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濃濃的家國情懷,從青絲到白發,始終把自己與國家捆綁在一起,難舍難分;他,思想開明,絕不允許自己落后于時代,與時俱進;他,潛心于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和中國經濟發展問題研究,成就非凡。他就是著名經濟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劉國光。無論現實風云如何變幻,在經濟學領域60多年的求知求索,劉國光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依舊如初。
坎坷求索 勤奮鉆研
因抗日戰爭爆發,故鄉南京淪陷,14歲的劉國光被迫流亡西南,坎坷求學。1938年,劉國光進入四川國立二中讀書,對各類進步書籍非常著迷。馬克思的《資本論》深深觸動了劉國光,懵懂而又堅定的他,立下了“經世濟民”的志向。
1941年,劉國光以優異成績考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經濟學系,畢業后進入天津南開大學經濟系任助教,1951年成為首位赴蘇聯學習經濟學的中國學生,劉國光被派往蘇聯莫斯科經濟學院國民經濟計劃教研室當研究生,1955年畢業并獲副博士學位。
回國后,劉國光進入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他的研究領域和開創性貢獻主要集中于社會主義再生產理論、宏觀經濟、中國經濟發展、經濟體制改革等方面,被視為改革寬松學派的代表人物。同時,在所有制、經濟運行機制、分配體制改革等多個改革領域,劉國光都有重要的理論建樹。
學海激蕩 變不離宗
公派留蘇時,劉國光主修計劃經濟,為了借鑒蘇聯經濟建設的經驗,把主攻方向選定為國民經濟綜合平衡。但那時他已開始注意到蘇聯經濟中計劃與市場的問題。
后來,當華夏回蕩改革的激越旋律,崛起了無數引領時代的標桿,劉國光便是其中一個。1979年初,劉國光等人在《社會主義經濟中計劃與市場的關系》一文中深刻論證: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必須對經濟模式進行根本性變革……新社會主義經濟運行必然走計劃和市場相結合的道路,計劃應是指導性計劃,主要調節宏觀層次,市場要調節微觀層次。這些觀點被理論界認為對后來的經濟模式作出了先行貢獻。
1984年以后,我國經濟發展出現“過熱”現象和政策性通貨膨脹勢頭,他和一些經濟學家敏銳地提出“穩中求進”的改革思路。1985年,他在《略論兩種模式轉換》中明確指出經濟發展模式和體制模式的轉換,并引申出兩個根本性轉變的主張,即“經濟體制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20世紀90年代以來,他對宏觀經濟管理也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論貢獻。
近年來,劉國光仍孜孜不倦,關心中國經濟長期運行中的不平衡問題,曾支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他,現在把“公平”視為第一要務,關注兩極分化問題。
有人說他的研究方向在不斷變化,接受的是西方經濟學教育,卻鐘情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主修計劃經濟,卻又是市場經濟的提倡者……但在劉國光看來,“萬變不離其宗”,他始終是為了富國強民而探索真理、追求真理、堅持真理。 家國情懷 信仰如初
就經濟學背景而言,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在劉國光身上交錯并存,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為“體”,西方經濟學為“用”。他曾說:“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立場,勞動人民的立場,大多數人民利益的立場,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的立場,是正直經濟學人應有的良心,是共產黨人的良心,是不能丟棄的。”這一觀點他堅持了一生。
談到觀點和方法,他認為,馬克思主義的最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是要堅持的,但具體的觀點方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都可以選擇和借鑒,為我所用,為創建我國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所用。他強調,經濟學研究應與中國的具體實踐、與當代市場經濟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