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自2012年承擔此項重大課題以來,依據課題的總體設計,召開了由國內著名學者參加的開題報告會,首席專家和子課題負責人分別對整體計劃和子課題計劃作出了詳實的論證。各子課題根據計劃,對《資本論》的研究范式、《資本論》的研究方法、《資本論》的哲學思想和《資本論》的當代意義展開了具體研究,形成和發表了一系列階段性研究成果。
在調查研究和學術交流方面,取得了以下幾方面的重要進展:一是比較全面地搜集了國內外關于《資本論》研究的著作和論文,梳理了研究的主要問題和主要成果,分析了研究中的主要問題;二是由吉林大學哲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心主持召開了三次關于“《資本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術研討會(哈爾濱,“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課題學術研討會”2012;安陽,“《資本論》哲學思想研究”2012;松原,“‘馬克思與我們時代的哲學’學術研討會”2013);三是在第二屆中韓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壇(2012)、“馬克思與現代化”國際學術會議(2012)、第十三屆馬克思哲學論壇(2013)等學術會議上交流關于《資本論》哲學思想的論文;四是在《學習與探索》雜志組織“《資本論》哲學思想的當代闡釋”的八組論文,切實地推進了《資本論》的哲學思想研究。
在成果宣傳推介方面,2013年4月8日《中國社會科學報》發表關于“《資本論》哲學思想研究”的會議報道,2013年3月18日《中國社會科學報》發表關于“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資本論》的互釋中推進研究”的報道,2014年第1期《學術與探索》以“《資本論》及其手稿中的哲學問題”為題發表第13屆“馬克思哲學論壇”的專題評述,2014年4月27日《人民日報》發表項目首席專家撰寫的《塑造“文明的活的靈魂”》一文。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需要強化各子課題組之間的溝通與協調,充分利用各子課題組的研究成果,深化對《資本論》哲學思想的理解和闡釋;二是各子課題組的研究進度不夠平衡,需要強化對《資本論》的理論思維等方面的研究;三是課題組成員需要深入掌握經濟學方面的知識、理論和方法,更加切實地從《資本論》的具體內容出發而闡釋其哲學思想。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進展情況。
二、研究成果情況
《資本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
項目首席專家孫正聿撰寫的《<資本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學術與探索》2014年第1期的“《資本論》哲學思想的當代闡釋”專欄發表。《新華文摘》2014年第11期全文轉載。全文2萬余字,系統地闡述了本項目對《資本論》哲學思想的理解。
論文的主要觀點是:研究和闡釋馬克思主義哲學,必須訴諸馬克思畢生研究的偉大成果《資本論》。《資本論》是馬克思主義的“關于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是馬克思主義的關于人類解放的“新世界觀”。《資本論》在對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及其政治經濟學的雙重批判中,揭示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和資本主義的特殊的運動規律,不僅反映和表達了我們時代的時代精神,而且塑造和引導了新的時代精神,因而《資本論》既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又是“文明的活的靈魂”。
論文共四個部分:
一、《資本論》是關于人類解放的“新世界觀”。
論文的第一部分提出,馬克思為“構建”自己的“新世界觀”,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把“真正的哲學”視為“時代精神的精華”,那么,現代社會的“時代精神”究竟是什么?把“現代哲學”的歷史任務定位為“揭露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異化”,那么,這個“非神圣形象”究竟是什么?人是如何在“非神圣形象”中構成“自我異化”,又如何掙脫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異化”的?把人的“自我異化”的實質解釋為“異化勞動”,那么,構成“異化勞動”的現實基礎和真實內涵又是什么?把人與世界的關系歸結為“實踐”關系,那么,怎樣從人的實踐活動去理解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把人的“實踐“首先理解為人的“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那么,“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如何構成“歷史的發展規律”、特別是如何構成“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的運動規律”?把人的解放的價值訴求定位為“以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條件的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那么,實現這種價值訴求的現實根據和現實道路又是什么?正是對這些根本性問題的回答,構成了作為馬克思“畢生研究”的“偉大成果”的《資本論》。
