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wǎng)站入口

    站內(nèi)搜索

    “《魯迅手稿全集》文獻(xiàn)整理與研究(B卷)”工作簡報第4期

    2015年06月17日15:33來源:全國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工作辦公室

    目 錄

    校讀記匯編

    一、校讀緣由

    二、校讀范例

    三、校讀成果

    1、王錫榮的校勘記(7篇)

    2、施曉燕的校勘記(4篇)

    3、劉云的校勘記(10篇)

    4、喬麗華的校勘記(7篇)

    5、符杰祥的校勘記(44篇)

    一、校讀緣由

    魯迅手稿,保存下來三百余篇,比較完整的是朝花夕拾、故事新編、兩地書以及后期的雜文手稿。這些手稿中,有些是魯迅寫文章的原稿,有較多修改;有些是魯迅為了編文集,從最初刊出的報刊上手抄下來,改動較少,甚或全篇都無改動,可以稱為謄清稿;有些是他人代擬,經(jīng)魯迅修改;有些是許廣平代抄;有些是排印稿,經(jīng)魯迅修改或者寫題目、注明日期、署名的,這些全部作為魯迅手稿收入。魯迅手稿,跟魯迅最初發(fā)表在當(dāng)時的報刊上的文章(稱為初刊本),往往有所出入;報刊上發(fā)表的文章集結(jié)成文集出版(稱為初版本),不僅可能跟最初手稿不一致,在初刊本基礎(chǔ)上也可能進(jìn)行了文字刪減,形成另外一種面貌,在這些改動中,魯迅的思想變動也可隨之呈現(xiàn),因此,在進(jìn)行魯迅手稿研究時,對魯迅手稿、初刊本、初版本的不同之處進(jìn)行校讀,是必不可少的過程。

    本次課題并不包括書信和日記,由此課題組以魯迅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手稿為基礎(chǔ),搜尋了手稿相對應(yīng)的初刊本和集結(jié)成文的初版本,以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年版《魯迅全集》為順序,以校勘學(xué)為基本方法,通過手稿與初刊本、初版本、全集本的對比校勘,整理出不同版本的異文,做出校讀記匯編,力圖呈現(xiàn)魯迅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原始風(fēng)貌和漸變過程。

    二、校讀范例

    課題組對魯迅手稿的校讀,首先是創(chuàng)作了校讀的范例,魯迅創(chuàng)作手稿校記范例如下:

    魯迅創(chuàng)作手稿校記范例

    體例說明:

    一、以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年版《魯迅全集》(以下簡稱05版)為基礎(chǔ)參校,通過與手稿、初刊本、初版本對比校勘,整理異文。

    二、手稿本主要根據(jù)文物出版社《魯迅手稿全集》,如有其他來源,則在每篇下注明。

    三、按照《魯迅全集》排列順序分集校讀。文集名下說明初版和05版第幾卷。在收入全集之前沒有初版的,以第一次收入的全集為該集初版。篇名下說明初刊何處,手稿一般無需標(biāo)明來源或性質(zhì),但以下兩種情況須說明:(1)手稿未收入《魯迅手稿全集》的;(2)同一篇有兩份以上手稿的,須加以說明。

    四、別人抄稿不列入本次校讀范圍。

    五、校讀時,敘述次序為:05版、手稿、初刊、初版。原刊、原書為繁體字的,一般改為簡體字。特殊情況可加說明。

    六、魯迅手稿中被涂抹的文字盡量還原,其中無法辨識的字則以“□”標(biāo)示或加以說明。

    七、魯迅作品初版本,目前比較方便查找的有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的影印本(單行本15種),以及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出版的《魯迅著作初版精選集》。

    校讀記舉例一:

    《且介亭雜文二集》

    初版:1937年7月上海三閑書屋出版。

    05版全集:第六卷。

    《在現(xiàn)代中國的孔夫子》

    用日文寫作。初刊于日本東京《改造》月刊1935年6月號;中譯文初刊于日本東京《雜文》月刊第二號,1935年7月出版。

    標(biāo)題:手稿同05版,初刊作“孔夫子在現(xiàn)代中國”。

    324頁第4行:“自古以來,雖然每一縣一定有圣廟,即文廟,但那里面大抵并沒有圣像。”手稿同05版。初刊:“自古來每縣雖一定有圣廟,即所謂文廟,而其中大都沒有圣像。” “但那里面”,手稿初作“然而其中”,后改。

    328頁第5行:“孔子這人,其實是自從死了以后,也總是當(dāng)著‘敲門磚’的差使的。” 手稿:同05版。初刊:“實則,孔夫子個人死過之后,任何時都是演著‘敲門磚’的任務(wù)的。” “當(dāng)著”,初為“□著”,后改。

    校讀記舉例二:

    《集外集》校讀記

    初版本:1935年5月由上海群眾圖書公司出版。

    05版:第7卷。

    《雜語》

    初刊:1925年4月24日北京《莽原》周刊第1期。

    77頁倒3行:“倘若真能有這樣的一個”,手稿作“倘若能有這樣的一個”,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田園思想》

    初刊:1925年6月12日北京《莽原》周刊第8期。

    89頁第2行:“我所憎惡的所謂‘導(dǎo)師’”,手稿同05版,初刊、初版均作“我們憎惡的所謂‘導(dǎo)師’”。

    89頁第6行:“他也什么都不知道。”手稿作“他也本來什么都不知道。” 初刊、初版均同05版。

    校讀記舉例三:

    《墳》校讀記

    初版本:1927年北京未名社初版。

    05版:第1卷

    《題記》

    初刊:1926年11月20日《語絲》周刊106期。

    題目:原稿作“《墳》的題記”。初刊與手稿同。

    第三頁

    第一行:“集合了做成一本書的樣子的原由”,手稿初作“合起來并成一本書籍模樣的緣故”,后修改為現(xiàn)狀。初刊作“集合了做成一本書樣子的緣由”。

    第二行:“說起來是很沒有什么冠冕堂皇的。”手稿初作“說起來是很沒有道理的”。初刊同底本。“首先就因為看見了幾篇將近二十年前所做的所謂文章”,手稿作“首先就因為看見了幾□快要到□二十年前所做的所謂文章”。初刊在“因為”后有“偶爾”二字。“這是我做的么?我想。”此處句號,手稿作分號,初刊同手稿。

    第四行:”“那是寄給”,手稿初作“那是□給”,后改現(xiàn)狀。“稿子。”手稿作“稿子;”,初刊同底本。

    第五行:“因為那編輯先生”首稿初作“因為那時的編輯先生”,后改,初刊同底本。“稿費(fèi)便愈多。”手稿作“稿費(fèi)就愈多,”初刊同手稿。(孫用亦指出)。

    第六行:“《摩羅詩力說》”手稿同,初刊作“《摩羅結(jié)力說》”。“生湊。”原稿初作“硬湊;”,后改“生湊;”,初刊同手稿。“倘在這幾年”,原稿初作“倘在現(xiàn)在”,后改,初刊同底本。

    第七行:“又喜歡”,手稿作“還喜歡”,初刊同手稿。“當(dāng)時的”手稿作“那時的”,初刊同手稿。

    第八行:“為排印的方便”,原稿初作“為印刷的方便”,后改,初刊同底本。

    第九行:“我恐怕不免要勸他‘割愛’”,原稿初作“我不□要勸他割愛”,后改,初刊同底本。

    第十行:“但自己”,原稿作“然而自己”,初刊同手稿。

    倒九行:“愈老就愈進(jìn)步”,原稿初寫“覺得此后”,又改為“自以為愈老就愈進(jìn)步”,初刊同手稿。“其中所”原稿作“所□□”,后改。

    倒八行:“至今沒有人再提起”,原稿作“到現(xiàn)在還”,后加“終于”,又改現(xiàn)狀。“提起”原稿作“提起過”,又刪“過”字,初刊同底本。“也是使我不忍拋棄舊稿的一個小原因”,原稿“拋棄”作“拋掉的”,后涂去“的”字,初刊同手稿。

    倒七行:“民國告”原稿初作“武昌起”,又改。

    倒六行:“而不料現(xiàn)在他們竟又時時在我的眼前出現(xiàn)。”原稿“他們”后有“雖”字,后改“竟又出現(xiàn)在我的眼前,夜夢里”,“在”字又改“于”,又涂去。“我的眼前,夜夢里。”后涂去“出現(xiàn)在”和“于”及“眼前,夜夢里。”,改為現(xiàn)狀。初刊同底本。

    倒四行:“自然因為”等語,原稿初寫“自然還”后改“還”為“是”,又改“因為”,初刊同底本。“憎惡著”原稿作“厭惡”,初刊同手稿。

    倒三行:“說話說到”,原稿在“說話”前還有一個“話”字,后刪除,初刊同底本。“毫無動靜”,原稿初作“毫無影響”,后改,初刊同底本。“還是一種幸福”,原稿無“還”字,初刊同原稿。

    倒二行:“卻一心一意”原稿初作“是專心一意”,后改。初刊同底本。

    倒一行:“不能如此”,原稿初作“沒有如此”,后改。初刊同底本。

    (說明:本篇初刊尚未參校。)

    三、校讀成果

    在進(jìn)行了統(tǒng)一校讀的體例后,課題組幾位成員分工開始做手稿校讀。

    王錫榮對《魯迅手稿全集》第一卷進(jìn)行校讀,這一卷包括了《墳》、《吶喊》、《野草》、《朝花夕拾》、《華蓋集續(xù)編》、《而已集》、《三閑集》等存留的手稿,校讀篇目有《<朝花夕拾>目錄》、《朝花夕拾·小引》、《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二十四孝圖》、《無常》、《五猖會》、《寫在<墳>后面》。 具體校讀如下:

    《朝花夕拾》目錄

    校勘記

    第二行:“小引”,手稿無此行(目錄列于《小引》之后,故目錄中無),初版(即初刊)同手稿。

    第三行:“狗·貓·鼠”,手稿在之前有序號“一”。頁碼“4”,手稿為“一”。

    第四行:“阿長與《山海經(jīng)》”,手稿在之前有序號“二”,頁碼“16”,手稿無頁碼,初版為“二一”;“《山海經(jīng)》”無書名號,初版同手稿。

    第五行:“《二十四孝圖》”,手稿在之前有序號“三”,初版同手稿。“《二十四孝圖》”,手稿無書名號,初版同手稿。頁碼“24”,手稿無頁碼,初版為“三五”。

    第六行:“五猖會”,手稿在之前有序號“四”,初版同手稿;頁碼“35”,手稿無頁碼,初版為“四九”。

    第七行:“無常”,手稿在之前有序號“五”,初版同手稿。頁碼“42”,手稿無頁碼,初版為“五九”。

    倒六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手稿在之前有序號“六”,初版同手稿。頁碼“53”,手稿無頁碼,初版為“七七”。

    倒五行:“父親的病”,手稿在之前有序號“七”,初版同手稿。頁碼“60”,手稿五頁碼,初版為“八九”。

    倒四行:“瑣記”,手稿在之前有序號“八”,初版同手稿。頁碼“67”,手稿無頁碼,初版為“一〇一”。

    倒三行:“藤野先生”,手稿在之前有序號“九”,初版同手稿。頁碼“79”,手稿無頁碼,初版為“一一七”。

    倒二行:“范愛農(nóng)”,手稿在之前有序號“十”,初版同手稿。頁碼“87”,手稿無頁碼,初版為“一三一”。

    倒一行:“后記”,手稿無此行,初版同手稿。

    手稿在題頭有魯迅紅墨水筆寫的“另頁起”,在“目錄”上方有“空四格”三字;“目錄”二字各標(biāo)有“3”,為三號鉛字之意;在目錄下方的橫線上下各寫有“空二格”四字,序號下方有“空一格”三字;下端有“空四格”三字。又有手稿拉丁文編號“Ⅴ”。下端又有“空四格”三字被刪去。初版保留下端拉丁文編號“Ⅴ”。

    《朝花夕拾》小引

    校勘記

    說明:

    本稿有兩篇手稿(1),一為初刊所用,二為出版所用。后者為抄稿,為編入初版時所用,略有改動,且有魯迅手跡標(biāo)注版樣字跡。起首有“另頁起”,標(biāo)題前有“空四格”三字,字間有二方框,字旁有“3”字,為字號;正文第一字有“5”表示為5號字;行間有“空一行”三字,換行有二方框表示空格。

    本校勘記中將第一篇標(biāo)為“手稿(1)”,第二篇標(biāo)為“手稿(2)”。

    題:“小引”,手稿(1)(2)作“《朝華夕拾》小引”,初刊同手稿(1)(2),初版同05版。

    第一頁(單行本):

    第七行:“連這‘一覺’也沒有了”,手稿(1)“連”前原有“□”字,后涂去。手稿(2)、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六行:“已將《野草》編定了;”,手稿(1)、初版同05版,手稿(2)、初刊“;”均作“,”;“這回便輪到陸續(xù)載在《莽原》上的《舊事重提》了”,手稿(1)“陸續(xù)載在《莽原》上的”為后加,手稿(2)、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五行:“我還替他改了一個名稱:《朝花夕拾》”,手稿(1)(2)、初刊、初版“花”均作“華”。

    倒四行:“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手稿(1)“自然要”初為“一定會”,后改,手稿(2)、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二頁:

    第二行:“茭白”,手稿(1)初為“□□□”,后改,手稿(2)、初刊、初版均同05版。“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手稿(1)“;”為“,”,初刊同手稿(1),手稿(2)、初版同05版。

    第三行:“也不過如此”,手稿(1)“也”字為后加,手稿(2)、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七行:“我現(xiàn)在只記得是這樣”,手稿(1)“這樣”初為“如此”,后改,手稿(2)、初刊、初版均同05版。“問題大概很雜亂”,手稿(1)“很”前面原有“也”字,后刪,手稿(2)、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九行:“中三篇是流離中所作”,手稿(1)“流離中”前面原有一“在”字,后刪,手稿(2)、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行:“已經(jīng)是被學(xué)者們擠出集團(tuán)之后了。”,手稿(1)在句后有“(五月一日,廣州。)”,初刊同手稿(1),手稿(2)、初版同05版。

    第十二行:“一九二七年五月一日,魯迅于廣州白云樓記。”手稿(1)無此句,初刊同手稿(1),手稿(2)、初版同05版。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校勘記

    第二卷第287頁

    題:手稿在標(biāo)題下有署名“魯迅”,有副題“——舊事重提之六——”,“重”字初為“從”,后改,初刊同手稿,初版同05版。

    第二行:“早已并屋子一起”,手稿“早已”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五行:“鳴蟬在樹葉里長鳴”,手稿“葉”原為“□”,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七行:“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手稿“(云雀)”為后加,“草間”原為“草里”,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八行:“泥墻根一帶”,手稿“一帶”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行:“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手稿“倘若”初為“如果”,后改,“脊梁”初為“脊背”,“就會拍的一聲”,手稿“拍”初為“剝”,后改,“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手稿“竅”初為“身”,“陣”初為“股”,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八行:“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手稿“何首烏”后原有“的”字,后刪,初刊、初版均同05版;“吃了便可以成仙”,手稿此句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七行:“我于是常常拔了它起來”,手稿“于是”和“它”均為后加,“牽連不斷地拔起來”,手稿“拔”原有“它”字,后刪,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六行:“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像人樣”,手稿“一”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五行:“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手稿“還”原為“就”,“覆盆子,像”原為“‘□□□婆’”,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又酸又甜”,手稿初寫“又甜”,后刪“甜”改“酸”,再寫“又甜”,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四行:“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遠(yuǎn)”,手稿“要”字為后加,初刊、初版軍統(tǒng)05版。

    倒一行:“先前,有一個讀書人”,手稿“,”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288頁

    第二行:“四面看時,卻見”,手稿初為“四面一看,看見”,初刊、初版均同05版;“一個美女的臉露在墻頭上”,手稿“頭”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三行:“但竟給那走來夜談的老和尚識破了”,手稿“竟”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四行:“說他臉上有些妖氣”,手稿“些”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五行:“倘一答應(yīng)”,手稿“一”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夜間便要來吃這人的肉的”,手稿“這人”初為“他”,后改,“肉的”,其中“的”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六行:“他自然嚇得要死”,手稿“嚇”初為“很”,后改“嚇”,初刊、初版均同手稿。

    第九行:“卻聽得豁的一聲”,手稿初為“卻只聽豁的一聲”,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一行:“它能吸蛇的腦髓”,手稿“髓”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二行:“倘有陌生的聲音叫你的名字”,手稿“聲”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行:“這故事很使我覺得做人之險”,手稿“很”為后加,“覺得做人之險”原為“很擔(dān)心”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往往有些擔(dān)心”,手稿原為“有時覺得膽怯”,后修改至“往往覺得膽”后,又改“膽”為“擔(dān)”,后加“心”,成現(xiàn)狀,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八行:“到百草園的草叢旁”,手稿“草叢”原為“豐草”,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七行:“也常常這樣想”,手稿“樣”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總還是沒有得到”,手稿“總”和“是”均為后加。

    第七行:“叫我名字的陌生聲音自然是常有的”,手稿“自然”為后加,“然而都不是美女蛇”,手稿“然而”原為“但”,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四行:“需要人們鑒賞”,手稿“要”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二行:“鳥雀們久已無處覓食的時候”,手稿“久已”為后加,“覓食”初寫“覓時”,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一行:“用一枝短棒”,手稿“一枝短棒”初為“一面大竹”,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289頁

    第二行:“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手稿原為“走到篩下時”,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將繩子一拉”,手稿無“子”字,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三行:“養(yǎng)不過夜的”,手稿在此句前曾加“往往是”,后刪,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五行:“這是閏土的父親所傳授的方法”,手稿“所”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我卻不大能用”,“卻”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六行:“拉了繩”,手稿原為“一拉”;“跑去一看”,手稿“一看”初為“看時”,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卻什么都沒有”,手稿“什么都”原為“沒有□”,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七行:“不過三四只”,手稿“只”原為“匹”,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閏土的父親是小半天便能捕獲幾十只”,手稿“小”字為后加,“幾十只”初為“二三十匹”,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八行:“我曾經(jīng)問他得失的緣由”,手稿“曾經(jīng)”、“得失的”均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他只靜靜地笑道”,手稿“只”原為“卻”,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九行:“來不及等它走到中間去”,手稿“來不及”原為“沒有”,“等”后原有“到”字,后刪,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行:“送進(jìn)書塾里去了”,手稿“里”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二行:“還是全城中稱為最嚴(yán)厲的”,手稿“全”原為“本”,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二行:“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加去了罷”,手稿“頭拋”、“去了”為后加,“的”后原有“□”字,后刪,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二行:“在石井欄上跳了下來”,手稿“了”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一行:“我的覆盆子木蓮們”,手稿“們”原作“呵”,刪改為“們”,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九行:“不上半里”,手稿“上”原作“□”,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七行:“三味書屋”,手稿“書”后原為“味”字,后刪,寫“屋”,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六行:“伏在古樹下”,手稿“古樹下”原為“樹下”,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五行:“第一次算是拜孔子”,手稿“第一次”原為“先生”,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四行:“先生便和藹地在一旁答禮”,手稿“便”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三行:“還戴著大眼鏡”,手稿“還”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二行:“因為我早聽到”,手稿“聽到”初寫“已聽熟”,后改“就聽到”,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290頁

