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科爾沁沙地地處遼西、松嫩、吉長三大考古文化區之間,按目前考古學文化分區方法,屬于多種文化交匯的中間地帶,然而以往的考古工作基礎十分薄弱,尤其是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發現與研究幾乎是空白。哈民忙哈遺址是近年在這一地區首次大規模發掘的史前聚落遺址,這里的多項重大考古發現引起了學界高度關注。此項發掘成果入選“201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1年中國考古新發現”。2012年,“哈民忙哈——科爾沁沙地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與綜合研究”獲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2&ZD191)。該項目由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承擔,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為合作單位。朱永剛教授任首席專家。
本項研究以哈民忙哈遺址考古發掘,獲取的大量第一手資料為研究對象,以自然科學方法在考古學領域的應用為創新點開展的多學科綜合研究。主要內容包括哈民忙哈遺址發掘資料全面系統的整理,對其文化內涵、特征、年代和外延進行界定、確認遺址的文化性、探討與周鄰文化的關系,并在遺址分期的基礎上開展聚落形態研究;動物遺存研究;體質人類學綜合研究和植物遺存與古環境研究。此項研究涉及動物形態學、分子考古學、遺傳學、地學和古氣候學等領域,通過多學科綜合研究,探討哈民忙哈遺址出土新資料和重大考古發現的考古學文化、聚落形態、生業形態、人類遺傳的性狀特征和公元前5000年大文化背景下的科爾沁沙地古環境與人地關系等重要學術課題。
本項目設四個子課題,由各課題組分工負責。項目總負責人定期召集討論,互通信息,統一掌握進度。項目自起動以來,總體執行情況良好,進展較順利,各子課題研究按原計劃已有條不紊的全面展開。
目前,已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0篇,另有5篇投稿待刊。本著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宗旨,在項目執行期間,指導部分研究生參與本課題研究,完成碩士論文2篇。
1、由吉平研究員負責的《哈民忙哈遺址發掘報告》子課題,已進入對遺址發掘資料的全面整理工作。
(1)已完成發掘資料包括原始記錄(文字、圖表、影像)的全面核對、器物編號登記、統計工作,所有出土遺物進入有電子監控的庫房,按單位上架,以確保文物的安全。
(2)已完成出土遺物的清洗、陶器拼對、修復、繪圖和數字化處理,建立哈民忙哈遺址資料檔案。
(3)通過與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中心合作,從玉器質地、微痕的觀察入手,分析玉料的來源和制作工藝,開展與周鄰文化的比較研究。此項工作進展順利,已完成前期的技術工作。
(4)構建哈民忙哈遺址發掘資料的數據庫并與數字化地圖相鏈接,采用三維掃描和數字化處置技術對典型房址的復原工作正在進行中。
(5)通過篩選、浮選法提取的小植物遺存、采集的系列土樣和碳十四測年樣本,提交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科技實驗中心和北京大學文博學院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實驗室,已獲得第一批檢測數據,目前正安排專業人員進行分析。
2、由陳全家教授負責的《哈民忙哈遺址動植物遺存與經濟形態研究》子課題,主要開展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哈民忙哈遺址動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目前已完成發掘出土25000余件動物骨骼的種屬鑒定工作,其中可鑒定動物種屬標本近8000件,共29個種屬。
(2)初步完成了可鑒定動物種屬的死亡年齡判定工作。
(3)完成了近萬件可鑒定動物種屬骨骼的數據測量及采集工作,并且建立系統的動物骨骼測量數據庫,為進一步開展哈民忙哈遺址所在的科爾沁沙地動物群研究奠定了基礎。
