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題會活動基本情況
開題會時間 |
2014年12月19~20日 |
|
開題會地點 |
廣西民族大學國際交流處會議室 |
|
開題會主持人 |
王柏中 |
|
參與人員 |
課題組成員 |
魯剛、馬永清、谷禾、李斌、阮惠風、孫春日、全信子,高承龍、方美花、艾買提、馮瑞、阿布都哈德、呂俊彪、覃美娟、郝國強、羅柳寧、雷韻、羅家珩、楊靜、王麗萍、于玉慧、王子豐、陸賞銘 |
其他人員 |
吳盡昭、徐高潮、李遠遠、梁桂娥、鄭維寬、李強珍、 吳英、 黃蘭紅、高崧耀;廣西民族大學相關學院負責人,以及部分外校代表 |
|
評議專家 |
馬大正、馬曼麗、王文光、吳楚克、迪木拉提·奧邁爾、樸今海 |
二、開題會報告要點
1. 研究內容及方法
研究的總體思路 |
本課題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歷史文獻研究、民族學田野調查、社會學統計量化分析研究為主,“薄古厚今”,并遵循“先掌握歷史文獻資料,后開展田野調查個案積累,再深化和建構理論概念;先總體設計,后分項構建,再系統整合;實證研究與理論研究交織”的總體路徑。 課題的核心內容是“邊民的離散與回歸”,其中“邊民”是核心對象,“離散與回歸”是核心理論主線。整個課題的研究思路必須圍繞這兩個核心展開。而研究的落腳點是為國家服務,因此必須提出應對問題的思考,總結歷史的經驗和教訓。
|
主要解決的問題 |
本課題關鍵性問題有以下三點: 一在理論探討方面,本課題力圖通過中國邊疆地區的邊民離散和回歸現象,進一步探討“離散”概念的學術內涵,以豐富該領域的研究成果,并試圖以人類學視角建構“回歸”概念,以豐富民族學人類學理論。這兩個概念理解得好壞、是否到位,關系到研究成果的質量問題,非常關鍵。 二在資料收集方面,本課題試圖通過梳理已有文獻,以及民族學人類學實地田野調查,全面系統深入收集、整理中國邊疆地區邊民“離散”和“回歸”的歷史和現實資料,并進行歸納分類。這項基礎性工作是否深入全面,同樣關系到課題的成敗,因此非常關鍵。 三在服務社會方面,本課題涉及的西南、西北、東北邊疆地區邊民“離散”與“回歸”問題十分普遍,特別是目前西南邊疆出現的“回歸”現象,帶來了許多棘手的問題。如何面對現實,深入調研,提出具有學理性的建設性意見和建議,供國家和地方政府部門參考,這是本課題的最重要落腳點之一。
|
研究提綱 |
總課題研究綱要如下: 緒論(離散與回歸的相關理論問題,以及本課題的研究重點、難點、理論、方法等) 第一章 中國與周邊國家邊境地區歷史上出現的邊民離散 第一節 西南邊境地區的邊民離散 一、瑤族的跨國離散 二、苗族的跨國離散 三、其他民族的跨國離散 第二節 西北邊境地區的邊民離散 一、維吾爾族的跨國離散 二、哈薩克族的跨國離散 三、蒙古族的跨國離散 四、其他民族的跨國離散 第三節 東北邊境地區的邊民離散 一、朝鮮族的跨國離散 二、其他民族的跨國離散 第二章 當代中國與周邊國家邊境地區的邊民離散 第一節 新中國建立初期的邊民離散 一、西南邊境地區的邊民離散 二、西北邊境地區的邊民離散 第二節 各種政治運動和自然災害時期的邊民離散 一、土地改革時期 二、人民公社時期 三、文化大革命時期 第三節 國際政治影響下的邊民離散 一、中蘇邊界地區 二、中印邊界地區 三、中越邊界地區 第三章 當代中國與周邊國家邊境地區的邊民回歸 第一節 改革開放與邊民回歸 第二節 廣西邊境地區的邊民回歸 第三節 云南邊境地區的邊民回歸 第四節 西藏邊境地區的邊民回歸 第五節 其他邊境地區的邊民回歸 第四章 當代中國與周邊國家邊境地區邊民離散與回歸的原因 第一節 歷史淵源 第二節 邊界劃分 第三節 自然災害 第四節 政治運動 第五節 國際關系 第六節 經濟發展 第五章 邊民離散與回歸帶來的相關問題 第一節 國籍問題 第二節 安置問題 第三節 遣返問題 第四節 社會問題 第五節 法律問題 第六章 當代中國如何應對邊民的離散與回歸 第一節 妥善處理歷史遺留的邊民離散問題 第二節 積極應對邊民回歸出現的各種問題 第三節 不斷完善法律法規 一、 應對“離散”的政策和措施 二、 應對“回歸”的政策和措施 第四節 經驗與教訓