    第一行:“我很想詳細(xì)地知道這故事”,手稿“我”初為“很”,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二行:“她畢竟不淵博”,手稿“她”由“他”修改而成,“畢竟”系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四行:“‘先生,“怪哉”這蟲,是怎么一回事?”,手稿“先生,‘怪哉’這”原為“上了生書”,后改,將“上了生書”移到后面了,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五行:“趕忙問”,手稿“趕忙”初為“問”,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八行:“乃是不愿意說”,手稿無“說”字,初刊同手稿,初版同05版。

    第十一行:“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字去”,手稿“對課”初為“對的課”,后刪“的”,“地”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二行:“可以爬上花壇去折”一語,原寫“□”字,刪后改現(xiàn)狀,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行:“然而同窗們到園里太多”,手稿“同窗們”原為“太靜了”,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九行:“可就不行了”,手稿“可”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先生在書房里便大叫起來”,手稿“便”后曾加“要”,后刪,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七行:“他有一條戒尺”,手稿“戒”作“界”,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六行:“但也不常用”,手稿“但”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五行:“大聲道:”,手稿“:”作“——”,初刊同手稿,初版作“:——”。

    倒二行:“我欲仁斯仁至矣”,手稿此句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一行:“厥土下上”,手稿“上”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291頁

    第一行:“先生自己也念書”,手稿“先生”初為“他”,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我們的聲音便低下去”,手稿“便”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二行:“只有他還大聲朗讀者:”,手稿“大聲”初為“無倦”,后改,“:”手稿作“——”,初刊同手稿,初版作“:——”,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三行:“一座皆驚呢~~~~”,手稿“呢~~~~”作“呢,”,初刊同手稿,初版同05版:“顛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手稿“噫”原為“呢”,后改,“嗬”原為“嚄嚄”,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六行:“而且將頭仰起,搖著”,手稿“頭”初為“臉”,后改;“搖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八行:“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戲”,手稿“指甲”作“指頭”,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九行:“像習(xí)字時候的影寫一樣”,手稿“時候”原為“時候”,刪除后仍寫“時候”,“的”后原有“用”字,后刪,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一行:“最成片段的是《蕩寇志》”,手稿“片段”原作“大的”,后改,“《蕩寇志》”后原有“的”字,后刪,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二行:“他的父親是開錫箔店的”,手稿“的父親”為后加,“聽說現(xiàn)在自己已經(jīng)做了店主”,手稿“聽說”和“自己已經(jīng)做了”均為后加,“店主”二字有涂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而且快要升到紳士的地位”,手稿“快要”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一行:“九月十八日。”,手稿為(九月十八日。),初刊、初版均同手稿。

    《二十四孝圖》

    校勘記

    《魯迅全集》第2卷

    第258頁

    題:手稿無書名號,初刊、初版均同手稿。手稿在標(biāo)題下有署名“魯迅”,初刊同手稿,初版同05版;手稿、初刊在標(biāo)題后有副題“——舊事重提之三——”,初版同05版。

    第一行:“得到一種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手稿“一種”二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二行:“即使人死了真有靈魂”,手稿作“魂靈”,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三行:“也將絕不改悔”,手稿“也”之前原有“我”字,后刪;“將”為后加,“改”字前原有“□”字,后刪;

    第六行:“和歐,美,日本的一比較”,手稿兩處“,”均無,初刊、初版均同手稿。

    倒十一行:“這一句話來恐嚇孩子們”,手稿“來”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行:“蒸死小兒的麻叔謀”,手稿“蒸死”作“蒸兒”,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七行:“流毒卻甚于洪水猛獸,”,手稿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五行:“對于白話來加害者”,手稿“來”字原“□”字,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四行:“因為就是所謂”,手稿“因為”為后加,之后有“,”,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二行:“亦即大損于‘人格’”,手稿在“亦即”前有“□□”,后刪,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一行:“‘文’和‘人’當(dāng)然是相關(guān)的”,手稿“是”和“的”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259頁

    第一行:“教授們中”手稿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二行:“特別種族”,手稿“族”初為“屬”,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三行:“幸而還沒有爬上‘象牙之塔’去”,手稿“象牙之塔”無引號,初刊同手稿,初版同05版。

    第四行:“倘若無意中竟已撞上了”,手稿“上”后有“去”字,初刊、初版均同05版;“在跌下來的中途”,手稿“途”作“塗”,初刊、初版均同手稿。

    第五行:“當(dāng)還未到地之前”,手稿“當(dāng)還未”初為“沒有”,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還要說一遍:”手稿“:”為“——”(破折號),初刊同手稿,初版為“:——”。

    第十行:“以為他幸福”,手稿“幸”字原為“□”字, 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行:“昨天看這個”,手稿在“看”之前有“□”字,后刪,初刊、初版均同05版;“今天也看這個”,“今”原為“□”字,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八行:“在書塾以外”,手稿“書”初為“□”,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但這是說自己的事”,手稿“說”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自己”前有“我”字,初刊、初版均同05版;“自己”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五行:“牛頭馬面遍布地下”,手稿“牛”字原為“□”字,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四行:“即使半語不合”,手稿“即使”原為“就是”,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三行:“這所報的也并非‘睚眥之怨’”,手稿“這”原為“□□”二字,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也”手稿原為“□”字,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二行:“簡直是無法可想”,手稿“是”原為“□□”二字,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可想”后手稿原有“□”字,后刪,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260頁

    第一行:“然而究竟很有比陽間更好的處所”,手稿“很”原為“也”字,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更”字原為“□”字,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無所謂‘紳士’,也沒有流言”,手稿“無所謂‘紳士’”,原為“并沒有一□”,后改,“也沒有”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三行:“陰間,倘要穩(wěn)妥,是頌揚(yáng)不得的”,手稿“陰間”初寫“第一事□陰間”,后改“本來”,又改現(xiàn)狀,初刊、初版均同05版;“尤其是常常好弄筆墨的人”。手稿“常常好”初為“我似的常”,后改“我”為“在”,又刪,改為現(xiàn)狀,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四行:“而又大談”,手稿在“又大”之間曾加“喜”字,后刪,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五行:“阿爾志跋綏夫”,手稿作“亞爾志跋綏夫”,初刊、初版均同05版;“曾答一個少女的質(zhì)問說”,手稿“說”初為“道”,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七行:“于是乎有一個叫做密哈羅夫的”,手稿“乎有”原為“事情”,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八行:“所以我完全誠實地”。手稿“完全”初為“的□”,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九行:“自殺來禍福你自己的生命”,手稿“禍福”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行:“你的言語和行為不至于背馳”,手稿“言語”原為“話”,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一行:“他的人生”,手稿“的”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二行:“阿爾志跋綏夫”手稿作“亞爾志跋綏夫”,初刊、初版均同05版;“一大通牢騷”,手稿“大”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二行:“或者另外又尋到’什么‘了罷”,手稿“了”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這些時候”,手稿“些”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九行:“然而,對于陰間”,手稿“然而,”為后加,初刊、出版均同05版;“無法追改”,手稿“無法”原為“并不想”,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八行:“但確沒有受過”,手稿“但”原為“然而”,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沒有受過閻王或小鬼的半文津貼”,手稿“閻王或小鬼”原作“閻王小鬼”為后加,初刊為“閻王小鬼”,初版同05版。

    倒七行:“還是仍然寫下去罷:”,手稿“罷:”原作“□——”,后改“罷——”,初刊同手稿,初版作“罷:——”。

    倒六行:“并非我所專有”,手稿“所”初作“可”,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五行:“一位長輩的贈品:《二十四孝圖》”,手稿“:”作“,”,初刊、初版均同手稿;《二十四孝圖》初刊無書名號,初版同05版。

    倒四行:“這雖然不過薄薄的一本”,手稿“這”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三行:“又為我一人所獨(dú)有”,手稿此句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一行:“便能夠滔滔地講出這一段的事跡”,手稿“夠”為后加,“出”字初為“□”字,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261頁

    第一行:“就是掃興”,手稿“掃興”初為“□□”,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五行:“我小時候?qū)嵨磭L蓄意忤逆”,手稿“實”原為“卻”,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七行:“以為無非是‘聽話’,‘從命’”,手稿無“,”,初刊同手稿,初版同05版;“給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飯罷了”,手稿“好好地”初為“的”,后改現(xiàn)狀,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八行:“才知道并不然”,手稿“知道”原為“明白”,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九行:“而且還要難到幾十幾百倍”,手稿“而且”為后加,“難到”初為“煩難”,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二行:“于是孝子就做穩(wěn)了”,手稿“于是”為后加,“孝子”后原有“定”字,又涂改,后刪去;“做穩(wěn)了”手稿作“做定了”,初刊同手稿,初版同05版;“也非常省事”,手稿此句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一行:“還不過拋臉而已”,手稿“還”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行:“性命之虞”,手稿“虞”原為“憂”,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七行:“自然,必須不顧性命”,手稿“自然”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會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跡”,手稿“出乎”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六行:“是在不明白這些”,手稿“實在”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二行:“他們一手都拿著‘搖咕咚’”,手稿“一手”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阪。

    倒一行“蓋即鼗也”,手稿“鼗”字初寫“□”,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262頁

    第一行:“則旁耳還自擊”,手稿“旁”作“兩”,初刊、初版均同手稿。

    第二行:“咕咚咕咚地響起來”,手稿“地”作“起”,初刊、初版均同05版;“然而這東西是不該拿在老萊子手里的”,手稿“東西”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三行:“侮辱了孩子。”,手稿“。”為“,”,初刊、同手稿,初版同05版。

    第六行:“早已不知去向了”,手稿“去向”原為“所往”,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目下所有的只是”,手稿“只”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七行:“敘老萊子事云”,手稿“敘”原為“說”,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行:“小孩子多不愿意‘詐’作”,手稿“多”初為“□多”,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手稿“作”字后原有“的”的,后刪,初刊、初版同05版。

    十一行:“聽故事也不喜歡是謠言”,手稿“不喜歡是謠言”原為“一樣”,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這是凡有稍稍留心兒童心理的都知道的”,手稿“是凡有稍稍”初寫“在”,后改“是”,后刪去“是”改“是凡□有稍稍”,再刪去“□”,初刊、初版均同05版;“兒童心理”手稿作“兒心理”,“心”字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二行:“心理的都知道的”,手稿在此句后原有一句話:“外國一般”,后改“荷教育家或?qū)P牡男睦韺W(xué)家”,又改“專心”為“專門”,后刪去此句,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二行:“然而在較古的書上一查”,手稿“上”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一行:“常著斑斕之衣”,手稿“著”作“衣”,初刊、初版均同手稿。

    倒九行:“似稍近于人情”,手稿“似”“于”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七行:“想來也不過”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昏妄人也必須說”,手稿“昏”原為“笨”,后改,“也必須說”原為“□□□”,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五行:“教壞了后人。”,手稿“。”作“,”,初刊同手稿,初版同05版。

    倒四行:“以為他白璧無瑕”,手稿“瑕”原為“□”字,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他卻已經(jīng)”,“卻”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二行:“被抱在他母親的臂膊上”,手稿“他”字為后加,“臂膊上”初寫“臂膊之”,后刪“之”,改“里”,又改“上”,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一行:“高高興興地笑著”,手稿“地”作“的”,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263頁

    第四行:“結(jié)末又大略相像了”,手稿“又大略相像”初為“大略相同”,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七行:“待到掘出黃金”,手稿“待”初為“一直”,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八行:“然而我已經(jīng)”,手稿初為“我因此”,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不但自己不敢”,手稿“不敢”初為“不”字,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九行:“家景正在壞下去”,手稿“正”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行:“倘使我的父親竟學(xué)了郭巨”,手稿“竟”為后加,“竟”后原有“□”字,后刪,“學(xué)了郭巨”原為“學(xué)□□”,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一行:“如果一絲不走樣”,手稿原為“□□”二字,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也掘出一釜黃金來”,手稿“來”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那自然是”,手稿“自”原為“□”,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但是”,手稿原為“然而”,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二行:“明白天下未必有這樣的巧事”,手稿“未必”初寫“很”,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二行:“實在很覺得傻氣”,手稿“實在”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因為現(xiàn)在已經(jīng)知道”,手稿“知”初寫“明”,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一行:“本來誰也不實行”,手稿“誰也”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行:“卻很少見”,手稿“見”字前曾加“看”字,又刪,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九行起:“何況現(xiàn)在早長大了,看過幾部古書,買過幾本新書,什么《太平御覽》咧,《古孝子傳》咧,《人口問題》咧,《節(jié)制生育》咧,《二十世紀(jì)是兒童的世界》咧”,手稿初寫“愚忠愚孝,只應(yīng)該愚民才行,士君子在例外,聽說‘子不語:怪,力,亂,神,’然而,神道設(shè)教,世為圣人,廢的可以抗起”,后改;“早長大了”,“早”初為“□□”,后改“已經(jīng)”,又刪“已經(jīng)”,改為“早”。初刊、初版均同05版;手稿《人口問題》、《節(jié)制生育》、《二十世紀(jì)是兒童的世界》均無書名號,初刊、初版《二十世紀(jì)是兒童的世界》無書名號。

    倒七行:“理由多得很”,手稿“得”字系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六行:“不見黃金”,手稿“不見”初為“沒有”,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四行:“我想,事情”,手稿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50版;“雖然未必實現(xiàn)”,手稿“未必”原為“沒有”,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但我從此總怕聽到我的父母愁窮”,手稿“總”字為后加,“窮”字初為“貧”,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二行:“后來這印象日漸其淡了”,手稿“印象”后原有“□”字,后刪,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一行:“但總有一些留遺”,手稿“總”后曾擬加“留”字,后刪,并加“一”字,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一行起:“這大概是送給我《二十四孝圖》的儒者”,手稿“圖”、“儒者”均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264頁

    第二行:“五月十日。”,手稿原作“(五月十日。)”,初刊、初版均同手稿;手稿在日期旁有紅色墨水所寫“6號字”三字。

    無常

    校勘記

    第二卷第276頁

    題:手稿在篇名下有“魯迅”署名,初刊同手稿,初版同05版;手稿在標(biāo)題下有副題“——舊事重提之五——”,初刊同手稿,初版同05版。

    第二行:“在中國仿佛都有些隨意殺人的權(quán)柄”,手稿“仿佛”作“仿彿”,初刊、初版均作“彷彿”。

    第三行:“倒不如說是職掌人民的生死大事的”,手稿“是”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就如城隍和東岳大帝之類”,手稿“就”字原為“□”字,后改,“之類”前原有“□”字,后刪,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四行:“他的鹵簿中間就另有一群特別的角色”,“就另”原為“□”字,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五行:“還有活無常”后面原有“都是”二字,后刪,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六行:“大概都是由粗人和鄉(xiāng)下人扮演的”,手稿“由”和“演”均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七行:“赤著腳”,手稿初為“赤腳的”,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八行:“鬼王拿的是一塊小小的虎頭牌”,手稿“是”原為“□”字,后改;“一塊小小的”原為“小的一塊”,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行:“臉上已經(jīng)畫上些魚鱗或者別的什么”,手稿“些”和“者”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九行:“卻仍然只得用了兩只腳”,手稿“卻”和“只得”均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八行:“念佛老嫗和她的孫子們”,手稿“們”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五行:“至于我們——”,手稿“我們”后原有“□”字,后刪,初刊、初版均同05版;“我和許多人”后原有“□”字,后刪,初刊、初版均同05版;“卻在活無常”,手稿“卻在”原有“卻是”,后改“□”字,后再改現(xiàn)狀,初刊、初版均同05版。

    P277頁

    第一行:“平時也常常可以遇見他”,手稿“平時也”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三行:“叫做‘陰司間’”,手稿“司”初為“世”,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吊死鬼”,手稿“吊”初寫“縊”,未完即刪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四行:“跌死鬼,虎傷鬼”,手稿初為“虎傷鬼,跌死鬼”,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五行:“但那時膽子小”,手稿初寫“但因為害怕”,后在”但“后”加“是”,又把所加全刪去,改為“那時膽□子小”,又刪“□”,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六行:“拿著鐵索”,手稿“索”初為“鍊”,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七行:“相傳樊江東岳廟”,手稿在“江”后原有“□”字,后刪,初刊、初版均同05版;“‘陰司間’的構(gòu)造”,手稿“的”字曾被刪并改為“□□的”,又悉刪去,再改“的”,初刊、初版均同05版;“本來是極其特別的”,手稿“本來”和“其”均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九行:“鐵索正套在你脖子上”,初刊“正”字后有“在”字,手稿、初版均同05版。

    第十行:“釘實了”,手稿在“釘”字前原有“便”字,后刪,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一行:“畫著他的像,”,手稿“,”作“。”,初刊同手稿,初版同05版。

    倒十二行:“身上穿的是斬衰兇服”,手稿“兇服”二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腰間束的是草繩”,手稿“腰間”二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一行:“手上是破芭蕉扇”,手稿“是”原為“的”,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行:“眉眼的外梢都向下”,手稿在此句旁有添加“□眉下□由臉紅”七字,后刪,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九行:“下大頂小,”,手稿此句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在正面”之“在”系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八行:“所戴瓜皮小帽”,手稿“所戴”二字為后加,“綴一粒珠子或一塊寶石”,手稿“一粒”、“一塊”均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直寫著四個字”,手稿“直”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六行:“這四個字,是有時也見于包公殿”,手稿初寫“這四字也用于包公殿”,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匾額上的”,手稿“匾額”后原有“□”字,后刪,“上的”原為“□寫”,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五行:“我可沒有研究出”,手稿“可”后有“還”字,初刊、初版均同手稿。

    倒三行:“這在迎神時候”,手稿“這在”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但名稱卻訛作死無常了”,此句系后加,有紅色筆勾線示意插入位置,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二行:“黑臉,黑衣”,手稿無“,”,初刊、初版均同手稿;“誰也不愛看”,手稿在此句前有“但是”二字,后刪,初刊、初版均同05版;“在‘陰司間’里”,手稿“在”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一行:“那才真真是”,手稿“那”作“這”,初刊同手稿,初版同05版,“才”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278頁

