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①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本課題展開時間起于2011年元月,迄于2015年12月,為期五年,而于2010年12月27日立項,2011年元旦起正式進入研究進程,2012年6月通過中期檢查。課題組依循申報論證,嚴格遵照基金辦的相關要求,按部就班開展研究。2011年度至2012年6月,共發表相關論文19篇,其中一流刊物《歷史研究》和《哲學研究》各1篇,2012年下半年至2014年上半年,課題組成員及指導的研究生共發表相關論文55篇,其中《歷史研究》3篇,國際權威刊物Modern Asian Studies 1篇(詳見細目,絕大部分注明為課題階段性成果),約近90萬字;此外,正式出版專著、論文集共7部,逾300萬字(均詳見本表階段性成果欄)。目前課題研究正進入攻堅階段,各子課題擬就大體提綱,確定了基內容,明確了撰寫重點,基本內容按預期規劃,進度符合設計,經費使用合理,比例得當,研究情形正常。其中:
A.子課題之一:從尚武好勇到斥力崇文:江南地域文化的移易與轉型(先秦秦漢六朝時期),目前主要展開對孔子的南游與江南文化的關系、漢初的南方經略與江南文化的演進和孫吳的立國——軍功貴族與江南的社會關系等課題的研究,南朝經濟社會的變遷等。
B.子課題之二:從氣盡山空到國命所在:江南地域文化的底定(隋唐宋元時期),目前主要展開對江南地域文化的形成、隋唐文化的南朝化、江南地域文化與經濟的關系、江南地域在全國的經濟地位、南唐與吳越地域文化的特色和江南地域的對外文化交流、南唐吳越等國的文化影響等。
C.子課題之三:從賦甲天下到冠絕海內:江南地域文化的輝煌(明到清前期[1368-1840]),目前主要展開對江南興學重教與科舉之盛、江南學術思想的巨大成就、元明和明清之際江南士人的價值取向與行為方式的變遷、江南城鎮風貌、江南宗族的轉型等課題的研究,外來人口移出入前后變化及其影響等。
D.子課題之四:從豐亨豫大到半壁江山:江南地域文化的近代演變(清后期至民國),目前主要展開對時代變遷下江南地域的新思潮、近代江南生產方式的改變及其影響、近代江南移民流向與結構及其對江南社會經濟的影響、社會大變局下江南士紳的新動向等課題的研究等。
②調研及學術交流情況:
A.調研數據整理運用和文獻資料收集整理。課題組成員已在南京本地和北京、上海、蘇州、杭州、無錫、鎮江、常熟、太倉和日本京都等地的圖書文博部門搜集了大量地方文獻、檔案、文書契約、文集筆記和碑刻等材料(如日本各公藏機構有關明清江南的文書、南京博物院所藏的太湖廳檔案、蘇州市歷史博物館的部分文書等,江南地域范圍的碑刻資料等,均已掌握,或已整理部分,或有線索可循),不計實錄、正史、文志等材料,字數已近五百萬字。其中不少珍貴資料已撰寫成論文,如《從分立各契到總書一契——清代蘇州房產交易文契的書立》,《蘇意、蘇樣:明清蘇州領潮流》、《盛世叩閽:清前期執政理念脫節與政治法律錯位》、《被妖魔化的群體:清中期江南基層社會中的‘刁生劣監’》、《斌斌風雅——明后期徽州商人書畫收藏》和《清代中期上海成為航運業中心之原因探討》等重點論文,正式刊發。
B.舉辦學術會議。國際學術討論會。課題組依托南京大學,于2011年9月3日至5日在南京成功舉辦了規模適中的“江南地域文化的歷史演進”國際學術討論會。與會者有來自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的12名學者,中國臺灣和香港地區的7位學者,大陸的26位學者,赴會者多是江南歷史研究卓有成就的專家。與會者或利用了考古與民間文書等新材料;或開掘出文獻研究的新路徑,比如著手發掘養生類書籍的史學價值;或運用了新的史學方法與理念,如空間重構、知識考古、歷史記憶等;或通過對常見的傳世文獻作重新解讀,就一些老問題(如民眾運動問題)得出了新解。討論的內容涉及江南的政局演變、民族分布、社會變遷、都市文化、城市景觀、都城地位、水陸交通、學風嬗變、城鎮經濟、商品商貿、財富積累、鄉村沖突、文學藝術、人物交往、中外交流、文人風氣、信仰崇拜、讖緯妖術等諸多方面,極為豐富;所關注的時段,涵蓋了上起史前下至民國的各個主要歷史時期,而尤其集中于作為江南文化迅速轉型期的魏晉南北朝和江南文化得到蓬勃發展的元明清近代;所采取的視角,有從全國看江南,有立足江南說江南,有從域外看江南,從不同體量的空間,凸顯了江南文化的大傳統與小特點;所研究的江南人物與人群,有華譚、葉夢得、馮子振、倪瓚、張士誠、余治、蒯光典等個人,有宜興陳家、洞庭席家、南京士紳等家族,有移民、官僚、進士、學人、僧侶、慈善家、賈師、船商、娼妓、一般市民乃至造反或從叛的民眾,涉及廣泛,將江南人的共性與個性、一般與特殊,均展現了出來。會議論文集已由三聯書店正式出版。課題負責人破頭會。每兩個月左右一次,隨時討論交換課題看法和心得。
