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1月17日上午,由西南大學潘洵教授作為首席專家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2014年度重大項目《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的史料整理與研究》(14ZDB048)開題報告會在學校東方紅報告廳舉行。
會議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由學校社科處處長鄭家福教授主持,西南大學黨委副書記張躍光教授、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抗戰工程辦主任周勇教授、歷史文化學院院長黃賢全教授、重慶市社會科學聯合會陽奎興副主席等領導先后致辭。第二階段由開題報告會指導專家組組長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汪朝光研究員主持。專家組成員有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所長朱英教授,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榮維木編審,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陳廷湘教授,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院長張生教授。項目組成員及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抗戰工程辦公室、學校相關職能部門相關人員和相關學院的教師、博士、碩士研究生共計60余人參加了開題報告會。
首席專家潘洵教授從研究背景與重大意義、基本思路與主要內容、重點難點與研究創新、研究方法與預期目標、研究基礎和目前存在困難等作了開題報告。各位專家學者認真聽取了報告,充分肯定了該課題選題的重大意義和價值,認為課題組前期研究基礎扎實、課題設計全面系統,但同時也要充分估計到項目完成的工作難度,爭取各方更大的支持。并針對項目預期目標及實際情況從概念界定、研究視野、內容側重、史料收集、目標設定、方法創新等方面提出了富有建設性的意見。專家們認為,本課題研究與類型相同的南京大屠殺史料整理與研究相比較,涉及范圍大,持續時間長,任務更重,難度更大,可適當調整預期目標。同時,要抓住今年紀念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契機,陸續推出一批整理和研究成果,并爭取項目更多更大的支持,確保項目能夠順利完成。
潘洵教授對開題論證做了簡要回應,表示將認真吸收和消化專家的意見和建議,適當調整研究預期目標,進一步優化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案,努力開展科研工作,確保按時完成項目研究任務。開題報告會取得了圓滿成功。
下午,課題組成員就項目實施方案進行了專題研討。
《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的史料整理與研究》開題報告
抗日戰爭時期,侵華日軍為達成其戰略目標,利用其優勢航空兵力,對中國各地城鄉實施了不區別軍事設施和民間地區、軍隊活動和市民生活的“無差別轟炸”,給中國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和深重的災難,對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進程產生了重要影響。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是日本侵略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日本軍國主義最重要的侵略暴行之一,同時也是一個在戰后東京審判中未予起訴和追究的戰爭罪行。因此,對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的研究,既是一個揭開歷史面紗、探究歷史真相的具有重大學術價值的歷史性課題,同時又是一個追究戰爭罪責,警示后世子孫的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時代性課題。
一、本課題提出的背景與意義
“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12月13日在國家公祭儀式上深沉而堅定的講話,依舊回蕩在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上空。這是一個飽經滄桑的國家對死難同胞的隆重祭奠,是一個走向復興的民族面對昔日傷痛的深刻思考,是強大的正義力量對軍國主義分子的嚴正警告,更是負責任大國倡導、捍衛世界和平的有力宣示。我們開展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的史料整理與研究,就是為了守護一段不能忘卻的記憶,捍衛一個不容否認的真相。
(一)本課題提出的時代背景
