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一)課題進展
自2012年6月本項目批準立項后,本課題組按照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相關要求,多次召開課題組業務工作會及專家咨詢會,按照項目投標書及實際情況,立即開展相關工作?傮w而言,本項目取得了重大進展,不僅在研究范圍、研究內容與研究成果方面超出了原項目計劃之設定,而且在許多重大學術問題的認識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本項目共設置了四個子課題:《周原遺址商周時期聚落與社會研究》、《周公廟遺址商周時期聚落與社會研究》、《周原地區商周時期的聚落形態研究》、《周原地區商周時期的社會研究》。各子課題進展概況簡要匯報如下。需要說明的是,本課題基于田野考古資料的整理與研究,故將有關調查研究情況一并匯報如下:
1.《周原遺址商周時期聚落與社會研究》,是本項目的重點,也是難點。周原遺址田野考古已有70年的歷史,但本項目立項時,有關該遺址商周時期聚落的概況仍模糊不清,有關認識極為薄弱,故本課題將這一子課題作為本項目的重中之重。立項后有關工作包括:
(1)2012年8月至2013年1月,對周原遺址東部邊緣地區開展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調查與鉆探,發掘了姚家墓地與姚西居址區。
(2)2013年3—7月,整理2012年度田野考古資料;初步建設了《周原遺址田野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GIS系統》。
(3)2013年7月——2014年2月,約20人的考古隊,對周原遺址進行了大規模、全方位的田野考古調查。利用航拍、地表調查、鉆探等手段,采用新的田野考古調查方法“聚落結構調查法”,調查范圍50平方公里,獲得了一大批田野考古新資料。
(4)2013年6月——10月,整理周原遺址1999年度田野考古發掘資料。
(5)2014年3月——6月,對周原資料進行全面整理和研究,進一步完善了《周原遺址田野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GIS系統》。
(6)2014年4—5月,鉆探周原遺址黃堆西周墓地。
2.《周公廟遺址商周時期聚落與社會研究》,是本課題進展最快的子課題。由于沒有田野任務,故本課題已基本完成。所做工作包括:
(1)整理研究本項目所需的重點田野考古資料,如綴合、統計周公廟遺址廟王村H1出土甲骨。
(2)整理周公廟遺址2011年度田野考古發掘資料,編寫田野發掘報告;
(3)浮選、整理周公廟遺址商周時期植物遺存,目前已進入實驗室測試、研究階段。整理周公廟遺址動物遺存,目前已基本完成原始資料的整理、錄入工作,開始進入研究階段。
(4)撰寫本項目研究報告。目前已完成20萬字研究報告。
3.《周原地區商周時期聚落形態研究》,該子課題原定研究對象主要是以往已進行過田野考古工作的遺址,按照課題辦及相關專家的要求精神與建議,重點研究孔頭溝遺址即可。但在本項目開展后,我們認為周原地區以寶雞市區為中心的周原西部邊遠地區應是重點,原因是該區域以往有重要發現,但系統的田野考古工作極為缺乏,有關聚落形態的認識幾近空白。2012年,由于基建工程在該區域發現了兩處重要遺址,課題組遂決定在此區域開展田野工作,以取得突破性進展。主要工作有:
(1)發掘寶雞石鼓山遺址,由子課題負責人王占奎研究員為領隊。2013年初至今,發掘了10多座西周時期墓葬與灰坑,其中M4出土50件精美青銅器,引起了社會與學界的廣泛關注。
(2)發掘寶雞蔣家崖遺址。由子課題負責人鐘建榮副研究員任領隊。發掘面積300多平方米,并對整個遺址進行了全面調查,初步判斷該遺址商周時期的聚落有可能是西虢都邑。
(3)調查寶雞市區商周時期遺址,初步建立該區域“田野考古調查GIS系統”。
(4)整理周原地區以往考古調查資料,重點整理孔頭溝遺址材料,并初步撰寫田野發掘報告。
4.《周原地區商周時期的社會研究》,本課題的主要內容部分包括在上述三個課題之內,擬重點在經濟形態研究方面有所突破,為此所做的研究工作主要有:
