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自2012年底批準立項以來,本課題組按照申報計劃認真地展開了深入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進展。在項目負責人的協調下,經過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課題組以及中國社科院余江教授和清華大學高旭東教授反復研討和認真準備及論證,課題組于2013年3月26日下午進行了重大課題的開題報告暨課題研討會,來自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和北京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以及北京企業國際化經營研究基地以及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相關領導、專家和課題組全體成員參加本次會議,并就課題未來研究的重點、研究的關鍵問題以及整個研究設計與實施等進行了充分的研討和交流。有關本課題各子課題的名稱及其關系如下圖所示:
圖 本課題的總體研究框架
在開題報告之后,課題組以創新驅動戰略為基本出發點,對于“企業→產業/區域→國家”層面的創新驅動戰略展開了“立體式”研究:一是橫向靜態部分,即研究在給定時間點自主創新型技術趕超戰略實施的因果機制;二是縱向動態部分,即國家實現技術趕超的動態創新管理過程。研究內容涵蓋國家層面自主創新型技術趕超的基本理論與國際經典案例,不同企業、產業和技術領域中自主創新型技術趕超的戰略模式、實施路徑以及相應的宏觀政策建議。
迄今為止,本課題及其所包括的5個子課題(2013年中旬,又根據課題需要增加了一項子課題)均在有條不紊地按照計劃進行推進中。為了配合項目的總體推進和各子課題的順利開展,在過去一年半的時間里,我們重點對以下問題進行了探索: 1)國家層面的產業領域趕超潛力評價與選擇;2)產業層面的技術領域趕超潛力評價與選擇;3)新興技術市場層面的趕超技術選擇與評價;4)企業層面的具體技術類型的趕超潛力評價與選擇。經過項目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我們已經完成了初期的研究工作,并取得可喜進展:
第一, 我們成功發表了相關學術研究論文28篇,其中22篇中文CSSCI檢索論文,5篇英文SSCI檢索論文。而且,還分別有多篇中英文學術論文在審稿中或撰寫中,有關具體的成果清單,請參閱后面的相關內容。
第二, 我們在初期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已經完成了多部研究報告草稿,并將其中一部分整理成了咨詢報告,報送給了相關政府部門,其中有一篇已經得到了中央領導的批示和關注。
第三, 我們已經選擇了多家典型的案例企業進行研究,深入剖析其成功實現技術趕超的關鍵促進因素、障礙因素和趕超戰略與趕超路徑的選擇及其市場效果。
第四, 結合該課題的進展,我們成功地培養了博士研究生2名,碩士研究生3名,MBA學生6名。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調研數據整理運用、文獻資料收集整理、學術會議、學術交流、國際合作等)
在具體的項目實施層面,我們的工作重點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相關文獻和梳理與提煉,繼續收集國內外的相關學術研究以及各國技術趕超的經驗和教訓;二是選擇案例企業進行深入研究,分析并揭示各個案例企業在趕超技術對象的選擇、具體的技術趕超實施戰略和路徑選擇等方面的具體做法,一方面揭示具體的技術趕超戰略和技術趕超路徑及其相應的關鍵影響因素,另一方面也為后期的大規律問卷調查奠定基礎;三,在案例研究和文獻梳理的基礎上,對專家和高層管理者以及企業研發人員進行訪談,設計調查問卷,并進行小規模的預調查,并進行初步的統計分析和效度檢驗。如上所述的26篇學術研究論文和相關的研究報告及咨詢報告,就是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提煉和整理而成的。同時,配合項目的進展以及出于擴散研究成果的需要,課題組成員也積極參與組織與推動相關的學術會議,參與學術交流,并與多位外國專家展開了初步的國際合作,如國際技術管理協會IAMOT(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技術管理與創新國際會議(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ICMIT))、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Information and Creativity Support Systems(KICS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rvice Systems and Service Management (ICSSSM)、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IEEM)、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rvice Science and Innovation (ICSSI) 以及美國市場學會的年會和服務興趣群體的國際學術會議等。