C.學術交流。課題組已邀請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中心鄒逸麟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晁福林教授、臺灣中研院人文社科中心劉石吉研究員、臺灣東吳大學和暨南大學榮譽教授徐泓、政治大學歷史系陳秀芬副教授、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陳支平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國學研究院沈衛榮教授和國際關系學院時殷弘教授、中山大學陳春聲教授、蘇州大學社會學院王衛平教授等專家前來南京大學作專題學術講座。課題組首席專家范金民曾在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臺灣政治大學、暨南大學、東吳大學、中研院史語所和人文社科研究中心、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蘇州大學社會學院、安徽師范大學社會學院、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以及中研院史語所等合辦的徽州研習營等作專題講座,范金民曾出席在北京召開的辛亥革命暨清史國際學術會;范金民、羅曉翔、陳蘊茜等出席了2011年至今在南京、上海、金華、杭州、常熟、余杭、昆山、蕪湖、黃山等地召開的有關江南社會文化、江南と日本、歷屆江南文化論壇、國家視野下的地方、江南對外文化交流、傳統文化與地方經濟發展等學術討論會;胡阿祥、張學鋒、成祖明等出席了在南京、上海、揚州、余杭等地召開的有關魏晉南北史、歷史地理、唐代中外交流和六朝家族墓地發掘等學術討論會;馬俊亞、陳蘊茜等出席了在北京、上海、蘇州等地召開的近代江蘇經濟、辛亥革命等學術討論會;范金民、夏維中、周群、童強等出席了在南京、溫州召開的明史國際學術會、江蘇地域文化和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等學術討論會;范金民、夏維中等出席了在臺北舉行的“型塑中國”工作坊;陳蘊茜出席了在香港召開的近代史討論會;馬俊亞出席了在河南大學召開的“中國近代農村問題的實務與理論”等一應研討會。
D.國際合作。課題組先后邀請日本京都大學文學部夫馬進教授(日本學士院獎和天皇恩賜獎獲得者)、大阪經濟法科大學伍躍教授、澳大利亞昆西蘭大學黎志剛教授、墨爾本大學歷史系安東籬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李焯然教授等到南京大學講學。范金民前往德國哥廷根大學出席“知識的遷移與交流”學術討論會,前往澳大利亞昆西蘭大學出席近代日常生活國際學術討論會;張學鋒前往日本東京大學出席“都城的空間與禮制”國際學術研討會及赴京都大學、九州大學和德島大學作學術交流;夏維中前往美國郡禮大學交流明清江南雕版印刷,前往韓國高麗大學史學系講學一學期。目前與日本京都大學、九州大學和德島大學,韓國高麗大學,德國哥廷根大學,美國郡禮大學,澳大利亞昆西蘭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圍繞江南社會文化、明清商業訴訟、中國與歐洲文化交流和明清以來日常生活等展開合作研究或交流。