(1)2013年12月、2013年1-2月、2014年5-7月,整理研究孔頭溝遺址西周鑄銅作坊遺存。
(2)2013年7-8月,整理研究周原遺址云塘制骨作坊1976年發掘資料。
(3)2013年與2014年,已完成《周原遺址商周時期制骨遺存的調查與初步研究》。
(4)2012年6—10月,2013年6—11月,采集、浮選周原地區周公廟、周原、蔣家崖等遺址的植物遺存,目前已基本采樣完畢,開始進入實驗室測試、研究階段。
(二)學術交流
本項目已全部完成了以往田野考古資料與研究成果的搜集;已基本建立了《周公廟遺址田野考古GIS系統》、《周原遺址田野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GIS系統》、初步構建《周原地區商周時期聚落形態GIS系統》框架;已初步完成田野考古新資料的初步整理(如周原遺址2012與2013年田野考古資料);對以往發現的與本課題相關的重點田野資料進行了整理研究(詳上)。
本課題組本著務實、節約的原則,就本項目進展情況召開了幾次小型研討會:(1)2012年9月,在周原遺址召開課題論證會;(2)2012年12月底,在周公廟遺址召開小型研討會,除課題組主要成員參加外,北京大學、西北大學和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共5位商周考古專家參加了會議;(3)2013年11月,在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召開課題進展匯報會,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5名教授與20多名研究生參加了會議;(4)2014年1月,在周原遺址召開課題匯報會,除課題主要成員外,國家文物局、陜西省文物局、寶雞市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學、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甘肅省考古研究院、寶雞市青銅器博物院、寶雞市考古研究所共12位領導與專家參加了會議。
為擴大視野、對比研究,課題組成員還參加了一些學術會議,在會上就本課題的進展與初步研究結果進行了交流。最主要的會議是2013年12月在湖北武漢召開的“葉家山發掘國際學術研討會”,本課題主要成員共5位均參加了會議。另外還有本課題負責人雷興山還參加了2013年10月在鄭州召開的學術研討會等。
在周原遺址、石鼓山遺址和蔣家崖遺址田野工作期間,我們邀請或接待了數十位商周考古方面的專家,不但向他們匯報本課題的研究情況,而且還請他們發表指導意見,這些學術交流極大地推動了本課題研究的進展。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為增加本課題研究力量,培養人才,本課題組接受了北京大學、中央民族大學、湖南大學、中山大學等高校的研究生參與本課題的田野考古工作與相關研究,這些同學與他們的導師亦為本課題進展做出了貢獻。
本課題還開展了一些國際合作研究,如邀請美國芝加哥大學助教授李永迪博士和哈弗大學博士生林永昌參與孔頭溝遺址西周陶范整理研究,邀請美國斯坦福大學博士生趙昊參與周原遺址商周時期制骨遺存整理與制骨業研究,邀請美國紐約大學博士生張艷參與周公廟遺址動物遺存研究,邀請美國波士頓大學博士生薛怡寧參加周原地區植物遺存的采集與研究工作。這些博士生全部為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生,在去美國攻讀博士之前,均參與過周原地區的相關考古工作。本課題立項后,課題組邀請他們及他們的導師參與本項目,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本項目研究具有國際視野。從目前進展情況看,這些研究進展順利,同時在國際上也有了一定的影響。
(三)成果宣傳推介
本課題成果宣傳推介情況可分以下三種形式:
1. 階段成果發布會
