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環中國海海洋文化遺產調查研究”中期檢查情況

    2015年07月27日15:43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一、總體情況與子課題調研的進展

    本課題2010年12月27日立項、2011年2月17日開題,2012年6月經全國社科規劃辦評估檢查合格,予以滾動60萬元資助。由于本項目內容豐富、復雜,涉及地域廣泛,考慮實際工作需要,經上報申請兩次擴充課題組成員,讓各地有興趣的青年考古、歷史學者都參與到調查團隊中來,總體情況及子課題調研穩步推進,取得了比預期好的豐碩成果。

    2012年6月以來的兩年內,本課題成員出版相關專著1部(《從百越土著到南島海洋文化》)、編著1部(《海洋遺產與考古》)、編印編著2部(《海洋遺產與考古(二)》、《亞洲太平洋早期航海:海洋考古學的考察》),發表論文、調研報告、咨詢報告91篇,其中2012年50篇,2013年9篇,2014年32篇(截止6月1日)。課題組統籌規劃,跨部門、跨地區成員分頭參與各子課題的調查研究,在個案調查全面推進的基礎上,逐步展開一些綜合性與理論性的探索。

    子課題一在環中國海海洋文化遺產的理論思考方面,在《中國社會科學報》(社科基金專欄)、《成果要報》等發表4篇文章,進一步闡明了海洋文化遺產調查研究的緊迫性、海洋考古與海洋文化研究的關系、南海考古存在的問題與建議等。

    子課題二在海洋聚落、港市與多元文化遺跡的調查研究方面:有35篇文章。在以貝丘遺址為中心的史前與先秦海洋聚落方面發表11篇調研文章,其中子課題負責人焦天龍《史前中國海洋聚落考古的若干問題》總體上闡述了我國海洋聚落考古的概念、方法與對象,王富強、曹峻、藍秀、程玲、何國俊等,分別論述了膠東半島、遼東半島、錢塘江南岸、福建沿海、珠江三角洲、環海南島等貝丘密集分布區的海洋聚落宏觀形態變遷,聶政、吳夢洋、方方等還從動植物遺存、骨骼同位素、貝類采集工具等角度考察了這些海洋聚落的經濟生活。

    在歷史時期港市形態與變遷方面發表了8篇文章。甘才超、楊平平、朱芝蘭、黃忠鑫、王新天、林稚珩等,相繼就天津港近代史跡、長江口歷代港市變遷、浙東沿海漁港、福州港清代浙船會館、宋元泉州港市聚落體系、臺南港荷蘭史跡、臺灣淡水河口港市形態等,分別作了專題考察。

    涉及多元文化史跡的文章有16篇。吳春明、佟珊概述了歷史上東南沿海港市中出現的“諸蕃”文化,馬天行、黃珊、莎琪番、嘉米、姜波等分別考察了沿海秦漢六朝墓葬建構與裝飾中的外洋因素、廣西寮尾東漢墓中的帕提亞陶壺、越南泰國遺存中的漢代因素、斯里蘭卡發現的法顯史跡、中國錢幣與鄭和碑等,阿南德、賈賓、孫若昕考察了泉州、海南島、廈門等地印度、伊斯蘭及歐洲文化史跡,潘國平、孫若昕、王芳還考察了廣州、福州、廈門等地的蕃人、琉球、西班牙人等外國人墓地。

    子課題三在古代沉船船貨與海洋經貿史跡方面,有18篇文章。吳春明、劉淼分別從總體上闡述了以16世紀初期為界即葡、西航海家東漸前、后,東亞海域沉船資料所顯示海洋文化變遷。吳春明、林國聰、趙嘉斌、劉淼、周春水、羊澤林、張萬星、孫健等從個案角度研究了過去十多年我國沿海發現的三道崗、小白礁、定海、嶼頭、分流尾嶼、半洋礁、東山、南澳、南海一號、西沙等沉船考古資料,栗建安、劉淼還就我國及越南沿海的沉船陶瓷產地做綜合考察,劉淼還研究了我國東南沿海發現的16-18世紀西屬殖民地銀幣。

    子課題四在海疆經略與海防史跡方面,有6篇文章。李金明闡述了宋元以來南海疆域的發展,高建斌、林葉輝、王育龍分別就福建、廣東、南海等地的古代水師、港防炮臺、衛所烽燧、海防碑銘等史跡做專題研究。

    子課題五在傳統舟船與民間造船法式方面,有13篇研究成果。吳春明研究了百越-南島復合型獨木舟與東亞航海舟船的起源,王富強、周春水、吳春明分別就考古資料所見的蓬萊、南澳、韓國等古船進行復原,魏超、許路、張敏分別考察了青島、海澄、泉州、寧波等地的民間造船工藝與圖譜,平力、邱丹丹分析了清代圖像資料與法國早期民族志中的舟船形態。

    子課題六在傳統航技與民間航路指南方面,有9篇論文。吳春明運用民族志類比復原了亞太天文導航術的起源,張紅興、朱磊初步研究了泉州與海南征集的一批民間水路簿,深入的研究還在進行,周運中多篇論文研究了16世紀以來西方地圖中的中國沿海地名、明末清初海圖等。

    子課題七在海洋船家人文遺產方面,有10篇不同方面的研究成果。佟珊分析了沿海史前巖畫的內涵與性質,吳春明綜合分析了歷史時期“華南海商”文化的土著基礎,彭維斌從全世界媽祖史跡的時空分布探討中國東南海洋文化的擴張,潘國平、王榮國、鐘鷺藝、彭維斌、游桂香、張萍等還相繼研究了廣州南海神廟、福建昭靈廟、金門海神、閩東南送王船、王爺信仰、祈風習俗等海洋宗教信仰的內涵和性質,徐春晨考察了金門陳坑的“牽網”漁法。

