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浙東學派編年史及相關文獻整理與研究”中期檢查情況

    2015年07月23日15:57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浙東學派編年史及相關文獻整理與研究》于2010年12月27日批準立項。

    浙東學派是一個以浙東區域命名而又超越區域、學人輩出、成果豐碩、影響深遠的重要學術流派,在中國的學術版圖中獨樹一幟,因時而變,與時俱進,富有活力,不僅對當今浙江及長三角的區域文化精神承傳與重建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且在日本和東南亞地區擁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具有多方面的研究意義與價值。本課題以“浙東學派編年史”為中心,設計了與此密切相關的四個子課題,即浙東學派編年史、浙東學派文獻志、浙東學派通論、浙東學派研究史,合之為兩“史”一“志”一“論”的四位一體結構。2011年3月22日,在浙江師范大學舉行《浙東學派編年史及相關文獻整理與研究》開題會議。2012年5月初,課題組向國家社科規劃辦《工作簡報》報送了本課題的進展情況報告,并完成第一次中期檢查。目前,本課題研究計劃的總體執行情況良好,四個子課題正有序開展各項工作,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1.子課題《浙東學派編年史》進展情況:

    重點是在貫通宋元明清浙東學派發展歷程、全面系統梳理和總結該派的學脈傳承與學術譜系。本課題成果擬分宋元、明代、清代上中下三卷,每卷先有“總論”,以揭示該時段浙東學派的發展走向和主要成就,然后以時間為線索,采用“條目”、“按語”與“評述”三位一體的獨特體例,逐年著錄學術發展史內容;“條目”部分,分學術背景、學術活動與學者生卒三大板塊著錄;“按語”部分,是對“條目”內容的總結與提示,視必要加諸相關“條目”之下,主要包括文獻存真、補充說明、原委概述、異說考辨、新見論證、價值評判等;“評述”部分,殿于每年之尾,是對該年學術傳承的主流學脈與新變趨勢的總體評述。本課題的最終成果是編纂一部具有集成性與創新性意義和價值的《浙東學派編年史》,預計字數在500萬字左右。目前進展情況:

    (1)大致掌握了1200多位浙東學派學者的生平經歷和著述情況,進一步充實和完善了《浙東學派人物表》。

    (2)基本梳理出了浙東學派的學術傳承和發展軌跡,已完成上、中卷即宋元與明代兩卷初稿,下卷即清代卷已完成一半,共計達300多萬字。

    2.子課題《浙東學派文獻志》進展情況:

    重點是對宋代以來有關浙東學派的重要文獻進行深入的普查、整理與研究,既便于全面掌握浙東學派相關文獻的存佚情況,也為《浙東學派編年史》的編纂提供堅實的文獻支撐。課題組在在編輯出版《重修金華叢書》、《金華宗譜文獻》、《寧海文獻叢書》的同時,用了近三年半的時間對浙東學派文獻進行了詳細的普查與較系統的研究,成果豐碩。本課題主要形成兩方面的學術成果:一是相關文獻整理;二是文獻志的著錄。目前進展情況:

    (1)查訪到有關浙東學派文獻近2000種,收集到各種版本文獻1300余種。其中一些版本罕傳于世,包括從日本內閣文庫、臺北故宮博物院、臨海博物館等機構訪得的一些善本、孤本,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如從日本訪得的宋濂《蘿山集》,蓋為海內外孤本。從臺灣訪得的陳亮《龍川文鈔》等集,可補大陸文獻整理之缺,所訪得的宋濂《宋文憲公未刻稿》等集,亦傳世不多,極其珍貴。

    (2)古籍整理與研究方面的基礎工作取得重要進展。一是編輯出版《重修金華叢書》、《金華宗譜文獻》、《寧海文獻叢書》、《新編宋濂全集》。2014年1月,《重修金華叢書》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齊,共計200冊;2014年6月,《新編宋濂全集》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共計300余萬字;編校《寧海文獻叢書》(宋元卷),共計30冊,2014年底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二是對《唐仲友集》、《東萊博議》、《金履祥集》、《胡翰集》等浙東學派重要文獻進行校點、譯注等方面的整理工作。目前《唐仲友集》、《東萊博議譯注》已完稿,《胡翰集》已形成20余萬字的書稿。三是發表浙東學派文獻相關研究論文12篇。

    (3)已完成《浙東學派文獻志》部分著述提要撰寫,收錄宋、元、明、清金華學者著述提要約400余種,30余萬字。

    3.子課題《浙東學派研究史》進展情況:

    重點是對20世紀浙東學派研究進程與成果進行清理與盤點,是浙東學派研究的“再研究”,呈現為“合”—“分”—“合”的構架。本課題結構主要由三大板塊組成。一是對浙東學派研究的歷史脈絡進行縱向梳理。二是圍繞學派和代表人物,對前人研究成果進行橫向總結。三是通過總結浙東學派研究成果的特色及利弊得失,對浙東學派研究的未來開展予以展望。該課題擬形成三個成果:《浙東學派研究論文論著索引》、《浙東學派研究論文精選》和《浙東學派研究平議》。目前進展情況:

