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自2012年6月中期檢查以來,在首席專家、子課題負責人和課題組成員的共同努力下,研究計劃在總體上得到了良好的執行,各子課題均進一步展開實質性的研究,并進入了系統性地整合和撰寫最終結項專著的階段。
2013年6月中旬召開了以“中國文化的認知取向”為主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近50位來自國內外高等院校、研究機構的學者參加了會議。與會者分別從中國文化與認知通論,中國傳統知論,中國傳統的道德認知,中國傳統邏輯、語言與知識,中國文化認知的形而上學基礎和審美認知以及中國的倫理與政治實踐智慧等多個方面展開了深入的探討。《中國社會科學報》對這次會議作了較詳細的報道。繼續在課題組內部舉辦學術沙龍,圍繞一個具體的研究主題展開成果交流和學術探討(已舉辦8次)。積極展開學術交流:首席專家楊國榮教授出席了2013年8月在希臘召開的世界哲學大會,并當選為國際形而上學學會主席;還分別于2013年9月、2013年10月和2014年6月赴加拿大、美國和法國參加了國際研討會,交流了與課題有關的成果。子課題負責人郁振華教授和酈全民教授2014年6月赴法國里昂高師參加“知識與行動”合作項目的活動,就中國傳統的能力之知和漢語表征的認知效應等內容作了交流。2014年5月,中山大學哲學系朱菁教授和廈門大學哲學系陳嘉明教授來訪,分別作了從社會合作的視角解讀中國傳統的孝道和中國哲學的“知”觀念的學術報告,并與課題組成員進行了交流。
近兩年來,課題組成員共發表了38篇學術論文。其中有代表性的成果有楊國榮教授的“以人觀之、以道觀之與以類觀之———以先秦為中心看中國文化的認知取向”(發表于《中國社會科學》2014年第3期)和Virtue, Norm, and Moral Practice,( 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A&HCI), Volume 13 Number 1,2014),酈全民教授的《中國傳統技術的認知特征及其當代價值》(發表于《華東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年第1期)。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進展情況。
二、研究成果情況
楊國榮教授的“以人觀之、以道觀之與以類觀之———以先秦為中心看中國文化的認知取”(《中國社會科學》2014年第3期)一文指出,在中國文化中,事實的認知與價值的評價彼此交錯,從道、禮和語言的層面觀察,認知都展現出以人觀之的向度,其過程不僅限定于狹義的對事實的把握,也同時指向價值的評價。從認知方式的角度看,這種認知取向既表現為以道觀之,又呈現為以類觀之。前者關注對象本身的關聯性、整體性、過程性,內含辯證思維的趨向;后者從類的層面把握對象,并以類同為推論的出發點,體現了不同于演繹推理的思維特點。能知層面的以人觀之與所知層面的以道觀之、以類觀之,同時指向知行過程的有效性、正當性、適宜性,并在中國文化中具體表現為明其宜的認知取向,而論證與特定情境的適合,既涉及理,又關乎事,在實踐過程中融合了中國文化中的各種認知特點。
楊國榮教授的“Virtue, Norm, and Moral Practice”(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A&HCI), Volume 13 Number 1,2014)從道德實踐的領域中道德認識方面,對中國文化的認知特點做了考察,指出,對規范的認識,構成了規范與德性互動的前提,而德性與規范的相互作用,又進一步從實踐的一個具體領域,展現了中國文化認知的特點。
酈全民教授的“中國傳統技術的認知特征及其當代價值”(《華東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年第1期)一文指出,傳統技術以自然認知為基礎。在中國傳統的技術活動中,認知與價值評價相融合,具身認知和默會知識得到強化。這些認知特征,加之中國傳統社會的特殊形態,一方面促成了與民生直接相關的實用技術的發達,另一方面則造成對看似無用的“奇技淫巧”的排斥或輕視,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理論理性傳統的形成和發展。不過,在當下技術革命的新背景下,傳統技術的這些認知特征以及相應的觀念值得再次重視。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成果情況。
序號 |
成果名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
字數 |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
1 |
論意志軟弱 |
楊國榮 |
論文 |
哲學研究,2012年第8期 |
|
|
2 |
實踐過程中的“幾”、“數”、“運” |
楊國榮 |
論文 |
社會科學,2012年第10期 |
|
|
3 |
現代視域中的儒學 |
楊國榮 |
論文 |
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2年第3期 |
|
《新華文摘》2012年第22期 |
4 |
儒家的人格理想 |
楊國榮 |
論文 |
道德與文明,2012年第5期 |
|
|
5 |
說“勢” |
楊國榮 |
論文 |
文史哲,2012年第4期 |
|
|
6 |
賢能政治:意義與限度 |
楊國榮 |