    總體上看,這些成果大都是建立在調查研究新收獲的基礎上,初步建構起我國海洋文化遺產調查研究的理論與實踐的框架,并在海洋文化史研究上取得不少新的認識。

    二、學術交流與國際合作

    1.兩年來,舉辦三次中型專題學術研討會,促進課題組成員及國內外相關專家、學者的交流互動。

    2012年6月25-27日,課題組在廈門大學召開“海洋文化遺產調查研究新進展與考古學學科建設研討會”,收到海洋文化遺產各領域的調研報告、論文會議受到論文51篇,比較成熟的43篇收編為《海洋遺產與考古》一書,其中課題組成員40篇,涵蓋不同時空的海洋性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學科調查研究。

    2013年6月21日由哈佛燕京學社與本課題組聯合主辦“亞洲與太平洋的早期航海:海洋考古學的考察”(Early Navig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A Maritime 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研討會,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廈門大學、菲律賓國家博物館、英國劍橋大學、墨西哥國家博物館、美國華盛頓州交通局文化遺產部、加州海岸島嶼博物館、德克薩斯州泛美大學、波士頓大學、哈佛大學等部門與高校參會,研討會由本課題首席專家、哈佛燕京學社2012-2013年度訪問學者吳春明與哈佛大學人類學系傅羅文(Flad Rowan)教授聯合主持。與會者就16-18世紀以“馬尼拉帆船”為媒介的中美早期泛太平洋貿易遺存,提交了10篇英文論文、調查報告、沉船遺物資料。

    2014年5月24~26日,“第二屆海洋文化遺產調查研究新進展學術研討會”在廈門大學召開,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北京、天津、山東、江蘇、福建、廣東、香港、臺灣及法國、馬來西亞等地高校及文博機構50余位歷史、考古學學者與會,共收錄論文40篇,其中本課題組成員成果38篇,包括“聚落、港市與海洋經濟”、“多元文化交流史跡”、“海防與海疆歷史”、“舟船與航技”、“海洋族群與海洋民俗”等方面的內容,體現了本課題調研的最新成果。

    2.課題組成員積極參與國內外學術交流,其中國際會議18人次,國內會議13人次。

    2012年8月—2013年7月,吳春明為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研究主題為“環中國海海洋文化的起源研究”。

    2013年9月—2014年7月,吳春明為哈佛大學人類學系關聯(Affiliates)訪問學者,研究主題為“麻省薩勒姆-彼得博(Salem Peabody)博物館藏中國外銷品(瓷、銀、牙、木器)的考察研究”。

    2013年1月13日,焦天龍主持并參加美國Bishop博物館舉辦的“臺灣海峽臨近地區考古與文化遺產研討會”,宣讀“東南沿海青銅文化開端的新認識”論文。

    2013年4月3—7日,吳春明、劉淼參加美國考古學會(SAA)第七十八屆年會,分別宣讀“中國東南沿海青銅文化與早期文明”、“從16-17世紀沉船看中國東南沿海與西方世界的早期海洋文化交流”英文論文。

    2013年6月21日,吳春明、劉淼、鄧啟江參加美國哈佛燕京學社“亞洲與太平洋的早期航海:海洋考古學的考察”研討會,分別宣讀“從沉船看歐人東漸前東亞地域性海洋共同體的發展”、“16-17世紀全球化初期東西方海洋文化的交流”、“寧波小白礁遺址的調查與發掘”的英文論文。

    2013年12月12—16日,張威、范伊然、吳春明、趙嘉斌、鄧啟江、孟原召等考察肯尼亞馬林迪的水下考古發掘,并組織現場學術交流會。

    2014年5月12—16日,吳春明、劉淼、范伊然、徐路參加在美國夏威夷舉辦的“第二屆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分別宣讀了“16-18世紀華南與西方交流民族考古學考察”、“16-17世紀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西交流——以出土西班牙系銀幣和華南外銷瓷為例”、“中國水下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實踐”等論文。

    此外,劉淼、吳春明、曹峻、葛威、王新天、佟珊、杜娟、吳夢洋、石榮傳、藍達居、周運中、趙嘉斌、栗建安等多人還先后參加“中國考古學會”、“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中國百越民族史研究會”等年會及有關的專題學術會議,并提交相關論文。

    三、成果宣傳推介

    1.要報、報刊、雜志等平面媒體

    本課題立項以來,十分重視通過中央媒體等宣傳推介課題工作與成果。2012年以來的有關報道有:

    國家社科基金《成果要報》2013年9月21日(總第839期)刊登吳春明、范伊然《積極有序推進南海考古的政策建議》一文;

    《華夏考古》2013年4期刊登吳春明、孫若昕《海洋文化遺產的多學科新探索》一文;

    《中國社會科學報》“國家社科基金專欄”2012年8月22日發表吳春明《海洋文化遺產多學科研究獲新進展》一文;

    《中國社會科學報》“國家社科基金專欄”2012年6月18日發表吳春明《發掘環中國海海洋文化遺產》一文;

    《中國文物報》2012年5月11日第3版發表吳春明《中華海洋文明遺產亟待搶救保護》一文,介紹課題進展情況,呼吁全社會及文化、文物管理部門重視并共同推動這一重大人文學術工程;

