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①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項目《海峽兩岸閩南方言動態研究》有三個子課題《海峽兩岸閩南方言音韻動態比較研究》《海峽兩岸閩南方言詞匯動態比較研究》和《海峽兩岸閩南方言語法動態比較研究》。第一個子課題和第二個子課題已經根據原來設定的寫作提綱,完成材料收集、分析以及大部分內容的撰寫任務。第三個子課題也已根據原來設定的寫作提綱,完成部分材料的收集及撰寫任務。原來設定的寫作提綱如下:
一、海峽兩岸閩南方言音韻動態比較研究
中國大陸閩南方言語音材料,主要是參考黃典誠主編《普通話閩南方言詞典》、周長楫主編《閩南話大詞典》,陳正統主編《閩南話漳腔大辭典》,張曉山編《新潮汕字典》,并結合一些田野方言調查。臺灣閩南方言語音材料,主要是參考臺灣《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臺日大辭典臺語譯本》,并結合一些田野方言調查。我們主要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方言研究室數據室《漢語方言調查字表》。此部分可共分七章:
第一章“閩臺閩南方言的地理分布及主要方言點音系”,主要從當代漢語方言的角度來比較閩臺閩南方言音系的一致性與差異性。本章分為7節:第一節“閩臺閩南方言的地理分布”;第二節“大陸主要閩南方言點音系”(一、現代廈門方言音系;二、現代漳州方言音系;三、現代泉州方言音系;四、現代龍巖方言音系;五、現代潮汕方言音系);第三節“臺灣主要閩南方言點音系”(一、現代鹿港方言音系;二、現代臺北方言音系;三、現代宜蘭方言音系;四、現代臺中方言音系;五、現代臺南方言音系;六、現代高雄方言音系);第四節“漳州音系與臺灣漳腔音系比較研究”;第五節“泉州音系與臺灣泉腔音系比較研究”;第六節“廈門音系與臺灣混合腔音系比較研究”;第七節“小結”。
第二章“閩臺閩南方言主要韻書音系簡介”,本章分為3節:第一節“大陸主要閩南方言韻書音系簡介”(一、《匯音妙悟》音系,二、《匯集雅俗通十五音》音系,三、《八音定訣》音系,四、《潮聲十五音》音系),主要探討清代閩南方言韻書音系的異同點;第二節“臺灣主要閩南方言韻書音系簡介”(一、《臺灣十五音字母詳解》音系,二、《增補匯音寶鑒》音系,三、《臺灣十五音辭典》音系,四、《臺灣話大詞典》音系),主要探討清代及現當代臺灣閩南方言韻書音系的異同點;第三節“大陸與臺灣閩南方言韻書音系的一致性與差異性”。
第三章“中古音與閩臺主要閩南方言點聲母系統比較研究”,主要運用歷史比較法探討閩臺閩南方言點聲母系統的歷史層次。本章分為7節:第一節“唇音字與閩臺閩南方言比較研究”;第二節“舌音字與閩臺閩南方言比較研究”;第三節“牙音字與閩臺閩南方言比較研究”;第四節“齒音字與閩臺閩南方言比較研究”;第五節“喉音字與閩臺閩南方言比較研究”;第六節“半齒音、半舌音字與閩臺閩南方言比較研究”;第七節“小結:閩臺閩南話聲母系統歷史層次及其演變”。
第四章“中古音與閩臺閩南方言陰聲韻比較研究”,主要運用歷史比較法探討閩臺閩南方言陰聲韻的歷史層次。本章分為8節:第一節“止攝字與閩臺閩南方言比較研究”;第二節“遇攝字與閩臺閩南方言比較研究”;第三節“蟹攝字與閩臺閩南方言比較研究”;第四節“效攝字與閩臺閩南方言比較研究”;第五節“果攝字與閩臺閩南方言比較研究”;第六節“假攝字與閩臺閩南方言比較研究”;第七節“流攝字與閩臺閩南方言比較研究”;第八節“小結:閩臺閩南話陰聲韻歷史層次及其演變”。