同時,項目負責人還應邀出席了中國商業文化管理學術會議、國際營銷科學與信息技術大會 (MSIT)、全球化與中國創新國際會議以及2014“科技創業與中國創新型經濟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等,并做大會主題報告,與參會的國內外專家進行了交流和研討。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成果發布會、《工作簡報》報送情況、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及采用情況等)
在過去一年半時間里,課題組按照要求向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提交了相關的工作簡報。同時,課題組成員還每兩周召開一次碰頭會,彼此匯報相關的工作進展,研討遇到的問題和提出對策方案,并對所取得的成果進行匯總和提煉,完成論文與研究報告及咨詢報告的寫作。目前,課題組已完成多篇國家社科基金專刊和新華社內參稿件的草稿,目前正在修改完善中。而且,目前已有1篇稿件成功地發表在中國社科會報上,1篇稿件成功地被新華社內參選用并得到了國家中央領導人的批示。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進展情況。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基本內容、主要觀點、學術價值、社會影響等);
如前所述,在項目組成員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已經成功地發表了28篇學術研究論文,完成了多篇研究報告與咨詢報告的寫作。限于篇幅,下面僅就部分代表性成果加以介紹:
1.Yue Zhang, Jiang Yu and Yanmei Liu, Evolutionary dynamics of high technology industry: modeling of semiconductor sector in China, 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 Vol. 7 No. 2, 2013, pp. 194-214(SSCI)
該文旨在研究制造因素和市場條件對發展中國家高技術產業發展的塑造與更新作用。為此,該文在案例研究(包括訪談)和文獻綜述的基礎上,開發了新的評估框架,用來評價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中市場和制造因素對高技術產業發展的影響。在研究中,我們發現制度因素和市場動態之間存在的交互作用,并共同對產業結構和中外合作伙伴安排的戰略選擇產生重要影響。同時,在研究框架中,我們也剖析了互補資產的作用,以便刻畫資源可獲性的角色和作用。從實踐的角度看,本研究可以為發展中國家的企業戰略提供重要借鑒和參考。具體而言,本研究發現,與國內企業構建密切的聯系,可以盡可能地減少跨國公司的不利影響。而且,本文也勾勒出市場環境與制度環境交互作用對中國高技術產業發展的影響,以及前面兩者的共同演進過程及其影響。從學術的角度看,本文立足于市場和制度兩個方面的視角,解釋了中外戰略合作伙伴的選擇問題,從而對制度理論視角的企業戰略研究做出了貢獻。同時,本文也擴展和深化了對新興工業國家中的技術趕超問題的理解,剖析了市場因素與制度因素的交互作用以及他們與技術開發需求之間的關系。
2.王永貴,Jianfeng Wu, Zhilin Yang, Customer Participation and Project Performance: The Mediating Role of Knowledge Sharing in the Chinese Telecommunication Service Industry, Journal of Business-to-Business Marketing,20(4):227-244, 2013
本文運用動因-機會-能力(MOA)框架,對B2B市場上的顧客知識共享的前置因素及其影響進行了理論探索和實證研究。在對相關文獻進行綜述和梳理的基礎上,本文運用分別面向顧客企業和供應商企業的兩輪問卷調查方法,從中國電信設備行業中的項目經理那里分別收集到213份和312份有效問卷,并對前面理論探索階段所構建的模型進行了實證分析。本研究發現,顧客知識共享受到四類因素的顯著影響,分別是:顧客導向、顧客感知收益、顧客社會化程度以及顧客的技術能力。同時,本文也發現,知識共享對項目績效既具有直接影響,也具有間接影響。不過,上述影響會因供應商和顧客企業的變化而存在差異。從學術研究的角度看,本文擴展并延伸了組織間知識共享的相關研究,立足于供應商和顧客企業兩個不同的視角,剖析了知識共享的先行因素和績效影響,進而揭示出顧客知識共享的積極作用。具體而言,本文通過揭示如何更有效地促進組織間知識共享,從而對有關知識貢獻的理論做出了貢獻。此外,本文也揭示了在什么樣的條件下,顧客企業會更傾向于愿意交換信息和分享知識。
