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基金之父”“創業板之父”的稱謂,足以表明成思危先生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影響。中國經濟是在改革、開放中發展壯大的,不斷有新問題出現,及早發現問題,在恰當的時間提出恰當的解決思路,是學者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式。隨著中國經濟市場化程度的不斷加深、中國經濟日益與世界經濟融合在一起,如何思考世界經濟重大現象的本源,是能否為中國更長遠考慮的依仗。虛擬經濟研究就是成思危先生獨具深邃目光的一個重要理論創新。
問題導向的新視角
重大問題導向是成思危研究虛擬經濟的主要推動力。20世紀90年代初,國內部分學者開始研究美國證券化背后的原因、日本泡沫經濟問題,成思危也展開了研究,并從復雜學和系統論的角度研究造成“正反饋效應”“羊群效應”的機制、背后的邏輯及條件。在這些研究中,虛擬資本、金融危機等字眼已成為關鍵詞,從字里行間可以明顯看出成思危和這些學者已經感覺到金融危機正在臨近。當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時,成思危與少數學者不約而同地提出了“虛擬經濟”的概念。這個概念一提出就爭議不斷,許多人認為將房地產業、金融服務業歸在虛擬經濟名下是標新立異的炒作。但成思危力主創新,堅持研究虛擬經濟,經過十多年的發展,虛擬經濟研究正在獲得一些重要進展。
“用錢生錢”的理論研究
成思危很早就說過,虛擬經濟不是一個貶義詞,它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是對用錢生錢方式的一種理論描述。用錢生錢在經濟學中涉及經濟學最根本的問題,即貨幣中性問題。成思危說,如果用MPS(計劃經濟時期的物質平衡核算系統)來統計貨幣對實際GDP的貢獻,貨幣就一定是中性的;如果用SNA(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核算實際GDP,貨幣在虛擬經濟發達的條件下就是非中性的。我們稱之為“成思危猜想”。
貨幣中性是新古典經濟學的基礎理論之一。如果在現實中,貨幣數量可以像鐵礦石投入鋼鐵生產那樣,作為要素投入直接參與GDP創造,就意味著貨幣不是簡單的交易媒介,而是可以進入某些部門的投入要素,這就從根本上動搖了經濟增長理論。如果在長期,貨幣數量一方面直接創造產出,另一方面又影響其他產出的價格總水平,貨幣就會通過影響相對價格關系,以及直接影響收入水平及其分配,來影響資本的流向和流量,從而決定資源配置,這就會動搖當代微觀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此外,貨幣也關系風險生成和系統風險配置,關系現代金融危機的生成機制。因此,貨幣中性問題在經濟學中具有極其關鍵的意義。
南開大學虛擬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組織十幾位博士、碩士和中青年教師,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采集了130多個國家的數據。在反復核實重點國際文獻計量研究結果的基礎上,做了多種分類的計量研究,其結果完全支持“成思危猜想”。這項研究更加堅定了我們對虛擬經濟研究的信念,為了將這個問題的解決回歸到更直接更簡單的邏輯上來,我們提供了一些貨幣直接創造GDP的事實。
根據SNA的核算原則,制造業企業與餐飲服務業和銀行服務業一樣為消費者提供滿足其需求的效用,制造業提供產品,餐飲業提供餐飲服務,銀行提供金融中介服務,這些服務提供的效用就是價值,需要計入當年的GDP。而被官方以M1、M2定義的具體貨幣概念中,除去少量現鈔以外,都是不同期限的存款,包括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等。這就是說,無論根據哪個國家的官方定義,所有的存款都是貨幣。銀行與鋼鐵廠一樣也是企業,鋼鐵廠是將鐵礦石加工為鋼鐵的企業,銀行則是將存款加工為貸款的企業;鋼鐵企業在投入勞動與資本的同時還要投入鐵礦石,貨幣對鋼鐵企業而言是獲得要素投入的媒介,銀行不但要投入資本和勞動,還要投入其特有的原材料——存款,即貨幣。貨幣在銀行業的生產函數中是投入,而不是獲得投入的媒介。貨幣增加就是存款增加,也就是銀行投入的增加,這必然造成銀行的貸款增加,于是銀行提供的中介服務增加,中介服務就是銀行創造的凈產出,需要計入GDP。當貨幣成為“生產要素”投入銀行的時候,就絕不是什么短期貨幣沖擊了,而是實實在在的貨幣創造凈產出(GDP或GNP)的真實方式。
貨幣創造GDP的另一種重要方式就是重復交易。如股票二級市場的交易,一張股票交易的次數越多,證券公司和交易所提供的中介服務就越多,這種中介服務就是經紀服務創造的價值,要計入GDP。重復交易在金融業十分常見,成思危曾經用“外匯交易已經是國際貿易的70倍”來描述虛擬經濟膨脹的程度。外匯交易與產品貿易的最大不同就是其中有大量重復交易,房地產業、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大宗商品期貨交易以及其他衍生品市場都存在大量重復交易。
