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目前,課題研究總體進展順利。在對搜集的資料進行全面整理和消化的基礎上,課題組多次召開研討會,協調和統籌各子課題的研究進度和相互關聯,依據先前設計、擬定的總體研究方案,經充分討論和考慮后,不斷調整與優化課題寫作的具體框架,分配研究和寫作任務;各子課題組負責人召集課題組成員,依照課題組成員學術所長,各自開展相關研究和寫作。自2012年6月以來,課題組主要從事兩項重要研究工作:
(1)補充性地搜集、整理相關文獻、訪談資料和國外前人研究成果
各子課題組依據現有的研究狀況和所需,先后前往云南迪慶、四川阿壩、西藏昌都等地各相關檔案館、文史部門查閱搜集相關文獻,并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調查點作個案訪談調研和實地考察,另赴北京、南京等地圖書館、檔案館搜集相關資料。課題組成員還多次利用訪學交流的機會,前往美國哈佛大學、藏傳佛教資源中心(TBRC)、耶魯大學及臺灣中研院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獲得大量第一手的相關外文和藏文資料,及國外有關康藏歷史文化研究的論著。
(2)夯實《康藏史》的撰寫基礎,弄清楚康區作為藏族三大傳統人文區域的形成過程、時間、形成原因等關鍵問題。
康區作為藏族三大傳統區域的是何時和怎樣形成的?是什么因素促成了康區這一人文單元的形成。這是撰寫《康藏史》的基礎問題,也是自承接項目以來首席專家一直在深入思考的一個問題。自2012年下半年起,首席專家對此涉及課題的關鍵問題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在廣泛收集藏、漢文獻資料和充分參考前人相關研究成果基礎上,于今年4月完成了一萬多字的《藏族三大傳統地理區域形成過程探討》一文,該文對藏族三大傳統地理區域形成過程和歷史脈絡進行了探討。認為吐蕃時期已形成吐蕃本部及指稱東部藏區的mdo-smad(多麥)和mdo-gams(朵甘思)兩個地理概念。元朝以此為基礎,將藏區劃分為三個行政區并分別設置烏斯藏、脫思麻和朵甘思(Mdo-khams)三個宣慰司進行管理。這導致元后期及元以后藏地“三區”概念逐漸形成。文章認為,元朝在藏區劃分三個行政區是藏族三大傳統地理區域形成的起點和直接基礎。該文因富有原創性,論證系統、深入,成稿后迅即被《中國藏學》安排在今第三期刊載。該文寫成,為《康藏史》的撰寫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3)依據修改和完善后的寫作框架,以專著體例,在課題主持人的主持下,開始進行部分章節內容的撰寫工作。
目前首席專家已撰寫出《康藏史》(上卷)的第一章“緒論”,第二章“古代康區的文明起源與民族源流”,第三章也正在準備相關材料。首席專家撰寫出來的章節已作為范本和統一格式分發給各課題人員作參考。目前全書其它章節的撰寫也在陸續進行。
在充分整理、消化已獲各類資料和吸收、借鑒前人研究成果后,課題組采取分工協作的方式,發揮課題組成員個人學術優勢,發表相關研究文章。同時還以此為基礎,召開了兩次課題研討會,討論和解決研究過程中發現的諸多問題,完善和確定具體詳實的研究計劃和方案,在廣泛吸收國內外知名學者的建議下,展開對部分章節內容的撰著。
以上述三項工作為根基,課題組查缺補漏,特別是經多次前往國外查閱、搜集相關資料和研究成果,為康藏史研究中諸多相對薄弱的研究領域,獲得大量基礎性的文獻資料,廣泛汲取國外最新的研究成果,進一步有力地推動課題研究的深度,保障了學術成果質量和前沿性的提升,為最終成果撰著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堅實的研究基礎。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
(1)調研數據整理運用、文獻資料收集整理
自2012年6月以來,課題組按照已搜集資料的狀況,擬定進行補充性搜集漢藏基本文獻、檔案、報刊及外文資料的具體調研方案,并利用課題組成員出國訪學交流的機會,獲得大量有關康藏史的藏文、外文資料,及一批國外最新研究成果的相關論著。目前所獲資料經匯總、整理后,已作為具體寫作框架調整、完善的重要依據。
檔案文獻的搜集與整理
課題組成員查閱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波士頓藏傳佛教資源中心及臺灣中研院所藏大量外文、藏文文獻和檔案資料,因涉及康藏史的檔案資料極為浩繁,課題組再次分別前往四川省檔案館、甘孜州檔案館、重慶市檔案館及北京第一歷史檔案館等,查閱所藏檔案資料,連同在國外所獲資料,目前已整理完畢,處在研究分析階段,相關研究成果將陸續發表。
實地考察與獲取口述訪談資料
課題組成員先后多次前往云南迪慶、西藏昌都及川滇藏交界區域,作深入實地調查訪談,采訪相關當事人三十余位,整理口述訪談資料十余萬字。
因康區地域遼闊,各區域之間差異較大,加之不少檔案館檔案資料之前一度處于電子化、網絡化整理階段,無法查閱,故課題組成員現正分組再次前往雅安市檔案館、西藏昌都地區檔案館、四川省涼山州檔案館查閱檔案資料,并赴云南迪慶、四川阿壩州及甘孜州作補充性實地調研工作。
