河 |
論文 |
《聊城大學學報》2014年第1期 |
10000 |
|
21 |
新中國初期廠礦、企業中的勞動保險 |
張太原毛瑞杰 |
論文 |
《聊城大學學報》 2014年第1期 |
12000 |
|
22 |
建國初期城市職工住宅環境改善與工人新村建設 |
王瑞芳 |
論文 |
《史學月刊》2014年第8期 |
10000 |
|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