今年是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視和平、警示未來”的要求,立足于尊重歷史、開創未來、不讓歷史悲劇重演的需要,開展“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的史料整理與研究,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1.日本右翼勢力戰爭魔咒死灰復燃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二戰結束時日本的投降意圖并不純粹,對戰爭罪行的追究并不徹底,而東京審判也放過了對大規模無差別轟炸、使用細菌和化學武器、強征“慰安婦”等大量戰爭罪行的審判,因此,日本軍國主義雖然在形式上被粉碎了,但卻被其逃避責任的思想留下了種子。近年來,日本右翼勢力不斷美化其侵略歷史,挑戰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成果和戰后國際秩序。開展無差別轟炸的史料整理與研究有助于揭露日本軍國主義的殘暴罪行,戳穿日本右翼勢力歪曲歷史、美化侵略的謊言;有助于準確把握歷史事實,澄清模糊認識,維護國際正義和世界和平,是對日本軍國主義侵華暴行的立此存照,是對日本右翼勢力散布侵略戰爭“否定論”的最有力的回擊,可以服務國家總體外交戰略。
2. 追究戰爭責任才能維護勝利成果。侵華日軍的無差別轟炸,踐踏國際正義,是典型的反和平侵略行為;違反“軍事必要”原則,是赤裸裸的戰爭犯罪;違反人道主義原則,是反人道的屠殺暴行。然而,作為加害方的日本,在戰爭時期一再宣稱其轟炸目標是有限度的,是從人道主義立場出發的,嚴格限制于軍事機關和設施,而且在戰后的東京審判中也沒有對日軍這一暴行的審判和追究。但是日軍犯罪的歷史事實是無法改變的,歷史前進的浪潮永遠卷不走歷史的車輪留下的痕跡,東京審判沒有追究不等于說連日軍犯下的罪行也一并抹去,如果不能正確認知無差別轟炸的真相和本質,世界人民將無和平可言,更無正義可論。時至今日,無差別轟炸的罹難者沒有得到絲毫的賠償,成千上萬的受害者、幸存者在戰后承受著轟炸所造成的生理上和精神上的折磨與煎熬,無差別轟炸受害者的民間索賠訴訟也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全面收集和整理侵華日本無差別轟炸的史料,揭示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的歷史真相,將有助于深化對無差別轟炸本質的認識,有助于追究無差別轟炸的戰爭責任,從而推動無差別轟炸歷史遺留問題的解決。
3.只有以史為鑒才能面向未來。日本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無差別轟炸的始作俑者,直至今天,世界上無差別轟炸的行動仍在不斷的蔓延,轟炸造成的悲劇仍在不斷的上演,不追究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的責任,我們就沒有資格去譴責當今戰爭中仍然存在的無差別轟炸暴行,人類的和平就會受到肆意的踐踏和破壞。以史為鑒才能面向未來。對一切罔顧侵略戰爭歷史的態度、一切美化侵略戰爭性質的言論,保持高度警惕、予以堅決反對,是所有愛好和平人們共同的責任。為了銘記歷史,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戰爭罪行,牢記侵略戰爭給中國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表明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捍衛人類尊嚴和歷史正義、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去年2月27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兩個決定,確定9月3日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七七事變77周年紀念活動、抗戰勝利紀念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三次活動,并發表重要講話。
(二)本課題研究的學術價值
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資料,廣泛涉及加害方的日本、受害方的中國和關聯方的西方國家及國際組織。已有的研究缺乏完整系統的全景性專題史料的收集與整理;研究成果數量豐碩,但開拓性、原創性成果較少;微觀個案的研究多,宏觀全局的研究少。至今沒有對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的系統全局性的深入研究。