第五章“中古音與閩臺主要閩南方言點陽聲韻比較研究”:主要運用歷史比較法探討閩臺閩南方言陽聲韻的歷史層次。本章分為10節:第一節“通攝陽聲韻字與閩臺閩南方言比較研究”;第二節“江攝陽聲韻字與閩臺閩南方言比較研究”;第三節“臻攝陽聲韻字與閩臺閩南方言比較研究”;第四節“山攝陽聲韻字與閩臺閩南方言比較研究”;第五節“宕攝陽聲韻字與閩臺閩南方言比較研究”;第六節“梗攝陽聲韻字與閩臺閩南方言比較研究”;第七節“曾攝陽聲韻字與閩臺閩南方言比較研究”:第八節“深攝陽聲韻字與閩臺閩南方言比較研究”;第九節“咸攝陽聲韻字與閩臺閩南方言比較研究”;第十節“小結:閩臺閩南話陽聲韻歷史層次及其演變”。
第六章“中古音與閩臺主要閩南方言點入聲韻比較研究”,主要運用歷史比較法探討閩臺閩南方言入聲韻的歷史層次。本章分為10節:第一節“通攝入聲字與閩臺閩南方言比較研究”;第二節“江攝入聲字與閩臺閩南方言比較研究”;第三節“臻攝入聲字與閩臺閩南方言比較研究”;第四節“山攝入聲字與閩臺閩南方言比較研究”;第五節“宕攝入聲字與閩臺閩南方言比較研究”;第六節“梗攝入聲字與閩臺閩南方言比較研究”;第七節“曾攝入聲字與閩臺閩南方言比較研究”:第八節“深攝入聲字與閩臺閩南方言比較研究”;第九節“咸攝入聲字與閩臺閩南方言比較研究”;第十節“小結:閩臺閩南話入聲韻歷史層次及其演變”。
第七章“中古音與閩臺閩南方言點聲調系統比較研究”,主要運用歷史比較法探討閩臺閩南方言聲調的歷史層次。本章分為5節::第一節“平聲字與閩臺閩南方言比較研究”;第二節“上聲字與閩臺閩南方言比較研究”;第三節“去聲字與閩臺閩南方言比較研究”;第四節“入聲字與閩臺閩南方言比較研究”;第五節“小結:閩臺閩南話聲調系統歷史層次及其演變”。
二、海峽兩岸閩臺閩南方言詞匯比較研究
中國大陸閩南方言詞匯材料調查的主要方言點是廈門、漳州、泉州、龍巖、潮州、汕頭。文獻資料主要是參考黃典誠主編《普通話閩南方言詞典》、周長楫主編《閩南話大詞典》,并結合一些田野方言調查。臺灣調查的主要方言點是鹿港、臺北、宜蘭、臺中、臺南、高雄。文獻資料主要是參考臺灣《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臺日大辭典臺語譯本》,并結合一些田野方言調查。目前,正在收集并比較閩臺兩岸的閩南方言詞匯。
關于大陸閩南方言詞匯的分類,我們主要根據《漢語方言詞語調查條目表》分類的條目:
通過材料的收集與比較,我們有兩方面的考慮,既要參照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編《漢語方言詞語調查條目表》分類的條目和《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分類的條目,又要考慮閩南方言詞匯的特點以及閩臺兩岸詞匯的差異。現制訂出《閩臺閩南方言詞匯動態比較研究》大綱,共分以下八章: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閩臺閩南方言詞匯比較研究(一)”:第一節“天文、地理”(天文、地理、氣候溫度、自然現象、資源礦物);第二節“時間、空間”(時間節令、空間方位);第三節“動物”(獸類、禽類、爬蟲兩棲類、昆蟲類、魚蝦海獸、其他動物、動物形體、行為);第四節“植物”(蔬果作物、花草樹木、植物形體、狀態)。
第三章“閩臺閩南方言詞匯比較研究(二)”:第五節“人及人體”(泛稱、人種民族、生理構造、肢體動作、反應表情、感官動作);第六節“群體及家庭”(國家、社會、民眾、宗族、家庭、組織團體、兩性、婚姻);第七節“身分及職業”(地位、身世、背景、稱謂輩分、農林業、漁牧業、商業、科技、工業、軍公教業、服務業及其他、相關用語);第八節“人物品評”(才智能力、個性風格、道德評價、體態樣貌、氣質態度)。
第四章 閩臺閩南方言詞匯比較研究(三):第九節“生養、醫療”(生養老死、傷疾病痛、醫療保健);第十節“心理”(心理狀態、心理活動);第十一節“生活”(生活狀況、生活用品、生活勞動、生產工具、廢棄物、災禍);第十二節“飲食”(食物、飲料、煙酒、飲食行為、飲食物具)。
