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一、研究進展情況
本課題于2012年10月批準立項后,課題組隨即開展各項具體工作。根據計劃,課題組不定期召開全體子課題負責人碰頭會議。迄今為止,已經分別于2012年10月26日、2013年1月18日、2013年3月15日、2013年6月7日、2013年9月27日、2013年12月13日、2014年3月21日年召開了7次全體子課題負責人碰頭會議,并于2013年6月8日邀請了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吉林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和上海社會科學院的相關領域研究專家參加了本課題正式的開題報告會。
在正式的開題報告會之前,課題組主要做了如下三項工作:(1)進行了較為集中調研工作,內容涉及當代西方社會政治哲學的最新進展狀況,以及西方學界從社會政治哲學的角度如何看待中國道路和中國發展模式;(2)收集整理國內外有關馬克思主義與社會政治哲學的文獻資料,尤其是確定編纂一部“西方社會政治哲學:從經典到當代”的基礎性研究資料(其內容包括國內已有的翻譯文獻和部分未翻譯的外文文獻)的編譯規劃與具體名錄;(3)組織子課題成員集中討論各個子課題涉及的主要研究對象、范圍和內容,不斷充實和完善整個課題的總體設計和布局,形成具體的研究和寫作計劃。
在正式的開題報告會之后,課題組充分吸收了與會專家的意見與建議,對相關研究資料的編纂工作、整個課題的研究規劃和各個子課題的具體設計方案,做了相應的調整和優化,并嚴格按照調整和優化后的研究計劃展開研究工作。具體進展情況如下:
子課題之一“西方現代社會政治哲學與馬克思主義”。該子課題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對當代社會政治哲學的近代(現代)淵源進行客觀的、詳盡的梳理和分析,并通過它們與馬克思主義的相互參照,一方面揭示作為社會政治哲學的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內涵,另一方面考察馬克思主義對古典自由主義的超越和對浪漫主義的批判,并在此基礎上揭示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當代意義。該子課題現在正按照研究計劃順利展開“作為社會政治哲學的經典馬克思主義”、“西方近代社會政治哲學的經典權利與自由理論”、“西方近代社會政治哲學的自我反撥”和“馬克思主義對自由主義、浪漫主義和空想社會主義的批判與超越”等專題研究。
子課題之二“西學東漸:西方現代社會政治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向中國的傳入”。該子課題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切實剖析西方現代社會政治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社會的初始接觸,及其在中國傳播和歷史性選擇的過程;深入把握近代以來中國社會政治的發展如何獲得了一種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定向,以及這種定向的歷史客觀性和必然性。用具體的研究成果表明:為什么只有十月革命送來的馬克思主義才有能力積極推進中國的現代發展,換句話說,為什么唯有通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具體實踐,才能完成真正為中國的現代化奠基的一場徹底的社會革命。該子課題現在正按照研究計劃順利展開“西方現代社會政治哲學以及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過程中發揮實際影響的效果歷史”、“馬克思主義與西方現代社會政治哲學在中國語境下的交鋒”、“西方社會政治哲學的最初傳入,以及各種思潮、學派之間的理論競爭”以及“1840年以來,中國社會政治領域的客觀歷史條件,以及各種改造中國社會政治格局的社會需求和思想需求”等專題研究。
子課題之三“西方社會政治哲學的當代變遷與轉向”。該子課題從西方社會政治哲學的近代理論轉入當代,集中梳理西方社會政治哲學在當代的整體發展變化。西方社會政治哲學在其發展過程中有一個重要的歷史轉化,其當代形態與現代形態既有密切的歷史傳承,也有重要的差別。該子課題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對這一轉化及兩者關系予以深刻的揭示。該子課題現在正按照研究計劃順利展開“后現代主義與當代西方社會政治哲學”、“新保守主義與當代西方社會政治哲學”、“新自由主義與當代西方社會政治哲學”、“兩次世界大戰與近代社會政治哲學的理論困境和實踐困境”,以及“二戰之后,西方經濟、政治和社會狀況的整體變化態勢”等專題研究。
子課題之四“馬克思主義與當代西方社會政治哲學的批判性對話”。該子課題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立場上,集中對當代西方社會政治哲學進行批判性的分析,并在涉及到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領域的一些重要的社會政治哲學議題上,分別展開馬克思主義與新自由主義、新保守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的批判性對話,由此揭示西方社會政治哲學的基本狀況和正在出現的整體衰落,以及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推進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必要性。該子課題現在正按照研究計劃順利展開“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立場及其有效性”、“批判性對話之于當代中國的特殊重要性和意義”、“馬克思主義與新保守主義”、“馬克思主義與新自由主義”、“馬克思主義與后現代主義”等專題研究。