    第一行:“摩一摩他的脊梁”,手稿“脊梁”初為“背脊”,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據(jù)說可以擺脫了晦氣”,手稿“據(jù)說”后原有“是”,后刪,“了”字為后加,“晦氣”后原有“的”字,后刪,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三行:“也還是沒有研究出”,手稿“是”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就同05版。

    第五行:“在印度的佛經(jīng)里”,手稿此七字為后加,并有紅色筆勾畫示意插入位置,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六行:“卻似乎于古無征”,手稿“卻”作“可”,初刊同手稿,初版同05版。

    第七行:“耳所習(xí)聞的”,手稿“習(xí)”字初為“□”字,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八行:“這意思傳到中國”,手稿“意”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這是在是我們中國人的創(chuàng)作”,此句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二行:“如果出了文士學(xué)者”,手稿“出了”后原有“□”字,后刪,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九行:“別的下等人”,手稿初為“暴民”,后改,“也不少”,初為“也很不少”,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這些‘下等人’”,手稿“‘下等人’”初為“暴民”,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八行:“一條狹窄險阻的小路”,手稿“窄”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六行:“是辦不到的”,手稿初為“是不可能的”,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五行:“看得往這‘蔭在薄霧的里面的目的地’”,手稿“往”為后加,“蔭在”和“薄霧的”之“的”字,均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四行:“但這自然是”,手稿“是”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三行:“那當(dāng)然又作別論”,手稿初為“那當(dāng)然要更高尚”,后“要”改“應(yīng)該”,再改現(xiàn)狀,初刊、初版均同05版;“——敝同鄉(xiāng)‘下等人’——”,手稿此破折號及其中文字為后加,并有紅比勾畫指示插入位置,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二行:“因了積久的經(jīng)驗”,手稿“因了”原為“□□”,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一行:“知道陽間”,手稿在“知道”前原有“□”字,后刪,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279頁

    第一行:“于是乎勢不得不發(fā)生”,手稿“乎”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二行:“人是大抵自以為銜些冤抑的”,手稿“自以為”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五行:“生固然可以留戀”,手稿“固然”原為“是”,后改,“留戀”后原有“的”字,后刪,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七行:“有冤的得伸”,手稿“冤”初為“屈”,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雖說是‘下等人’”,手稿“‘下等人’”初為“暴民”,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八行:“又怎么樣呢?”,手稿“么”字系刪去后又加上。

    第十一行:“尋到一點(diǎn)私情”,手稿“尋”字系刪后又加上;“然而那又究竟是陰間”,手稿“又究竟”三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二行:“真正主持公理”,手稿“真正主持”原為“真是維持”,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雖然他們并沒有在報上發(fā)表過什么大文章。當(dāng)還未做鬼之前”,手稿“沒有在報上”原為“未”字,后改,“什么大文章。當(dāng)還未做鬼”由原“宣言書。這實在是可喜的,在”修改而來,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行:“在整塊的公理中”,手稿“在整”二字原為“在”,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來尋一點(diǎn)情面的末屑”,手稿“來”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九行:“便見得可親愛了”,手稿“可親愛”前有“很”字,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八行:“我們的古哲墨翟先生謂之‘小取’云”,手稿“我們的”為后加,“謂”曾改“名”,再改“謂”,“‘小取’”前曾加“。”,后刪,“云”初寫“云。”后再刪后仍改“云。”

    倒五行:“必須看‘大戲’”,手稿“看”初為“或”,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三行:“在我幼小時候已經(jīng)不然了”,手稿初為“現(xiàn)在可不然了”,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二行:“到次日的天明便完結(jié)”,手稿初為“終于次日的黎明”,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一行:“次日的將近天明”,手稿“天明”初為“黎明”,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280頁

    第一行:“閻王出票來勾攝了”,手稿“來”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于是乎這活的活無常”,手稿“乎”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三行:“看客的心情”,手稿“看客”二字原為“□□”,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五行:“這時預(yù)先拿進(jìn)去了”,手稿“預(yù)先”原為“是”。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六行:“也準(zhǔn)備使勁地吹”,手稿“地”初為“的”,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八行:“Nhatu,nhatu,nha tututuu”,手稿作“nHatu,nHatu,nHatututuu”,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行:“在許多人期待著”,“期待著”初為“期望”,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服飾比畫上還簡單”,手稿“服飾”初為“衣服”,后改,“還”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二行:“蹙著,不知道是在笑還是在哭”,手稿此句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一行:“可惜我記不清楚了”,手稿“可”字原為破折號“——”,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其中有一段大概是這樣:”, “:”手稿作破折號“——”,初刊同手稿,初版作“:——”;初刊“段”誤作“叚”,手稿、初版均同05版。

    倒九行:“隔壁的癩子。”手稿在“癩子”后原有“□”字,后刪,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二行:“我道nga嫂子哭得悲傷”,手稿“nga”作“nGa”,之前原有“Na”,后刪,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一行:“就將我捆打四十!”,手稿“就”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281頁

    第一行:“這敘述里的‘子’字都讀作入聲”,手稿初寫“這敘述里全部□”,后刪“全部□”,改“的”;“‘子’都讀作入聲”,初寫“‘子’讀作入聲”,后加“字聲都”,又刪“聲”成現(xiàn)狀,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二行:“可是到他的令郎”,手稿“令郎”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三行:“似乎便不大高明了”,手稿“便”后原有“即”,后刪,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四行:“‘nga’者,‘我的’或‘我們的’之意也”,手稿“g”作“G”,“‘我的’或”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五行:“仿佛也不大高明”,手稿“仿佛”作“仿彿”,“也”為后加,“高明”初寫“神明”,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六行:“但連‘還陽半刻’都知道”,手稿“連”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七行:“卻給了我們的活無常”,手稿“給了”初為“給與”,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八行:“冤苦的印象”,手稿“的印象”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捏定芭蕉扇”,手稿“定”初為“著”,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行:“Nhatu nhatu nhatu-nhatu-nhatututuu”,手稿為“nHatu nHatu nHatu-nhatu-nhaatututuu”,初刊、初版均同05版;“冤苦不堪似地吹著”,手稿“冤”初為“悲”,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二行:“難是弗放者個!”,手稿在“難”之前原有“□□”二字,后刪。

    倒五行:“自然就只有他可以比較的相親近。”,手稿“自然為后加,”有他初為“□和”,后改,“相”為后加,“親近”初為“親□”,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三行:“我至今還確鑿記得”,手稿“至今還”為后加,“‘下等人’”初為“暴民”,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二行:“這樣高興地正視過”,“這樣”為后加,“正視過”初為“看”,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一行:“欣賞他臉上的哭或笑”,手稿“欣賞他”原為“常常□”,初刊、初版均同05版;“口頭的硬語與諧談……”,手稿“與”初為“和”,后改,“……”原為“誰知真的‘陳駒不留,八波電謝’,在□塵撲面的京華旅次,竟不見同以為人的東西若干汗牛充棟□了。”其中“東西若干”曾為“□□鬼”,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282頁

    地踹出行:“可和演劇上的又有些不同了”,手稿“可”初為“卻”,后改,“了”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二行:“跟定了一個捧著一盤飯菜的小丑似的”,手稿“捧著”原為“□”字,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三行:“還加添了兩名腳色”,手稿“加”字為后加,“兩名腳色”,原為“他的家族”,初刊、初版均同05版;“‘正人君子’之所謂”,手稿“之”前曾加“□□”二字,后又刪去,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四行:“凡‘下等人’都有一種通病”,手稿“下等人”原為“暴民”,后改,“一種”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五行:“雖是對于鬼”,手稿“雖是對于”原為“便是”,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六行:“凡有鬼神”,手稿“鬼”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大概總要給他們一對一對地配起來”,手稿“總要”原為“都”,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無常也不在例外。”,手稿此句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七行:“大家都稱她無常嫂”,手稿“都”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九行:“雖然小”,手稿在“小”前原有“□”字,后刪,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一行:“大家卻叫他阿領(lǐng)”,手稿“卻”字有修改,其后原有“領(lǐng)”字,后刪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二行:“但不知何以”,手稿“知”后原有“道”字,后刪,初刊、初版均同05版;“和無常有這么相像”,手稿“有”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二行:“只得姑且弗論”,手稿“姑且”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一行:“到今年可恨容易解釋了”,手稿“易”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50版。

    倒十行;“愛說閑話的就要旁敲側(cè)擊地鍛成他拿盧布”,手稿“愛說閑話的就”原為“□□□”三字,后改,“旁敲側(cè)擊地鍛成”原為“說成”,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九行:“不但研究,還早已實行了‘節(jié)育’了”,手稿原為“早經(jīng)研究,而且實行了‘節(jié)育’。”后在前面加“就”,后刪,改為現(xiàn)狀,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六行:“但是,”,手稿原為“□□□”,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五行:“他爽直,愛發(fā)議論,有人情”,手稿原為“他和善,有人情,愛發(fā)議論”,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三行:“就是原是人”,手稿“原”初寫“同為”,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二行:“所以很有些人情”,手稿“情”初為“氣”,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我怕還記得”,手稿此句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283頁

    第三行:“六月三十日”,初刊作“六,二三”,初版作“(六月二十三日。)”;手稿此句旁有紅色墨水筆寫的“6”,意謂排版用六號字。

    五猖會

    校勘記

    《魯迅全集》第2卷

    P35

    題:在標(biāo)題右方絲欄外,有“約八十行”四字,在標(biāo)題下方有署名“魯迅”,有副標(biāo)題“——舊事重提之四——”,初刊同手稿,初版同05版;在標(biāo)題上方有紅色墨水“空四格”三字,其上有紅色墨水“空七格”三字。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二行:“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手稿“我”后原有“的”,后刪,“的所在”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手稿“賽會的行列”系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三行:“所剩的極其寥寥”,手稿“其”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四行:“抬著一個金臉或藍(lán)臉紅臉”,手稿“藍(lán)臉”為后加,初刊、出版品均同05版。

    第六行:“我常存著這樣一個希望”,手稿“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這一次所見的賽會”,手稿“這”以前原有“是”字,后刪,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八行:“化一文錢買下的”,手稿“化”字初寫“化”后刪去,再寫“化”字,“一”后曾增加“兩”字,又刪去,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一行:“,一枝竹簽”,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所做的”,手稿在之后有“□□”二字,后刪去,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行:“叫做‘吹都都’的”,手稿無“的”字,初刊同手稿,初版同05版。

    倒七行:“怕難免有些夸大”,手稿“怕”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六行:“但辦法卻已經(jīng)很簡單”,手稿“但”后原有“這”字,后刪,“卻已經(jīng)”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十多人盤旋著一條龍”,手稿“旋”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五行:“以及村童們扮些海鬼”,手稿“以及”為后加,“些”曾改“著”,后仍改“些”, “而且實在奇拔”,手稿“實在”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一行:“之山僻,之鄰府州縣”,手稿“僻”字初寫半字又刪去,后改“之山;僻之鄰府州縣”,初刊、初版均同手稿。

    P36

    第二行:“人馬稱娖而行。……”,手稿無“。”,初刊、初版均同手稿;“白描的活古人”,手稿“古人”原為“□□”,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三行:“雅興呢?”,手稿“呢”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五行:“現(xiàn)在上海的旗袍”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七行:“大抵不肯趕去看”,手稿“大抵”二字為后加。

    第八行:“我關(guān)于賽會的知識”,手稿“知識”作“智識”,初刊、初版均同手稿;“多半”手稿初為“大概”,后改“半多”,初刊同手稿,初版同05版;“從他們的敘述上得來”,手稿“得”字初為“耳”,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行:“開首是一個孩子”,手稿“開首”初為“最先”,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二行:“一個汗流浹背的胖大漢”,手稿“汗流浹背”作“汗流夾背”,初刊、初版均同05版;“托著”,手稿初為“擎著”,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二行:“將竿頭放在頭頂或牙齒上,甚而至于鼻尖”,手稿初寫“將竿頭放在頭頂上或鼻子”,隨即刪去“上或”二字,加“或牙齒上,甚而至于”,初刊、初版均同05版:“其次是所謂‘高蹺’”,手稿“高蹺”作“高蹻”,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一行:“內(nèi)中也有孩子”,手稿“內(nèi)中”為后加,“孩子”初作“小孩”,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行:“我那時覺得”,手稿“得”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與聞其事的”,手稿“其事”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九行:“大概羨慕他們的出風(fēng)頭”,“大”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八行:“使我的母親也到廟里去許下一個‘扮犯人’的心愿”,手稿“也”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廟里去”,手稿作“廟里來”,初刊同手稿,初版同05版。

    倒七行:“然而我到現(xiàn)在終于沒有和賽會發(fā)生關(guān)系過”,手稿“到現(xiàn)在終于沒有”初作“到底和賽會沒有”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五行:“這是我兒時所罕逢的一件盛事”,手稿“兒時”初作“一生中”,“罕逢”初寫“達(dá)”,后改,“一件”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四行:“因為那會是”,“因為那”手稿初作“東關(guān)是”,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離我家很遠(yuǎn)的”,手稿“的”字初為“遠(yuǎn)”,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三行:“出城還有六十多里水路,在那里”,手稿初作“關(guān)東并非河南山東的東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二行:“就是《聊齋志異》所記,室女守節(jié)”,手稿“《聊齋志異》所記,”為后加,“所記”前有“□”字,后刪去,初刊、初版均同05版。

    P37

    第一行:“名目就奇特”,手稿“就”初為“便”,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四行:“遠(yuǎn)不及戲園里界限之謹(jǐn)嚴(yán)”,手稿“里”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其實呢”,手稿在“其實”前原有“□□”二字,后刪去,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五行:“但他們既然是五猖”,手稿“但”后原有“是”字,后刪去。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六行:“而且自然也就”,手稿“自然也就”原為“顯得”,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八行:“船椅,飯菜,茶炊,點(diǎn)心盒子”,手稿“椅”字系在原字上修改而成,“飯菜,”為后加,“茶炊”初為“茶桶”,后刪“桶”,加“吹”,初刊、初版均同05版;“盒”字手稿作“合”,初刊同手稿,初版同05版。

    第十一行:“站在我背后”,手稿“我”后面原有“□”字,后刪,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一行:“再沒有第二本了”,手稿“再”和“了”字均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九行:“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手稿“使”原為“叫”,后改,又在“同坐在”旁加“我在□”三字,后刪,出看啥 、初版均同05版。

    倒八行:“叫我一句一句地讀下去。”,手稿“地”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句末“。”,手稿作“;”,初刊同手稿,初版同05版。

    倒五行:“他說完,便站起來”,手稿“說完,便”為后加,“便”初為“就”字,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四行:“但是,”,手稿“,”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自然是讀著,讀著,強(qiáng)記著”,手稿“自然是”為后加,“讀著,讀著”手稿初為“讀著去就,強(qiáng)記著”,初刊、初版均同50版。

    P38

    第四行:“因為可以知道”,手稿“道”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第二句“知道古今的大概”,手稿“知道”二字原為“那當(dāng)”,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五行:“然而我字也不懂”,手稿“也”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七行:“家中由忙亂轉(zhuǎn)成靜肅了”,手稿“忙亂”初為“紛擾”,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九行:“而且背出來”,手稿“而且”和“來”均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我似乎頭里”,手稿“似乎頭”初為“覺得□”,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行:“伸出許多鐵鉗”,手稿“出”為后加,“鐵鉗”后原有“來”字,后刪,初刊、初版均同05版;“‘生于太荒’之流”,手稿“之流”初為“之類”,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一行:“急急誦讀的聲音發(fā)著抖”,手稿初為“急讀的發(fā)抖的聲音”,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仿佛深秋的蟋蟀”,手稿“深”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二行:“他們都等候著”,手稿“等”后原有“□”字,后刪,初刊、初版均同05版;“太陽也升得更高了”,手稿“升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一行:“我忽然似乎已經(jīng)很有把握”,手稿“似乎”原為“覺得”,“經(jīng)很”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便即站了起來”,“便即”初為“即刻”,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拿書走進(jìn)父親的書房”,“拿書”為后加,“書房”后原有“中”字,后刪,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行:“一氣背將下去”,手稿無“將”字,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八行:“向河埠走去”,手稿“埠”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工人將我高高地抱起”,“高高地”為后加,“抱起”原為“抱著”,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七行:“仿佛在祝賀”,手稿“在”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快步走在最前頭”,“最”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五行:“水路中的風(fēng)景”,“的”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盒子里的點(diǎn)心”,“盒”手稿作“合”,初刊同手稿,初版同05版。

    倒四行:“以及到了東關(guān)的五猖會”,手稿“以”初為“□”,后改“□□”,又改“以”,“到了東關(guān)的”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對于我似乎都沒有什么”,手稿“對于”、“乎”均為后加,“沒有什么”,手稿“沒”原為“未”,“什么”前原有“□□”二字,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二行:“別的完全忘卻”,手稿“完”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只有背誦《鑒略》這一段”,手稿“這”初為“的”,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P39

    第一行:“我至今一想起”,手稿“一想起”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何以要在那時候”,手稿“候”為后加,“候”下還曾加“來”字,后刪,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三行:“五月二十五日。”,手稿此句前后有括號,初刊、初版均同手稿。

    《寫在〈墳〉后面》

    校勘記

    《魯迅全集》第1卷

    第298頁

    標(biāo)題:手稿在標(biāo)題下方有藍(lán)色的鋼筆字“魯迅譯”三字,非魯迅手跡;“譯”字有紅色墨水筆圈。初刊標(biāo)題下有署名“魯迅”,初版同05版。

    第七行:“我很奇怪我的后悔;”,手稿、初刊均同05版,初版缺“;”。

    倒九行:“一點(diǎn)陳跡”手稿初作“一點(diǎn)舊跡”,后刪去“舊跡”二字,改為“陳”,又加寫“跡”字。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八行:“工作過了”,手稿“了”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二行:“得到安慰”,手稿初作“得到慰安的”,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一行:“除小說雜感之外,逐漸”,手稿初寫“逐”字后刪去,改為“除”。“小說雜感”初作“雜感小說”,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雜文十多篇”,手稿“雜文”后原有“若”字,后涂去。初刊、初版同05版。