第五章“閩臺閩南方言詞匯比較研究(四)”:第十三節“衣著裝扮”(衣帽鞋襪、珠寶飾品、縫紉洗熨、理容、化妝);第十四節“人際關系、社交”(婚喪喜慶、交際應酬、待人處事);第十五節“交通、訊息”(交通、運輸、道路、橋梁、旅運設施、郵電、網絡);第十六節“建筑、居所”(建筑物、結構、居住環境、房屋租賃、搬遷)。
第六章“閩臺閩南方言詞匯比較研究(五)”:第十七節“文教、體育、休旅”(教育、學術、文學、藝術、戲劇、音樂、體育、運動、休閑、娛樂、旅行);第十八節“宗教、民俗”(神明、鬼怪、教派、神職、神巫、信徒、相關器具、活動);第十九節“財務經濟”(錢財資產、財務單位、活動);第二十節“法、政、軍事”(法律、政治、軍事、外交)。
第七章“閩臺閩南方言詞匯比較研究(六)”:第廿一節“形容用語”(形貌、體積、顏色、氣味、境況、狀態(擬人、擬事、擬物)、性質、程度、擬聲、擬態);第廿二節“語言、泛稱”(一般動詞(行為動詞、靜態動詞、活動動詞)、事、物泛稱、語言、文字、符號);第廿三節“特殊詞類”(代名詞、助詞、嘆詞、數詞、量詞、連詞、介詞、副詞)。
第八章“閩臺閩南方言詞匯的異同”:第一節“闡述閩臺閩南方言詞匯的共同點”;第二節“分析閩臺閩南方言詞匯的不同點”。
三、海峽兩岸閩南方言語法比較研究
中國大陸閩南方言語法材料,主要是參考黃典誠主編《福建省志?方言志》、周長楫著《廈門方言研究》、馬重奇著《閩臺方言的源流與嬗變》、《漳州方言研究》、林連通著《泉州市方言志》、郭啟熹著《龍巖方言研究》等,并結合一些田野方言調查。臺灣閩南方言語法材料,主要是參考臺灣楊秀芳著《臺灣閩南語語法稿》、唐廷池著《閩南語語法研究試論》,并結合一些田野方言調查。此部分可共分四章:
第一章“閩臺閩南方言構詞法”:第一節“單純詞”;第二節“合成詞”,涉及“用兩個或兩個以上詞根成分構詞”、“用重迭方式構詞”、“用特殊的詞綴(尤其是詞尾)構詞”和“用特殊的排列方式構詞”;第三節“復雜式合成詞”。
第二章“詞類”:第一節“詞類概說”;第二節“名詞”,涉及“普通名詞”、“專有名詞”、“名詞倒置”、“色彩名詞”、“時間名詞”和“空間名詞”;第三節“動詞”,涉及“普通動詞”、“動詞短語”、“動詞詞組”、“完成式動詞組”、“進行式動詞組”和“閩南語聯系動詞”;第四節“代詞”,涉及“人稱代詞”、“所有格代詞”、“指示代詞”和“疑問代詞”;第五節“形容詞”;第六節“副詞”;第七節“介詞”;第八節“語助詞”;第九節“擬聲詞”;第十節“數量值”,涉及“基序數詞與合成數詞”、“分數詞(基本分數詞、百分比成數)”、“量詞(一般量詞、加零量詞)”和“概約數詞”;第十一節“連接”;第十二節“熟語”;第十三節“外來語”,涉及“日語外來語”和“其他外來語”;第十四節“豎線( ' )”。
第三章“閩臺閩南方言句式特點”:第一節“語句類型”,涉及“敘述句”、“疑問句”、“祈使句”、“呼喚句”和“感嘆句”;第二節“單句與復句”;第三節“語句結構”,涉及“主謂結構”、“動賓結構”、“連謂結構”、“并列結構”、“偏正結構”、“述補結構”。
第四章“閩臺閩南方言語法的一致性與差異性”:第一節“閩臺閩南方言語法的一致性”;第二節“閩臺閩南方言語法的差異性”。
②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調研數據整理運用、文獻資料收集整理、學術會議、學術交流、國際合作等);
對泉州、廈門、漳州、龍巖、潮州、汕頭、臺北、臺中、臺南、高雄、宜蘭等進行方言調查,并調研數據整理運用、文獻資料收集整理;
積極開展國際、海峽兩岸學術會議和學術交流:2011年11月在福州召開“漢語方言國際學術討論會暨全國漢語方言學會第16屆年會”;2013年11月在福州召開“海峽兩岸語言及辭書研討會暨福建省辭書學會第21屆學術年會”;2014年10月擬在福州召開首屆“兩岸語言文字調查研究與語文生活研討會”。
③成果宣傳推介情況(成果發布會、《工作簡報》報送情況、國家社科基金?陡寮安捎们闆r等);
曾組織召開兩次小規模項目討論會。
二、研究成果情況
①代表性成果簡介
專著之一《閩臺方言的源流與嬗變》:人民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37萬字。
