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南方絲綢之路與歐亞古代文明”中期檢查情況

    2015年07月10日16:29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2012年6月以來)

    (一)總體執行情況

    本項目從2012年6月全國社科規劃辦中檢以來,繼續按照預期總體計劃全面展開科研和田野調研工作,各個子課題完成情況良好。

    項目主持人先后召集項目組會議4次,匯報交流科研進展、情況,研究需要解決的問題,商討召開學術交流會。

    主辦學術研討會3次,其中大型國際研討會2次、小型研討會1次。

    2012年6月以來,本項目共發表、出版各項成果20篇(部):其中,發表論文19篇(其中3篇英文論文在國外舉辦的學術研討會上宣讀);出版論文集1部《巴蜀文化研究集刊(8)》(四川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調研報告18部;文獻資料匯編1部。

    南方絲綢之路研究具有很強的實際開發運用價值,本項目的實施在四川省、云南省引起了很大反響,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支持和響應,并在旅游開發、南方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發揮了理論指導和咨詢作用。

    (二)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項目在申報時,評審專家提出建議:“本課題內容和范圍很大,希望不要將本課題做泛,建議縮小范圍。”在2011年3月召開的“開題論證會”上,參會專家也提出了類似建議。在參考了專家學者的各項意見后,結合研究情況,對科研重點、子課題等方面進行了某些調整,原來的第三子課題“南方絲綢之路文化交流與互動研究”,不再單獨作為子課題進行,并入歷史研究子課題。

    第一子課題:南方絲綢之路考古與民族研究。本子課題的主要研究內容是對南方絲綢之路沿線進行考古學研究,包括對沿線出土文物及分布、遺址及交通要道等進行分析研究,從考古學上確定其間的各種關系,為總課題提供堅實的考古學證據和成果。

    該子課題研究開展順利,近期發表論文:《商代中國西南青銅劍的來源》、《藏彝走廊與絲綢之路》、《從三星堆遺址考古發現看南方絲綢之路的開通》、《論三星堆與南方絲綢之路青銅文化的關系》、《商代中國黃金制品的南北系統》等文章,該子課題已經基本完成資料收集與研究工作。

    第二子課題:南方絲綢之路歷史研究。本子課題主要對南方絲綢之路沿線各區域進行歷史文化比較研究,著重從社會形態、政治制度、經濟貿易、文明演進等方面探索南方絲綢之路沿線古文明的內涵、特點、演變及其相互間的關系,為總課題提供堅實的歷史學資料和成果。

    該子課題收集了大量的國外各古代文明資料,在前期集中研究古蜀文明與埃及文明、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比較研究的基礎上,擴展視野,將東南亞、南亞文明納入研究范圍。近期發表論文:《西南夷考釋》、《蜀身毒道與南方絲綢之路》、《五尺道的開通及其相關問題》、《巴、蜀、楚的文化關系》、《先秦漢晉西南夷內涵及其時空演變》、《古代中印交通與中國絲綢西傳》、The Ancient Sichuan and the Civilization in Southeast Asia(《古代四川與東南亞文明》)、The Southern Silk Rroad and the Anciet Traffic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南方絲綢之路與古代中西交通》)、《先秦秦漢蜀地南北交通線研究綜述》,等論文,該子課題已基本完成資料收集和研究工作。

    第三子課題:南方絲綢之路田野考察。本子課題內容包括對南方絲綢之路交通沿線的古道路、沿線古文明區域(國內段和國外段)出土文物和古代文化遺存、遺跡以及民族等的調查。

    近期開展的實地考察有:南方絲綢之路步頭道考察,進桑道考察,靈關道考察,五尺道考察。國外古代文明考察:參觀考察了英國大英博物館、英國蘇格蘭博物館、德國國家博物館埃及文明博物館、德國國家博物館西亞文明博物館、荷蘭考古博物館、法國羅浮宮博物館、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泰國國家博物館、泰國班清遺址博物館、柬埔寨吳哥遺址、柬埔寨民族文化園等。目前,項目組基本完成了田野考察工作和資料收集工作,完成了大部分調研報告:《南方絲綢之路博南道考察報告》、《南方絲綢之路永昌道考察報告》、《南方絲綢之路靈關道考察報告》、《南方絲綢之路埃及考察報告》、《南方絲綢之路希臘考察報告》、《南方絲綢之路土耳其考察報告》、《南方絲綢之路印度考察報告》、《南方絲綢之路緬甸考察報告》、《南方絲綢之路英國考察報告》、《南方絲綢之路德國考察報告》、《南方絲綢之路荷蘭考察報告》、《南方絲綢之路俄羅斯考察報告》、《南方絲綢之路哈薩克斯坦考察報告》、《南方絲綢之路越南考察報告》、《南方絲綢之路柬埔寨考察報告》、《南方絲綢之路泰國考察報告》等18部,其余報告正在進行中。

    二、調研及學術交流情況

    (一)項目組調研數據整理運用情況

    2012年6月中檢以來本項目開展的實地田野考察有:

    1、2012年10月,對南方絲綢之路五尺道進行實地田野調研。

    2、2012年11月,參觀考察英國大英博物館、英國蘇格蘭博物館、德國國家博物館埃及文明博物館、德國國家博物館西亞文明博物館、荷蘭考古博物館。

    3、2013年4月、2014年4月,先后兩次實地考察南方絲綢之路靈關道。

    4、2013年5月,參觀考察泰國國家博物館、泰國班清遺址博物館、柬埔寨吳哥遺址、柬埔寨民族文化園等地。

    5、2014年4月,實地考察南方絲綢之路步頭道、進桑道。

    歷次考察,都收集了大量相關資料,已完成田野考察報告18部,其余正在寫作之中。這些資料數據的收集,已經運用于本項目的研究中,其中有的資料還在地方旅游資源開發建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文獻資料收集整理

    收集了大量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尤其是在國外考察期間,購買了許多外文資料。另外,整理了大量古代文獻資料。