    第299頁

    第一行:“其間”,手稿初作“其中”,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三行:“比方做土工的罷,做著”,手稿“做”字初為“還”字,后改為“做”。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四行:“而不明白是在筑臺呢還是掘坑”,手稿“而不明白”后原為“還”字,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七行:“和光陰一同早逝去”,手稿“早”字初為“已”字,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但也為我所十分甘愿”,手稿“但”字初作“卻”,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行:“陳跡”,手稿初作“舊跡”,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一行:“名之曰《墳》”,手稿“《墳》”無書名號,初刊、初版均同手稿。

    第十二行:“劉伶喝得酒氣熏天”,手稿“熏”作“薰”,初刊、初版均同手稿。

    倒十行:“記得在先也已說過”,初刊“已”作“己”,手稿、初版均同05版。

    倒二行:“其實是過譽(yù)”,手稿“其”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那原因就因為他偏愛”,手稿“那原因就”四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300頁

    第二行:“酷愛溫暖的人物”,手稿“人們”初作“好人”,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六行:“但現(xiàn)在我并不”,手稿“并”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七行:“先前也曾屢次”。手稿初作“□□”,后加“先前也曾”,又刪“曾”,再加“曾”。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八到九行:“所以自己便”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九行:“站著”二字手稿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十二行:“但那不是我”,手稿“那”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八行:“憎恨我的東西”,手稿“東西”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五行:“最初,”手稿“,”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

    倒四行:“因為能賺錢”,手稿“能”初為“有”,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但也伴著哀愁”,手稿“也”初為“我”,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三行:“作文就時常更謹(jǐn)慎”,手稿“作文”初為“下筆”,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一行:“我自己早知道”,手稿“早”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畢竟不是什么戰(zhàn)士了”,手稿“戰(zhàn)士”曾加“□”字,后刪去,初刊、初版均同05版。“而且也不能算前驅(qū)”,手稿“而且”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301頁

    第一行:“這么多的顧忌和回憶”,手稿“和回”二字原為“□□”,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還記得三四年前”,手稿“三”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四行:“遲疑不敢下筆”,手稿“遲”字初為“疑”,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七行:“今天所要說的話也不過是這些”,手稿“不過”原為“□□”,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八行:“還有一點(diǎn)余文”,手稿“還”前面有一“也”字,后涂去,“余”初為“閑”,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行:“勢不可遏”,手稿“遏”原為“御”,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引為自己之功”,手稿“自己之”原為“他們的”,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四行:“這些古老的鬼魂”,手稿“些”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時常感到”,手稿“時”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使人氣悶的沉重”,手稿“重”字涂掉后重寫,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302頁

    第二行:“或者簡直可以說”,手稿“簡直”二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三行:“一切都是中間物”,手稿“都”字前有“全”字。“改革文章的時候”,手稿“革”字為涂掉后重寫,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七行:“并非什么前途”,手稿“途”作“塗”,初刊、初版均同手稿。

    第九行:“就不必更在舊書里討生活”,手稿“就”初作“那”,初刊、初版均05版。

    倒十行:“我以為我倘十分努力”,手稿“以為”初為“□□”,后改“自信”,又改現(xiàn)狀。“十分”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大概也還能夠博采口語”,手稿“大概也”三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八行:“我覺得古人寫在書上”,手稿“古人”二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七行:“能否忽而奮勉”,初版作“奮免”,手稿、初刊均同05版。“我常常詛咒我的這思想”,手稿“思想”初為“性質(zhì)”,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四行:“古人說,不讀書便成愚人”,手稿“古人說”三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三行:“那自然也不錯的”,手稿“也”后面原有“□”字,后涂去,初刊、初版均同05版。“世界卻正由愚人造成”,手稿“世界”初為“世人”,“愚人”前面有“□”字,初刊、初版均同05版。“聰明人決不能支持世界”,手稿“決”初為“便”,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二行:“思想上且不說”,手稿“不說”初為“不論”,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一行:“許多青年作者”,手稿“青年”二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303頁

    第五行:“毅然決然將他毀滅”,手稿“決然”二字為后加,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六行:“還想借此暫時看看逝去的生活”,手稿“還想”初為“要”,后改,“借此”,手稿、初刊、初版均作“藉此”。“暫時”為后加,“逝去”前原有“既往”二字,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九行:“上午也正在”,手稿“正”字初為“□”,后改,初刊、初版均同05版。

    第十一行:“這一篇作結(jié)”,手稿“篇”前面有“□”字,初刊、初版均同05版。

    倒五行:“既睎古以遺累”,初版“睎”作“耳希”(二字合并),手稿、初刊均同05版。

    倒一行:“魯迅”,手稿另起一行。初刊篇尾無署名,初版

    ? 施曉燕進(jìn)行了《且介亭雜文末編》的校讀,這是魯迅的第十三本雜文集,收作者1936年所作雜文35篇。作者生前開始編集,后經(jīng)許廣平編定,1937年7月上海三閑書屋初版。魯迅自書“且介亭雜文末編”書名。收入2005版全集第6卷。校讀篇目有《<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序目》、《記蘇聯(lián)版畫展覽會》、《我要騙人》、《<譯文>復(fù)刊詞》。具體校讀如下:

    且介亭雜文末編

    初版:1937年7月上海三閑書屋出版。

    05版全集:第六卷。

    手稿收錄于文物出版社《魯迅手稿全集》第七冊

    《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序目

    最初印入《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

    手稿本為剪報,最后落款有魯迅簽名。手稿本為橫排,初刊本為豎排,標(biāo)點(diǎn)用法也不同。

    486頁第3行:這時她和一個女友由佛羅棱薩步行而人羅馬

    手稿本:這時她和一個女友由佛羅稜薩步行而人羅馬

    初刊本:這時她和一個女友由佛羅稜薩步行而人羅馬

    486頁第12行:零二至零三年的木刻連續(xù)畫《戰(zhàn)爭》,后來又有三幅《無產(chǎn)者》,也是木刻連環(huán)畫。

    手稿本: 0二至0三年的木刻連續(xù)畫“戰(zhàn)爭”,後來又有三幅“無產(chǎn)者”

    初版本: 0二至0三年的木刻連續(xù)畫“戰(zhàn)爭”,後來又有三幅“無產(chǎn)者”

    第16行:我只記得在已經(jīng)停刊的《現(xiàn)代》和《譯文》上,各曾刊印過她的一幅木刻

    手稿本:我只記得在已經(jīng)停刊的“現(xiàn)代”和“譯文”上

    初版本:我只記得在已經(jīng)停刊的“現(xiàn)代”和“譯文”上

    487頁

    倒數(shù)第3行:印刷未精,而幅數(shù)較多的,則有《凱綏·珂勒惠支作品集》

    初版本:印刷未精,而幅數(shù)較多的,則有“凱綏·珂勒惠支作品集”

    手稿本:印刷未精,而幅數(shù)較多的,則有“凱綏·珂勒惠支作品集”

    488頁

    第11行:這是對于榨取人類這的無窮的“憤怒”。

    初版本:這是對於搾取人類者的無窮的『憤怒』。

    手稿本:這是對於搾取人類者的無窮的“憤怒”。

    489頁

    第1行:并復(fù)制一九二七年的印本《畫帖》以足之。

    初版本:並複製一九二七年的印本畫帖以足之。

    手稿本:並複製一九二七年的印本畫帖以足之。

    490頁

    倒數(shù)第9行:這是四十年代,在德國的織工的求生的結(jié)局。

    初版本:還是四十年代,在德國的織工的求生的結(jié)局。

    手稿本:與05版相同。

    倒數(shù)第8行:一八九九年作,石刻;據(jù)《畫帖》,原大未詳。

    初版本:一八九九年作,石刻;據(jù)畫帖,原大未詳。

    手稿本:一八九九年作,石刻;據(jù)畫帖,原大未詳。

    491頁

    第1行:一九0一年作,銅刻;據(jù)《畫帖》,原大未詳。

    初版本:一九0一年作,銅刻;據(jù)畫帖,原大未詳。

    手稿本:一九0一年作,銅刻;據(jù)畫帖,原大未詳。

    493頁

    第9行:一九0九年作,銅刻;據(jù)《畫帖》,原大44*54cm

    初版本:一九0九年作,銅刻;據(jù)畫帖,原大44*54cm

    手稿本:一九0九年作,銅刻;據(jù)畫帖,原大44*54cm

    第13行:一九一0年作,銅刻;據(jù)《畫帖》,原大未詳。

    初版本:一九一0年作,銅刻;據(jù)畫帖,原大未詳。

    手稿本:一九一0年作,銅刻;據(jù)畫帖,原大未詳。

    倒數(shù)第5行:制作年代未詳,銅刻;據(jù)《畫帖》,原大19*13cm。

    初版本:製作年代未詳,銅刻;據(jù)畫帖,原大19*13cm。

    手稿本:製作年代未詳,銅刻;據(jù)畫帖,原大19*13cm。

    494頁第10行:炎炎的燃著如火的熱望。

    初版本:炎炎的然著如火的熱望。

    手稿本:炎炎的燃著如火的熱望。

    記蘇聯(lián)版畫展覽會

    本篇最初發(fā)表于1936年2月24日《申報》

    498頁

    第7行:不再專門兩眼看地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看”和“地”之間初為“著”,后改。

    第8行:都并非有所謂可怕的政治傾向的人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都”字初為“□”,后改。

    第9行:因此看得鄰人的平和的繁榮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因此”和“看得”之間初有兩字“他也”,后改。

    倒數(shù)第8行: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貧賤”前初有一字“□”,后改。

    倒數(shù)第2行:但中途衰退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中途衰退”初為“xxxxx”五字,后改

    499頁

    第1行:就遭壓迫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就”,初為“殘”,后改。

    第1行:我們在這會里才得了極好,極多的模范。

    初刊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會里才”初為“里感動”,后改。·

    第4行:和他的一派兌內(nèi)加

    初版本:同05版

    初刊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和”“他”之間初為“x”,后改。“一派兌內(nèi)加”初為“一xx”,后改。

    第5行:葉卡斯托夫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卡”初為“察”,后改。

    第6行:他們在作品里各各表現(xiàn)著真摯的精神,繼起者怎樣照著導(dǎo)師所指示的道路,卻用不同的方法,使我們知道只要內(nèi)容相同,方法不妨各異,而依傍和模仿,決不能產(chǎn)生真藝術(shù)。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他們在作品里各各表現(xiàn)著真摯的”初為“xxxxxxxxxxxxxxx”十五字,后改。“繼起者”初為“弟子們”,后改。“用”和“不同”之間初有“著”,后改。“使我們知道”初為“表示著”,后改。

    第9行:兌內(nèi)加和葉卡斯托夫的作品,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兌內(nèi)”初為“xxx”,后改。

    第13行:到現(xiàn)在大家才看見他更多的原作。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大家”初為“木x”,后改。

    第15行:我們的繪畫,從宋以來就盛行寫意,兩點(diǎn)是眼,不知是長是圓,一畫是鳥,不知是鷹是燕,競尚高簡,變成空虛,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繪畫”初為“畫圖”,后改。“盛行”初為“大推”,后改。“是長是圓”初為“是方是圓”,后改。

    500頁

    第1行:都曾為中國豫先所知道。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都曾為中國預(yù)先所知道。

    第2行:是從十月革命前已經(jīng)有名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大多是從十月革命前已經(jīng)有名

    第12行:單就版畫而論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版畫”初為“版物”,后改。

    我要騙人

    最初為日文,發(fā)表于1936年4月號日本《改造》月刊。后由作者譯成中文,發(fā)表于1936年6月上海《文學(xué)叢報》月刊第三期。

    503頁

    第1行:也偶然佩服了超出現(xiàn)世的作家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作家”初為“作者”,后改。

    第4行:卻未必有去造“象牙之塔”的人的。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未必”初為“不必”,后改。

    倒數(shù)第7行:警察拼死命的在毆打那些拉著行李的大車夫和洋車夫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那些”初為“那好些”,后改。“大車夫”初為“馬車夫”,后改。

    倒數(shù)第2行:我自始至終沒有動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自始至終”初為“由始至終”,后改。

    倒數(shù)第1行:也曾陷在五年前的正月的上海戰(zhàn)爭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五年”初為“x年”,后改。

    504頁

    第2行:多了我的自由的權(quán)力者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我的自由”初為“大自由”,后改。

    第5行:總是疑,而并不下斷語,這才是缺點(diǎn)。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不下斷語”初為“沒有一個決斷”,后改。

    第6行:所以深知道這秘密。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深知道”初為“x知道”,后改。

    第7行:乃是:到底還是不可信。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不可信”初為“xxxx”,后改。

    第9行:仍不過為了無論那里都一樣的危險的緣故。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仍不過”初為“也不過”,后改。

    倒數(shù)第1行:還寫給我一張收條。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還”初為“于是”,后改。

    505頁

    第9行:好像嚼了肥皂或者什么一樣。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一樣”初為“似的”,后改。

    倒數(shù)第10行:就用機(jī)關(guān)槍去掃射的話也都聽到過。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去掃射”初為“x掃射”,后改。

    506頁

    第1行:說明自己的本心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說明”初為“x說明”,后改。

    第6行:存著的材料多得很,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存著”初為“x著”,后改。

    第7行:用兩角錢買了兩碗,和我的女人兩個人分吃了。

    初版本:用兩角錢買了兩碗和我的女人兩個人分吃了。

    手稿本:同05版

    第8行:車轍里的鮒魚,彼此用唾沫相濕,

    初版本:車轍里的鮒魚。彼此用唾沫相濕,

    手稿本:同05版

    第11行:卻愈加恣意的騙起人來了。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恣意的”初為“xx”,后改。

    倒數(shù)第11行:遇到山本社長了。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遇到”初為“又遇到”,后改。

    倒數(shù)第9行:不要使他失望,然而到底也還是寫了騙人的文章。

    初版本:然而,到底也還是寫了騙人的文章。

    手稿本:同05版。

    倒數(shù)第6行:不久之后,恐怕那“親善”的程度,竟會到在我們中國,認(rèn)為排日即國賊——因為說是共產(chǎn)黨利用了排日的口號,使中國滅亡的緣故——而到處的斷頭臺上,都閃爍著太陽的圓圈。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恐怕那”初為“恐怕寫”,后改。“太陽的圓圈”初為“太陽的xx”,后改。

    507頁

    第2行:然而這樣便宜事,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初為“然而這樣的便宜的事情”,后改。

    第3行:一面寫著漫無條理的文章,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漫無條理”初為“xxxx”,后改。

    第5行:臨末,用血寫添幾句個人的豫感,算是一個答禮罷。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同05版。“幾句”初為“xx”,后改。“算是一個”初為“作為”,后改。

    《譯文》復(fù)刊詞

    510頁第2行:門類也沒有固定;

    初版本:同05版

    手稿本:門類也沒固定;

    ? 劉云進(jìn)行了《且介亭雜文二集》的校讀,這是魯迅的第十二本雜文集,收作者1935年所作雜文48篇。1935年12月31日經(jīng)作者親自編定,1937年7月上海三閑書屋初版。魯迅自書“且介亭雜文二集”書名。收入2005版全集第6卷。校讀篇目有《序言》、《葉紫作<豐收>序》、《隱士》、《“招貼即扯”》、《漫談“漫畫”》、《人生識字糊涂始》、《“文人相輕”》、《“京派”和“海派”》、《鐮田誠一墓記》、《弄堂生意古今談》。 具體校讀如下:

    且介亭雜文二集(上)

    初版:1937年7月上海三閑書屋出版。

    05版全集:第六卷。

    手稿收錄于文物出版社《魯迅手稿全集》第五冊

    《序言》

    225頁

    第一行:“昨天編完了去年的文字”,手稿初作“昨天編完了去年的雜文字”,“雜”字后劃去;初版同底本;

    第七行:“我的兩年以來的雜文”,手稿初作“我的雜兩年以來的雜文”,“雜”字后劃去;初版同底本。

    《葉紫作<豐收>序》

    初刊:本篇最初印入葉紫短篇小說集《豐收》

    227頁

    倒五行:“他‘為藝術(shù)而藝術(shù)’”,手稿初作“他為‘藝術(shù)而藝術(shù)’”,后改現(xiàn)狀;初版同底本。

    倒四行:“也不過是三只眼,長頸子而已”,手稿初無“而已”二字,后補(bǔ)加上;初版同底本。

    倒二行:“偉大的文學(xué)是永久的,許多學(xué)者們這么說”,手稿初無“們”字,后補(bǔ)加;初版同底本。

    注:本篇初刊尚未參校。

    《隱士》

    初刊:本篇最初發(fā)表于1935年2月20日上海《太白》半月刊第一卷第十一期,署名長庚。

    231頁

    倒十行:“那是立刻就有幫閑的”,初版作“那時立刻就有幫閑的”,手稿、初刊同底本。

    232頁

    第七行:“倒大抵是悠游自得的封翁或公子,何嘗捏過釣竿或斧頭柄”,手稿初作“倒大抵是悠游自得的封翁或公子”,“何嘗捏過釣竿或斧頭柄”一句系后加;初版、初刊同底本。

    倒十一行:“漢唐以來,實際上是入仕并不算鄙”,手稿原為“實際上是□□并不算鄙”,后改現(xiàn)狀。初刊、初版同底本。

    倒九行:“唐末有一位詩人左偃,自述悲慘的境遇道:‘謀隱謀官兩無成’”,手稿初作“唐末有一位詩人,自述悲慘的境遇道:‘□隱□官兩無成’”,后改現(xiàn)狀。初版、初刊同底本。

    倒五行:“鼓吹煙茗,卻又是掙扎之一種,不過掙扎得隱藏一些”,手稿初作“鼓吹煙茗,卻又是掙扎之一種”,“不過掙扎得隱藏一些”一句系后加。初版、初刊同底本。

    倒三行:“但茍有議及自己們或他們一伙的,則雖千里之外,半句之微,他便耳聰目明,奮袂而起,好像事件之大,遠(yuǎn)勝于宇宙之滅亡者,也就為了這緣故。其實連和蒼蠅也何嘗有什么相關(guān)”;手稿初作“但茍有議及隱士們□,雖□千里之外,半句之微,他□耳聰目明,奮袂而起,好像事件之大,遠(yuǎn)勝于宇宙之滅亡者,就為這緣故。□□的人亦□,□□□□”,后改現(xiàn)狀。初版、初刊同底本。