(2)學術會議、學術交流與國際合作
為深化課題研究的深度,汲取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有效提升課題最終研究成果的學術含金量,課題組成員多次利用各類學術會議、學術交流訪問等機會,赴美國各高校及研究機構作學術交流,并邀請國內外知名藏學家及青年學者,進行廣泛而深入的學術座談,或直接加入本課題的研究工作。
2014年5月,美國哈佛大學梵文與印度學系博士、美國勞倫斯大學歷史系前助理教授金紅梅(玉珠措姆),正式入職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成為本所專職研究人員,金博士長期從事康藏歷史研究,在清代康區在中央與西藏地方之間的地位和關系方面取得令人矚目的研究成果,現正從事近代康區漢藏關系研究。征得金博士同意,她表示愿意承擔本課題的相關部分的研究工作。
2013年1月-2014年3月,課題組成員鄒立波受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赴美國哈佛大學訪學交流一年。在美訪學期間,在哈佛大學及藏傳佛教資源中心獲得大量第一手的藏文、外文資料,并多次參加學術會議,同目前國外研究康藏史領域的部分學者,就康藏土司、宗教等問題作深入討論。
2014年2月-2014年5月,課題組成員趙艾東受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赴美國耶魯大學訪學交流三個月,在耶魯大學查閱搜集大量第一手的外文資料,并多次參加學術會議,與美國部分學者及機構結成密切的合作交流關系,有關基督教在康區傳播歷史方面的書籍,現擬于美國出版。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在利用課題組成員參加的國內外各種藏學和民族學會議,對課題的研究成果進行了廣泛的推介和宣傳。2012年8月,首席專家石碩赴北京參加“第五屆北京國際藏學會”。作為大會主旨發言者之一,在全體大會上作了“康區的地域與人文特點”學術演講。在廣泛吸取和總結前人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對康區的地域及人文特點作深入探討和歸納,并在此基礎上對對康區的歷史傳統、社會特點、文化面貌等作了新的剖析與透視。同時對課題研究狀況進行了介紹,引起中外與會學者的關注與重視。2013年12月,首席專家石碩參加由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西南民族大學共同主辦的“第三屆康藏文化學術研討”,在大會作“我們應當如何認識康區”的主旨發言并對課題研究成果進行了推介。2013年7月,首席專家石碩赴云南迪慶稥格里拉參加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部、臺灣民族邊政學會與云南民族大學、迪慶州政協共同主辦的“中國民族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海峽兩岸學術研究研討會,會上對項目進行了推介,期間還對迪慶藏區多地進行了田野考察。
課題按規定定期報送了《工作簡報》。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及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主要問題:
(1)檔案資料和田野調查資料的搜集工作難度依然極大
因康藏史研究所涉及的地域范圍極為遼闊,時間跨度極大,故而研究資料浩如煙海,且過于分散,特別是相關檔案資料,散存于各省級、市級、縣級檔案館內,更為突出的問題是,在查閱檔案文獻過程中,由于多地檔案部門正從事于檔案資料的電子化處理,或檔案資料保存不善,致檔案損壞嚴重,無法查閱,或因各種原因,檔案資料已毀壞無存。這些均給課題組相關檔案的查閱和獲取帶來極大的難度,無形中加大了研究的難度,對研究工作進度造成一定影響。
(2)因各個時段所存文獻、檔案資料的數量極為不均衡的特點突出,某些時段和區域的資料較為匱乏,加大了田野調查工作量,而田野調查的實質性收獲也往往未能達到預期目的。
實地田野調查的擬定和設計,原本為彌補文獻資料之不足,獲得實地調查之經驗,加深研究的深度,但在具體田野調查過程中,常遇到年代久遠,已無當事者或口述訪談不實等諸多問題,也導致研究難度增加。
改進措施:
(1)對于文獻檔案資料之不足,多種文字文獻的互補利用可在較大程度上彌補其缺陷。由國外高校及研究機構獲得的文獻資料,在很大程度上恰填補了康藏史研究中不少時段和地域文獻資料匱乏的缺憾,將漢文、藏文、外文資料相互補,相互印證,推進和改善了課題研究的進度。
(2)田野調查過程中的缺失,可由散存于民間的各類文獻資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在田野調查時,課題組發現此類民間文獻資料,在以往的康藏史的研究中,重視不足,實則有助于拓展康藏史研究的廣度和深度。
研究心得與意見建議:
1.課題研究的難度超過預期。
2.《康藏史》研究和編寫是基礎性、開拓性的課題,涉及面廣,問題多,預計課題的完成的時間可能會延后。