2013年1月和2014年1月,兩次在本課題主要承擔單位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業務發布會上,發布本課題相關遺址田野考古工作收獲與初步認識。2014年6月,在國家文物局舉辦的“全國十大考古發現”評比會上,詳細發布寶雞石鼓山考古收獲。
如前文所述,在相關學術會議上,本課題及時在學界發布最新成果與相關認識。
2. 新聞媒體發布
本課題注意及時在新聞媒體發布有關課題工作的最新進展情況。中央電視臺曾3次報道周原遺址考古新收獲。中央電視臺曾直播寶雞石鼓山墓葬發掘實況,多次報道該遺址工作進展。陜西電視臺、寶雞電視臺亦多次報道與本項目相關的考古新進展。
對于周原遺址、石鼓山遺址等考古新發現和研究新成果,新華社、《光明日報》等十多家新聞機構或報紙予以報道,《寶雞日報》更是跟蹤報道!度嗣窬W》、《漢唐網》等全國多家網站經常轉載報道。
3.為領導、群眾等所做的公眾宣講活動
為使本課題研究成果能及時得以轉化應用,能為社會教育服務,本課題或受邀請,或主動為相關領導、群眾進行宣講活動。主要內容有:
(1)為寶雞市市委書記一行匯報工作1次,為寶雞市市委、市政府等領導匯報工作3次,為岐山縣、扶風縣、陳倉區等縣級領導匯報工作5次,為國家文物局、陜西省文物局、陜西旅游總公司等領導匯報工作4次。
(2)為寶雞市、岐山縣、扶風縣文物干部、科研人員、文物通訊員等,進行業務講座5次。
(3)在上海博物館進行公眾考古講座1次,為江蘇省、河南省等10所重點高中學生進行考古講座10次。
(四)存在問題與改進措施
對比中期檢查內容,發現本課題存在的問題有:
1.給課題辦的匯報不及時
本課題未給《工作簡報》報送過相關材料,亦未給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過稿。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對有關要求學習不到位,不太清楚上述規定;其二是認為有關研究成果尚未完全定稿,為謹慎起見,暫時還不愿對外發布最終成果。
今后課題組定仔細領會有關要求和精神,及時發布階段性成果。
2.項目整合工作尚未開展
雖然各個子課題均開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許多重大進展,但對于整個項目的整合工作尚未全面開展,比如最后結項報告的體例與各自分工如何,目前尚是個別討論,還沒有專門開會商定。這一問題已成為本課題目前最突出的當務之急。
課題組已計劃今年9月初,在周原遺址考古工地召開一次專門討論會,會議主題擬為各子課題進展情況與觀點交流,最主要的事項時商定項目整合工作。
(五)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本課題目前存在的最大問題是:研究內容增大,結題時間有可能延期。
本課題原定工作計劃主要是依據以往資料完成,但在實際工作中,課題組成員普遍認為,若僅靠以往資料不能很好取得重大突破。比如,周原遺址商周時期的聚落至今不清,周原地區西部區域聚落考古系統工作開展較少,有關認識幾近空白。若要更高質量地完成本課題,需要增加新的田野考古工作。鑒此,為達到更高的目標,我們根據課題需要,又增加了新的田野考古工作,比如對周原遺址進行大規模的調查、鉆探與發掘。對周原地區西部邊緣的寶雞地區開展田野考古工作。
另外,我們又擴大了本項目計劃書原定一些內容。比如,原計劃中動植物遺存研究和手工業研究內容分量不大,而我們現在開展了較為系統的全面研究,單植物遺存一項研究,就比原定內容多出了四個遺址、300多份樣品。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
本課題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獲取了大量新的考古資料,如寶雞石鼓山墓葬發掘被評為201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基本搞清了周原遺址商周時期的形成過程與聚落結構;其二是對一些重大學術問題的認識有了新的突破。