    233頁

    第二行:“明白這一點(diǎn)”,手稿初作“□□這一點(diǎn)”,后改現(xiàn)狀。初版、初刊同底本。

    《“招貼即扯”》

    初刊:本篇最初發(fā)表于1935年2月20日上海《太白》半月刊第一卷第十一期,署名公汗。

    235頁

    第八行:“看客就不免議論這招牌”,手稿初作“看客就要議論這招牌”,后改現(xiàn)狀。初版、初刊同底本。

    第十行:“所指的是他的自以為徒子徒孫們的手筆”,手稿初作“□的是他的自以為徒子徒們的□□(疑為‘招牌’)”,后改現(xiàn)狀。初版、初刊同底本。

    倒九行:“覺得現(xiàn)在的世界是比五四時代更狂妄了”,手稿初作“覺得現(xiàn)在的世界是□眾狂妄了”,后改現(xiàn)狀。初版、初刊同底本。

    倒三行:“他說:‘吾聞之,凡論人,當(dāng)觀其趨向之大體。’”;手稿中“吾聞之”三字系后加,初版、初刊同底本。

    236頁

    第六行:“那可是應(yīng)該趕緊將他‘排絕’的”,手稿中初無“將他”二字,系后加;初版、初刊同底本。

    第十行:“中郎正是一個關(guān)心世道,佩服‘方巾氣’人物的人”,手稿中“佩服‘方巾氣’人物”一句系后加;初版、初刊同底本。

    《漫談“漫畫”》

    初刊:本篇最初印入《小品文和漫畫》一書。該書是《太白》半月刊一卷紀(jì)念的特輯,1935年8月生活書店出版。

    241頁

    第五行:“就因為這和被畫者的形體或精神,是絕無關(guān)系的”,手稿“就”字系后加,初版同底本。

    第七行:“要確切的顯示了事件或人物的姿態(tài)”,手稿原作“確□的顯示了事件或人物的姿態(tài)”,后改現(xiàn)狀。初版同底本。

    倒七行:“可惜的是不過戲文里的丑角的摹寫”,手稿原作“可惜的是戲文□□寫(疑為‘戲文的描寫’)”,后改現(xiàn)狀。初版同底本。

    注:本篇初刊尚未參校。

    《人生識字糊涂始》

    初刊:本篇最初發(fā)表于1935年5月《文學(xué)》月刊第四卷第五號“文學(xué)論壇”欄,署名庚。

    305頁

    第四行:“只是不斷的聽取,記住,分析,比較”,手稿原作“只是不斷的□聽(疑為‘傾’)”,后改現(xiàn)狀。初版、初刊同底本。

    第五行:“普通的簡單的話就大概能夠懂”,手稿“夠”字系后加。初版、初刊同底本。

    第八行:“看看什么對于自己有關(guān)系——能懂,該問,或可取的”,手稿“該問”二字系后加。初版、初刊同底本。

    倒九行:“是終于能夠有些懂,并且竟也可以寫出幾句來的”,手稿原作“并且竟也□得寫幾句的”,后改現(xiàn)狀。初版、初刊同底本。

    倒七行:“但一看底細(xì),還是并不怎么通,連明人小品都點(diǎn)不斷的,又何嘗少有”,手稿原作“并不怎么通,連明人小品□點(diǎn)不斷的”,后改現(xiàn)狀。初版、初刊同底本。

    倒四行:“一到學(xué)文,就不同了”,手稿原作“一到學(xué)□(疑為‘國’)文,就不同了”, 后改現(xiàn)狀。初版、初刊同底本。

    倒三行:“請恕我坦白的再來重復(fù)的說一句罷”,手稿中“再來重復(fù)的”五字系后加。初版、初刊同底本。

    306頁

    第一行:“也許是《莊子》和《文選》呀”,手稿、初刊、初版作“也許是《莊子和文選》呀”。

    第三行:“腦子給古今各種馬隊踐踏了一通之后”,手稿“古今”二字系后加,初刊、初版同底本。

    第五行:“當(dāng)然不會清清楚楚,大概是似懂非懂的居多”,手稿原作“當(dāng)然□不會清清楚楚,大概是□懂非懂的居多”,后改現(xiàn)狀。初版、初刊同底本。

    第七行:“自己本是糊涂的,寫起文章來自然也糊涂,讀者看起文章來,自然也不會倒明白,然而無論怎樣的糊涂文作者,聽他講話,卻大抵清楚,不至于令人聽不懂的”,手稿原作“自□(疑為‘身’)本是糊涂的,寫起文章來自然也糊涂,然而無論怎樣的糊涂文作者,聽他講話,卻大抵清楚,不□(疑為‘會’)令人聽不懂的”,后改現(xiàn)狀。初版、初刊同底本。

    第十行:“這‘糊涂’的來源,是在識字和讀書”,手稿原作“是在識□(疑為‘文’)和讀書”,后改現(xiàn)狀。初版、初刊同底本。

    倒八行:“這時我就會腋下出汗”,初版作“出汁”,手稿、初刊同底本。

    倒六行:“向來就并沒有弄明白”,手稿原作“向□就并沒有弄明白”,初版、初刊同底本。

    307頁

    第二行:“那自然也是必要的”,手稿原作“□□然也是必要的”,初版、初刊同底本。

    第四行:“在這里不說它了”,手稿“它”字系后加,初版、初刊同底本。

    《“文人相輕”》

    初刊:本篇最初發(fā)表于1935年5月《文學(xué)》月刊第四卷第五號“文學(xué)論壇”欄,署名隼。

    308頁

    第一行:“前年嚷過一回‘文人無行’”,手稿原作“前年嚷過一□”,后改現(xiàn)狀。初版、初刊同底本。

    第三行:“今年又出了新口號”,手稿原作“今年又□了新口號”, 后改現(xiàn)狀。初版、初刊同底本。

    第六行:“害得他自己也只好施行輕蔑術(shù)了”,手稿原作“害得他自己也只□(疑為‘能’)施行輕蔑術(shù)了”,后改現(xiàn)狀。初版、初刊同底本。

    第八行:“但‘相輕’的惡弊,可真也不容易除根”,手稿原作“但‘相輕’的□,可真也不容易除根□”,后改現(xiàn)狀。初版、初刊同底本。

    倒七行:“曹丕之所謂‘文人相輕’者”,手稿中“曹丕之”三字系后加。。初版、初刊同底本。

    倒六行:“凡所指摘,僅限于制作的范圍”,手稿原作“僅以制作為限的”,后改現(xiàn)狀。初版、初刊同底本。

    309頁

    第三行:“那精神的相距之遠(yuǎn)”,手稿原作“那精□神的相距”, 后改現(xiàn)狀。初版、初刊同底本。

    第八行:“也不必恰如那時的文人”,手稿“恰”字系后加。初版作“也不少恰如那時的文人”。

    倒二行:“不敢說或不屑說,那么,這是怎樣的批評家或文人呢?——他先就非被‘輕’不可的”,手稿原作“□□不敢說或不屑說,那么,這是怎樣的批評家或文人呢?——這實在非‘輕’不可的”,后改現(xiàn)狀。初版、初刊同底本。

    《“京派”和“海派”》

    初刊:本篇最初發(fā)表于1935年5月5日《太白》半月刊第二卷第四期,署名旅隼。

    312頁

    第五行:“以為那時我發(fā)表的所說,倒也不算怎么分析錯了的”,手稿原作“以為□□□在□自由□□□的所說,□不算怎么分析錯了的”,后改現(xiàn)狀。初版、初刊同底本。

    倒九行:“而官之鄙商,固亦中國舊習(xí)”,手稿中“固”字系后加。初版、初刊同底本。

    倒七行:“不過一整年帶點(diǎn)零”,手稿原作“不過一□年帶點(diǎn)零”,后改現(xiàn)狀。初版、初刊同底本。

    倒七行:“就使我省悟了先前所說的并不圓滿”,手稿中“了”字系后加。初版、初刊同底本。

    倒六行:“是證明著京派已經(jīng)自己貶損”,手稿原作“是證明著京□兩派已經(jīng)自己貶損”,初版、初刊同底本。

    313頁

    第三行:“但也可以說是冒牌的,這回卻有了真正老京派的題簽”,手稿原作“但□(疑為‘這’)也可以說是冒牌的”,后改現(xiàn)狀;另“老”字系后加。初版、初刊同底本。

    第五行:“但那是半京半海派所主持的東西,和純粹海派自說是自掏腰包來辦的出產(chǎn)品頗有區(qū)別的”,手稿中“所”字系后加,后半句原作“和□純粹海派自說自掏腰包□辦的出產(chǎn)品頗有區(qū)別的”,后改現(xiàn)狀。初版、初刊同底本。

    第十行:“我是故意不舉出那新刊物的名目來的”,手稿中“是”、“來的”三字系后加。初版、初刊同底本。

    第十一行:“先前,曾經(jīng)有人用過‘某’字”,手稿原作“先前,曾經(jīng)有□用過‘某’字□”,后改現(xiàn)狀。初版、初刊同底本。

    第十三行:“以為這是因為不替它來做廣告”,手稿“以為”二字系后加。初版、初刊同底本。

    第十四行:“這真是聰明的好朋友,不愧為‘熟悉商情’。由此啟發(fā),子細(xì)一想,他的話實在千真萬確”,手稿原作“這是好朋友,□□一想,他的話是千真萬確的”, 后改現(xiàn)狀。初版、初刊同底本。

    315頁

    第四行:“比起我們的有些所謂‘文人’,剛到中年,就自嘆道‘我是心灰意懶了’的死樣活氣來,實在更其像人樣”,手稿原作“比起我們的所謂‘文人’,剛到中年,就自嘆道□‘我是心灰意懶了’的死樣活氣來,更其像人樣”,后改現(xiàn)狀。初版、初刊同底本。

    倒三行:“把斷磚,舊襪,皮袍,洋服,巧克力,梅什兒……之類”,手稿原作“□襪”,后改現(xiàn)狀。初版、初刊同底本。

    倒一行:“想借此來新一下主顧們的耳目罷”,手稿中“想”字系后加。初版、初刊同底本。

    《鐮田誠一墓記》

    注:本篇在收入本書前未在報刊上發(fā)表過;手稿全集中收入兩份手稿。

    底本:中遭艱鉅,篤行靡改,扶危濟(jì)急,公私兩全。越三三年七月,因病歸國休養(yǎng),方期再造,展其英才,而藥石無靈,終以不起,年僅二十有八。嗚呼,昊天難測,蕙荃早摧,曄曄青春,永閟玄壤,忝居友列,銜哀記焉。一九三五年四月二十二日會稽魯迅撰。

    手稿一:中遭艱鉅,篤行□(后改為“靡”)改,扶危濟(jì)□(后改為“急”),公私兩全。越三三年七月,因病歸國休養(yǎng),方期再造,展其英才,而藥石無靈,終以不起(此三字在手稿上曾修改過,但最終保留原用語),年僅二十有八。嗚呼,昊天□□(后改為“難測”),蕙荃早□(后改為“摧”),赫赫青春,永閟玄壤,忝居□(后改為“友”)列,銜哀記焉。一九三五年四月□(疑為“廿”)二日(后改為“二十二日”)會稽魯迅撰

    手稿二:余與底本相同,惟“難測”作“難問”

    初版:與底本相同。

    《弄堂生意古今談》

    初刊:本片最初發(fā)表于1935年5月上海《漫畫生活》月刊第九期,署名康郁。

    318頁

    第二行:“玫瑰白糖倫教糕”,手稿原作“□□白糖倫教糕”,后改現(xiàn)狀。初版、初刊同底本。

    第六行:“居民似乎也真會化零錢,吃零食”,手稿原作“居民似乎真□化零錢,□吃零食”, 后改現(xiàn)狀。初版、初刊同底本。

    第七行:“因為叫聲也時時終止”,手稿原作“因為□叫聲時時終止”,后改現(xiàn)狀。初版、初刊同底本。

    第八行:“而且那些口號也真漂亮,不知道他是從《昭明文選》或《晚明小品》里找過詞匯的呢,還是怎么的”,手稿原作“而且那些口號也□□漂亮,不知道他是從《昭明文選》或□□《晚明小品》找來的詞匯呢,還是怎么的”,后改現(xiàn)狀。初版作《晚明文選》。

    倒九行:“這是新鮮到連先前的夢里也沒有想到的”,手稿原作“這是□□的夢里也再不會想到的”,后改現(xiàn)狀。初版、初刊同底本。

    倒四行:“近來已經(jīng)大抵是”,手稿原作“近來多□是”,后改現(xiàn)狀。初版、初刊同底本。

    倒三行:“那自然只好退到馬路邊沿餓肚子”,手稿原作“那自然□□只好□(疑為‘去’)退到路邊餓肚子”,后改現(xiàn)狀。初版、初刊同底本。

    319頁

    第二行:“只要上海市民存在一日,嚷嚷是大約決不會停止的”,手稿原作“中國人存在一日,嚷嚷是不會停止的”,后改現(xiàn)狀。初版、初刊同底本。

    第四行:“獨(dú)自作歌贊嘆著襪的牢靠”,手稿原作“作歌贊□著襪的牢靠”,后改現(xiàn)狀。初版、初刊同底本。

    第五行:“交互唱歌頌揚(yáng)著布的便宜”,手稿原作“□□□歌頌揚(yáng)著布的便宜”,后改現(xiàn)狀。初版、初刊同底本。

    第六行:“但大抵是一直唱著進(jìn)來,直達(dá)弄底,又一直唱著回去,走出弄外,停下來做交易的情形,是很少的”,手稿原作“然而大抵是一直唱著進(jìn)來,直達(dá)弄底,又一直唱著□去,走出弄外,停下來□交易,是很少的”,后改現(xiàn)狀。初版、初刊同底本。

    第七行:“偶然也有高雅的貨色”,手稿中“有”字系后加。初版、初刊同底本。

    第七行:“不過這是并不打算賣給中國人的”,手稿原作“□這是不打算賣給中國人的”,后改現(xiàn)狀。初版、初刊同底本。

    第十三行:“化緣的和尚進(jìn)弄來”,手稿原作“化緣的□尚進(jìn)□來”, 后改現(xiàn)狀。初版、初刊同底本。

    倒十行:“于是前天竟出現(xiàn)了大布置的化緣。先只聽得一片鼓鈸和鐵索聲,我正想做‘超現(xiàn)實主義’的語錄體詩”,手稿原作“前天□有了大布□置的化緣。先聽得一片鼓鈸和鐵索聲,我正想做‘超現(xiàn)實主義’的□□體詩”,后改現(xiàn)狀。初版、初刊同底本。

    倒一行:“在上海都已經(jīng)賺不到大錢,一面固然足征洋場上的‘人心澆薄’,但一面也可見只好去‘復(fù)興農(nóng)村’了”,手稿原作“都已經(jīng)賺不到錢,一面固足征洋場上‘人心澆薄’,一面也可見只好‘復(fù)興農(nóng)村’了”,后改現(xiàn)狀。初版、初刊同底本。

    ? 喬麗華進(jìn)行了《集外集》的校讀,收入2005版魯迅全集,校讀篇目有《雜語》、《編完寫起》、《田園思想》、《流言和謊話》、《通信》、《淑姿的信》序、《選本》。

    具體校讀如下:

    《魯迅手稿全集》文稿第八冊會校

    一、這一冊系《集外集》與《集外集拾遺》的手稿。

    二、匯校所需主要參考書籍:

    1. 孫用編《魯迅全集》校讀記,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 孫用著《魯迅譯文集》校讀記,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 周國偉《魯迅著譯版本研究編目》第165—170頁,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年第1版。

    三、其他說明:

    1. 本次匯校主要針對魯迅生前各版本的匯校,涂改之處的辨認(rèn)擬在匯校完成后進(jìn)行。

    2. 本冊中詩歌部分將最后歸攏一起匯校。

    3. 有些篇目的具體情況在匯校中加以備注。

    《集外集》匯校

    一、人文版編輯說明:

    本書是作者1933年以前出版的雜文集中未曾編入的詩文的合集,1935年5月由上海群眾圖書公司初版。這次只抽去已編入《三閑集》的《<近代世界短篇小說集>小引》和譯文《Petofi Sandor的詩》兩篇。《咬嚼之余》、《咬嚼未始“乏味”》、《田園思想》三篇的“備考”,系本書出版后由作者親自抄出,原擬印入《集外集拾遺》的,現(xiàn)都移置本集各有關(guān)正文之后;《通訊(復(fù)霉江)》的來信則系這次抄補(bǔ)的;《<奔流>編校后記》初版時遺漏最后一則,現(xiàn)亦補(bǔ)入;所收舊體詩按寫作時間的先后,在順序上作了調(diào)整。

    二、《集外集》魯迅生前版本:

    1. 手稿(或抄稿)

    2. 初刊(見每篇的注)

    3. 初版:《集外集》, 1935年5月上海群眾圖書公司初版。(個別篇目此前已收入其他集子,具體見各篇下的注)

    《雜語》

    注:本篇最初發(fā)表于1925年4月24日北京《莽原》周刊第1期。

    初刊:“倘若真能有這樣的一個,

    抄稿:倘若能有這樣的一個,(第5段第3行)

    初版:同初刊

    《編完寫起》

    注:本篇最初發(fā)表于1925年5月15日北京《莽原》周刊第4期。發(fā)表時共4段,總題《編完寫起》。后來作者將第一、二兩段合為一篇,改題《導(dǎo)師》,末段改題為《長城》,編入《華蓋集》,本篇是其中的第三段,最早收入《新性道德討論集》(1926年1月出版)

    初刊:但我能向那里介紹呢,

    抄稿: 但我能向那里介紹呢?

    初版:同初刊。

    初刊:我卻又決計將它登出來,

    抄稿:我卻又決計將它登出來了,

    初版:同初刊。

    初刊:因為比那掛在那邊的尾巴上的一點(diǎn)要詳?shù)枚唷?/p>

    抄稿:因為這比那掛在那邊的尾巴上的一點(diǎn)要詳?shù)枚唷?/p>

    初版:因為比那掛在那邊的尾巴上的一點(diǎn)詳?shù)枚啵?/p>

    初刊:但是委屈得很,只能在這無聊的《莽原》上。

    抄稿:但是,委屈得很,只能在這無聊的《莽原》上。

    初版:同初刊。

    初刊:是論利害,不像論是非,

    抄稿:是論利害而不像論是非,

    初版:是論利害,不像論是非莫名其妙。

    初刊:但教授和學(xué)者的話比起一個小編輯來容易得社會信任,

    抄稿:但教授和學(xué)者的話,比起一個小編輯來,容易得社會信任,

    初版:同初刊。

    《田園思想》

    注:本篇最初發(fā)表于1925年6月12日北京《莽原》周刊第8期。

    ① 抄稿中正文為魯迅手跡,備考的來信,除開頭兩行,均為另一人所抄(許廣平?)

