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區是先秦時期中國城市的主要分布區域,在研究先秦城市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通過對此區域城市防御文化進行深入探討,不僅能夠在系統研究先秦城市歷史方面有所突破,而且將有助于解決中國古代文明起源與形成這一重大學術問題。日前,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張國碩著 《中原先秦城市防御文化研究》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該書為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成果)。該書依據大量的考古材料和文獻材料,運用多學科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在深入探討先秦城市數量、屬性以及發展階段的基礎上,對這個時期中原城市的防御設施種類及建造技術、防御體系的構建與演變、防御文化模式、中原與周邊城市防御文化比較、防御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等課題,進行全面、深入研究。作者認為,應該用聯系和宏觀的眼光看待先秦城市的軍事防御狀況,不能把有無堅固城垣作為城市防御功能強弱的唯一衡量標準,也不能把研究視野僅僅局限于某一城市本身,同期周邊城市、軍事重鎮、大型自然屏障等也應納入城市防御體系的范疇,這些周邊防御設施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不亞于大型城垣本身。中原先秦城市防御設施可分為城垣、城垣附屬設施、護城壕與壕溝、自然屏障等四大類。該書有三個突出特點:一是首次在學界提出“城市防御文化”概念,選題相對新穎、獨特。二是以中原地區為立足點,以城市防御文化為研究對象,又與先秦城市考古的諸多焦點問題緊密連接,兼顧周邊地區城市防御文化比較研究,密切關注考古新發現和學術新動態,注重多學科交叉,視野開闊,論證較為充分。三是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專業性、系統性和創新性。書中有關中原先秦城市發展三階段的劃分、中原先秦都城防御體系的論述、夏商時期城郭布局的論證、對中原與周邊地區先秦城市防御文化異同的比較研究等等,具有一定的創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