    (三)學術會議

    1、主辦的學術會議:

    (1)主辦“巴蜀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3年8月20日,經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南方絲綢之路與歐亞古代文明”項目組積極組織和籌備,由四川師范大學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編輯部聯合主辦的“巴蜀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成都舉行。來自國內外20余個單位近90名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會。

    項目組負責人段渝及主研人員劉弘、李競恒、顏信等參加了研討會。段渝教授發布了項目最新成果《古代巴蜀地區酋邦與國家形成的兩種機制》,獲得了參會代表的好評。

    (2)主辦“中國古代文學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華文學史料學學會古代文學史料研究分會2012年年會”

    2012年8月20~23日,“中國古代文學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華文學史料學學會古代文學史料研究分會2012年年會”在四川師范大學隆重召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南方絲綢之路與歐亞古代文明”項目組參與了會議的組織籌備工作,項目組負責人段渝及主研人員鄒一清、湯洪、李競恒、顏信等參加了研討會,提交南方絲綢之路研究論文,引起了與會學者們的廣泛興趣,形成了很好的影響力與傳播效果。段渝教授提交的會議論文《五尺道的開通及其相關問題》、鄒一清教授提交的會議論文《先秦南方絲綢之路與巴蜀對外文化交流的材料和研究》、李競恒提交的會議論文《滇蜀地區出土早期佛教造像與西南傳播路線》、顏信提交的會議論文《南方絲綢之路與先秦古蜀文明》等文章,與各位與會代表進行了交流。最后,段渝教授主持了大會的閉幕儀式,本次大會取得圓滿成功。

    (3)主辦“南方絲綢之路雅安名山段實地調研座談會”

    2013年4月6日,項目組主辦的“南方絲綢之路雅安名山段實地調研座談會”在雅安市名山縣“名山茶葉博物館”舉行。此次會議是為了即將開始的南方絲綢之路雅安名山段田野調研而進行的。參加會議的主要有四川師范大學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四川師范大學巴蜀文化研究中心雅安所的研究人員共10余人。

    會議的主要議題是:南方絲綢之路雅安名山段的道路走向、線路留存的遺址遺跡、相關出土文物,尤其是名山古道路遺址遺跡,文化遺存,名山古道路在南方絲綢之路雅安段的地位和作用。雅安所的研究人員鄧黎明對這些方面的問題做了較詳細的介紹。經過充分交流,制訂了此次考察的具體計劃,包括考察線路、重點考察點等。為學術考察的順利開展做好了各方面的準備。

    2、參加的學術會議:

    (1)段渝教授參加“第14屆東南亞考古學家歐盟國際會議”(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European A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Achaeologists)

    2012年9月19~21日,由愛爾蘭都柏林大學主辦的“第14屆東南亞考古學家歐盟國際會議”(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European A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Achaeologists)在都柏林大學舉行。來自英國、美國、法國、德國、中國、越南、緬甸、愛爾蘭等20多個國家的專家學者90多人參加了這次學術盛會。四川師范大學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段渝教授應邀出席研討會并在大會發布項目最新成果Origins of the Sea Shells and Ivories Found in Southwest China in the Pre-Qin Period,引起了與會學者的普遍興趣和關注。

    (2)段渝教授、鄒一清研究員參加“工業化、城鎮進程中的民族文化保護暨中國西南民族研究學會三十年學術研討會”

    2012年10月15日,“工業化、城鎮進程中的民族文化保護暨中國西南民族研究學會三十年學術研討會”在貴陽市舉行,這次會議也是隆重慶祝學會成立30周年大會。來自國內12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了這次學術研討會。項目組負責人段渝教授作為中國西南民族研究學會副會長出席了研討會并提交論文《巴蜀文化與南方絲綢之路研究新進展、新趨勢》。

    (3)段渝教授、鄒一清研究員參加“第一屆東南亞考古國際研討會(The First SEAMEO SPAF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utheast Asian Archaeology)”

    2013年5月7~9日,應大會組委會邀請,“南方絲綢之路與歐亞古代文明”項目首席專家段渝教授、鄒一清研究員參加了“第一屆東南亞考古國際研討會(The First SEAMEO SPAF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utheast Asian Archaeology)”。此次研討會是由東南亞各國教育部部長聯合授權,泰國東方大學(Burapha University)承辦,在泰國春武里(Chonburi,Thailand)泰國東方大學舉行。

    參加此次國際研討會,是段渝教授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南方絲綢之路與歐亞古代文明”的一項重要學術活動,作為項目負責人段渝教授和子課題負責人鄒一清研究員,在研討會上與參會代表進行了學術交流。段渝教授做了大會報告,發布了項目研究的最新成果。

    段渝教授所做大會報告的題目為The Ancient Sichuan and the Civilization in Southeast Asia。報告以南方絲綢之路為交通線,海貝、象牙、青銅雕像、封牛、牙璋、安陽王城等文物、遺址及實物為文化節點,闡述了經由南方絲綢之路,中國西南與東南亞和南亞地區進行的文化交流。認為,歷史文獻和考古資料表明,早在先秦時期,中國西南就有交通線聯系東南亞和南亞地區,并開展了多方面的文化交流。

    段渝教授的報告受到了與會學者的很大關注及大會組委會的高度重視。組委會特授予禮品,在網上發布其報告錄像,并將論文錄制光盤發布。

    (4)段渝教授參加“早期國家政治制度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3年6月19~22日,“早期國家政治制度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陜西師范大學舉行,來自中國、荷蘭、俄羅斯、美國的50余位專家 出席了會議。出席會議的專家們就世界各地早期國家和文明起源的各種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取得多項新成果。段渝教授提交的大會論文《酋邦與國家形成的兩種機制》,受到與會專家的密切關注和高度評價。

    (5)段渝教授、鄒一清研究員參加“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主任聯席會暨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相互影響學術研討會”

