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2025年4月11日 星期五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高句麗、渤海文化發展及其關系研究”中期檢查情況

    2015年07月27日15:38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① 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研究計劃總體執行基本正常。2012年6月以來,課題組共發表論文32篇,出版考古報告1部,受政府部門委托撰寫咨詢報告2篇,發表譯文4篇(譯文字數8萬多字)。這當中,既有“高句麗、渤海文化關系”和“高句麗、渤海歷史定位”兩個子課題的專題研究文章,也“高句麗文化”、“渤海文化”和“靺鞨文化”三個子課題的中期成果文章。具體而言,“高句麗、渤海文化關系”和“高句麗、渤海歷史定位”兩個子課題進展得比較順利,能夠按時完成計劃;“高句麗文化”、“渤海文化”和“靺鞨文化”三個子課題的結項成果,“靺鞨文化”研究子課題進展得也比較順利,能夠按時完成計劃,高句麗、渤海文化研究兩個子課題進展得慢一些,需要加快速度。

    ②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調研數據整理運用、文獻資料收集整理、學術會議、學術交流、國際合作等):

    各子課題所需要的文獻資料,基本收集完備,并已運用到各子課題研究之中。

    實地考察和學術交流等繼續在進行,考察和交流收獲及時充實到各子課題研究之中,同時也促進了高句麗渤海整體研究之廣泛深入的發展。具體如下:

    首先是項目組原計劃2013年舉辦的國內“高句麗、渤海文化學術研討會”,于2013年10月在長春順利召開。會議由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學文學院聯合主辦。應邀參加會議的代表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邊疆史地研究中心、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中國文物報社、中國科學科學雜志社東北站、中山大學、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黑龍江博物館、《北方文物》雜志社、牡丹江師范學院、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遼寧省文物保護中心、沈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本溪市博物館、東北師范大學、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吉林省高句麗研究中心、長春師范大學、北華大學、通化師范學院、延邊大學、集安市博物館等二十余家高校、科研院所、新聞媒體,共計50余位。這當中包括了目前正在進行該項研究的國內主要考古學者,同時有部分歷史學者。這是國內首次將高句麗和渤海結合在一起舉辦的學術會議,收到會議論文及摘要30多篇,會議圍繞著本項目所包括的五個子課題展開討論熱烈,受到各方好評。會議對于進一步加強高句麗、渤海的研究,對于本項目此后的順利進展,都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其次是課題組成員外出考察和參加學術會議。

    2012年7月彭善國、魏存成考察了渤海上京龍泉府故址、鏡泊湖城墻砬子渤海城址,并參觀了渤海上京博物館和牡丹江師范學院博物館。

    2012年7月21-23日,魏存成、宋玉彬、彭善國出席了由牡丹江師范學院主辦的“渤海上京文化研究與遺產保護管理”學術研討會。魏存成在開幕式上作了大會主題發言,之后又主持了兩個階段中的第一階段的學術討論,宋玉彬、彭善國分別作了題為《東北亞視角下的高句麗渤海研究》、《渤海故地遼金遺存舉隅》的學術報告。

    2012年10月19日-23日,王培新、馮恩學參加了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北方民族考古研究主辦的“東北亞古代聚落與城市考古國際學術研討會”,并都在研討會上發表了論文。其中王培新的論文題目是《渤海國東京龍原府故址琿春八連城布局初步復原》,介紹了渤海都城、宮殿建筑考古最新研究成果。參會論文將在研討會論文集中發表。

    關于靺鞨文化研究,子課題組負責人馮恩學等收集了俄羅斯境內發掘的黑水靺鞨特洛伊茨基墓地資料、沙普卡墓地俄文資料,實地調查了前郭爾羅斯自治旗博物館、遼上京博物館、延邊博物館、阿城博物館、延慶博物館、吉林省考古研究所出土品、黑龍江考古所出土品、撫松縣博物館等實物資料。2012年10月又調查了龍井縣朝東山城,系統拍照了山城的城墻照片。

