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①—1, 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桂學研究”自立項以來,獲得了自治區領導、自治區教育廳、自治區社科規劃辦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廣西桂學研究會”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學校的大力支持,從各方面大力宣傳,并給予精神與經費的支持。
本課題的研究,正按照原計劃進行,總體進展順利。本“桂學研究”以下列五部分為其基本構成。總體執行情況具體如下。
其一,桂學之學——桂學理論研究。桂學之學的研究對象為桂學理論及其桂學學科體系的建構問題。桂學雖早有提出,但作為廣西地方學的學科、學問、學術研究的總體性概念是近年來所形成的共識。桂學作為廣西文化學術概念,首要解決的是桂學研究的理論基礎與知識結構及其學術譜系問題,提供桂學研究的理論與方法論的學理依據。桂學雖以地方學術命名,具有鮮明的特殊性,但也是中華學術的有機組成部分,構成學術共同體及其科學共同體體系,應該著眼于在特殊性與普遍性關系中確立桂學在中華學術以及地方學術的地位,探索桂學研究規律與特點,創新中國地域之學的理論體系、知識結構與學術范式。
桂學理論研究的主要目標,即奠定桂學研究的理論基礎與構建桂學理論體系,確立桂學研究的指導思想、思維觀念、價值取向、學科理論與方法論基礎,以期綱舉目張。主要內容可概括為六方面:一是桂學本體論的元研究,指針對桂學自身的研究,即桂學研究的研究,包括桂學研究對象、范圍、淵源、內容、性質、特征、(學術特質研究)價值、意義等系統構成內容;二是桂學建構論的歷史淵源研究,包括古代桂學源流、過程階段、發展脈絡的學術史論內容;三是桂學構成論的學科體系研究,包括地方學學科與跨學科形態、類型、要素構成、學術范式等內容;四是桂學方法論的理論方法研究,包括學科與跨學科理論方法、比較文化學理論方法、人類學理論方法、民族學理論方法等內容;五是桂學資源論的文獻資料研究,包括文獻資料形態、類型、發掘、整理、保護與利用等內容;六是桂學價值論的評價體系研究,包括桂學研究功能、價值、地位、特色、優勢及其學術與應用效益。
上述構想正在緊張而有序地進行中,一部分章節已經完成,某些完成的階段性成果已經發表在學術刊物上。
其二,桂學之流——桂學學術史研究。桂學之流的研究對象為桂學學術史。舊說廣西是文化荒漠,無學術可言。桂學研究從學術史方面追根溯源,尋根問底,探索廣西學術的歷史淵源、發展過程、文脈傳統、基本線索、優勢特色等,為桂學研究扎根本土而夯實基礎,厘清廣西學術貫穿始終的文脈與學脈。
桂學之流針對整個桂學學術史的梳理而言,它既是對已有桂學研究成果的清理,追溯桂學的來龍去脈,同時又希望從桂學的歷史發展中吸取智慧和經驗,總結出桂學研究的規律與特色,為桂學理論及桂學應用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它主要包括以下幾項內容:第一、桂學學術史上主要的研究者及其思想;第二、桂學學術史上的主要著作及其內容、特色與貢獻;第三、桂學學術史上的重要事件及其起因;第四、桂學學術與中華學術研究的關系;第五、桂學學術發展的分期以及各時期的特點;第六、桂學學術的總體特色、規律與成就。
“桂學學術史”的撰寫,以分門別類的學術為對象,今年將完成文學部分的撰寫,將進行史學、經學、繪畫史等方面的撰寫。
其三,桂學之本——桂學文獻研究。桂學之本的研究對象為桂學各種形式的文獻資料。桂學研究以本土文獻資源為本,需要發掘、整理、利用、開發歷代文本文獻、石刻文獻、考古文獻、民間文獻等文獻資源,以桂學作為跨學科資源整合與理論方法綜合方式整合文獻資料,將其轉化為桂學研究對象與資源。
桂學基本文獻是桂學研究的文本依據,桂學基本文獻有著悠久的歷史與優秀的傳統。從時間上說,桂學文獻自西漢至民國、當今,包括桂學古代文獻、現代文獻、當代文獻;從地域上說,雖然大部分保存于廣西,但全國各地乃至海外亦有大量桂學古代文獻、現代文獻、當代文獻;而且,近代以來,海外亦有很多人研究廣西,構成所謂海外文獻;從材質上說,包括手抄本、印刷本、石刻、出土文物文獻等。桂學文獻內容豐富,桂學文獻研究應該對其進行規范、全面的整理和研究,內容為二:一是將在廣泛而深入的文獻調研、摸清桂學文獻家底的基礎上,以“綜述”概略桂學歷代文獻,尤其是編制桂學研究最有特色的、與喀斯特地貌相一致的文獻載體——廣西石刻文獻資料集與廣西石刻目錄等,使人們對的廣西文獻的基本情況,包括數量、種類、特點、特色、存佚等,有一基本的了解、認識。二是從眾多的桂學文獻中遴選精華要籍,以提要方式加以介紹、推評。
正在進行更大范圍的桂學文獻調研工作,不斷又有新的發現。“桂學文獻”提要的撰寫工作正在進行。
其四,桂學之魂。桂學之魂的研究對象為廣西古代知識分子與各民族人民。桂學研究必須樹立桂學的精神靈魂,需要以人(知識分子、各民族人民)為中心,以其人文精神及其民族精神為內涵,以其地域文化形態、類型、事象、現象為載體,尋找廣西精神的文脈傳統、歷史積淀、文化傳承的基因與內質,厘清各民族一脈相承的精神向心力、凝聚力所在,增強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桂學之魂又從兩部分展開研究:
A,廣西古代知識分子,是桂學傳統的主要創造者,又是桂學傳統的主要傳承者。廣西古代知識分子由在桂為官或遭貶謫而來的中原知識分子與本地知識分子二者構成,具有獨特的文化精神,如地處貧瘠而造福桑梓安享民風,處用兵之地而多忠義氣節,“律己之廉、蒞政之公、恤民之仁、體國之忠”的為宦風度,開書院、設教席、編教材的興辦教育、傳承文化,采風與向少數民族詩歌學習并得“江山之助”的詩學精神。廣西古代知識分子所具有的家族傳統,如其家學、家訓,其讀書成業之道、治家如治國之道、人生做事之道、為人謙讓之道、為家忠孝之道、為鄰和睦人心之道,等。廣西古代知識分子對廣西歷史上重大事件的看法,如對少數民族問題,對護邊安國等,都有自己獨到的看法。廣西古代知識分子承擔本土文化建設與發展中的重任,他們也有領全國風氣之先的努力。
廣西古代士人研究的部分成果已發表在學術刊物上。
B,桂學以廣西為核心區域,這是一個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12個民族聚居的自治區,各民族都有自身特征、自身的民族文化精神,這種各民族文化精神構成桂學之魂,即桂學的人文精神,這是一種多民族文化共存中的桂學精神。首要應該注重探索各民族文化精神,這種探索從對廣西各民族各自特殊性的文化現象的研究入手,進行廣泛深入的田野調查和搜集諸如實物、口述、抄本等民族民間文獻,又對壯族的壯錦、苗族的蠟染、侗族的建筑、水族的編織、壯族創世史詩布洛陀、侗族大歌、花山壁畫以及豐富的具有獨特的歷史淵源和藝術生命力的民族民間戲劇、民歌、曲藝形式等,探討其特有的文化精神。最終將這種探索歸向廣西各民族文化精神的共同性上,如桂南采茶戲、桂劇、壯劇、邕劇、壯族舞蹈、彩調劇、文場以及各地的多聲部民歌,既有各自特點,但共同性也是明顯的。各具特點的各民族文化精神,構成著桂學和諧的共同體;這種各民族和諧而構成的精神是桂學精神的核心價值觀,是本區域最該傳承而發揚光大的傳統。
田野調研點已經建立,民間文學資料的收集有很大的進展。
其五,桂學之用——桂學應用研究。桂學之用的研究對象為桂學文化資源如何從潛在的資源演變發展為的硬支撐問題。通過對桂學傳統的梳理和理論總結,將有關成果如廣西成功的文化案例運用于當代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民族關系的穩定以及廣西的經濟社會發展、文化產業的發展,這是桂學研究的落腳點。我們希望探討廣西當代文化建設的成功經驗,借此建立起一種有價值的區域文化學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模式,探索出一條學與用相結合的新路。