全書共五部分:第一部分“閩臺方言史簡篇”,論述福建史略及閩方言的形成和發展和臺灣史略及閩南、客家諸方言在臺灣的傳播和發展;第二部分“閩臺閩南方言音韻篇”,分析和探討閩臺現代閩南方言音系的異同,比較和研究閩臺閩南方言韻書,歷史比較了閩臺閩南方言音系與中古音系,窺探和排比閩臺閩南方言與普通話音系;第三部分“閩臺閩南方言語法篇”,比較分析了閩臺閩南方言構詞法、閩臺閩南方言詞類特點、閩臺閩南方言句式特點以及閩臺閩南方言語法的一致性和差異性;第四部分“閩臺閩南方言詞匯篇”,比較考證了閩臺閩南方言詞匯,分析閩臺閩南方言詞匯的異同點;第五部分“粵閩臺客家方言篇”,既有粵閩臺現代客家方言比較研究,又有粵閩臺客家方言音系與中古音系比較研究,既有粵閩臺客家方言的語法特征論述,又有客家方言詞匯比較研究。
書中重點是討論閩臺閩南話源流與嬗變。筆者以閩、粵、臺三地的一些重要歷史韻書,特別是現代閩南話地點方言的重要研究著作為大綱,對閩臺兩岸的閩南話進行了貫穿古今的歷史比較和縱橫各地的共時比較。這種比較涉及到語音、詞匯和語法的各個方面,仔細地比較了閩、臺兩地的閩南話的一致性和差異性。這種全面、深入探討和研究閩臺方言的源流與嬗變,是海內外迄今為止第一部學術著作。本書的重點章節是:第二部分“閩臺閩南方言音韻篇”,筆者分析和探討閩臺現代閩南方言音系的異同,比較和研究閩臺閩南方言韻書,歷史比較閩臺閩南方言音系與中古音系,窺探和排比閩臺閩南方言音系與普通話音系;第三部分“閩臺閩南方言語法篇”,比較分析了閩臺閩南方言構詞法、閩臺閩南方言詞類特點、閩臺閩南方言句式特點以及閩臺閩南方言語法的一致性和差異性;第四部分“閩臺閩南方言詞匯篇”,比較考證了閩臺閩南方言詞匯,分析閩臺閩南方言詞匯的異同點。
中國社科院教授、博士導師,《方言》的常務主編,著名漢語方言學家張振興先生《序》中評論說:“像馬重奇教授在新著《閩臺方言的源流與嬗變》里那樣,對兩岸的閩南話和客家話進行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比較研究,在此之前還沒有過……本書從閩臺方言史說起,詳細討論了閩南話的形成和發展,進而討論了閩南話和客家話在臺灣的傳播和發展。然后以閩粵臺三地的一些重要歷史韻書,特別是現代閩南話地點方言的重要研究著作為大綱,對閩臺兩岸的閩南話進行了貫穿古今的歷史比較和縱橫各地的共時比較。這種比較涉及到語音、詞匯和語法的各個方面。本書最后設了一部分專門的章節,仔細地比較了閩粵臺三地的客家話的一致性和差異性。全書縱論兩岸方言古今,材料翔實豐富,論述深刻入微,而且重點突出,雜而不亂。這不但是閩臺方言比較研究的一部力作,同時也是漢語比較方言學的一部重要作品。”“《閩臺方言的源流與嬗變》能夠把閩粵臺兩岸三地十分相近的閩南話和客家話作出這么細致的、深入的比較,讓讀者清晰地看到它們之間的共性和個性,我們不得不佩服馬重奇教授寬闊的視野和深厚的專業功力。”
全國高等師范院,F代漢語教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福建省語言學會副會長、博士生導
師林玉山教授在《比較方言學的一大力作—評馬重奇教授〈閩臺方言的源流與嬗變〉》一文中評論
說:“《閩臺方言的源流與嬗變》洋洋37萬言,是馬重奇先生研究方言的又一新作,該書觀點新穎、內容全面、資料豐富、源流清晰、行文流暢,值得語言學界重視!薄白髡擢毐脔鑿,從方言比較這個角度來進行閩臺方言的深入研究,這恰恰是沒有人研究過的學術領域。作者創立了閩臺方言比較學的新學科,該書也成了方言比較學的一大力作!薄霸摃坏撌鰧﹂}臺方言關系比較的方方面面都涉及到,而且論述細致深刻,決不是泛泛而談,蜻蜓點水,更顯作者功力之深厚!薄霸摃玫馁Y料極其豐富,可以說,閩臺方言著作的精華部分都匯集到該書了……因此可見作者知識之廣博,學者之豐富。更重要的是作者能夠在充分占有資料基礎上,加以爬梳剔抉,升華為理論!
