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我國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優化及運行機制研究”中期檢查情況

    2015年07月24日16:49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1. 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

    課題組重點圍繞一個基礎:我國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生態化與經濟發展相互作用關系機理;一個平臺: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優化及運行的仿真平臺;兩條中樞:我國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的區域內共生優化、跨區域協同優化和運行機制,按項目預定計劃展開研究。先后召開一次開題報告會、多次學術研討會、多次子課題進展協調會,促進課題的理論探索和實踐研究。

    在理論研究方面,先后在國內外期刊發表(含錄用)學術論文16篇,其中SCI索引2篇,EI索引1篇,CSSCI索引7篇,另有多篇論文已投稿或正在修改中;課題負責人王文平應邀在澳門大學于2013年11月15-17日舉辦的國際會議The 4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and Intelligent Services 上,做了大會特邀報告《The Application of Grey System Theory and Method in Chinese Industrial Ecology and Economy System Optimization》,發布課題研究成果,產生了良好反響。

    在應用實踐方面,在區域內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共生優化研究成果的支撐下,針對如何實現南京市高校高等教育與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間共生優化,調查研究了高校優勢學科與優勢產業間的對接組合共生問題,形成的軟科學研究報告,得到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楊衛澤批示,并召開由市委市政府部門主要領導參加的專題會議,聽取匯報,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該成果獲得2013年度江蘇省社會科學應用研究精品工程優秀成果二等獎。相關成果被南京市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中心等單位采納,為促進產業系統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的高水平協同創造,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在人才培養方面,在本課題支持下,已培養碩士生4名,博士生兩名。

    2.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子課題1:我國產業系統經濟發展與生態化的相互作用關系研究——現狀、機理及關鍵因素

    子課題1針對產業系統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高水平協同創造,實現生態與經濟雙贏發展的目標,從我國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優化的目標、內涵、特點及現狀、我國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典型結構模式、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生態化與經濟發展間相互作用機理、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生態、經濟協調發展關鍵影響因素,以及我國產業生態經濟系統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五個方面進行了研究。

    1)我國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優化的目標、內涵、特點及現狀

    (1)利用NBG—DEA模型,研究了 2000-2011年中國30個地區的經濟效率、環境效率及綠色發展效率。采用三階段DEA模型,測算了2000-2011年我國省際節能減排效率,并分析了動態變化特征。

    (2)從經濟發展和生態化兩個維度評估了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的發展水平。

    (3)從靜態和動態兩個角度,評估了我國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的生態、經濟協調發展水平。

    2)我國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典型模式

    在分析我國產業系統生態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現狀的基礎上,本課題深入研究了我國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的區域空間和產業空間的典型模式。

    (1)從效率和水平兩個維度,研究了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的典型模式,將我國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經濟分為理想型、投入增長型、效率驅動型、惡劣型和中間型五種典型結構模式。

    (2)從協調發展維度,將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分為理想型協調、可改進型協調、潛在危機型、經濟主導型沖突和生態主導型沖突五種類型。

    3)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生態化與經濟發展間相互作用機理

    本課題主要從兩個方面展開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生態化與經濟發展間相互作用機理的研究。一方面,基于EKC理論的基本思想和研究方法,探討了產業經濟發展水平與產業生態化水平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解析綠色技術創新對于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生態和經濟”協調發展的作用機理。

    4) 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生態、經濟協調發展關鍵影響因素分析

    本課題在評價我國省際綠色發展效率的基礎上,運用Tobit面板數據回歸模型,分析了中國綠色發展效率的關鍵影響因素。

    5) 我國產業生態經濟系統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分別從效率、發展水平和協調性三個視角,構建了我國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的評價指標體系,并分別選取“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62個重要節點城市或我國東中西典型區域進行了評價分析。

    子課題2: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優化及運行的仿真平臺

    子課題2基于“自下而上”建模思想,從產業的微觀主體——企業入手,并將創新作為解決經濟發展和生態化之間矛盾的重要途徑,針對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優化的超網絡模型體系構建、超網絡結構與績效間的關系,以及產業生態經濟系統仿真平臺構建三個方面,展開研究,按課題預定計劃,進展良好。

