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1-22日,南開大學哲學院喬清舉教授(現為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生態哲學思想史研究”(批準號14ZDB005)開題暨首次學術研討會在南開大學哲學院舉行。
會議由南開大學社科處主持,南開大學副校長朱光磊教授、社科處處長翟錦成教授、南開大學哲學院王鳳書記到會講話。
課題組主要成員以及來自國內各單位的著名專家蒙培元、陳衛平、洪修平、李偉、李存山、李宗桂、林樂昌、詹石窗、趙敏、楊海文等人參加了會議。專家組由李存山研究員任組長、詹石窗教授、洪修平教授任副組長。開題會議由專家組組長李存山研究員主持。
喬清舉代表課題組對課題的基本情況進行了匯報,陳紅兵、張廣保、陳霞等等人對各自負責的部分進行了匯報。專家組認真審閱了研究報告計劃書,聽取了課題組成員關于課題資料準備、研究設想的匯報,一致認為,“中國生態哲學思想史研究”作為一個課題,開創了中國哲學研究的新方向,其研究成果能夠推動對于中國哲學與文化的新理解,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同時,該課題也能夠為十八大以來“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程提供有益的傳統資源,因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該課題值得研究。
專家組認為,該課題前期成果充分,資料收集和準備工作豐富,課題框架設置較為完善,隊伍比較整齊,分工合理,可以進入研究階段。
與會專家對于課題的進一步開展也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在研究過程中適當注意或加以吸收。第一、“中國生態哲學思想史”作為一個題目,涉及“生態史”、“生態哲學史”、“生態思想史”等概念,要理清楚這些概念的關系。第二、視野可再適當開闊,應有廣泛的文化背景,結合生態史、科學史、中醫學史、生態農業史、救荒史等基本內容進行研究。比如,賈思勰、沈括、徐光啟既是科學家,又有很豐富的生態思想。第三,史料范圍上可吸收進一步吸收經學史、《史記·律歷書》、歷代史記中的“儒林傳”、“五行志”。第四、中國“生態哲學”的定位可再行斟酌,中國哲學本質上應該是心性論,生態史一個層面或者維度,儒家是不是有一個“生態功夫論”;這些方面的內容應該如何表述,應加以斟酌。比如,張載的“天人合一”、“變化氣質”,首先是一個德性修養的內容,其次才涉及到生態。第四、在成果表述的框架方面,首先要有一個總綱性的說明,各分章也應有一個關于本章的說明,增加一體性。第五,要更多地關注西方生態哲學理論,做出回應。西方著名哲學家如黑格爾等人一般有“自然哲學”部分,這一部分表達了他們的自然觀,應系統整理出中國哲學的自然觀。第六、關于道家、道教方面,可以增加社會生態、身體生態、心靈生態等內容。第七,先秦部分應增加陰陽五行家、明代應增加方以智等人。第八、作為一個大課題,要注意觀點、文風的統一,形成一個融會貫通的整體性成果。第九、這個課題雖然屬于人文領域的基礎性研究,但也希望能夠為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拿出一定的成果。
課題組成員認真聽取了與會專家的意見和建議,表示要將與會專家的意見和建議吸收融匯到研究過程中,力爭拿出一份能夠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相適應、居于國內國際學術前沿、對得起學術良心的成果。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