桂學文化資源如何為國家和廣西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明清時期不乏其例,如明代宜山人李文鳳編纂《越嶠書》,清代桂林人劉名譽編纂《越事備考》、《越事備考安略》,系統介紹安南(今越南)的歷史、山川風土人情、經濟文化、與中國的關系等,為中越外交、對外關系提供材料。這里特別要注重以下幾個問題:一是桂學傳統文化資源的當代價值問題,桂學的與時俱進的精神、普世性表現在什么地方;二是廣西如何利用地緣優勢,在向東南亞傳播中華文化中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三是在當今國際、國內民族問題比較突出的形勢下,桂學研究可以提供怎樣的思路與解決問題的辦法;四是傳統桂學文化資源轉化問題、創新性呈現方式問題。當今,廣西形成了文學桂軍、漓江畫派和實景演出等具有全國甚至世界影響的文化品牌,這些品牌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個案,以研究當代桂學與廣西歷史文化、廣西少數民族文化的關系,為文化建設如何利用和開發歷史文化資源、少數民族文化資源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思路,為廣西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起促進和推動的作用。
“桂學應用研究”有新的開拓,如“新西南劇展”的實踐活動,集教學、科研、演出為一體,組織學生參加,擴大了影響,豐富了文化生活。
總體研究上看,正在致力于前述五大部分的綜合統一工作。
“桂學之魂”,是桂人精神、各民族的民族精神;“桂學之魂”系于“桂學之源”,“桂學之魂”是由一系列文化活動表現出來的;“桂學之本”立于“桂學之流”,“桂學之流”被記載在一切形態的桂學文獻中。在桂學研究總體框架中,以“桂學之學”為高,它是整體性的桂學研究的理論概括與規律總結;在桂學研究總體框架中,又以“桂學之用”為先,桂學研究的落腳點就在于“桂學之用”。而從另一方面說,桂學研究以發現、總結桂學在中華地域之學中的特殊性為總體思路,桂學研究特別著重廣西在中華地域沿邊沿海的邊疆位置、廣西在中華民族關系中的表現出來的各民族的和諧融通、廣西在對外開放中的面向東南亞的地位,這三大特殊性決定了桂學研究的總體走向。
本“桂學研究”研究計劃總體執行分為兩部分進行。其一,總體設計規劃階段,先已基本明確并確定下來,此即上述五大部分。合起來為“桂學研究”的總體設計、頂層設計,從理論上解決“桂學研究”的指向,從實踐方面籠括“桂學研究”的幾大要點,為“桂學研究”做出典范性成果的構成模式。這兩方面的工作,就為“桂學研究”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①—2, 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張利群負責的子課題“桂學理論研究”進展情況
本子課題“桂學理論研究”主要從三方面開展研究工作,研究現狀如下。
(1)桂學元研究,桂學元研究指桂學本體論、源流論以及桂學研究的研究,其主要內容為厘清概念、追溯淵源、學科定位、研究現狀綜述等,目的在于探討“桂學”及其桂學學科與桂學研究的合法性、合理性與必要性問題,帶有本體性、總體性、系統性的宏觀研究性質與特點。目前所做工作以及研究現狀為:一是“桂學”概念闡釋及其淵源探究,發表《“桂學”淵源與康有為<桂學答問?序>》等文;二是桂學學科定位及學科基礎研究,發表《論桂學元研究及其理論構成系統的研究》、《試析桂學研究的學理依據及其學術機理》、《論桂學的學理基礎及其理論架構》等文;三是桂學研究現狀的研究,發表《桂學理論研究現狀述評》等文。
(2)桂學學科方法論研究,著重于從桂學作為地方學的綜合性與專業性角度,聚焦于廣西基礎學科的文史哲學科理論方法,優勢特色學科的民族學、人類學、生態學、民俗學等學科理論方法,新興學科的比較文化學、區域文化學、地緣政治學、審美人類學等學科與跨學科理論方法,構成桂學理論研究的方法論體系,目前已經完成20多萬字的初稿,已經發表在《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3年1-6期“桂學理論及其方法論研究系列論文”《論桂學研究的人類學理論與方法論基礎》等6篇,并在其它期刊發表《桂學研究方法論初探》、《桂學研究的區域經濟學研究理論和方法》、《桂學的跨文化比較研究理論與方法》等多篇。
(3)桂學基礎理論與應用理論研究,著重于從實踐升華理論與理論構建的雙向拓展途徑進行桂學基礎理論與應用理論研究,其目的在于既能夠提供桂學研究的理論依據,提高桂學研究的學術與理論層次,又能夠夯實桂學學科理論基礎,明晰桂學研究的指導思想與學術取向。目前研究進度已經過半,完成桂學基礎理論與應用理論研究10多萬字的撰稿,并與《廣西教育學院學報》協商,擬在2014年1-6期該學報發表“桂學理論研究”系列論文6篇。目前已在各期刊發表《桂學興起重在夯實文獻研究與理論研究基礎》、《論桂學研究的區域文化理論基礎》、《論廣西跨越發展的后發理論基礎與實踐依據》等多篇論文。從實踐升華理論及其應用理論研究角度而論,一方面著眼于從廣西歷代史實與史料中發掘實踐與理論資源,將其升華為經驗、傳統與理論,形成臨桂詞派及其廣西歷代文學研究系列,發表《晚清臨桂詞派的詞學地位及其詞壇影響》等論文10多篇;另一方面著手于廣西當代文化發展實際,著重于區域文化案例、個案、典型研究,力圖在實踐調研與經驗升華基礎上,開拓桂學應用理論研究新空間,發表《論桂林優先發展文化產業的依據和途徑》等論文10多篇,出版著作《文學機制論》、《八桂民族文化論叢》2部。
(4) 進行跨省域地方學研究狀況調研以及研究資料收集工作。隨廣西桂學研究會以及學術會議組織的前往湖南、安徽、云南、四川、廣東、湖北等省考察湖湘學、徽學、滇學、川學、嶺南學、楚學等地方學研究狀況,開展交流經驗、學習借鑒活動,收集地方學研究資料及其地方學研究期刊幾十種,建立交往交流與合作機制。
(5)子課題負責人張利群于2013年被廣西政府聘為“廣西文化產業發展與文化軟實力研究”特聘專家,同年獲得教育部社科項目與廣西社科項目各1項。
本子課題有下列4項研究成果值得介紹與推廣:
一為發表在《中國社會科學報》上的張利群《桂學興起重在夯實文獻研究與理論研究基礎》一文,主要觀點認為桂學研究首先必須夯實基礎,一方面是文獻資料基礎,因此應該著手于桂學文獻發掘、整理、校勘、出版工作,在此基礎上加強文獻研究工作;另一方面應該著眼于桂學研究的理論基礎建設,加強桂學理論研究,建立桂學學科基礎及其理論體系,為桂學研究提供學理依據與理論基礎。二為發表在《廣西教育學院學報》上的張利群“桂學理論及其方法論研究系列論文”,分別對區域人類學、文獻學、社會學、文化學、歷史學、文學理論與方法論進行研究,構成桂學作為地方學既具有專業性與學科性又具有綜合性與跨學科性特點,其學科理論與方法論既具有特殊性又具有普遍性,由此不僅說明桂學的地方學學科性質及其區域特點與優勢,而且也說明桂學在學科、學術、學派中的定位。三為發表在《廣西文史》上的張利群《“桂學”淵源與康有為<桂學答問?序>》一文, 主要觀點認為桂學淵源探究必須首先從最早提出“桂學”這一概念的康有為《桂學答問?序》一文入手,所提“桂士彬彬”、“再魁天下”之論說明桂學發展狀況,由此上溯桂學發源于百越、駱越、嶺南、粵西、八桂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為桂學提供源泉以及根本魂。四為發表在《桂學研究》上的張利群《論桂學的學理基礎及其理論架構》一文,主要觀點認為桂學研究本質上是學術研究,強調其學理性與理論性至關重要,由此應該建構桂學理論架構,首先必須奠定理論基礎,在基礎之上才能建設理論體系大廈,包括本體論、范疇論、源流論、文獻論、學科論、基礎理論與應用理論、方法論、價值論、特色論等構成系統。