1.集成豐富史料,還原歷史真相。史料是歷史研究的基石。由于缺乏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的全面系統的史料集成整理,嚴重制約了對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的學術研究。本課題將全面收集和整理國內外有關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的各類檔案資料、圖書資料、外交文件、報刊資料、調查資料、史志資料、日記回憶、口述資料、圖片影像資料等,編纂集成性、基礎性、傳世性的《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史料匯編》,包括在原始資料基礎上編輯《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暴行日志》,并建立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資源數據庫,這是首次關于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史料全面而系統的專題整理,不僅有助于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歷史的系統發掘和保存,匯集日軍實施無差別轟炸的大量鐵證,全面反映日軍無差別轟炸的歷史真相,更為深化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奠定堅實可信的史料基礎。
2.拓展研究領域,豐富抗戰研究。從前面綜述可知,對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的研究,雖有日本學者前田哲男等從人類戰略轟炸視角開展的研究和反思,也有大量涉及重要城市的無差別轟炸的個案研究,但總體而言,微觀個案的研究多,宏觀全局的研究少,至今沒有能綜合利用加害方、受害方和關聯方三方資料并立足于國際視野的全方位系統化的研究。通過翔實可信的史料拓展研究領域,全面重建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的史實,系統考察和探討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戰略策略的變化,進程及其特征,造成的重大人口傷亡、財產損失及社會經濟影響,西方各國對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的反響與應對,從而形成一套全面系統而又有重大學術突破的學術著作《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研究叢書》,通過此項研究,可以彌補抗日戰爭史研究中這一相對薄弱的研究領域,拓展和深化中國抗戰史、日軍暴行史、戰時國際關系史的研究。
3.澄清歷史認識,總結歷史教訓。唯有平實理性與嚴謹的學術研究才能真正揭開歷史真相,澄清歷史認識,總結歷史經驗。由于日本在戰爭時期一再聲稱其轟炸行動是軍事行為,而在戰后美國主導的盟軍對日本的東京審判中,又沒有對其大規模無差別轟罪行進行清理和審判,因此,日本官方的戰史將其納入航空進攻作戰的范疇進行研究,而隱藏其無差別轟炸的非人道性質。如何認識侵華日軍的無差別轟炸,既是一個歷史認識問題,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需要。本課題的研究,將通過大量的資料發掘和實證研究,深刻揭示侵華日軍所謂航空進攻作戰的無差別性、違法性和非人道性,從而有助于準確把握歷史事實,澄清對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的錯誤和模糊認識,只有這樣,才能正確總結歷史教訓,真正警示后人,避免歷史悲劇的重演。
此外,本課題的研究還能夠為保護與利用無差別轟炸遺址遺跡提供學術支持,推動無差別轟炸遺留問題的解決,積極參與對公眾社會意識的塑造,積極參與各種形式的歷史教育活動,推動中日戰爭的國際共同研究,形成國際共識,也有十分重要的應用價值和社會意義。
二、本課題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內容
(一)研究思路
本課題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立足于國際視野、學術標準和正義立場,以嚴謹實證的治學態度,強化綜合性的視角,運用多學科的方法,對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進行全景性的史料收集整理和全局性的學術深化研究。
立足國際視野,就是要突破從抗日戰爭史或中日關系史的視角來研究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而應當立足于國際宏觀視野下的研究,縱向上將其置于人類戰略轟炸演進歷程中進行考察,橫向上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代背景和國際關系中進行分析。
立足學術標準,就是要堅持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沒有材料不說話的學術研究理念,高度重視原始資料的搜集整理與利用,在史料的發掘和利用上有新的突破,用豐富而翔實的史料還原歷史。
立足正義立場,就是要注重現實關懷,用學術的方式來彌補東京審判留下的遺憾,用學術的成果來追究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的罪責,追求真相,伸張正義。在已有史料整理與學術研究的基礎上,全面挖掘和收集加害方、受害方和關聯方的資料,并通過各方資料的相互比照,以發揮糾偏補弱之用。針對東京審判沒有對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罪行進行起訴和追究的實際,以及學界對日軍無差別轟炸研究又相對薄弱的現實狀況,深入開展實證研究,還原歷史真相,澄清歷史認識。
