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課題研究正進入各子課題的成果交流和成果討論階段。到目前為止,課題研究主要經歷了五個階段,召開了五次全體會議(包括開題會議)。每次會議,首席專家都要將自己關于本課題獨立研究的論文4-5篇印發給全體成員,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課題討論。
2012年6月前,本課題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關于倫理形態的理念與理論,重點在以下三方面。一是關于倫理學理論的“形態觀”或“形態”理念,重點是突破以往關于倫理學研究的學派觀、流派觀的“倫理學叢林”,形成對于人的生命和生活、對于諸民族的倫理經驗和道德生活具有解釋力和表達力的“形態”理論。這是本課題最重要的創新點,代表性成果如《“倫理形態”論》(《哲學動態》2011.11)等;二是關于道德發展的中國經驗、中國問題和中國理論形態的研究,代表性成果如《道德發展的中國問題和中國理論形態》,(《天津社會科學》2011.5)等;三是關于中國倫理道德狀況的調查研究,形成兩大調查研究報告。
2012年以前課題研究的組織和中期成果的推介工作主要有兩項。
第一,召開“倫理學理論形態國際學術名家論壇”。為推進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重大項目研究,擴展重大項目研究的學術效應,2011年11月15至18日,課題組在東南大學舉辦“現代倫理形態國際名家論壇”系列活動,具體展開為課題研討、會議論壇、研究生學科前沿講座、全校人文素質大講堂等一系列活動。這是課題研究組織創新的一個探索,旨在擴大國家重大項目研究的學術效應,將課題研究與高層次學術活動和人才培養結合。活動將重大項目研究、重大學術活動、研究生學科前沿、本科生人文大講堂結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是一次成功的嘗試。該活動結束后,課題組以書面形式向全國規劃辦作了匯報,規劃辦在相關網頁作了報道和宣傳。
第二,課題研究的另一個重大活動,是2012年4月30日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辦由首席專家樊和平教授領銜完成的《中國倫理道德報告》、《中國大眾意識形態報告》成果發布和出版座談會。這是兩本共兩百多萬字的調研報告,經過五年多全國性大調查而完成。會后,《光明日報》向中央領導發了內參,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同志在成果內參上作重要批示,指出成果提供的信息十分重要,要引起高度重視,并要求中宣部進行研究。此后,中宣部辦公廳調撥數套相關成果進行研究。
2006年6月后,本課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方面。
第一,關于中西方倫理學理論形態的對話研究,主要表現為首席專家發表的一列長篇學術論文,如為應邀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年鑒》寫的四萬字的專文“倫理道德形態的精神哲學對話”;在《天津社會科學》發表的三萬字的論文“倫理,如何與我們同在?”等等。
第二,關于現代倫理學諸理論形態的具體研究,子課題已經出版了三本學術專著,如《偽善的道德形而上學形態研究》,《生態女性主義倫理形態研究》、《倫理理性化與現代生活方式》等,三本專著近百萬字。
第三,關于當前中國倫理道德狀況的第二次、第三次調查研究。兩次調查研究都在2013年進行。第二次與中國人民大學CGSS調查中心合作,在全國除新疆西藏以外的28個省市進行,在近六千個家庭進行入戶調查。第三次在江蘇由課題組獨立進行,在江蘇四市的一千三百個家庭進行入戶調查。由此建立了三個數據庫(包括第一次調查)。兩次調查的工程量非常大。
課題研究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效和成果,主要是:
1、已經建立了三個大型數據庫。第一個數據庫已經以《中國倫理道德報告》的專著出版(97萬字);第二個數據庫約60萬字;第三個數據庫約120萬字。第一個數據庫用道德哲學和社會學結合的方法建立,第二、三個數據庫嚴格按照社會學的方法建立,吸受了大量著名社會學家參加。這是關于當前中國倫理道德狀況最系統、最專業的數據庫。