    1)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優化的超網絡模型體系構建

    為實現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生態價值、經濟價值高水平協同創造,本課題從價值創造主體——企業入手,分析企業將員工、知識等各類資源轉化為價值的創新、生產等不同活動過程,分別構建了由員工網絡、知識領域網絡和知識單元網絡疊加而成的員工創新超網絡模型、由部門網絡、知識領域網絡和知識單元網絡疊加而成部門創新超網絡模型;由資源流動網絡和價值活動網絡構成產業集群價值活動超網絡模型、由生產者網絡、消費者網絡和分解者網絡疊加形成的產業生態系統資源代謝超網絡模型,為后續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優化研究奠定了基礎。

    2)超網絡結構與績效間的關系

    在上述建立的超網絡模型體系基礎上,研究了網絡結構與創新效率、價值創造等績效間的關系。并進一步研究了在產業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不同的創新網絡結構對于創新績效的不同影響。

    3)產業生態經濟系統仿真平臺構建

    在子課題1關于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優化及運行關鍵影響因素、評價指標體系等研究基礎上,結合產業生態經濟系統超網絡結構與績效關系研究,初步構建了由經濟產出子系統、能源消耗子系統、污染排放子系統和政策支持子系統構成的系統動力學模型體系和仿真平臺,以四個反饋環作為核心模擬產業生態經濟系統運行的基本反饋過程,以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 等作為構建模型方程的基礎,在設定不同經濟發展速度和生態化水平情景(共九種情景,如經濟發展水平高-生態化水平高、經濟發展水平高-生態化基準水平等)下,對相應的經濟發展和生態化政策選擇進行仿真分析。

    子課題3:我國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共生優化研究

    子課題3圍繞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的共生優化問題,已展開了系統共生績效評價、系統結構與共生績效關系及優化、區域產業結構優化與轉型升級等三方面的相關研究工作。

    依據研究計劃,本課題已按計劃開展了對我國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共生績效的評價工作、系統結構與共生績效關系的分析工作以及系統優化機制、典型區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1)調研數據和結論。本課題采取查閱文獻、實地調研訪談、典型案例收集等方式,獲得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的大量一手和二手數據資料。(2)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結構與共生績效的關系分析。本部分在合理構建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共生績效評價體系的基礎上,以多Agent網絡仿真典型案例為主要研究方法,研究了不同層面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結構與共生績效之間的關系,為優化產業生態經濟系統提供依據。(3)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優化機制研究。本部分以多Agent網絡仿真和典型案例為主要研究方法,基于企業、產業集群、產業網絡主體展開了針對性的系統優化機制研究,為區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4)區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本部分分別從微觀層面的企業轉型中觀層面的產業集群升級以及宏觀層面的產業結構調整對區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具體途徑做出了詳細闡述。(5)研究報告和論文。圍繞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的共生優化,已在CSSCI來源期刊和國內核心學術期刊上發表多篇論文,同時撰寫的多篇論文在審稿過程中。

    子課題4:非平衡發展條件下我國產業生態經濟系統跨區域協同優化研究

    本課題主要完成了三個方面的工作。首先以非參數的效率評價方法為基礎,結合跨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優化的特點,研究了非平衡條件下跨區域產業協同發展績效評價方法;其次,在區域空間層面,本課題在區域產業發展的資源承載力有限的背景下,以區域產業經濟發展和社會利益均衡為目標,研究了區域的產業選擇、結構轉型、升級及布局優化;第三,在區域-產業空間組合層面,本課題以各類產業在區域間的有效轉移為背景,在產業集聚理論框架下,建立了產業活動在不同區域間的布局優化模型,分析了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優化實施過程中的生態-經濟均衡性。

    本子課題一撰寫研究報告一份,發表論文2篇,另有兩篇論文在二審過程中。

    子課題5:我國產業生態經濟系統運行機制及政策措施的優化設計研究

    本部分圍繞兩個核心內容即產業生態經濟系統運行機制以及政策措施優化設計,已開展了問題及行為活動調查、運行機制及仿真、政策梳理及優化等方面的相關研究工作。

    我們將現有相關政策也按照經濟政策和環境政策兩個角度進行區分,其中經濟政策包括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科技政策、貿易政策等;環境政策包括生態補償、排污許可、資源稅以及行政處罰等。

    依據研究計劃,本部分已如期開展對我國產業生態經濟系統運行機制現狀的調研和分析工作以及保障機制和動力機制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主要包括:(1)調研數據和結論。我們采取深度訪談、問卷調查以及統計數據收集和加工等方式,獲得產業生態經濟系統運行及政策現狀的大量一手和二手數據資料,并分析得出系列相關結論。(2)研究報告和論文。圍繞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的運行機制和政策優化,已撰寫一份調研報告和五篇學術論文,部分論文已在CSSCI來源期刊發表,這表明課題部分研究成果已得到學術界認可。