|
擬采用的 主要研究方法 |
以歷史學的文獻資料為基礎,以人類學的田野調查為手段,以社會學的統計量化為依據,將歷史與現實、文獻與田野有機結合,進行全面深入系統的研究。
|
2. 課題組成員任務分工
姓名 |
承擔的主要任務 |
成果形式 |
周建新 |
《離散與回歸——中國邊疆地區邊民遷移的歷史人類學研究》(總項目負責人) |
《離散與回歸——中國邊疆地區邊民遷移的歷史人類學研究》(專著) |
魯剛 |
《離散與回歸——中國邊疆地區邊民遷移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西南邊疆卷)子課題組負責人 |
《離散與回歸——中國邊疆地區邊民遷移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西南邊疆卷) |
阮喜風 |
參與《離散與回歸——中國邊疆地區邊民遷移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西南邊疆卷)工作 |
《離散與回歸——中國邊疆地區邊民遷移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西南邊疆卷) |
馬永清 |
參與《離散與回歸——中國邊疆地區邊民遷移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西南邊疆卷)工作 |
《離散與回歸——中國邊疆地區邊民遷移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西南邊疆卷) |
谷禾 |
參與《離散與回歸——中國邊疆地區邊民遷移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西南邊疆卷)工作 |
《離散與回歸——中國邊疆地區邊民遷移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西南邊疆卷) |
李斌 |
參與《離散與回歸——中國邊疆地區邊民遷移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西南邊疆卷)工作 |
《離散與回歸——中國邊疆地區邊民遷移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西南邊疆卷) |
孫春日
|
《離散與回歸——中國邊疆地區邊民遷移的歷史人類學研究》(東北邊疆卷)子課題組負責人 |
《離散與回歸——中國邊疆地區邊民遷移的歷史人類學研究》(東北邊疆卷) |
全信子 |
參與《離散與回歸——中國邊疆地區邊民遷移的歷史人類學研究》(東北邊疆卷)工作 |
《離散與回歸——中國邊疆地區邊民遷移的歷史人類學研究》(東北邊疆卷) |
高承龍 |
參與《離散與回歸——中國邊疆地區邊民遷移的歷史人類學研究》(東北邊疆卷)工作 |
《離散與回歸——中國邊疆地區邊民遷移的歷史人類學研究》(東北邊疆卷) |
方美花 |
參與《離散與回歸——中國邊疆地區邊民遷移的歷史人類學研究》(東北邊疆卷)工作 |
《離散與回歸——中國邊疆地區邊民遷移的歷史人類學研究》(東北邊疆卷) |
艾買提 |
《離散與回歸——中國邊疆地區邊民遷移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西北邊疆卷)子課題組負責人 |
《離散與回歸——中國邊疆地區邊民遷移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西北邊疆卷) |
馮瑞
|
參與《離散與回歸——中國邊疆地區邊民遷移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西北邊疆卷)工作 |
《離散與回歸——中國邊疆地區邊民遷移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西北邊疆卷) |
