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菲律賓南海話語構建與中國對策研究”負責人、華東師范大學副教授
大國成長必然要經受 “風口浪尖”的洗禮,承受“高處不勝寒”的考驗。大國成長也必然存在各種問題,需要坦誠面對,以建設性姿態加以改進,把來自守成國心理反彈帶來的輿論壓力轉化為成長的動力。老子云:“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充滿了事物相克相生、矛盾轉化的辯證思想,這對于探討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軟與硬
話語權本質上是一種軟實力。占據話語權高地,有助于提高我國國際談判能力,塑造和平外交形象。特別在敏感問題上,更需要使用話語的力量,以“天下之至柔,馳騁于天下之至堅”。國家硬實力是話語權的物質基礎和前提條件。中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金融話語權的提升便是建立在經濟實力增長基礎之上。一個國家,某方面的硬實力差強人意,就更需要話語權等軟實力的支撐。應該看到,硬實力提升并不一定絕對增加話語權。隨著當今中國硬實力的不斷加強,我們更加需要以審慎的態度處理國際關系問題,要謹防掉入西方話語的陷阱,要學會將自身的硬實力轉換為軟實力,軟、硬兼施,全面提升我國的國際影響力。為此我們要學會硬實力轉化為軟實力的高超的領導藝術、話語魅力和傳播技巧。
說與做
國際上的 “中國威脅論”、“傲慢論”等對我國“說”的能力提出了重大考驗。我們可以“不說”,這存在兩種情況,一種是自卑型“不說”,實行鴕鳥政策,結果挨罵更厲害;另一種是自信型“不說”,埋頭苦干,再出場時便是華麗轉身。我們也可以“說不”,一種是直接“說不”,西方說“中國威脅論”,我們說我們不威脅誰,結果陷入西方話語陷阱;另一種是間接“說不”,提出和平發展、和諧世界、中美新型大國關系,間接回應西方的“威脅論”。增強國際話語權,重要的不是說了什么,而是做了什么。這需要體現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原則。我們提出“和平發展”、“和諧世界”等具有戰略意義的外交話語,國際社會對其體現的美好愿景表示歡迎,但也對如何實現“和平發展”、“和諧世界”存有疑問。我們要真正做好,更為根本的是如何解決國內存在的貧富差距、官員腐敗、公共事件頻發等棘手問題,而處理好這些問題,我們就可以“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表與里
面臨西方的話語攻擊,中國需要“駁斥”與“辯解”,而越是“辯解”,西方攻擊越甚。“攻擊與辯解”是表面的外在行為,內里蘊藏著深刻的情緒互動模式,需要由表及里地探究。西方攻擊的背后是出于對中國崛起的 “恐懼”,中國辯解的背后折射出對西方攻擊的“憤怒”!肮簟q解”表象背后乃是“恐懼—憤怒”情結的惡性循環。如果只停留在表層的互動與反應,便無法解開中西互動的“死結”。唯有進入心靈與情緒層面,識別與超越中國內在的“憤怒”情緒,用認同心理和換位思考方式與西方對話,對其“恐懼”情緒進行安撫疏導,才能走出“攻擊—辯解”的惡性循環。
強與弱
面對“西強我弱”的話語環境,中國陷于西方話語框架之中,處于倉促應對的被動局面。例如,菲律賓、越南等硬實力相對羸弱的國家,善于利用“悲情意識”,描述“大象與老鼠”的故事,喚起國際社會的同情,在南海話語權問題上反而取得了“以弱欺強”的優勢。老子云:“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蔽覀円l揚“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精神,面對西方話語攻勢,不過度敏感、過度反應,“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與之爭”,只有埋頭苦干,方能滴水石穿,最終勝出。提升國際話語權,對待比自己強大的國家,我們要“自強不息”,大力發展硬實力;對待比自己弱小的國家,則需要我們“厚德載物”,構建“仁者”形象。
道與術
老子云:“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大贏若絀!碧嵘覈鴩H話語權的關鍵在于得“道”,而非用“術”。我國話語權最大的挑戰不在國外,而在國內;不在于說什么,而在于做什么;不在于言語行為,而在于心靈情感。大道至簡,“道”的關鍵在于靈魂的蘇醒與核心價值觀的構建。道為本,術為末。一味在術上用功,無助于話語權的真正提升。而作為質變的“道”,需要有作為量變的“術”的推動。在追尋“道”的過程中,對“術”的重視與改進可視為提升國際話語權的“增量式變革”。我們需要著力的“術”或者說“技巧”很多,例如,加強對國外受眾的調查研究,大力發展對外媒體,講述中國故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等等。然而,“術”的運用,如果脫離了以“悟道”為前提、以“得道”為目標,很容易成為一種“雕蟲小技”,難登大雅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