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家譜整理與研究”項目自啟動以來,我們按照項目的計劃書及專家開題論證的意見,迅速開展研究工作。研究工作的重點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是深入福建、江西、浙江等地,搜集整理中國南方畬族的族譜。畬族作為東南地區的主要少數民族,分布區域跨越閩、浙、粵、贛四地,因受明清以來東南地區修譜之風盛行的影響,保存了相當數量的族譜。這一階段主要收集、整理對象即是東南地區的畬族族譜。因畬族分布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征,現階段收集到的畬族族譜主要集中在四個大的區域:閩南、臺灣、閩東、浙南。從現在所收集的族譜資料來看,其中閩南與臺灣的畬族有著較為清晰的血緣與地緣聯系,閩東和浙南的畬族也有著脈絡清晰的親緣記錄。并且在搜集整理畬族民間族譜的基礎上,進行專題性的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二是多次赴臺灣進行實地考察和搜集臺灣高山族的族譜。臺灣高山族的民間譜系,由于受到漢族族譜文化的影響程度不同,因此在少數民族血緣譜系的延續和整理,以及血緣譜系的書寫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異。為此,我們課題組成員根據不同的族群對象,開展研究工作,或是采集民間口傳歷史資料;或是根據少量文字的記錄,追根溯源;或是直接搜集整理某些部落的譜牒資料,進行分析。在這方面的工作,同樣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三是關于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族譜的搜集和研究工作,根據項目專家開題論證的意見,他們建議本項目應該把重點放在東南地區包括臺灣地區少數民族族譜的整理上面,而對于西南地區,由于受到研究經費及地域的限制,應該選擇少量重點典型地點,進行重點的研究工作。因此,我們把這一區域的工作,有選擇性地進行少數民族族譜的搜集和分析,目前已搜集到相關族譜一百余部。
四是在開展以上三方面研究工作的基礎上,課題組成員對于與本課題研究密切相關的南方少數民族學術研究的理論和方法論等問題,進行了某些新的思考和探索,從而取得了較好的成果。同時,我們也與臺灣的民族學學者、歐美的民族學學者,以及中國南方民族學的學者們進行了密切的學術交流活動,從而達到推進了項目的研究工作。
迄今為止,本項目的課題組成員已經正式發表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有些成果引起了學界的重視。如項目負責人及分課題負責人陳支平、劉婷玉撰寫的《閩臺畬族族譜搜集整理札記》在國家社科基金專刊《人民論壇》2011年第12期刊出。陳支平和張先清撰寫的《中國南方民族史研究的逆向思考》與《移民、傳說與族群記憶》于2012年《廈門大學學報》第4期發表之后,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隨即于該年度《民族問題研究》第11期全文予以轉載刊出。課題組整理編輯的《閩南涉臺族譜匯刊》100冊和《臺海文獻匯刊》60冊,近日將正式出版發行,引起各方的重視,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等機構已定好在北京會堂舉行兩套叢書的發布會。
二、研究成果情況
2012年8月,《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向本項目課題組約稿,就承擔國家重大題目的研究工作發表先期成果。于是,由項目總負責人陳支平和分課題負責人張先清、劉婷玉三人在該學報2012年第四期上發表了《中國南方民族史研究的逆向思考》、《移民、傳說與族群記憶----民族史視野中的南方族群敘事文化》、《民族時間、家族時間及民族史書寫范式反思》的三篇階段性論文,作為該學報中的“民族史研究新視野”的專欄發表。這三篇論文各自提出了一些有關民族史研究的重要理論與方法論問題。陳支平在《中國南方民族史研究的逆向思考》一文中提出南方民族史的研究應該盡可能地擺脫既有的思維慣性模式所造成的影響,客觀公正地深入研究民族史的各個領域及其問題。張先清在《移民、傳說與族群記憶----民族史視野中的南方族群敘事文化》一文中認為南方族群文化的發展,與歷史上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交融緊密聯系,而在這種族群交融過程中,傳說、習俗、儀式等大量的地方性族群記憶也被創作出來。這種族群記憶體現出一種人類學意義上的本地人視角,真切地表達出歷史上族群接觸的生動事實。劉婷玉在《民族時間、家族時間及民族史書寫范式反思》一文中認為畬族家族文書的修撰集中在明清時期,將這部分家族文書與瑤族文書相比對,可以發現二者相類似的敘述傳說的“民族時間”;將其與講述具體遷徙過程的“家族時間”相剝離,可以提供一個視角,供我們反思“歷史的”、“現在的”二分法局限。這一組關于中國南方民族史研究的論文發表之后,引起了學界的重視。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隨即于該年度《民族問題研究》第11期把前面兩篇論文全文予以轉載刊出。
本項目課題在從事海峽兩岸少數民族族譜的搜集整理過程中,還積極配合黨和國家關于“做好臺灣人民工作),促進兩岸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組織一批專家,整理編輯了大型文獻叢刊《閩南涉臺族譜匯刊》100冊和《臺海文獻匯刊》60冊。在這兩套大型文獻叢刊中都收入了一定數量的海峽兩岸少數民族族譜以及相關的文獻資料,從文獻學和歷史學的角度,進一步證實了海峽兩岸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各族同胞的學院與文化的關聯性,從而批駁了臺灣島內一部分人處心積慮第推進“去中國化”的陰謀。因而這兩套叢刊的出版,不但具有學術價值,而且還深具社會現實意義。正因為如此,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全國臺盟、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等單位,將與整理編輯出版單位聯合于9月中旬在北京舉行叢書出版發表會,擴大影響。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成果情況。
序號 |
成果名稱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
字數 |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
1 |
《中國南方民族史研究的逆向思考》 |
陳支平 |
論文 |
《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2012年第4期 |
10000 |
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民族問題研究》2012.11全文轉載 |
2 |
《移民、傳說與族群記憶---民族史視野中的南方族群敘事文化》 |
張先清 |
論文 |
《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2012年第4期 |
14000 |
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民族問題研究》2012.11全文轉載 |
3 |
《民族時間、家族時間及民族史書寫范式反思》 |
劉婷玉 |
論文 |
《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 2012年第4期 |
11000 |
|
4 |
《福建少數民族回族、畬族的媽祖信仰》 |
陳支平 |
論文 |
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 2013年8月 |
12000 |
|
5 |
《貴州畬族來源之歷史人類學探析》 |
董建輝 |
論文 |
《畬族文化新探》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2年 |
12000 |
|
6 |
《史學碎想錄》 |
陳支平 |
專著 |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2年6月 |
25萬 |
其中卷二與本課題相關 |
7 |
《中國各民族原始宗教資料集成·畬族卷》 |
陳支平等 |
資料集成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3年 |
40萬 |
|
8 |
《閩臺文化的多元詮釋》 |
陳支平主編 |
論文集 |
廈門大學出版社 2013年6月 |
60萬 |
|
9 |
《閩南涉臺族譜匯刊》100冊 |
陳支平等 |
文獻整理匯刊 |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4年8月 |
2000萬 |
定于9月16日在全國臺聯會堂舉行發布會 |
10 |
《臺海文獻匯刊》60冊 |
陳支平等 |
文獻整理匯刊 |
廈門大學出版社 2014年8月 |
1200萬 |
定于9月16日在全國臺聯會堂舉行發布會 |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