專著之二《海峽兩岸語言及辭書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出版,58萬字。
全書共五部分:“第一章 海峽兩岸共同語比較研究”,研討海峽兩岸文字比較研究、海峽兩岸語音比較研究、海峽兩岸語法比較研究、海峽兩岸詞匯比較研究;“第二章 海峽兩岸閩南方言比較研究”,注重于海峽兩岸閩南方言音系比較研究、海峽兩岸閩南方言語法比較研究和海峽兩岸閩南方言詞匯比較研究;“第三章 海峽兩岸客家方言比較研究”,主要進行海峽兩岸客家方言音系比較研究、海峽兩岸客家方言語法特征述略和海峽兩岸客家方言詞匯比較研究;“海峽兩岸共同語辭書研究”,討論海峽兩岸共同語辭書編纂的分期、海峽兩岸共同語大型辭書研究、海峽兩岸共同語中型辭書研究、海峽兩岸共同語差異詞辭書研究、海峽兩岸學生語文辭書研究、海峽兩岸成語辭書研究和海峽兩岸雙語辭書研究;“第五章 海峽兩岸閩南方言辭書研究”,主要對現代祖國大陸閩南方言辭書研究和臺灣閩南方言辭書研究;“第六章 海峽兩岸閩南方言韻書研究”,主要對近代泉州閩南方言韻書、漳州閩南方言韻書、廈門閩南方言韻書、潮汕閩南方言韻書和臺灣閩南方言韻書進行比較研究。書末還有兩個附錄《海峽兩岸差異詞對照表(選輯)》和《海峽兩岸讀音差異表(選輯)》。
《海峽兩岸語言及辭書研究》主要收集了海峽兩岸語言及辭書研究研討會的論文匯集。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馬重奇、林玉山任主編、林志強、王樹茵任副主編的會議論文集《海峽兩岸語言及辭書研究》,洋洋58萬字。會議探討了海峽兩岸語言及辭書方方面面的重要問題,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會議對海峽兩岸語言的交流、融合和規范,對促進海峽兩岸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海峽兩岸語言及辭書研討會暨福建省辭書學會第21屆學術年會于11月6日至9日在福州舉行。會議由福建省辭書學會主辦,福建人民出版社承辦,福建師范大學語言研究所、福建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協辦。來自海峽兩岸的105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共提交學術論文73篇。在開幕式上,臺灣聲韻學會會長竺家寧教授、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原副所長董琨教授、中國辭書學會顧問李行健編審、《辭書研究》編輯部主任徐祖友編審分別致辭,福建省社科聯領導、福建人民出版社施群社長、林彬副總經理以及福建省辭書學會會長馬重奇教授、副會長林大津教授也分別致辭或講話。發言領導和專家對《海峽兩岸語言及辭書研究》予以高度評價。
會議組織海峽兩岸語言學家、辭書學家進行專題演講,同時輔以學術研討!秲砂冻S迷~詞典》大陸主編、《現代漢語規范詞典》主編李行健編審作了《新形勢、新問題、新規劃——兩岸語言文字問題新探討》,臺灣韻聲學會會長竺家寧教授作了《兩岸現代漢語音之比較及歷史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晁繼周編審作了《海峽兩岸異形詞比較研究》等專題報告。與會專家學者就海峽兩岸共同語文字、語音、詞匯、語法比較研究,海峽兩岸閩南方言比較研究,海峽兩岸客家方言比較研究,海峽兩岸共同語辭書編纂研究,海峽兩岸閩南方言辭書編纂研究,海峽兩岸方言韻書編纂研究等重要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學術研討。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成果情況。
序號 |
成果名稱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
字數 |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
1 |
閩臺方言的源流與嬗變 |
馬重奇 李春曉 張 凡 |
專著 |
人民出版社 2013年9月 |
37萬字 |
|
2 |
海峽兩岸語言及辭書研究 (馬重奇主編) |
馬重奇 林玉山 林志強 王樹瑛 |