    《中國社科報》2012年5月11日《黃巖島:中國主權不容置疑》,文中較大篇幅采納采訪吳春明意見,http://news.cntv.cn/20120511/112166.shtml。

    2.公益演講宣傳

    課題組成員先后應邀到多個學術機構開展與海洋文化遺產研究有關的演講與交流,宣傳海洋文化遺產調查研究的近期成果。如:

    2012年7月28日,吳春明在中國文化遺產院出水文物保護培訓班,講授《海洋考古學》、《環中國海海洋文化遺產調查研究新進展》、《中國古代航海術起源》;

    2014年2月14日,吳春明在哈佛大學人類學系東亞考古講座“環中國海海洋考古的新進展”(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Underwater Archaeology and Investigation of Maritime Cultural Heritages in Seas Surrounding China);

    2014年3月5日,吳春明在中國航海博物館學術講座“環中國海航海術的起源”;

    2014年3月22日,吳春明在海南省社科聯、省圖書館“海南國際旅游島講壇”——“海上絲綢之路的奠基:人文與技術”;

    2014年3月28日,吳春明在河北文物局水下考古培訓班,講授“海洋考古學”等;

    2014年5月21日,吳春明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出水文物脫鹽培訓班,講授《海洋考古學》、《中國航海舟船起源》、《環中國海天文航海術的起源》。

    3.中心網站常年更新

    廈門大學海洋考古學研究中心網站(http://cmaxmu.xmu.edu.cn/)即時刊發本課題相關的調研資訊、成果。

    四、存在問題與后續計劃

    課題組經過三年多的調研,取得了比預期多的、好的成果,對中華海洋文化史的認識加深了,視野開闊了。總體上完成了預期設計的調研任務,初步建構起環中國海海洋文化遺產的內涵框架,但是本課題涉及的調查研究內容跨越巨大的時、空,調研對象包括了考古學上的物質文化遺產和民族學、社會人類學、歷史文獻學、宗教學、航海學等多學科領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既豐富又龐雜,離全面、系統地把握海洋文化遺產的完整內涵,還有不少缺環。同時,調查研究成果也激發了更多、更難的學術問題,深感收獲與壓力共存、欣喜與困境交織,猶如碰觸到一座巨大的學術富礦,需要更多時間、精力與耐心去進一步的挖掘。

    1.在傳統港市遺跡及其內在變遷、以船貨為線索的沿海地區海洋經濟史跡、考古發現的歷代外來多元文化史跡、海防史跡、造船簿與水路簿等民間海洋文獻、多樣的船家人文與海洋民俗等方面,還有許多調研工作要做。而且,隨著歷年調研的深入,我們發現這些領域的調查研究是無窮無盡的,需要長期堅持。

    2.珍貴資料的整理出版。多年調查中,除了環中國海沉船資料外,還發現了一批航海水路簿等民間航海文獻、沿海多元文化史跡等,需要盡快整理、編撰,盡早付梓。

    3.調查資料的歷史分析與理論思考還需要進一步加強。無論是史前海洋聚落反映的中華先民海洋開發史、沿海港市的出現與歷代港口的變遷、最早海船與航海術的起源、中國古代帆船技術與傳統航海術的變遷、從史前航海區域到歷代航路體系的傳承發展、沿海海洋族群的變遷與中外海洋文化交流等,都可以從已調查的海洋文化物質與非物質遺產中得到線索或切入點。因此,本課題還需要充分的時間和精力,在資料整理、消化的基礎上,組織開展進一步的專題研究。

    4.下一步計劃,擬分兩步走。

    第一,穩步推進目前的工作,在現有成果基礎上,進一步補充、充實多的基礎材料,開展更多的理論研究,爭取在未來規劃的2年來內,完成原計劃的任務并按期結題,包括原設計的調研報告完成、重要海洋文化遺產資料的結集出版、最終成果的編撰。

    第二,多年的努力工作表明,海洋文化遺產調查研究內涵極為豐富,蘊含的歷史文化信息多元、復雜,是一座需要幾代人挖掘的學術富礦,本項目預計的形式上結題,并不意味著這項學術工作就可以到此收場。廈門大學海洋考古學研究中心計劃持之以恒地開展繼續這一具有重要價值的學術工程,爭取多方經費支持,持續維護調查、交流、溝通、研討的平臺作用,使得海洋文化遺產的調查研究持續成為對國家、社會做出貢獻的學術熱點、增長點,并希望得到全國哲社規劃辦的持續關注與支持。

    二、 研究成果情況

    代表性成果簡介(基本內容、主要觀點、學術價值、社會影響等);

    1.吳春明著,《從百越土著到南島海洋文化》,58萬字,文物出版社2012年12月。

    本書為北京大學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叢書之一,從考古學、民族學、歷史學等多學科角度,論述以海洋文化為特征的華南至東南亞、太平洋土著民族文化史,全書分為百越歷史與考古、南島語族起源、土著海洋文化內涵、中原華夏與華南民族關系等部分,是作者原著《中國東南土著民族歷史與文化考古學觀察》(1999)的續篇,是作者在該領域有關論著的整合。本書是迄今國內學者有關百越與南島語族關系史、環中國海海洋文化(土著)形成期的歷史與考古最系統的論述。

