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總體執行情況
在本課題首席專家沈堅教授的統籌安排之下,兼之各子課題負責人的有力督促,各子課題的研究工作開展有序,且取得初步成果。經開題會和協商會兩次會議之后,課題組對各章節撰寫的體例達成了一致,并就子課題負責人提交的各卷目錄做了詳細深入的研討,確定了各卷章節安排,并對各子課題的經費管理、使用和開銷等細節問題做了討論。經初步商定,各子課題在2013年年底之前,完成了各卷第一章的寫作,并提交課題組所有成員討論。2014年上半年,各子課題的研究全面展開,如第三卷18世紀啟蒙與革命卷已完成近十萬字,其他子課題開展也較為順利。
調查研究與學術交流
2013年12月11日,本課題在浙江大學人文學部會議室召開了開題論證會,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副主任王三煉、浙江大學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袁清,出席會議的專家包括北京大學高毅教授、北京師范大學郭小凌教授、武漢大學向榮教授、浙江師范大學王加豐教授以及浙江大學退休教授樓均信等人學者。各位專家學者對通史編纂的體例、主題、以及各章節的主要內容安排進行了細致深入得討論,并且就目前已出版的法國通史類著作所具有的優點及存在的問題逐一進行了分析。與會專家指出,課題既應體現中國學界的獨特視野,同時一條貫穿全書的主線也是必不可少的,既體現法國國族性的誕生歷程,同時也要體現各時段的特色。
2013年6月28日,沈堅教授召集了各子課題負責人與主要參與者,就各子課題的章節安排、撰寫體例、材料組織、各卷內容之間的銜接等問題,做了深入的討論。中國社會科學院黃艷紅、北京師范大學龐冠群、北京外國語大學顧杭,以及浙江大學呂一民、董小燕等專家出席會議。與會者就各子課題負責人提交的匯報了各章節目錄展開了討論,并就各卷的風格、某些貫穿前后的歷史核心問題(如絕對主義、資本主義)的布局與前后呼應等問題發表了各自的看法。會議決定,各子課題需在2013年底完成第一章,交課題組共議,指出問題,便于展開下一步研究。
此外,課題組曾多次邀請美國法國學者來校講座交流,包括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EHESS)院務委員會委員、雷蒙?阿隆社會學和政治學研究所(CESPRA)前任所長帕特里斯?格尼費教授,巴黎-索邦大學(巴黎四大)現當代經濟史教授,羅蘭?穆尼埃中心負責人多米尼克?巴爾若(Dominique Barjot)曾兩次訪問浙大,并對課題研究的相關內容給予指點。課題組成員朱曉罕、樂啟良分別赴法、美兩國深造,董小燕教授在2014年年初赴法交流學習。總之課題組與國際學界的交流十分頻繁。
二、研究成果情況
代表性成果簡介
論文
樂啟良,《18世紀的法國“文學政治”何以成為可能——對托克維爾的一點批評》(世界歷史,2013年第5期)
觀點與創新:西方保守主義者和自由主義者之所以尖銳地批判法國大革命,部分原因是因為它倡導文學政治。他們認為,啟蒙哲學家和法國革命者缺乏政治經驗,他們提出的政治哲學脫離社會現實,并由此導致大革命走向了恐怖。事實上,文學政治不是抽象建構的產物,而是扎根于18世紀法國的社會現實,并體現了當時人們重建法國社會的普遍愿望。拙文在對托克維爾的思想進行若干批評的基礎上,分析了文學政治產生的歷史原因及其積極意義,并指出文學政治徹底消亡的災難性影響。
龐冠群、顧杭,《見賢思齊、臻于至善:18世紀法國社會中富含美德的競爭觀念》(史學集刊,2013年第1期)
