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①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項目立項以來,首席專家和課題組成員高度重視,認真負責,在原定工作方案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研究方案與研究內容,根據課題要求,按照實際研究的需要,進行了認真的統籌、分工與協作實施,項目整體暨各子課題研究進展順利,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文獻資料搜集與分析整理較為充分;二是開展了較多對相關學界、部門和沿海各地的實地調研;三是及時追蹤把握相關學術前沿問題;四是密切聯系當下我國海洋發展和海洋安全形勢、國際海洋發展動態,尤其是緊扣“海洋強國”建設這一新的國家戰略需求,對主要理論觀點、研究重點和要點進行了較充分的研討與確定;五是較廣泛地開展了相關學術活動,包括學術會議、國際合作交流,擴大了影響;六是部分內容撰寫、發表與推介等方面,取得了較多階段性成果,發揮了較大的學術效益。
②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調研數據整理運用、文獻資料收集整理、學術會議、學術交流、國際合作等):
本項目立項以來,項目組搜集、整理、閱讀、分析了大量中外海洋文化相關的歷史文獻與現狀資料,對北京國家相關部門、山東、天津、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沿海省、市、自治區進行了基本情況調研和重點調研,分析歸納了國內外已有的相關理論,對相關學界研究前沿、國際國內海洋發展與變化形勢和國際國內的戰略走向進行了及時跟蹤,特別關注、探索了如下6個方面的基本理論問題,及時撰寫、發表了多篇相關階段性成果:
一是關于黨的“十八大”確立的“海洋強國”國家戰略發展的文化內涵、文化支撐問題;
二是關于最近一個時期以來我國東海、南海安全面臨的形勢所提出的如何構建海洋和平秩序的基本理論問題;
三是關于不容忽視的漁民“失海”、漁民“上岸”、漁村“空巢”、大規模的海洋開發帶來的海洋生態破壞等嚴峻的海洋社會文化、海洋生態文化問題;
四是關于中國海洋文化歷史的認知和評價,如何增強自己的國家、民族海洋歷史文化自尊自信問題;
五是基于海洋文化遺產的“家底”(如對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海底文物普查專項的既有成果、全國沿海省市海洋文化遺產遺物相關館藏和不斷發掘研究的成果進行了較為全面、系統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把握),關于海洋文化遺產傳承保護面臨的形勢緊迫、必須解決“治標不治本”的基本文化觀念和文化理論問題;
六是關于海洋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同質化、惡俗化、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低化等不可持續的問題;等。
項目組在調查、研討過程中,一方面廣泛咨詢相關專家和相關部門,在各地舉行了多次專門性、專題性座談研討會,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參加較多國內學術會議的機會,介紹本項目研究和相關成果,聽取各方面意見、建議,同時充分利用參加較多國外、境外學術會議的機會,廣泛開展座談研討,大量搜集資料,有力促進了本項目各個方面的研究進展(立項以來項目組10多人次應邀到國外、境外參加學術活動,其中僅項目首席專家應邀參加的國外、境外學術活動就有多地多次,如2013年4月到美國德州A&M大學海洋遺產研究中心訪問和講學;2013年8月到韓國江南大學、2014年4月到韓國海洋大學參加相關學術會議,與多國學者進行本項目相關內容的研討)。
總起來看,本項目研究已較為充分地對國內外相關學界已有研究進行了文獻資料搜集與梳理,對國內外不斷出臺的海洋戰略、政策和相關部門的相關文件、相關媒體的大量報道反映出來的問題進行了及時跟蹤,對我國海洋文化的相關文獻資料、現實狀況、存在問題、產生原因、可行性對策等進行了較為全面的面上調研、分析、梳理,并對其中一些重要的點、面進行了調研,基本完成了研究內容的基本架構、總體現狀、主要問題、主要理論觀點及其論證方案的設定。項目組對高質量完成本項目研究有了較為充分把握的,充滿信心。
③成果宣傳推介情況(成果發布會、《工作簡報》報送情況、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及采用情況等):
本項目獲批立項不久,2012年12月11日,就在學校文科處高度重視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發展研究院作為2012年第二次學術會議主要內容,舉行了本項目的開題報告會,原東北大學副校長婁成武教授,山東大學歷史系陳尚勝教授,復旦大學社科處處長楊志剛教授、哲學系陳學明教授、歷史系朱蔭貴教授,廣東海洋大學徐質斌教授、張開城教授,廈門大學李金明教授,上海海事大學時平教授,國家海洋局宣教中心劉家沂處長等校外專家和政府相關機構負責人,與校文科處金天宇處長、“211工程、985工程”辦公室周珊珊主任、校內外課題組成員和相關專家、研究生等出席會議,對課題內容進行了發布,對研究方案進行了布置,對相關問題作了研討。會后報送了《工作簡報》(題:《海洋強國戰略需要海洋文化理論體系支撐——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海洋文化理論體系研究”開題》,作者:孫善浩)。《中國社會科學報》于2012年12月24日以《海洋時代中國海洋文化理論亟待建構》為題采訪報道,國家社科網站、中國社會科學在線等作了轉載。