    2.吳春明主編,《海洋遺產與考古》,95.4萬字,科學出版社2012年12月。

    本項目前期成果匯編,為2012年6月在廈門大學舉行的本課題組成員及相關專家參加的“海洋文化遺產調查研究新進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選編。會議受到論文48篇,比較成熟的43篇收入本書,其中課題組成員40篇,涉及古代海洋聚落與港市遺跡、沉船船貨與海洋經濟史跡、海防史跡等海洋性物質文化遺產,民間造船法式、傳統航海技術、船家社會人文等海洋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涵蓋不同時空、多學科的調查研究成果。本書反映了本課題調查研究的初期進展,初步樹立了我國海洋文化遺產多學科探索的基本理論與實踐框架。

    3.吳春明主編,《海洋遺產與考古(二)》,88萬字,廈門大學海洋考古學研究中心2014年5月編印,擬由科學出版社2014年內出版。

    本項目中期成果匯編,為2014年5月在廈門大學舉行的本課題組成員及相關專家的“第二屆海洋文化遺產調查研究新進展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會議收到論文40篇,其中課題組成員38篇,包括“聚落、港市與海洋經濟”、“多元文化交流史跡”、“海防與海疆歷史”、“舟船與航技”、海洋族群與海洋民俗”等部分,既有沿海史前聚落變遷、傳統漁場與漁港、船商會館碑刻、漢代六朝墓葬裝飾中的海外因素、閩粵沿海蕃人冢與蕃鬼山等外國人墓地、閩粵沿海西屬殖民地銀幣、泉州沿海針路簿、海岸巖畫等國內海洋文化遺產調查研究最新成果,還有馬來西亞砂拉越外銷瓷、法國早期民族志中的中國帆船等源于海外的中國海洋文化遺產收集與研究,以及史前海洋經濟的骨骼同位素分析、近代港市建筑的多元文化因素、閩粵祈風石刻的文化起源、“鄭芝龍航海圖”商榷等反映本課題歷史與理論研究逐步深化的成果,受到了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中國國家博物館等點評專家的充分認可。

    4.Wu Chunming, Flad Rowan, edited in Chief, Early Navig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A Maritime 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2013,6(吳春明、傅羅文主編,《亞洲-太平洋早期航海:海洋考古學的考察》,哈佛燕京學社2013年6月。)

    本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2013年6月21日由哈佛燕京學社與本課題組聯合主辦“亞洲與太平洋的早期航海:海洋考古學的考察”研討會,來自中、美、墨、英、菲等國的海洋考古學者,就16-18世紀以“馬尼拉帆船”為媒介的中美早期泛太平洋貿易遺存,提交的10篇英文論文、調查報告、沉船遺物資料等結集,由本課題首席專家吳春明與哈佛大學人類學系傅羅文(Flad Rowan)教授聯合主編。馬尼拉帆船貿易是16世紀中國東南沿海通過東南亞、美洲聯系歐洲的主要貿易通道之一,該文集是我國學者第一次主持的重建這一東西交通重要歷史的專題成果,深化了認識,促進了海洋遺產研究領域的國際合作。

    5.吳春明、范伊然,《積極有序推進南海考古的政策建議》,國家社科基金《成果要報》2013年9月21日(總第839期)

    本文總結我國南海考古90年所取得的成績與不足,針對南海考古工作中存在總體薄弱、地域失衡、跨學科不夠等問題,提出推進南海島嶼與水下考古的若干政策建議,即應制定中長期專題規劃,加強部門協作,推動兩岸交流,統籌陸上水下,進一步擴展考古空間,形成立體式南海考古新格局,通過全面扎實的考古成果,證明中華民族發現、開發南海諸島的悠久歷史,確認我國對南海無可爭辯的主權。本文供黨和國家領導人審閱,是本課題重要的咨詢研究成果。

    6.吳春明,《發掘“環中國海”海洋文化遺產》,《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6月13日“社科基金專刊”。

    本文系統而簡明地闡述了環中國海海洋文化遺產的內涵及調查研究的學術與社會價值。認為環中國海海洋文化遺產是中華海洋先民創造并積淀下來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存。發掘研究海洋文化遺產,可以弘揚海洋文化的優秀傳統,彰顯中華海洋文化在世界海洋文明體系中的地位與價值,充實、完善中華民族多元文化傳統的新內涵;海洋文化遺產還是中華海洋文化史最直接、最真實的歷史記憶,發掘與研究海洋文化遺產,樹立海洋文化的視野,是擺脫傳統史學烙印,重建中華海洋文明史的客觀有效途徑;通過多學科整合調查研究珍貴海洋文化遺產,是文化遺產工作的一項刻不容緩的新任務,是傳承祖宗、惠及子孫的重大人文學術工程。

    7.焦天龍,《史前中國海洋聚落考古的若干問題》,載《海洋遺產與考古》,科學出版社2012年12月。

    本文提出了我國海洋聚落考古的概念、方法與對象,提出海洋聚落是指位于海岸和海島的聚落,其經濟活動中具有不同程度的開發和利用海洋資源的成分,并由此造成了其生活方式的海洋性傾向。由于全球氣候變化及人類開發的直接和結果,海岸環境的變遷與海洋聚落的調查研究是該領域研究的基礎,中國史前海洋聚落經歷了更新世后期、全新世初期、全新世中期等階段,北部、中部和南海海岸是海洋聚落形態發展的幾個不同的分區。海洋視角更新了我國聚落考古學的傳統關注領域,對今后開展海岸與海島地帶史前考古具有指導意義。

