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土司制度史料編纂整理與研究》進展順利
國際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土司制度史料編纂整理與研究》(項目批準號12&ZD135)自2012年底啟動后,迄今已有二年。現將進展情況、特別是近半年來的進展情況簡要匯報如下。
一、工作進展
本期工作仍遵循先難后易的原則,重點抓檔案、實錄及地方文獻的收集整理。下面對進展情況按子課題分別予以說明。
1、清代檔案中土司制度史料的收集整理。
有關檔案復制已完成80%;其余部分將在明年一季度完成。已復制的檔案正在標點整理中。
2、正史、實錄、政書中土司制度史料的收集整理。
《元史》、《新元史》、《明史》、《清史稿》土司制度史料的收集整理已全部完成,校對整理也近結束。
《明實錄》、《清實錄》均已輯錄,并標點完畢,待主持人審閱后再請專家委員會審查,爭取作為階段性成果先行出版。
明清兩朝政書的收集工作均已完成,已進入標點整理階段。
3、奏議、文集、筆記中有關史料的收集和整理。
元明清奏議、文集中的有關史料已收集約5萬字;筆記中史料的收集仍在進行中。
4、地方志土司制度史料的收集整理。
湖北地方志土司資料的收集和標點整理工作已全部完成;廣西、湖南、貴州三省地方志的收集工作即將完成,目前正進行標點整理;云南、四川、甘肅三省的地方志收集工作已完成一半。
5、地方文獻中土司制度史料的收集整理。
已收集湖南、廣西、云南、貴州等省碑刻資料數百條,大部分未曾發表;另有部分地方文獻,主要是契約文書。關于遵義、永順等土司遺址的發掘,我們有意收集一些考古資料。對于外國傳教士記載四川、廣西等地土司的情況,我們也有收集。
6、土司制度及其史料研究。
課題組在收集資料過程中,一直沒有放松土司制度及其史料的研究。在研究方向上明確重點,突出為現實服務,并努力糾正現今研究中的一些偏差。今后擬以明清西南邊事動因、西南邊疆地區社會轉型、土司制度與文化的創新為重點,進行系列探索和研究。
二、參加會議情況
2014年8月20至22日在廣西忻城召開了第四屆土司制度與土司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課題組有14人參加,13人提交了論文,分別是:首席專家李世愉《土司司度歷史地位新論》、子課題負責人方鐵《土司制度與元明清三朝治夷》、鄒建達《關于清代在臺灣設土司的爭議》,課題組成員陳季君《播州土司、永順土司和唐崖土司文化中的國家認同觀念》、羅維慶《論土司制度研究泛化的表現及原因》、成臻銘《湘黔滇古驛道開通對元代湖廣土官社會的影響》、黃禾雨《論雍正對廣西泗城的改土歸流及黔粵劃界事宜》、徐毅《云南改土歸流地區礦業生產的估值研究》、馬國君《論元明清土司地區貢賦與環境的兼容》、藍武《旅游視角下忻城土司文化資料深度開發的戰略機遇及其品牌化策略探析》、李華川《巴黎外方會傳教士筆下的四川土司史料管窺》、魚宏亮《清代政書中的土司史料及其價值》等。這些論文著力于土司制度及文化的創新和開拓,對于本課題研究水平提升和社會效益深化均有裨益,得到學界和社會的好評。
三、召開會議情況
8月下旬,利用第四屆土司會議的機會,課題組召開了小型會議,全體與會者均參加。會議主要強調工作進度,指出子課題進展速度不一,進展慢的不能影響整個課題的進度,這一點應引起各子課題負責人的注意。首席專家李世愉強調,有困難應該大家協助,盡量把耽誤的時間搶回來。會上對資料的標點整理問題也提出了具體要求,子課題負責人必須對所負責的部分進行審查,認為合格后才能交給首席專家。
四、社會交流活動
首席專家李世愉于10月10日參加了國家文物局召開的會議,旨在研究答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我國提交的土司司址申遺文本提出的問題。子課題負責人商傳于10月上旬應遵義市政府之邀,針對海龍屯遺址申遺,就明代平播的歷史背景作專題報告。
五、研究成果發表
陳季君:《論播州土司的歷史終結》,《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14年第5期;
陳季君:《跨文化視閾下的播州民族文化變遷——基于海龍屯考古及播州土司墓的考察》,《貴州民族研究》2014年第3期;
藍武:《元明時期上思州黃姓土司之亂與王朝中央的治策探析》,《賀州學院學報》2014年第3期;
藍武:《<白山司志>的編纂原則探析》,《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4年第12期;
藍武:《旅游視角下忻城土司文化資源深度開發的戰略機遇及其品牌強化策略》,《創新》2014年第5期。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