王德明負責的子課題“桂學學術史研究”進展情況:
對從漢代經學“三陳六士”開始,至宋代至清代的整個桂學學術史的相關資料進行了一番系統地梳理,理清了其基本的線索,基本上完成了原始資料的搜集、整理,為下一步的理論研究奠定的資料基礎。
對桂學學術史發展中的一些重要問題、重要學者和重要著作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了從漢代至清代的廣西文學研究史的發展及其特點、《嶠西詩鈔》、、《蓼園詞選》、《粵西詞見》及況澄的一些稿本著作的內容與特點等。
對桂學學術史中影響至為深遠的文學家族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特別是對廣西明清時期的文學家族的學術活動及其產生的影響作了重點研究。
本子課題有數項成果值得述說:
發表于《民族藝術》2013年第2期的《女性與清代粵西文學家族》一文,第一次從女性貢獻的角度來研究女性對清代粵西文學家族的貢獻,女性除了生育文學家族成員之外,還擔負著養育后代的重要使命,因此,家族中的女性對于文學家族和家族文學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她們也是文學家族中的重要成員,其創作也是家族文學中的重要內容。她們還是家族文學中重要的表現對象。
《清代廣西的文學研究述略》一文,對清代廣西的文學研究作了鳥瞰式地梳理,認為清代廣西的文學研究主要集中于對廣西鄉邦文學和一般文學問題的研究上,它經歷了嘉慶前、道光至咸豐、同治至宣統這三個不同的時期,每一時期都有一些代表性的理論家和成果。清代廣西的文學研究相對于以往任何一個朝代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飛躍,它所取得的成就在廣西的歷史上前無古人,因而成為廣西文化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一筆。但同時也還在著著作數不足,影響范圍有限等問題。
本子課題下半年將完成文學研究史、繪畫史的研究,明年上半年將完成史學史、經學史、語言文字史的研究,明年下半年將完成對桂學學術史規律、發展特點的理論總結。
鐘瓊負責子課題“桂學文獻研究”的執行情況:
自2012年11月“桂學研究”課題召開開題報告會后,“桂學文獻研究”課題組即按《申報書》確定的計劃開展工作,至目前為止,工作進展基本順利。
一、完成及進行的主要的工作如下:
1.在完成前期相關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于2013年6月底基本確定了100種文獻,同時確定了“提要”(“解題”)的寫作體例,并對100種文獻提要的寫作進行了大致的分工。
2.2013年6月,開始“桂學古代著述文獻概要”及100種文獻提要的寫作,至目前,已完成近50種的初稿,“概要”的寫作正在進行中。
3.對桂學文獻的相關問題進行專題研究,已發表《明代桂人著述稀見本補錄》等論文4篇,另有《20世紀30年代廣西編輯出版“地情資料文獻”研究——以“廣西統計局”編纂出版情況為例》等3篇已告知錄用、待發。
二、調查研究情況
1.對區內外“典籍文獻研究”成果(主要是專著)進行了調研,了解相關情況,為課題研究(尤其是桂學文獻概述的寫作,100種桂學古代著述文獻提要的寫作)提供了參考。調研工作已于2013年6月完成。
2.2012年10月開始,對桂學文獻(主要是古代著述文獻)的存佚、收藏情況進行了調查。主要通過廣西書目文獻工具,區外各館古籍書目工具等進行檢索,有所收獲:發現若干廣西(館藏)書目工具未載、藏于外省及境外的桂學典籍。其中有宋代桂人著述一種,明代桂人著述十余種,清代桂人著述數十種。善本、稀見珍本不少。文獻調查工作還在進行中。目前,已對一些區內不藏的重要文獻進行收集,已著手進行對若干重要珍貴文獻的復制(如與中國國家圖書館聯系獲取《湘山事狀全集》、《瓊魂錄》兩種古籍善本等的復制本)
三、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目前,子課題承擔單位桂林圖書館正進行搬遷工作,一些古籍已打包等待搬遷,影響文獻的查閱。正想法解決。
2.存于公共圖書館系統以外收藏機構的古籍文獻的復制困難。
桂學文獻研究要在文獻調查及研究上多下功夫,創造條件,盡力而為,爭取有較多成果。對調查過程中發現的重要桂學文獻,則要采取適當方式及時并大力宣傳推介,以便學林。
四、桂學稀見秘籍珍本,不為學人知見,實是遺憾,但更令人遺憾的是:近些年來,一些桂學珍本秘籍、重要文獻,雖已被發現,有些甚至影印出版,卻由于研究挖掘、宣傳推介不夠等原因,而仍不為廣大學人甚至于專門的研究者知曉、利用。本子課題文獻調查部分成果,可見《明代桂人著述稀見本補錄》一文。計劃待全部調查結束后,完成《桂學文獻(古籍)補充目錄》,以反映調查成果,以便學界研究與利用。
黃曉娟負責子課題“桂學與廣西多民族文化精神研究”的進展情況
本子課題的研究從廣西多民族文學與多民族文化精神、廣西民間文學與多民族文化精神、廣西民間藝術與多民族文化精神三個方面進行。主要考察廣西各民族文化資源多樣性的全貌、發展趨勢與保護現狀及開發、利用,考察其生成發展的內在機理。
本子課題主要開展的工作,主要進行搜集廣西多民族文學發展問題、廣西多民族民間文學的資料,對作家進行采訪及成長歷程調查等,進行廣西各民族民間文學資料的搜集,搜集到廣西各民族民間文學資料計30余冊;同時,購置民間文學研究資料百余種,已進一步在民間文化保存較為完整的地區設置田野作業點,開展調研工作。
另,完成論文《廣西多民族文化精神研究》,已投稿到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從民間傳說看壯民族的自我犧牲精神》一文待發表于《民族文學研究》。2014年將進一步搜集相關資料,并進行廣西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相關問題的研究,爭取發表1-2篇論文;進行現當代少數民族文學作家作品及相關問題的研究,爭取發表1-2篇論文。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本子項目重點研究內容是桂學中文化保護多樣性問題。面臨全球一體化,世界各地的少數民族文化普遍遇到生存危機,廣西處于對外交流的前沿,一方面會遭遇新的文化的沖擊,另一方面也會要求傳統的民族民間文化的更新。目前研究所面臨突破的關鍵性問題在于如何通過桂學與廣西民族民間文化的研究,在理論上解決社會發展與保護傳統民族民間文化的關系問題,為保護文化多樣性做出貢獻。
今后研究工作的重點將集中放在揭示廣西各民族人民的民族精神、人文精神如何成為桂學之魂,揭示廣西各民族民間文化在桂學中的作用與地位等問題上,以期提供有利于多民族團結的文化措施,促使有效地開發、利用好廣西各民族民間文化資源。
黃偉林負責的子課題“桂學應用”研究進展
桂學應用研究的核心問題是尋找最有價值的廣西文化資源,研究并發掘其現實利用價值。為了解決這個核心問題,桂學應用研究課題組在廣西文化符號影響力調查的基礎上,對廣西文化資源進行了總體的評估,撰寫并公開出版了《廣西文化符號》一書,在社會上有很大的反響、
“桂學應用”子課題組在研究內容的拓展方面做了較多的工作。一是新開發的研究內容如廣西抗戰文化、桂林文化城、桂林山水實景演出、廣西當代文學研究等幾個方面,并已有有較明顯的進展。二是在項目開發上有新的發展,如黃偉林2014年受聘廣西第三批特聘專家,崗位為“廣西抗戰文化暨桂林文化城研究”,黃偉林獲廣西哲學社會科學規劃2013年度研究課題一般項目“廣西多民族文學的共同發展”(13BZW004),都是在子課題上的擴展。
