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中華民國外交史1911-1949》開始編撰以來的第4個年頭,正按原研究計劃正進行,現將2014年下半年至今的情形匯報如下:
1、課題組成員公開發表的主要研究成果
張麗副研究員在《廣東社會科學》2014年第4期發表論文《英國政府與廣東開征二·五附加稅》。論文認為1926年10月,廣東國民政府采取斷然行動,自行開征二·五附加稅,國民政府此舉引起了有關國家的強烈抗議。在應對廣東征稅行動的過程中,英國政府出于取消對英聯合抵制、保護海關、中國內部政局大勢和中外關系未來走向的綜合考慮,采取了與他國完全不同的行動方針。初則極力主張公使團默許廣東征稅行動,繼則撇開他國率先單獨發表無條件承認華盛頓附加稅并全面軟化對華立場的聲明。本文對關稅會議后期到廣東開征附加稅之間的英國對華政策脈絡進行了細致的梳理,為透視中國局勢劇變年代的國民政府外交和英國對華政策提供了個案的解析。
侯中軍副研究員在《人文雜志》2014年第5期發表論文《中國與一戰:中立國身份下的預籌與會》,認為一戰爆發后,為保全自身利益,民國政府因求中立而不可得,開始籌劃加入戰后和會。在國內進行理論探討的同時,先是派駐巴西公使劉式訓赴歐調研,繼之以外交部參事夏詒霆為特使探詢歐洲各國狀況。為達到參會目的,外交部分別分析了交戰雙方及中立國的態度,在中國屢求參戰而不可得的狀況下,為設想以中立國身份出席和會作了大量外交調研。外交部在中國參戰前所做的這些調研,為中國做出正確的選擇提供了重要參考。關于中國對德絕交與宣戰,除先前學界所認識到的原因外,德國對戰后和會的處理方式與中國的預期并不相同,極其不利于中國,就外交而言,這也是中國絕德的重要原因之一。
張俊義副研究員在《抗日戰爭研究》2014年第4期發表論文《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國民政府對美日妥協之因應》。在美日雙方即將達成妥協的關鍵時刻,國民政府和蔣介石主動出擊,打了一場漂亮的外交公關戰。在中方的強烈反對下,美國政府最終放棄與日本謀求妥協,隨著珍珠港事件的爆發,中國抗戰的國際形勢才有了決定性的改觀。這次成功的外交實踐意義重大,而成功的戰時外交,對于確保中國最終取得抗戰的勝利,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左雙文教授在《社會科學研究》2014年第3期發表論文《大國夢難圓:抗戰后期國民政府的外交挫敗——以1944年國民政府的對美外交為中心》,認為中國雖然在抗戰后成為大國之一,并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但在對美外交上仍然有諸多挫折與失敗。1944年國民政府的對美外交,因駐華美軍費用結算問題、史迪威指揮權問題、是否應向中共部隊提供部分租借物資問題等,與美國發生沖突,引起美國朝野對國民政府極為不滿,中國在盟國內部實已陷入孤立無援之境。
2、舉辦課題組成員編研會議
《中華民國外交史(1911-1949)》課題,正進入最后統稿階段,為了集中討論課題進行中的重大問題、難點問題,課題組決定召集主要撰寫人,在京商討解決辦法。2015年1月31日至2月1日,課題組13名成員在北京召開編研會議,就各章節之間的重點問題、難點問題達成一致意見。會議討論認為,第一章中的出兵西伯利亞部分宜放到第二章,統一到一戰外交之內;第三章所涉及之關稅自主及收回治外法權部分,應與第五章的修約運動相結合,作為一個整體加以研究;第九章中的周邊外交部分應該增加琉球和釣魚島的內容,從法理上駁斥日本的無理要求。
3、部分編研人員的調整
進入2014年以來,課題組原主要承擔人之一欒景河研究員不幸辭世,其承擔的原第九章(戰后及周邊外交)、第十章(解放戰爭時期的中外關系)兩章必須尋找新的承擔人。近代史研究所羅敏研究員在戰后國民政府對越南外交領域素有研究,課題組決定聘請其擔任第九章的統稿工作,并由其承擔第九章第三節周邊外交的主要撰寫任務,由侯中軍承擔其中中印關系的部分。第十章的統稿工作由侯中軍副研究員擔任。欒景河研究員原承擔的子課題《外蒙古的獨立與現狀》予以撤項處理。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