③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A.開題論證會。于3月2日在南京大學舉行,課題組首席專家范金民教授和四個子課題專家以及課題承擔專家共12人參加(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周群教授因病請假、童強副教授因上課請假)。論證會邀請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中心鄒逸麟教授、蘇州大學社會學院王衛平教授、南京大學文學院周勛初教授、歷史系茅家琦教授和陳得芝教授參加。論證會上,各位專家坦誠地發表了各自的意見和提出了富有建設性的意見,從宗旨、目標,到內容、取徑、做法乃至書寫體例、成果形式都予以事先籌劃,貢獻出真知灼見,使課題組的視野更加開闊,對課題的目標更加明確,思路更加清晰,高標準完成項目的信心更足。
B.成果發布會。課題申請并無此項內容,故未曾舉行過專門的成果發布會,但在相應場合和地點如臺灣政治大學的“型塑中國”工作坊、江蘇省地域文化研究會成立大會,以及歷屆江南文化的國際研討會,相應專題的研習營場合,首席專家范金民均作過專題報告,介紹本課題和相應成果。
C.《工作簡報》報送情況等。2011年3月4日專門報送項目開題論證會簡報,10月以“賦稅甲天下,科第冠海內”一文(刊于《光明日報》2011年10月26日14版)作為工作簡報;2012年6月報送中期檢查表;數篇在《中國社會科學報》上發表的文章,也系階段性成果。
④下一步研究計劃與工作方案,研究工作的體會、思考與相關建議等:
A.下一步研究計劃與工作方案。攻堅克難,全面而深入研究相關課題定期(兩
個月左右)舉行課題學習班;繼續沉心撰寫并發表相關論文;繼續關注國內外學術動態,進一步密切學術交流,與“江南研究”同行進一步探討江南地域文化研究之道,較為密集地推出研究成果。
B.研究工作的體會與思考。在全社會尤其是江、浙、滬三省及日本、美國、
臺灣、香港等地日益重視江南研究的情形下,深感本課題立項的學術價值和現實參考價值,是以必須按照課題設想,高質量完成本項目,將課題終極成果熔鑄成精品,真正體現或代表國家水準。
C.相關建議。課題經費預算完全沒有通信電話郵費類開支,似不合理,建議考慮相關開支。
二、研究成果情況
①代表性成果簡介(基本內容、主要觀點、學術價值、社會影響等:
范金民的《伍躍:〈中國の捐納制度と社會〉》(《歷史研究》2011年第5期),雖是書評,但有關清代捐納與社會,江南范圍最為突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江南地域人文風貌,對此重要學術著作率先予以評介,反映了課題組在江南研究中的學術視野。書評發表后,江蘇人民出版社決定將原著列入“海外研究叢書”出版譯作。范金民的論文《清代前期上海的船業航商》(《明清史》2011年第6期全文轉載),深入探討了清代前期上海船商的籍貫、數量、內部層次及具體活動等,推進了相關研究;其論文《16-19世紀前期中日貿易商品結構的變化——以生絲、絲綢貿易為中心》(《明清史》2012年第4期全文轉載),站在世界貿易的高度,利用中、日文獻,對16-19世紀中日之間的生絲和絲綢貿易盛衰過程及其原由作了深入的探討;其與羅曉翔合作的論文《乾隆十三年蘇松聚眾阻糶案述論》(《新華文摘》2011第20期論點摘要),從群體性事件的處理角度探討清代前期蘇州暴發的米糧案,富有學術和現實意義;其長篇論文《列肆招牌,燦若云錦——蘇州工商繁榮的寫照》,全文4萬余字,對清代蘇州的工商店鋪、馳名老店、著名品牌作了全面細致的考述,豐實地反映了蘇州城市的工商繁榮景象,為研究江南商業文化作出了貢獻;其長文《從分立各契到總書一契——清代蘇州房產交易文契的書立》(《歷史研究》2014年第3期),深入探討了清代江南民間房產交易文書的書立的前后變化,富具開拓創新價值;其長文《蘇意、蘇樣:明清蘇州領潮流》(《明清史》2014年第10期轉載),對蘇州為中心的江南在明清時期在經濟社會特別是文化風尚引領全國乃至東亞地區的情形及其原因與影響作了全面總結探討。胡阿祥的論文《魏晉南北朝時期江蘇地域文化之分途異向演變述論》(2011年度江蘇省社科交流大會優秀成果一等獎,《魏晉南北朝隋唐史》2011年第6期全文轉載),對魏晉南北朝時期江蘇地域文化的轉向和分途作了重要論述。張學鋒的論文《“齊梁故里”研究中的史料學問題——兼論“晉陵武進縣之東城里”的地望》,從史料和史學方法的角度,通過縝密精深的論證,對“齊梁故里”的激烈爭論作出了學術判斷。