3.王永貴,S. Fiona Chan , Zhilin Yang, Customers’ Perceived Benefits of Interacting in a Virtual Brand Community in China,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VOL 14, NO 1,2013,PP49-66
本文探討了虛擬品牌社區中的顧客互動對感知收益和品牌忠誠的影響。在文獻綜述和理論推演的基礎上,我們開發了有關虛擬品牌社區互動、感知收益、顧客參與和品牌忠誠之間關系的整合模型,并剖析了品牌認同在其中所扮演的調節作用。鑒于了陪國產品在中國廣受歡迎的程度,本文選擇Mcfans作為本項研究的一個平臺。通過對平臺中的顧客進行問卷調查,我們獲得了207份顧客數據,并利用最小二乘法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發現:不同的顧客互動(產品內容互動、人機互動和人際互動)對不同的感知利益(認知利益、社會整合利益、人員整合利益和情感利益)具有差異性影響。同時,顧客互動會對顧客的未來參與和品牌忠誠產生顯著影響。此外,品牌認同會對人際社區驅動和認知利益、社會整合利益、人際整合利益和情感利益之間的關系產生積極的調節作用;品牌認同對產品內容互動和認知利益及人際整合利益之間的關系產生顯著的消極調節作用。總之,本文彌補了現有研究的不足,從顧客和管理者的視角探討了虛擬社區參與及其對利益的影響,并對管理者更有效地促進虛擬社區中的顧客參與并借此創造更好的顧客收益提供了建議和參考。
4.王永貴,Dahui Li, Testing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Toolkits and User Communities in Personalization: The Case of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13,55(1),31-42.(SSCI)
為了更好地進行創新并滿足顧客的獨特需求,越來越多的企業傾向于為顧客提供創新工具箱。但學術界和實業界對于如何吸引和對顧客進行授權以便提供個性化設計的效果卻所知甚少。本文旨在探討企業所提供的創新資源平臺,即顧客創新工具箱和工具創新社區,對創新型顧客特征(領先優勢狀態和用戶知識水平)與個性化設計結果之間的關系所產生的調節作用進行理論探索和實證分析。運用參與中國社會化網絡個性化設計的顧客數據,本文的實證研究結果發現用戶創新工具箱對領先優勢狀態與個性化設計結果之間的關系具有一定的積極調節作用,但用戶社區的調節作用并未得到支持。同時,本文研究結果也發現,創新工具箱和用戶創新社區均對用戶知識水平與個性化設計結果之間的關系有著積極的調節作用,從而為如何更有效地在創新和社會化過程中發揮顧客的作用以及如何為顧客創新提供資源支持等方面提供了十分有價值的借鑒和參考。
5.楊震寧,李東紅,陳麗. 不確定技術變革條件下中國制造業的產業追趕機制研究[J]. 財經研究,2013,03:123-134.
本文通過建立層次回歸統計模型,檢驗了不確定技術變革條件下不同產業技術體制內的制造業企業進行技術追趕并獲取后發優勢的路徑和機制。研究發現:第一,不同產業技術體制下驅動制造業企業獲取后發優勢的過程是有差異的;第二,不確定的技術變革在技術追趕過程中影響了企業獲取后發優勢,技術變革的動態性和復雜性越強,為制造業企業獲得后發優勢創造了越多機會;第三,在不確定技術變革條件下,不同技術體制內的制造業企業采用突破性技術追趕戰略更容易獲得新后發優勢,而采用漸近性技術追趕戰略則更容易獲取后發優勢
6.尹建華,周鑫悅. 基于吸收能力的國際直接投資技術溢出效應的實證研究[J].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3:101-108
本文在考慮吸收能力對國際直接投資技術溢出效應影響的基礎上,利用中國1985—2010年間國際直接投資數據,采用國際技術溢出模型對吸收能力影響下我國接收的國際技術溢出效應進行分析,得出如下結論:(1)我國技術進步主要源于國內研發資本存量,正向技術溢出對我國技術進步有促進作用;(2)研究創新能力的加入能夠提高正向技術溢出效應,而除去金融發展水平外的基礎吸收能力均制約著正向技術溢出; (3)吸收能力不足以消化逆向技術溢出,對外直接投資由于占用了國內研發資源反而對技術進步產生負向影響。
7.楊震寧,李晶晶. 技術戰略聯盟間知識轉移,技術成果保護與創新[J]. 科研管理,2013,08:17-26.
技術型企業從兩個途徑獲得技術創新知識,一是通過企業內部過程進行知識的積累和創造;二是通過企業外部過程,與市場進行知識交換、建立技術戰略聯盟分享和傳遞知識。技術戰略聯盟間在知識轉移過程中獲得經濟收益,但同時聯盟企業之間的獨立性、知識的特殊性不得不讓企業考慮知識產權的自我保護問題。
本研究通過文獻討論、問卷開發與調查和統計建模過程,結果發現: 技術戰略聯盟之間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競合”關系,無論企業與競爭對手還是與非營利性組織形成技術戰略聯盟,知識轉移和交換均可以使企業提升創新績效。并且,企業在與技術戰略聯盟進行合作過程中,可以采用技術成果的法律保護、競爭性保護措施以及在企業內進行知識產權管理實踐,維護企業的核心能力,促進企業的創新效果。這種技術成果的保護過程在企業與競爭市場形成技術戰略聯盟的知識轉移過程中更加有效。
8.楊震寧,李東紅,馬振中. 關系資本,鎖定效應與中國制造業企業創新[J]. 科研管理,2013,11:42-52.