    2013年10月23——24日,應韓國東北亞歷史財團邀請,宋玉彬在東北亞歷史財團做了題為“瓦視角下的文化繼承與文化因素影響”的學術講演,以瓦為視角,闡釋了高句麗文化與渤海文化之間存在文化因素影響,不存在繼承關系。

    2013年10月25——26日,應韓國瓦學會邀請,宋玉彬出席了在韓國忠清大學舉辦的“城郭與瓦——2013年度國際學術會議”,做了題為“渤海瓦當的紋飾構圖探源及文字瓦的使用”的學術講演,闡釋了渤海文化自主發展的脈絡軌跡。

    魏存成、王培新、宋玉斌、程妮娜于2014年5月參加了由中國社科院和黑龍江省社科院主辦、牡丹江師院承辦的“渤海歷史文化與遺產保護”學術會議,并分別就渤海文化研究關注的重要課題作了發言,會后對渤海上京遺址再次進行了考察。

    2013年、2014年課題組還先后接待了俄羅斯海參崴和日本石川縣的考古學者,就渤�!叭毡镜馈钡挠嘘P發現和各自的研究進行了座談交流,并對近期的合作事項也進行了探討。

    ③成果宣傳推介情況(成果發布會、《工作簡報》報送情況、國家社科基金�?陡寮安捎们闆r等):

    前幾年,吉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延邊自治州和龍縣龍頭山渤海王室貴族墓地發掘出了兩塊渤海王皇后墓志,受到國內外學術界很大關注。韓國一電視臺便非法到墓地拍攝,被我國文物管理部門制止。之后他們將此拍攝過程和采訪韓國學者的談話等,一起編成專題宣傳片,其核心觀點是把渤海歸入韓國的歷史。吉林省委從安全部門得到此片,委托給魏存成審查。魏存成看后寫出《關于應對韓國渤海專題宣傳片的對策建議》咨詢報告。同時,2012年8月魏存成還陪同吉林省委常委宣傳部荀鳳棲部長就韓國專題宣傳片和渤海研究等事項去北京向中宣部領導作了專門匯報,聽取匯報的還有外交部、中國社科院、國家文物局和新華社多家媒體等單位。

    ④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本項目當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高句麗文化和渤海文化兩個子課題的結項成果進展得比較慢,原因是承擔高句麗文化子課題的負責人同時承擔的《八連城》考古報告急于出版,該報告同屬本項目成果之一;承擔渤海文化子課題的負責人同時承擔的他虎城考古報告也是急于出版,所以影響了本項目的進度。對此,最近我們進行了專門商量,決定從今年下半年開始,他們要把主要力量集中于本課題的研究,爭取按原計劃完成書稿。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進展情況。

    二、研究成果情況

    ①代表性成果簡介(基本內容、主要觀點、學術價值、社會影響等):

    以下按子課題歸類對代表性成果依次簡介。

    1、高句麗文化研究:

    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發表的文章中有一篇總體論述,還有幾篇關于壁畫墓、發式服飾、陶器和碑刻方面的專題研究。

    2010年中國社科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根據中央領導指示,委托魏存成撰寫《新中國成立以來高句麗考古的主要發現與研究》文章,原計劃在北京某刊物發表,后不知何故沒有發表(還有幾篇文章由其他同志撰寫,也都沒有發表)。2013年又充實近幾年新的發現和研究成果,發表于《社會科學戰線》2014年第2期。

    高句麗民族及其政權,是我國東北及東北亞地區歷史上有很大影響的一個民族和政權,在以集安、桓仁為中心的我國東北地區所保留的高句麗遺存,總體數量最多,種類最全,遺存年代的持續時間也最長。該文首先按時間先后比較全面地介紹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遼寧、吉林兩省在對高句麗遺存的調查、發掘和保護中的重要發現和工作,然后以都城、山城和墓葬為專題,對各類遺存的基本面貌、主要特點、年代、演變諸問題,進行了系統分析和總結。