    8.黃珊,《從廣西寮尾東漢墓出土陶壺看漢王朝與帕提亞王朝的海上交通》,載《海洋遺產與考古》,科學出版社2012年12月。

    本文對近年在廣西合浦寮尾墓地M13b出土的青綠釉陶壺進行專題研究,查閱文獻和考古發掘資料,并進行成分分析,確認這件陶壺產自今伊朗西南部和伊拉克,是一件堿金屬釉陶,公元43-200年左右的帕提亞王朝,即漢代史書中提到的安息,其主人可能是帕提亞人或者羅馬人。這件陶壺在合浦的發現,增長了我們對漢代海上交通的認識,拓寬了我們研究和認知的視野。

    9.吳春明,《從南島“裸掌測星”到鄭和“過洋牽星”——環中國海天文導航術的起源探索》,《南方文物》2012年3期。

    本文通過民族志類比、民間海洋文獻鉤沉,重建華南沿海土著與太平洋南島語族原始天文導航術的文化統一性。以東南沿海為中心的我國古代天文導航術,包括了觀察日月星辰升降方位的“定向法”,以及測量不同海域星辰出水高度以判定舟船所在緯度的“定位法”,與太平洋南島語族記錄日月星辰升降方位的“星象羅盤”和以手指(掌)測量兩極星辰出水高度測星法完全一致。因此,華南海洋民族與太平洋土著間存在一個天文導航術、乃至原始航海術的共同體,“星象羅盤”術與“裸掌測星”術是這一共同體核心的海洋文化遺產。然而,由于百越-南島海洋土著缺乏本民族自身的文獻歷史,早期航海技術史“失憶”于文本“歷史”,而僅見于民族志的“殘余”,失憶于王朝正史之“中國史”而得不到彰顯,這可能就是法顯、馬可波羅或鄭和船隊等“中國史”記錄中的幾次代表性的天文航海實踐,主要發生于蘇門答臘島以西的印度洋海域的原因,因此西方的航海史學家據此主張古代中國的天文航海術是從阿拉伯人學來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

    10.吳春明,《復合型獨木舟與亞太航海術的起源》,《西岸文史集刊》第一輯,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年12月。

    東南亞、太平洋“南島語族”獨特而高超的航海技術表現在復合型獨木舟、嫻熟的使帆和星象、風向導航技術等,是成就這一族群大規模海洋擴張的航海技術保障。“復合型獨木舟”就是雙體獨木舟(Double canoe)、單邊與雙邊的邊架艇獨木舟(outrigger canoe)兩類,具備了獨木舟輕便靈活的特點,又具有抗橫向搖擺的功能。作為南島語族發源地的華南沿海的史前航海術不能與南島語族的航海術無關,本文整理研究中國古代的“舫舟”、“方舟”, 臺灣番族“蟒甲”、貴州苗族“子母船”,以及浙江跨湖橋、福建連江等暫不甚明確的考古資料,探索華南百越故地史前航海中的“復合型”獨木舟的使用,它們是“百越—南島”族群海洋文化體系的核心成分,這一發現再現了亞太航海術起源期的重要歷史。

    11.邱丹丹,《中國帆船的舟船民族學考察——以19至20世紀法國研究為例》,載《海洋遺產與考古(二)》,廈門大學海洋考古學研究中心2014年5月編印。

    幾個世紀以來,中國帆船的身影不斷出現在亞洲其他國家及歐洲的文獻、游記中,隨著歐洲船隊不斷涌向全球各個角落,一些海員開始對他們所見到的“原始的”“異域的”舟船產生濃厚的興趣,憑借他們自身的船舶知識,這些人搜集、記錄、刻畫下這些傳統木船的影像,從而為我們保留了珍貴的文字與圖像資料。本文收集整理了法國舟船民族志中對中國帆船的考察資料,展示出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中葉中國帆船最后的剪影,包括中國境內與中南半島地區。這些帆船民族志,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掌握中國傳統造船術發展末期的階段特征,正確認識中國造船技術發展史。

    12.張紅興,《泉州沿海航路針路簿的調查》,載《海洋遺產與考古(二)》,廈門大學海洋考古學研究中心2014年5月編印。

    本文概述了2012-2013年泉州沿海開展海洋文化調查過程中發現的28簿清代以來的行船針路簿,主要來自泉州沿海的晉江市金井鎮、石獅市蚶江鎮、泉州東海街道、臺商投資區佰崎回族鄉、惠安縣崇武鎮和凈峰鎮、泉港區峰尾鎮和界山鎮等地。這批針路簿沒有兩本是完全相同的,在形式與內容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同,體現了針路簿歷代相傳承、發展的特點。《順風得利》中記錄“由往南洋”航海線路是唯一一本記錄往南洋的針路簿,即使是泉州地區以前的傳世針路簿記錄南洋線路的也是十分罕見。這批針路簿的縱向對比研究,可以了解不同時期泉州地區針路簿的傳承、發展以及航海路線的變遷,而且從側面反應當時商業貿易的發展和經濟生產方式的變化。

    13.李金明,《宋元以來中國南海疆域的界限》,載《海洋遺產與考古》,科學出版社2012年12月。

    本文系統梳理、考證自宋元以來南海疆域界限的文獻記載,證明西沙和南沙群島自宋元以來就已列入中國的疆域之內、行使了主權和管轄權。首先,越南北部的交趾洋與印度尼西亞的納土納群島,被看做是與中國南海疆域西面和南面接境的兩個地方,凡來華貿易的外國船只,只要駛過納土納群島和交趾洋,則認為是進入中國之境。其次,中國南海諸島的范圍相當廣闊,它起自廣東潮州,曲折連綿,向海中延伸,一面至爪哇,一面至文萊和沙巴,一面至越南東南端的昆侖島。第三,越南中部的外羅海,是中外兩條東西航線的匯合點,它與從海南島南面一直延伸到昆侖洋面的七洲洋,一起成為中國海域與外國海域的天然界限,而位于七洲洋東面的南沙群島海域亦普遍被認為是中外海洋的分界。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成果情況。

