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①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項目總體按計劃進行,至今已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全部工作和第二階段的近半工作。第一階段的任務為:數據收集和基礎理論研究(2013.1-2013.6);第二階段的任務為:專項深化研究(2013.7-2015.7)。目前正在深化第二階段的研究工作,為項目中后期(包括2015.8-2015.12的第三階段)的實證研究、系統開發和總結應用打好基礎。項目至今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本課題研究的國內外調查和比較分析;國際學術評價指標的研究總結,以及新型指標的研制;關于搜索引擎的各類關鍵性基礎理論、技術的總結和梳理;搜索引擎服務質量評價體系設計與相關實證研究;學科信息資源特征的深入探索與相關實證研究,等等。目前,深網學術資源檢索平臺的原型系統也正在搭建之中。
已完成19篇學術論文的撰寫。其中已發表的學術論文8篇(其中1篇SSCI,6篇CSSCI),已被錄用的學術論文2篇,正在投稿的學術論文1篇,已完成初稿的學術論文9篇。依托項目培養碩士研究生2人,2名博士生以此為論文方向。
②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調查研究情況。目前采集的數據和文獻資料主要用于指標測試、用戶行為研究、資源特征探索等實證研究方面。其中,國內外期刊樣本數據用于測試新型指標的適用性;15所國外和8所國內著名大學的數據用于評測大學績效;264份問卷數據用于研究用戶對搜索引擎的忠誠關系;2萬余條期刊文獻數據用于探索學科信息資源特征。
學術交流情況。學術會議:2013年8月,項目主持人和骨干成員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參加IFLA 2013 Satellite Meeting會議,與國外學者交流本學科相關議題;2013年7月,項目主持人赴上海大學參加“2013年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上海研究生暑期學校”,作“大數據與信息治理”的學術報告;2014年7月,項目主持人將要赴天津南開大學參加第十二屆海峽兩岸圖書資訊學學術研討會,與海峽兩岸學者共同探討大數據環境對網絡信息資源的沖擊和挑戰,以及海峽兩岸圖書信息學同道的合作前景和途徑。國際合作:2014年5月-6月間,項目組成員陸續邀請到美國Simmins College的Prof. Dr. Rong Tang、Syracuse University的Prof. Dr. Jian Qin、Long Island University的張奇萍博士、Wisconsin University的Dr. Hemant Jain開展交流合作,分別圍繞網絡資源的用戶行為研究、自動文摘、自動標引和文檔聚類等主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③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2013年3月16日,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面向學科領域的網絡信息資源深度聚合與服務研究”開題論證會在南京大學順利召開。首席專家從項目立項依據、研究內容、關鍵技術問題、項目組織管理以及批準后項目的調整和變更情況等方面向大會作了比較詳細的匯報。在聽取課題匯報之后,與會專家學者對課題論證從不同方面進行了補充和完善。在項目組成員參加或組織與圖情檔案相關的的學術討論與交流的活動中,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介紹;在與本課題方向有關的一些學術會議上進行了項目的簡單宣傳。南京大學網站及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網站均予以宣傳報道。
期間,向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遞交成果簡報1份,向《情報學報》、《圖書情報工作》、《情報科學》等期刊進行了推介,并將洽談專題組稿的計劃和工作安排。
二、研究成果情況
代表性成果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發文“The ‘Academic Trace’ of the Performance Matrix: A Mathematical Synthesis of the h-Index and the Integrated Impact Indicator(I3)”在數學上綜合了h指數和集成影響指標,提出了用學術矩陣和學術跡這兩個新指標來測評學術個體和學術團體的學術績效,推進了學術評價指標及其應用。過去大學評價的測度方法主要采用單指標測評法和多指標加權法,而今學術矩陣和學術跡為大學測評提供了新的方法,尤其適合個性化分析比較。通過學術矩陣和學術跡,中外著名大學的學術差異得到綜合的量化展示,為大學之間的比較提供一種定量方法,對中國大學借鑒世界一流大學的經驗具有參考價值。
代表性成果《情報學報》發文“國際學術評價指標研究現狀及發展綜述”基于國際前沿研究進展簡要評述分別以均值測度、高影響特征測度和整體綜合測度為標志的三類指標。在討論三類指標各自優缺點和存在問題的同時,指出沒有完美無缺的評價測度。簡介了幾個原創性指標。倡導同時用三類標志性指標進行全面測評,若所有指標的指示結果一致,則量化評價有效。對于正確理解學術評價指標的科學意義和指示價值及其在學術評價中的科學使用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代表性成果《情報學報》發文“基于問題解決理論的導航過程認知特征研究”基于問題解決理論,構建了四階段的用戶Web導航過程模型;通過發聲思考方法從研究對象訪問某開放存取網站的導航行為中采集實驗數據;使用質性分析軟件Nvivo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研究結果表明用戶在不同的導航階段呈現不同的認知心理。該模型所描述的用戶在Web導航階段中的認知心理的變化促使導航系統的設計者關注用戶的認知體驗,從而改善Web導航效率。
代表性成果《圖書情報工作》發文“學科交叉研究熱點聚類分析”在規范化的學科關鍵詞交集的基礎之上,從定量角度引入系統聚類分析和戰略坐標分析方法,結合聚類類團命名的粘合力指標,繪制出高頻交叉關鍵詞的聚類樹狀圖和戰略坐標圖,深入探討學科交叉研究熱點的內在聯系和發展脈絡。研究得出有關圖書情報學和新聞傳播學兩門學科交叉研究熱點領域的主題劃分、結構特性和演化過程,對充分利用信息資源內外部特征挖掘學科交叉知識做出有益探索。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成果情況。
序號 |
成果名稱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
字數 |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
1 |
The "Academic Trace" of the Performance Matrix: A Mathematical Synthesis of the h-Index and the Integrated Impact Indicator(I3) |
葉鷹,Loet Leydesdorff |
論文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4(4) |
8000 |
|
2 |
A Progress on the Shifted Power Function for Modeling Informetric Laws |
葉鷹 |
論文 |
Malaysian 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2014(1) |
8000 |
|
3 |
國際學術評價指標研究現狀及發展綜述 |
葉鷹 |
論文 |
情報學報,2014(2) |
8000 |
|
4 |
基于問題解決理論的導航過程認知特征研究 |
柯青,王秀峰,孫建軍 |
論文 |
情報學報,2014(1) |
10000 |
|
5 |
大學的學術矩陣和學術跡探討 |
薛菲,葉鷹 |
論文 |
大學圖書館學報,2014(1) |
6000 |
|
6 |
從中文問答社區信息內容透視公眾針對突發事件的信息需求 |
李綱,陳璟浩 |
論文 |
圖書情報工作,2013(15) |
7000 |
|
7 |
學科交叉研究熱點聚類分析 |
閔超,孫建軍 |
論文 |
圖書情報工作,2014(1) |
7000 |
|
8 |
基于關鍵詞交集的學科交叉研究熱點分析 |
閔超,孫建軍 |
論文 |
情報雜志,2014(5) |
7000 |
|
9 |
基于SERVQUAL的搜索引擎服務質量評價體系研究 |
裴雷,廖小琴,孫建軍 |
論文 |
情報科學(已錄用) |
8700 |
|
10 |
Trends i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Education in China |
孫建軍 |
報告 |
IFLA 2013 Satellite Meeting,2013年 |
50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