    趙俊杰在對朝鮮半島高句麗遺存及相關問題研究中,2013年發表了《朝鮮境內高句麗壁畫墓的分布、形制與壁畫配置》和《平壤及周邊地區高句麗中期壁畫墓的演變》兩篇論文。《朝鮮境內高句麗壁畫墓的分布、形制與壁畫配置》一文列舉了迄今朝鮮境內發現的83座高句麗壁畫墓按其分布情況細分為五個區。墓葬類型分多室、二室、單室三大類,每區的壁畫墓數量與類型均有所不同。壁畫主題可分人物風俗、四神、裝飾紋樣與過渡題材四類,每一類型墓葬的壁畫主題也存在差異。上述現象不僅體現了墓葬的時代早晚關系,也反映出壁畫墓墓主可能屬于不同的民族集團,并指出今后研究工作的重點在于把握后樂浪、帶方郡時期朝鮮半島西北部各民族集團勢力的分布與消長,進而探索當地高句麗社會形成的過程。

    目前學界對于高句麗墓室壁畫主題的總體演進脈絡已無爭議,但在壁畫墓演變序列與絕對年代的判定上卻分歧頗大,而紀年遺物或有明確時代特征遺物的缺乏無疑是問題的癥結所在。《平壤及周邊地區高句麗中期壁畫墓的演變》一文以高句麗墓室壁畫中出現的軺車圖像為研究對象,結合紀年墓中的同類壁畫或出土遺物的形制演變來推定藥水里壁畫墓的編年,并以此為基點探討了墓主與四神圖像共存的高句麗中期壁畫墓的時代與變遷,進而指出,5世紀后葉晚段——6世紀前葉早段平壤及其周邊地區的高句麗喪葬制度發生了重大變革,這固然基于高句麗在當地統治的不斷穩固和強化,而中原宗教建筑藝術與思想的影響才是根本原因所在。

    發式、服飾是高句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鄭春穎2013年發表的《高句麗壁畫所見發式研究》和《高句麗的幘、骨蘇與羅冠》兩篇文章則屬該方向的專題研究。

    《高句麗壁畫所見發式研究》對公開發表的117座高句麗壁畫墓中發式較為清晰的人物形象逐一爬梳,確定研究對象215人。依據古代服飾相關記載,初步命名十三款發式——披發、斷發、辮發、頂髻、髡發、垂髻、擷子髻、鬟髻、盤髻、雙髻、云髻、花釵大髻、不聊生髻。在辨析發式形制特征的基礎上,深入探究每一種發式的社會文化屬性,力圖從性別差異性、等級差異性、民族差異性、地域性差異等方面揭示高句麗壁畫所見發式的整體風貌。

    《高句麗的幘、骨蘇與羅冠》通過考辨正史《高句麗傳》、《職貢圖序》等相關文獻記載,從使用時間、命名方式、制作材料、使用者身份等四方面,推定“幘”、“骨蘇”與“羅冠”可能是同類冠帽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三種不同稱謂。在此基礎上,參照高句麗壁畫墓所繪形象及其年代,推定這種冠帽的基本形制特征,提出冠帽命名參考依據,并進一步探討“幘冠”使用者的身份及禹山3319號墓石刻人像性質等相關問題。

    陶器是高句麗考古工作中最常見的文物之一,是探討高句麗考古學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孫浩2013年發表的《集安地區遺址出土高句麗陶器研究》論文,在對集安地區遺址中出土的高句麗陶器進行全面統計、整理的基礎上,重點對代表性陶器做了類型學的研究,對其年代和分期進行了探討,為高句麗整體陶器研究樹立了一個重要的標志。