    序號

    成果名稱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字數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1

    從百越土著到南島海洋文化

    吳春明

    專著

    文物出版社

    2012年12月

    58萬

     

    2

    海洋遺產與考古

    吳春明

    主編

    文集

    科學出版社

    2012年12月

    95.4萬

     

    3

    海洋遺產與考古(二)

    吳春明

    主編

    文集

    廈門大學海洋考古學研究中心2014年5月編印

    科學出版社2014待版

    88萬

     

    4

    Early Navig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A Maritime 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

    (亞洲-太平洋早期航海:海洋考古學的考察)

    吳春明

    傅羅文

    主編

    文集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2013,6

    (哈佛燕京學社

    2013年6月編印)

    21萬

     

    5

    福建連江定海灣沉船考古

    趙嘉斌

    吳春明

    主編

    研究報告

    科學出版社

    2011年5月

    83萬

    2011年度全國文化遺產十佳圖書;

    2013年度福建省第十屆優秀社科成果二等獎

    6

    發掘“環中國海”海洋文化遺產

    吳春明

    論文

    《中國社會科學報》

    “社科基金專刊”

    2012年6月13日

    0.3萬

     

    7

    復合型獨木舟與亞太航海術的起源

    吳春明

    論文

    《西岸文史》第1輯,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2年11月

    1.1萬

     

    8

    “欽定平定臺灣凱旋圖”與“福州城臺景觀圖”中的清初“福船”

    平  力

    論文

    《西岸文史》第1輯,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2年11月

    1.2萬

     

    9

    福建海澄鄭氏造船圖譜與月港“福船”

    徐  路

    論文

    《南方文物》

    2012年3期

    0.9萬

     

    10

    “鯊綾”、“牽繒”與“綠眉毛”——閩浙傳統帆船形態及其重建

    張  敏

    論文

    《南方文物》

    2012年3期

    1.2萬

     

    11

    從南島“裸掌測星”到鄭和“過洋牽星”——環中國海天文導航術的起源探索

    吳春明

    論文

    《南方文物》

    2012年3期

    1.6萬

     

    12

    從東夷、百越到華南“漢人”:亞太海洋文化的土著性

    吳春明

    佟  珊

    論文

    《百越研究》第三輯,暨南大學出版社

    2012年7月

    1.2萬

     

    13

    水下考古學中的海洋文化史研究

    吳春明

    論文

    《水下考古學研究》第一卷,科學出版社

    2012年8月

    1.1萬

     

    14

    海洋文化與海洋考古

    吳春明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

    科學出版社

    2012年12月

    1.0萬

     

    15

    史前中國海洋聚落考古的若干問題

    焦天龍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

    科學出版社

    2012年12月

    1.0萬

     

    16

    膠東岳石文化瀕海河岸聚落

    王富強

    張  博

    李洪金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

    科學出版社

    2012年12月

    1.2萬

     

    17

    杭州灣南岸史前聚落的變遷與海洋適應

    曹  峻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

    科學出版社

    2012年12月

    1.1萬

     

    18

    環海南島的史前聚落與海洋文化

    何國俊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

    科學出版社

    2012年12月

    1.0萬

     

    19

    艋舺、大稻埕、淡水港:清代臺灣港市聚落的三種型態

    林稚珩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

    科學出版社

    2012年12月

    1.6萬

     

    20

    遼寧綏中三道崗元代沉船航路與性質的再認識

    吳春明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

    科學出版社

    2012年12月

    1.0萬

     

    21

    浙江寧波象山小白礁一號沉船的重要考古發現

    林國聰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

    科學出版社

    2012年12月

    1.0

     

    22

    福建連江定海灣沉船陶瓷

    趙嘉斌

    劉  淼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

    科學出版社

    2012年12月

    1.5萬

     

    23

    福建平潭嶼頭海域的古代沉船

    周春水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

    科學出版社

    2012年12月

    1.2萬

     

    24

    福建平潭分流尾嶼五代沉船的港口、航線與性質

    羊澤林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

    科學出版社

    2012年12月

    1.1萬

     

    25

    福建漳州半洋礁一號沉船遺址的內涵與性質

    羊澤林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

    科學出版社

    2012年12月

    0.9萬

     

    26

    福建東山冬古沉船出水陶瓷器研究

    劉  淼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

    科學出版社

    2012年12月

    1.3萬

     

    27

    廣東“南海I號”沉船船貨的內涵與性質

    張萬星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

    科學出版社

    2012年12月

    1.3萬

     

    28

    廣東“南澳Ⅰ號”明代沉船與東南地區海外貿易

    孫  健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

    科學出版社

    2012年12月

    1.4萬

     

    29

    2009—2010年西沙群島水下考古新收獲

    趙嘉斌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

    科學出版社

    2012年12月

    1.2萬

     

    30

    略談我國沉船遺址出水陶瓷器及相關問題

    栗建安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

    科學出版社

    2012年12月

    1.0萬

     

    31

    越南沿海幾處沉船出水陶瓷的產地

    劉  淼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

    科學出版社

    2012年12月

    1.3萬

     

    32

    漢代南海的海洋文化交流:越南和泰國的考古證據

    莎琪番·蘇里坎婭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

    科學出版社

    2012年12月

    1.0萬

     