論文 |
天津社會科學,2013年第2期 |
|
|
7 |
實踐哲學:視域與進路 |
楊國榮 |
論文 |
學術月刊,2013年第5期 |
|
|
8 |
實踐活動、交往行動與實踐過程的合理性 |
楊國榮 |
論文 |
復旦學報(社科版),2013年第3期 |
|
|
9 |
形上原理與價值原則——《老子》哲學中的道與自然 |
楊國榮 |
論文 |
江漢論壇,2013年第5期 |
|
|
10 |
關于形而上學 |
楊國榮 |
論文 |
哲學動態,2013年第5期 |
|
|
11 |
作為哲學的中國哲學 |
楊國榮 |
論文 |
社會科學,2013年第8期 |
|
|
12 |
荀子的規范與秩序思想 |
楊國榮 |
論文 |
上海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年第6期 |
|
《高校社會科學文摘》2014年第1期 |
13 |
體用之辯與古今中西之爭 |
楊國榮 |
論文 |
哲學研究,2014年第2期 |
|
|
14 |
哲學之思:進路與境域 |
楊國榮 |
論文 |
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年第1期 |
|
|
15 |
以人觀之、以道觀之與以類觀之 ——以先秦為中心看中國文化的認知取向 |
楊國榮 |
論文 |
中國社會科學,2014年第3期 |
|
|
16 |
Virtue, Norm, and Moral Practice |
楊國榮 |
論文 |
Dao,Volume 13 Number 1, 2014 |
|
|
17 |
倫理生活與道德實踐 |
楊國榮 |
論文 |
學術月刊,2014年第3期 |
|
|
18 |
中國哲學史中的理性觀念 |
楊國榮 |
論文 |
文史哲,2014年第2期 |
|
|
19 |
辯證法的論證與論辯性外層 |
晉榮東 |
論文 |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年第1期 |
|
|
20 |
e-考據與中國近代邏輯史疑難考辯 |
晉榮東 |
論文 |
社會科學,2013年第4期 |
|
《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 |
21 |
“名辯”三義 |
晉榮東 |
論文 |
西南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年第5期 |
|
《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 |
22 |
推類等于類比推理嗎? |
晉榮東 |
論文 |
邏輯學研究,2013年第4期 |
|
|
23 |
推類理論與中國古代邏輯特殊性的證成 |
晉榮東 |
論文 |
社會科學,2013年第4期 |
|
|
24 |
累:輕與重 |
貢華南 |
論文 |
西北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年第2期 |
|
|
25 |
乾坤簡論 |
貢華南 |
論文 |
思想與文化,2012年(第十二輯) |
|
|
26 |
論體的數學 |
貢華南 |
論文 |
思想與文化,2014年(第十二輯) |
|
|
27 |
先秦“或使說”辯義 |
蔡林波 |
論文 |
學術研究,2013年第5期 |
|
《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 |
28 |
北宋道士王從之:從琴王師到太一宮 |
蔡林波 |
論文 |
中國道教,2013年第3期 |
|
|
29 |
何以“李老在前”——唐代崇道原因 |
蔡林波 |
論文 |
《正一道教研究》第2輯,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年10月 |
|
|
30 |
戴震批判理學及其語言哲學之成立 |
劉梁劍 |
論文 |
思想與文化,2012年(第十二輯) |
|
|
31 |
康有為〈大同書〉與世界政治秩序原理:哲學新夢 |
劉梁劍 |
論文 |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年第2期 |
|
|
32 |
傳統易學詮釋中的象數模式與義理內 |
宋錫同 |
論文 |
現代哲學,2013年第6期 |
|
|
33 |
從“觀物”到“安樂”:邵雍的修身處世之道 |
宋錫同 |
論文 |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年第2期 |
|
|
34 |
中國傳統技術的認知特征及其當代價值 |
酈全民 |
論文 |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年第1期 |
|
|
35 |
煉丹術研究的轉向:從前化學到社會、文化與認知情境 |
朱晶 |
論文 |
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13年第4期 |
|
|
36 |
視覺與言說:——德勒茲,福柯與惲南田的花的‘世界 |
姜宇輝 |
論文 |
哲學分析,2013年第5期 |
|
|
37 |
何謂道德成熟——來自先秦儒學的回答 |
張容南 |
論文 |
道德與文明,2014年第3期 |
|
|
38 |
進化論倫理學視野下的孟子 |
蔡蓁 |
論文 |
復旦學報(社科版),2014年第3期。 |
|
|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