馬俊亞的論文《被妖魔化的群體:清中期江南基層社會中的‘刁生劣監’》(《歷史研究》2012年第4期),對清中期生員的社會形象作了迥然不同于前人的解讀;其另一論文《簡析江南鄉村建設運動》,對民國時期江南的鄉村建設運動作了獨到的論述。夏維中執行主編的《中國地域文化通覽·江蘇卷》,對江蘇的地域文化作了全面論述,在江蘇地域文化的發展階段與特點等方面有諸多新的表述,為江南地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項目的進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上述論文和著作轉載和引用較高,已經引起了較大的學術反響,其社會影響當會日益擴大。
②階段性成果清單(見下頁表格)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成果情況。
序號 |
成果名稱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
字數(萬) |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
1 |
從分立各契到總書一契 ——清代蘇州房產交易文契的書立 |
范金民 |
論文 |
《歷史研究》2014年第3期 |
3 |
|
2 |
盛世叩閽:清前期的皇權政治與訴訟實踐 |
馬俊亞 |
論文 |
《歷史研究》2012年第4期 |
3 |
|
3 |
Sarcrifing local interest: water managemen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Huaibei social environment |
MA Junya |
論文 |
Modern Asian Studies, vol.47, no.5, 2013 |
3.5 |
|
4 |
詔策賢良文學制度背景下的“天人三策” |
成祖明 |
論文 |
《歷史研究》2012年第4期 |
1.5 |
|
5 |
明代嘉靖年間日本貢使的經營活動——以策彥周良《初渡集》、《再渡集》為中心的考察 |
范金民 |
論文 |
《中國經濟史研究》2012年第4期 |
1.5 |
|
6 |
“蘇樣”、“蘇意”:明清蘇州領潮流 |
范金民 |
論文 |
《南京大學學報》2013年第4期 |
3萬 |
《明清史》2014年第10期轉載 |
7 |
從《入明記》看明代嘉靖年間日本使者與浙江士人的交游活動 |
范金民 |
論文 |
《史林》2013年第3期 |
1.5 |
|
8 |
斌斌風雅——明后期徽州商人書畫收藏 |
范金民 |
論文 |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13年第1期 |
2.3 |
|
9 |
恐懼重構與威權再塑:淮北‘毛人水怪’歷史背景研究 |
馬俊亞 |
論文 |
《南京大學學報》2013年第6期 |
1.8 |
|
10 |
被妖魔化的群體:清中期江南基層社會中的‘刁生劣監’ |
馬俊亞 |
論文 |
《清華大學學報》2013年第6期. |
1.5 |
|
11 |
近代蘇魯地區的初夜權:社會分層與人格變異 |
馬俊亞 |
論文 |
《文史哲》2013年第1期 |
1.8 |
|
12 |
試論宜興亳村陳于泰的評價失真問題 |
汪莉、夏維中 |
論文 |
《南京大學學報》2013年第4期 |
1.5 |
|
13 |
似新實舊:20世紀前期的淮北鄉村女性婚姻生活 |
陳蕊 |
論文 |
《南京大學學報》2013年第6期 |
1.2 |
|
14 |
海瑞江南施政述論 |
范金民 |
論文 |
《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14年第3期 |
3 |
|
15 |
乾隆后期查辦戲劇違礙字句案述略 |
范金民 |
論文 |
《歷史檔案》2012第4期 |
1 |
《明清史》2013年第3期轉載 |
16 |
明代應天巡撫駐地考 |
范金民 |
論文 |
《江海學刊》2012年第4期 |
1.5 |