(二)主要內容
課題研究安排五個子課題,子課題一: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戰略及實施的史料整理與研究,主持人伊香俊哉教授和趙國壯副教授;子課題二:全面抗戰爆發前后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暴行及損害的史料整理與研究,主持人袁成毅教授;子課題三:抗戰相持階段后侵華日軍對大后方無差別轟炸暴行及損害的史料整理與研究,主持人唐潤明研究員;子課題四: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國際反響及應對的史料整理與研究,主持人張瑾教授;子課題五: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資料編纂與資源數據庫建設,主持人周勇教授。
子課題的設計采用了簡化的“就事論事”原則,緊密圍繞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的發生、發展、結果及其影響展開研究,重點研究加害方日本的無差別轟炸的戰略及實施,受害方中國遭受無差別轟炸的暴行和損害,關聯方國際組織和西方主要國家對無差別轟炸的反響與應對。分為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子為課題一,是加害方日本方面的史料整理與研究;第二部分為子課題二、三,是受害方中國方面的史料整理與研究;第三部分為子課題四,是國際組織和美國、英國、前蘇聯等西方國家為重點的史料整理與研究;第四部分為子課題五,是統籌編纂資料匯編和建設資源數據庫。前三部分共四個子課題,從研究內容、研究思路來看,是一種先因后果關系,即先有加害方,后有受害方,再有關聯方;從劃分標準來看,又是一種平行關系,無論是加害方、受害方,還是關聯方,均代表一個相對獨立的主體層面。其中,第二部分受害方的史料整理與研究細分為兩個子課題,既是基于對侵華日軍在不同階段無差別轟炸戰略相異的考量,也是對于該課題便于進行具體操作的考慮。
力圖通過對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的完整系統的全景性史料整理和全局性的學術研究,編纂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資料匯編和資源數據庫,形成全面系統而權威的學術成果。
三、本課題研究的重點難點、創新與特色
(一)本課題研究的重點
1.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戰略及實施。這是圍繞無差別轟炸加害方的研究。通過對日本系統、全面的資料收集與整理,形成一個日文資料專題數據庫。并在豐富、翔實的資料基礎上,全面再現侵華日軍航空進攻作戰的戰略決策及實施的全過程,圍繞日本是如何發展空軍;侵華日軍是如何實施轟炸;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戰略意圖是什么;無差別轟炸戰略與日軍整個侵華戰爭戰略之間的關系;不同時期無差別轟炸戰略的演變;無差別轟炸的戰略部署,軍力配備,當時日本國內是如何認識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的等等問題展開學術研究。
2.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暴行及損害。這是圍繞無差別轟炸受害方的研究。重點弄清楚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給中國人民造成了多大的傷害。重點研究兩個部分內容,一是全面抗戰爆發前后日本為配合地面軍事進攻而開展的無差別轟炸暴行及損害,二是抗戰相持階段后日本“以炸迫降”戰略下對中國大后方無差別轟炸暴行及損害,包括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和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的兩個階段。
3.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的國際反響與應對。這是圍繞無差別轟炸關聯方的研究。通過對西方國家保有的相關資料的整理和研究,一方面還原戰時西方各國對該暴行的認識及應對,另一方面梳理戰后西方社會對暴行的認識流變,讓西方主流社會全面地認識這樁暴行,了解中國人民所遭受的巨大苦痛,同時,警惕、抵制、譴責日本右翼勢力美化戰爭的行為,徹底清算其戰爭責任,維護人類正義及世界和平。
(二)本課題研究的難點
1.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問題。本課題的資料文獻利用是一大難點,一是涉及國別多、地區多;二是記載語言多;三是浩如煙海,類型多樣;四是內容分歧多,可信度不一;五是部分檔案未開放。要編纂集成性、基礎性,傳世性的資料匯編(約600萬字),建立包括文字、圖片、錄音、影像在內的資源數據庫(1500萬字)。收集整理這些資料,需要到各國檔案館、圖書館,甚至到實地調查,訪問見證人和幸存者,需要利用一切可用的資源。解決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的歷史真相問題。