    (1)已基本完成了論文、論著的普查工作,總計研究論文3萬多篇,論著500余部,其中所收錄的民國文獻中關于浙東學派的研究資料尤為珍貴。

    (2)完成了《浙東學派百年研究論文論著目錄索引》(1912-2012),收集相關學派和人物專題研究的目錄8240余條,大約28萬字。

    (3)編成《浙東學派論文精粹》收錄各個學派及代表人物研究有價值的論文80余篇文章,總共68萬余字。

    (4)在《浙東學派百年研究論文論著目錄索引》和《浙東學派論文精粹》基礎上,撰寫《浙東學派研究平議》之專著,先已經完成“呂祖謙及麗澤諸儒研究”(1.5萬字)、“陳亮及永康學派研究”(1.4萬字)、“南宋永嘉學派及葉適研究平議”(1.7萬)、“晚晴永嘉學派研究綜述”(1.3萬字)、“北山四先生及后學研究”(1.5萬字)、“四明心學及后學研究”(1.4萬字)、“百年宋濂研究綜論”(1.6萬字)、“百年全祖望研究綜論”(1.4萬字)等章節,總共12萬字左右的初稿,估計完成了全書的一半多篇幅。王錕所著《呂祖謙的心學及其對浙東學術的影響》刊發于《中國哲學史》2013年第4期。

    4.子課題《浙東學派論》進展情況:

    重點是對“浙東學派”的學脈傳承進行全面系統深入的梳理,以建構浙東學派學術譜系,探索浙東學派的發展演變規律。主要從如下四方面著手:一是探索浙東學派所以形成和發展的地理背景、歷史背景和社會背景,考證其源流脈絡和師承關系;二是著重探索浙東學派代表人物的思想體系和學術成就;三是探討各學派之間互相辯論、互相吸收、互相影響與互相融合等關系問題;四是總結浙東學派的總體特色及其利弊得失,從整體上掌握其學術風貌,并探討其對后世乃至現代學術界的影響及其現實意義。目前進展情況:

    (1)已完成相關文獻的搜集。

    (2)已完成20萬多字的書稿。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調研數據整理運用、文獻資料收集整理、學術會議、學術交流、國際合作等)

    1.調研數據整理運用、文獻資料收集整理

    本課題立項以來,課題組成員先后到北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南京圖書館、臺灣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臺灣大學圖書館、日本東京大學圖書館、日本靜嘉堂文庫等國內十余家圖書館查訪資料,并利用國內外各種大型電子資源庫,搜集相關研究資料。

    (1)目前已采集到浙東學派文獻2000種,收集民國以來相關研究論文3萬余篇,收集相關研究著作逾500種。

    (2)出版《重修金華叢書》、《金華宗譜文獻》、《新編宋濂全集》、《東萊博議譯注》等,編成《浙東學派人物表》。

    (3)專門立項啟動“浙東學派數據庫建設”重點項目。

    2、學術會議、學術交流、國際合作

    課題立項以來,獨立承辦小型學術會議兩次,參與承辦全國性學術研討會一次,課題組成員又參加其他學術會議十余次。課題組與臺灣中華呂祖謙學術研究協會、臺灣中央研究院等機構開展了廣泛的學術交流與合作。課題組成員多次應邀到日本、臺灣地區等地參加學術交流、講學活動。

    (1)2011年2月,由臺灣世界呂氏宗親會主辦的中華呂祖謙學術研究協會成立大會在臺灣桃園舉行,梅新林、黃靈庚教授應邀參會,梅新林教授發表講話,黃靈庚教授發表“呂祖謙研究的當代意義”的主題演講。

    (2)2011年3月,與臺灣中華呂祖謙學術研究協會簽訂合作協議,雙方協商了聯合舉辦相關學術研討會,合作編撰出版《東萊博議譯注》,以及開展其他相關文獻整理研究工作,共同努力推進麗澤書院的重建,每年不定期進行人員對等互訪。

    (3)2011年10月,參與承辦在武義舉行的呂祖謙與明招文化學術研討會;臺灣中華呂祖謙學術研究協會呂松壽秘書長、呂榮海博士應邀參加呂祖謙與明招文化學術研討會。

    (4)2011年11月,黃靈庚教授訪問日本富山大學、東京大學,從日本內閣文庫訪得宋濂《蘿山集》,蓋為海內外孤本,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可補《宋濂全集》未收作品數百篇,校改舊刻本刪改、鐫刻之謬,為重編《宋濂全集》以及研究宋濂以及明代浙東學派提供了難得的珍本文獻。此外,還在日本東京大學圖書館、日本靜嘉堂文庫等搜集到相關的重要研究資料。

    (5)2012年3月,課題組成員赴臺參加中華呂祖謙學術研討會,討論《東萊博議》譯注及出版事宜;至臺灣中央研究院,與歷史語言研究學者就浙東學術研究、古籍文獻整理進行了學術交流活動。

    (6)2012年5月,臺灣中華呂祖謙學術研究協會應本課題組之邀來浙江參加“海峽兩岸麗澤書院重建工作商談會”。

    (7)2012年6月,在杭州舉行《浙東學派編年史及相關文獻整理與研究》課題咨詢暨學術研討會,課題組負責人向與會學者介紹了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并征詢下一步研究計劃執行和調整的意見和建議。

    (8)2013年3月,課題組成員赴臺參加中華呂祖謙學術研討會,在會上宣讀研究呂祖謙的學術論文;至臺灣中央研究院,與歷史語言研究學者就浙東學術研究、古籍文獻整理進行了學術交流活動。

