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外國考古學研究譯叢”中期檢查情況

    2015年07月10日14:37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1. 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課題計劃翻譯5部兼顧考古學科當代整體知識和重大專題的經典著作:科林·倫福儒、保羅·巴恩:《考古學:理論、方法與實踐》(2012年第6版);戈登·威利:《秘魯維魯河谷的史前聚落形態》;肯特·弗蘭納利:《圭拉那魁茲:墨西哥瓦哈卡的古代期覓食與早期農業》;埃爾曼·塞維斯:《國家與文明的起源》;希安·瓊斯:《族屬的考古:構建古今的身份》,內容涉及通識性教科書、聚落考古、農業起源、文明探源和民族身份考古。

    2013年1月,課題團隊組織專家在復旦大學召開項目開題研討會,計劃將在五年時間內,先后完成這五本著作的翻譯、審校,并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14年6月,叢書組建六人編委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劉慶柱任編委會主任,編委會成員包括: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副所長陳星燦研究員、美國斯坦福大學東亞系劉莉教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吳小紅教授、吉林大學邊疆考古中心陳勝前教授和復旦大學文博系陳淳教授。每本譯著在審校定稿后請各編委審閱。

    目前5部著作的翻譯進展情況如下:

    (1)《考古學:理論、方法與實踐》第六版:由陳淳承擔,已完成全部翻譯工作,該書計656頁,共16章,翻譯文字包括正文、框式專欄、插圖說明、專業術語和索引。譯者在2013年8月上海舉辦的世界考古學論壇上特地拜訪了原作者、英國劍橋大學考古學教授科林·倫福儒勛爵,請他為中譯本寫了新的作者自序。并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慶柱為叢書寫了總序,譯者本人寫了譯后記。譯稿已交上海古籍出版社審閱、校對,該書的版權已經由古籍出版社購得,因此目前進入編輯校對的出版準備程序。

    (2)《秘魯維魯河谷的史前聚落形態》:由謝銀玲負責,協同曹小燕、黃家豪、李雅淳等4外復旦大學博士研究生共同翻譯,已經完成13萬字譯文,約為翻譯總量的50%,預計2015年6月完成翻譯與統稿工作,交付總項目負責人陳淳審校。翻譯過程中,譯者制作專有名詞統一譯名表,完稿時將成為“附錄”作為讀者索引。

    (3)《圭拉那魁茲:墨西哥瓦哈卡的古代期覓食與早期農業》:由潘艷負責,已完成第一、二章的翻譯工作,計劃2017年底完成所有翻譯工作。與此同時,譯者已經陸續搜集過去20年與圭拉那魁茲遺址發掘相關的論文,以了解發掘背景資料和研究過程,使翻譯有更多可參考資料。該書涉及西葫蘆、葫蘆、豆類等多種植物早期栽培的內容,是農業起源研究領域里程碑式的工作,但在本書準備中和發表后,不斷有其它遺址新出土的材料問世,譯者收集了相關的研究論文與綜述性文章,希望能利用它們為本書中涉及的知識點做出比較完備的腳注。最后,譯者調研本書作者肯特·弗蘭納利關于農業起源的全部文論,希望通過它們充分理解作者理論思考的脈絡。

    (4)《國家與文明起源》:由龔辛負責,協同郭露莎共同翻譯,已完成第一章(政府的起源)、第二章第一節(祖魯王國的興起)以及第二節(烏干達安科萊國的起源)的翻譯。預計2014年底完成所有翻譯,由龔辛統稿后,提交陳淳教授進審校。

    (5)《族屬的考古:構建古今的身份》:由沈辛成負責,全書共計180頁,預計8月底完成翻譯稿,交由陳淳教授校稿。

    2. 調查研究與學術交流情況

    文獻調研方面,一是購買原版書籍并精讀全文,搜集相關的研究文獻,增加對原著研究背景的了解。二是搜集各類工具書,包括人名辭典(英語、意大利語、葡萄牙語、德語、法語等)、地名辭典、生物學詞典、考古學詞典,便于統一地名、人名、考古學術語。