(4)對哈民忙哈遺址出土的蚌制品進行系統研究并開展一系列模擬實驗,包括選料取材、加工工藝、制作流程、功能用途等。
(5)對哈民忙哈遺址出土的骨角制品進行初步的數據采集和模擬實驗工作,通過分類、統計、痕跡觀察、工藝分析,了解當地居民骨角器具加工水平和骨角器在狩獵、捕魚等生產活動中的功能、特點。
3、由張全超教授主持的《哈民忙哈遺址出土人骨的體質人類綜合研究》子課題,主要進行了以下幾項工作:
(1)對哈民忙哈遺址出土人骨資料進行初步的整理、修復并對病理、創傷、畸形等項鑒定以及測量性狀和非測量性狀進行觀測和統計學處理。在此基礎上,對每份樣本運用人類學的方法進行深入的研究,通過與東北地區史前各個區域、不同考古學文化人骨材料的對比,初步探討哈民忙哈遺址古代居民體質類型的時空分布范圍、區域性差異,并掌握了哈民忙哈組古代居民與周邊地區史前人類基因交流的形態學證據。
(2)對哈民忙哈遺址出土人骨的性別與年齡進行了鑒定,結合其他相關研究成果嘗試揭示科爾沁沙地史前人口變化規律,以及人口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內在聯系。
(3)在發掘出土的哈民忙哈遺址個體中選擇符合DNA測試要求的骨骼或牙齒樣品進行古代DNA的提取、純化、PCR擴增、、測序等項分子生物學工作。但按嚴格的操作程序,在現場提取的兩批樣本沒能做出理想的結果,擬再赴哈民忙哈遺址第三次取樣本繼續測試。
4、由湯卓煒教授主持的《哈民忙哈遺址植物遺存與古環境研究》子課題,開展了以下五項研究。
(1)哈民忙哈遺址孢粉分析一期工作已經結束(2013年9月)。哈民忙哈遺址孢粉鑒定結果:(均采自第一次發掘的考古地層堆積)經實驗室處理后,哈民忙哈遺址從生土層到地表層(1-5號樣本),共鑒定出的主要孢粉類型有:禾本科(Poaceae)、薔薇科(Rosaceae)、松科(Pinaceae)、茜草科(Rubiaceae)、百合科(Liliaceae)、豆科( Fabaceae)、蓼科(Polygonaceae)、木蘭科( Magnoliaceae)等,同時還發現大量孢子。孢粉分析結果反應的環境是:雖然禾本科花粉占的比例最大,證明這一地區可能存在一定范圍的荒漠化,但薔薇科、松科、茜草科、豆科、蓼科等花粉的發現,又都顯示當時的環境可能并不十分干燥。
(2)為開展哈民忙哈遺址資源域調查,2013年12月赴呼和浩特市內蒙古測
繪地理信息局檔案館購置大比例圖件。包括:舍伯吐幅L-51-136-丁 塔本扎蘭幅L-51-137-丙 腰林毛都幅L-51-137-丁特斯格營子幅K-51-4-乙 花吐古拉幅K-51-5-甲 中敖本臺幅K-51-5-乙幫統店幅K-51-4-丁 雙泡子幅K-51-5-丙 立德堂幅K-51-5-丁上述圖件的購置,保證了對哈民忙哈遺址資源域調查所需的地形底圖及圖面分析的要求。
(3)完成了科爾沁沙地可以對比的扎魯特旗南寶力皋吐遺址石制品原料巖石學鑒定及其地質背景分析(2013年9月)。
(4)完成了科爾沁沙地尾閭地區可以對比的吉林省白城市雙塔遺址的環境考古研究(2013年10月)。
(5)已獲得哈民忙哈遺址動物考古屬種鑒定的初步結果(2014年6月)。
(二)學術會議與學術交流情況:
1、為深化該重大項目的研究,推進哈民忙哈遺址發掘、保護和展示工作,2013年8月27—29日,由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聚落考古中心等聯合主辦的“哈民遺址現場學術研討會”在內蒙古通遼市召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國家博物院等十余家科研單位,北京大學、吉林大學等六所大學,中國文物報、科學出版社及新聞媒體的40余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此研討會。會議由第一子課題負責人吉平主持,他詳細的介紹哈民遺址發掘概況和存在的問題,朱永剛重點匯報了項目的進展情況和對哈民忙哈遺址的初步研究成果。會上圍繞哈民遺址的文化性質、年代、房址結構、聚落環境及遺址的保護和展示等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全體代表對哈民遺址進行了現場考察,并觀摩了發掘出土的部分實物標本。會后根據各位代表發言整理的“論哈民遺址與哈民文化——哈民遺址現場學術研討會側記”,刊于《南方文物》2013年第4期。