    (9)2013年10月21日,舉辦“2013年中華明招文化研討會”。來自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臺灣中華呂祖謙學術研究會的60余位專家學者出席了研討會,會議論文逾20篇專門探討呂祖謙與浙東學術。

    (10)2014年4月16日,舉辦“《重修金華叢書》暨浙東文化研究座談會”,來自浙江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西北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圖書館等單位的數十位專家學者出席座談會。與會代表指出,《重修金華叢書》不僅有保護、搶救地方文獻之功,而且為研究浙江歷史文化與中國學術提供了重要的文獻資料,堪稱高校與地方合作的成功典范,而其創新的編纂體例也值得文獻工作者學習。

    (11)2014年5月11日至17日,課題組成員赴臺參加中華呂祖謙學術研討會,在會上宣讀《呂祖謙少儀外傳與宋代理學家的蒙訓輯撰》等研究呂祖謙的學術論文;至臺灣中央研究院、臺灣師范大學歷史系,與歷史語言研究學者就浙東學術研究、古籍文獻整理進行了學術交流活動。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成果發布會、《工作簡報》報送情況、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及采用情況等)

    1.成果發布會情況

    (1)2010年10月26日《中國社會科學報》刊發《浙東學派的學術譜系建構及其路徑選擇》。中國社會科學院門戶網站轉載本文,對本課題的學術價值和構想作了報道。

    (2)2011年3月31日《浙江師范大學報》以《我校首次獲得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浙東學派編年史及相關文獻整理與研究開題》為題,對開題報告會的情況作了報道。

    (3)2012年5月30日《中國社會科學報》刊發《浙東學派編年史:文獻集成與學術創新》,介紹了本課題的進展情況。

    (4)2014年4月16日,“《重修金華叢書》首發式暨浙東文化研究座談會”召開,來自浙江大學、復旦大學等單位的數十位專家學者出席了此次座談會。董平(浙江大學教授、博導)指出:“《重修金華叢書》開地方文獻集結之先聲。他參照《四庫提要》的體例,于每種文獻之前列簡短提要,述各書大旨、著作源流、版本得失、文字刪減等重要信息,體現了對歷史文化的繼承。《叢書提要》包含了編纂者新的觀點,包括對學術思想的概述和點評。《叢書》收錄同一種書的不同版本,這是以往大型叢書所不具備的。這樣的編纂方式增加了《叢書》的文獻價值,為不同研究者提供更為直接的原始材料,對學術界功勞很大,這是其他文獻工作者應該學習的。”李浩(西北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導)指出:“《重修金華叢書》不僅僅是一個文化工程,同時是一部能夠傳世的經典”,“《叢書》編纂者這種科學謹慎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何俊(杭州師范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導)指出:“我們不能站在今天的角度主觀地認為《重修金華叢書》是一個區域性的成果,而應站在歷史的角度來認識它。”鄭利華(復旦大學教授、博導)指出:“《重修金華叢書》對所收錄的文獻版本要求很高。文獻版本的擇取裁汰是一個巨大的工程,需要編纂者具有深厚的文獻辨別功力,這在某種程度上也體現了他們的歷史擔當情懷。我認為《叢書》的價值在于‘齊備性’和‘同行性’,把存世文獻最大限度地收集進來,并收錄同一種文獻的不同版本,這體現出編纂者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郭丹(福建師范大學教授、博導)指出:“《重修金華叢書》在胡氏父子《金華叢書》的基地上,內容擴充兩倍之多,在我看來,把‘重修’改為‘新修’更為恰當。‘重修’給人以守成的感覺,但據《提要》以及充實的內容來看,創新遠多于守成,這是令我感到震撼的地方。”

    2.《工作簡報》報送情況

    (1)2012年5月初,課題組向國家社科規劃辦《工作簡報》報送了本課題的進展情況報告。

    (2)2012年6月1日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門戶網站以《浙東學派編年史:文獻集成與學術創新》對本課題的最新進展作了簡要報道。

    (3)2012年9月26日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門戶網站“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成果選介>>項目動態”詳細載錄本課題的中期檢查報告,題為“2010年度重大項目(基礎類)中期檢查報告之五十六:‘浙東學派編年史及相關文獻整理與研究’”。

    3.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及采用情況

    2012年9月25日《光明日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刊載肖國忠《問學古今中外學問一脈千秋——國家社科基金首批重大基礎研究項目進展綜述》一文,其中有對本課題首席專家梅新林教授的采訪:“承擔‘浙東學派編年史及相關文獻整理與研究’項目、已產出豐碩階段性成果的浙江師范大學梅新林為此深為感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基礎研究項目‘使自己在寬廣的學術舞臺上盡情地展現了一回自我,博得了學界廣泛認可’。”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1.主要問題