阿布都哈德 |
參與《離散與回歸——中國邊疆地區邊民遷移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西北邊疆卷)工作 |
《離散與回歸——中國邊疆地區邊民遷移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西北邊疆卷) |
呂俊彪 |
《離散與回歸——中國邊疆地區邊民遷移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西南邊疆卷)子課題組負責人 |
《離散與回歸——中國邊疆地區邊民遷移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西南邊疆卷) 《中國邊疆地區的邊民離散與回歸文獻檔案資料匯編》 |
覃美娟 |
參與總項目及資料卷工作 |
《離散與回歸——中國邊疆地區邊民遷移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西南邊疆卷) 《中國邊疆地區的邊民離散與回歸文獻檔案資料匯編》 |
郝國強 |
參與總項目及資料卷工作 |
《離散與回歸——中國邊疆地區邊民遷移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西南邊疆卷) 《中國邊疆地區的邊民離散與回歸文獻檔案資料匯編》 |
羅柳寧 |
參與總項目及西南卷工作 |
《離散與回歸——中國邊疆地區邊民遷移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西南邊疆卷) 《中國邊疆地區的邊民離散與回歸文獻檔案資料匯編》 |
雷韻 |
參與總項目及西南卷工作 |
《離散與回歸——中國邊疆地區邊民遷移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西南邊疆卷) 《中國邊疆地區的邊民離散與回歸文獻檔案資料匯編》 |
羅家珩 |
參與總項目及西南卷工作 |
《離散與回歸——中國邊疆地區邊民遷移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西南邊疆卷) 《中國邊疆地區的邊民離散與回歸文獻檔案資料匯編》 |
楊靜 |
參與總項目及資料卷工作 |
《離散與回歸——中國邊疆地區邊民遷移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西南邊疆卷) 《中國邊疆地區的邊民離散與回歸文獻檔案資料匯編》 |
王麗萍 |
參與總項目及資料卷工作 |
《離散與回歸——中國邊疆地區邊民遷移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西南邊疆卷) 《中國邊疆地區的邊民離散與回歸文獻檔案資料匯編》 |
于玉慧 |
參與總項目及資料卷工作 |
《離散與回歸——中國邊疆地區邊民遷移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西南邊疆卷) 《中國邊疆地區的邊民離散與回歸文獻檔案資料匯編》 |
王子豐 |
參與總項目及西南卷工作 |
《離散與回歸——中國邊疆地區邊民遷移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西南邊疆卷) 《中國邊疆地區的邊民離散與回歸文獻檔案資料匯編》 |
陸賞銘 |
參與總項目及西南卷工作 |
《離散與回歸——中國邊疆地區邊民遷移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西南邊疆卷) 《中國邊疆地區的邊民離散與回歸文獻檔案資料匯編》 |
3. 項目進度
時間 |
階段目標 |
階段性成果及發表時間 |
2015年1 月- 2015年12 月 |
總課題和各子課題團隊調研考察及收集資料。 |
完成第一次大面積田野調查 |