二、《資本論》是“關于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
論文的第二部分提出,離開馬克思主義的“關于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就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資本論》;離開《資本論》就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關于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作為“關于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資本論》就是“改變世界”的“世界觀”,“改變世界”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就集中地體現在《資本論》。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資本論》的“互釋”中重新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也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定位”為“關于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
三、《資本論》是對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及其政治經濟學的雙重批判。
《資本論》以對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及其“政治經濟學”的雙重批判為實質內容,這為我們提供了理解和闡釋《資本論》的鑰匙:它不是學科分類意義或研究領域意義的“政治經濟學”,而是特殊意義的“政治經濟批判”和“政治經濟學批判”。作為論域的“資本論”,是一個多元的、開放的研究領域,因而可以描述和論證人們對“資本”的各種不同見解,并形成關于“資本”的各種版本的“政治經濟學”;作為“政治經濟批判”和“政治經濟學批判”的《資本論》,則是對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的批判,以及對各種關于“資本”的“政治經濟學”的批判。
四、《資本論》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和“文明的活的靈魂”。
馬克思對“資本”的批判,既不是單純的“哲學批判”,也不是孤立的“政治經濟學”或孤立的“空想社會主義批判”,而是以“資本”為對象的“三大批判”的統一。以“解放何以可能”為靈魂的改變世界的新世界觀,就是馬克思主義的“關于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并結晶為馬克思的畢生研究的偉大成果的《資本論》。離開《資本論》,就不能從根本上把握到我們時代的時代精神,就不能塑造和引導新的時代精神。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自覺地承擔起的哲學使命,是把人從“資本”的普遍統治中解放出來,把“資本”的獨立性和個性變為人的獨立性和個性,以人類文明的新形態代替文明的舊形態,這不僅理論地表征了我們今天的時代精神,而且理論地塑造和引導了新世紀乃至新千年的新的時代精神,以《資本論》為標志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真正的“時代精神的精華”和“文明的活的靈魂”。
論文的學術價值
一.是提出從《資本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互釋中重新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和《資本論》的哲學思想,為研究《資本論》的哲學思想提供了新的解釋原則;二是提出《資本論》不是“運用”而是“構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這就是“關于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為重新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哲學革命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三是從“政治經濟批判”和“政治經濟學批判”的雙重維度闡述《資本論》的哲學思想,集中的揭示了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形而上學本質;四是從“時代精神的精華”和“文明的活的靈魂”闡發了《資本論》哲學思想的當代價值。
論文的社會影響
《新華文摘》2014年第11期全文轉載了此論文。《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哲學原理》2014年第4期全文轉載此論文。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成果情況。