    本課題是一項力圖突破現狀、開辟新徑的重大研究工程,需要通過學科交融與學術創新突破一系列重點與難點問題。歸納起來就是“四大重點”、“三大難點”。其中有的在研究中獲得了妥善解決,有的仍然還是目前課題研究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1)《浙東學派編年史》相關文獻整理的問題。這是直接關系到并最終決定著《浙東學派編年史》學術質量的兩大支柱之一,其重要程度是不言而喻的。本課題立項以來,課題組成員先后到北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南京圖書館、臺灣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臺灣大學圖書館、日本東京大學圖書館、日本靜嘉堂文庫等國內十余家圖書館查訪資料,并利用國內外各種大型電子資源庫,搜集相關研究資料。目前已采集到浙東學派著作2000種,收集民國以來相關研究論文3萬多篇,收集相關研究著作逾500種。已編纂出版《重修金華叢書》,完成編纂《金華宗譜文獻》。但在文獻整理中,同時要在廣泛的文獻調查與直接的文集編校兩面作戰,畢竟工作量太大。而且在多方文獻調查基礎上編纂《浙東學派文獻志》,又廣泛涉及不同時代、區域、類型、層級的文獻梳理,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需要課題組繼續在“廣”與“精”兩個方面同時下功夫。

    (2)《浙東學派編年史》相關學脈梳理的問題。這也是直接關系到并最終決定著《浙東學派編年史》學術質量的兩大支柱之一。目前,課題組成員通過查閱原始文獻和參考既有研究成果,在大致掌握1200多位浙東學派學者的生平經歷和著述情況的基礎上,編成《浙東學派人物表》。然后以《浙東學派人物表》為線索,初步梳理了浙東學派的學術傳承和發展軌跡,為最終建構更為全面系統的浙東學派學術譜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然而,鑒于浙東學派學脈傳承的漫長、多元、曲折、復雜,真正要做到梳而理之,貫為通之,的確并非一件易事。著名史學家陳訓慈曾提出“近承”與“遠紹”的概念,謂“清代浙東之學,近承姚江性命之教,而遠紹兩宋儒哲之傳,兩宋三百年之間,大儒蔚起,浙東學者與中原相望,而永嘉、金華、寧波三處之學風為尤盛”。首先由清代浙東學派通過“近承”上溯于明代的王學,然后又通過“遠紹”上溯于宋代的永嘉、金華、寧波之學,但究竟是如何“近承”?又如何“遠紹”?比較而言,“遠紹”的學脈梳理和貫通當比“近承”更難。因此,要實現系統梳理浙東學派的學術傳承、建構浙東學派的學術譜系的高遠目標,還需要課題組付出更多的努力。

    2.改進措施

    在兩“史”一“志”一“論”的四位一體結構中,以《浙東學派編年史》為中心,以《浙東學派研究史》為基點,以《浙東學派文獻志》、《浙東學派通論》為兩大支柱,最終匯集和熔鑄為一項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集成性成果。有鑒于此,無論是解決《浙東學派編年史》相關文獻整理的問題,還是在《浙東學派編年史》相關學脈梳理發面取得重要突破,都無法僅僅限于各自的子課題研究中加以解決,而應該視之為一個相互支撐、相互吸取、相互發明的系統工程,通過協同攻關、重點突破、定期會通而最終合成。

    (1)關于《浙東學派編年史》相關文獻整理的改進措施

    要著力從以下四個方面下功夫,以期取得新的突破。一是紙質文獻與電子文獻的會通和集成。要在現有成果的基礎上繼續組織課題組成員到國內外重要圖書館查訪資料,同時充分借助和運用信息化手段,利用國內外各種大型電子資源庫,搜集更多的相關研究資料。比如復旦大學圖書館等聯合建立的有關《明人文集書目》、《清人文集書目》數據庫,收錄了包括國家圖書館、中科院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天津圖書館、南京圖書館、浙江圖書館、遼寧省圖書館、湖北省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及香港、臺灣等地圖書館收藏的明人文集、清人文集,充分利用此類大型電子資源庫,有助于進一步擴大和提高明清兩代文集的檢索范圍與效率。二是古代文獻與今人文獻的會通和集成。近年來,由高校、研究機構或與地方合作,整理出版了一批有關浙東學派學者的總集、別集和年譜。要充分利用這一文獻整理成果,通過與古代原始文獻的會通和集成,大幅提高文獻資源的整合能力與利用效率。三是館藏文獻與民間文獻的會通和集成。課題組在編纂出版《重修金華叢書》的同時,注重對民間文獻的普查、整理與研究,成果豐碩,即將出版的1800萬字的《金華宗譜文獻》即是其中的重要成果。今后一方面要進一步拓展有關民間文獻普查、整理與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以彌補館藏文獻的不足;另一方面,要利用既有成果《重修金華叢書》、《金華宗譜文獻》,力圖從中尋找和發現更多的珍貴文獻。四是國內文獻與境外文獻的會通和集成。目前課題組在這方面以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如從日本訪得的宋濂《蘿山集》,蓋為海內外孤本。從臺灣訪得的陳亮《龍川文鈔》等集,可補大陸文獻整理之缺,所訪得的宋濂《宋文憲公未刻稿》等集,亦傳世不多,極其珍貴。下一步還要加大力度,擴大成果。綜合以上成果,然后建立既服務于本課題研究又作為本課題研究成果的“浙東學派數據庫”。