由于近兩年課題組用力最多的對象,是周原遺址商周時期聚落與社會研究,2012年7月至2014年2月,課題組對周原遺址展開了大規模的全方位調查與研究,故以此子課題研究成果為例簡要匯報如下:
1.考古新發現與學術價值
——重新確認了周原遺址的范圍。周原遺址范圍幾經變更,課題組在調查的基礎上,重新確定了周原遺址的范圍,與以往劃定范圍有較大差異。
——新發現并確認了周城。以往不能確認周原遺址是否有商周時期的城址,本課題經調查、鉆探確認了周城的形制。周城面積近90萬平方米,遠大于其他諸侯國城址,其內密布十處大型夯土建筑基址、銅器窖藏等多種高等級遺跡,可堪稱西周最重要城址。
——墓地與墓葬。以往不清楚周原遺址墓地的數量,每個墓地的規模不清,僅發現1座帶墓道大墓。本課題組共確認商周時期墓地60多處,另發現10多個零散墓葬分布點。重點提及的是:在其中的7處墓區中共發現了9座帶墓道大墓。
在未開展針對性大面積鉆探的情況下,發現帶墓道大墓的墓地數量之多,遠非其他西周遺址可比,F知商周時期的重要聚落中,帶墓道大墓多集中在一處或兩處墓地中,僅有殷墟的46座帶墓道大墓分置于12處墓地。周原遺址帶墓道大墓的分布特點與殷墟類似,據此已足以證明周原西周聚落之重要,并有理由期待在周原遺址發現更多的帶墓道大墓。
——大型夯土建筑遺存。以往在周原遺址僅發現10多座大型夯土建筑。本課題組發現大量與大型夯土建筑有關的堆積單位,包括夯土基槽、柱礎、散水、地面、瓦礫坑、建筑倒塌堆積、火燒坑、臺階等,大致分屬于100多座單體建筑。幾乎整個周原商周時期聚落的不同居住區內,都可發現大型夯土建筑。相關重要發現是:在多個地點發現了空心磚。著名的鳳雛建筑發掘區內發現的空心磚和板磚,說明城址中部應有先周時期的大型夯土建筑。在召陳南、召陳北、云塘窯場、下務子村一帶有成片的大型夯土建筑,著名的召陳建筑區位于其中。在齊家溝東側的云塘、齊鎮、齊家東一帶,也有一個大型夯土建筑區,1999-2002年發掘的齊鎮-云塘夯土建筑群分布其內。一條石鋪道路南北貫穿于這一夯土建筑帶。周原遺址大型夯土建筑之多是全國西周遺址之最。
——作坊遺存。以前在周原遺址僅記錄了10多處作坊遺存。本課題組共發現手工業作坊遺存50多處,其中較大規模的作坊近30處。作坊遺存可分為鑄銅、制骨、制角器、制玉石器、制蚌器(或漆木器)、制陶等六大類。鑄銅作坊共7處,其中有先周時期者1座。發現制骨作坊20處,其中云塘和莊白北制骨作坊是規模較大的制骨作坊。發現2處利用鹿角制作角鏃的作坊,姚西居址區角鏃作坊為此類遺存的首次發現。齊家北制石作坊的產品主要是玦。在齊家北和云塘小學東兩處功能區內,發現有蚌片和用于裝飾漆木器的蚌器殘品,由此推測這兩處功能區內可能有商周考古中較少發現的漆木器作坊。發現制陶作坊(點)10多處,在流龍嘴制陶瓦作坊,共發現陶窯30多座。西周早期時,齊家溝東岸開始出現數個手工業作坊,包括制骨作坊、鹿角角鏃作坊、玉石器作坊、鑄銅作坊、制陶作坊、蚌器(或漆木器)作坊等,總面積約1.1平方千米,這是目前所知西周時期最大的“手工業園區”。
現知周原遺址作坊數量之多為西周時期遺址之最,齊家北作坊區規模之大乃西周時期遺址之最。周原遺址是目前所知西周鑄銅作坊遺存最多的遺址,云塘制骨作坊是西周時期最大規模的骨笄作坊。流龍嘴制陶作坊是目前已知商周時期面積和規模最大的制瓦作坊。齊家北制石作坊是目前西周時期唯一發現的此類作坊。這些手工業作坊的生產品種和范圍之豐富,專業分工之細,制作工藝之精湛,專業化程度之深,歷史考古價值之重要,在西周遺址中較為罕見,為研究西周時期的經濟形態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池渠遺存。本課題共發現大型水池遺存4個,壕溝40余條。云塘水池面積約3.2萬平方米,由該池向東的溝渠長約1700米,向南的溝渠長約1500米。初步判斷這些池渠是周原西周時期聚落的給排水系統。除與水池相連者外,壕溝類遺存還可分為兩類:功能區環壕和功能區內部壕溝。這兩類中有些與池渠系統相連。初步推測這些池渠壕溝類遺存,除給排水、防御功能外,還可起到聚落功能區界標的作用。周原遺址池渠遺存數量,在全國西周遺址中是最多者。
——道路遺存。以往僅發現1條道路。本課題組共發現13條道路,其中在云塘窯場區發現的一條道路長300余米,寬度超過5米,路面平整,鋪設細碎石子,有8條車轍。