“桂學應用”子課題注重從應用方面對“桂學研究”做出貢獻。“桂學應用”子課題組執行編輯了《桂學研究》學術輯刊第一輯,開始了《桂林文化城史料匯編》的收集編輯工作,撰寫了一批廣西當代文藝研究的論文。
此外,“桂學應用”研究努力將廣西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當代文化產品,打造了集學術研究、教學改革和文化創新于一體的文化品牌“新西南劇展”,試圖為桂學應用做一示范。“新西南劇展”由黃偉林、劉鐵群、向丹主持,已經舉辦了兩輪演出,產生了很好的影響。《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廣西日報》、《看天下》、新華網、人民網、中國新聞網、中國日報網、中國社會科學網等權威媒體都發表了評論和報道。
本子課題將來的研究,主要是以“桂學研究”為切入口,探究歷史文化資源利用與開發的途徑,如繼續打造新西南劇展品牌,爭取入選中國校園戲劇節等;又整理編輯多卷本的《桂林文化城史料匯編》,撰寫系列桂林文化城研究論文、實景演出研究論文和廣西當代文學研究論文,等。因本子課題主要的精力在“桂學應用”,因此在經費使用上需要得到更多的支持,如推出新西南劇展、實景演出等。
②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調研數據整理運用、文獻資料收集整理、學術會議、學術交流、國際合作等):
(一)調研數據整理運用、文獻資料收集整理的情況。
正在進行廣西區域文化典型個案的調研。
當代文化發展實際,著重于正在進行《桂林文化城史料匯編》的文獻資料收集整理。
正在進行廣西各民族民間文學資料的搜集,搜集到廣西各民族民間文學資料計30余冊。
正在進行桂學文獻(主要是古代著述文獻)的存佚、收藏情況的調查。主要通過廣西書目文獻工具,區外各館古籍書目工具等進行檢索,有所收獲:如發現若干廣西(館藏)書目工具未載、藏于外省及境外的桂學典籍。
(二)學術交流情況
1,況周頤研究專家鄭煒明先生與“桂學研究”團隊座談
2013年6月2日至6月4日,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學術部主任、高級研究員鄭煒明先生來我校文學院主持博士生論文答辯。期間,與“桂學研究”團隊及博士生座談,大家各自講述了況周頤研究的最新成果,就況周頤研究的現狀與未來走向交換了意見。
鄭煒明先生談到自己從高中以來就有志于詩詞之學,于晚清詞學研究求索不懈;談到自己對況周頤的研究,要追溯到1983、1984年間于澳門東亞大學本科三年級時,呈交饒宗頤師的一篇學期作業就是寫況周頤的。那時,初讀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和況周頤的《蕙風詞話》,對產生兩書不同際遇的原因產生了興趣,故而開始研究況周頤及其詞論;此后,以況周頤為研究對象三十年不輟,近年來已出版《況周頤先生年譜》、《況周頤研究論集》等專著。
鄭煒明先生非常注重師承,他說自己對目錄學、輯佚學、版本學、校勘學等等傳統文獻學的方法的重視,都是從他的老師饒宗頤先生處學來的。他說,自己所撰寫的況周頤研究論文,都是遵照這些方法,再結合嚴謹的考證而成。他結合自己的研究經驗,提出況周頤研究要擴寬研究視野,了解國外的研究方法,在研究中可多加吸收借鑒港、臺及國外的研究成果,但一定注重學術史和學術規范,一定要注意在繼承一些著名老先生的成果,要注明哪些是自己的研究成果,哪些是借鑒、引用前輩的研究成果。
鄭煒明先生講述了自己和廣西的淵源。鄭煒明先生的老師饒宗頤先生在抗戰期間曾逃難至廣西,那時,饒老先生任無錫國專教授,1943年與師生一起避難廣西南遷蒙山,廣西籍著名武俠小說家梁羽生就在那時候拜他為師,學作詩填詞。鄭煒明先生的另一位老師羅忼烈先生是廣西合浦人。
2,隨廣西桂學研究會前往湖南、安徽、云南、貴州、四川等地考察湖湘學、徽學、滇學、黔學、川學研究情況及其地方學研究交流;赴廣東與“嶺南學”研究機構、研究者交流。
3,與“廣西桂學研究會”的密切合作,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充實“廣西桂學研究會”的實踐活動,如本項目責任單位與“廣西桂學研究會”聯合舉辦“桂學研究”研究生班,宣傳桂學,培養桂學研究的人才。還與廣西文聯、廣西社科院、廣西民族大學、廣西桂林圖書館等單位聯合申報“桂學研究廣西協同創新中心”,榮獲自治區政府批準建立首批廣西協同創新平臺建設單位稱號。
4、積極參加廣西電視臺專題欄目“廣西歷史文化大講壇”、桂林電視臺“桂林百姓大講壇”的地方文化講座,分別有課題組成員王德明、黃偉林、李乃龍、劉鐵群、陳小燕、白云、李江、杜海軍等。
5、建立起“桂學研究”學術交流平臺。一是由“桂學研究”課題組為核心創辦《桂學研究》專刊(以書代刊),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每年出一至二輯,面向國內外征稿與發行,使廣大桂學研究者有一個發表研究成果、交流研究心得的場所。二是由“廣西桂學研究會”主持的《桂學》專刊,每年出一至二輯,面向國內外征稿與發行。
(三)學術會議情況
“桂學研究”研討會在南寧舉行
2013年6月22日,廣西語言文學學會第六次會員代表大會暨“桂學研究”研討會在廣西師范學院舉行,出席研討會的有楊煥典、梁揚、楊東甫、李建平、胡大雷、楊樹喆、黃曉娟、李桂生、陳祖君、劉深、黃國樂等,區社科聯學會部的領導袁梅花到場致辭。
研討會上,李建平代表桂學研究會做桂學研究會工作報告。他介紹桂學研究會自2010年創立至今的情況,著重講到潘琦作為首屆會長的工作與貢獻;講到桂學研究會特聘研究員梁揚教授等人的工作貢獻;闡述桂學研究就是“研究廣西的學術文化”;介紹了桂學研究的學術活動,課題申報及經費,桂學研究生班招生等情況。
研討會上,廣西師范大學教授胡大雷教授介紹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桂學研究”從立項到開題諸項工作,介紹桂學研究的各種理論問題,諸如:廣西多民族和諧社會形成的原因;對廣西曾經的領先與落后的方面做歷史的總結;如何破除全國對廣西的偏見,重塑廣西的文化自信;如何確立廣西在中華文化傳播與發展中的定位貢獻作用,面向東南亞,海洋文化的作用等。他提出“桂學研究”幾大重點:其一,桂學研究的范圍要比“桂”——廣西的范圍要大,要突出桂學與嶺南文化的聯系,桂學與東南亞文化的聯系,桂學與中原文化的聯系,互相依存,共存共榮的關系;其二,桂學的特質,桂學學術體系的構建;其三,桂學的文獻是桂學研究的基礎;其四,多民族文化的問題和異同;其五,與全國類似研究項目的合作與交流,規避走過的彎路。他最后強調,桂學研究是一件邊做邊發展的事情,沒有終止的研究,目前的定位是為未來的研究開辟道路。
廣西民族大學教授黃曉娟作專題發言,主要討論廣西各民族在桂學中的作用及桂學的兼容并蓄、海納百川;她介紹廣西多民族的文化特點,論證廣西是如何在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中發展的,各民族文化的共性與個性,等。廣西大學劉深博士受梁揚的委托,對該校組織的廣西典籍的研究做了介紹。
依托廣西文科中心與廣西桂學研究會廣西師范大學研究基地平臺,以課題組成員為召集人或主持人,多次召開“桂學研究”學術沙龍或專題研討會,分別為“桂學與廣西文化符號影響力”、“桂學與桂林抗戰文化城”、“桂學與廣西典籍文獻”、“桂學與廣西文化產業發展”、“桂學與廣西文化軟實力”、“桂學與廣西學術史”、“桂學與廣西民族文化研究”等話題。研討會及其學術沙龍討論往往圍繞桂學的一個專題或中心議題展開,具有鮮明的針對性、應用性與問題意識,形成百家爭鳴的學術風氣與專題問題研討模式,分別對課題的五個子項目研究內容都有所涉及。有些研討發言內容后來也寫成短小精悍的文章,作為論文或筆談相繼在報刊上發表。