    (2)關于《浙東學派編年史》相關學脈梳理的改進措施

    要著力從以下三個方面下功夫,以期取得新的突破。一是從微觀層面上不斷完善《浙東學派人物表》。在《浙東學派編年史》的三大板塊中皆以人為綱,因此,綜合利用文獻整理與理論研究成果編纂《浙東學派人物表》是其首要任務。目前的《浙東學派人物表》囊括了1200多位浙東學派學者,其實還遠遠不限于此,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二是從中觀層面上系統梳理浙東學派學者與學派的關系。浙東學派歷史悠久,派系林立,往往派中有派,派外有派。鑒此,要以浙東學派重要學者為“綱”,以其為核心的各學派主要成員為“目”,然后順藤摸瓜,摸清各學派的學術脈絡,還原各學派的學術生態。三是從宏觀層面上建構浙東學派學術譜系。首先要繼續重點關注和解決直接關系浙東學派學術譜系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包括:一是內蘊與外化的關系。即浙東學派學術譜系淵源的本土孕育與外來涵化的問題;二是主流與多元的關系。浙東學派學術譜系結構的主流引領與多元共存問題;三是傳統與新變的關系。即浙東學派學術譜系演進的歷史承繼與因時變革的問題;四是近承與遠紹的關系。即浙東學派學術譜系傳承的直接師承與學統認同的問題;五是原典與播遷的關系。即浙東學派學術譜系資源的原創動力與播遷效能的問題。然后還要以此統攝于“學緣”與“學統”的兩相結合與貫通上,學術譜系的傳承首先是通過一代又一代的直接師承而依次向前延續的,這是一種“實在”的傳承關系,亦即“學緣”的關系,另一方面又有一種超越直接師承關系、出于同代甚至不同時代之間的學統認同,是一種“虛擬”的傳承關系,亦即“學統”的關系。只有統攝于“學緣”與“學統”的兩相結合與貫通上,才能從虛、實兩個方面完整而又辯證地把握浙東學派的學脈傳承,最終完成浙東學派學術譜系的系統建構。

    3.研究心得

    第一,高遠目標的定位是高質量完成課題研究的首要關鍵。根據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旨在資助弘揚民族精神、傳承中華文化、對學科建設和學術發展起重要作用的基礎理論和文化研究課題,通過國家立項方式組織全國相關領域專家學者集體攻關,著力推出具有原創性或開拓性、體現重要學術價值和文化傳承意義、代表國家水準的經典之作”的要求,本課題所確立的目標定位是:站在21世紀浙東學派研究新的學術制高點上,力圖通過文獻集成與學術創新的相互交融與雙重支撐,編纂一部貫通歷代、融合中外,重在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具有集成性與創新性意義的《浙東學派編年史》,從歷史與邏輯辯證統一的高度系統梳理與總結浙東學派的學脈傳承、譜系建構與演變規律,以此推進浙東學派以及中國學術史研究的學術創新,并為當代文化精神的重建提供豐厚的學術思想資源。這一高遠目標的定位,充分凸顯了本課題研究的前沿性、整體性、集成性和創新性,成為高質量完成課題研究的價值導向與行動指南,也是整個課題研究得以順利展開的首要關鍵。

    第二,文獻整理的突破是高質量完成課題研究的堅實基礎。本課題的先期文獻整理工作已取得重要進展。包括整理出版《呂祖謙全集》、《重修金華叢書》、《金華宗譜文獻》等。三書規模宏大,可以說是作為浙東學派最重要發源地的金華地方文獻精華的集大成者,因而從一開始就為本課題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與此同時,課題組還通過多種途徑陸續查訪到有關浙東學派文獻2000種,其中一些元、明抄本、刻本罕傳于世,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如從日本訪得的宋濂《蘿山集》,蓋為海內外孤本。從臺灣訪得的陳亮《龍川文鈔》等集,可補大陸文獻整理之缺,所訪得的宋濂《宋文憲公未刻稿》等集,亦傳世不多,極其珍貴。在《浙東學派編年史》編纂過程中,任何新材料的發現以及通過“編年”重新排列組合的新的時空場景的出現,同樣可以為本課題研究提供新的參照和啟示,可以為重新辨章學術、考境源流提供新的文獻依據。假如沒有這些文獻整理取得重要進展的堅實基礎,就不可能高質量完成本課題的研究。

    第三,今人成果的集成是高質量完成課題研究的重要借鑒。浙東學派源遠流長,而對浙東學派的研究,可以上溯至宋元時期有關學者對浙東學派的零星評論以及《宋史》之“儒林”、“道學”傳,《元史》之“儒學”傳的有關記載。但作為對浙東學派的整體研究,則正式興起于清代,至20-21世紀之交逐步走向興盛,而且在港臺地區及日本、韓國等國家的研究成果也相當豐碩。因此,對浙東學派研究的“再研究”,尤其是對20世紀浙東學派研究進程與成果進行清理與盤點,的確很有必要。目前,課題組已經基本完成了論文、論著的普查工作,總計研究論文3萬多篇,論著500余部,其中所收錄的民國文獻中關于浙東學派的研究資料尤為珍貴。同時已基本完成《浙東學派研究論文論著索引》的編寫工作。注重對現當代相關學術成果全面系統的收集、整理以及再研究,目的在于使本課題站到21世紀的學術制高點上,最大限度的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從中吸取有益的啟示,然后實現新的學術超越。