專著 |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3年11月 |
58萬字 |
|
3 |
清光緒本《六音字典》“土音”研究 |
馬重奇 |
論文 |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1期 |
1.3萬字 |
|
4 |
五百年來福建閩北政和方言去聲調演變研究 |
馬重奇 |
論文 |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5期 |
1.3萬字 |
|
5 |
明正德本《六音字典》“土音”研究(一) |
馬重奇 |
論文 |
《古漢語研究》2012年第4期 |
1.3萬字 |
|
6 |
明正德本《六音字典》陽聲韻的歷史層次研究 |
馬重奇 |
論文 |
《漢語學報》2012年第4期 |
1.5萬字 |
|
7 |
明正德本《六音字典》“十五音”的歷史層次研究 |
馬重奇 |
論文 |
《東南學術》2013年第1期 |
1.3萬字 |
|
8 |
《新現福建閩北方言韻書手抄本音系比較研究》 |
馬重奇 |
論文 |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2期 |
1.2萬字 |
|
9 |
五百年來福建閩北政和方言平聲調演變研究 |
馬重奇 |
論文 |
《中國音韻學暨黃典誠學術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廈門大學出版社2013.3 |
1.3萬字 |
|
10 |
明正德本《六音字典》“土音”研究(二) |
馬重奇 |
論文 |
《古漢語研究》2013年第1期 |
1.4萬字 |
|
11 |
閩臺漳州腔四韻書音系比較研究 |
馬重奇 |
論文 |
《閩臺文化研究》2013年第1期 |
1.5萬字 |
|
12 |
英國傳教士戴爾(Rev.Samuel Dyer)《福建漳州方言詞匯》研究——19世紀初葉閩南漳州方言音系及其詞匯研究 |
馬重奇 |
論文 |
《古漢語研究》2013年第4期 |
2.2萬字 |
|
13 |
19世紀初葉西方傳教士漳州方言文獻音系考 |
馬重奇 |
論文 |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期 |
1.3萬字 |
|
14 |
明正德本《六音字典》入聲韻歷史層次研究 |
馬重奇 |
論文 |
《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期 |
1.3萬字 |
|
15 |
明代中葉閩北方言韻書手抄本《六音字典》聲調系統研究 |
馬重奇 |
論文 |
《中國方言學報》第三期商務印書館出版2013.12 |
1.5萬字 |
|
16 |
加·馬偕《中西字典》(1891)音系研究 |
馬重奇 |
論文 |
《福建論壇》2014年第7期 |
1.4萬字 |
|
17 |
閩南方言韻書與閩東方言韻書音系比較研究 |
馬重奇 |
論文 |
商務印書館《中國方言學報》第四期,2014. |
1.7萬字 |
|
18 |
英·杜嘉德編撰《廈英大辭典》(1873)音系研究 |
馬重奇 |
論文 |
《勵耘學刊》2014. |
1.8萬字 |
|
19 |
英·巴克禮著《廈門話字典補編》(1923)音系研究 |
馬重奇 |
論文 |
東南學術2014年 |
1.4萬字 |
|
20 |
十九世紀西方傳教士編撰三種漳州方言辭書音系比較研究 |
馬重奇 |
論文 |
《漢語學報》第三期2014.07 |
1.5萬字 |
|
21 |
《明清閩北方言韻書手抄本音系研究》概要 |
馬重奇 |
論文 |
全國社科規劃辦編《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概要(2013)》,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4 |
0.45萬字 |
|
22 |
五百年來福建閩北政和方言平聲調演變研究 |
馬重奇 |
論文 |
中國音韻學會編《“中國音韻學”暨黃典誠學術思想國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廈門大學出版社2014.3 |
1.3萬字 |
|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