③成果宣傳推介情況(成果發布會、《工作簡報》報送情況、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及采用情況等):
1,“桂學研究”獲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立項,廣西壯族自治區領導與群眾都十分重視,自治區副主席李康同志批示:“‘桂學研究’項目獲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立項,可喜可賀,這是廣西文化建設的重要事情。望課題組發奮努力,確保高質量完成任務。我們將給予熱情的支持與服務。”
2,廣西電視臺播出“桂學研究”視頻消息。
2012年11月25日,廣西電視臺“廣西新聞”播出“桂學研究”視頻消息,標題為——“桂學研究”入選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桂學研究基地”落戶廣西師范大學。視頻一為胡大雷先生作“桂學研究”開題報告及會場全景;二為廣西桂學研究會會長潘琦同志為“廣西桂學研究會”“桂學研究基地”授牌;三為“桂學研究”幾處地標性研究對象,如貢院、桂海碑林、王城等。
3,曾給《工作簡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并報送過情況。
2012年12月,上報“桂學研究”(12&ZD164)開題報告
2014年1月27日,投稿《光明日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桂學研究的幾個問題》
④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本課題的三大重點,一是“桂學研究”的總體構架問題,這一問題現已基本解決。第二個重點是,“桂學研究”各個組成部分、各子課題的研究如何能夠各自突出重點的、成系統的展開,并形成最終成果。第三個重點是,“桂學研究”如何為當前的廣西文化建設、經濟建設服務,雖然有一定的渠道,如通過“廣西桂學研究會”送交成果、拓展研究方向等,但真正的有價值的實踐,還須做更進一步的努力。
1、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總體上進展順利,但各子課題進度不太平衡,各自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也有所差別;基礎研究工作較為順利,但還需加強研究深度與重點研究方向;海外及其國內有關桂學文獻資料發掘和整理工作還需加強與拓展;應用研究還需要進一步加強重大現實問題意識,加強成果推廣及其文化生產力與軟實力轉化工作。
2、改進措施:一是進一步加強課題總體性規劃、統籌、領導工作,以目標管理推動各項研究整體性發展;二是加強各子課題之間的協調、協同、合作機制,強化分工協作意識;三是建立研究情況匯報、通報、檢查、督促制度,加強課題管理制度、機制建設,落實項目責任制、目標責任制、負責人責任制;四是適時舉辦桂學研討會及其課題研究研討會;五是進一步加強與各地地方學及其海外桂學研究交流合作機制。
3、研究心得:經過一年多來的課題研究與實踐探索,積累了一些經驗和體會,主要表現為三點:
一是明確目標,確定重點。本課題確定構建廣西區域地方學的學科、學術、學問、學說的學、源、本、魂、用一體化的桂學研究方向與目標,由之確立桂學研究的三大重點,一個重點是“桂學研究”的總體構架問題,這一問題現已基本解決;第二個重點是“桂學研究”各個組成部分、各子課題的研究如何能夠各自形成突出重點的、成系統展開的研究方向,并形成標志性成果;第三個重點是“桂學研究”如何為當前的廣西文化建設、經濟建設服務,雖然有一定的渠道,如通過“廣西桂學研究會”送交成果、拓展研究方向等,但真正有價值的實踐,還須作更進一步的努力。
二是凸顯特色,構建優勢。本課題設置“桂學與多民族文化精神研究”,目的在于凸顯特色與優勢。研究的重點內容是桂學中文化保護多樣性問題。面臨全球一體化,世界各地的少數民族文化普遍遇到生存危機,廣西處于對外交流的前沿,一方面會遭遇新的文化的沖擊,另一方面也會要求傳統的民族民間文化的更新。目前研究所面臨突破的關鍵性問題在于如何通過桂學與廣西民族民間文化的研究,在理論上解決社會發展與保護傳統民族民間文化的關系問題,為保護文化多樣性做出貢獻。
三是學以致用,頂天立地。桂學研究秉承產學研用一體化、跨學科研究協同創新理念,在傳承發展廣西歷史文化研究傳統基礎上,創新桂學地方學研究范式與內容形式,賦予桂學以更為豐富的內涵與更為開放廣闊的外延。桂學作為地方學,從其地域性概念理解擴展深化為區域性概念,使其能夠依托廣西沿邊沿海沿江與民族地區、中國-東盟博覽會、北部灣經濟大開發、大西南出海通道、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珠江-西江經濟帶、南海海域海疆等地緣特色優勢及其國家戰略地位上升態勢,構建跨地域、跨文化的全球化與區域化的研究視野與時代語境,并落實于廣西經濟社會文化建設發展的立足點,形成既“頂天”又“立地”的研究格局與發展態勢。
4、意見建議:一是希望國家及廣西社會科學規劃辦多指導與關心幫助本課題研究,提供指導性意見建議;二是希望能夠在《工作簡報》上反映課題研究情況以及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上多采用稿件。
⑤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無。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進展情況。
二、研究成果情況
胡大雷《桂學研究的意義與學術構成》(論文,載《桂學研究》第一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4月)
所謂“桂學研究”,既是對人、民族、學術、文化所構成的、以廣西地域為核心的歷史與現實的一種系統知識學問、學說的總和的研究,又是對以往研究成果的研究。桂學研究經歷了四個階段。桂學研究的核心問題多集中在關于桂學范疇的含義及其內涵與外延的討論,關于桂學的學源、學緣、學統的討論,以及對于歷史上若干重大事件的討論。桂學研究的重心在于桂學特質、桂學發展規律、桂學之源的探討以及對諸重大事件與“桂學之用”途徑的探討。桂學研究的總體問題,為桂學是什么、桂學有什么、桂學能什么。桂學研究的五大構成,為桂學之學、桂學之流、桂學之本、桂學之魂、桂學之用。桂學研究的獨特視角為區域性視角與民族視角。作為新型地域之學的桂學研究的宗旨應該是“傳承文化,服務社會”。
張利群《桂學興起重在夯實文獻研究與理論研究基礎》(論文,載《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8月30日第2版)
認為桂學研究首先必須夯實基礎,一方面是文獻資料基礎,因此應該著手于桂學文獻發掘、整理、校勘、出版工作,在此基礎上加強文獻研究工作;另一方面應該著眼于桂學研究的理論基礎建設,加強桂學理論研究,建立桂學學科基礎及其理論體系,為桂學研究提供學理依據與理論基礎。
王德明《清代粵西文學家族研究》(專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12月)
本書是國內首次在研讀大量原始資料的基礎上,對清代粵西文學家族的系統研究。主要研究了清代粵西文學家族的發生與發展、特點以及它們各自的文化與文學創作。全書分緒論、上編、下編三部分。