    第四,學術譜系的建構是高質量完成課題研究的核心所在。《浙東學派編年史》以人為綱,以時間為線索,采用“條目”、“按語”、“評述”與“附錄”四位一體的創新體例,逐年著錄學術發展史內容。其中“條目”與“附錄”部分重點體現“編年史”之“編年”的功能,“按語”與“評述”部分則重點體現和強化“編年史”之“史”的功能。概而言之,《浙東學派編年史》的核心價值即在于能否通過全面梳理“浙東學派”的學脈傳承,從而系統建構浙東學派的學術譜系。因此,《浙東學派編年史》之不同于一般的編年,更不同于個體的學者年譜,即在于它通過文獻整理與學脈梳理的雙重支撐,從歷史與邏輯辯證統一的高度還原浙東學派學術史的歷史場景,重構浙東學派學術史的思想譜系,進而探索浙東學派學術史的發展規律。具體來說,一是立足于文獻整理的新組合和新發現,重新梳理和建構“浙東學派”的學脈傳承與學術譜系,體現了對《浙東學派編年史》之“編年”的新要求;二是更多的從學理研究的角度,從歷史與邏輯辯證統一的高度重新梳理和建構“浙東學派”的學脈傳承與學術譜系,體現了對《浙東學派編年史》之“史”的新要求;三是以上兩者之間的互動與交融,使之逐步臻于堅實的文獻與深刻的史識的密切互動與交融,真正成為浙東學派“編年”之“史” 與“史”之“編年”有機結合的集成之作、創新之作。為此,需要承擔梳理與建構“浙東學派”學脈傳承與學術譜系任務的子課題《浙東學派通論》為《浙東學派編年史》提供更為深入系統的理論支持。

    第五,良好機制的形成是高質量完成課題研究的根本保障。本課題立項以來,在課題負責人的主持下,四個子課題之間已形成分題展開、協同攻關、重點突破、定期會通、最終合成的良好機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下一步要在認真總結反思的基礎上予以進一步的完善,尤其要加強四個子課題之間的互動、協調與共享,通過彼此之間的相互印證、相互啟發、相互發現而一同提高課題的學術質量。

    4.意見建議

    一是建議為重大項目研究的重要階段性成果提供更多的發表機會;

    二是建議為領域相近的重大項目研究人員提供更多的經驗交流平臺;

    三是建議為部分優秀的重大項目研究成果提供一定的出版經費資助。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進展情況。

    二、研究成果情況

    1.黃靈庚主編《重修金華叢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13—2014年,共200冊

    金華晚清以前文獻,今傳世920余種。胡宗懋編刻《金華叢書》、《續金華叢書》收錄125種。《重修金華叢書》在此基礎上增輯至877種(其余數十種或因版本殘缺嚴重、難以檢讀,或因公私藏家居為奇貨、秘不示人等,未能齊備),搜羅幾近完備。在不同版本搜輯方面,編纂者用力尤勤,奔走于國內外藏書機構,仔細對比勘察,挑選精本,苦索珍本,因此一批孤本及傳世罕見的稿抄本得以面世,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叢書》盡管卷帙浩繁,內容博雜,但編排有序,體例嚴整,全書共分四大部分:《金華叢書》、《續金華叢書》、《三修金華叢書》、《金華宗譜文獻集成》。三修卷帙最富,沿用四部分法,并按作者生活時代先后順序編排著錄,眉目清晰。

    這部叢書的主要價值在于四點:保護、搶救地方文獻;給政府開展文化建設提供文獻依據;提高地方的知名度和文化品位;為研究浙江歷史文化提供文獻資料的便利。

    這部叢書的編纂方法、提要寫法、編纂思想都值得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嚴佐之教授、浙江大學董平教授提倡有必要總結成功的經驗,以利于以后開展地方文獻編纂工作。《重修金華叢書》的編纂引發了當下編纂地方文獻的熱潮,《衢州叢書》、《寧海文獻叢書》、《桐城叢書》、《九江叢書》正在密集地進行,而編纂方法、體例多借鑒了《重修金華叢書》。

    《重修金華叢書》出版后,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浙江日報》(2014年5月16日版)刊發國家圖書館原黨委書記、常務副館長詹福瑞《八婺大地 煌煌巨著——大型地方文獻〈重修金華叢書〉出版》一文。文中指出:“我以為這部叢書有兩個特點,或曰取得的成績:其一是編纂了一部目前最為齊備的金華文獻叢書。……正是在編者的艱辛努力下,我們才能看到這樣搜羅比較完備的金華文獻叢書。在這部新編叢書中,有些珍稀的文獻就是編者辛勤訪得的。……《重修金華叢書》的出版,為今后社會各界研究金華文化、浙東學術,提供了便利,可謂功德無量。其二,《重修金華叢書》所收文獻經過了編者精心整理。叢書的編纂原則,是在胡氏父子兩部《叢書》基礎上續修,即在保留兩部《叢書》前提下,增加為兩部《叢書》所缺佚的金華文獻。所增文獻附于兩部《叢書》之后,輯為《金華叢書三編》。《重修金華叢書》對所收每種書的版本、真偽,都進行了謹慎的審訂。并且對于所收每種書都撰寫了提要,其內容為作者里籍、履歷、生卒以及版本流傳情況,介紹本書基本內容、文獻價值以及優缺點。所以,《重修金華叢書》為讀者提供的不僅是全備的金華文獻,而且是可信的文獻。”2014年4月16日,“《重修金華叢書》首發式暨浙東文化研究座談會”召開,來自浙江大學、復旦大學等單位的數十位專家學者出席了此次座談會。