    2013年8月30日~9月1日,由教育部社科司和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聯合主辦、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承辦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主任聯席會暨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相互影響學術研討會”在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舉行。項目組段渝教授、鄒一清研究員應邀參會,段渝教授做了題為《古代四川與東南亞文明》的大會學術報告。段渝教授指出,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有蜀與越和交趾的關系,其中的蜀是指今四川,越是指分布在中國西南和東南亞的“濮越”、“滇越”,交趾在中印半島北部。歷史記載與考古資料相當吻合,在越南北部紅河流域發現多件形制與中國四川三星堆文化和云南古文化相同的考古遺存和文物,這些考古遺址和出土文物分布在從四川到東南亞的交通線上,表明先秦時期從四川經云南至中印半島的交通線已經開通。段渝教授的論文和報告受到了與會各基地代表的相當關注和積極討論。

    (6)段渝教授參加“松潘縣江源文明與茶馬古道文化研討會”

    2013年9月30日,“松潘縣江源文明與茶馬古道文化研討會”在成都召開,項目負責人段渝教授應邀參加會議,做《氐羌民族與絲綢之路》學術報告,引起與會者高度關注。

    (7)段渝教授參加“西部博覽會·中印經濟文化發展論壇”

    2013年10月25日,項目組首席專家段渝教授應邀參加了在四川成都舉辦的“西部博覽會·中印經濟文化發展論壇”。段渝教授提交了論文《建設中國印度國際文化走廊——以南方絲綢之路蜀身毒道為載體》并做大會主題報告。中國-印度國際文化走廊建設的具體區域為成都平原-四川西南高地-云南中西部-緬甸北部-印度東部。文章從南方絲綢之路基本概況、古代中國西南與印度的文化交流概況、中國西南-印度國際文化走廊建設等三個方面進行論述,認為在青銅時代便已開通的南方絲綢之路蜀身毒道,以其長期不絕的經濟貿易、民族遷徙而形成廣泛的文化交流,使得整個古道上各區域文化顯示出多種多樣的特性。既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又有借鑒、交融、創新的文化風貌,大大提升了地域文化的品味。這是整個古道上各區域共有的文化資源,也是將其整體開發、建設、利用的前提條件、根本原因。在南方絲綢之路蜀身毒道上可供開發建設的文化資源相當豐富,既有物資文化,又有非物質文化資源。段渝教授的報告受到參會各界人士的高度評價。

    (8)段渝教授參加“清江文化論壇暨三峽大學民族學學科建設座談會”

    2013年11月8~9日,由湖北省三峽文化研究會、三峽大學民族學院等聯合舉辦的“清江文化論壇暨三峽大學民族學學科建設座談會”在三峽大學召開,段渝教授應邀出席會議。段渝教授在會議上做了“關于中國古代民族走廊與文明板塊的若干問題”的發言,引起與會專家的高度興趣和關注。

    (9)段渝教授參加“2014年太湖文化論壇巴黎會議”

    2014年3月31日,以“絲綢之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永恒通途”為主題的“太湖文化論壇巴黎會議”在位于巴黎市中心的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開幕,為期2天。來自中國、法國、英國、葡萄牙等國家的30余名專家、學者圍繞絲綢之路,縱論古今,展望中西文化交流的未來。中國駐法國大使翟雋出席了會議開幕式。

    太湖文化論壇成立于2008年,是一個學術性、非營利的國際文化對話平臺和機制。2014年巴黎會議是論壇成立以來,首次在國外召開的會議。巴黎會議由中國文化部支持,太湖文化論壇、法國展望與革新基金會、甘肅省政府、中國文聯、中國人民外交協會共同主辦。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課題“南方絲綢之路與歐亞古代文明”項目負責人、首席專家段渝教授應邀出席了此次會議。2014年3月31日,段渝教授在“太湖文化論壇2014年巴黎會議”作題為《南方絲綢之路與古代中西交通》的大會演講,演講從南方絲綢之路提出的學術背景,三星堆海貝、象牙、青銅劍與印度古文明,三星堆文化與近東和歐洲古代文明,支那(Cina)與成都,賽里斯(Seres)與成都,瑟瑟(Sit-Sit)的來源,中國絲綢的西傳,結語等八個方面對主題進行了深入論述。段渝教授的演講,獲得了中外專家學者的極大關注和好評。

    (10)段渝教授、鄒一清研究員參加“邊疆民族地區城鎮化論壇”

    2014年4月25日~27日,由中國西南民族研究學會主辦、紅河學院承辦的“邊疆民族地區城鎮化論壇”在云南省蒙自市召開,來自國內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的70余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中國西南民族研究學會副會長、項目負責人段渝教授及主研鄒一清研究員應邀參加了會議。段渝教授提交的論文受到參會學者的高度關注和好評。

    (三)國際合作

    項目組先后與英國倫敦大學東方非洲研究學院(SOAS)、印度學者譚中教授、韓國首爾大學歷史系金秉駿教授等,就合作研究達成一致意見。

    2012年12月,段渝教授訪問了英國倫敦大學東方非洲研究學院(SOAS)并與部分教授進行了學術座談和交流。雙方就緬甸和東南亞考古、中國金沙江流域巖畫以及南方絲綢之路等問題進行了學術交流,并就四川師范大學巴蜀文化研究中心與倫敦大學亞非研究學院開展交流與合作研究達成一致意見。

    四、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一)成果發布

    1、Origins of the Sea Shells and Ivories Found in Southwest China in the Pre-Qin Period

    2012年9月19~21日,由愛爾蘭都柏林大學主辦的“第14屆東南亞考古學家歐盟國際會議”(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European A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Achaeologists)在都柏林大學舉行。來自英國、美國、法國、德國、中國、越南、緬甸、愛爾蘭等20多個國家的專家學者90多人參加了這次學術盛會。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南方絲綢之路與歐亞古代文明”項目主持者段渝教授應邀出席研討會并在大會發布項目最新成果Origins of the Sea Shells and Ivories Found in Southwest China in the Pre-Qin Period。