緒論概述了清代粵西文學家族的主要類型、區別于同一時期其他地區的特點及其發生、發展的原因。認為清代粵西的文學家族主要有五種類型,它們主要分布于桂北,多產生于乾隆以后,具有鮮明的移民特征、民族特征和發展的不平衡性,對廣西近代文學與中國近代文學的發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上編分別從清代粵西文學家族的發展,家風、家學、教育、科舉、女性與文學家族之間的關系等,研究和探討了清代粵西文學家族的發展特點以及多種文化對清代粵西文學家族的發生、發展的影響。下編主要論述了全州謝氏家族、臨桂陳氏家族、臨桂況氏家族、臨桂朱氏家族、臨桂龍啟瑞家族、桂林李氏家族、上林張氏家族、全州蔣氏家族、“鐔津三蘇”、臨桂王氏家族、灌陽唐氏家族等十一個清代粵西規模、成就與影響最大的文學家族的文化與文學,探討了這些文學家族各自的發展過程、文化特征及其文學創作的特點與成就。
黃曉娟《廣西多民族文化精神研究》(論文,載《桂學研究》第一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4月)
廣西是以壯族為主,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廣西多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創造中交流融合,和諧共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精神。廣西的多民族文化精神研究是研究廣西各民族的文化活動及其規律,發現廣西各民族文化表象下的內容意義與作用意義,通過對廣西各民族的民間文學、作家文學、民族藝術的研究,總結出多民族文化精神的文化機理和文化規律。
蔣莉輝《明代桂人著述稀見本補錄》(論文,載《廣西地方志》,2014年第1期)
明代桂人著述,現存于世的,數量極為有限。有收藏于廣西以外(外省市及境外)各文獻收藏機構的稀見本若干,為筆者工作中所知見。此外,筆者所在單位在進行國家社科基金招標項目“桂學研究”之子課題“桂學文獻研究”時,對桂學古籍文獻的存佚、收藏等情況開展調查,亦有發現。歷年所知見與新近發現的這些仍存于世、但不為《廣西地方史志文獻聯合目錄》、《廣西歷代文人著述館藏聯合目錄》等廣西文獻工具所載錄的明代桂人著述文獻,共計十余種,藏外省市及境外文獻收藏機構,其藏處分散,且多為稀見的珍本秘籍,區內研究者不易知見;再有,近些年來,這些稀見文獻中的數種雖已獲影印出版,卻仍有不為相關學者知曉、注意的。有鑒于此,特將其敘錄介紹,以便學人、學界研究與利用。
黃偉林《廣西文化符號》(專著,廣西民族出版社2014年第1版)
文化符號是代表特定文化形態及其顯明特征的凝練、獨特的象征形式系統,在文化形象的構建中有著特殊的意義。鮮明、獨特的文化符號是特定文化形象的象征與標示。高度凝練、流傳廣泛的文化符號是文化軟實力的最直接體現。形象、凝練而具有高度代表性的文化符號,既是文化生產力和創新力的有效載體,也是高度的文化凝聚力、認同力和輻射力的有力體現。
廣西是一片美麗神奇的土地,歷史悠久。舊石器時代晚期,就有“柳江人”和“麒麟山人”在這里勞作、生息、繁衍。悠久的歷史,形成了廣西絢麗多彩、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為了對廣西文化知根知底,更好地揭示廣西文化的豐富內涵及其文化符號的社會影響力,2011年起,由胡大雷、黃偉林等專家組建的廣西文科中心桂學研究團隊開始著手進行廣西文化符號影響力調查工作。調查組分別在南寧、桂林、百色、北海、防城港、梧州等城市通過座談會、學術沙龍的方式廣泛征集候選符號,根據候選文化符號征集情況和專家的論證結果,最終確定了神話、地理、歷史、民族、人物、文化、遺產、風物、工業九個類別共220個廣西文化符號作為調查指標。
經過對代表性、影響力和推廣價值三個測量項目的數據統計,獲得了所有220個廣西文化符號的調查排名。經過綜合評定,確定廣西最有代表性,影響力和推廣價值的文化符號,在這個基礎上撰寫了《廣西文化符號調查報告》,并組織力量對“桂林山水”、“劉三姐”、“壯錦”、“繡球”、“銅鼓”、“太平天國”、“桂系”、“山水實景演出”、“花山崖壁畫”等113個廣西文化符號的來歷、形成、內涵等以文圖并茂的形式給予表現并匯編成冊。
這是第一本闡釋廣西文化符號,全面、形象地展示豐富多彩的廣西地域文化的書籍,為人們了解廣西歷史與現狀、地理與文化提供了一個視角獨特、意義典型的讀本。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成果情況。
序號 |
成果名稱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
字數 |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
|
|||
1 |
特質是桂學研究的重中之重
|
胡大雷 |
論文 |
《中國社會科學報》,《人文嶺南》B01版2013年1月25日 |
0.3 千字 |
|
|
|||
2 |
桂學興起重在夯實文獻研究與理論研究基礎 |
張利群 |
論文 |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8月30日 第2版
|
3千字 |
|
|
|||
3 |
桂學與全球視野 |
胡大雷 |
論文 |
《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13年第1期 |
5千字 |
|
|
|||
4 |
清代粵西文學家族研究
|
王德明 |
專著 |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12月 |
300 千字 |
本書中一節《論清代廣西的文學家族---“清代廣西文學家族研究之一”》于2012年獲桂林市第二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
|
|||
5 |
桂學研究 (第一輯) |
黃偉林、 胡大雷主編 |
論文集 |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4月 |
280 千字 |
|
|
|||
|
內含: |
|
|
|
|
|
|
|||
5-1 |
桂學研究的意義與學術構成 |
胡大雷 |
論文 |
《桂學研究》(第一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4月 |
|
|
|
|||
5-2 |
論桂學的學理基礎及其理論框架 |
張利群 |
論文 |
《桂學研究》(第一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4月 |
|
|
|
|||
5-3 |
桂學應用研究的內容和目標 |
黃偉林 |
論文 |
《桂學研究》(第一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4月 |
|
|
|
|||
5-4 |
清代廣西的文學研究述略 |
王德明、何宇虹 |
論文 |
《桂學研究》(第一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4月 |
|
|
|
|||
5-5 |
桂學中的多民族文化精神研究 |
黃曉娟 |
論文 |
《桂學研究》(第一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4月 |
|
|
|
|||
5-6 |
桂學文獻研究散談 |
鐘瓊、呂立忠、覃靜 |
論文 |
《桂學研究》(第一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4月 |
|
|
||||
5-7 |
關于桂學定義及研究范疇的再思考 |
容本鎮 |
論文 |
《桂學研究》(第一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4月 |