2.歷史認識和歷史遺留問題。關于歷史認識問題,既是本課題擬解決的關鍵性問題,也是研究的難點之一,達成各方共識的最大困難在于,無差別轟炸是伴隨著航空進攻作戰而進行的,而戰后東京審判沒有將無差別轟炸作為戰爭犯罪進行審判和追究。與歷史認識問題相聯系,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的歷史遺留問題也是研究難點之一,歷史遺留問題主要體現在轟炸暴行的清算、戰爭責任的追究、受害者對日賠償訴訟等方面,由于戰后東京審判的不徹底性,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暴行未能及時清算,其戰爭責任亦未能得到追究,而無差別轟炸受害者對日賠償訴訟面臨諸多難題,受害者幸存人數日漸減少,證人越來越少,相關口述資料調查難度加大,也愈加不易。
(三)本課題研究的創新之處
1.在問題選擇和學術觀點方面的創新。首先,是立足于解決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資料整理與研究這一重大學術問題;其次,是立足于解決侵華日軍所謂航空進攻作戰的無差別性、違法性和非人道性這一重大歷史認識問題;第三,是立足于服務國家外交大局,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歷史遺留問題,伸張國際正義,維護世界和平這一重大現實問題。在學術觀點方面,課題將對侵華日軍的航空進攻作戰的性質、無差別轟炸帶來的傷害和戰后東京審判有意回避了對日軍無差別轟炸的審判和追究等方面開展研究,提出一些嶄新的觀點。
2.在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方面的創新。注重基礎性實證研究與理論分析運用的結合、文獻資料與非文獻資料、實際調查的結合、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結合,歷史研究與現實關懷的結合以及國際視野與比較分析的結合。分析工具方面,課題將運用現代數字手段,對收集整理的資料進行處理,搭建“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電子資料庫”平臺,建立電子資源庫、檢索系統,做到相關資料點的有效鏈接,并利用分析軟件對數量材料進行處理分析。
3.在文獻資料的利用方面的創新。本課題不僅首次全面系統收集和整理中國各類檔案館、報刊文獻以及回憶錄、日記和口述資料中有關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的檔案文獻。而且首次專題收集和整理英、美、蘇等反法西斯國家及國際組織有關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的反應及應對的史料。同時將進一步挖掘和補充日方檔案文獻和《東京朝日新聞》等日本主流媒體資料。并首次將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的文獻資料和非文獻資料結合起來進行整理,編纂一套《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資料匯編》,編纂一本《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暴行日志》,并初步建成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資源數據庫。
(三)本課題研究的主要特色
1.重視原始資料的搶救性挖掘、搜集與整理。本課題將加強對國內外的口述材料、文字材料、圖片、錄音、影像等原始資料的挖掘整理,力求史料的全面充實可信,并以全面、翔實的資料為基礎,對相關史實進行考證和分析。
2.注重國際宏觀視野下進行研究。本課題將把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置于人類戰略轟炸演進歷程中進行考察,并與第二次大戰期間其他戰場的無差別轟炸進行比較分析,深刻揭露其戰爭犯罪和非人道性的實質,并探討解決歷史認識和遺留問題的路徑可能。
3.資料整理與學術研究并行。本課題在設計子課題時,將資料整理與學術研究并行開展,這將避免帶來研究資源浪費或不必要的重復,同時有利于形成較為科學的判斷和認識。
4.歷史認知和現實關懷并重。針對日本一再宣稱其轟炸是從人道主義立場出發的軍事行為和戰后東京審判未對其無差別轟炸進行清算和追究的實際,立足于還原歷史真相,揭示戰爭暴行,澄清模糊甚至錯誤的認識,用學術的方式來彌補東京審判留下的遺憾,用學術的成果來追究日軍無差別轟炸的罪責,伸張正義,以史為鑒,面向未來。
四、本課題的研究方法與預期目標
(一)主要研究方法
課題研究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為指導,主要運用以下研究方法:
1.基礎性實證研究與理論分析運用相結合。首先,圍繞日軍無差別轟炸的戰略決策、戰略部署和具體實施中的真相,無差別轟炸造成的損失和日軍轟炸引起的國際反響等問題開展基礎性實證研究。同時,強化理論的分析運用,透過事件、透過史實深入分析其內在的動因。此外,借鑒國際法學、記憶史學、心理史學、人類學等跨學科理論及方法,為實證性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和問題。