    為分析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相關政策現狀,課題組已完成對相關政策的梳理工作,包括政策內容分析、政策類型劃分、政策效果比較等,并以江蘇省為對象進行深入調研,從前端預防、過程控制和末端治理三個角度對政策內容和效果進行針對性研究。

    在分析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問題以及政策優化設計過程中,本課題組也對發達國家的政策體系及實施經驗進行了調查和分析,例如歐盟實施“區/塊”管理模式,按照人口數量對組合城市區域進行劃分,并以此為管控單位實施空氣質量管理;在區域合作機制設計中,ICPR和PRRD是兩種典型的組織方式,其中ICPR模式的特點是注重契約設計的公正性,其執行則依托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歷史積淀形成的完善的選舉制度、信息公開制度、問責制度和法律制度等預設的政治制度前提,促使官員積極構建公正的合作機制,務實參與對外合作,而PPRD則以重權力推動、輕制度規范為主要特征;此外,還有環境銀行、生態性補償、生產者延伸制度以及產業標準制定和法律規范制定等經驗均可為我國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協調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

    本課題組后期將重點面向前端預防、過程控制和末端治理三個環節分別開展政策組合疊加效應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多環節協同發展的政策建議。

    3. 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1) 調查研究情況

    本課題的調研主要為我國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優化和運行的機理研究和政策建議,提供實踐背景和數據支持,并使理論研究為政府、企業等相關決策提供科學支持。采取的調研方法包括:資料搜集整理、問卷調查、實地調研、相關人員訪談。

    課題組查閱了大量國內外相關研究的最新文獻500余篇,并在相關政府網站(包括:國家發改委、環保局、財政局、江蘇省經濟與信息化委員會、物價局、科技廳、地方稅務局等)、國內外各種環保機構、環保組織及各國環保局網站(如: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gency、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Climate Change (IPCC))等,廣泛收集整理了與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優化和運行機制相關的法律、法規、規范性文件、條例、辦法等文件和現有政策措施,對促進經濟和生態化協調發展的產業財稅政策、投融資政策、創新政策以及人才政策、環境技術政策、環境經濟政策以及環境管理政策等,進行了系統梳理,結合前期對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優化和運行的影響因素研究,形成具體統計調查表,先后組織兩次調研,第一次于2013年7月21日到8月9日,課題組組織博士生、碩士生十余人,利用暑期,先后到江蘇省電力公司、江蘇省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江蘇省經濟與信息化委員會、環保廳等單位,進行數據調研和人員訪談;與江蘇省經濟與信息化委員會、江蘇省環保廳的相關領導進行了座談,聽取了領導層關于江蘇產業綠色發展、低碳發展的思路;在江蘇省電力公司、江蘇省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的實際調研和訪談中,通過電力行業生態化發展現狀,進一步修正前期影響因素,為構建產業生態經濟系統仿真平臺的系統動力學模型提供了實際支持。

    第二次調研于2014年5月9日至12日,調研目的是進一步確定江蘇蘇南、蘇中、蘇北間產業轉移和產業布局現狀,分析區域內及區域間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優化的實際狀況。課題組對鎮江市高新技術開發區(潤州工業園區)、鎮江潤州船舶產業集群、鎮江市城際商業圈、以及江蘇大通重工、惠龍e通國際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江蘇省鎮江船廠集團、中船動力有限公司等進行了調研,分別與鎮江市經信委、發改委領導、潤州工業園區領導及江蘇大通重工等公司領導進行了座談交流,形成調研報告一份,為本課題區域內產業共生優化和區域間產業協同優化研究提供了實踐支持。

    2)學術交流及國際合作情況

    課題于2013年11月6日舉行了課題報告會,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院長李向陽教授、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沈坤榮教授等多名國內知名專家學者出席了開題報告會,課題組與與會專家學者就課題后續研究進行了深入交流。

    課題負責人王文平應邀在澳門大學于2013年11月15-17日舉辦的國際會議The 4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and Intelligent Services 上,做了大會特邀報告《The Application of Grey System Theory and Method in Chinese Industrial Ecology and Economy System Optimization》,產生了良好反響。