    2、《五尺道的開通及其相關問題》

    2012年8月20~23日,在“中國古代文學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華文學史料學學會古代文學史料研究分會2012年年會”上,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南方絲綢之路與歐亞古代文明”項目負責人段渝教授發布最新研究成果《五尺道的開通及其相關問題》。

    3、The Ancient Sichuan and the Civilization in Southeast Asia

    2013年5月7~9日,應大會組委會邀請,四川師范大學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段渝教授、鄒一清研究員參加了“第一屆東南亞考古國際研討會(The First SEAMEO SPAF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utheast Asian Archaeology)”。此次研討會是由東南亞各國教育部部長聯合授權,泰國東方大學(Burapha University)承辦,在泰國春武里(Chonburi,Thailand)泰國東方大學舉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南方絲綢之路與歐亞古代文明”項目負責人段渝教授應邀出席會議并在大會上發布了項目研究的最新成果The Ancient Sichuan and the Civilization in Southeast Asia。

    4、《酋邦與國家形成的兩種機制——古代中國西南的研究實例》

    2013年6月19~22日,“早期國家政治制度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陜西師范大學舉行,來自中國、荷蘭、俄羅斯、美國的50余位專家 出席了會議。出席會議的專家們就世界各地早期國家和文明起源的各種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取得多項新成果。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南方絲綢之路與歐亞古代文明”項目負責人段渝教授應邀出席會議,并在大會上發布最新研究成果《酋邦與國家形成的兩種機制——古代中國西南的研究實例》。

    5、《古代四川與東南亞文明》

    2013年8月30日~9月1日,由教育部社科司和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聯合主辦、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承辦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主任聯席會暨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相互影響學術研討會”在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舉行。“南方絲綢之路與歐亞古代文明”項目組段渝教授發布了題為《古代四川與東南亞文明》的最新成果。

    6、《氐羌民族與絲綢之路》

    2013年9月30日,“松潘縣江源文明與茶馬古道文化研討會”在成都召開,“南方絲綢之路與歐亞古代文明”項目組主持者段渝教授在會議上發布最新成果《氐羌民族與絲綢之路》。

    7、《建設中國印度國際文化走廊——以南方絲綢之路蜀身毒道為載體》《建設中國印度國際文化走廊——以南方絲綢之路蜀身毒道為載體》

    2013年10月25日,段渝教授應邀參加在四川成都舉辦的“西部博覽會·中印經濟文化發展論壇”。段渝教授在大會發布最新成果《建設中國印度國際文化走廊——以南方絲綢之路蜀身毒道為載體》。

    8、《關于中國古代民族走廊與文明板塊的若干問題》

    2013年11月8~9日,由湖北省三峽文化研究會、三峽大學民族學院等聯合舉辦的“清江文化論壇暨三峽大學民族學學科建設座談會”在三峽大學召開,段渝教授應邀出席會議。段渝教授在會議上發布了《關于中國古代民族走廊與文明板塊的若干問題》的最新成果。

    9、《南方絲綢之路與古代中西交通》

    2014年3月31日,以“絲綢之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永恒通途”為主題的“太湖文化論壇巴黎會議”在法國巴黎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開幕,為期2天。來自中國、法國、英國、葡萄牙等國家的30余名專家、學者圍繞絲綢之路,縱論古今,展望中西文化交流的未來。、法國前總理拉法蘭、中國駐法國大使翟雋出席了會議開幕式。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課題“南方絲綢之路與歐亞古代文明”首席專家段渝教授在大會發布最新研究成果《南方絲綢之路與古代中西交通》。

    (二)《工作簡報》報送情況

    本項目自開題以來,嚴格按照國家社科基金規劃辦的要求,每半年編輯刊印一期《工作簡報》,并報送國家社科基金規劃辦、四川省社科聯規劃辦、學校科研處、合作單位科研處等相關部門。2012年6月中檢以來,已經編輯刊印《工作簡報》5期(總第3~7期)。

    (三)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情況

    2013年11月投稿成果要報《建設中國-印度國際文化走廊》,尚未刊用。

    (四)成果宣傳情況

    1、2012年9月3日,《成都日報》發表記者對段渝教授的專訪《段渝:巴蜀文明的深犁者》。

    2、2013年1月23日,長沙電視臺X檔案欄目組到成都,就“三星堆文化與南方絲綢之路”采訪段渝教授并錄制節目,2月在長沙電視臺播出。

    3、2013年2月20日,《中國社會科學報》發表記者對段渝教授的專訪《巴蜀文化研究應結合中國、面向世界》。專訪文章目錄:一、有助于構建中華文明的完整圖景;二、與歐亞文明的歷史交流是研究新課題;三、在田間地頭尋找“南方絲綢之路”。

    4、2013年3月15日,應四川省綿陽市文物局邀請,段渝教授在綿陽市傳統文化公益性講壇“中國科技城·綿陽講壇”做《三星堆文化與南方絲綢之路》的專題演講,這場講座的內容包括段渝教授近年對三星堆文化與南方絲綢之路的最新研究成果,也是段渝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南方絲綢之路與歐亞古代文明”的重要內容。 這次講座由綿陽市文物局、綿陽市圖書館、綿陽市電視臺聯合舉辦,綿陽市文物工作者、收藏協會會員、大學教師等100余人參加了講座。講座結束后,段渝教授與聽眾進行了互動交流,并接受了《綿陽日報》的采訪。

    5、2013年9月23日,韓國名人洪思德研究所、韓中青年未來委員會金正賢先生專程到四川三星堆博物館對段渝教授進行專訪,由申英淑小姐(韓國,北京大學文化產業博士生)翻譯。專訪內容主要有:三星堆青銅文化與中原的關系、三星堆文化的來源、三星堆文化與青海古文化、三星堆文化與歐亞文明的關系等等。