    ② 本文標(biāo)點(diǎn)有諸多改動,如初刊在引號后直接接下句,抄稿中加了逗號或句號。或分號改為句號。

    ③ 人文社81版主要根據(jù)初刊本,但最后一句初刊原為:“我幸而有女兒!”,則改為“我幸而沒有女兒!”,似參校了抄稿,或其他本子?

    初刊:我們憎惡的所謂“導(dǎo)師”,

    抄稿:我所憎惡的所謂“導(dǎo)師”,

    初版:同初刊。

    初刊:橫豎他也什么都不知道。

    抄稿:橫豎他也本來什么都不知道。

    初版:同初刊。

    《流言和謊話》

    注:本篇最初發(fā)表于1925年8月7日北京《莽原》周刊第16期。

    初刊:這一回編輯莽原時,

    抄稿:這一回編輯《莽原》時,

    初刊:同抄稿

    初刊:(見現(xiàn)代評論二十五期閑話),

    抄稿:(見《現(xiàn)代評論》二十五期《閑話》),

    初版:同初刊。

    初刊:學(xué)生亦云“既感饑荒之苦,復(fù)慮生命之危。”

    抄稿:學(xué)生亦云“既感饑荒之苦,復(fù)慮生命之危”,

    初版:同初刊。

    初刊:而“女師大”云“全屬子虛”,是相反的;

    抄稿:而“女師大”云“全屬子虛”,是相反的。

    初版:而“女師大”云“全屬子虛,”是相反的;

    初刊:則似乎確已停止,和“女師大”說相反,與報及學(xué)生說相成。

    抄稿:則似乎飲食確已停止,和“女師大”說相反,與報章及學(xué)生說相成。(第3段第3、4行)

    初版:同初刊。

    初刊:嗣復(fù)命令軍警肆意毒打侮辱……”而楊蔭榆云“……”

    抄稿:嗣復(fù)命令軍警肆意毒打侮辱……”,而楊蔭榆云“……”

    初版:同初刊。

    初刊:故不能不請求警署撥派巡警保護(hù)……”是因為“滋擾”才請派警,

    抄稿:故不能不請求警署撥派巡警保護(hù)……”,是因為

    初版:同初刊。

    初刊:與學(xué)生說相反的;

    抄稿:與學(xué)生說相反的。(第4段第3行)

    初版:同初刊。

    初刊:“……幸先經(jīng)內(nèi)右二區(qū)派撥警士在校防護(hù)……”是派警在先,

    抄稿:幸先經(jīng)內(nèi)右二區(qū)派撥警士在校防護(hù)……”,是派警在先,(第4段)

    初刊:和楊蔭榆說相反的;

    抄稿:和楊蔭榆說相反的。(第4段)

    初刊:至于服務(wù)情形,

    抄稿:至于“服務(wù)情形”,

    初版:同初刊。

    初刊:只要一看本月一日至四日的“女師大”和她自己的兩啟事之離奇閃爍就盡夠了:

    抄稿:只要一看本月一日至四日的“女師大”和她自己的兩個啟事之離奇閃爍就盡夠了:

    初版:只要一看本月一日至四日的“女師大”和她自己的兩啟事之離奇閃爍就盡夠了!

    初刊:如果是嚴(yán)厲的觀察和批評者,

    抄稿:如果是嚴(yán)厲的觀察者和批評者,

    初版:同初刊。

    初刊:地位自然不在此例。

    抄稿:——地位自然不在此例。

    初版:同初刊。

    初刊:然而請放心,(第7段)

    抄稿:然而請放心吧,(第7段)

    初版:同初刊。

    初刊:防她們在女師大被誣被革,挨打挨餓,

    抄稿:防她們會在女師大被誣被革,挨打挨餓。

    初版:同初刊。

    初刊:“我幸而有女兒!”

    抄稿:“我幸而沒有女兒!”

    初版:同抄稿。

    《通信》

    注:本篇最初發(fā)表于1926年6月35日北京《莽原》半月刊第12期。

    手稿無題目,系給一位自稱為“未名”的青年學(xué)生的信。稿紙為紅色格子(其他抄稿均綠色格子稿紙),有涂改,內(nèi)容與《莽原》上發(fā)表的無異,可能是為了編書而向收信人要回了原信。

    會校:無異文,增刪涂改情況如下:

    這也不獨(dú)武昌的教授為然,“為然”系后來添加。

    全國的教授都大同小異,在“教授”后面添加“等”字,又涂去。

    一個已經(jīng)足夠了,“足”系后來添加。

    我想他們的話在“會”里也不一定會錯,第7字原作“也”,涂去改為“在”。

    他田地就有二百畝,第1、2字原作“他□”,涂去改為“他田地”。

    正如武昌的C先生來信所說,第3字原作“□”,涂去改為“武”;第7字原作“君”,涂去改為“先生”。

    自然更沒有用此來宣傳任何主義的意思,第1、2字原作“而且”,涂去改為“自然”。

    你的名字用得不錯,第7、8字原作“□□”,涂去改為“不錯”。

    《現(xiàn)代評論》上有人發(fā)議論道,此句前面涂去“我先前□□個”。

    你看他多么“心上有杞天之慮?”,此句原作“真是‘杞人憂天’”,涂去改為現(xiàn)在的樣子。

    來信已到,第2、3、4字原作“□□□”,涂去改為“信已到”。

    《淑姿的信》序

    注:本篇最初以手跡制版印入金淑姿的《信》一書。該書于1932年以新造社名義印行,稱“《斷虹室叢書》第一種”。

    書中制版手跡無涂改,系定稿。《魯迅手稿全集》中所收手稿涂改較多,無標(biāo)題,故判斷此手稿為最初草稿或原稿。

    會校:無異文,涂改情況如下:

    夫嘉葩失蔭,第4字原作“離”,涂去改為“失”。

    爰有靜女,第3字原作“淑”,涂去改為“靜”。

    遂通佳訊,第2字原作“貽”,涂去改為“通”。

    矢磐石以偕行,第2字原作“堅”,涂去改為“磐”。

    呈天真之紛綸,第1字原作“見”,涂去改為“呈”;第2字“真”先涂去改為“趣”,后又恢復(fù)為“真”。

    露人生之鱗爪,第6字原作“甲”,涂去改為“爪”。

    《選本》

    注:本篇最初發(fā)表于1934年1月北平《文學(xué)季刊》創(chuàng)刊號,署名唐俟。

    初刊本待查,本篇待校勘。

    以下為詩,暫不會校。

    ? 符杰祥進(jìn)行了《且介亭雜文二集》的校讀,篇目有葉紫作《豐收》序、隱士、“招貼即扯”、書的還魂和趕造、漫談“漫畫”、漫畫而又漫畫、《中國新文學(xué)大系》小說二集序、內(nèi)山完造作《活中國的姿態(tài)》序、“尋開心”、非有復(fù)譯不可、論諷刺、從“別字”說開去、田軍作《八月的鄉(xiāng)村》序、徐懋庸作《打雜集》序、人生識字胡涂始、“文人相輕”“京派”和“海派”、弄堂生意古今談、不應(yīng)該那么寫、在現(xiàn)代中國的孔夫子、六朝小說和唐代傳奇有怎樣的區(qū)別?論“人言可畏”、再論“文人相輕”、《全國木刻聯(lián)合展覽會專輯》序、文壇三戶、從幫忙到扯淡、“題未定”草(一至三)、名人和名言、“靠天吃飯”、幾乎無事的悲劇、三論“文人相輕”、四論“文人相輕”、五論“文人相輕”——明術(shù)、“題未定”草(五)、論毛筆之類、逃名、六論“文人相輕”——二賣、七論“文人相輕”——兩傷、蕭紅作《生死場》序、陀思妥夫斯基的事--為日本三笠書房《陀思妥夫斯基全集》普及本作、雜談小品文、“題未定”草(六至九)、論新文字、《死魂靈百圖》小引、后記。

    具體校讀如下:

    《且介亭雜文二編》校勘

    初版:1937年7月上海三閑書屋出版。

    05版全集:第六卷。

    初刊發(fā)表情況:

    序言

    葉紫作《豐收》序,上海:容光書局,1935.3.

    隱士,署名長庚,上海:《太白》半月刊第一卷,第十一期,1935.2.20.

    “招貼即扯”,署名公汗,上海:《太白》半月刊第一卷,第十一期,1935.2.20.

    書的還魂和趕造,署名長庚,上海:《太白》半月刊第一卷,第十二期,1935.3.5.

    漫談“漫畫”,生活書店:《小品文和漫畫》,1935.3.

    漫畫而又漫畫,署名且介,生活書店:《小品文和漫畫》,1935.3.

    《中國新文學(xué)大系》小說二集序,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5.7.

    內(nèi)山完造作《活中國的姿態(tài)》序,開明書店:《一個日本人的中國觀》,1936.8.

    “尋開心”,署名杜德機(jī),上海:《太白》半月刊第二卷,第二期,1935.4.5.

    非有復(fù)譯不可,署名庚,上海:《文學(xué)》月刊第四卷第四號,1935.4

    論諷刺,署名敖,上海:《文學(xué)》月刊第四卷第四號,1935.4

    從“別字”說開去,署名旅隼,上海:《芒種》半月刊第一卷,第四期,1935.4.20

    田軍作《八月的鄉(xiāng)村》序,上海:榮光書局,1935.8

    徐懋庸作《打雜集》序,上海:《芒種》半月刊第一卷第六期,1935.5.5

    人生識字胡涂始,署名庚,上海:《文學(xué)》月刊第五卷第五號,1935.5

    “文人相輕”,署名隼,上海:《文學(xué)》月刊第五卷第五期,1935.5

    “京派”和“海派”,署名旅隼,上海,《太白》半月刊第二卷第四期,1935.5.5

    鎌田誠一墓記

    弄堂生意古今談,署名康郁,上海:《漫畫生活》月刊第九期,1935.5

    不應(yīng)該那么寫,署名洛,上海:《文學(xué)》月刊第四卷第六號,1935.6

    在現(xiàn)代中國的孔夫子,日本東京:《雜文》月刊第二號,1935.7

    六朝小說和唐代傳奇有怎樣的區(qū)別?生活書店:《文學(xué)百題》,1935.7

    什么是“諷刺”?東京:《雜文》月刊第三號,1935.9

    論“人言可畏”,署名趙令儀,上海:《太白》半月刊第二卷第五期,1935.5.20

    再論“文人相輕”,署名隼,上海:《文學(xué)》月刊第四卷第六號,1935.6

    《全國木刻聯(lián)合展覽合專輯》序,目錄署名魯迅,文末署名何干,天津;《文地》月刊第一卷第一起,1936.11

    文壇三戶,署名干,上海:《文學(xué)》月刊第五卷第一號,1935.7

    從幫忙到扯淡,《雜文》月刊第三號,1935.9

    《中國小說史略》日本譯本序

    “題未定”草(一至三),上海:《文學(xué)》月刊第五卷第一號,1935.7

    名人和名言,署名越丁,上海:《太白》半月刊第二卷第九期,1935.7.20

    “靠天吃飯”,署名姜珂,上海:《太白》半月刊第二卷第九期,1935.7.20

    幾乎無事的悲劇,署名旁,上海:《文學(xué)》月刊第五期第二卷,1935.8

    三論“文人相輕”,署名隼,上海:《文學(xué)》月刊地為其第二卷,1935.8

    四論“文人相輕”,署名隼,上海:《文學(xué)》月刊第五卷第三號,1935.9

    五論“文人相輕”——明術(shù),署名隼,上海:《文學(xué)》月刊第五卷第三號,1935.9

    “題未定”草(五),上海:《芒種》半月刊第二卷第一期,1935.10.5

    論毛筆之類,署名黃棘,上海:《太白》半月刊第二卷第十二期,1935.9.5

    逃名,署名杜德機(jī),上海:《太白》半月刊第二卷第十二期,1935.9.5

    六論“文人相輕”——二賣,署名隼,上海:《文學(xué)》月刊第五卷第四號,1935.10

    七論“文人相輕”——兩傷 署名隼,上海:《文學(xué)》月刊第五卷第四號,1935.10

    蕭紅作《生死場》序,上海:榮光書局,1935.12

    陀思妥夫斯基的事,上海:《青年界》月刊第九卷第二期,《海燕》月刊第二期,1935.2

    孔另境編《當(dāng)代文人尺牘鈔》序,《現(xiàn)代作家書簡》,生活書店,1936.5.

    雜談小品文,署名旅隼,《時事新報?每周文學(xué)》,1935.12.7.

    “題未定”草(六至九),上海:《海燕》月刊第一、二期,1936.1.,1936.2.

    論新文字,署名旅隼,《時事新報?每周文學(xué)》,1936.1.11.

    《死魂靈百圖》小引,三閑書店,1936.7.

    后記

    體例補(bǔ)充說明:

    除參照校讀范例外,又補(bǔ)充如下:

    一、篇目按照《魯迅全集》排列順序。《<中國小說史略>日本譯本序》及《<死魂靈百圖>小引》未能找到原始印本或任何重印本,因此暫未校勘。《六朝小說和唐代傳奇有怎樣的區(qū)別?》原始印本中該篇佚失,因此暫未校勘。僅有手稿、未發(fā)表的作品《序言》、《鎌田誠一墓記》、《后記》暫未校勘。

    二、校讀記錄標(biāo)識異體字、通假字、脫、衍、訛誤的情況。繁體字未標(biāo)識,凡不在《通用規(guī)范漢字表》(2013年8月版)繁體字表之列均作異體字或通假字予以標(biāo)出。異體字定性參考《通用規(guī)范漢字表》。篇末小結(jié)對參考1938年版本《魯迅全集》出現(xiàn)的異體字情況作出說明。凡原文與底本不符且不屬于異體字與通假字之情況均作訛誤予以標(biāo)明。

    三、未能輸出的生僻字則表明其構(gòu)型。如“(該字左右結(jié)構(gòu),左蟲右東)”。

    校讀記錄:

    葉紫作《豐收》序

    228頁第1行,“它”。手稿作異體字“牠”,初刊、初版同手稿。

    228頁第15、16、17行,“床”,手稿作異體字“牀”,初刊、初版同手稿。

    228頁第24行:“文學(xué)是戰(zhàn)斗的!”,初版作“文學(xué)是戰(zhàn)斗的?”手稿、初刊同05版。

    隱士

    231頁第10行:“那是立刻就有幫閑的。”初版作“那時立刻就有幫閑的。”手稿、初刊同05版。

    231頁第18行,“吃”。手稿作異體字“喫”。初刊、初版同手稿。

    232頁第2行,“吃”。手稿作異體字“喫”。初刊、初版同手稿。

    233頁第4行,“一月二十五日”。初刊無。初版、手稿同05版。

    “招貼即扯”

    235頁第12行,“五四時代”。初刊脫字作“五四 代”。手稿、初刊同05版。

    235頁第19頁,“小節(jié)”,初刊誤作“大節(jié)”。手稿、初版同05版。

    236頁第15行,“一月二十六日”,初刊原文無。手稿、初版同05版。

    書的還魂和趕造

    238頁第4行,“它”,手稿作異體字“牠”。初刊、初版同手稿。

    238頁第17頁,“巨制”,手稿原作異體字“鉅制”。初刊、初版同手稿。

    239頁第1行,“巨制”,手稿原作異體字“鉅制”。初刊、初版同手稿。

    239頁第16行,“實際上”,初刊原脫字作“實際”。手稿、初版同05版。

    239頁第19行,“二月十五日”,初刊原文無。手稿、初版同05版。

    漫談“漫畫”

    241頁第5、15行,“它”,手稿原作異體字“牠”。初刊、初版同手稿。

    242頁第16、22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242頁第21行,“并”,手稿原作異體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243頁第3行,“二月二十八日”,初刊原文無。手稿、初版同05版。

    漫畫而又漫畫

    244有第1行,“現(xiàn)代”,初刊原誤作“現(xiàn)在”。手稿、初版同05版。

    244頁第2行,“從有一方說”,初刊原誤作“從有一方面說”。手稿、初版同05版。

    244頁第3、5、7行,“線”。手稿作異體字“線”。初刊、初版同手稿。

    244頁第4行,“太壞了,”初刊原作“太壞了” 。手稿、初版同05版。

    244頁第10行,“卻還沒有見過”,初刊原脫漏標(biāo)點(diǎn)符號作“還沒有見過”。手稿、初版同05版。

    244頁第16行,“二月二十八日”,初刊原文無。手稿、初版同05版。

    《中國新文學(xué)大系》小說二集序

    標(biāo)題原作"導(dǎo)言"。

    246頁第5行,“《文學(xué)改良芻議》”,初刊原脫漏標(biāo)點(diǎn)符號作“改良文學(xué)芻議》”。初版、手稿同05版。

    246頁第8行,“并”,手稿原作異體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247頁第12行,“幼稚”,手稿原作異體字“幼穉”。初刊、初版同手稿。

    247頁第12行,“語調(diào)”,初刊原誤作“情調(diào)”。初版、手稿同05版。

    247頁第21行,“群鬼”,手稿原作異體字“羣鬼”。初刊、初版同手稿。

    247頁第23行,“并且”,手稿原作異體字“並且”。初刊、初版同手稿。

    247頁第24行,“災(zāi)難”,手稿原作異體字“災(zāi)難”。初刊、初版同手稿。

    247頁第24行,“因為是上層的智識者,所以筆墨總”,初刊原文無。初版、手稿同05版。

    248頁第5行,“并”,手稿原作異體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248頁第17、24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248頁第18行,“不夠”,手稿原作異體字“不夠”。初刊、初版同手稿。

    248頁第19、21行,“回”,手稿原作通假字“囘”。初刊、初版同手稿。

    249頁第1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249頁第2行,“他的”,初刊原脫字作“他”。初版、手稿同05版。

    249頁第4行,“博采”,手稿原作異體字“博採”。初刊、初版同手稿。

    249頁第9、14、15行,“群”,手稿原作異體字“羣”。初刊、初版同手稿。

    249頁第10行,“雜志”,手稿原作異體字“雜誌”。初刊、初版同手稿。

    249頁第10行,“豫告”,手稿原作異體字“預(yù)告”。初刊、初版同手稿。

    249頁第15行,“它”,手稿原作異體字“牠”。初刊、初版同手稿。

    250頁第12行,“卻”,初刊原誤作“都”。初版、手稿同05版。

    250頁第14、19行,“沄”,手稿原作異體字“涇”。初刊、初版同手稿。

    250頁第15行,“數(shù)作”,初刊原誤作“算作”。初版、手稿同05版。

    250頁第17行,“群”,手稿原作異體字“羣”。初刊、初版同手稿。

    250頁第20行,“忘卻了”,初刊原作“忘卻”。初版、手稿同05版。

    250頁第24行,“異域”,手稿原作異體字“異域”。初刊、初版同手稿。

    250頁第24行,“心里的”,手稿原作“心靈的”。初刊、初版同手稿。

    251頁第6行,“《沉鐘》”,手稿原作通假字“《沈鐘》”。初刊、初版同手稿。

    251頁第6行,“周刊”,手稿原作異體字“週刊”。初刊、初版同手稿。

    251頁第6行,“并”,手稿原作異體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251頁第11行,“卻更”,初刊原誤作“卻是”。初版、手稿同05版。