觀點與創新:“emulation”乃是18世紀法國精英經常談及的概念,在啟蒙時代的文化與社會生活中扮演了頗為重要的角色。該詞具有競爭之含義,但它所指的不是對于利益、權力與財富的爭奪,而是在美德、優點和榮譽方面追趕甚至超越他人。18世紀后期,此概念在保有其追求美德與優長之意蘊的同時,逐漸深化了參與競爭,獲取成功的內涵。這一趨向與當時法國教育、藝術領域以及各省學院中盛行以競賽、展覽和征文等形式鼓勵競爭意識的現象相一致。啟蒙時代的某些法國精英力圖將本質上體現了貴族精神的競爭意識轉變為一種民族精神,從而實現社會改良之目的。他們希冀通過倡導競爭觀念重塑法國人的道德風尚與精神面貌,并且推動農業和商業的發展。
張弛,《誰是無套褲漢?——身份意識與法國革命前后政治文化變遷探析》(世界歷史,2013年第5期)
觀點與創新:作為盡人皆知的革命經典形象,“無套褲漢”常指1792年之后活躍在法國革命舞臺上的激進民眾。通過對基本史料的解析,本文認為“無套褲漢”這個身份起源于舊制度下的“文人共和國”,是底層文人的自嘲之詞。舊制度末年,該詞逐漸演變成一種反特權的措辭。革命時期,“無套褲漢”的詞義更是幾經變化,皆與政治形勢的動蕩緊密相關。換言之,“誰是無套褲漢”這個問題從一個側面生動地反映了法國革命前后政治文化的變動。
張弛,《近二十年歐美學界對法國大革命恐怖主義的研究》(史學理論研究,2013年第4期)
觀點與創新:20世紀七八十年代,歐美學界在關于法國革命恐怖統治的兩種對立論點——環境論和意識形態論——之間展開了激烈的論戰。這場論戰與其說是學術性的,不如說是關于當代政治的。近二十年來,恐怖研究自覺地擺脫意識形態的論辯色彩,明顯表現出一種中立立場。恐怖統治被看成是一個時段,而不是政治暴力的原型。這些研究集中分析了1793至1794年出現的各類現象,包括恐怖統治運作、機構與實踐、身體與情感政治、聲響世界等。這一變化既增進了對恐怖統治的理解,也體現了歐美史學界試圖超越文化研究的努力。
沈堅、唐云冠,《節慶游戲與''共同體''生活----法國中世紀的愚人節研究》(浙大學報?哲學社科版,2013年第5期)
觀點與創新:愚人節曾經是中世紀法國最重要的狂歡節慶。與一般的理解不同,愚人節并非只是低級教士的節日,它實際上囊括了各個階層、性別和年齡的支持者和參與者。愚人節狂歡游戲典型地反映了中世紀法國“共同體”式的生活狀態,即包括各級教士在內的所有成員都共享著同樣的文化、信仰、生活方式。這是因為中世紀人們的生活世界里充滿了各種實際的和想象的威脅,因而需要通過某種群體性的宗教儀式來驅逐這些恐懼,同時團結一個社群的全體成員共同面對這些困難,愚人節的狂歡游戲正是這樣的一種儀式。14—15世紀,深重的社會危機動搖了傳統的教會和社會體系,教會開始把愚人節活動驅逐出教堂,進而禁止教士參加公共游戲活動。這些演變導致中世紀的“共同體”開始解體,并造成愚人節在16世紀中葉全面衰落。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成果情況。
序號 |
成果名稱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
字數 |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
1 |
18世紀的法國“文學政治”何以成為可能——對托克維爾的一點批評 |
樂啟良 |
論文 |
世界歷史,2013年第5期 |
11000 |
人大復印資料,世界史,2014年第1期 |
2 |
見賢思齊、臻于至善:18世紀法國社會中富含美德的競爭觀念 |
龐冠群,顧杭 |
論文 |
史學集刊,2013年第1期 |
10500 |
|
3 |
誰是無套褲漢?——身份意識與法國革命前后政治文化變遷探析 |
張弛 |
論文 |
世界歷史,2013年第5期 |
12000 |
|
4 |
近二十年歐美學界對法國大革命恐怖主義的研究 |
張弛 |
論文 |
史學理論研究,2013年第4期 |
13000 |
|
5 |
節慶游戲與''共同體''生活----法國中世紀的愚人節研究 |
沈堅、唐云冠 |
論文 |
浙大學報·哲學社科版,2013年第5期 |
102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