    2012年在集安麻線新發現一通高句麗碑,具有很重要的價值,并很快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關注。2012年11月魏存成作為吉林省文化廳組織的專家組成員到集安對該碑進行了鑒定,2013年發表《關于新出集安高句麗碑的幾點思考》文章。該文首先對幾家釋文進行了比較和分析;然后通過對碑文中的關鍵詞語“國罡上太王”、“戊□定律”和“□卯歲刊石”的考證,對立碑年代和立碑者提出了三種可能,傾向意見是于好太王之后、高句麗遷都平壤之前由長壽王主持刻立的;文章最后對本碑的性質和對象進行了討論,根據碑文中“以此河流四時祭祀”和有關煙戶姓名的記載,提出在立碑的河旁是有固定的煙戶在定時進行祭祀活動的,而祭祀的對象很可能與高句麗的始祖鄒牟王有關。目前,該碑的研究已在國內外學術界鋪開。

    2、渤海文化研究:

    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對渤海文化的研究,集中于渤海的王城方面,另外有幾篇器物方面的文章。

    王培新2012年發表《20世紀前半期琿春八連城考古述評》文章,該文對20世紀前半期日本學者對渤海東京龍原府故址琿春八連城所做調查發掘及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析20世紀前半期八連城調查發掘報告記錄的遺跡跡象,結合八連城及渤海其他城址近年考古成果,初步完成了對渤海都城規劃手法、演變及宮殿布局、建筑功能等城址考古基本問題的研究,為進一步探討高句麗城址與渤海城址關系奠定了基礎。

    王培新2013年發表《渤海早期王城研究中的幾個問題》文章,對以往渤海早期王城之“敦化敖東城說”、“敖東城與城山子山城說”、“敦化永勝遺址與城山子山城說”等觀點提出質疑,認為將渤海早期王城指向敦化一帶缺乏考古學證據的支持;提出應將和龍西古城一帶作為渤海前期政治中心來考慮,并對相關文獻進行了論證。

    王培新、梁會麗主編的《八連城——2004-2009年度渤海國東京故址田野考古報告》,2014年5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這是我國學者對渤海王城發掘的第四部大型考古報告(之前有《六頂山與渤海鎮》、《西古城》《上京城》三部報告)。

    本報告系2004-2009五年間八連城遺址調查發掘成果的最終考古報告,包括緒論、城墻與門址、內城建筑址、城址形制考察、出土遺物分析、結語六個部分。緒論部分介紹自然歷史概況、調查發掘簡史和2004~2009年度的田野考古工作;城址調查和內城建筑址部分分別報告城址調查及發掘成果;城址形制考察和出土遺物分析部分論述八連城規劃布局、出土建筑構件類型及制作工藝;結語部分討論城址年代、宮殿建筑功能以及八連城在渤海王城中所處位置。具體收獲如下:(1)通過實地調查和地形測量,全面掌握八連城遺址的保存現狀,獲得城址地貌特征及城墻等遺跡精確測量數據,為具體落實“八連城遺址保護規劃”提供詳實的考古學依據。(2)對內城建筑址的發掘,進一步明確了八連城宮殿建筑的布局、各單體建筑的規模及結構。(3)出土的大量磚瓦等陶質建筑材料,為渤海建筑考古、制瓦工藝等方面研究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4)通過地層關系、建筑遺存堆積成因、出土遺物特征的分析,對八連城的始建與廢棄年代作出科學推斷。

    王樂樂2013年發表了《圖們江流域渤海陶器的類型與分期》論文,在對圖們江流域出土的渤海陶器進行全面統計、整理的基礎上,重點對代表性陶器做了類型學的研究,對其年代和分期進行了探討,為渤海整體陶器研究樹立了一個重要的標志。

    彭善國2012年發表《渤海故地遼金遺存舉隅》,首次將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海林振興遺址中的遼金遺存甄別出來,并探討了這些遺存的意義。既往刊布的渤�?脊刨Y料中,肯定還有一些類似的遼金遺存,將它們仔細地識別,對渤海文化的深入研究具有一定學術意義。這一研究成果,得到了有關渤海文化研究專家的積極肯定。