2.主要觀點
——課題組將周原遺址商周時期聚落初步劃分為120多個功能區,基本厘清了聚落形成過程。這是全國青銅時代聚落考古中,首次劃分功能區且基本搞清聚落結構的研究案例。
——首次認識“京當型”商文化時期聚落。周原遺址是商文化分布最西的一處遺址,可分為5個“族邑”,聚落結構明顯與一般晚商文化聚落不同。其文化與聚落特征,是研究商文化區系類型、商王朝對西土經略的重要資料。
——認為周原遺址為古公亶父遷岐之地。以往對周原遺址先周時期的聚落性質存在分岐。本課題組認為,周原遺址先周時期聚落面積近6平方千米,是關中地區先周文化聚落面積最大者,其規模是作為周公采邑的周公廟遺址同時期聚落面積的10倍。先周時期大型的夯土建筑分布范圍也遠大于其他遺址,先周時期的鑄銅作坊也彰顯出該時期聚落的重要性。據此可判斷周原遺址乃先周時期周人都城之所在。
——認為周原遺址西周時期的聚落形成過程是“聚邑成都”,西周中晚期聚落性質乃西周王朝都邑之一。課題組初步確認了周原遺址西周早、中、晚三個時期的聚落規模與形成過程,從聚落規模、聚落內涵與等級,并結合文獻記載和出土青銅器銘文,認為周原遺址西周中晚期聚落是當時的都邑聚落,與學界以往認識差異甚大。
——認為周原遺址西周時期的文化、聚落與社會結構為“兩系一體”,即以姬姓周人為代表的“周系”,和以殷遺民為代表的“商系”,兩系族群在周原遺址共存,文化有異,分區聚集,居葬形態迥然有別,社會組織結構各不相同。這一新認識是西周文化與聚落考古的新突破。
——“聚落結構研究方法”等理論方法的提出與實踐,對中國青銅時代考古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針對本課題研究對象與內容,我們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論方法,總稱為“聚落結構研究方法”。本課題的新成果,或可說明這一新方法的價值。
3.社會效益
本課題組認為,本項目的研究不僅要解決相關重大學術問題,促進考古學科發展,而且也應把文化遺產事業作為新時期新形勢下考古工作者的新使命。為此,本課題組注重將研究成果轉化為社會效用。具體事例可舉以下數端:
(1)利用聚落研究成果,為制定周公廟、孔頭溝和周原三遺址的保護規劃提供依據。特別是周原遺址,該遺址的保護規劃制定過程已有10多年,但仍未得到批準,主要原因是聚落布局不清。本課題的最新成果順利地解決了這一難題。
(2)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與建議。當前文化遺產保護與當地發展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成為亟需解決的難題。本課題建立的“周原遺址田野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GIS系統”,不僅解決了周原聚落結構問題,也為當地發展規劃了用地,國家文物局與有關專家,認為本課題的新實踐,探索出了一條解決文化遺產保護與當地民生發展間矛盾的新途徑。
(3)推進了陜西省重大文化戰略項目的實施。為弘揚燦爛輝煌的周文化,陜西省政府于2013年制定了十大文化戰略項目,其中“岐山周文化旅游景區建設”是重點項目。該項目以周原遺址、周公廟遺址、孔頭溝遺址和石鼓山遺址為建設重點,而這些遺址恰是本項目的主要研究對象。因此,本課題組應有關組織的邀請,積極無償地為該項目協助調研,做價值評估,為建設內容出謀劃策,有力促進了這一戰略項目的實施。
(二)階段性成果
需說明的是:
(1)課題組將部分階段性成果集中刊布于《周原(第1輯)》。
(2)本課題前一階段著力于田野考古及新資料的整理,已完成大量工作,但尚未出版。如《周原遺址2102年度田野考古》,已基本完稿,約50萬字篇幅,計劃于2014年出版!吨茉z址2013年度調查報告》,已完成30萬字;《周公廟遺址2011年度田野考古報告》已完成60萬字,《孔頭溝》已完成40萬字,這三部專著計劃于本課題結項前完成。