3.難度雖大,但大家覺得《康藏史》的研究與撰寫非常必要,將進一步推動和深化對長期處于薄弱狀態的東部藏區的研究,很多方面是填補了學術空白。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一,石碩、李錦、鄒立波:《交融與互動:藏彝走廊的民族、歷史與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出版,50萬字)
該書雖然主要討論藏彝走廊的民族、歷史與文化,但因康區位于藏彝走廊北部,所以該書的很大部分涉及到了康區歷史、民族的研究。所以本書也是康區史方面的一個重要成果。該書在康藏史方面的內容和學術建樹主要有三點:
1. 初步梳理了康區歷史上的民族演變過程,從整體上大輪廓、粗線條地勾勒出康區民族遷徙與互動的主要歷史脈絡。2.對藏彝走廊文化進行分區研究,尤其是呈現康區特點與面貌,探討了康區的內涵、特質及相互聯系,揭示民族互動與文化之間的對應規律與特點。3.對當今康區地域民族互動如認同變遷、經濟往來、通婚、宗教交往及與之相伴隨的文化變遷及沖突與調適作田野個案調查與研究。通過田野個案分析和揭示康區域多元共存的民族與文化關系,用民族學的方法從個案角度展示族群互動與文化發展的具體情形及細節,重點揭示該區域多元互動的族群與文化特點及關系。
二、《論康區的地域特點》,(《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2年第12期)
本文對康區的地域特點進行了全面探討。首次提出康區地域主要存在六大特點:1、康區是以橫斷山區為自然基礎形成的人文地理區域;2、康區為江河并流的高山峽谷區,氣候、植被垂直分布顯著;3、康區是地理過渡帶及青藏高原重要出水口;4、康區地理環境具有阻隔性、分散性與多樣性特點;5、康區是農牧混合與農牧過渡地帶;6、康區地域的跨區域特點。這些特點的提出,或可增進人們對康區這一獨特人文區域的認識與理解。
三,《藏彝走廊歷史上的民族流動》(載《民族研究》2014年第1期)
本文對包括康區在內的藏彝走廊地區歷史上的民族流動進行了初步梳理與研究,指出康區所在藏彝走廊范圍歷史上主要存在五個大的民族流動趨勢:1,藏緬語民族自北向南的遷移;2,吐蕃向東擴張與藏彝走廊北部的“番”化;3,蒙古族南下;4,明清時期木氏土司和彝族的向北擴張;5,明清至民國時期漢人的大量遷入。文章對上述民族流動趨勢進行了討論與分析,認為這五個大民族流動趨勢基本奠定了康區和藏彝走廊今天的民族格局。
四、《藏彝走廊中藏文化的影響與輻射》(石碩、鄒立波合撰,《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3年第2期)
本文主要討論了藏彝走廊北部藏族文化對周邊區域的影響與輻射問題。指出康區的藏文化在藏彝走廊中具有跨民族或族群乃至跨語支傳播的總體趨向,并存在層次性和區域性的差異。不同民族或族群在將藏傳佛教因素有機地融入本土宗教信仰中的同時,仍從宗教職業者構成、本土語言和宗教觀念等層面堅守本土的宗教信仰。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成果情況。
序號 |
成果名稱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
字數 |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
1 |
《李紹明先生與藏彝走廊研究》 |
石碩 |
論文 |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2年第8期 |
1萬 |
|
2 |
《論康區的地域特點》 |
石碩 |
論文 |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2年第12期 |
0.8萬 |
|
3 |
《藏彝走廊中藏文化的影響與輻射》 |
石碩、鄒立波 |
論文 |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3年第3期 |
1萬 |
|
4 |
《1919年前早期入藏的北美人士與中西文化交流——以其有關康藏論著在西方的影響為中心》 |
趙艾東 |
論文 |
《西藏大學學報》2013年第6期 |
0.9萬 |
|
5 |
《民國時期川西地震及社會的應對》 |
王川、田利軍 |
論文 |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3年第7期 |
0.8萬 |
|
6 |
《藏彝走廊歷史上的民族流動》 |
石碩 |
論文 |
《民族研究》2013年第1期 |
1.3萬 |
|
7 |
《中國西部民族宗教格局與民族關系新趨勢》, |
石碩 |
論文 |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4年第6期 |
1.1萬 |
|
8 |
《交融與互動:藏彝走廊的民族、歷史與文化》 |
石碩、鄒立波等 |
專著 |
,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出版 |
50萬 |
|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