2、2013年8月16—20日,由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主辦的“文化交流與社會變遷——東北亞新石器至鐵器時代考古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長春召開。來自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蒙古國和北京大學、吉林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山東大學、中山大學、內蒙古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及地方科研單位的70余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研討會。會上項目負責人朱永剛、陳全家及課題組成員就哈民忙哈遺址重大考古發現和項目進展情況,發表了他們最新的研究成果,引起與會代表的極大興趣,并有針對性的進行討論。會后全體代表前往內蒙古通遼市哈民忙哈遺址參觀。
3、2012年12月14日—17日,項目負責人朱永剛參加在遼寧沈陽召開的“紅山文化學術研討會”,會上作了題為“哈民忙哈史前聚落遺址發掘述要與初步認識”的演講,該演講稿收入《紅山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年。
4、2013年4月14—19日,課題組成員陳君參加在河南鄭州召開的“國際動物考古協會第九屆骨器研究學術研討會”,在會上發表了題為“哈民忙哈遺址出土的貝器研究”論文。
5、2013年12月28—30日,課題組成員王春雪、左豪瑞等參加在湖北武漢召開的“第四屆全國動物考古學研討會”,在會上作了題為“馬、驢、騾骨骼形態對比研究”的報告,這篇學術報告基于哈民忙哈遺址出土動物骨骼整理情況,側重馬、驢、騾骨骼的形態分析,并加以區分比較,概括了三者之間的系統分類標準。同時還提交了《內蒙古哈民忙哈遺址出土號角的初步研究》論文。
6、子課題項目負責人湯卓煒教授,2013年5月13—17日,應美國俄勒岡大學亞太研究中心邀請,赴美進行學術訪問。訪問期間以哈民忙哈遺址近期研究成果作了學術演講,并與俄勒岡大學人類學系初步達成合作開展“哈民忙哈遺址植物遺存與古環境研究”的意向。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為了擴大該成果在學術界的影響,本課題組在宣傳推介方面做了以下幾項工作。
1、2013年7月15—18日,邀請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張忠培先生和數位專家,赴哈民遺址現場考察,同時觀摩了上千件出土遺物。張忠培先生對發掘成果予以肯定,并提出了指導性的意見。
2、積極參加國際和國內學術會議,與會的課題組成員在不同場合多次匯報哈民忙哈遺址重大考古發現,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通過學術交流及時報道項目的進展情況。
3、課題組負責人與《邊疆考古研究》(CSSCI來源集刊)協商,在該刊第15輯開辟“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成果專欄”,集中刊布哈民忙哈重大項目最新研究成果5篇。
4、對該項目宣傳推介的報道:《內蒙古通遼哈民史前聚落遺址》刊于國家文物局主編:《中國重要考古發現》,文物出版社2012年;《哈民忙哈聚落—科爾沁草原史前一瞬間》刊于《中國文化遺產》2012年第2期;《論哈民遺址與哈民文化——“哈民遺址現場學術研討會”側記》刊于《南方文物》2013年第4期;《201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刊于《中國文物報》2012年4月15日;《哈民忙哈史前聚落遺址的發現與認識》刊于《中國文物報》2012年9月28日等。
此外,受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委托,項目負責人起草了“內蒙古通遼市科左中旗哈民忙哈遺址考古工作規劃(2014-2016)”。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進展情況。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