基于社會資本和創新理論,制造業企業跨越技術鎖定獲得創新績效的過程被廣泛關注。本研究詳細考察了鎖定效應下制造業企業關系資本的運用以及不同類型的技術戰略選擇對創新績效的調節效應機制。相關研究結果表明,四種技術鎖定效應顯著抑制企業對創新績效的獲取,利用商業關系資本和政治關系資本幫助企業跨越了不同類型的鎖定效應,提升創新績效。而且,在當前中國轉軌經濟時期,模仿跟隨戰略比技術領先戰略更適合中國企業,正確的技術戰略選擇也可以對沖鎖定效應的影響,提升企業的創新績效。本研究的相關結論對于理論的進一步研究與政府和企業的管理實踐均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9.尹建華,周鑫悅.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逆向技術溢出效應經驗研究——基于技術差距門檻視角[J]. 科研管理,2014,03:131-139
在考慮技術差距對逆向技術溢出效應影響的基礎上,建立面板門檻模型,運用中國2003 - 2010 年間的省際面板數據開展實證研究,研究結果顯示: ( 1) 技術差距在逆向技術溢出中確實存在影響,通過LM 檢驗及自舉法,技術差距對逆向技術溢出的影響存在兩個門檻值,據此將我國按技術差距分為低、中、高技術差距三類區域; ( 2) 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在中、高技術差距區域存在逆向技術溢出,積極的逆向技術溢出效應主要存在于高技術差距區域,而中技術差距區域的技術溢出效應為負; ( 3) 短期內,國內研發存量沒有對技術進步產生促進作用,從長期來看,仍需進一步加強國內研發。
10.楊震寧,李東紅,范黎波. 身陷“盤絲洞”:社會網絡關系嵌入過度影響了創業過程嗎?[J]. 管理世界,2013,12:101-116.
如同身陷“盤絲洞”,面對豐富的社會網絡資源,有些創業企業不是缺乏網絡資源而是需要提高對優質網絡資源的識別能力。如何適度地嵌入社會網絡從而獲取充足、優質的社會資源,如何提升企業的認知判斷能力,解決這些問題對于新創企業的成長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現有研究對新創企業創業困境的關注不足,本研究是對目前創業理論研究的一個有益補充,其特點是從創業績效抑制變量入手,建構社會網絡關系嵌入過度和創業資源獲取之間的關系并以組織認知偏差作為中介作用變量進行討論,通過文獻回顧、理論和研究假設的建立、量表設計和問卷調查過程,從而檢驗假設得到如下結論:第一,適度地進行社會網絡關系嵌入、獲得社會資本可以使組織更容易獲取創業資源和知識,但是社會網絡的關系嵌入過度會導致組織產生創業認知偏差;第二,組織的創業認知偏差在社會網絡關系嵌入過度與創業資源獲取之間產生中介抑制作用。
二、階段性成果清單(請填寫下頁表格),要列出全部成果目錄。
序號 |
成果名稱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
字數 |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
1 |
科技創新 |
王永貴等 |
中央領導批示 |
新華社內部刊物 |
1500 |
中央領導批示 |
2 |
營銷渠道成員間競合行為測量模型研究:量表開發與效度檢驗 |
張磊楠張欣 王永貴 |
論文 |
南京社會科學 2014,4 |
15000 |
|
3 |
知識獲取方式對社區公民成員行為及品牌認同的影響研究 ——基于虛擬品牌社區的實證研究 |
馬雙 王永貴 |
論文 |
南京師大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4,03 |
10000 |
|
4 |
前瞻型和反應型顧客導向對創新績效的影響:分銷網絡特征的調節作用 |
薛佳奇 王永貴 |
論文 |
經濟管理 2013,12 |
13000 |
|
5 |
合作治理機制對服務外包供應商創新能力的影響機理研究:基于在華服務外包企業的實證分析 |
劉文霞王永貴趙宏文 |
論文 |
北京工商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4,29 |
10000 |
|
6 |
組織記憶、組織學習、需求不確定性與供應商創新能力研究:基于外包情境的實證檢驗 |
王永貴王娜 趙宏文 |
論文 |
科研管理 |
9079 |
已錄用 |
7 |
母子公司互動對突破性創新的影響機理:基于中國中材集團的案例研究 |
王永貴,楊志勇 |
論文 |
中國工業經濟 |
10000 |
評審中 |
8 |
組織市場上顧客知識體系的構成與測量:基于中國企業的實證研究 |
王永貴 |
論文 |
管理評論 |
15000 |
已錄用 |
9 |
顧客參與新產品開發的驅動因素:關系視角的影響機制 |
張欣,姚山季,王永貴 |
論文 |
管理評論,2014年第3期 |
13000 |
|
10 |
顧客互動前沿研究:內涵、維度、測量與理論演進脈絡述評 |
張欣,楊志勇,王永貴 |
論文 |
國際商務,2014年第4期 |
8000 |
已錄用 |
11 |
虛擬品牌社區顧客互動的驅動因素及對顧客滿意影響的實證研究 |
王永貴,馬雙 |
論文 |
管理學報 2013,9, |
12000 |
|
12 |
基于同步協作學習的教學實踐模式探討 |
張毅 王永貴 |
論文 |
中國高等教育 2013,6 |
10000 |
|
13 |
關系利益對顧客長期關系導向影響的實證研究 |
楊志勇王永貴 |
論文 |
管理學報 2013,3 |
14000 |
被引1次 |