    251頁第12行,“異域”,手稿原作異體字“異域”。初刊、初版同手稿。

    251頁第15行,“沉”,手稿原作通假字“沈”。初刊、初版同手稿。

    251頁第17行,“卻唱著”,初刊原誤作“低唱著”。初版、手稿同05版。

    251頁第20行,“這群”原作異體字“這羣”。初刊、初版同手稿。

    252頁第1行,“回想”,手稿原作通假字“囘想”。初刊、初版同手稿。

    252頁第5、6行,“沉鐘”,手稿原作通假字“沈鐘”。初刊、初版同手稿。

    252頁第5、23行,“它”,手稿原作異體字“牠”。初刊、初版同手稿。

    252頁第8、13、21行,“并”,手稿原作異體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252頁第16行,“‘哀愁’”,初刊原衍字作“‘哀愁’了”。初版、手稿同05版。

    253頁第10行,“B.Sz.”,初刊原誤作“B.S.”。初版、手稿同05版。

    253頁第13行,“沉默”,手稿原作通假字“沈默”。初刊、初版同手稿。

    253頁第15行,“并”,手稿原作異體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254頁第1行,“它們”,手稿原作異體字“牠們”。初刊、初版同手稿。

    254頁第12行,“回憶”,手稿原作通假字“囘憶”。初刊、初版同手稿。

    254頁第12行,“凄寥”,初刊原誤作“慘寥”。初版作“悽寥”。手稿同初版。

    254頁第23行,“并”,手稿原作異體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254頁第23行,“那《戎馬聲中》”,初刊原衍字作“那篇《戎馬聲中》”。初版、手稿同05版。

    255頁第9、12行,“異”,手稿原作異體字“異”。初刊、初版同手稿。

    255頁第13行,“回憶”,手稿原作通假字“囘憶”。初刊、初版同手稿。

    255頁第19行,“它” ,手稿原作異體字“牠”。初刊、初版同手稿。

    256頁第3行,“并”,手稿原作異體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256頁第10行,“如《石宕》”,初刊原衍字作“例如《石宕》”。初版、手稿同05版。

    256頁第13行,“許欽文所苦惱的”,初刊原衍字作“許欽文的苦惱的”。初版、手稿同05版。

    256頁第24行,“仿”,手稿原作通假字“彷”。初刊、初版同手稿。

    256頁第24行,“佛”,手稿原作異體字“彿”。初刊、初版同手稿。

    257頁第6行,“一并”,手稿原作異體字“一併”。初刊、初版同手稿。

    257頁第9行,“然而”,初刊原脫漏標(biāo)點(diǎn)符號作“然而,”。初版、手稿同05版。

    257頁第13行,“故鄉(xiāng)的。”,初刊原標(biāo)點(diǎn)符號訛誤作“故鄉(xiāng)的,”。初版、手稿同05版。

    257頁第23行,“披掛”,手稿原作異體字“披掛”。初刊、初版同手稿。

    258頁第4行,“沉埋”,手稿原作通假字“沈埋”。初刊、初版同手稿。

    258頁第9行,“終于”,手稿原作通假字“終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258頁第10行,“回復(fù)”,手稿原作通假字“囘復(fù)”。初刊、初版同手稿。

    258頁第12行,“高門巨族”,手稿原作異體字“高門鉅族”。初刊、初版同手稿。

    258頁第13行,“莽原社”,初刊原標(biāo)點(diǎn)符號訛誤作“《《莽原社》”。初版、手稿同05版。

    258頁第14行,“一群”,手稿原作異體字“一羣”。初刊、初版同手稿。

    258頁第20行,“沉滯”,手稿原作通假字“沈滯”。初刊、初版同手稿。

    259頁第1行,“莽原社”,初刊原誤作“《莽原社》”。初版、手稿同05版。

    259頁第5、18行,“并”,手稿原作異體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259頁第6、10行,“沉沉”,手稿原作通假字“沈沈”。初刊、初版同手稿。

    259頁第11、14、15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159頁第18行,“并”,手稿原作異體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260頁第3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260頁第7行,“相見的時候,”,初刊原脫漏標(biāo)點(diǎn)符號作“相見的時候”。初版、手稿同05版。

    260頁第19行,“并”,手稿原作異體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260頁第11行,“特等民族’,‘也不是”,初刊原脫漏標(biāo)點(diǎn)符號作“特等民族,也不是”。初版、手稿同05版。

    260頁第12行,“荊棘。”,初刊原標(biāo)點(diǎn)符號訛誤作“荊棘,”。初版、手稿同05版。

    260頁第14行,“有刺的,”,初刊原標(biāo)點(diǎn)符號訛誤作“有刺的。”。初版、手稿同05版。

    260頁第14行,“以至于”,初刊原誤作“至於”。初版、手稿同05版。

    260頁第16行,“常感覺到”,初刊原誤作“常常感覺到”。初版、手稿同05版。

    260頁第17行,“表現(xiàn)出來。”,初刊原標(biāo)點(diǎn)符號訛誤作“表現(xiàn)出來,”。初版、手稿同05版。

    260頁第22行,“抓著”,手稿原通假體字“抓著”。初刊、初版同手稿。

    260頁第23行,“整飭”,手稿原作通假字“整飾”。初刊、初版同手稿。

    261頁第3行,“并”,手稿原作異體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261頁第8、10、17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261頁第8行,“死于”,初刊原誤作“死於牠”。初版、手稿作“死於”。

    262頁第2、24行,“并”,手稿原作異體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262頁第5、6、16、20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262頁第8行,“反抗者所”,初刊原誤作“反抗者的”。初版、手稿同05版。

    262頁第14行,“狡猾”,初刊原誤作“狡滑”。初版、手稿同05版。

    262頁第23行,“Nihilist”,初刊原誤作“Nichlist”。初版、手稿同05版。

    262頁第23行,“巴扎羅夫”,初刊原誤作“然而巴扎羅夫”。初版、手稿同05版。

    262頁第24行,“那就成為”,初刊原誤作“那就不免成為”。初版、手稿同05版。

    263頁第2行,“僅止于”,手稿原作“謹(jǐn)止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263頁第3行,“就只有”,初刊原誤作“只有”。初版、手稿同05版。

    263頁第9行,“葉的葉脈”,初刊原作“葉脈”。手稿作“葉的葉脈”,初版同05版。

    263頁第15行,“并”,手稿原作異體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263頁第15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內(nèi)山完造作《活中國的姿態(tài)》序

    標(biāo)題原作“魯迅序”。

    275頁第1、13行,“并”,手稿原作異體字“並”。初版、初刊同手稿。

    275頁第8頁,“卻”,手稿原作異體字“卻”。初版、初刊同手稿。

    275頁第12行,“連江蘇和浙江方面”,初刊原誤作“連江蘇浙江一帶”。初版、手稿同05版。

    275頁第12、14行,“吃”,手稿原作異體字“喫”。初刊,初版同手稿。

    275頁第12、14行,“竹筍”,手稿原作異體字“竹筍”。初刊,初版同手稿。

    275頁第13行,,“并”,手稿原作異體字“並”。初版、初刊同手稿。

    276頁第3行,“并”,手稿原作異體字“並”。初版、初刊同手稿。

    276頁第4行,“吃”,手稿原作異體字“喫”。初刊,初版同手稿。

    276頁第6行,“就只好來教授西洋文學(xué)。”初刊原誤作“就只好來教授西洋文學(xué),”。初版、手稿同05版。

    276頁第7行,“卻”,手稿原作異體字“卻”。初版、初刊同手稿。

    276頁第19行,“并”,手稿原作異體字“並”。初版、初刊同手稿。

    276頁第23行,“然而即使力說是慢談”,初刊原誤作 “然而即使說是慢談”。初版、手稿同05版。

    276頁第24行,“紹介給日本的讀者的”,初刊原誤作“紹介給日本讀者的”。初版、手稿同05版。

    277頁第五行,“卻”,手稿原作異體字“卻”。初版、初刊同手稿。

    “尋開心”

    279頁第2、12行,“吃”,手稿原作異體字“喫”。初刊,初版同手稿。

    279頁第5行,“線”,手稿原作異體字“線”。初版、初刊同手稿。

    279頁第6行,“它”,手稿原作異體字“牠”。初版、初刊同手稿。

    279頁第14行,“道學(xué)”,手稿原作通假字“道斈”。初版、初刊同手稿。

    279頁第14行,“心理”,手稿原作通假字“心里”。初版、初刊同手稿。

    280頁第10行,“第三課”,初刊原誤作“第四課”。初版、手稿同05版。

    280頁第11行,“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初刊原誤作“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初版、手稿同05版。

    280頁第23行,“一定失業(yè)”,初刊原脫漏標(biāo)點(diǎn)符號作“一定失業(yè)”。初版、手稿同05版。

    281頁第4行,“三月七日”,初刊原文無。初版、手稿同05版。

    非有復(fù)譯不可

    283頁第4、12行,“它”,手稿原作異體字“牠”。初版、初刊同手稿。

    283頁第11、17行,“并”,手稿原作異體字“並”。初版、初刊同手稿。

    284頁第4行,“約婚”,初刊原誤作“訂婚”。初版、手稿同05版。

    284頁第9行,“仿”,手稿原作通假字“彷”。初版、初刊同手稿。

    284頁第9行,“佛”,手稿原作異體字“彿”。初版、初刊同手稿。

    284頁第9行,“當(dāng)然羅”,手稿原作異體字“當(dāng)然囉”。初版、初刊同手稿。

    284頁第18行,“比誣賴,”,初刊原脫漏標(biāo)點(diǎn)符號作“比誣賴”。初版、手稿同05版。

    285頁第3行,“并”,手稿原作異體字“並”。初版、初刊同手稿。

    285頁第5行,“三月十六日”,初刊原文無。初版、手稿同05版。

    285頁第4行:“沉滯”,初版作“沈滯”。手稿、初刊同初版。

    論諷刺

    286頁第2行,“并”,手稿原作異體字“並”。初版、初刊同手稿。

    286頁第3行,“這樣的事實,”初刊原脫漏標(biāo)點(diǎn)符號作“這樣的事實”。初版、手稿同05版。

    286頁第17行,“《儒林外史》”,手稿原作“儒林外史”。初版、初刊同手稿。

    286頁第18行,“吃”,手稿原作異體字“喫”。初版、初刊同手稿。

    287頁第4行,“閑人”,手稿原作異體字“閒人”。初版、初刊同手稿。

    287頁第11、12、18、21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版、初刊同手稿。

    287頁第12行,“它”,手稿原作異體字“牠”。初版、初刊同手稿。

    288頁第3行,“三月十六日”,初刊原文無。初版、手稿同05版。

    從“別字”說開去

    289頁第2行,“并”,手稿原作異體字“並”。初版、初刊同手稿。

    289頁第4行,“吃”,手稿原作異體字“喫”。初版、初刊同手稿。

    289頁第10行,“曲為之辯”,手稿原誤作“曲為之辨”。初版、初刊同手稿。

    289頁第18行,“(一)”,初刊原脫漏標(biāo)點(diǎn)符號作“(一),”。初版、手稿同05版。

    289頁第19行,“吃”,手稿原作異體字“喫”。初版、初刊同手稿。

    290頁第6行,“含含胡胡”,手稿原作通假字“含含糊糊”。初版、初刊同手稿。

    290頁第6行,“責(zé)之一般的學(xué)生,”,初刊原標(biāo)點(diǎn)符號訛誤作“責(zé)之一般的學(xué)生;”。初版、手稿同05版。

    291頁第4行,“他只問字的活不活;”,初刊原標(biāo)點(diǎn)符號訛誤作“他只問字的活不活:”。初版、手稿同05版。

    291頁第10行,“所以還可解得”,初刊原誤作“所以還可以解得”。初版、手稿同05版。

    291頁第20行,“并”,手稿原作異體字“並”。初版、初刊同手稿。

    292頁第6行,“卻斷沒有這樣的事”,初刊原誤作“卻決沒有這樣的事”。初版、手稿同05版。

    292頁第10、11行,“并”,手稿原作異體字“並”。初版、初刊同手稿。

    292頁第16行,“但必須在不聲不響中,”手稿原作“但必須在不聲不響中;”。初版、初刊同手稿。

    292頁第17行,“這些說頭自然也無效。”,手稿原誤作“這些說頭自然也無效,”。初版、初刊同手稿。

    292頁第18、21行,“它”,手稿原作異體字“牠”。初版、初刊同手稿。

    292頁第21行,“‘并無其事’:”,初刊原標(biāo)點(diǎn)符號訛誤作“‘並無其事’,”。初版、手稿同05版。

    292頁第23行,“三月二十一日”,初刊原文無。初版、手稿同05版。

    田軍作《八月的鄉(xiāng)村》序

    標(biāo)題原作“序言”。

    295頁第3行,“光線”,手稿原作異體字“光線”。初版、初刊同手稿。

    295頁第10頁,“殘山剩水”,手稿原作異體字“殘山賸水”。初版、初刊同手稿。

    295頁第17頁,“誰也忘記了開口”,初刊原誤作“誰也許忘記了開口”。初版、手稿同05版。

    296頁第5、11行,“被占”,手稿原作異體字“被佔”。初版、初刊同手稿。

    296頁第7行,“驗尸”,手稿原作異體字“驗屍”。初版、初刊同手稿。

    徐懋庸作《打雜集》序

    標(biāo)題原作“‘打雜集’序言”。

    299頁第2、14行,“它”,手稿原作異體字“牠”。初版、初刊同手稿。

    299頁第5行,“吃”,手稿原作異體字“喫”。初版、初刊同手稿。

    299頁第13行,“不會有什么兩樣”初刊原誤作“不會有兩樣”。初版、手稿同05版。

    300頁第4行,“不是東西之談”,初刊原誤作“不是東西之言”。初版、手稿同05版。

    300頁第12行,“‘文學(xué)概論’”,初刊原脫漏標(biāo)點(diǎn)符號作“文學(xué)概論”。初版、手稿同05版。

    300頁第14行,“這幾年的雜文作者”,初刊原誤作“這幾年雜文作者”。初版、手稿同05版。

    300頁第18行,“吃”,手稿原作異體字“喫”。初版、初刊同手稿。

    301頁第4行,“它”,手稿原作異體字“牠”。初版、初刊同手稿。

    301頁第6行,“雜文發(fā)展起來”,初刊原誤作“雜文發(fā)展來”。初版、手稿同05版。

    301頁第18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版、初刊同手稿。

    301頁第20行,“地猶鄹氏邑,宅接魯王宮”,初刊原誤作“地猶鄹氏邑,宅即魯王宮”。初版、手稿同05版。

    301頁第21行,“猶與夢時同”,初刊原誤作“獨(dú)與夢時同”。初版、手稿同05版。

    301頁第21行,“第一首”,初刊原脫字作“一首”。初版、手稿同05版。

    301頁第23行,“而且也能移人情”,初刊原衍字作“而且也能夠移人情”。初版、手稿同05版。

    301頁第24行,“就不免要攪亂”,初刊原衍字作“就不是免要攪亂”。初版、手稿同05版。

    302頁第2行,“剩下”,手稿原作異體字“賸下”。初版、初刊同手稿。

    302頁第7行,“它”,手稿原作異體字“牠”。初版、初刊同手稿。

    302頁第7、13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版、初刊同手稿。

    302頁第9行,“第三”,初刊原脫漏標(biāo)點(diǎn)符號作“第三,”。初版、手稿同05版。

    302頁第10行,“不死不活”,初刊原脫字作“不死 活”。初版、手稿同05版。

    302頁第10行,“集子”,初刊原脫字作“集 ”。初版、手稿同05版。

    302頁第10行,“作序”,手稿原作通假字“做序”。初版、初刊同手稿。

    302頁第10行,“并且”,手稿原作異體字“並且”。初版、初刊同手稿。

    人生識字胡涂始

    305頁第1行,“這一句是我翻造的”,初刊原衍字作“現(xiàn)在這一句是我翻造的”。初版、手稿同05版。

    305頁第7、9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版、初刊同手稿。

    305頁第13行,“并”,手稿原作異體字“並”。初版、初刊同手稿。

    306頁第4頁,“蹄跡”,手稿原作異體字“痕跡”。初版、初刊同手稿。

    306頁第15、18行,“巉巖”,手稿原作異體字“巉巌”。初版、初刊同手稿。

    307頁第1行,“采取”,手稿原作異體字“採取”。初版、初刊同手稿。

    307頁第4行,“它”,手稿原作異體字“牠”。初版、初刊同手稿。

    306頁標(biāo)題:“胡涂”,初版作“胡塗”。手稿、初刊同初版。

    306頁第1行:“《莊子和文選》呀”,初版作“《莊子》和《文選》呀”。手稿、初刊同05版。

    “文人相輕”

    308頁第4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版、初刊同手稿。

    309頁第13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版、初刊同手稿。

    309頁第17行,“四月十四日”,初刊原文無。初版、手稿同05版。

    308頁標(biāo)題:“文人相輕”,初版作“’文人相輕’”。初刊、手稿同05版。

    “京派”和“海派”