    此外,《人民日報》、《中國社會科學報》、《金華日報》等報刊也相繼刊發了評介文章。新華網、中國作家網等數十家大型網絡媒體也報道了《重修金華叢書》出版的情況。

    2.黃靈庚《金華宗譜文獻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20冊

    本書匯集金華地方宗譜資料,收集到宗譜四百九十余種,并從中輯錄名人序跋、碑記、祭文、行狀、名贊、傳記、實錄、筆記、詩文等數萬篇,內容極為豐贍,許多資料不見于他處,相信一定能為文史研究者提供新素材和新視野,以推動研究工作進一步走向深入。

    3. 黃靈庚《新編宋濂全集》由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

    宋濂是浙東之學嫡傳、明代開國文臣之首,文與王袆并為明文正宗,詩與劉基并開一派,著述甚豐,成就卓著。1999年出版的《宋濂全集》第一次為讀者提供了較完整的宋濂之集整理本,然限于當時的資料收集條件,存在不少缺憾,難以稱得上真正的“全集”。如《蘿山集》五卷,明刻本雖佚,但尚有元抄本傳于日本,方孝孺校刻建文本,臺灣亦有收藏。二集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可補《宋濂全集》未收作品數百篇,校改舊刻本刪改、鐫刻之謬。黃靈庚教授精心搜集宋濂傳世諸本,編撰《新編宋濂全集》,勤于校讎,訂正前誤,博考多搜,遂使舊集煥然一新,成為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宋濂全集”,對全面研究宋濂其人其學、元明學術史及文學史等都有一定的意義。該成果有三大特點:一是收錄全面。相比舊整理本,新編之集增收罕見的元抄本等,附錄資料更為詳備,可謂收錄宋濂作品最多、最全的一次文獻整理。二是體例允洽。宋濂之集的數十種刻本,大都為詩、文、雜著類編成集。這也給讀者檢索、研究帶來諸多不便。新編之集按體裁對數千篇作品重作分目,編排合理,門類清晰,一目了然,為閱讀與研究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三是校勘精當。明初以來,宋濂之集凡歷十九次刊刻。新編之集共計300余萬字,在博搜諸刊本的基礎上,詳作校勘,一字不茍,校記多有發明,令人耳目一新。

    4. 慈波《地域、學派與士人網絡:論黃溍的師友淵源》,《史學集刊》2013年第6期

    宋元易代之際,婺州成為重要的文化分中心,在元代特有二元政治秩序之下,精英階層的作用得以向地方擴散。黃溍青年游學時期,廣泛與婺州精英群體接觸,其交游網絡以婺州地區為主,并逐步展拓至江浙行省。砥礪向學、激蕩風義的群體活動,使黃溍形成了不名一師、和齊斟酌的思想特色,體現出婺學的包容和會特征。在嘗試適應現有政治秩序的游宦經歷中,黃溍初步形成了隨意任運、出處無累的觀念,既表現出對政權的認可,又顯示出一定的疏離樣貌,反映了元代江南士人在政治活動中的特定心態。

    5.慈波《試策與黃溍的政治關懷》,《四川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

    由于元代重北輕南的政策,南方士人在政治領域普遍缺乏話語權力,集體失語實為常態。作為儒林四杰之一的黃溍,也被學界認為一味頌圣頌時而漠視時局,在元末亂象叢生之際,這顯然是政治倫理欠缺的表現。實際上這一偏見來自于對傳統詩文的倚重而相對忽視了場屋文體。黃溍文集中大量的策問以及《三場文選》中選錄的鄉試對策,其間涵蓋了廣闊的政治內容,具體鮮明地揭示了黃溍在政治領域的關注重心與思想傾向,體現出經世濟用的特點。

    6.李圣華《閻若璩與汪琬禮學論爭考述》,《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12年第4期

    閻若璩、汪琬為清初經學的代表人物。二人在康熙間的禮學之爭是清代禮學史上的第一次大論爭。爭訟始于金石義例之辯,焦點集中在禮服學上。二人禮學觀不相同,研經治禮方法也互異。汪琬采兼漢、宋之學,重求本義,主于律文以求“用實”,不屑專事章句之學;閻若璩倡古禮以興“古學”,取法漢儒,重于考據訓詁,排斥宋學,批評自朱子以來學者不事考據以致“私造典禮”之習。這場論爭體現了清初禮學復興時期的特征,對清代禮學發軔有著深遠的意義。《新華文摘》2012年第18期有論點摘編。

    7.李圣華《查嗣庭案新論》,《浙江社會科學》2013年7期

    查嗣庭案為雍正朝第一大文字獄,其諸多細節問題尚有待進一步澄清。導致案發的江西試題既合于經術,又切于實用,但未避開時諱與雍正帝厭惡漢官議論時政之忌。這并非概因查嗣庭“不慎”,還與其問學與嘗試試題改革有關,亦與雍正帝未公布本朝忌諱文字有關。查嗣庭《日記》批評康熙帝后期“用人行政”之弊,不乏識見,紀錄雍正朝災異,大抵載述親歷聞見。查嗣庭為人正直,為官清廉,關心國事,《雙邃堂遺集》、《晴川集》反映了其為人為官的真實情況,后世據雍正帝諭旨指斥其平庸、貪黷,實疏于考察歷史的真象,故有必要重新評價查嗣庭其人。隨著查案審理的進展,雍正帝懲治重心移于整飭兩浙士風,有其深層的歷史原因,而查案從寬處理也是由諸多客觀因素影響的結果。查案雖發生于清理朋黨、科甲人集團的語境下,但屬于純粹的文字獄,不具備其他“政治斗爭”的性質。