子課題之五“當代中國的發展道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社會政治哲學的發展趨勢”。該子課題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如何在當代中國的發展經驗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視野中,對當代社會政治哲學及其發展趨勢展開探索性的研究和討論。這一研究既與理論發展有關,又與當代世界的歷史性實踐密切相聯。我們目前根據現有研究所形成的總體性判斷是:西方社會政治哲學在作出其重要的歷史性貢獻之后,正在隨著其實踐基礎的老化而逐漸進入衰退階段,而當代社會政治哲學的發展趨勢則在此一衰退進程的同時,開展出歷史的新的可能性——中國現代化的歷史性實踐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為當代社會政治哲學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性,亦即以馬克思主義為基本定向的新文明類型及其在社會政治領域中獲得展開的歷史前景。該子課題現在正按照研究計劃順利展開“作為當代社會政治哲學之新可能性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社會政治哲學內涵”、“社會政治哲學主題下的西方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比較研究”、“中國發展道路的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定向及其對西方社會政治哲學的借鑒和批判”等專題研究。
二、調研及學術交流情況
1、文獻資料收集整理。課題組已經收集整理課題研究所需的中外文圖書資料300余冊,其中包括中西方近現代以來社會政治哲學經典著作和第一手研究資料,中外學者關于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社會政治哲學發展趨勢的研究性論著與論文。我們在這些文獻資料的基礎上,集中編纂一部以“西方社會政治哲學:從經典到當代”為主題的基礎性研究資料,目前已有中文譯本的文獻編纂基本完成,多種尚未譯成中文的文獻正在翻譯過程中,總字數預計超過80萬字。
2、學術會議。(1)2013年6月8日,課題組委托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和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聯合舉辦了“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社會政治哲學發展趨勢”高級研討會,亦即本課題正式的開題報告會;(2)迄今為止,召開過課題組負責人碰頭會7次,邀請上海地區相關研究領域專家學者進行的小型研討會和座談會4次。
3、學術交流與國際合作。首席專家和子課題負責人就部分前期研究成果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和上海文匯講堂等單位進行學術交流共20余人次。邀請國內外專家如Robert Pippin、Terry pinkard等到復旦哲學學院就該課題進行學術講座共10余人次。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1、本課題開題論證會于2013年6月8日召開,首席專家吳曉明教授主持會議,大部分子課題負責人、部分課題組成員,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吉林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和上海社會科學院的相關領域研究專家,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部分師生等40余人參加了研討會。
2、目前,我們正在籌備舉行一次以“批判、對話與融通:馬克思主義與西方社會政治哲學思潮”為主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國內外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參加,會議規模為50–60人。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進展情況。
二、研究成果情況
代表性成果簡介
1、吳曉明《馬克思的歷史道路理論及其具體化承諾》(論文)。長期以來,馬克思的歷史道路理論在很大程度上被曲解和誤解了。人們普遍地把這一理論僅僅當作一種抽象化綱目,而完全忽視了其內在具有并且本質重要的具體化承諾。在如此這般屈從于理智形而上學的解釋方案中,馬克思的歷史道路理論在喪失其具體化承諾的同時,變成了一種僵化的歷史哲學公式。這種歷史哲學公式按其基本性質來說,不僅必然是超歷史的,而且只能從屬于前黑格爾的主觀思想及其外部反思。換言之,它們變成了與歷史現實及其實體性內容分離隔絕的抽象形式;而且這樣的形式可以被無條件地運用到任何歷史進程的內容之上。而當這種完全無頭腦的運用被看成是馬克思歷史理論的題中應有之義時,那些同樣無頭腦的實證主義者便似乎找到了合適的理由,來抨擊“馬克思主義借以強奸事實的空洞結構”了。為了有效地澄清這種理論狀況,該論文試圖從歷史唯物主義的本質根據中來闡說馬克思的歷史道路理論。這篇論文可以說是課題組首席專家吳曉明教授論述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見解的綱領性文獻之一,是對本課題研究賴以展開的理論基礎的重要陳述,論文發表之后被收入2013年第11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在同行之間引起較大的反響和關注。