2013年4月22日,《中國文化報?理論版》以接近一個整版的篇幅,專版刊發了本項目首席專家、子課題負責人的一組三篇階段性成果:《我國海洋強國建設的文化理念與道路抉擇》(曲金良)、《提升海洋軟實力——走向“海洋強國”的必由之路》(王琪)、《島嶼文化:海洋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修斌),國家社科網站等多家中央媒體廣泛轉載,產生了較大影響。
2013年8月28日,在《中國社會科學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第494 期,刊發了《海洋文明強國:理念、內涵與路徑》一文,多家中央媒體網站轉載,引起較廣泛重視。
2014年5月,本項目首席專家主持、主編的教育部發展報告項目成果《中國海洋文化發展報告》(2013卷),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該報告與本項目研究相輔相成,本項目研究的部分階段性成果,成為“發展報告”的重要組成部分(收入4篇,包括1篇綜合報告、3篇專題報告),其先行面世,一方面可為學界的海洋文化相關研究盡早提供理論支持,一方面可以及時聽取學界的反映,為本項目最終成果的高質量順利完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另外,本項目研究面向國家海洋權益維護和海洋和平安全保障,在如何化解東海、南海爭端危機問題上,從基本理論問題入手展開研究,剛剛完成了一篇研究報告,即將提交給國家社科規劃辦,可為黨和政府的相關決策提供參考。
④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也是主要難點有三:
一是我國東海、南海的海洋、島嶼主權與相關權益安全問題,舉世矚目,舉國重視,需要從中國自古秉持、并使周邊地區自古獲益的海洋和平理論上向“天下”講清道理,需要用中國長期歷史上被周邊地區普遍信奉的儒家文化道德觀、正義觀影響、引領和主導周邊世界,需要用“相交不越底線”的權屬觀以正視聽,“底線”即“紅線”,亮明不得逾越,“翻墻”必被捉、越“軌”必受罰的嚴正立場,并且言必行行必果,以維護我國作為一個海洋大國的國家尊嚴、民族的尊嚴、文化尊嚴,達到最終實現海洋和諧、海洋和平的目的。這些年來我們應對海洋爭端總是被動,與爭端對方總是被動、委屈地“爭辯”,把自己擺在與人“爭”的“被告”地位,史據、法理俱在,結果就是“講不通”。今后如何加強超越、擺脫、扭轉“打嘴仗”之“爭”的局面,需要在海洋和平理論、海洋道德理論、海洋“紅線”理論研究與應用上很下功夫。這無疑難度較大,今后在這方面要加強,抓住主要根本所在,力爭有所突破。
二是沿海省市區進入國家戰略的一部分“新區”,重視濱海城市規劃、房地產開發、臨海工程建設、圍海造田等“現代化”工程開發,普遍忽視各地極富特色風采的海洋文化的傳承和遺產保護,對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亟待及時跟進,加大追蹤調研力度,并需直接面對相關政府決策者、執行者“講好理論”,以有利于沿海“新區”的海洋、島嶼、海岸帶的可持續良性發展、民本發展、生態發展。相對于“經濟”,“文化”的弱化,即“一手硬一手軟”,一直是常見的“老病”,“海洋文化”較之于“海洋經濟”,也是同樣,如何解決,需要“根治”,難度較大。今后在這方面要加強,抓住主要根本所在,力爭有所突破。
三是海洋文化“線性”遺產即“海洋文化線路遺產”(人們習慣上將之稱為的“海上絲綢之路”遺址遺跡)的國際化合作保護的理論與實踐機制問題。我國的海洋文化線路遺產的空間范圍是整個環中國海和印度洋沿岸,是我國歷代政府、民間在數千年的中外航海交通與文化交流的歷史上形成、累積的海洋文化產物,留下了水上水下、島嶼岸邊無盡的物質的、非物質的線性海洋文化遺產。由于二戰后朝鮮半島、中南半島和東南亞群島、印度洋沿岸地區形成了眾多的“獨立國家”,我國的“海洋文化線路遺產”便具有了十分復雜的“國際性”。因此,如何對之進行傳承保護,必須加大國際合作力度。這也有利于國際友好,海洋和平。如何做好,有大量工作需要拓展,對此,學界尚未足夠重視,這一課需要補上。
以上三大問題,前兩個是近兩年出現的兩大新熱點,一是“國際化”熱點,一是國內熱點,第三個也足夠“國際化”,都需要密切關注動態,做較多“現場”調查研究,展開多層次研討,創新理論探索。
⑤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無。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進展情況。
二、研究成果情況
①代表性成果簡介(基本內容、主要觀點、學術價值、社會影響等):