    6、2013年10月9日,《中國社會科學報》發表記者對段渝教授的專訪《南方絲綢之路重要線路完成考察》。專訪文章目錄:一、南方絲綢之路形成最早;二、民族遷移打通南北交通。

    7、2014年3月6日,《四川日報》發表該報記者對段渝教授的專訪《駝鈴聲聲的絲綢之路,四川蜀錦艷名天下傳》報道。

    8、2014年3月22日,《四川經濟日報》發表該報記者對段渝教授的專訪《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四川是重要支點》。

    9、2014年4月18日,《成都晚報》發表該報記者記者對段渝教授的專訪《段渝——南絲綢之路成都起點的探索者》。

    10、2014年6月12日,《四川日報》發表該報記者對段渝教授的專訪《“唐朝中央公園”摩訶池驚鴻一瞥,專家呼吁:能否就地保留架起歷史橋梁?》。

    11、2014年6月23~28日,在云南省委宣傳部、云南省社科聯舉辦的“社科專家昭通行”活動中,為云南省昭通市宣講“南方絲綢之路對昭通文化的影響”。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一)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

    南方絲綢之路是連接中國西南與南亞、中亞、西亞和東南亞的古代國際交流大動脈。本項目已基本完成對中國西南地區和印度、緬甸、越南、泰國的考察,收獲盛豐。出于安全考慮,不能前往中亞、西亞的有關國家考察。由于西亞地區的考古多由西方國家開展,出土文物中的很大一部分收藏在西方國家博物館,根據這個實際情況,項目組調整調研方案,對英國、法國、德國、荷蘭、俄羅斯等國的博物館進行了考察,獲得大批重要資料。而對中亞歷史文物的考察,我們考慮在條件許可的時候,前往伊朗考察。完整的南方絲綢之路國外段資料不僅是順利完成本項目的必要條件,而且也是本項目得以超越以往研究的重要突破口。

    (二)研究心得

    高質量地完成本課題,必須做到廣泛聯系學術界,大力宣傳課題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積極爭取有關政府部門和科研機構的支持。

    1、廣泛聯系學術界,是由本項目涵蓋多種學科的特性所決定的。課題立項以來,我們與四川省、云南省和貴州省的歷史學、考古學、民族學界建立了良好的協作關系,為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提供了良好條件。項目組在西南地區開展的田野調研,都是在取得了云、貴、川三省考古文博單位的積極支持和大力配合下順利完成的。

    2、積極宣傳南方絲綢之路研究對于“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重要意義,獲得社會各界的共識,有助于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中央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戰略方針以來,西南三省政府積極響應,加強了對南方絲綢之路的研究和宣傳,各種媒體對本項目負責人多次采訪并對本項目加以報道,擴大了各界對本項目科學價值和現實意義的認知度,有利于各界對本項目的積極支持和深入開展。

    3、積極爭取有關政府部門的支持,為學術研究提供方便和保障。南方絲綢之路沿線地方政府對本項目的研究給予了長期的關注和支持,項目組在各地的調研工作能夠順利開展,同各地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分不開。

    4、盡可能獲取國外有關資料,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取得第一手資料,是開展南方絲綢之路研究以及其他有關中外歷史文化研究的重要條件和手段。由于國內關于國外考古資料和歷史文獻比較缺乏,而涉及國外考古和歷史研究的大型科研項目必須具備國外有關的第一手資料,才可能高質量開展并完成項目,達到預期目標。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進展情況。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

    (一)DuanYu ,Origins of the Sea Shells and Ivories Found in Southwest China in the Pre-Qin Period(段渝《先秦時期中國西南海貝和象牙的來源》),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European A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Achaeologists

    1、基本內容:(1)The origin of the Sea Shells and Ivories Found in the Shang Dynasty(商代三星堆海貝的來源);(2)The Origin of the Ivories found in Chengdu Plain in the Shang Dynasty(商周時期成都平原象牙的來源);(3)The Southern Silk Roa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Line in Sounthwest China in Pre-Qin Dynasty(南方絲綢之路:先秦中國西南的國際交通線)

    2、主要觀點:The researches on historical document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reveal that before the Qin Dynasty(221B.C.-206B.C.)action line dedicated to commercial activities running across Southwest China,Myanmar, India and Middle Asia.The studies on the newly found archeological materials confirm the definite existence of the communication line among Southwest China ,Southeast Asia and India in the Shang-Zhou Dynasties(1600B.C.-221B.C.).Large number of new archaeological finds have confirmed that the ancient Southwest China and South Asia,Southeast Asia merchandise trade with seashells as medium of exchange.Over the years, archaeologists found a large number of seashells in Sichuan Province and Yunnan Province in Southwest China. The Southwest China is away from the ocean where no seashells are produced.The seashells are identified native to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India ocean, age at about 1500B.C.-300B.C..The seashells were the nature of currency, and the Southeast Asia and South Asia were used as money in seashells. Not long ago, the culture of Sanxingdui sites (about 1700B.C.-1000B.C.)in Guanghan and the site of Jinsha (about 1200B.C.-250B.C.)in Chengdu excavated a large number of ivories in the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The ivories are not native to Chengdu Plain and other parts of China where had cultural exchange relationship with Chengdu Plain , but from India and Southeast Asia——these ivories and seashells were buried in one and the same pit at Sanxingdui site.It can explain those elephants and ivories are native to India and Southeast Asia, and they were from those areas ,its trade intermediary should be mainly are seashells, or cowrie.It is not difficult to know that, at least from the second half of the second millennium B.C., the land transportation from Southwest China to South Asia and Southeast Asia had been developed.