    8.李圣華《查慎行與查嗣庭案及其晚年詩風之變》,《中國文學研究》2014年第1期

    查案不是一場孤立的文字獄,其與雍正改元及康雍政治關聯密切。查慎行入獄也有著復雜的內容,非僅因“家長失教”。查嗣庭罪狀中的誹謗康熙政治,“捏記”災異,譏訕雍正繼位,以及海塘進言,都與慎行存在一定的關系。慎行檻車入都,頌歌祥瑞,尋求“補救”,但作用有限。案結后之詩復載述災異,乃是對“補救”之“再救”。雍正改元后,慎行憂時憤世,詩風由漫與而趨于悲郁,近于杜陵夔州之變。獄中憔悴之音凄于昔年江湖之調,與蘇軾臺獄詩“古今相望”。無論是從詩以存史,還是創作成就來看,慎行雍正間之詩都具有重要的價值。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2014年第4期全文轉載。

    9.王錕《呂祖謙的心學及其對浙東學術的影響》,《中國哲學史》2013年第4期

    呂祖謙大唱經史實學,然又重視心性之學。他在“萬物一體”宇宙觀的基礎上,主張世界“皆吾心之發見”從而挺立“心本論”,并強調“天機”和“良知良能”的能動性而高揚主體意識,進而“求心性于經史之間”,建立了心學史觀之雛形,形成了大致前后一貫、又頗有特色的心學體系。呂祖謙心學雖沒有陸王那樣高明精粹,卻避免了陸王極度唯心論之弊,對浙東學術產生了重要影響。

    二、階段性成果清單(請填寫下頁表格),要列出全部成果目錄(見下表)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成果情況。

    序號

    成果名稱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字數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1

    《重修金華叢書》

    黃靈庚主編

    著作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2014年

    200冊

     

    2

    《金華宗譜文獻集成》

    黃靈庚主編

    著作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年

    20冊

     

    3

    《新編宋濂全集》

    黃靈庚編校

    著作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4年

    300萬字

     

    4

    《閻若璩與汪琬禮學論爭考述》

    李圣華

    論文

    《浙師大學學報》2012年第4期

     

    1.2

    《新華文摘》2012年第18期摘編

    5

    《查嗣庭案新論》

    李圣華

    論文

    《浙江社會科學》2013年7期

    1.0

     

    6

    《查慎行與查嗣庭案及其晚年詩風之變》

    李圣華

    論文

    《中國文學研究》2014年第1期

     

    0.9

    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2014年第4期全文轉載

    7

    《查慎行與〈憶鳴詩集〉案》

    李圣華

    論文

    《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14年第3期

    0.9

     

    8

    《查慎行與王漁洋交游及相關詩史問題考辨》

    李圣華

    論文

    《江蘇師范大學學報》2014年第3期

    1.2

     

    9

    《地域、學派與士人網絡:論黃溍的師友淵源》

    慈波

    論文

    《史學集刊》2013年第6期

    0.9

     

    10

    《試策與黃溍的政治關懷》

    慈波

    論文

    《四川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

     

    1.0

     

    11

    《呂祖謙的心學及其對浙東學術的影響》

    王錕

    論文

    《中國哲學史》2013年第4期

    1.0

     

    12

    論東南三賢散傳特色之成因

    俞樟華等

    論文

    臺灣《東萊》2014年第4期

    0.9

     

    13

    論呂祖謙文學批評的貢獻

    韓洪舉

    論文

    臺灣《東萊》2014年第4期

    0.7

     

    14

    呂祖謙十七史詳節藝文志節錄特點述評

    劉天振

    論文

    臺灣《東萊》2014年第4期

    0.7

     

    15

    呂祖謙少儀外傳與宋代理學家的蒙訓輯撰

    曾禮軍

    論文

    臺灣《東萊》2014年第4期

    0.8

     

    16

    論呂氏家塾讀詩記詩史互證的經學特點

    于淑娟

    論文

    臺灣《東萊》2014年第4期

    0.8

     

    17

    呂祖謙少儀外傳蒙學教育思想淺析

    蔣曉玲

    論文

    臺灣《東萊》2014年第4期

    0.6

     

    課題組供稿
    (責編:實習生、張文卓(實習生))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最新 | 精品国产品香蕉在线观看75 | 久久久精品天堂无码中文字幕 | 色综合久久夜色精品国产|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2021| 久久久久久影院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小说 | 国产热re99久久6国产精品| 国精产品一品二品国精品69xx| 99偷拍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9999国产精品欧美久久久久久|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精品久久国产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无码|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凹凸精品视频分类国产品免费| 乱人伦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精品视频自拍 | 精品动漫一区二区无遮挡 | 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无码不卡| 亚洲国产精品特色大片观看完整版| 久久国产精品岛国搬运工|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 91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野战|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福利vr专区精品| 国产精品毛片无码| 国产精品国产亚洲精品看不卡|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式芒果| 99久热只有精品视频免费观看17|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呦交小u女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一二三区| 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影音先锋| 久久精品国产只有精品2020| 99ri在线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毛片AV久久66| 国产精品综合久成人| 久久青草精品38国产|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