2016年1 月- 2016年12月 |
總課題和各子課題團隊分別發表階段性成果系列論文若干篇;完成資料匯編初稿。 |
發表階段性成果系列論文若干篇 |
2017年1 月- 2017年9 月 |
完成總課題和各子項目著作初稿,發表階段性成果系列論文若干篇。 |
發表階段性成果系列論文若干篇 |
2017年10月- 2018年9月 |
總課題負責人主筆完成專著《離散與回歸》,四個子課題負責人主筆完成三本專著,并向總課題負責人提交成果定稿。同時,廣西民族大學團隊完成文獻檔案資料匯編1冊。 |
完成叢書一套5冊 |
最終成果形式 及完成時間 |
最終成果《離散與回歸》一套叢書共5冊 (1)專著4冊 一卷總體性研究專著,包含理論方法探索; 三卷資料性研究專著 離散與回歸——中國邊疆地區邊民遷移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西南邊疆卷) 離散與回歸——中國邊疆地區邊民遷移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西北邊疆卷) 離散與回歸——中國邊疆地區邊民遷移的歷史人類學研究(東北邊疆卷) 每冊25萬字左右,四冊同時推出,總字數120萬字左右。2018年9月前完成,交出版社公開出版。 (2)資料集1冊 《中國邊疆地區邊民離散與回歸文獻檔案資料匯編》 |
4. 經費使用情況
總經費:_ 80 萬 |
||
使用時間 |
用途 |
金額 |
2014年12月—2018年9月 |
1.查閱、復制邊疆地區地方文獻、檔案等費用; 2.購買課題相關資料、書籍等費用; 3.購買周邊國家文獻、資料等費用。 |
3萬元 |
2014年12月—2018年9月 |
1.邊境村落社會精英訪談誤工費; 2.邊境村落問卷調查誤工費; 3.邊境村落離散人員訪談誤工費; 4.邊境村落回歸人員訪談誤工費。 |
4萬元 |
2014年12月—2018年9月 |
總體安排1次集體調研,再根據實際情況安排補充調研;本項目參與人員共24人,5個任務小組;主要目的地為邊境地區村落;每個小組集體調研天數10天左右、交通費實報實銷、住宿費330元/人天、差旅費180元/人天。5個小組調研經費小計約15萬元。另安排學術交流10人次約5萬元。 |
20萬元 |
2014年12月—2018年9月 |
開題報告會,中期檢查會,成果驗收鑒定會邀請專家及部分課題組成員交通費、住宿、會議資料費、工作餐等經費。 |
15萬元 |
2014年12月—2018年9月 |
課題組成員前往周邊陸路接壤國家調研,收集資料所需交通費、住宿費、差旅費。 |
20萬元 |
2014年12月—2018年9月 |
用于購置設備,如電腦、照相機、移動硬盤等。 |
5萬元 |
2014年12月—2018年9月 |
專家咨詢費(調研期間專家咨詢費;開題報告會專家審議費;中期檢查專家審議費;成果驗收鑒定費。 |
4萬元 |
2014年12月—2018年9月 |
碩士、博士研究生參與課題研究、服務工作勞務補助費;社會人員參與、協助課題研究調研、服務工作勞務補助費。 |
4萬元 |
2014年12月—2018年9月 |
項目任務書打印費、調查問卷打印費、成果打印費;階段性成果發表版本費。 |
1.5萬元 |
2014年12月—2018年9月 |
用于項目的管理費。 |
0.5萬元 |
2014年12月—2018年9月 |
各種耗材、辦公用品以及影視資料等費用。 |
3萬元 |
三、專家評議要點
專家姓名 |
提出的主要意見 |
課題組采納情況 |
馬大正 |
第一,重視歷史上的邊民離散與回歸,主要包括了乾隆年間土爾扈特的回歸、東北朝鮮族的遷徙以及俄羅斯族的遷移;第二,課題寫作提綱的部分章節建議調整;第三,課題研究對象“邊民”中的漢族成分是否存在離散與回歸的現象,是否要對其進行探討,對內蒙古自治區的邊民情況研究應該納入總體寫作框架之內。 |
課題組認真梳理了當前課題研究面臨的難點問題,采納了專家針對研究對象“邊民”中的漢族成分是否存在離散與回歸的現象,是否要對其進行探討等建議。 |
馬曼麗 |