    學術交流方面,課題組2013年1月召開開題研討會,部署了項目開展的方法與進度,并在聽取與會專家的意見并結合工作實際,重新設置子課題。分別由陳淳、謝銀玲、潘艷、龔辛、沈辛成負責5部外國考古學經典著作的翻譯工作,最后由陳淳擔任最后的審校工作。2014年6月組織課題組成員與古籍出版社代表召開中期報告會,及時交流翻譯過程中的問題,控制進度與質量,并對翻譯的體例與工作流程進行了統一和調整。

    課題組在2013年夏舉行了一次中國文明的西部之旅,從銀川出發到敦煌,考察中華文明核心地帶與周邊的互動,對深入了解社會演化的考古學研究和文明與國家起源理論獲得比較實際的體會。課題組成員還組織了一次對江蘇無錫鴻山遺址博物館和蘇州東山三山島舊石器時代遺址的考察活動。后一遺址是由課題組負責人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下,與南京博物院合作,于1985年發現并進行發掘和研究的,因此在近三十年后帶領課題組的考古學后輩重溫考古歷程,體會野外工作的經過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3. 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1)2013年初,發布《外國考古學研究譯叢》開題研討會簡報,《中國文物報》2013年1月9日頭版刊發開題報告會的新聞報道;2013年1月24日《社會科學報》第4版刊發《確立自己的考古學理論體系》,報道了此次開題會。

    (2)《文匯報-文匯學人》2013年8月29日第九版整版刊登了文匯報記者采訪陳淳的報道《考古學更是了解過去普通人生活的窗口》,其中專門涉及本課題的工作。

    (3)為介紹和宣傳《考古學:理論、方法與實踐》(第六版)的翻譯成果,擴大影響,陳淳教授已撰寫了兩篇論文,一篇題為“談考古學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研究——《考古學:理論、方法與實踐》中文第二版譯后記”在《南方文物》2014年(6月下旬出版)第2期刊出,另一篇題為“考古研究的問題導向與闡釋——《考古學:理論、方法與實踐》中文第二版讀后感”將在年內出版的復旦大學文博系編《文化遺產研究集刊7》上刊登。在譯著正式出版后,譯者還將在《中國文物報》上發表新書推介或書評。

    4.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1)地名、人名的問題

    有的地名是以西班牙語拼寫的,特別是一些小地名,在現有公開發行的地名譯名辭典中查詢不到,譯者將一方面參考辭典中相近地名的中文譯名,另一方面請北美的考古同行指點發音,結合兩者確定譯名。

    (2)考古學專有名詞的問題

    西方考古學史中逐漸成型的固有學術名詞和概念,有些從未被翻成中文,有些現存譯名不統一。比如,中美洲印第安文化中叫做Chavin的藝術風格有譯成“查文”的,也有譯成“夏文”的。而且大多數在當地語境中使用的特殊名詞很難用其它語言詮釋,首先需要根據當地語言音譯,然后根據作者提供的英文解釋盡可能貼近原意的為其提供中文注解。對于目前在中文中沒有譯名或者有多種譯名的名詞,譯者會整理一張列表,與叢書其他譯者商榷統一。

    (3)動植物學名與俗名的問題

    翻譯動植物學名可以借助工具書中的標準譯名,較有難度的是把俗名與學名統一起來。比如gourd和squash在北美口語中都是指南瓜屬的一大類瓜果,但是在書中作者講到的gourd其實是bottle gourd,也就是葫蘆,如此這兩者就不是一屬的了,不應混為一談,譯者在翻譯中需要通過揣摩上下文的語境來把握這些動植物俗名真正指代的對象。

    (4)文字表達統一的問題

    譯者當中有的來自香港、臺灣等華語區,在中文的用字遣詞上有地區差異,即便均是大陸地區,也會因彼此的學識背景、表達方式等不同而導致翻譯的文風不同,子課題負責人應當注重各譯者之間的交流,并且在統稿環節上控制表述習慣的統一。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進展情況。