    從中外古文獻的研究中,可以發現在秦朝(221B.C-206B.C)以前,中國西南與緬甸、越南、印度和中亞已經存在以商業活動為主要內容的交通線。從對考古新資料進行分析的角度看,在更早的商周時代(1600B.C-221B.C),中國西南與東南亞和印度的交通線已經存在。古代中國西南與南亞、東南亞地區的商品貿易以海貝為媒介的情形,已經為大量考古新發現所證實。考古學家歷年在中國西南的四川省和云南省發現大量海貝,中國西南地區遠離海洋,不產海貝,經鑒定這些海貝來自南海和印度洋,年代約在1500B.C-300B.C.左右,性質為貨幣,而古代東南亞和南亞地區就是以海貝為貨幣的。不久前在四川廣漢三星堆文化遺址(約1700B.C-1000B.C.)和四川成都金沙遺址(約1200B.C.-250B.C.?)的考古發掘中出土了大量象牙,但成都平原以及同成都平原有文化交往的中國其他地區都不產象,這意味著象牙既不是成都平原自身的產物,也不來自古代中國其他地區,卻恰與三星堆等遺址所包含的東南亞和南亞的文化因素尤其是海貝的年代一致,而是來自于印度和東南亞。在三星堆遺址,這些大象的遺骸和象牙與來自印度和東南亞的海貝埋藏在同一個坑中,說明這些象群和象牙是從象的原產地印度以及東南亞地區交換而來,其貿易中介物主要應是海貝,也就是貝幣。由此不難知道,至少從公元前第二個千年的后半葉開始,中國西南與印度和東南亞大陸的陸上交通已經得到了開發。

    3、學術價值:本文從成都平原出土商代的海貝和象牙這個角度,結合歷史文獻和考古資料,提出三星堆出土的海貝來源于印度洋和東南亞地區,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遺址出土的象牙同樣來源于印度和東南亞。文章說明,至少從公元前第二個千年的后半葉開始,中國西南與印度和東南亞大陸的陸上交通即南方絲綢之路已經得到了開發。

    4、社會影響:本文2012年9月在由愛爾蘭都柏林大學主辦的“第14屆東南亞考古學家歐盟國際會議”(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European A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Achaeologists)上宣讀,受到各國學者的高度評價。

    (二)DuanYu, The Ancient Sichuan and the Civilization in Southeast Asia(段渝《古代四川與東南亞文明》), The First SEAMEO SPAF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utheast Asian

    1、基本內容:(1)The Southwestern Yi and China-Myanmar Traffic(西南夷與中-緬交通);(2)An D??ng V??ng and the City of Co Lao(安陽王與古雒城)

    2、主要觀點:It is recorded “Shu,Yue,Jiaozhi” in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Shu refers to the Sichuan province.Yue refers to “Pu Yue”(濮越) and “Dian Yue”(滇越) distributed in Southwest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Jiaozhi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Indochina Peninsula ,which includes Luofield, Luoking, Luomarquis and Luogeneral. Historical records and archaeological data fit remarkably well:There were found many jade zhang blades in Red River Valley of northern Vietnam.Their shapes are very similar to Sanxingdui culture(1700-1100B.C) in Sichuan ,China.Yili sites found collared jade Bis,stone Bis and class-A ash-pit in Vinh phuc province in northern Vietnam.Their shapes are similar to Sanxingdui cluture.The bronze dagger-axe of Shu have been unearthed in many sites where are in Liangshan Prefecture of Sichuan province,Yunnan and Dongshan Bronze Age culture of Vietnam.The similar inscription on the bronze dagger-axe with Sichuan have been unearthed in Vietnam. Archaeological sites and unearthed cultural relics are distributed in traffic line from Sichuan to southeast Asia. It shows that the traffic line was smooth from Sichuan,Yunnan to the Indian Peninsula in the Pre-Qin period and confirmed cultural exchange interaction of sino-vietnam since Shang dynasty.

    3、學術價值:本文運用中外考古資料和歷史文獻,從文化因素入手,對中-緬和中-越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因素來源進行分析,證明中國古文獻所記載的關于西南夷狗國、僬僥、交趾等與考古學上三星堆文化的相互聯系,其真實文化內涵應是上古時代中國西南與緬甸、東印度地區以及中南半島的交通和交流。

    4、本文2013年5月在“第一屆東南亞考古國際研討會(The First SEAMEO SPAF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utheast Asian Archaeology)”上宣讀,受到了與會的歐洲和東南亞各國學者的很大關注及大會組委會的高度重視,組委會特授予禮品,在網上發布其報告錄像,并將論文錄制光盤發布。

    (三)段渝《南方絲綢之路與古代中西交通》,2014 Paris Conference of the World Cultural Forum

    1、基本內容:(1)南方絲綢之路提出的學術背景;(2)三星堆海貝、象牙、青銅劍與印度古文明;(3)三星堆文化與近東和歐洲古代文明;(4)“Cina(支那)”與成都;(5)“Seres(賽里斯)”與成都;(6)“瑟瑟(Sit-Sit)”的來源;(7)中國絲綢的西傳;(8)結語

    2、主要觀點:先秦和漢初,從成都平原經云南至東南亞、南亞、中亞和西亞地中海的南方絲綢之路在中西文化的早期交流中已扮演著重要角色。三星堆文化出土的來自印度地區的海貝、象牙,伊朗高原的青銅劍形制,近東地區的青銅雕像、金杖、金面罩等文化因素,以及四川各地發現的“瑟瑟”等大量證據表明,南方絲綢之路早在商代已經初步開通。由蜀入滇,經緬甸達于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的“蜀身毒道”,是溝通中西方交通及各種聯系的主要通道。

    南方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通往西方的最早線路。古代巴蜀出產的絲綢,最早經由南方絲綢之路輸往印度和西方,印度和西方就是由于絲綢才認識了“支那”,從而引起了絲綢之路的開通。支那為梵語Cina的譯音,不論從歷史文獻還是從上古音來看,支那應為成都的譯音。支那名稱伴隨絲綢從印度西傳中亞、西亞和希臘、羅馬,音轉為Seres(中譯賽里斯),將中國絲綢傳播到西方,對西方古典文明的繁榮做出了積極貢獻。