1.《海洋強國建設的文化理念與道路抉擇》(《中國文化報》理論版2013-4-22)一文,論述了“有什么樣的文化理念,就會造就什么樣的海洋強國”的基本觀點,強調了我國的“海洋強國”建設的模式選擇,只能是、也最佳是“海洋文明”的而不是“野蠻”的海洋強國,它的兩個面向,一是對內旨在實現海洋社會和諧,一是對外旨在實現海洋世界和平。論文發表后,中國社科網、光明日報網、中國文化網、中國經濟網等紛紛轉載,目前已知道的“入選”反響有: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等編《求實創新論壇》論文集入選通知;《求是》雜志社研究所編《中國發展模式研究/各地發展經驗選編》專輯擬收錄通知;等。
2.《海洋文明強國:理念、內涵與路徑》(《中國社會科學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第494期,2013-8-28)一文指出:對于海洋強國之“強”,人們的關注點往往在海洋經濟、科技、國防等“硬實力”上,習慣于將我國海洋的“硬實力”與其他海洋強國比“差距”,但事實上,海洋強國的“硬實力”并不是單向度發展起來的,而是與海洋強國的發展理念、意志、模式、目標、路徑選擇等“軟實力”相統一、相匹配的;同樣,我國也必須將“硬實力”與“軟實力”相統一、相匹配,才能建設真正的海洋強國。“軟實力”決定海洋強國建設的目的、方向和性質,“硬實力”是實現其目的、體現其方向和性質的手段和方法。因此,建設什么樣的海洋強國問題,說到底,就是選擇確立什么樣的“海洋文明”模式亦即道路、方向和目標的問題。黨的十八大報告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海洋強國的重要講話表明,我國的海洋強國戰略,實質上體現的就是我國“海洋文明強國”的建設理念、意志和模式,也就是我國海洋強國建設不同于西方海洋強國的文明目標定位。
3.《中國海洋文化研究的學術史回顧與思考》(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期)指出:中國學界已“自覺”地將“海洋文化”納入主流學術視野,然而對“中國海洋文化”的系統研究認知,尚受到西方理念與價值觀、西方理論與話語體系的嚴重困擾和滯礙,因而嚴重影響、扭曲了對中國海洋文化的歷史成就的認知和當代發展在目的指向、目標定位及其戰略路徑上的正確抉擇。因此,自覺地系統建構中國海洋文化的理論體系,從而自尊地認同中國海洋文化真真切切的歷史輝煌,自信地開創中國海洋文化不僅惠及中國、而且惠及世界的發展道路,是中國海洋文化研究學界最為迫切、也最為關鍵的任務。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成果情況。
②階段性成果清單:
序號 |
成果名稱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
字數 |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
1 |
中國海洋文化研究的學術史回顧與思考 |
曲金良 |
論文 |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期 |
10000多字 |
|
2 |
我國海洋強國建設的文化理念與道路抉擇 |
曲金良 |
論文 |
《中國文化報》理論版2013-4-22 |
約3000字 |
國家社科等各大中央媒體網站多有轉載 |
3 |
提升海洋軟實力——走向“海洋強國”的必由之路 |
王 琪 |
論文 |
《中國文化報》理論版2013-4-22 |
約3000字 |
國家社科等各大中央媒體網站多有轉載 |
4 |
島嶼文化:海洋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
修 斌 |
論文 |
《中國文化報》理論版2013-4-22 |
約3000字 |
國家社科等各大中央媒體網站多有轉載 |
5 |
海洋文明強國:理念、內涵與路徑 |
曲金良 |
論文 |
《中國社會科學報》國家社科基金專版2013-8-28 |
約3000字 |
國家社科等各大中央媒體網站多有轉載 |
6 |
海洋人類學的前沿動態 |
王書明 蘭曉婷 |
論文 |
《社會學評論》 2013年第5期 |
約10000字 |
|
7 |
中國海洋文化理論與發展問題的研究回顧與思考 |
曲金良 |
研究報告 |
《中國海洋文化發展報告》2013,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 |
約50000字 |
|
8 |
中國海洋文化研究的主要觀點與成果綜述 |
張開城 |
研究報告 |
《中國海洋文化發展報告》2013,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 |
約10000字 |
|
9 |
和平海洋:中國海洋強國戰略模式的必然選擇 |
曲金良 |
研究報告 |
《中國海洋文化發展報告》2013,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 |
約8000字 |
|
10 |
中國海島文化的內涵價值、現狀分析與對策建議 |
趙成國 |
研究報告 |
《中國海洋文化發展報告》2013,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 |
約20000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