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1、研究計劃總體執(zhí)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項目2012年10月正式立項,同年11月召開項目開題報告會,在開題報告會上,確定了課題組成員的任務分工,制定了總體的研究思路和寫作框架;隨后,項目組全體成員立即展開積極的研究工作,時至今日,已經(jīng)基本完成了既定的階段性研究目標。按照項目設計,本項目的研究成果將由六個專題研究報告組成,具體內(nèi)容分別為:(1)導論部分著重研究西方哲學中國化的概念、發(fā)生原因、歷史形態(tài)、趨勢和影響,并對西方哲學中國化的歷史意義進行評價與定位;(2)專題研究《建國以來中西哲學會通的主要形態(tài)》,意在探索中西哲學會通的主要面貌、內(nèi)在機理、主要問題和發(fā)展趨勢等內(nèi)容;(3)專題研究《西方哲學中國化過程中重要觀念的譯介及其與中國哲學的互關系》以西方哲學中國化過程中的一些重要觀念為研究對象,力求對公與私、自由與平等、民族與國家等觀念的譯介及其與中國哲學的互動關系進行一個系統(tǒng)的梳理;(4)專題研究《現(xiàn)代性價值中國化進程的內(nèi)在邏輯探究》,重在考察西方哲學中國化進程中一系列現(xiàn)代性價值的輸入給中國人帶來的現(xiàn)實道德困境及其出路;(5)專題研究《西方科技哲學對中國科技哲學及科技文化價值觀的影響研究》,集中研究西方科技哲學對中國當下科學精神的形成、科技價值觀的確立、科技文化發(fā)展、科技創(chuàng)新主體思維方式變革與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的促進與導向功能;(6)專題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與西方哲學中國化的比較性研究》,則試圖從兩種哲學中國化的理論基點、理論建構(gòu)及其現(xiàn)實影響等方面宏觀地展示兩種哲學中國化的相互關系。各專題研究均在所擬定的研究提綱的基礎上,進行著各章節(jié)的寫作工作,約已完成了40%的寫作計劃,形成了20萬字的寫作稿,可以說,整個項目的研究進展正有序地進行著。
2、調(diào)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第一,進行了大量的實地調(diào)研。為配合本課題的研究工作,本課題組成員以國內(nèi)外知名高校學府及科研院所等為依托對西方哲學思想的重要理論形成的國家和地區(qū)進行實地考察、對有影響的國內(nèi)外著名哲學家開展人物訪談、有針對性地與國內(nèi)外哲學學術團體進行座談、組織與參加與課題相關的國內(nèi)外學術交流活動。
第二,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的文獻資料。本課題組成員以國內(nèi)外知名圖書館為依托,圍繞研究主題對西方哲學的文本梳理、西學東漸的影響歷程、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返本開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綜合創(chuàng)新等進行了大量的資料搜集和整理工作。
第三,定期召開與參加同課題相關的學術會議。課題立項后,每年以主題研討、課題報告和專家座談的形式召開各類學術會議,推進課題研究。同時,資助課題組成員參加國內(nèi)與本課題相關的學術會議,進行交流研討。
第四,進行國際學術交流。2012年9月下旬,謝地坤研究員應德國柏林自由大學邀請,前往德國就中西方哲學尤其是中西方哲學對話進行研討。2013年8月4-11日,謝地坤研究員參加在希臘首都雅典舉辦的第23屆世界哲學大會,就東西方哲學的比較與融通問題進行研討,并連任國際哲學執(zhí)委會中國唯一代表。2012年10月,分課題負責人張東輝副教授前往英國以《西方哲學翻譯的若干問題》進行為期六個月的訪學。
3、成果宣傳和推介情況
項目立項以來,項目組成員積極在國家級以上學術期刊發(fā)表一系列階段性成果,獲得了一定的社會反響(詳見以下列表);并在《哲學中國網(wǎng)》上宣傳和推廣項目成果;此外,嚴格按照國家社會科學規(guī)劃辦的要求,每半年報送一次《工作簡報》,時至今日,共報送過三期,計劃在2014年7月份報送2014年1-6月份的研究進展及科研成果。
4、研究中存在的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存在的問題:第一,部分課題組成員在京外高校工作,承擔大量教學工作,在時間與精力上存在較大的壓力。第二,課題在申報時的資金資助為80萬元,但因相關原因,獲得立項時資助為40萬元,資金的缺口,造成部分研究資料獲取的困難和進一步學術交流的壓縮。
改進措施:針對以上課題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一方面通過課題組成員自身的調(diào)節(jié),解決教學與科研的矛盾,或者通過增加課題組成員解決科研力量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院里增加了一定數(shù)額的資金支持,將緩解課題研究資金不足的問題,還會考慮獲得其他高校和所里支持的辦法。