|
|
||||
5-8 |
靈渠文化是廣西古代文明的先驅 |
潘琦 |
論文 |
《桂學研究》(第一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4月 |
|
|
||||
5-9 |
略論文化生產力視域下的廣西特色傳統文化 |
楊樹喆 |
論文 |
《桂學研究》(第一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4月 |
|
|
||||
5-10 |
廣西的生態文化定位與民族文化資源的發掘利用 |
莫道才 |
論文 |
《桂學研究》(第一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4月 |
|
|
||||
5-11 |
灌陽縣喪葬儀式“鮮花歌”的構成形態 |
陸棟梁 |
論文 |
《桂學研究》(第一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4月 |
|
|
||||
5-12 |
新桂系在抗戰時期廣西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
文豐義 |
論文 |
《桂學研究》(第一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4月 |
|
|
||||
5-13 |
對李宗仁、白崇禧歷史資源保護與利用之思考 |
韋芳 |
論文 |
《桂學研究》(第一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4月 |
|
|
||||
5-14 |
清陳繼昌三元及第軼聞匯考 |
林京海 |
論文 |
《桂學研究》(第一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4月 |
|
|
||||
5-15 |
繪人生化藝術,構藝術化人生 |
熊素玲 |
論文 |
《桂學研究》(第一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4月 |
|
|
||||
5-16 |
論梁漱溟“社會人生藝術化”的合理性與現實性 |
張逸 |
論文 |
《桂學研究》(第一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4月 |
|
|
||||
5-17 |
梁漱溟“人心”說文藝美學思想研究 |
張利群 |
論文 |
《桂學研究》(第一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4月 |
|
|
||||
5-18 |
論梁漱溟的文人性格特征 |
楊蕊銘 |
論文 |
《桂學研究》(第一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4月 |
|
|
||||
5-19 |
廣西藝術中的中原文化要素及其關系分析 |
李建平 |
論文 |
《桂學研究》(第一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4月 |
|
|
||||
5-20 |
地域文化與湘女神韻 |
劉鐵群 |
論文 |
《桂學研究》(第一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4月 |
|
|
||||
5-21
|
湘桂走廊文化生態與桂劇的形成 |
朱江勇 |
論文 |
《桂學研究》(第一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4月 |
|
|
||||
5-22 |
論李秉綬山水畫追求精神家園的特質 |
黃國樂 |
論文 |
《桂學研究》(第一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4月 |
|
|
||||
6 |
八桂文化與文學研究論集 |
莫道才主編 |
論文集 |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3月 |
375 千字 |
|
||||
|
內含: |
|
|
|
|
|
||||
6-1 |
桂學研究與廣西文化軟實力的提升 |
莫道才 |
論文 |
《八桂文化與文學研究論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3月 |
|
|
||||
6-2 |
八桂文化圈的戀根性、進取性、包容性、和諧型 |
盤福東 |
論文 |
《八桂文化與文學研究論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3月 |
|
|
||||
6-3 |
粵西士人“仕行”論 |
胡大雷 |
論文 |
《八桂文化與文學研究論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3月 |
|
|
||||
6-4 |
唐代中原文風對嶺南民族地區文化的影響 |
莫道才 |
論文 |
《八桂文化與文學研究論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3月 |
|
|
||||
6-5 |
唐宋時期文學家在廣西的文化傳播 |
莫道才、楊穎 |
論文 |
《八桂文化與文學研究論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3月 |
|
|
||||
6-6 |
邢濟任桂州刺史時間及相關問題考辨 |
殷祝勝 |
論文 |
《八桂文化與文學研究論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3月 |
|
|
||||
6-7 |
論曹唐小游仙詩的文化意義 |
李乃龍 |
論文 |
《八桂文化與文學研究論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3月 |
|
|
||||
6-8 |
論唐宋柳學 |
李乃龍 |
論文 |
《八桂文化與文學研究論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3月 |
|
|
||||
6-9 |
論黃庭堅的宜州詩詞 |
張彥 |
論文 |
《八桂文化與文學研究論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3月 |
|
|
||||
6-10 |
論秦觀兩廣詩的藝術價值 |
張彥 |
論文 |
《八桂文化與文學研究論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3月 |
|
|
||||
6-11 |
李師中宦游廣西與作品考述 |
張彥 |
論文 |
《八桂文化與文學研究論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3月 |
|
|
||||
6-12 |
論況周頤的個性特征 |
王德明 |
論文 |
《八桂文化與文學研究論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3月 |
|
|
||||
6-13 |
論《嶠西詩鈔》的編纂思想及其獨特價值 |
王德明 |
論文 |
《八桂文化與文學研究論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3月 |
|
|
||||
6-14 |
論廣西文化環境對彩調藝術的影響 |
闕真 |
論文 |