2.文獻資料與非文獻資料、實際調查相結合。關于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各國各地均有大量的檔案、報刊文獻記載,也有數量眾多的自傳、回憶錄、日記等資料,文獻是極其豐富的,這是本課題資料發掘整理的重點,也是開展深化研究的重要基礎。同時,在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中,也形成了大批照片、影像等非文獻資料,而對受害情況的研究,也需要加強對轟炸遺址遺跡的調查,受害者的受害狀況及其影響的口述調查等,所有這些非文獻資料和田野及口述調查,都是深化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研究的重要資料補充。
3.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首先從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戰略決策與實施的內在本質屬性來進行定性的分析,進而認清其轟炸的無差別性、非人道性和違法性。在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中,會涉及大量的數據資料和信息,如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的次數,轟炸的機數、投彈的枚數,轟炸損害也會有大量的統計數據,如人口傷亡數、財產損失數、房屋損毀數、轟炸的地點數等,因而也需要注重定量的分析,通過對數據進行量化處理、檢驗和分析,從而獲得有意義的結論。
4.歷史研究與現實關懷相結合。全面系統地研究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及其遺留問題,有助于還原歷史的真實,拓展和深化中國抗戰史的研究,特別是對日軍侵華暴行史的研究。為準確把握歷史事實,澄清模糊認識提供學理的依據,為揭露日本軍國主義的殘暴罪行,戳穿日本右翼勢力歪曲歷史、美化侵略的謊言提供研究成果的支持。
5.國際視野與比較分析相結合。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是一個涉及三方多國的國際焦點事件,無疑需要注重研究的國際視野。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日本開啟的無差別轟炸遍布于各大戰場,既有法西斯國家為擴大侵略對被侵略國家的無差別轟炸,也有反法西斯各國為制止侵略對法西斯國家的戰略轟炸,比較研究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事物的本質,深入分析和探討這些轟炸的不同的特征、作用和影響,更進一步深化對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的認識。
(二)預期實現目標
本課題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發展的最新成果為指導開展研究。通過研究努力實現以下目標:
1.《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資料匯編》。
2.《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研究叢書》。
3.《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暴行日志》。
4.初步建成《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資源數據庫》。
五、本課題研究的基礎和困難
(一)本課題研究的基礎
有一定的前期研究。一是對重慶大轟炸的史料收集整理和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積累了研究經驗。二是在從事重慶大轟炸的研究中對其他地區的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也開展了資料的摸底和收集工作。掌握了較為豐富的資料信息。
有較強的研究團隊。以重慶大轟炸研究團隊為重點,集合了各地研究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及其相關領域的中青年學者。
有政府和學校的政策支持。除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支持外,還有重慶市委市政府實施的中國抗戰大后方研究與建設工程的支持和學校方面的支持。
(二)本課題研究的困難
研究基礎相對薄弱。雖然對重慶大轟炸有較充分的研究,但侵華日軍對其他各地的無差別轟炸的研究參差不一,不少地方的資料收集整理和研究還是一片空白,特別是當時國際組織和關聯國家對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的反響與應對的研究,不僅資料收集難度大、工作量大,而且研究也是一個全新的領域。