    33

    從廣西寮尾東漢墓出土陶壺看漢王朝與帕提亞王朝的海上交通

    黃  珊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

    科學出版社

    2012年12月

    1.萬

     

    34

    斯里蘭卡五世紀阿布哈亞基里亞(Abhayagiriya)寺廟與法顯

    嘉米·拉那星赫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

    科學出版社

    2012年12月

    1.2萬

     

    35

    斯里蘭卡發現的中國古代錢幣

    嘉米·拉那星赫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

    科學出版社

    2012年12月

    1.4萬

     

    36

    泉州港的古印度文化史跡

    阿南德·星·薩拉姆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

    科學出版社

    2012年12月

    1.3萬

     

    37

    海南島的伊斯蘭史跡與南海海洋文化

    賈  賓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

    科學出版社

    2012年12月

    1.0萬

     

    38

    “鄭和布施錫蘭山碑”小考

    姜  波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

    科學出版社

    2012年12月

    0.9萬

     

    39

    福州地區的琉球墓與琉球國朝貢歷史

    孫若昕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

    科學出版社

    2012年12月

    1.2萬

     

    40

    “鄭延平王慶誕芳蹤碑”、“鄭氏附葬祖父墓志”與明鄭集團的海洋活動

    逯  鵬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

    科學出版社

    2012年12月

    1.0萬

     

    41

    宋元以來中國南海疆域的界限

    李金明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

    科學出版社

    2012年12月

    1.1萬

     

    42

    海南明代海防衛所與烽燧的調查與試掘

    王育龍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

    科學出版社

    2012年12月

    1.0萬

     

    43

    福州閩安清代水師官員墓葬調查研究

    高建斌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

    科學出版社

    2012年12月

    1.1萬

     

    44

    “南島語族”復合型獨木舟與東亞

    吳春明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

    科學出版社

    2012年12月

    1.1萬

     

    45

    蓬萊古船及相關問題研究

    王富強

    姜國鈞

    閆旭東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

    科學出版社

    2012年12月

    1.1萬

     

    46

    明代南京四大船廠與鄭和下西洋

    周運中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

    科學出版社

    2012年12月

    1.0萬

     

    47

    山東青島沿海民間漁船建造工藝調查

    魏  超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

    科學出版社

    2012年12月

    1.1萬

     

    48

    四種福建民間造船簿

    許  路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

    科學出版社

    2012年12月

    0.6萬

     

    49

    朝鮮半島傳統木帆船的發現與研究

    吳春明

    張  陟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

    科學出版社

    2012年12月

    1.1萬

     

    50

    古代航海術中的天文導航——從中國史到南島民族志的再思考

    吳春明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

    科學出版社

    2012年12月

    1.8萬

     

    51

    海南民間“更路簿”考釋

    朱  磊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

    科學出版社

    2012年12月

    1.1萬

     

    52

    從媽祖史跡看中國東南海洋文化的擴張

    彭維斌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

    科學出版社

    2012年12月

    1.1萬

     

    53

    廣州“南海神廟”神祗的演變

    潘國平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

    科學出版社

    2012年12月

    1.2萬

     

    54

    海洋與造神:以金門、澎湖為例

    鐘鷺藝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

    科學出版社

    2012年12月

    1.2萬

     

    55

    金門陳坑的“牽網”漁法

    徐春晨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

    科學出版社

    2012年12月

    1.2萬

     

    56

    積極有序推進南海開會的政策建議

    吳春明

    范伊然

    報告

    國家社科基金《成果要報》

    2013年9月21日

    0.4萬

     

    57

    海洋文化遺產的多學科新探索

     

    吳春明

    孫若昕

    論文

    《華夏考古》

    2013年第4期

    1.1萬

     

    58

    16世紀西方地圖的中國沿海地名考

     

    周運中

    論文

    《歷史地理》二十八輯

    2013年

    1.5萬

     

    59

    牛津大學藏明末萬老高閩商航海圖研究

    周運中

    論文

    澳門《文化雜志》

    2013年夏季刊

    1.0萬

     

    60

    百越先民的航海技術擬測

    吳春明

    論文

    中國百越民族史研究會第十六次年會,廣州2013年12月2-4日

    1.3萬

     

    61

    廈港漁民海洋社會人文的調查研究

    藍達居

    論文

    中國百越民族史研究會第十六次年會,廣州2013年12月2-4日

    1.1萬

     

    62

    明代前期海禁政策下的陶瓷器輸出

    劉  淼

    論文

    《日本出光美術館館刊》161期

    2013年3月

    1,3萬

     

    63

    The early maritime cultural interaction between East and West——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shipwrecks of 16-17 century investigated in southeast Asia

    吳春明

    劉  淼

    論文

    SAA 78th Annual Meeting

    Honolulu, Hawaii

    April 3-7, 2013

    1.3萬

     

    64

    A preliminary study on shipwrecks of the precontact perio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maritime trade network in East Asia

    吳春明

    論文

    Early Navig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A Maritime 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June 21-23, 2013

    1.4萬

     

    65

    An Ethno-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 of Maritime Cultural Interaction between Southeast China and West World during 16-17 Century

    吳春明

    論文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 Hawaii, May12-16,2014

    1.2萬

     

    66

    先秦時期膠東與遼東海上文化交流綜論

    王富強

    孫兆鋒

    李芳芳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二)》,廈門大學海洋考古學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編印

    1.1萬

     

    67

    膠東半島海洋聚落生業經濟的初步研究

    聶  政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二)》,廈門大學海洋考古學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編印