2、在一系列重要國際會議和著名大學作報告,介紹課題研究成果。如2013年6月,應邀在北京大學向德國學者作關于我們的調查研究的專題報告;2014年4月應邀在北京大學國際哲學大會預備會議“學做人”會議上向國際哲學學會作關于“現代中國社會的倫理關系與道德生活”的報告;2014年5月,在全國人大原副委員長許嘉璐先生主持的“尼山國際論壇”上作“倫理,如何與我們同在”的發言。同時,在北京大學、中山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等,分別作報告,專題介紹我們調查研究的成果,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的主任楊河教授親自在北大主持了首席專家樊和平教授作的報告。
3、國際交流。2013年11月,在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哲學系、醫學倫理中心作專題報告,介紹課題研究的成果。德國基金會多次提議出資將課題組研究的成果翻譯成英文或德文,考慮到調研數據的敏感性和版權問題,此項目還在推進過程中。
課題調查研究的成果在十八大召開之后,應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哲學學部推薦,作為向有關領導發送的內參,后由教育部安排在《中國教育報》發表。近兩年,向全國規劃辦提交了三次成果要報。《倫理道德問題影響國家意識形態安全》,《“后倫理時代”來臨》(《道德與文明》雜志提交),《倫理,如何與我們同在》(《天津社會科學》雜志提交),可惜似乎都沒有被采用。
二、研究成果情況
代表性研究成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首席專家樊和平教授在《中國社會道學》發表的2篇論文。一是2013年第三期“《論語》倫理道德思想的精神哲學詮釋”,由《論語》探討倫理道德的精神哲學形態,或中國道德哲學形態。二是2014年第四期(正出版中)“中國社會價值共識的意識形態期待”,該文通過課題組三次調查、三大數據庫的海量數據中的共同信息,探討現代中國社會價值共識、建立核心價值觀的意識形態期待或倫理精神條件,將它概括為三大期待:期待一個倫理覺悟;期待一場“精神”洗禮;期待一種回歸優良民族傳統的“還家”的努力。
第二,關于當前中國倫理道德狀況的三大數據,以及在此基礎上的三系列分析報告。此調查研究橫貫整個課題研究,但持續了八年。三大數據庫三百多萬字,是最系統、最專業的關于當前中國倫理道德狀況的數據庫,這是課題組為中國學術和國家建設作出的重要貢獻之一。研究報告如在《哲學動態》2013年第7期發表的《當前我國倫理道德與大眾意識形態領域的“中國問題”及其互動態勢》,用調查研究的大量數據,描繪和呈現了“倫理道德問題——思想領袖與意識形態話語權問題——國家意識形態安全問題”的“問題軌跡”與演變規律,發表后引起重視和反響,應要求整理為向教育部提交的內參材料。
第三,其他一系列重要理論研究成果,如在上文總結中所介紹的三本專著,以及首席專家的一系列長篇學術論文。
第 第四,學科建設成果。課題研究及其所產生的社會影響產生了重大學科效益。以課題組為核心,由東南大學牽頭,協同江蘇省委宣傳部、北京大學、吉林大學、中山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等單位,成立了“公民道德與社會風尚2100協同創新中心”,并于2013年獲得江蘇省批準,為課題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經費,在此基礎上成立了“道德國情調查研究中心”。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成果情況。
序號 |
成果名稱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
字數 |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
1 |
中國倫理道德報告 |
樊和平等 |
著作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2012 |
97萬 |
教育部 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江蘇省第十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中央領導批示,網絡轉載超過140萬次 |
2 |
中國大眾意識形態報告 |
樊和平等 |
著作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2012 |
105萬 |
中央領導批示,網絡轉載超過140萬次 |
3 |