    越南北部地區考古發現的若干文物,帶有商代三星堆文化和戰國巴蜀文化的明顯特征,中國歷史文獻和越南史籍都記載了戰國時期蜀王子安陽王在交趾建立“蜀朝”的歷史事件,充分說明了古代中國對越南歷史與文化的深刻影響。

    3、學術價值:本文從八個方面對南方絲綢之路進行了系統研究,科學論證了南方絲綢之路的開通時代、線路走向以及對世界文明的貢獻。

    4、社會影響:本文在“2014年太湖文化論壇巴黎會議”上宣讀,受到各國學者的高度評價。

    (四)段渝、鄒一清《建設中國西南-印度國際文化走廊——以南方絲綢之路蜀身毒道為載體》,“2013西部博覽會·和諧與發展:2013年中-印經濟文化論壇”

    1、基本內容:(1)南方絲綢之路;(2)古代中-印文化走廊;(3)中國西南-印度國際文化走廊建設

    2、主要觀點:中國西南-印度國際文化走廊,是指從成都平原向南,經四川西南部、云南中西部、緬甸北部,達于印度東部、中部和北部的國際交通線,古代文獻稱之為“蜀身毒道”,它曾經在古代中外文明交流與互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承載著對外貿易、民族遷徙、文化交流等重要功能,是一條包括古代文明走廊、佛教文化走廊、古城鎮文化走廊、茶文化走廊、玉文化走廊、黃金文化走廊、民族民俗文化走廊、抗戰文化走廊等數條歷史文化走廊重合而成的線性國際文化走廊。中國西南-印度國際文化走廊的建設模式,應以南方絲綢之路蜀身毒道為載體,中、印、緬三國通力合作,線性研究,全線開發,共同建設,利益共享,建設和諧互動共榮的互惠共進型經濟文化走廊。

    3、學術價值:本文從歷史上的南方絲綢之路出發,提出當前建設中國西南-印度國際文化走廊的課題,并進一步提出了中國西南-印度國際文化走廊的建設模式。

    4、社會影響:本文在“2013年西部博覽會·和諧與發展:中印經濟文化發展論壇”大會宣讀,受到印度駐廣州總領事高志遠先生等的高度贊許。

    (五)肖明華《西南夷與西南地區青銅文化》,《四川文物》2012年第5期

    1、基本內容:(1)西南夷;(2)西南夷地區的青銅文化;(3)西南夷與青銅文化.

    2、主要觀點:依據歷史文獻記載,在今西南地區,兩漢時期已明確的西南諸夷有夜郎、滇、邛都、徙、筰都、冉駹、白馬、嶲、昆明、勞浸、靡莫、滇越、哀牢、句町、漏臥、白狼、貗薄、盤木、唐菆等。依據文獻記載的西南夷分布位置、地理標志、年代等,探討考古發現的青銅文化遺存與西南諸夷的相應關系,揭示他們在南方絲綢之路和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3、學術價值:本文充分運用考古資料,對西南夷各地區的青銅文化進行細致分析,進一步對青銅文化遺存的族屬進行分析,對學術界對西南夷地區古代民族及其歷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4、社會影響:本文在西南地區產生了較大影響,其主要觀點獲得西南地區包括考古學和上古史學者們的廣泛認同。

    (六)段渝《五尺道的開通及其相關問題》,《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13年第4期

    1、基本內容:(1)五尺道并非秦人開鑿;(2)五丁力士與五尺道;(3)五尺道是蜀通西南夷的重要通道;(4)五尺道是古蜀王國的官道。

    2、主要觀點:五尺道是古代四川盆地通往西南夷地區的重要交通線之一,同時也是古代中國西南與東南亞、南亞地區交流往還的重要線路。但是,關于五尺道的開通問題,學術界長期以來沒有進行過深入細致考察,多據成說以為是在戰國末或秦代由秦開鑿,這其實是對歷史文獻所記載的五尺道開通年代的誤解。仔細分析《史記》、《漢書》的有關記載并參證近年西南地區的考古資料,可以證明,五尺道是先秦古蜀王國與西南夷交往的要道之一,早在商代就已由古蜀王國的“五丁力士”開鑿,并不是始由秦在戰國末或秦代鑿通。

    3、學術價值:糾正了對五尺道開通時代的不正確說法,對中國西南交通線開鑿時代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4、社會影響:本文提出的主要觀點為古代交通史學者所廣泛接受。

    (七)段渝《先秦漢晉西南夷內涵及其時空演變》,《思想戰線》2013年第6期

    1、基本內容:(1)西南夷名稱的內涵;(2)西南夷地理內涵的演變;(3)從“西南夷”到“南中”的時空變化;(4)西南夷的時空構架。

    2、主要觀點:西南夷的民族和地理概念,在先秦秦漢時期有一個歷史的演變過程。先秦時期的西南夷,包括了巴蜀在內,稱巴蜀為南夷,而漢代西南夷的北界則向南推到了漢嘉郡、朱提郡和越巂郡一線。在蜀漢兩晉之間,只把戰國秦漢時期南夷的所在地域及其大部分民族作為南中之夷,而把戰國秦漢時期包括徙、筰都、冉駹、白馬等全部西夷以及南夷中的邛都納入蜀地范圍內,所謂“南中在昔蓋夷越之地”,其中的夷是指氐羌系的族類而言,越則是指濮越系的族類而言。西南夷早在商代中期已見稱于世,而東漢時期西南夷的空間范圍包括了今緬甸伊洛瓦底江上游地帶。

    3、學術價值:首次對先秦漢晉時期的西南夷內涵及其時空變化進行深入研究,對古代中國西南地區的歷史、地理和民族等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4、社會影響:人大復印資料《先秦秦漢史月刊》2014,1全文轉載;《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4,1-199K轉載。