(3)中央民族大學5位碩士研究生,均參與了本課題的工作,他們的校外導師為由本課題組成員雷興山、孫周原和鐘建榮,這5篇碩士學位論文,亦可視為本項目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張檢:《試論周原遺址西周時期角鏃制作工藝》,2014年6月。
章懿:《周原遺址姚家墓地分析》,2013年6月。
張子鳳:《關中地區西周陶簋研究》,2014年6月。
胡玉君:《周原遺址商周時期制骨遺存調查與初步研究》,2014年6月。
郭建波:《周原遺址商周時期建筑遺存調查與初步研究》,2014年6月。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成果情況。
序號 |
成果名稱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
字數 |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
1 |
《西周西土的考古學初探》 |
劉緒 |
論文 |
《周原(第1輯)》,2013年9月,三秦出版社 |
9千字 |
|
2 |
《周原遺址扶風云塘陂塘與水渠三題》 |
王占奎 |
論文 |
同上 |
6千字 |
|
3 |
《論周原遺址新發現的空心磚》 |
鐘建榮、雷興山 |
論文 |
同上 |
5千字 |
|
4 |
《西周時期周原遺址性質的思考》 |
孫周勇 |
論文 |
同上 |
7千字 |
|
5 |
《周原遺址青銅器窖藏性質的再認識》 |
馬賽 |
論文 |
同上 |
12千字 |
|
6 |
《周原遺址田野考古工作的檢討與反思》 |
鐘建榮 |
論文 |
同上 |
6千字 |
|
7 |
《從說文?玉部看先秦兩漢時期的相玉》 |
孫慶偉 |
論文 |
銅山 |
7千字 |
|
8 |
《解讀芮國玉器》 |
孫慶偉 |
論文 |
《梁帶村里的墓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
20千字 |
|
9 |
祭祀還是盟誓——北趙和羊舌墓地晉國祭祀坑性質新論》 |
孫慶偉 |
論文 |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2年5期。 |
15千字 |
|
10 |
《試論羊舌墓地的歸屬問題》 |
孫慶偉 |
論文 |
《南方文物》2012年2期。
|
5千字 |
|
11 |
《由物見人——芮國玉器折射出的芮國史事》 |
孫慶偉 |
論文 |
陜西韓城出土芮國文物暨周代封國考古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博物館,2012年8月
|
20千字 |
|
12 |
《俘玉與分器——周代墓葬中前代玉器的來源與流傳》 |
孫慶偉 |
論文 |
《故宮文物月刊》第354期,2012年9期。
|
5千字 |
|
13 |
《尚盂銘文與周代的聘禮》 |
孫慶偉 |
論文 |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編《考古學研究?十》,科學出版社,2012年12月
|
10千字 |
|
14 |
《西周玉器發現與研究概述》 |
孫慶偉 |
論文 |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藝術博物館編《天地之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發掘出土商與西周玉器精品展》,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13年4月。
|
10千字 |
|
15 |
《陜西寶雞石鼓山西周墓葬發掘簡報》 |
王占奎 |
報告 |
《文物》2013年2期 |
33千字 |
|
16 |
《陜西寶雞石鼓山西周墓》 |
王占奎 |
報告 |
《考古與文物》2013年第1期。 |
32千字 |
|
17 |
《周公廟商周時期聚落動物資源利用初識》 |
鐘建榮、雷興山 |
論文 |
《考古與文物》2013年3期 |
10千字 |
|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