研究心得:一方面,課題組成員科研水平與研究能力的不斷提高。通過本課題主題、框架、思路的確立,課題組成員在各自的學術興趣和專長中凝練了研究方向,整體科研實力得到加強,發(fā)表了諸多有影響的學術論文,可以從取得的項目階段性成果中得到確證。另一方面,學術觀點的深入提煉,使課題研究的理論價值與實踐影響力不斷增強。通過辨析“西學東漸”、“西方哲學在中國”和“西方哲學中國化”等范式的異同,將西方哲學的中國化歷程與時代的重要理論實踐問題相結(jié)合,不斷凸顯西方哲學中國化的意義和價值。
意見建議:對于課題的研究成果加大支持力度,如在獲得出版資助、入選文庫以及獲獎評比等方面多加支持。
二、研究成果情況
1.《我國西方哲學研究的反思》,由謝地坤研究員發(fā)表于《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12年第12期。
文章論述了我國的西方哲學研究的特點,指出我們在面對西方哲學這個異質(zhì)文化的時候,不是表現(xiàn)得矛盾彷徨、猶豫不決,就是走向非此即彼、 或西或中的兩極。作者認為,我們必須正視這些問題,真正把西學看作是一項艱苦的勞動和“創(chuàng)造性的理論轉(zhuǎn)變”,不能滿足于單純地翻譯介紹西方哲學,而是要主動地把西學研究與中國的文化、國情、現(xiàn)實結(jié)合起來。我們必須努力提高自己的哲學素養(yǎng),提高自己的漢語和外語水平,真正做到學貫中西,融通中西,為中西哲學的融通與中國哲學的新生提供廣闊的資源。這樣,我們才可能使中國的西方哲學研究從“接著講”和“對著講”,進入“自己講”的自主創(chuàng)新的境界,才能不辜負時代的期望,開創(chuàng)出中國學者的西方哲學研究的新篇章。
2.《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的中國商業(yè)道德的若干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由謝地坤研究員發(fā)表于《哲學動態(tài)》2013年第4期。
本文系統(tǒng)地論述和分析了中國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與商業(yè)道德的關系問題;仡欀袊鴼v史,應當說,在中國真正實行市場經(jīng)濟的時間并不長。雖然中國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取得了矚目的成績,但是,也面臨著很多理論和實踐問題,其中商業(yè)道德作為市場經(jīng)濟的重要因素,近年來受到政府、社會和理論界的廣泛重視,因此,對這個問題的研究不僅有重大的實踐意義,對于我們?nèi)绾伟l(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也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本文發(fā)表后很快被《人大復印資料》(倫理學)(2013年第8期)和《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3年第10期)全文轉(zhuǎn)載,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3.《理性的迷失與堅守》,由李俊文研究員發(fā)表于《哲學動態(tài)》2013年第12期。
本文立足于西方理性歷程的變幻,對20世紀人類理性精神的迷失與如何堅守
做了深入的思考。全文有三部分組成:其一,德意志的圖景與理性的命運。通過考察具有代表性的德意志歷史圖景,總結(jié)出在德意志復興的歷史上民族精神的分裂:一方面是統(tǒng)治世界的帝國之夢,另一方面是獻身于人類的精神追求。其二,理性毀滅的人性根源分析。經(jīng)歷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德國,致使理性迷失了方向,甘當神話信仰的俘虜,理性走向了毀滅。西方馬克思主義后繼者側(cè)重于從大眾的性格結(jié)構(gòu)、心理趨向、人的自由等方面揭示理性毀滅的深層根源。其三,知識分子對理性的訴求。知識分子應在理性迷失而走向反面時保持一顆清醒冷靜的心靈,并擔負起承接理性希望的開路先鋒。為此,有良知的知識分子堅守人類理性的精神,承負重建理性的使命與希望。
4.《費希特知識學從絕對自我到相互承認的思想嬗變》,由張東輝副教授發(fā)表于《哲學動態(tài)》2013年第4期。
本文主要研究了費希特知識學從絕對自我到相互承認的思想嬗變過程。費希特的知識學作為一個科學的系統(tǒng)具有兩個基本特征:第一,具有一個絕對的第一原理,這個原理是絕對確實的,是其他一切確實性的基礎;第二,在自身具有系統(tǒng)的形式,而且這種形式必須由其自身論證出來,而決不能在任何方面從其他科學借用過來。費希特最初選擇了“絕對自我”作為解釋一般科學得以可能的第一原理和最終根據(jù),使它的形式符合內(nèi)容,而它的內(nèi)容又符合形式。但后來由于其理論的困難,費希特經(jīng)歷了一個逐步將知識學的重心從單純的絕對自我轉(zhuǎn)向主體之間的相互承認的變化過程。本文發(fā)表后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3年第8期)轉(zhuǎn)載了主要觀點。
5.《阿多諾對基礎本體論的社會批評》,由楊順利副教授發(fā)表于《哲學研究》2013年第7期。
本文認為,阿多諾對基礎本體論的批評是一種社會批評。對人類的生存困境既進行分析診斷又給出救贖之道的哲學話語,阿多諾稱之為“本真性行話”:它將人們的虛弱與虛無這一衰敗的時代癥侯當成了頂禮膜拜的對象;作為一類新的概念拜物教,這種行話看上去是對虛無主義的克服,實則是對它的更深層次的表露。顯然,阿多諾這里關心的問題不同于一般的海德格爾專家。因此,他對基礎本體論的批評是一種社會批評。