    3、靺鞨文化研究:

    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對靺鞨文化的研究,有總體研究,也有專題研究。

    喬梁2014年發表《關于靺鞨族源的考古學觀察與思考》文章,在對文獻中的靺鞨、勿吉有所辨析與歸納的基礎上,根據分布在第二松花江流域、黑龍江中游和干流松花江上游等地區北朝至唐時期相關遺存的分析,證明這類遺存的文化屬性具有一定的共性,通過與渤海早期遺存的對比,確認這類遺存所代表的族群應當屬于靺鞨。進而對于相同空間而時代早于靺鞨的遺存進行梳理與分析,發現除黑龍江中游地區外,各地漢魏至北朝的考古學文化均未反映出與靺鞨文化的直接淵源關系,而目前所掌握的只有蜿蜒河類型遺存與靺鞨考古學文化聯系最為密切,因此挹婁究竟應當對應何種考古學文化,目前尚難于定論。

    林棟于2011年發表了《靺鞨文化陶器的分區分期探索》論文(該文在2012年6月中期檢查表中沒有填入,補填于此),在盡可能全面收集和整理中俄境內已發表的靺鞨陶器資料的基礎上,對靺鞨陶器的地域性特征和分期進行分析。把靺鞨陶器分為十三個區,又進一步歸為三大區兩期五段,初步建立起靺鞨文化的時空框架。在三大區中,靺鞨文化首先在三江平原最早出現,在早期早段(4世紀)就已經出現,在早期晚段向四外擴張,向北到達結雅-布列亞盆地,向西到達第二松花江流域,向南到達濱海區和長白山地區,基本形成了靺鞨文化分布區。陶器所表現出區域特征應該是靺鞨文化在擴張時與當地土著文化碰撞融合后形成的。文章指出靺鞨族人群構成存在多源化的趨勢,所以陶器所表現出區域特征應該是靺鞨文化在擴張時與當地土著文化碰撞融合下形成的。

    4、高句麗、渤海文化關系研究:

    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對高句麗、渤海文化關系的研究,有歸納總結,也有新的看法。

    魏存成2012年發表《渤海王室貴族墓葬及相關問題再探討》論文,結合和龍龍頭山和敦化六頂山渤海墓葬的新發現,對于渤海王室貴族墓葬的類型特征和渤海整體墓葬的類型結構及演變,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并由此對渤海文化與高句麗文化的關系進行了有針對性的探討,對六頂山土結構與石結構墓葬的墓主人族屬提出了新的見解。

    宋玉彬2012年發表《曲背檐頭筒瓦研究》論文,對散見于中國、朝鮮、韓國、俄羅斯、日本的遺物標本,進行了系統收集,并依據其形制特點進行了統一的學術命名;根據曲背檐頭筒瓦所依附的遺存性質,確認它是高句麗人發明的建筑構件,當時該類構件未能得到橫向推廣,而在其后的渤海、統一新羅、日本平城時代得到了具體應用;通過開展曲背檐頭筒瓦附件—瓦當紋飾研究,作者認為,高句麗滅亡后,曲背檐頭筒瓦得以傳播的原因,屬于文化因素影響所致,但絕非文化繼承。據此,作者通過論證文化繼承與文化因素影響的本質區別,以全新的學術視角闡釋了高句麗文化與渤海文化兩者之間的關系:渤海文化具有鮮明的自身特色,雖然在其發展過程中吸納、借鑒了高句麗等諸多文化的先進要素,但與高句麗文化沒有直接的繼承關系。

    魏存成2013年發表《高句麗、渤海文化發展的考古學觀察》文章,從城址、墓葬和遺物幾方面介紹與分析了高句麗、渤海文化的發展,既有其主體民族原有文化的傳承,同時又吸收了周鄰民族和地區的影響。在這當中,由于高句麗、渤海兩政權先后興亡時間的接近和民族、地區等方面的聯系,又決定了高句麗文化對渤海產生明顯影響;而中原文化由于其固有的優勢和地位,因而在對高句麗、渤海產生影響的諸文化因素中始終占有重要的地位。