《歷史學文摘》2012年第4期摘要 |
17 |
晚明文士與《楞嚴經》 |
周群 |
論文 |
《江海學刊》2013年第6期 |
1.5 |
|
18 |
從《清儀閣所藏古器物文》看清中期江南民間金石收藏生活 |
姚旸 |
論文 |
《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14年第2期 |
1 |
|
19 |
試論明代中期建文故事的整合與傳播—以王佐《革除遺事》為中心 |
丁修真、夏維中 |
論文 |
《安徽史學》2012年第6期 |
1.2 |
|
20 |
從分家書看明清徽商培育子弟之道 |
范金民 |
論文 |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 2013年第1期 |
1.5 |
|
21 |
清代中期上海成為航運業中心之原因探討 |
范金民 |
論文 |
《安徽史學》2013年第1期 |
2 |
|
22 |
明末清初徽州書畫商人的經營活動 |
姚旸 范金民 |
論文 |
《安徽史學》2014年1期 |
3 |
|
23 |
從劉世延案看明末南京的治安管理與司法制度 |
羅曉翔 |
論文 |
《明清論叢》第12輯,2012年6月 |
2 |
|
24 |
清中前期八旗駐防新探——以檔案史料為中心 |
王剛 夏維中 |
論文 |
《江蘇社會科學》2014年第1期 |
1 |
|
25 |
林則徐治理劉河、白茆河述論 |
張暉、范金民 |
論文 |
《江蘇社會科學》2013年第4期 |
0.8 |
|
26 |
簡析江南鄉村建設運動 |
馬俊亞 |
論文 |
《天津社會科學》2012年第3期 |
0.7 |
|
27 |
南京雞鳴寺現存明碑《重修雞鳴禪寺記》探析 |
楊曉春 |
論文 |
《東南文化》2013年第5期 |
1 |
|
28 |
華夏正統與城市興衰:古都南京的歷史特質 |
胡阿祥 |
論文 |
《南京社會科學》2013年第12期 |
1.2 |
《地理》2014年第2期轉載 |
29 |
兩晉南朝廣陵高氏之興衰 |
周能俊、胡阿祥 |
論文 |
《揚州大學學報》2013年第2期 |
1 |
|
30 |
六朝政區研究中的若干問題 |
胡阿祥 |
論文 |
《南京社會科學》2012年第12期 |
1 |
|
31 |
明代南京的歷史地位和社會發展 |
范金民 |
論文 |
《南京社會科學》2012年第11期 |
1.2 |
|
32 |
足行萬里書萬卷——清代女作家王貞儀的游歷與社交生活 |
羅曉翔 |
論文 |
《江南社會歷史評論》第4期,2012年12月 |
1.4 |
|
33 |
伙伴還是害敵?從人虎關系看淮北江南生態環境變遷 |
馬俊亞 |
論文 |
《淮陰師院學報》2012年第4期 |
1.8 |
|
34 |
對伊懋可著作THE RETREAT OF THE ELPHANTS的淺見 |
李聿恒 |
論文 |
《淮陰師院學報》2012年第4期 |
1 |
|
35 |
墓志所見北朝的民族融合——以司馬金龍家族墓志為線索 |
張學鋒 |
論文 |
《許昌學院學報》2014年第3期 |
1 |
|
36 |
《明曇憘墓志》所見南朝境內的“青齊土民” |
陸帥、胡阿祥 |
論文 |
《東岳論叢》2014年第3期 |
1 |
|
37 |
江蘇省文化區的劃分及其與自然區、經濟區、行政區的關系 |
胡阿祥、姚樂 |
論文 |
《輿地、考古與史學新說——李孝聰教授榮休紀念論文集》,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編,中華書局,2012年 |
1.5 |
|
38 |
清代前期福建商人的沿海北艚貿易 |
范金民 |
論文 |
《閩臺文化研究》2013年第2期 |
3 |
|
39 |
唐僧清徹《金陵塔寺記》考略 |
楊曉春 |
論文 |
《曉莊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第5期 |
1.2 |
|
40 |
莫愁湖與南京徐氏考述——以“勝棋樓”傳說故事的編造為中心 |
胡簫白 |
論文 |
《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2年4期 |