序號 |
成果名稱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
字數 |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
1 |
《資本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 |
孫正聿 |
論文 |
《學習與探索》 2014年第1期 |
2.2萬 |
《哲學原理》2014年第4期全文轉載 |
2 |
《資本論》的哲學史意義 |
白剛、李娟 |
論文 |
《山東社會科學》 2014年第2期 |
1.3萬 |
|
3 |
“超越”資本邏輯的四條道路——兼論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當代價值 |
白剛、呂鵬 |
論文 |
《南京社會科學》 2013年第12期 |
1.2萬 |
|
4 |
政治經濟學批判與資本現象學——《資本論》的哲學革命 |
白剛 |
論文 |
《學習與探索》 2013年第2期 |
1.2萬 |
《哲學原理》2013年第5期全文轉載 |
5 |
資本邏輯與現代性——馬克思哲學視野中 的現代性批判 |
白剛 |
論文 |
《學海》 2013年第2期 |
1.2萬 |
|
6 |
重思《巴黎手稿》中的 異化概念 |
王福生 |
論文 |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年第2期 |
1.3萬 |
|
7 |
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 及其內在結構 |
王福生 |
論文 |
《天津社會科學》 2013年第6期 |
1.3萬 |
|
8 |
重思馬克思對黑格爾 辯證法的“顛倒” |
王慶豐 |
論文 |
《天津社會科學》 2013年第5期 |
1.3萬 |
《哲學原理》2014年第1期全文轉載 《哲學文摘》2014年第1期全文轉載 |
9 |
金融資本批判——馬克思資本理論的當代 效應及其邏輯理路 |
王慶豐 |
論文 |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年第5期 |
1.3萬 |
|
10 |
馬克思的《資本論》與 古典政治經濟學 |
王慶豐 |
論文 |
《學術研究》 2013年第8期 |
1.2萬 |
《馬克思列寧主義研究》2013年第10期全文轉載 |
11 |
剩余價值理論新釋——馬克思《資本論》的 柄谷行人解讀 |
王慶豐 |
論文 |
《學習與實踐》 2013年第4期 |
1.4萬 |
《哲學文摘》2013年第3期全文轉載 |
12 |
《資本論》與哲學的未 來 |
王慶豐 |
論文 |
《學習與探索》 2013年第1期 |
1.3萬 |
2013年2月19日《光明日報》論點摘編 |
13 |
超越“資本的文明”:“后改革開放時代”的 中國道路 |
王慶豐 |
論文 |
《社會科學輯刊》 2013年第1期 |
1.3萬 |
《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3年第6期全文轉載 |
14 |
《資本論》及其手稿中 的三種空間概念 |
高云涌、王林平 |
論文 |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年第5期 |
1.2萬 |
|
15 |
為什么說《資本論》是 馬克思的邏輯學 |
吳宏政 |
論文 |
《學習與探索》 2013年第8期 |
1.3萬 |
|
16 |
資本邏輯的存在論批判——《資本論》辯證 法思想的當代闡釋 |
高廣旭 |
論文 |
《學習與探索》 2013年第9期 |
1.2萬 |
|
17 |
“資本主體性”批判——馬克思現代性批判 的本質 |
李慧娟 |
論文 |
《社會科學輯刊》 2013年第5期 |
1.3萬 |
《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4年第1期全文轉載 |
18 |
何謂“抽象力”——以《資本論》為研究對象 |
楊淑靜 |
論文 |
《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2013年第6期 |
1.3萬 |
|
19 |
“抽象力”與“抽象力”的舞蹈——《資本論》 中的抽象力問題 |
楊淑靜 |
論文 |
《蘭州學刊》 2013年第7期 |
1.2萬 |
|
20 |
新中國成立以來《資本論》文明觀闡釋重心的 歷史性波動 |
孔揚、姜大云 |
論文 |
《南京政治學院學報》 2013年第2期 |
1.2萬 |
|
21 |
“辯證唯物主義”抑或“歷史唯物主義”——評阿爾都塞對馬克思主義新世界觀的復雜 解讀 |
孔揚、姜大云 |
論文 |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2期 |
1.3萬 |
|
22 |
“歷史方法”的縱—橫向度及其統一——以《歷史與階級意識》為線索思考歷史唯物主 義觀 |
孔揚、姜大云 |
論文 |
《廣西社會科學》 2013年第3期 |
1.2萬 |
|
23 |
《資本論》的文明觀及其對中國市民理性建 構的啟示 |
孔揚、姜大云 |
論文 |
《前沿》 2013年第7期 |
1.3萬 |
|
24 |
歷史唯物主義與歷史目的論的真實關系——從馬克思對“異化”范疇的三次運用來看 |
孔揚、姜大云 |
論文 |
《長白學刊》 2013年第1期 |
1.2萬 |
|
25 |
《資本論》經濟學術語 中的哲學革命 |
石佳 |
論文 |
《求實》 2014年第4期 |
1.1萬 |
|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