    魏存成于2014年發表《渤海墓葬演變與渤海初期人口的民族構成》文章,將渤海墓葬考古研究與渤海初期人口構成的文獻研究進行了結合。墓葬是渤海政權的主要遺存之一。渤海墓葬分為三種結構六種類型,即土結構中的土坑,石結構中的石壙、石室、石槨(棺)和磚結構中的磚室、磚槨。六頂山墓葬中占總數一半以上、多為中小型的土坑墓屬于以粟末部為主的靺鞨人的墓葬,石結構墓葬中的大中型墓葬則是自營州東奔、構成渤海政權初期上層掌權者的粟末部、白山部靺鞨人和高句麗人的墓葬,這部分人正是日本古籍《類聚國史》中所記載的包括“都督”和“刺史”在內的“土人”。位于“土人”之上的渤海王族大氏是曾附屬于高句麗的粟末靺鞨人。

    5、高句麗、渤海歷史定位研究:

    程妮娜寫出“漢唐時期肅慎、挹婁、勿吉、靺鞨及其朝貢活動研究”、“隋唐高麗朝貢制度研究”(《社會科學戰線》2013年第2期)、“唐朝渤海國朝貢制度研究”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年第3期)三篇論文,總數約7萬字,其學術觀點的創新:

    (1)對漢唐時期的肅慎、挹婁、勿吉、靺鞨各族群間的關系進行了細致梳理,將文獻記載與考古學資料相結合,提出新的認識。認為漢唐時期肅慎、挹婁、勿吉、靺鞨名稱的出現具有復雜的歷史背景,“挹婁”、“勿吉”分別出于夫余人、拓跋鮮卑人對該地域族群的稱呼;“肅慎”是魏晉中原人出于“春秋大一統”的政治觀念將該地區族群比附先秦古族而出現的名稱;“靺鞨”則是改朝換代后北齊人將“勿吉”改寫音近字的結果。從長時段看該族群一直保持了與中原王朝的朝貢關系,尤其是盛唐時期在靺鞨地區設置羈縻府州后,靺鞨諸部與唐朝的朝貢關系更加緊密。

    (2)對隋唐時期高句麗與隋唐王朝的關系,從朝貢關系的角度進行研究,認為在隋唐王朝經營發展邊疆朝貢制度的過程中,高麗統治者在新形勢下千方百計尋求發展空間,幾次拒不執行隋唐皇帝的敕命,導致隋唐中央王朝多次出兵討伐高麗,直至滅亡。然而,雙方雖然爆發幾次大規模的戰爭,卻沒有隔斷高麗對隋唐王朝的朝貢關系,高麗的朝貢活動一直延續到其亡國的前一年。

    (3)提出渤海國朝貢制度大致經歷了初建期、波折期、平穩運行期和衰落期。渤海共向中原王朝遣使朝貢137次,對唐進行賀正、告哀、祈請、謝恩、送質子、通報邊情、遣學生入太學、互市等朝貢活動。隨著朝貢制度的運行,渤海國文化由初年濃郁的靺鞨文化、高麗文化風格逐漸轉變為以唐文化為主,很快從東北邊陲小國發展為東北亞地區舉足輕重的大國。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成果情況。

    序號

    成果名稱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字數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1

    高句麗南北道辨析

    魏存成

    論文

    《社會科學戰線》2012年第9期

    9000

     

    2

    渤海王室貴族墓葬及相關問題再探討

    魏存成

    論文

    《中國考古學會第十四次年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2012年10月

     

    8000

     

    3

    20世紀前半期琿春八連城考古述評

    王培新

    論文

    《邊疆考古研究》第11輯,科學出版社,2012年8月

    8000

     