1 |
|
41 |
南京淪陷前后的商業生態——以漁牧商場(1936~1939)為例 |
于靜 |
論文 |
《歷史教學》2013年第4期 |
0.8 |
|
42 |
民國中央和省府的“權”“利”博弈——以柏文蔚導淮計劃的夭折為例 |
陳蕊 |
論文 |
《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 |
1 |
|
43 |
雙重的摧殘:近代淮北女性婚姻困境的形成 |
陳蕊 |
論文 |
《史學月刊》2013年第12期 |
1 |
|
44 |
三部僧尼傳所見東晉南朝佛教傳播及分布 |
盛蕙 |
論文 |
《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3年第2期 |
1 |
|
45 |
漢代土墩墓分區和傳播淺識 |
劉興林 |
論文 |
《秦漢土墩墓考古發現與研究——秦漢土墩墓國際術研討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2013年12月 |
1.2 |
|
46 |
中國歷史研究的地域視野 |
胡阿祥 |
論文 |
《江南地域文化的歷史演進文集》,三聯書店,2013年5月 |
1.8 |
|
47 |
關于江蘇地域文化的幾點思考 |
夏維中、韓文寧、丁駿 |
論文 |
《江南地域文化的歷史演進文集》,三聯書店,2013年5月 |
1.7 |
|
48 |
千年圖,八百主:王齊翰《勘書圖》的流轉 |
范金民 |
論文 |
《江南地域文化的歷史演進文集》,三聯書店,2013年5月 |
1.6 |
|
49 |
城市空間重構與現代知識體系的生產——以清末民國南京為中心 |
陳蘊茜 |
論文 |
《江南地域文化的歷史演進文集》,三聯書店,2013年5月 |
2 |
|
50 |
由江南史前織機說到固定臺式織機的出現 |
劉興林 |
論文 |
《江南地域文化的歷史演進文集》,三聯書店,2013年5月 |
1 |
|
51 |
長江三角洲地區中等金融城市貨幣資本的積累及其融通功能 |
馬俊亞 |
論文 |
《江南地域文化的歷史演進文集》,三聯書店,2013年5月 |
2 |
|
52 |
明中后期南京士紳家族的社會形態 |
羅曉翔 |
論文 |
《江南地域文化的歷史演進文集》,三聯書店,2013年5月 |
1.5 |
|
53 |
六朝墓志書體及相關問題探析 |
朱智武 |
論文 |
《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4年第3期 |
1 |
|
54 |
淮北經濟史基本問題新論 |
馬俊亞 |
論文 |
臺灣會議論文集《綠色啟動》,臺北: |
2 |
|
55 |
清代前期江南書籍的日本銷場 |
范金民 |
論文 |
《印刷與市場國際會議論文集》,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9月 |
2.5 |
|
1 |
中國地域文化通覽·江蘇卷 |
夏維中執行副主編 |
著作 |
中華書局,2013年7月 |
56 |
|
2 |
江南地域文化的歷史演進文集
|
范金民、胡阿祥主被 |
論文集 |
三聯書店,2013年5月 |
62 |
|
3 |
賦稅甲天下——明清江南社會經濟探析 |
范金民 |
論文集 |
三聯書店,2013年1月 |
42 |
|
4 |
江南社會經濟史研究入門 |
范金民 |
著作 |
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8月 |
18.5 |
|
5 |
區域社會經濟與社會生態 |
馬俊亞 |
論文集 |
三聯書店,2013年1月 |
42 |
|
6 |
考古學視野下的江南紡織史研究 |
劉興林 |
論文集 |
廈門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 |
28 |
|
7 |
南京通史·清代卷 |
夏維中主編 |
著作 |
南京出版社,2014年2月 |
57萬 |
《南京史志》2014年第1期書評 |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