    (八)段渝《古代中印交通與中國絲綢西傳》,《天府新論》2014年第1期

    1、基本內容:(1)蜀身毒道的開通;(2)古蜀絲綢與漢通西域前的南方絲綢之路

    2、主要觀點:歷史文獻記載的蜀身毒道,即今學術界通稱的南方絲綢之路,是史籍所載最早的中西交通線路。一系列史實表明,最早從中國進入印度地區從事商業活動的是蜀人,由蜀人商賈長途販運絲綢等蜀物到印度而引起了絲綢的傳播,由絲綢的傳播而引起了絲綢之路的開通,進而從一個重要方面溝通了中國與歐亞各古代文明的交流和互動。

    3、學術價值:本文運用豐富資料證實:最早從中國進入印度地區從事商業活動的是蜀人,由蜀人商賈長途販運絲綢等蜀物到印度而引起了絲綢的傳播,由絲綢的傳播而引起了絲綢之路的開通,進而從一個重要方面溝通了中國與歐亞各古代文明的交流和互動。

    4、社會影響:本文主要觀點為四川省委宣傳部和四川省社科院上報中共四川省委書記王東明的調研報告所采納,該報告得到王東明書記的重要批示。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成果情況。

    序號

    成果名稱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字數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1

    西南夷地區的主要族群及其地理位置

    段渝

    論文

    《巴蜀文化研究動態》2012年第2期

    1萬3

    千字

     

    2

    巴蜀文化及南方絲綢之路研究新進展、新趨勢

    段渝

    論文

    《巴蜀文化研究動態》2012年第3期

    1萬1

    千字

     

    3

    古代四川盆地偶像式構圖與情節式構圖藝術形式的來源

    段渝

    論文

    《巴蜀文化研究動態》2012年第4期

    1萬2

    千字

     

    4

    《西南夷與西南地區青銅文化》

    肖明華

    論文

    《四川文物》2012年第5期

    2萬1

    千字

     

    5

    《西南夷考釋》

    段渝

    論文

    《天府新論》2012年第5期

    1萬5

    千字

     

    6

    Origins of the Sea Shells and Ivories Found in Southwest China in the Pre-Qin Period

    段渝

    論文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European A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Achaeologists,2012年都柏林大學

    4萬字

    (英文)

     

    7

    《商代中國西南青銅劍的來源》

    段渝

    論文

    《巴蜀文化研究集刊》第七卷,巴蜀書社2012年

    1萬7

    千字

     

    8

    《商代中國黃金制品的南北系統》

    段渝

    論文

    《巴蜀文化研究集刊》第七卷,巴蜀書社2012年

    1萬4

    千字

     

    9

    《從三星堆遺址考古發現看南方絲綢之路的開通》

    邱登成

    論文

    《巴蜀文化研究集刊》第七卷,巴蜀書社2012年

    1萬字

     

    10

    《從絲路看屈辭外來文化的可能性》

    湯洪

    論文

    《巴蜀文化研究集刊》第七卷,巴蜀書社2012年

    1萬字

     

    11

    《蜀身毒道與南方絲綢之路》

    段渝

    論文

    《博物館學刊》第2輯,科學出版社,2013年

    1萬字

     

    12

    The Ancient Sichuan and the Civilization in Southeast Asia(《古代四川與東南亞文明》)

    段渝

    論文

    The First SEAMEO SPAF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utheast Asian Archaeology,Burapha University(東方大學,泰國),2013

    1萬6千字(英文)

     

    13

    《建設中國西南-印度國際文化走廊——以南方絲綢之路蜀身毒道為載體》

    段渝、

    鄒一清

    論文

    《和諧與發展:2013年“中國-印度經濟文化論壇”論文集》,2013年,成都

    1萬1

    千字

     

    14

    《巴、蜀、楚的文化關系》

    段渝

    論文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8月2日A05版

    7千字

     

    15

    《先秦秦漢蜀地南北交通線研究綜述》

    鄒一清

    論文

    《中國史研究動態》2013年4期

     

    1萬字

     

    16

    《論三星堆與南方絲綢之路青銅文化的關系》

    段渝、

    劉弘

    論文

    《巴蜀文化研究集刊》第八卷,四川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

    1萬3

    千字

     

    17

    巴蜀文化研究集刊第八卷

    段渝

    主編

    論文集

    四川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

    44萬5

    千字

     

    18

    《先秦漢晉西南夷內涵及其時空演變》

    段渝

    論文

    《思想戰線》2013年第6期

    1萬5

    千字

    人大復印資料《先秦秦漢史月刊》2014,1全文轉載;《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4,1-199K

    19

    《古代中印交通與中國絲綢西傳》

    段渝

    論文

    《天府新論》2014年第1期

     

    1萬3

    千字

     

    20

    The Southern Silk Rroad and the Anciet Traffic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南方絲綢之路與古代中西交通》

    段渝

    論文

    2014 Paris Conference of the World Cultural Forum(《2014年太湖文化論壇巴黎會議》),Paris,2014

    2萬1

    千字

     

     

    課題組供稿

    (責編:實習生、張文卓(實習生))
    任我爽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成人亚洲|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九色| 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 |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AV|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久久久一本精品99久久精品36| 99精品久久99久久久久久| 伊人久久精品亚洲午夜| 欧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999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久久综合久久自在自线精品自|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久人妻精品| 国产精品国产自线拍免费软件| 国产香蕉一区二区精品视频| 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奇米影视国产精品四色| 国产精品亚洲玖玖玖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精品| 免费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自在钱自| 99re热免费精品视频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乱码在线观看97| 亚洲视频精品在线| 久久久这里有精品999| 亚洲欧洲精品无码AV|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一区| 国产精品单位女同事在线| 国产91精品一区| 国产成人精品动图|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鸭子| 国产精品白丝喷水在线观看者相 | 久久无码专区国产精品| 国内精品九九久久精品| 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久久人妻| 中文字幕精品在线视频| 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软件| 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国产线视频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888蜜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