    4

     

    渤海故地遼金遺存舉隅

    彭善國

    論文

    《社會科學戰線》2012年第11期

    5000,

    插圖數幅

     

     5

     

     

    曲背檐頭筒瓦研究

    宋玉彬

    論文

    《慶祝宿白先生九十華誕文集》,科學出版社,2012年

    12000,

    插圖數幅

     

    6

    《關于應對韓國渤海專題宣傳片的對策建議》

    魏存成

    咨詢報 告

    受中共吉林省委宣傳部委托,2012年9月16日采用

    2000

    關于此韓國宣傳片及渤海研究問題,2012年8月魏存成曾陪同吉林省委宣傳部荀鳳棲部長去北京向中宣部領導作了專門匯報。

    7

     

    《對“簡明吉林歷史讀本”書稿的審讀意見》

    魏存成

    咨 詢

    報 告

    受中共吉林省委宣傳部委托,2012年12月20日采用

    1200

     

     

    8

     

    再論冉牟墓的若干問題

    趙俊杰

    論文

    《邊疆考古研究》第11輯,科學出版社,2012年8月

    13000,

    插圖數幅

     

    9

     

    4世紀后葉帶方故地漢人社會變局

    趙俊杰

    論文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10月24日

    3000

     

    10

     

    關于東北史研究的幾個問題

    魏存成

    論文

    《東北史地》2013年第1期

    4000

     

    11

    新出集安高句麗碑的幾點思考

    魏存成

    論文

    《東北史地》2013年第5期

     

    8000

     

    12

    高句麗、渤海文化發展的考古學觀察

    魏存成

    論文

    《邊疆考古研究》14輯,2013年12月

    8000

     

    13

     

    靺鞨-渤海的鳥頭形飾

    彭善國

    論文

    《東北史地》2013年第4期

     

    5000,

    插圖數幅

     

    14

     

     

    渤海國東京龍原府故址琿春八連城考古成果綜述

    王培新

    論文

    《邊疆考古研究》第14輯,2013年12月

    9000

     

    15

    渤海早期王城研究中的幾個問題

    王培新

    論文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3年第2期

     

    12000,

    插圖數幅

     

    16

    集安地區遺址出土高句麗陶器研究

    孫顥

    論文

    《邊疆考古研究》第14輯,2013年12月

     

    11000,

    插圖數幅

     

    17

    高句麗壁畫所見發式研究

    鄭春穎

    論文

    《邊疆考古研究》第14輯,2013年12月

     

    13000,

    插圖8幅

     

    18

    靺鞨的火焚葬之謎

    馮恩學 王春燕

    論文

    《邊疆考古研究》第14輯,2013年12月

     

    4500,

    插圖數幅

     

    19

    圖們江流域渤海陶器的類型與分期

    王樂樂

    論文

    《邊疆考古研究》第14輯,2013年12月

    9000,

    插圖數幅

     

    20

     

    高句麗龜甲蓮花墓、美人墓拾零

    趙俊杰

    論文

    《北方文物》2013年第2期

    5000字,

    插圖4幅

     

     

    21

     

    平壤及其周邊地區高句麗中期壁畫墓的演變

    趙俊杰

    論文

    《考古》2013年第5期

    14000,

    插圖5幅

     

    22

     

    朝鮮境內高句麗壁畫墓的分布、形制與壁畫主題

    趙俊杰

    論文

    《邊疆考古研究》第13輯,科學出版社,2013年

     

    16000,

    插圖11幅

     

    23

    高句麗的幘、骨蘇與羅冠

    鄭春穎

    論文

    《華夏考古》2013年第  期

    8000,

    插圖3幅

     

     

    24

    隋唐高麗朝貢制度研究 

    程妮娜

    論文

     

    《社會科學戰線》2013年第2期

     

    23000

     

    25

     

     