    課題負責人王文平及課題組成員一行4人,參加了2013年10月25-28日于長沙舉辦的第十五屆中國管理科學學術年會,并作了《轉型背景下代工企業資源整合行為及其演化動態》學術報告,并被評選為大會優秀論文獎推薦發表于《系統工程》。

    課題負責人王文平及課題組成員一行3人,參加了2014年4月21-24日于北京舉辦的第25屆全國灰色系統學術會議,課題負責人王文平作了《基于解決者知識灰度的創新競賽研究》的大會報告,并當選為中國優選法統籌法與經濟數學研究會灰色系統專業委員會第三屆理事會理事長。

    課題負責人王文平于2013年12月25日,邀請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商學院Shuya Yin作專題報告,并進行學術交流。

    另外,課題組每月舉辦一次學術交流會,各子課題匯報交流研究進展,進行學術討論。

    4. 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在區域內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共生優化研究過程中,課題組調研了南京市高校高等教育與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間共生優化現狀,形成的軟科學研究報告,得到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楊衛澤批示,并召開由市委市政府部門主要領導參加的專題會議,聽取匯報,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該成果獲得2013年度江蘇省社會科學應用研究精品工程優秀成果二等獎。

    課題負責人王文平應邀在澳門大學于2013年11月15-17日舉辦的國際會議The 4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and Intelligent Services 上,做了大會特邀報告《The Application of Grey System Theory and Method in Chinese Industrial Ecology and Economy System Optimization》,發布課題研究成果,產生了良好反響。

    針對我國當前出現的大面積跨區域空氣污染、水污染等突出現實問題,需要針對污染問題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關系、受約束程度等,將其進行劃分,研究跨區域協調機制和政策措施,已初步成文,擬投成果要報。

    二、研究成果情況

    1. 代表性成果簡介

    1)王文平,Qingfang Cao,Xinhuan Huang. Identifying Key Influential Factors of Transforming Regional Science and Education Advantages into Industrial Advantages by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J]. The Journal of Grey System,2013,25(1):63-75(SCI索引)

    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對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優化具有重要意義,促進區域科教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保證。論文研究區域科教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的內在機理,構建了“四要素兩層次”轉化模型,采用灰色關聯分析方法,研究了關鍵影響因素,并基于南京戰略性新興產業及高校優勢學科的相關調研數據,進行了實證研究,研究表明,不同產業在不同發展階段,影響優勢轉化的關鍵影響因素不同,政府應針對不同產業的地發展階段和產業特征,采取不同的轉化策略。該論文發表于《The Journal of Grey System》,并被SCI索引。

    2)Xinhuan Huang, 王文平.Evaluating industrial economy-ecology-coordinated development level by grey target theory[J]. Grey Systems: Theory and Application ,2013,3(3):338-348

    論文基于“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響應”模型,構建了我國產業系統經濟-生態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引入靶心度模型對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產業經濟-生態協調發展狀況進行了分析,并運用貢獻度理論分析產業經濟-生態協調發展的各影響因素的貢獻度,找出關鍵影響因素,為指導我國產業經濟-生態協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研究表明:(1)我國31省市自治區產業經濟-生態協調發展整體水平不高,各省市自治區產業經濟-生態協調發展水平不均衡,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2)工業污染治理完成投資占GIOV的比重,單位GIOV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單位GIOV二氧化硫排放量,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等因素為我國工業經濟-生態協調發展的關鍵影響因素。

    3)花磊,王文平.產業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的最優集體創新網絡結構[J].中國管理科學,2013,21(5):129-140

    創新是解決產業生態化與經濟發展間矛盾的重要途徑。論文采用仿真方法從創新效率的角度對產業生命周期不同階段下的最優集體創新網絡結構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在產業生命周期的導入期,以較高的平均聚集系數為特征的規則網絡具有最高的集體創新效率;在產業生命周期的成長期,以較高的小世界系數為特征的小世界網絡具有最高的集體創新效率;當產業生命周期進入成熟期以后,以較短的最短路徑長度為特征的隨機網絡具有最高的集體創新效率。本文通過對上述結果的進一步分析得出,上述結果是由以下三個層次的原因造成的。第一,產業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產業知識特征和技術機會。第二,產業知識特征會影響產業內部的知識流動和企業實現知識重組的能力,而技術機會的多少會影響企業搜尋并發現創新機會的能力。第三,較高的網絡平均聚集系數有利于促進知識流動,而較短的平均最短路徑長度有利于企業搜尋并發現創新機會。最后,本文提出了以上結論對創新政策制定者的一些重要啟示。

    該論文發表于《中國管理科學》,并被CSSCI索引。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成果情況。

    序號

    成果名稱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字數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1

    Identifying Key Influential Factors of Transforming Regional Science and Education Advantages into Industrial Advantages by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Wenping Wang

    Qingfang  Cao Xinhuan Huang.