生態女性主義倫理形態研究 |
袁玲紅 |
著作 |
上海三聯書店2012 |
30萬 |
|
4 |
倫理理性化與現代生活方式——韋伯倫理思想研究 |
談際尊 |
著作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
32萬 |
|
5 |
偽善的道德形而上學形態 |
王 強 |
著作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
32萬 |
|
6 |
現代中國社會價值共識的意識形態期待 |
樊和平 |
論文 |
《中國社會科學》2014.4 |
2.6萬 |
|
7 |
《論語》倫理道德的精神哲學形態 |
樊和平 |
論文 |
《中國社會科學》2013.3 |
1.7萬 |
|
8 |
道德教育的“精神”形態與中國形態 |
樊和平 |
論文 |
《教育研究》2013.3 |
1.2萬 |
人大復印資料《倫理學》2013.6全文復印 |
9 |
倫理,“存在”嗎? |
樊和平 |
論文 |
《哲學動態》2014.6 |
1.4萬 |
|
10 |
當前中國倫理道德與大眾意識形態領域“中國問題”的演進軌跡與互動態勢 |
樊和平 |
論文 |
《哲學動態》2013.7 |
1.4萬 |
|
11 |
道德之“民”的誕生 |
樊和平 |
論文 |
《道德與文明》2014.1 |
1.3萬 |
|
12 |
“我們”的世界缺什么? |
樊和平 |
論文 |
《道德與文明》2012.6 |
2.0萬 |
人大復印資料《倫理學》2013.3全文復印 |
13 |
“后倫理時代”的來臨 |
樊和平 |
論文 |
《道德與文明》2013.5 |
1.6萬 |
|
14 |
倫理,如何與“我們”同在? |
樊和平 |
論文 |
《天津社會科學》2013.5 |
3.0萬 |
|
15 |
德福因果律的“理性”形態與“精神”形態
|
樊和平 |
論文 |
《學術月刊》2013.1 |
1.2萬 |
人大復印資料《倫理學》2013.4復印;《新華文摘》2013.10轉摘 |
16 |
“頂天立地”的學術追求
|
樊和平、夏冰 |
論文 |
《學術月刊》2013.1 |
1.1萬 |
《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3.2轉摘 |
17 |
韋伯“理想類型”與現代倫理形態 |
樊和平 |
論文 |
《社會科學戰線》2013.12 |
1.8萬 |
|
18 |
作為一種國家戰略的文化 |
樊和平 |
論文 |
《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3.4 |
0.8萬 |
《紅旗文摘》2013.10全文轉載 |
19 |
倫理之“公”及其存在形態 |
樊和平 |
論文 |
《倫理學研究》2013.5 |
1.8萬 |
|
20 |
儒家思想中的倫理與道德關系 |
樊和平 |
論文 |
《人民日報》2013.4.26第七版 |
0.3萬 |
|
21 |
全面小康,我們還缺什么? |
樊和平 |
論文 |
《群眾》 2012.3 |
0.5萬 |
|
22 |
倫理道德發展的“中國問題” |
樊和平、許敏 |
論文 |
中國教育報 2012.7.6第五版 |
0.4萬 |
《新華文摘》2012年第18期全文轉載 |
23 |
公眾最不滿意官員群體道德 |
樊和平 |
論文 |
《人民論壇》2012.8 |
0.2萬 |
|
24 |
境遇性、共在性與歷史性 |
高廣旭 |
論文 |
《江西社會科學》2013.1 |
0.8萬 |
|
25 |
生命意義的邏輯 |
高廣旭 |
論文 |
《長白學刊》2013.2 |
0.7萬 |
|
26 |
西方德性論道德哲學形態之辯 |
趙素錦 |
論文 |
《學習與實踐》2014.4 |
0.8萬 |
|
27 |
目的論視域下西方德性論道德哲學形態的嬗變 |
趙素錦 |
論文 |
《南昌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5 |
0.5萬 |
|
28 |
《中庸》之“誠”的道德哲學形態及其內在邏輯 |
趙素錦 |
論文 |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5 |
0.7萬 |
|
29 |
論偽善的道德形而上學邏輯及其演進 |
王 強 |
論文 |
《哲學研究》2013.8 |
0.8萬 |
|
30 |
倫理道德形態的精神哲學對話 |
樊和平 |
論文 |
《哲學年鑒》2014專文 |
4萬 |
|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