1、朱永剛:《文化變遷與邊緣效應——西遼河流域北系區幾種新石器文化的發現與研究》
西遼河以北尤其是科爾沁沙地,處于遼西考古文化區的邊緣地帶。以往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發現與研究是個薄弱環節,近些年這一地區的田野考古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然而從已識別的幾種文化類型來看,均難以納入到遼西新石器文化序列中去。本文認為除目前學界普遍認同的興隆洼文化——趙寶溝文化——紅山文化——小河沿文化之外,還存在西梁類型——富河文化——哈民忙哈文化——南寶力皋吐類型等另一文化序列,前者位于核心區域,后者處于邊緣地帶。據此,將遼西考古文化區系框架解構成主體文化與非主體文化、內核與邊緣的雙重構造模式。西遼河北系區發現的幾種新石器文化內涵復雜、成分多元,既不同程度的保持著與核心區域主體文化的聯系,又表現出強烈的自身特點,其邊緣效應的總體趨向是游離于該文化系統的核心區域,呈現漸行漸遠的“離心運動”,這種情況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尤為明顯。
作者運用最新考古資料,對西遼河北系區文化變遷和區系考古文化的關系進行了深入探討,以新的考古學理念重構了遼西區新石器時代考古文化的框架體系。
2、鄭鈞夫、朱永剛、吉平:《試論哈民忙哈文化》
哈民忙哈文化是分布于科爾沁沙地西遼河以北地區一種獨立的考古學文化,其年代大體在公元前3500至3000年左右。本文通過對已發表的哈民忙哈遺存材料的梳理,以及與周鄰地區相關文化的比較,就該文化的內涵、年代與分期,分布范圍和淵源與流向等問題進行初步探討。指出一方面,哈民忙哈文化體現出的紅山文化晚期遺存成份,說明遼西地區考古文化對科爾沁沙地的持續影響;另一方面,哈民忙哈文化主體成份明顯的自身特點,則反映紅山文化主導的區域影響力的減弱。目前,尚難以判定該文化的來源,但總體與遼西各先前的考古文化較為疏遠。隨著紅山文化消亡,在科爾沁沙地西遼河以北地區,哈民忙哈文化被南寶力皋吐類型所取代。
3、陳全家、吉平等:《內蒙古哈民忙哈遺址內出土蚌制品研究》
論文通過對哈民忙哈遺址出土蚌制品的概況、加工工藝流程、功能等方面的
分析,對該遺址的工具制作及使用情況有了深入認識,從各種蚌制品的制作使用來看,當地原始居民已熟練掌握打制、磨制、鋸割、剔刮、鉆孔等技術,并將這些技術運用到工具及裝飾品制作中。可見,原始居民已具備較成熟的工具加工能力,并可進行大量的標準化制作。他們有意識地根據不同種類、不同部位的蚌料制作不同的器物,對各類器物的形狀、大小有明確判斷力。選料目的明確,加工技術純熟,器型趨于標準化,并具備審美情趣。該研究結果對了解哈民忙哈遺址居民的工具制作、手工業發展水平、生活場景等有重要學術意義,為進一步探尋哈民忙哈遺址的整體文化面貌奠定了基礎。
4、王春雪等:《內蒙古哈民忙哈遺址出土號角的實驗考古學研究》
論文采用模擬實驗和顯微觀察的方法以哈民忙哈遺址出土的號角制品為例,對其生產工藝嘗試進行復原,歸納和討論模擬實驗中不同生產階段的特征、事故及其原因。根據實驗結果推測其具體生產流程為:選料、截料、修型、鉆孔、掏挖、磨光。此外,根據號角制品的工作原理、遺址所處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鹿科動物資源,以及民族學上遺址所處地區關于號角捕獵工具的記載等方面分析,推測哈民忙哈遺址出土的號角制品應作為誘捕鹿科動物的捕獵工具。
5、周亞威、朱永剛:《內蒙古哈民忙哈遺址人骨鑒定報告》
哈民忙哈遺址第一批出土人骨共鑒定出最小個體數137例,性別明確者30例,其中男性個體12例,女性個體18例,男女比例為0.67:1。男性平均死亡年齡為33.17歲,女性平均死亡年齡28.92歲,未成年組死亡年齡7歲,平均死亡年齡為26.96歲。哈民組古代居民死亡年齡段主要集中在壯年,中年和未成年三個年齡段。青年期女性死亡率高于男性,壯年和中年期男性死亡率均高于同期女性。沒有發現存活到老年期的個體。由于人骨未發現明顯的創傷,亦沒有發現疾病導致的骨骼變異現象。目前,尚無法確定哈民組古代居民非正常死亡的直接原因。
6、朱泓、周亞威:《哈民忙哈房址內人骨的古人口學研究——史前災難成因的法醫人類學證據》
通過對內蒙古哈民忙哈遺址人骨死亡年齡的統計與分析,得出該群體的年齡