2、吳曉明《黑格爾法哲學與馬克思社會政治理論的哲學奠基》(論文)。該論文從理論淵源的角度考察馬克思的社會政治哲學,認為馬克思社會政治理論的哲學奠基,與黑格爾法哲學有著最為切近的聯系。就此而言,馬克思社會政治理論具有重要的黑格爾哲學淵源。這樣的淵源主要包括:(1)社會現實的概念;(2)國家機體的概念;(3)歷史原則。馬克思在積極占有這些成果的同時,尖銳批判了黑格爾法哲學的“邏輯的、泛神論的神秘主義”以及“無批判的實證主義”。正是通過由之而來的思想進程,馬克思把法的關系和國家形式的本質性導回到人們的現實生活過程,從而為其社會政治理論奠定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該論文絕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思想史敘述,相反正是在這種貌似一般思想史的追溯中,為澄清馬克思社會政治哲學的基本理論性質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整個課題的研究起著根本性的定向作用,同時對于克服當前社會政治和歷史理解領域中普遍流行的主觀思想與外部反思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3、張寅《階級斗爭理論重釋——從一種活動原則的視角看》(論文)。該論文以馬克思的階級斗爭理論為切入點,嘗試對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政治哲學作出更符合其當代哲學性質的闡釋。該文認為,用階級概念思考一個主體意味著從活動的原則出發來思考它,也就是把它的存在看作它自我生產的結果。現代主體性的一種可能形式是階級的主體性,這也意味著經濟關系的根本地位和由此引發的斗爭。從經濟關系和階級斗爭的角度考察歷史是對現代思想的繼承。這與黑格爾從自由出發回溯歷史極為近似。不過,馬克思的歷史理論在結構上多出了一個環節:未來的自由人聯合體。黑格爾的自由和整個世界歷史在馬克思的階級斗爭中達到了自己的真理。論文發表之后,為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2013年第9期)全文轉載。
4、張守奎《社會政治哲學傳統中的馬克思財產權批判理論》(論文)。該論文聚焦于財產權理論,探討馬克思主義與西方近代社會政治之間的淵源關系及其根本區別。論文認為,與洛克為代表的自由主義者(自然法論者)把財產權理解為人所天生固有的自然權利,以及黑格爾為代表的法哲學家主張財產權是一種奠基于契約論之上的法權理論不同,馬克思把財產權理解為人的自我實現和自由發展的一種“妨礙”。在他看來,“作為資本的私有財產關系”意味著人們(包括資本家)不再把彼此作為完整的“類存在”來看待,而是當作相互利用和獲取利益的工具來對待。馬克思與他們在財產權問題理解上的這種分歧,主要根源于他們對財產權之本質的認識,以及他們對其歷史性限度是否自覺上的差異。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成果情況。
序號 |
成果名稱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
字數 |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
1 |
馬克思的歷史道路理論及其具體化承諾 |
吳曉明 |
論文 |
《哲學研究》2013年第7期 |
18000字 |
《中國社會科學文摘》 2013年第11期 |
2 |
黑格爾法哲學與馬克思社會政治理論的哲學奠基 |
吳曉明 |
論文 |
《天津社會科學》2014年第1期 |
11000字 |
|
3 |
階級斗爭理論重釋——從一種活動原則的視角看 |
張 寅
|
論文 |
《哲學研究》2013年第6期 |
10500字 |
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2013年第9期全文轉載 |
4 |
《萊茵報》時期之前的馬克思與自由主義傳統
|
張守奎 |
論文 |
《江蘇社會科學》2013年第3期 |
9000字 |
|
5 |
“個體”何以成為一個問題 |
張守奎 |
論文 |
《求是學刊》2013年第4期 |
11000字 |
|
6 |
作為“積極虛無主義”的個體自由哲學 |
張守奎 |
論文 |
《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2年第6期 |
17000字 |
|
7 |
社會政治哲學傳統中的馬克思財產權批判理論 |
張守奎 |
論文 |
《天津社會科學》2014年第1期 |
11000字 |
|
8 |
歷史唯物主義研究范式的反思和調整 |
張守奎 |
論文 |
《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4年第2期 |
9000字 |
|
9 |
論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政治學說 |
徐 琴 |
論文 |
《天津社會科學》2014年第1期 |
8500字 |
|
10 |
冷清地紀念狄德羅 冷靜地反思啟蒙運動 |
祁 濤 |
文章 |
《文匯報》,2013-11-18 |
3600字 |
文章于2013年11月19日在光明網全文轉載 |
11 |
《民族主義:在保守與激進之間》 |
祁 濤 |
論文 |
《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4年第3期 |
10500字 |
|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