14 |
顧客溝通對顧客合作意愿的影響研究——基于銀行業關系利益和顧客信任的差別化角色實證分析 |
楊志勇王永貴 |
論文 |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 2013,6 |
16000 |
|
15 |
促進中俄旅游貿易合作的思考 |
張毅 王永貴 |
論文 |
宏觀經濟管理 2013,6 |
6000 |
|
16 |
象征價值研究回顧與核心概念辨析 |
邱琪 王永貴 |
論文 |
管理學報 2013,6 |
14000 |
|
17 |
象征價值的內涵、維度與關鍵影響因素研究:對國際權威期刊相關文獻的回顧與綜述 |
王永貴邱琪 |
論文 |
南京社會科學 2013,4 |
14000 |
被引1次 |
18 |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逆向技術溢出效應經驗研究——基于技術差距門檻視角 |
尹建華、周鑫悅 |
論文 |
科研管理,2014.03(CSSCI,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認定的A類重要期刊) |
10000 |
|
19 |
基于吸收能力的國際直接投資技術溢出效應的實證研究 |
尹建華、周鑫悅 |
論文 |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3 (CSSCI) |
10000 |
|
20 |
合資模式對市場勢力來源的影響--對中國轎車行業的實證分析 |
王皓 |
論文 |
《金融研究》2013年第8期 |
10000 |
|
21 |
不確定技術變革條件下中國制造業的產業追趕機制研究[J]. |
楊震寧,李東紅,陳麗. |
論文 |
財經研究,2013,03:123-134. |
13000 |
|
22 |
技術戰略聯盟間知識轉移,技術成果保護與創新[J]. |
楊震寧,李晶晶. |
論文 |
科研管理,2013,08:17-26. |
13000 |
|
23 |
關系資本,鎖定效應與中國制造業企業創新[J]. |
楊震寧,李東紅,馬振中. |
論文 |
科研管理,2013,11:42-52. |
15000 |
|
24 |
身陷盤絲洞:社會網絡關系嵌入過度影響了創業過程嗎? |
楊震寧,李東紅,范黎波 |
論文 |
管理世界,2013年12,PP101-116 |
15000 |
|
25 |
Evolutionary dynamics of high technology industry: modeling of semiconductor sector in China |
Yue Zhang, Jiang Yu and Yanmei Liu |
英文論文 |
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 Vol. 7 No. 2, 2013 pp. 194-214(SSCI) |
15000 |
|
26 |
Customer Participation and Project Performance: The Mediating Role of Knowledge Sharing in the Chinese Telecommunication Service Industry |
王永貴,Jianfeng Wu, Zhilin Yang, |
英文論文 |
Journal of Business-to-Business Marketing,20(4):227-244, 2013 (工業品營銷領域全球排名前三 |
17000 |
|
27 |
"Tailoring" customization services: Effects of customization mode and consumer regulatory focus |
王永貴, Jay Kandampully & He, J. (2013) |
英文論文 |
Journal of Service Management, 24 (1), pp.82-104 (SSCI)/1.218(服務管理領域全球排名第二/商科全球排名為B類學術期刊 |
20000 |
|
28 |
Testing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Toolkits and User Communities in Personalization: The Case of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
王永貴,Dahui Li, |
英文論文 |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13,55(1),31-42.(SSCI)/2.331 (決策支持領域全球排名第一/商科全球排名為A減或B加學術期刊) |
12000 |
|
29 |
Customers’ Perceived Benefits of Interacting in a Virtual Brand Community in China |
王永貴,S. Fiona Chan , Zhilin Yang |
英文論文 |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VOL 14, NO 1,2013,PP49-66/0.977(電子商務領域全球排名第四) |
150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