    1.1萬

     

    68

    閩中沿海新石器時代海洋性聚落的變遷

    藍  秀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二)》,廈門大學海洋考古學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編印

    1.0萬

     

    69

    南海北岸先秦濱海與河岸聚落

    肖一亭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二)》,廈門大學海洋考古學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編印

    1.0萬

     

    70

    珠江三角洲史前期海洋聚落宏觀形態的變遷

    程  玲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二)》,廈門大學海洋考古學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編印

    1.2萬

     

    71

    我國東南沿海史前居民的貝類捕食工具

    方  方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二)》,廈門大學海洋考古學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編印

    0.9萬

     

    72

    曇石山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骨碳氮穩定同位素分析與海洋性聚落的食物結構

    吳夢洋

    葛  威

    陳兆善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二)》,廈門大學海洋考古學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編印

    0.9萬

     

    73

    長江口古代港市宏觀聚落的變遷

    楊平平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二)》,廈門大學海洋考古學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編印

    1.2萬

     

    74

    宋元時期泉州港市聚落形態體系

    王新天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二)》,廈門大學海洋考古學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編印

    1.3萬

     

    75

    海澄月港的考古調查與測繪

    姜  波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二)》,廈門大學海洋考古學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編印

    1.0萬

     

    76

    浙東沿海傳統漁場、漁港與漁業文化

    朱芝蘭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二)》,廈門大學海洋考古學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編印

    0.9萬

     

    77

    海洋“諸蕃”融合的歷史考古考察

    吳春明

    佟  珊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二)》,廈門大學海洋考古學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編印

    1.6萬

     

    78

    閩粵桂沿海秦漢六朝墓葬建構中的早期海洋因

    馬天行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二)》,廈門大學海洋考古學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編印

    1.3萬

     

    79

    臺南熱蘭遮城址與臺灣的荷蘭史跡

    林稚珩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二)》,廈門大學海洋考古學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編印

    0.8萬

     

    80

    鼓浪嶼近代建筑多元文化因素論綱

    孫若昕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二)》,廈門大學海洋考古學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編印

    1.1萬

     

    81

    廣州的“蕃人冢”與“番鬼山”

    潘國平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二)》,廈門大學海洋考古學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編印

    1.3萬

     

    82

    廈門鼓浪嶼十八世紀西班牙海商墓

    王  芳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二)》,廈門大學海洋考古學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編印

    0.9萬

     

    83

    中國東南沿海發現的16-18世紀西屬殖民地銀幣

    劉  淼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二)》,廈門大學海洋考古學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編印

    1.4萬

     

    84

    九龍江口的兩岸港防體系

    林葉輝

    常  浩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二)》,廈門大學海洋考古學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編印

    1.1萬

     

    85

    廣東南澳的海防碑銘

    高健斌

    張  敏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二)》,廈門大學海洋考古學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編印

    1.0萬

     

    86

    廣東“南澳Ⅰ號”沉船初探

    周春水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二)》,廈門大學海洋考古學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編印

    1.0萬

     

    87

    中國帆船的舟船民族學考察——以19至20世紀法國研究為例

    邱丹丹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二)》,廈門大學海洋考古學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編印

    1.4萬

     

    88

    瓦克瓦克、哇阿哇為塞舌爾與馬達加斯加考

    周運中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二)》,廈門大學海洋考古學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編印

    1.1萬

     

    89

    “鄭芝龍航海圖”商榷

    周運中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二)》,廈門大學海洋考古學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編印

    1.0萬

     

    90

    泉州沿海航海針路簿的調查

    張紅興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二)》,廈門大學海洋考古學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編印

    1.5萬

     

    91

    歷史時期“華南海商”文化的夷越基礎

    吳春明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二)》,廈門大學海洋考古學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編印

    1.4萬

     

    92

    東亞海岸巖畫內涵的初步分析

    佟  珊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二)》,廈門大學海洋考古學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編印

    1.2萬

     

    93

    福清昭靈廟宋代海神信仰探微

    王榮國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二)》,廈門大學海洋考古學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編印

    1.1萬

     

    94

    閩南“送王船”習俗的海洋性與土著性

    彭維斌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二)》,廈門大學海洋考古學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編印

    1.3萬

     

    95

    閩東閩南王爺信仰的比較分析

    游桂香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二)》,廈門大學海洋考古學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編印

    1.1萬

     

    96

    閩中航海祈風史跡探源

    張  萍

    吳春明

    論文

    《海洋遺產與考古(二)》,廈門大學海洋考古學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編印

    1.2萬

     

    課題組供稿

     

    (責編:實習生、張文卓(實習生))
    国产成人麻豆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激情亚洲一区国产精品|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视频一区| 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亚洲成人国产精品| 久久精品视频在线看99| 揄拍自拍日韩精品| 久久精品免看国产| 国产系列高清精品第一页| 日韩蜜芽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91麻豆国产精品91久久久| 91精品国产肉丝高跟在线| 国产麻豆9l精品三级站| 精品熟女少妇aⅴ免费久久 |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AV片国产| 日韩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 2022国产成人精品福利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一线岛国|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婷婷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 日韩AV无码精品一二三区| 四虎亚洲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久久99精品久久久大学生| 91精品国产免费| 99久热re在线精品视频| 日韩欧精品无码视频无删节|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久久|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综合| 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偷窥女厕 |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 奇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2022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三区| 成人精品视频99在线观看免费| 中文字幕免费视频精品一 | 国产精品社区在线观看|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