體系設計過于龐大。本希望能夠通過項目的研究,彌補過去研究的不足,能夠在資料收集和問題研究方面奮起直追。以南京大屠殺史料收集整理和研究為目標,希望為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暴行立存此照。正如評審專家反饋意見所言,課題研究范圍過大。
資料收集難度很大。正如前面所言,資料收集難度也很大,一是涉及國別多、地區多;二是記載語言多;三是浩如煙海,類型多樣;四是內容分歧多,可信度不一;五是部分檔案未開放。
與會專家就項目順利推進提出的建議和意見
專家組在充分肯定項目具有重大學術意義和現實意義的同時,對項目順利推進提出了不少寶貴建議和意見。
朱英教授提出五點建議。一是根據已有經驗,朱英教授指出,史料整理與研究類的重大項目存在一個共性問題,即操作上的實際困難。如何將項目工作合理化分配,責任落實到人,是項目順利、有序推進的關鍵。二是在既有研究的基礎上突出新意,尤其是項目申報標書中提到的突破軍事史局限,在研究中體現政治、文化、心理、外交等多方位視角,是一個難點。希望項目組攻堅克難,將這些創新視角在最終成果上直觀的反映出來。三是國外史料的搜集要取得有效突破,真正展現國際視野。四是在成果文辭的表述上也要盡量避免純粹的民族情緒表達,讓研究回歸學術的理性與客觀。五是項目可以借鑒公眾史學的方法將研究推向大眾。朱英教授還特別提到,該研究具有鮮明現實關懷意義,希望項目組能發揮“兩庫”的作用,一是發揮項目研究的資料數據庫的學術影響,二是為國家大政方針建言獻策,發揮智庫作用。
榮維木編審從基本概念出發,提出一個特別需要注意的問題,即戰略轟炸與無差別轟炸的概念區別。如何從法理意義上將概念做好解釋。項目組在研究中要充分考量國際法對這一概念是如何界定的,“無差別轟炸”這一概念在法律史意義的源流情況如何。
汪朝光研究員著重談了四個問題。一是海外史料的搜集,重點要注意日本、臺灣相關史料的搜集與整理。二是現有史料的甄別與利用。比如,《滿鐵簡報》的利用。該簡報匯集了大量日軍侵華時期地方報紙,其中就有不少有用的史料。三是要有比較的視野,在國際法的理論視野下,一般軍事轟炸與無差別轟炸的區別,無差別轟炸與有差別轟炸如何區分,盟軍制止侵略的轟炸和日軍的侵略轟炸之間的性質區別在哪里。在比較的視野下,將日軍對東南沿海的轟炸與對大后方轟炸作比較;將中外轟炸作比較,比如,倫敦轟炸與重慶大轟炸的比較,等等。還要注意從心理感受及認知上作比較,如普通中下層民眾對轟炸的感受與精英之間的感知的比較;官方組織的認知與民間機構的感受的比較。四是注意各子課題之間可能存在的交叉重復,如何最大程度的規避,做好合理安排。
陳廷湘教授提出,項目究竟是對史料的研究還是對問題的研究,二者側重不同,著力點迥異。根據項目的名稱來看,陳廷湘教授建議,由于項目難度大,重心應放在史料的搜集整理上,并在此基礎上對史料進行研究,利于項目的合理化推進。此外,在口述史的搜集整理上,要特別注意加強人類學、社會學方法的訓練,保證口述史料整理的科學性、有效性。在研究視角上要堅持學術研究的理性,跳出純粹的受害者觀察視角,冷靜、客觀的看待問題。
張生教授針對項目的資料搜集,建議一定要有重點,避免面面俱到,注意項目推進的可操作性。張生教授認為在國外史料搜集上,需特別注意美國國家檔案館和英國國家檔案館以及日本亞洲歷史資料中心的一手史料的搜集與整理。此外,關于無差別轟炸的歷史記憶也是項目需注意的問題?谑鍪焚Y料的搜集與整理是特別好的手段。
專家們一致認為,本課題研究與類型相同的南京大屠殺史料整理與研究相比較,涉及范圍大,持續時間長,任務更重,難度更大,可適當調整預期目標,特別是先將重點集中在資料的收集整理上,在研究方面可以進行適當收縮,將研究叢書調整為研究專著。同時,要抓住今年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契機,陸續推出一批原始資料,并爭取項目更多更大的支持,確保項目能夠順利完成。
與會領導和嘉賓致辭
開題報告會第一階段,張躍光副書記首先宣讀了立項通知,向項目組表示祝賀,并代表學校向遠道而來的與會專家表示熱烈歡迎。張躍光副書記表示,西南高度重視人文社科研究的發展,投入了大量資源。近年來,學校連續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上收獲連連,體現了學校在人文社科方面發展的強勁勢頭。隨后,周勇教授代表重慶市委宣傳部抗戰工程辦簡要介紹了該工程的緣起及工程推進數年來取得的各項成就,尤其是重慶中國抗戰大后方研究中心成立以來,在史料搜集、項目研究、人才培養等各方面均有較大收獲。該項目是重慶中國抗戰大后方研究中心獲得的第二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可喜可賀。之后,歷史文化學院院長黃賢全教授代表學院向潘洵教授獲得重大項目表示祝賀,并感謝各級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以及各兄弟院校在項目申報等方面給予是鼎力協助,并希望項目組以此為契機產出一批高水平的學術精品。最后,重慶市社科聯陽奎興副主席代表重慶市社科聯對西南大學在人文社科項目研究上取得不俗成績給予高度評價,向潘洵教授領銜的團隊表示熱烈的祝賀,希望西南大學再接再厲,在人文社科項目研究上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績。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