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上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彭林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儀禮》復原與當代日常禮儀重建研究”在清華園甲所第三會議室舉行了開題報告會。
出席開題報告會的有清華大學副校長謝維和教授、人文學院副院長彭剛教授、歷史系主任侯旭東教授、文科處副處長彭方雁老師,清華大學歷史系李學勤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系樓宇烈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安平秋教授、北京大學歷史系岳慶平教授、朱鳳瀚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卜憲群研究員、吳麗娛研究員,《光明日報》、《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教育報》、《人民政協報》、《中華讀書報》、《騰訊儒學》等媒體記者,本課題組主要成員,以及包括海淀教科所所長吳穎惠女士在內的校內外人士,共計50余位。
謝副校長首先代表學校對與會專家表示歡迎,對以彭林教授為首席專家的課題組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表示熱烈祝賀,勉勵課題組通過相關研究進一步提升清華大學在傳統文化領域的研究實力,加強學科建設,擴大社會影響。謝副校長指出,清華大學承擔這項我國最高規格的社科研究項目,是響應習近平總書記“賦予中華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偉大號召的一次積極實踐,希望課題研究能忠實于歷史,立足于現實,更能著眼于未來,體現出無愧于時代的學術水平。謝副校長表示,學校方面一定會盡全力支持課題組項目落實。
首席專家彭林教授代表課題組對各位領導、專家百忙之中蒞臨開題報告會表示感謝,并對課題的前期準備、規劃、投標、立項與初步調查作了認真介紹。彭教授強調,《儀禮》是傳統經學的核心經典之一,是禮學的本經。本課題由“《儀禮》復原”與“當代日常禮儀重建”兩部分構成,復原是重建的前提,重建是復原的指歸,兩者緊密聯系,良性互動。彭教授指出,本課題的目標,就是要講清楚中華民族的先民在冠、婚、喪、祭等人生禮儀、日常儀式中的器物服飾與規范準則,以此為基礎,闡明古典禮儀的具體儀節與思想宗旨,充分尊重禮儀制度的時代特點,以現代社會生活為基本構架,作出重建日常禮儀乃至重振禮樂文化的初步嘗試。禮是影響中國人生活樣態的重要因素,是傳統與現實的一大結合點。通過對禮學經典的研究,與當代社會現實相結合,是傳統文化研究者責無旁貸的工作。而禮學研究的新進展、考古發掘的新發現和媒體技術的新成果為這一工作提供了條件。彭教授也表示,要將課題與教學相結合,爭取培養出既植根于現實又能弘揚禮學的青年研究人才。
課題評審專家組由清華大學李學勤教授,北京大學樓宇烈教授、安平秋教授、朱鳳瀚教授、岳慶平教授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卜憲群研究員、吳麗娛研究員7人組成。卜憲群研究員主持了評議環節。各位評議專家認真聽取了報告,高度評價了《儀禮》復原研究的重要價值和課題立項的重要意義,并針對課題結構、研究方法、內容側重與方法創新等方面提出了中肯而具體的意見建議。專家組一致認為“《儀禮》復原與當代日常禮儀重建研究”,選題意義重大,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兼有強烈的社會關懷;課題組選擇了一條艱難的學術道路,顯示出一種扎實的學風,倡導回到經典本身,發揮經典的“無用之用”,將會對今天社會生活產生良好的影響。三禮之學素稱難治,《儀禮》復原與當代日常禮儀重建是重塑中國形象的重要途徑,課題設計的兩個方面兼顧了學術積累與現實導向,對于開拓傳統文化現代化的新途徑具有方法論上的啟示。同時,專家組要求課題組加強團隊合作,把好學術質量關,積極爭取項目資金追加,開展持續研究,籌備平臺建設與宣傳推廣。最后,專家組要求項目負責單位全力支持,希望各有關單位加以配合,預祝課題組取得高質量的研究成果,為當前傳統文化現代化工作提供有益經驗。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