    唐朝渤海國朝貢制度研究

    程妮娜

    論文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3年第3期

    15000

    《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3年第10期論點摘要

    26

    朝鮮的高句麗遺跡研究現狀及成果

    [韓] 白種伍著,包艷玲譯

     

    譯文

    《歷史與考古信息·東北亞》2013年2期

    12000,

    插圖2幅

     

    27

    渤海蓮花紋瓦當的紋樣變化及時代變遷

    [韓] 金希爘著,包艷玲譯

    譯文

    《歷史與考古信息·東北亞》2013年2期

    12000,

    插圖15幅

     

    28

    渤海和唐的關系——圍繞濱田耕策先生的時期劃分

    [日] 古畑徹著,包艷玲譯

    譯文

    《歷史與考古信息·東北亞》2013年2期

     13000

     

    29

    大城山一帶的高句麗遺跡研究

    [朝] 蔡熙國著,包艷玲譯

    譯文

    《歷史與考古信息·東北亞》2013年2期

    50000,

    插圖47幅

     

    30

    黑龍江省蘿北縣共青農場七連北山古山城遺址調查簡報

    韓世明鄧樹平

    論文

    《邊疆考古研究》第11期,2011年12月

    7000,

    插圖數幅

    該文在2012年6月中期檢查表中沒有填入,補填于此。

    31

    靺鞨文化陶器的分區分期探索

    林  棟

    論文

    《遼寧省博物館館刊》遼海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

     

    27000,

    插圖數幅

    該文在2012年6月中期檢查表中沒有填入,補填于此。

    32

    新中國成立以來高句麗考古的主要發現與研究

     

    魏存成

     

    論文

    《社會科學戰線》2014年第2期

    18000

     

    33

    渤海墓葬演變與渤海初期人口的民族構成

     

    魏存成

    論文

    《吉林大學社科學報》2014年第2期

    10000

     

    34

    關于靺鞨族源的考古學觀察與思考

     

    喬梁

    論文

    《吉林大學社科學報》2014年第2期

    10000,

    插圖3幅

     

    35

    八連城——2004-2009年度渤海國東京故址田野考古報告

    王培新梁會麗

    考古報告

    文物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

      150000,

    插圖245幅,圖板84版

    (項目號排序第二)

    36

    蒙古國出土金微州都督仆固墓志考研

    馮恩學

    論文

    《文物》2014年第5期

    8000,

    插圖數幅

     

    37

    談渤海葬俗中的毀器

    彭善國

    論文

    《北方文物》2004年第1期

    6000,

    插圖數幅

     

    38

    吉林九臺關馬山1的時代及相關問題

    趙俊杰金旭東

    論文

    《考古》2014年第3期

    8000,

    插圖數幅

     

    39

    集安禹山41號高句麗壁畫墓的時代

    趙俊杰

    馬  健

    論文

    《考古與文物》2004年第1期

    7000,

    插圖數幅

     

     
    課題組供稿
    (責編:實習生、張文卓(實習生))
    久久免费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伊一| 99在线热播精品免费99热| MM1313亚洲精品无码久久| 色婷婷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 精品久久久久久蜜臂a∨|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 日韩精品无码Av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久久无码av片俺去也| 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冢本 | 欧美成人精品三级网站下载| 99re这里有免费视频精品|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区网站| 午夜三级国产精品理论三级|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久中文字幕| 4444亚洲国产成人精品|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园产越南 | 杨幂精品国产专区91在线| 国产人成精品香港三级在|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网站| 国产一在线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9999国产精品欧美久久久久久| 久九九精品免费视频| 麻豆麻豆必出精品入口|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公牛电影院| 久久国产乱子免费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SM| 亚洲AV乱码久久精品蜜桃| 久草视频在线这里精品|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 亚洲精品V欧洲精品V日韩精品 | 99久久这里只有精品|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址 |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免费一区二区 |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影院| 亚洲国产精品丝袜在线观看| 亚欧无码精品无码有性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