《八桂文化與文學研究論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3月 |
|
|
||||
6-15 |
論廣西彩調藝術的保護與開發 |
闕真 |
論文 |
《八桂文化與文學研究論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3月 |
|
|
||||
6-16 |
桂林儺戲現狀調查研究 |
王建濤、陳小玨等 |
論文 |
《八桂文化與文學研究論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3月 |
|
|
||||
6-17 |
廣西土司文學創作述論 |
藍武、楊菲 |
論文 |
《八桂文化與文學研究論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3月 |
|
|
||||
6-18 |
《粵風》名物分析及民風研究 |
袁子微
|
|
《八桂文化與文學研究論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3月 |
|
|
||||
6-19 |
《惠風詞話》輯補 |
王娟 |
論文 |
《八桂文化與文學研究論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3月 |
|
|
||||
6-20 |
桂林石刻及其研究法 |
杜海軍 |
論文 |
《八桂文化與文學研究論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3月 |
|
|
||||
6-21 |
八桂文化與文學研究索引 |
黃紅霞等 |
資料 |
《八桂文化與文學研究論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3月 |
|
|
||||
7 |
論白先勇短篇小說的孤獨主題 |
李詠梅 |
論文 |
《南方文壇》 2014年第2期
|
9千字 |
|
||||
8 |
價值體系重建的寓言——瑤族作家光盤的小說創作 |
黃偉林 |
論文 |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2期 |
10千字 |
|
||||
9 |
白先勇回族家世溯源及文化性格探析 |
李詠梅 |
論文 |
《民族文學研究》 2013年第4期 |
10千字 |
|
||||
10 |
論桂學研究的人類學理論與方法論基礎 |
張利群 |
論文 |
《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
|
10千字 |
|
||||
11 |
論桂學研究的文獻學理論與方法論基礎 |
張利群 |
論文 |
《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3年第2期
|
10千字 |
|
||||
12 |
論桂學研究的社會學理論與方法論基礎 |
張利群 |
論文 |
《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3年第3期 |
10千字 |
|
||||
13 |
《論桂學研究的文化學理論與方法論基礎》 |
張利群 |
論文 |
《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3年第4期
|
10千字 |
|
||||
14 |
論桂學研究的歷史學理論與方法論基礎 |
張利群 |
論文 |
《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3年第5期
|
10千字 |
|
||||
15 |
論桂學研究的文學理論與方法論基礎 |
張利群 |
論文 |
《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3年第6期 |
10千字 |
|
||||
16 |
論桂學研究的民族學理論與方法論基礎 |
張利群 |
論文 |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3年第6期
|
10千字 |
|
||||
17 |
論桂學研究的區域文化理論基礎 |
張利群 |
論文 |
《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4年第1期
|
10千字 |
|
||||
18 |
論廣西跨越發展的后發理論基礎與實踐依據 |
張利群 |
論文 |
《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4年第2期
|
10千字 |
|
||||
19 |
桂學理論研究現狀述評 |
張利群 |
論文 |
《賀州學院學報》,2014年第2期
|
10千字 |
|
||||
20 |
臨桂詞派創作特點及其詞學理論創新意義 |
張利群 |
論文 |
《廣西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第3期
|
10千字 |
|
||||
21 |
論歷代旅桂文人的山水文學創作成就及其影響 |
張利群 |
論文 |
《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 |
10千字 |
|
||||
22 |
晚清粵西詩人群體“杉湖十子”創作成就及其影響 |
張利群 |
論文 |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第2期
|
10千字 |
|
||||
23 |
論唐代廣西詩人“二曹”的詩歌成就及影響 |
張利群 |
論文 |
《百越論叢》第五輯,廣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
10千字 |
|
||||
24 |
女性與清代粵西文學家族 |
王德明 |
論文 |
《民族藝術》2013年第2期 |
7千字
|
|
||||
25 |
家風與清代粵西文學家族 |
王德明、何宇虹 |
論文 |
《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14年第1期 |
8千字 |
|
||||
26 |
明代桂人著述稀見本補錄 |
蔣莉輝等 |
論文 |
《廣西地方志》,2014年第1期 |
8.3千字 |
|
||||
27 |
淺談著述文獻中桂籍學人的學術精神 |
周嫻等 |
論文 |
《河池學院學報》,2013年第4期 |
7.6千字 |
|
||||
28
|
抗戰時期桂林難民墾殖區建設略述 |
曾少文 |
論文 |
《河池學院學報》2014年第1期 |
6千 |
|
||||
29
|
“粵西儒宗”鄭獻甫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
嚴繪 |
論文 |
《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14年第1期 |
9千字 |
|
||||
30 |
釋放八桂傳統特色文化生產力的戰略思考
|
楊樹喆 |
論文 |
《文化遺產》2013年 第4期 |
9千字 |
|
||||
31 |
新世紀以來壯族青年女作家的精神追求 |
黃曉娟 |
論文 |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 2013年第2期 |
10千字 |
|
||||
32 |
廣西文化符號 |
黃偉林 |
專著 |
廣西民族出版社 2014年第1版 |
300千字圖片300張 |
|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