結構:房址內人骨的平均死亡年齡為26.8歲,男性平均死亡年齡為34.3歲,女性的平均死亡年齡為30.6歲; 群體的死亡高峰期集中在未成年期、壯年期和中年期,無老年期個體。 F40 與其他房址居民總體平均死亡年齡比較接近( 26.2歲<27.7歲) ,各個年齡段在死亡率上略有差異,F40 相對于其他房址,個體死亡年齡上表現出更為集中的分布特點。哈民組與喇家組和廟子溝組的年齡結構比較結果顯示,哈民組與廟子溝組有著更相似的年齡構成,從而反映出這3個史前災難遺址在成因方面,哈民忙哈遺址與廟子溝遺址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共性,即均可能與某種急性傳染病(瘟疫) 的突然爆發有關。F40 人骨堆積應為古代人類有意識將遺骸逐次拖入房內,集中堆放而形成。其他房址鑒于死者掙扎的體態和隨身佩戴玉器的證據,證明房內人骨堆積很可能是個體死亡的第一現場。
(二)階段性成果清單(詳見下列表格):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成果情況。
序號 |
成果名稱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
字數 |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
1 |
哈民忙哈史前聚落遺址發掘述要與初步認識 |
朱永剛 |
論文 |
《紅山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年12月 |
5200 |
|
2 |
從科爾沁沙地東部考古發現看下遼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向西傳布 |
朱永剛霍東峰 |
論文 |
《邊疆考古研究》第15輯2014年6月 |
8300 |
|
3 |
文化變遷與邊緣效應——西遼河流域北系區幾種新石器文化的發現與研究 |
朱永剛 |
論文 |
《考古學報》待刊 |
17300 |
|
4 |
試論哈民忙哈文化 |
鄭鈞夫 朱永剛 吉平 |
論文 |
《邊疆考古研究》第15輯2014年6月 |
8800 |
|
5 |
石棚山墓地分期與布局結構研究 |
鄭鈞夫 |
論文 |
《考古與文物》2013年第6期 |
21100 |
|
6 |
吉林省通榆縣查森昭遺址調查與遺存分析 |
鄭淑敏 朱永剛 |
論文 |
《北方文物》待刊 |
4600 |
|
7 |
吉林通榆縣新發鄉三處遺址調查與初步認識 |
蔣琳 朱永剛 |
論文 |
《北方文物》待刊 |
7500 |
|
8 |
內蒙古哈民忙哈遺址人骨鑒定報告 |
周亞威朱永剛吉平 |
論文 |
《邊疆考古研究》第12輯2012年12月 |
4500 |
|
9 |
哈民忙哈遺址房址內人骨的古人口學研究——史前災難成因的法醫人類學證據 |
朱泓 周亞威 張全超 吉平 |
論文 |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年第1期 |
12800 |
|
序號 |
成果名稱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
字數 |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
10 |
內蒙古哈民遺址新石器時代顱骨的人類學特征 |
周亞威 張全超 朱泓 吉平 |
論文 |
《人類學報》待刊 |
7400 |
|
11 |
科爾沁沙地及其周鄰地區先秦時期居民的體質人類學研究 |
張全超 周亞威 朱泓 |
論文 |
《邊疆考古研究》第15輯2014年6月 |
5600 |
|
12 |
古代DNA技術在哈民忙哈遺址出土遺骸研究中的作用 |
張野 |
論文 |
《邊疆考古研究》第15輯2014年6月 |
3000 |
|
13 |
內蒙古哈民忙哈遺址內出土蚌制品研究 |
陳全家 吉平 陳君 王春雪 |
論文 |
《考古》待刊 |
6500 |
|
14 |
內蒙古哈民忙哈遺址出土號角的模擬實驗研究 |
王春雪 陳全家 吉平 陳君 |
論文 |
《邊疆考古研究》第15輯2014年6月 |
7900 |
|
15 |
內蒙古自治區扎魯特旗南寶力皋吐墓葬石質遺存原料巖石學鑒定及其巖石資源分析 |
湯卓煒 吉平 朱永剛 鄭鈞夫 肖曉明 |
論文 |
《邊疆考古研究》第15輯2014年6月 |
2800 |
|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