貨幣創造實際GDP,創造國民收入,是SNA核算系統之下的不爭事實。這就是“用錢生錢”背后的真實故事,它是像生產鋼鐵需要鐵礦石那樣的事實,不需要證明。當然,如果按照計劃經濟的MPS核算原則,金融、房地產等活動不計入財富創造,貨幣當然就是中性的了。但那樣一來,美國根據SNA統計的GDP大約要減去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將重復交易與制造業等同起來,是主流經濟學邏輯下的核算原則所致。而虛擬經濟的研究恰恰是要區別這兩類不同的經濟活動,指出重復交易等創造GDP方式的虛擬性質。也正因為這種虛擬性質,外匯交易可以脫離貿易和實際投資的需要大幅度膨脹。成思危認為,虛擬經濟這個詞之所以不可回避,就是因為它是對應實體經濟最恰當的概念。虛擬經濟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帶來繁榮,但也會創造風險,孕育金融危機。
經濟結構的新視角與新理論
主流經濟學的宏觀經濟結構是指消費、儲蓄與投資,政府稅收與開支,進出口以及貨幣量等形成的總量關系。成思危提出的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劃分則提供了一個新的宏觀經濟分析框架。
在經典的國際經濟學中,只要實行浮動匯率制度,國際收支就是自動均衡的,只要國際資本是自由流動的,利息率平價規律就會自動起作用,使得金融項目的國際收支趨于平衡,因此貿易收支在浮動匯率制度下也存在著自動均衡機制。另一方面,根據經典的微觀經濟理論,在一個國家內部,只要實行自由主義的市場經濟制度,供求之間就會存在自動的均衡機制,包括儲蓄與投資的均衡。當自動均衡機制充分發揮作用的時候,其結果就是帕累托最優狀態。這種狀態下,不存在金融危機和凱恩斯所謂的有效需求不足的經濟危機。在解釋美國2008年金融危機的各種文獻中,多是將次級債務產生的前因后果作為主線來分析敘述,而成思危則要探討更深層次的邏輯。他要探討的問題是,如果沒有次級債,還會有其他“偶然”因素造成這次金融危機嗎?從虛擬經濟的視角,他看到了虛擬經濟自我膨脹的機制,看到了市場經濟存在著虛擬性質的經濟活動,看到了虛擬經濟與金融危機之間的必然聯系。
如果說在最初幾年,成思危還只是敘述虛擬經濟的性質,以及它怎樣為金融危機打下基礎,從而尋求偶然背后的必然性的話,那么,最近幾年,他和他的學生們開始著手更精準的研究,并試圖建立虛擬經濟運行的基本模型。他提出了虛擬經濟的“介穩性”理論,其基本含義為,在極端假定情況下,虛擬經濟并不生產實際產品和服務,它與實體經濟的互動是其能否存在下去的前提。這種互動分兩個方面,一是貨幣輸入,二是其與實體經濟的價值交流。這個理論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不但內含了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良性互動機制,還包含了金融危機的生成條件和必然性,同時也為解釋世界貿易失衡提供了新的視角。
從一般均衡角度分析世界貿易失衡,會將過錯歸咎于中國,如儲蓄率過高、資本不流動、匯率機制沒有市場化等等,自由主義經濟學為上述指責提供了理論基礎。西方新自由主義和新凱恩斯主義理論中唯一可以讓美國對世界貿易失衡負一點責任的是財政赤字會引起貿易逆差的理論。成思危的理論告訴我們,當一個國家經濟虛擬化(對應去工業化)的時候,其經濟的正常運行依賴于虛擬經濟的介穩性,依賴于美國經濟對外輸出金融資產和服務,輸入制造業產品和其他相關服務。成思危的介穩性理論指出了世界貿易失衡的原因主要來自各國經濟結構的差異,在這個結構中人們需要重視工業化和去工業化或經濟虛擬化之間的差異,而不是簡單地用儲蓄—投資關系來解釋。
從成思危的介穩性理論看,美國再工業化的政策導向是正確的,它改善了美國經濟的基本結構。長期大規模量化寬松的貨幣環境雖然可以再度提振虛擬經濟,但對美國去工業化和經濟虛擬化的基本經濟結構并無多大改善。這個結構得不到改善,其財政赤字問題就難以好轉,美國從根本上改善其經常項目的國際收支就很難。
科學的方法
強調方法的科學性是成思危虛擬經濟研究長期堅持的原則。他不但重視經濟學廣泛使用的方法,也十分重視借鑒其他學科的方法,對方法創新充滿興趣。天津財經大學的肖紅葉教授曾經提出“全相資金流量觀測系統”的設想,以投入產出方法為基礎,以資金流量為基本觀測對象,涵蓋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兩大方面。成思危建議,先搞簡單的幾個部門的模擬觀測,以搞清楚這種方法的可行性和意義。南開大學的劉曉欣教授提出用MPS和SNA逆運算方法來衡量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差別,并用以刻畫發達國家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真實情況。成思危對此高度重視,多次提到要加強這類特有方法的研究和發展,極大地推動了這個學術研究方向和團隊的發展。成思危是系統論專家,數學功底厚,對當代各發達國家的宏觀測度方法也有較深的理解。他注重跨學科的研究項目,特別是跨學科方法的借鑒。林左鳴提出了廣義虛擬經濟的理念,也引起了成思危的極大關注,覺得他借鑒其他學科的概念將價值決定描述為“二元融介態”很新穎。成思危很欣賞用一種動態的“態”來描述價值狀態,而不是用單一的勞動成本或單一的效用和心理需求。將價值描述為供求兩方面因素形成的一種“態”,為研究定價過程從波動到穩態之間的過渡提供了一個新思路。
筆者所知有限,僅介紹成思危虛擬經濟的學術成果就難免掛一漏萬,何況他學術興趣廣泛,知識淵博,結交各方面研究的高手如云,且都愿意與其交流。即將收獲的季節,成思危離我們而去,他留給我們的巨大遺產,不僅影響著中國經濟的未來,還影響著經濟理論的未來。
(作者系南開大學虛擬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