針對“離散邊民”概念的具體界定、我國邊疆地區的范圍、精英離散與大眾遷徙的現狀以及“回歸”的界定等方面提出了建議,認為本課題應強調比較研究,適當拓寬研究對象“邊民回歸”的概念范圍,進一步體現對我國陸路邊疆地區邊民的人文關懷。最后,她對本課題最終成果順利出版可能存在的一些問題表示了擔憂。 |
對“離散邊民”概念的具體界定、我國邊疆地區的范圍、精英離散與大眾遷徙的現狀以及“回歸”的界定等方面的建議被課題組采納。 |
王文光 |
建議本課題核心內容中的“離散與回歸”有四個基本要素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關注和把握的,即第一,無論是離散還是回歸,都是具體指一個群體;第二,無論是離散還是回歸,都要有一個祖籍地;第三,這個群體無論是離散還是回歸,都帶有自己共同的歷史記憶;第四,這個群體無論是離散還是回歸都要具有文化傳統。同時,他指出了邊民離散與回歸的方向性值得進一步關注,要充分細化“離散”和“回歸”的概念,研究的過程中要明確具體的調查點。 |
針對本課題核心內容中的“離散與回歸”在今后的研究中要關注的四點建議課題組予以采納。 |
吳楚克 |
建議:第一,應劃定邊民“離散”與“回歸”的具體范圍和地點;第二,本課題的研究應對邊民“離散”與“回歸”的主要動因進行探討和分析;第三,本課題的子課題與總課題對相關概念要保持一致,子課題的研究進度可快于或同步于總課題,并輔助總課題的順利進行。 |
針對邊民“離散”與“回歸”具體范圍和地點的界定和本課題的研究應對邊民“離散”與“回歸”的主要動因進行探討和分析的建議,課題組予以采納。 |
地木拉提﹒奧邁爾 |
建議關于邊民的離散與回歸的概念和形式需要形成統一的認識,對于邊民離散與回歸的動因要結合調查地點的實際情況進行深入的探討和分析。 |
針對關于邊民的離散與回歸的概念和形式需達成共識以及對于邊民離散與回歸的動因要結合調查地點的實際情況進行深入探討和分析的建議,課題組予以采納。 |
樸今海 |
建議課題組需要根據不同調查地點的實際情況達成共識。同時,不同時期對于邊民“離散”與“回歸”的概念界定也應進一步商榷。 |
針對課題組需要根據不同調查地點的實際情況達成共識等建議,課題組予以采納。 |
魯剛 |
指出課題組對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問題把握準確,研究切入點選擇適當,研究目標清晰且緊貼主題。他就課題研究的相關問題建議,第一,課題寫作提綱的部分章節和標題建議適當調整;第二,要明確課題的核心內容“邊民”、“離散”和“回歸”的概念界定;第三,“邊民”所指具體范圍與類型的界定;第四,關于本課題研究的文獻資料有必要進行編寫,以完善相關學科的資料貯備。 |
針對要明確課題的核心內容“邊民”、“離散”和“回歸”的概念界定、“邊民”所指具體范圍與類型的界定以及關于本課題研究的文獻資料有必要進行編寫等建議,課題組予以采納。 |
孫春日 |
提出在課題研究過程中,需要對中朝、中俄邊界的勘定歷史和形成發展需要進一步了解和探討,并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為例,論述了東北地區民族關系、民族問題的特殊性和復雜性,認為當地邊民的漢族離散與回歸具體的界定有待商榷。另外,建議由總課題和子課題團隊成員共同完成的《中國邊疆地區的邊民離散與回歸文獻檔案資料匯編》改為《中國邊疆地區的邊民離散與回歸文獻資料匯編》。 |
針對東北地區民族關系、民族問題的特殊性和復雜性,認為當地邊民的漢族離散與回歸具體的界定有待商榷等建議,課題組予以采納。 |
艾買提 |
在資料使用方面指出,關于西北邊疆地區尤其是新疆地區的檔案資料的查閱可能出現困難,由于新疆地理位置較為特殊,情況復雜,研究新疆地區的邊民離散與回歸的歷史、現狀以及動因過程中可能存在出現一些問題。 |
課題組認真梳理了研究新疆地區的邊民離散與回歸的歷史、現狀以及動因過程研究面臨的難點問題,針對相關建議課題組予以采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