    論文

    The Journal of Grey System,

    2013,25(1)

    5800

    SCI索引

    2

    Study on optimization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 structures based on grey property of knowledge flows

    Wenping Wang

    Lei Hua

    Xinhuan Huang

    Juan Chen.

    論文

    The Journal of Grey System,

    2014,26(2)

    4200

    SCI索引

    3

    產業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的最優集體創新網絡結構

    花磊 王文平

    論文

    中國管理科學

    2013,21(5)

    9000

    CSSCI索引

    4

    超網絡視角下產業集群生態化發展研究——以山東新汶產業集群為例

    黃新煥 王文平

    論文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4(1)

    4900

    CSSCI索引

    5

    Evaluating industrial economy-ecology-coordinated development level by grey target theory

    Xinhuan Huang

    Wenping Wang.

    論文

    Grey Systems: Theory and Application ,

    2013,3(3)

    4000

     

    6

    產業集群升級的內生動力及其作用機制研究

    王嬌俐 

    王文平

    王為東.

    論文

    商業經濟與管理

    2013,256(2)

    5400

    CSSCI索引

    7

    開放經濟條件下國家碳排放責任比較研究

    徐盈之

    郭進

    論文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4,24

    6900

    CSSCI索引

    8

    我國區域節能減排效率及空間相關性研究

    徐盈之

    魏莎

    論文

    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35(1)

    5500

    CSSCI索引

    9

    中國區域碳減排責任及碳減排潛力研究

    徐盈之

    張赟

    論文

    財貿研究

    2013, 2

    5800

     

    10

    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綜合測度與驅動機制研究——基于我國省際2000—2011年的經驗分析

    趙永平

    徐盈之

    論文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4,14(1)

    6100

    CSSCI索引

    11

    基于核心—外圍超網絡模型的產學研協同創新研究

    趙永平

    徐盈之

    論文

    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34(4)

    4800

    CSSCI索引

    12

    超網絡視角下產業生態系統資源代謝均衡研究

    邵記友

    王文平

    花磊

    論文

    科技與經濟

    2013,26(6)

    4300

     

    13

    互補性研發努力下垂直合作新產品開發中的收益共享契約設計

    來向紅

    王文平

    論文

    管理學報

    2013,10(3)

    5000

    CSSCI索引

    14

    Evaluation on OEM Enterprise’s Transformation Performance Based on Grey Target Theory

    Xinhuan Huang

    Wenping Wang

    論文

    The 4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ey Systems and Intelligent Services

    2013

    4000

    EI索引

    15

    基于演化博弈論的生態產業鏈穩定性研究

    周甜甜

    王文平

    論文

    科技與經濟

    2014,27(1)

    4000

     

    16

    轉型背景下代工企業資源整合行為及其演化動態

    黃新煥,王文平

    論文

    系統工程

    4700

    已錄用

    17

    現代服務業區域協調發展研究

    陳偉達

    專著

    科學出版社

    43300

     

    課題組供稿
    (責編:實習生、張文卓(實習生))
    久久精品国产秦先生| 91精品国产乱码在线观看| 国产中老年妇女精品| 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国产va免费精品|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中| 精品影片在线观看的网站| 午夜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国产美女久久精品香蕉69| yy6080久久亚洲精品| 99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免费_区二区三区观看 | 久久99精品视频| 国产美女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97精品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一二三精品黑人区|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免费观看了| 91热久久免费精品99| 久久91精品国产91久久户| 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八戒|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不卡| 热久久99精品这里有精品| 久久精品日日躁精品| 国产91成人精品亚洲精品| 亚洲精品宾馆在线精品酒店|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中文字幕| 精品91自产拍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 国产精品嫩草视频永久网址| 中文精品北条麻妃中文|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二三区| 5x社区精品视频在线播放18| 精品久人妻去按摩店被黑人按中出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水蜜桃|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 |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下载| 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 99热这里只有精品7| 99亚洲精品高清一二区| 免费精品无码AV片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