6.《亞里士多德實踐哲學的內(nèi)在背反及其現(xiàn)代效應——從倫理學與形而上學的關系》,由王艷秀博士發(fā)表于《道德與文明》2013年第1期。
亞里士多德一方面通過一種經(jīng)驗主義的辯證法討論實踐哲學問題,另一方面,在論述至善作為一種內(nèi)在的合目的性時又預設了一個形而上學前提,這導致亞里士多德在面對實踐哲學與形而上學的關系時態(tài)度曖昧,陷入一種理論上的自相矛盾。導致這種內(nèi)在悖謬的理論根源在于亞氏沒有明確區(qū)分知識論的形而上學與倫理學的形而上學,進而沒有區(qū)分形而上學意義上的至善與經(jīng)驗意義的具體個別的善。這種混淆會導致僅具有知識論意義的具體的善的充當形上的善,即具體的善的僭越,同時也會模糊個人的善與社會的善的界限,從而導致美德的恐怖統(tǒng)治。
7.《費希特先驗知識學:從認識論到存在論》,由趙劍博士發(fā)表于《哲學動態(tài)》2013年第3期。
近代以降,從康德到胡塞爾、從黑格爾到海德格爾,先驗論的堅持與修正是一條鮮明的主線。這也構(gòu)成了一幅豐富多變、相互穿插的先驗論譜系。其中,對時間的不同處理往往是哲學家們交匯和分歧之所在。作為康德與謝林、黑格爾之間的人物,也作為現(xiàn)象學的思想來源之一,費希特的先驗論有其特殊價值,或許能為該譜系的疏通提供某種支持。
8.《試論科學哲學的中國化》,由易顯飛發(fā)表于《哲學研究》2013年第9期。
在展望21世紀中國科學哲學的發(fā)展時,“科學哲學的中國化”是一個重要論題。從科學技術與社會(STS)的關系來看,基于問題意識與導向,面向“中國的科學與社會”進行哲學反思也是中國化科學哲學形成的要求。要實現(xiàn)科學哲學中國化,需要進一步奠定堅實的學術基礎,對于哲學和科學都必須有相當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必須吸收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精華,必須立足于中國的現(xiàn)實,在融合中、西兩種異質(zhì)思想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立足于中國的實際,提出自己的問題。
序號 |
成果名稱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fā)或出版時間 |
字數(shù) |
轉(zhuǎn)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
1 |
我國西方哲學研究的反思 |
謝地坤 |
學術論文 |
《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12年第12期 |
8000 |
|
2 |
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的中國商業(yè)道德的若干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 |
謝地坤 |
學術論文 |
《哲學動態(tài)》2013年第4期 |
12000 |
被《人大復印資料》(倫理學)(2013年第8期)和《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3年第10期)全文轉(zhuǎn)載 |
3 |
《從哲學高度把握道德文明建設的基本特性》 |
謝地坤 |
理論論文 |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11月15日 |
1000 |
|
4 |
哲學的使命就是促進人的存在 |
謝地坤 |
學術論文 |
《社會科學報》2014年4月17日 |
3000 |
|
5 |
解讀盧卡奇的理性精神
|
李俊文 |
學術論文 |
《哲學動態(tài)》2012年第12期 |
10000 |
|
6 |
理性的迷失與堅守 |
李俊文 |
學術論文 |
《哲學動態(tài)》2013年第12期 |
10000 |
|
7 |
費希特知識學從絕對自我到相互承認的思想嬗變 |
張東輝 |
學術論文 |
《哲學動態(tài)》2013年第3期 |
9000 |
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3年第8期)轉(zhuǎn)載主要觀點 |
8 |
再論黑格爾的‘兩個凡是’命題 |
張東輝 |
學術論文 |
《世界哲學》2013年第4期 |
9000 |
|
9 |
阿多諾對基礎本體論的社會批評 |
楊順利 |
學術論文 |
《哲學研究》2013年第7期 |
10000 |
|
10 |
亞里士多德實踐哲學的內(nèi)在背反及其現(xiàn)代效應——從倫理學與形而上學的關系看 |
王艷秀 |
學術論文 |
《道德與文明》2013年第1期 |
8000 |
|
11 |
費希特先驗知識學:從認識論到存在論 |
趙劍 |
學術論文 |
《哲學動態(tài)》,2013年第3期 |
12000 |
|
12 |
女性主義技術研究的特征探析 |
易顯飛 |
學術論文 |
《哲學動態(tài)》2013年第7期 |
10000 |
|
13 |
試論科學哲學的中國化 |
易顯飛 |
學術論文 |
《哲學研究》2013年第9期 |
8000 |
|
114 |
西方技術創(chuàng)新生態(tài)價值取向的歷史變遷:從思維方式的視角看 |
易顯飛 |
學術論文 |
《山西大學學報》2013年第2期 |
100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