    二、研究成果情況

    任思蘊,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采訪:考古學更是了解過去普通人生活的窗口!段膮R報》(文匯學人),2013年8月29日第九版。

    本采訪報道借助國家社科重大項目的啟動,通過采訪和對話形式介紹了翻譯和介紹外國考古學研究成果的意義所在。中國考古學是一門西學東漸的學科,但是自引入中國以后,長期以來以專門發掘和研究本土的材料為主,而且方法上比較落后,仍然采用20世紀上半葉國外流行的方法。因此急需在當下學術全球化的浪潮中急起直追,趕上世界先進水平。訪談涉及的主要問題包括:考古學與前沿學科的彌合、要注意全方位的信息提煉、考古學不但要復原歷史,還要為社會未來的發展做出貢獻。

    陳淳,談考古學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研究——《考古學:理論、方法與實踐》中文第二版譯后記。《南方文物》2014年第2期。

    文章以英文版作者科林·倫福儒教授的中文版作者自序針對中國考古學研究提出的期望和感言為題,深入探討考古研究中被中國學界忽略的一般性問題和特殊性問題。中國考古學強調本土的特殊性研究和自己習用的方法,缺乏世界性和考古學社會發展規律性研究的視角,包括理論方法的借鑒和自己成果對世界考古學的意義和貢獻,并對缺乏一般性視角而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剖析,進而強調了《考古學:理論、方法與實踐》第六版內容和世界性視角對中國學界的啟迪。

    陳淳,考古研究的問題導向與闡釋——《考古學:理論、方法與實踐》中文第二版讀后感!段幕z產研究集刊》第7輯,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年。

    本論文以《考古學:理論、方法與實踐》教材的編排為契機,探討了中國考古學研究所缺乏的問題意識和理論闡釋。中國考古學目前的操作方式受上世紀傅斯年治學理念和西方博厄斯歷史特殊論的影響很大,這就是重材料,輕理論,強調用材料說話,這使得大部分研究都是以公布材料為目的,在重建人類歷史細節上建樹較少。文章強調科學研究不是以材料、而是以問題為出發點,如果沒有問題,收集的材料(證據)也沒有多大用處,如果不解決問題,研究結果也不能為我們了解過去提供新的認識。而且,讓材料自己說話的理由也早已站不住腳。如果考古學家不是像偵探一樣從考古材料中去探究歷史的意義,無言的考古材料并不會告訴我們歷史真相。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成果情況。

    序號

    成果名稱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字數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1

    談考古學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研究——《考古學:理論、方法與實踐》中文第二版譯后記

    陳淳

    論文

    《南方文物》

    7千

    2014年(6月下旬出版)第2期刊出,

    2

    考古研究的問題導向與闡釋——《考古學:理論、方法與實踐》中文第二版讀后感

    陳淳

    論文

    《文化遺產研究集刊7》

    1萬

    2014年12月

    3

    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采訪:考古學更是了解過去普通人生活的窗口。

    任思蘊

    采訪

    報道

    《文匯報》(文匯學人)

    6千

    2013年8月29日

    課題組供稿

    (責編:實習生、張文卓(實習生))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无毒不卡| 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 热RE99久久精品国产66热| 久久机热re这里只有精品15| 四虎影视精品永久免费| 国产成人午夜精品免费视频|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久久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久福利| 麻豆国产精品有码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精品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久| 2021国产成人午夜精品|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综合|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艾草网美妙 | 国产在线无码精品电影网|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福利漫画| 久久国产乱子免费精品| 亚洲愉拍99热成人精品热久久| 国产精品igao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电影|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成人| 国产精品素人搭讪在线播放 | 国产精品一久久香蕉产线看| 久久99精品视香蕉蕉| 久久亚洲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 99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区精品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播放 | 日韩精品无码人妻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精品一区|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动漫| 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网影视| 婷婷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亚洲AV第一页国产精品| 久久国产精品视频一区| 久久er这里只有精品|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精品| 久久九九国产精品怡红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