    312頁第10行,“幫閑”,手稿原作異體字“幫閒”。初版、初刊同手稿。

    312頁第14行,“并”,手稿原作異體字“並”。初版、初刊同手稿。

    313頁第13、20行,“它”,手稿原作異體字“牠”。初版、初刊同手稿。

    313頁第18行,“死尸”,手稿原作異體字“死屍”。初版、初刊同手稿。

    314頁第10行,“顛倒”,手稿原作通假字“顛到”。初版、初刊同手稿。

    315頁第1行,“并”,手稿原作異體字“並”。初版、初刊同手稿。

    315頁第8行,“至于”,手稿原作通假字“至於”。初版、初刊同手稿。

    315頁第10行,“幫閑”,手稿原作異體字“幫閒”。初版、初刊同手稿。

    315頁第13行,“四月十四日”,初刊原文無。初版、手稿同05版。

    鎌田誠一墓記

    弄堂生意古今談

    標(biāo)題原作“衖堂生意古今談”。

    318頁第5、18行,“弄堂”,手稿原作異體字“衖堂”。初版、初刊同手稿。

    318頁第7行,“吃”,手稿原作異體字“喫”。初版、初刊同手稿。

    318頁第16行,“占領(lǐng)”,手稿原作異體字“佔領(lǐng)”。初版、初刊同手稿。

    318頁第16行,“幽閑”,手稿原作異體字“幽閒”。初版、初刊同手稿。

    318頁第18行,“侉餅”,手稿原作異體字“大餅”。初版、初刊同手稿。

    319頁第5行,“兩個人”,初刊原誤作“二個人”。初版、手稿同05版。

    319頁第6、13、19頁,“弄”,手稿原作異體字“衖”。初版、初刊同手稿。

    319頁第10頁,“Appulu-u-u”,初刊原誤作“Appulu-u”。初版、手稿同05版。

    319頁第16、224行,“布置”,手稿原作異體字“佈置”。初版、初刊同手稿。

    319頁第7行,“這么一來”,初刊原脫字作“這一來”。初版、手稿同05版。

    318頁第16行:“占領(lǐng)”,初版作“佔領(lǐng)”。初版、初刊同手稿。

    不應(yīng)該那么寫

    321頁第1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版、初刊同手稿。

    322頁第6行,“顯豁”,手稿原作通假字“顕豁”。初版、初刊同手稿。

    322頁第7行,“而”,手稿原作通假字“爾”。初版、初刊同手稿。

    322頁第11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版、初刊同手稿。

    322頁第20行,“四月二十三日”,初刊原文無。初版、手稿同05版。

    在現(xiàn)代中國的孔夫子

    用日文寫作。初刊于日本東京《改造》月刊1935年6月號;中譯文初刊于日本東京《雜文》月刊第二號,1935年7月出版。

    標(biāo)題:手稿同05版,初刊作“孔夫子在現(xiàn)代中國”。

    324頁第1行,“新近的上海的報紙,報告著因為日本的湯島,孔子的圣廟落成了”,初刊原作“近日上海的報紙載稱:因日本湯島地方孔廟落成的原故”。手稿、初版同05版。

    324頁第2行,“湖南省主席何鍵將軍就寄贈了一幅向來珍藏的孔子的畫像” ,初刊原作“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鍵將軍捐贈了一向秘藏著的孔夫子畫像”。手稿、初版同05版。

    324頁第3行,“老實說,中國的一般的人民,關(guān)于孔子是怎樣的相貌,倒幾乎是毫無所知的” ,初刊原作“實在說,關(guān)於孔夫子的相貌如何,中國的一般人民幾乎是毫無所知的”。手稿、初版同05版。

    324頁第4行,“自古以來,雖然每一縣一定有圣廟,即文廟,但那里面大抵并沒有圣像”

    ,初刊原作“自古來每縣雖一定有聖廟,即所謂文廟,而其中大都沒有聖像”。手稿、初版同05版。

    324頁第5行,“凡是繪畫,或者雕塑應(yīng)該崇敬的人物時,一般是以大于常人為原則的” ,初刊原作“好像是這樣考慮過的:凡繪畫或雕塑應(yīng)當(dāng)崇敬的人物時,一般固以大於常人為原則”。手稿、初版同05版。

    324頁第6行,“但一到最應(yīng)崇敬的人物,例如孔夫子那樣的圣人,卻好像連形象也成為褻瀆,反不如沒有的好” ,初刊原作“至於最應(yīng)崇敬的譬如孔夫子那樣的聖人,則塑像也變?yōu)槊盀^,反而不如沒有的好”。手稿、初版同05版。

    324頁第8行,“這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初刊原作“這不是沒有道理的”。手稿、初版同05版。

    324頁第8行,“沒有留下照相來” ,初刊原作“沒有留下像片”。手稿、初版同05版。

    324頁第9行,“文獻(xiàn)中雖然偶有記載,但是胡說八道也說不定” ,初刊原作“文獻(xiàn)中雖偶有記載,但是臆造的也未可知"。原作"文獻(xiàn)中雖偶有記載,但是臆造的也未可知”。手稿、初版同05版。

    324頁第10行,“若是重新雕塑的話,則除了任憑雕塑者的空想而外,毫無辦法,更加放心不下” ,初刊原作“若是重雕塑的話,則除了任憑雕塑者的空想而外毫無辦法。那樣更不能放心”。手稿、初版同05版。

    324頁第11行,“于是儒者們也終于只好采取'全部,或全無'的勃蘭特式的態(tài)度了” ,初刊原作“於是儒者們便終於不得不採取'不全寧缺'的穩(wěn)重態(tài)度了”。手稿、初版同05版。

    324頁第13行,“然而倘是畫像,卻也會間或遇見的”,初刊原作“然而,畫像也間或遇到”。手稿、初版同05版。

    324頁第13行,“我曾經(jīng)見過三次:一次是《孔子家語》里的插畫” ,初刊原作“我曾見過三次:一次是孔子家語中的插畫”。手稿、初版同05版。

    324頁第14行,“一次是梁啟超氏亡命日本時,作為橫濱出版的《清議報》上的卷頭畫,從日本倒輸入中國來的”,初刊原作“一次是梁啟超氏亡命日本時,載橫濱出版的清議報上的卷首畫,從日本寄回中國的”。手稿、初版同05版。

    324頁第16行,“還有一次是刻在漢朝墓石上的孔子見老子的畫像”,初刊原文“又一次是刻在漢代墓石上的孔子訪問老子圖”。手稿、初版同05版。

    324頁第16行,“說是從這些圖畫上所得的孔子的摸樣的印象來,則這位先生是一位很瘦的老頭子”,初刊原作“從這些畫像上所得的印象說來,這位先生是頗瘦而年老的”。手稿、初版同05版。

    324頁第18行,“身穿大袖口的長袍子,腰帶上插著一把劍,或者腋下挾著一枝杖,然而從來不笑,非常威風(fēng)凜凜的”,初刊原作“穿著寬袖長袍,腰帶上佩著劍,或者腋下挾著杖,而傯是沒有笑容,非常巌肅的”。手稿、初版同05版。

    325頁第1行,“假使在他的旁邊侍坐,那就一定得把腰骨挺的筆直,經(jīng)過兩三點(diǎn)鐘,就骨節(jié)酸痛,倘是平常人,大約總不免急于逃走的了” ,初刊原作“假若侍坐在他的旁邊,則定要把腰板挺得筆直的,那麼經(jīng)過二三小時,骨節(jié)酸痛,普通的人定想逃開的罷”。手稿、初版同05版。

    325頁第3行,“后來我曾到山東旅行。在為道路的不平所苦的時候,忽然想到了我們的孔夫子” ,初刊原作“以後我會到山東旅行。在為道路不平所苦的當(dāng)兒,忽然想到孔夫子的事”。手稿、初版同05版。

    325頁第4行,“一想起那具有儼然道貌的圣人,先前便是坐著簡陋的車子,顛顛簸簸,在這些地方奔忙的事來,頗有滑稽之感” ,初刊原作“那具有儼然道貌的聖人,以前便是坐在簡陋的車上顛簸動搖的奔忙於這些地方的罷?這樣想著覺得頗為滑稽”。手稿、初版同05版。

    325頁第6行,“這種感想,自然是不好的,要而言之,頗近于不敬,倘是孔子之徒,恐怕是決不應(yīng)該發(fā)生的” ,初刊原作“這種感覺自然是不好的,總之,是近於不敬;若是孔子之徒則絕不應(yīng)發(fā)生的罷?”。手稿、初版同05版。

    325頁第7行,“但在那時候,懷著我似的不規(guī)矩的心情的青年,可是多得很” ,初刊原作“然而,當(dāng)時懷著我那樣不當(dāng)心情的青年是非常之多的”。手稿、初版同05版。

    325頁第9行,“我出世的時候是清朝的末年,孔夫子已經(jīng)有了‘大成至圣文宣王’這一個闊得可怕的頭銜,不消說,正是圣道支配了全國的時代” ,初刊原作“我降生的時候是清末,孔夫子已經(jīng)有了‘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那樣玄赫的頭銜,不必說已是聖道支配全國的時代”。手稿、初版同05版。

    325頁第11行,“政府對于讀書的人們,使讀一定的書,即四書和五經(jīng);使遵守一定的注釋;使寫一定的文章,即所謂‘八股文’。” ,初刊原作“政府對於讀書的人們,使讀一定的書,即四書和五經(jīng);使遵從一定的註釋;使寫一定的文章,即所謂八股”。手稿、初版同05版。

    325頁第13行,“并且使發(fā)一定的議論。然而這些千篇一律的儒者們,倘是四方的大地,那是很知道的,但一到圓形的地球,卻什么也不知道” ,初刊原作“並使其發(fā)一定的議論。然而,這些千篇一律的儒者們,四方的地面雖已知道,圓的地球則毫無所知”。手稿、初版同05版。

    325頁第15行,“于是和四書上并無記載的法蘭西和英吉利打仗而失敗了” ,初刊原作“於是和四書上不曾記載的法蘭西、英吉利等一戰(zhàn)而敗了”。手稿、初版同05版。

    325頁第16行,“不知道為了覺得與其拜著孔夫子而死,倒不如保存自己們之為得計呢,還是為了什么” ,初刊原作“或者是一面拜著孔夫子,一面思考過,比起死來還是覺得保存自己的好罷”。手稿、初版同05版。

    325頁第17行,“總而言之,這回是拼命尊孔的政府和官僚先就動搖起來,用官帑大翻起洋鬼子的書籍來了” ,初刊原作“總之,這次死命尊孔的政府和官吏先自動搖了,開始用公費(fèi)來翻譯外國書籍”。手稿、初版同05版。

    325頁第19行,“屬于科學(xué)上的古典之作的,則有侯失勒的《談天》,雷俠兒的《地學(xué)淺釋》,代那的《金石識別》,到現(xiàn)在也還作為那時的遺物,間或躺在舊書鋪子里” ,初刊原作“科學(xué)上的名著,如哈胥爾的天文學(xué),拉伊爾的地質(zhì)學(xué),塔那的礦物學(xué)等,那時的遺物,到現(xiàn)在還偶爾擺在舊書舖裏”。手稿、初版同05版。

    325頁第22行,“然而一定有反動。清末之所謂儒者的結(jié)晶,也是代表的大學(xué)士徐桐氏出現(xiàn)了” ,初刊原作“然而不會沒有阻攪的。清末的所謂儒家的結(jié)晶與代表人物大學(xué)士徐桐氏出現(xiàn)了”。手稿、初版同05版。

    325頁第23行,“他不但連算學(xué)也斥為洋鬼子的學(xué)問;他雖然承認(rèn)世界上有法蘭西和英吉利這些國度,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存在,是決不相信的” ,初刊原作“他連數(shù)學(xué)也認(rèn)為是夷狄之學(xué),而加以排斥。 他雖承認(rèn)世界上有所謂法蘭西、英吉利等等的國家,而絕不相信有西班牙、葡萄牙的存在”。手稿、初版同05版。

    326頁第1行,“他主張這是法國和英國常常來討利益,連自己也不好意思了,所以隨便胡謅出來的國名” ,初刊原作“他以為那是法國和英國不好意思屢屢來要求權(quán)利,而隨便造出來的國名”。手稿、初版同05版。

    326頁3行,“他又是一九○○年的有名的義和團(tuán)的幕后的發(fā)動者,也是指揮者。但是義和團(tuán)完全失敗,徐桐氏也自殺了” ,初刊原作“他實是一九〇〇年有名的義和團(tuán)事件的幕後的發(fā)動者與指揮者。但是議和團(tuán)完全失敗,徐桐氏也自殺了”。手稿、初版同05版。

    326頁第4行,“政府就又以為外國的政治法律和學(xué)問技術(shù)頗有可取之處了。我的渴望到日本去留學(xué),也就在那時候” ,初刊原作“政府又以為外國的政治法律及學(xué)問技術(shù)有可採取之處了。我之渴望到日本去留學(xué)也在那時”。手稿、初版同05版。

    326頁第6行,“達(dá)了目的,入學(xué)的地方,是嘉納先生所設(shè)立的東京的弘文學(xué)院” ,初刊原作“達(dá)到那個目的去入學(xué)的地方,是嘉納先生所設(shè)立的東京弘文學(xué)院”。手稿、初版同05版。

    326頁第7行,“在這里,三澤力太郎先生教我水是養(yǎng)氣和輕氣所合成,山內(nèi)繁雄先生教我貝殼里的什么地方其名為‘外套’” ,初刊原作“在哪兒跟三澤力太郎先生學(xué)到水是由氧氣和輕氣合成的,跟山內(nèi)繁雄先生學(xué)到貝殼內(nèi)的某處是膜狀物等等的問題”。手稿、初版同05版。

    326頁第9行,“這是有一天的事情。學(xué)監(jiān)大久保先生集合起大家來,說:因為你們都是孔子之徒,今天到御茶之水的孔廟里去行禮罷” ,初刊原作“這是某天的事,學(xué)監(jiān)大久保先生集合起大家來說:因為汝們都是孔子之徒,今天到'御茶之水'的孔廟去行禮罷”。手稿、初版同05版。

    326頁第11行,“我大吃了一驚。現(xiàn)在還記得那時心里想,正因為絕望于孔夫子和他的之徒,所以到日本來的,然而又是拜么?一時覺得很奇怪” ,初刊原作“我非常驚訝了,我想本來是對於孔夫子及孔子之徒斷念之後才來的日本,而仍要禮拜嗎?當(dāng)時頗有些奇異的感覺器官”。手稿、初版同05版。

    326頁第13行,“而且發(fā)生這樣感覺的,我想決不止我一個人 ” ,初刊原作“而有這樣感覺的絕不祇是我個人”。手稿、初版同05版。

    326頁第15行,“但是,孔夫子在本國的不遇,也并不是始于二十世紀(jì)的” ,初刊原作“但是,在中國孔夫子的際遇不佳,也不是始自二十世紀(jì)的”。手稿、初版同05版。

    326頁第16行,“孟子批評他為‘圣之時者也’,倘翻成現(xiàn)代語,除了‘摩登圣人’實在也沒有別的法” ,初刊原作“孟子批評他是‘聖之時者也’,若翻成現(xiàn)代的用語,則祇好說是‘摩登聖人’”。手稿、初版同05版。

    326頁第17行,“為他自己計,這固然是沒有危險的尊號,但也不是十分值得歡迎的頭銜。不過在實際上,卻也許并不這樣子” ,初刊原作“這替自身著想,雖是一個保險的尊號,但也不是十分稀罕的頭銜。然而實際上似乎並不是那樣”。手稿、初版同05版。

    326頁第19行,“孔夫子的做定了‘摩登圣人’是死了以后的事,活著的時候卻是頗吃苦頭的” ,初刊原作“孔夫子之完全成為‘摩登聖人’是死後的事,活著時還是頗苦的”。手稿、初版同05版。

    326頁第20行,“跑來跑去,雖然曾經(jīng)貴為魯國的警視總監(jiān),而又立刻下野,失業(yè)了”原作“各處奔走,雖一度貴為魯國的警察總監(jiān),而馬上就下野失業(yè)了”。手稿、初版同05版。

    326頁第21行,“并且為權(quán)臣所輕蔑,為野人所嘲弄,甚至于為暴民所包圍,餓扁了肚子” ,初刊原作“並且為權(quán)臣所輕蔑,為百姓所嘲弄,為暴徒所包圍,甚至餓飯的事也有過”。手稿、初版同05版。

    326頁第22行,“弟子雖然收了三千名,中用的卻只有七十二,然而真可以相信的又只有一個人” ,初刊原作“弟子雖有三千人,而中用的不過七十二人,至於真可信任的則祇有一個人”。手稿、初版同05版。

    326頁第24行,“有一天,孔夫子憤慨道:‘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從這消極的打算上,就可以窺見那消息” ,初刊原作“某次,孔夫子憤慨起來而說出‘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豈由歟’那樣消極的打算,從這種地方可以窺察出他的情形來”。手稿、初版同05版。

    327頁第1行,“然而連這一位由,后來也因為和敵人戰(zhàn)斗,被擊斷了冠纓,但真不愧為由呀,到這時候也還不忘記從夫子聽來的教訓(xùn),說道‘君子死,冠不免’,一面系著冠纓,一面被人砍成肉醬了” ,初刊原作“而且,即是呌做由(子路)的那一位,後來與敵人戰(zhàn)鬪中間,帽帶被裁斷了,眞無愧為由;在那種時候扔不忘夫子之教,說著君子雖死不落冠,一面整理著帽帶,便被敵人用亂刀斬死了”。手稿、初版同05版。

    327頁第4行,“連唯一可信的弟子也已經(jīng)失掉,孔子自然是非常悲痛的,據(jù)說他一聽到這信息,就吩咐去倒掉廚房里的肉醬云” ,初刊原作“這唯一可信任的弟子也失去了,孔子自然非常悲哀,據(jù)說聽到這消息後,馬上吩咐道:把廚房的碎肉丟去罷”。手稿、初版同05版。

    327頁第7行,“孔夫子到死了以后,我以為可以說是運(yùn)氣比較的好一點(diǎn)” ,初刊原作“孔夫子在死後運(yùn)氣可說是比較的好了”。手稿、初版同05版。

    327頁第8行,“因為他不會嚕蘇了,種種的權(quán)勢者便用種種的白粉給他來化妝,一直抬到嚇人的高度” ,初刊原作“因為已經(jīng)不再說話的原故,乃有種種的權(quán)勢者用種種的白粉粧飾起來,漸漸供奉到可厭的高度”。手稿、初版同05版。

    327頁第9行,“但比起后來輸入的釋迦牟尼來,卻實在可憐得很” ,初刊原作“但是若與以後傳來的釋迦佛比較起來,實在可憐的很”。手稿、初版同05版。

    327頁第10行,“誠然,每一縣固然都有圣廟即文廟,可是一副寂寞的冷落的樣子,一般的庶民,是決不去參拜的,要去,則是佛寺,或者是神廟” ,初刊原作“可不是嗎?每縣雖都有聖廟,即文廟,而其實是寂寞冷落,一般人絕不去禮拜的,去的地方是寺院或神祠”。手稿、初版同05版。

    327頁第12行,“若向老百姓們問孔夫子是什么人,他們自然回答是圣人,然而這不過是權(quán)勢者的留聲機(jī)” ,初刊原作“若問到老百姓們,孔子是什麼人?他們當(dāng)然回答是聖人,然而那不過是權(quán)勢者的留聲機(jī)”。手稿、初版同05版。

    327頁第13行,“他們也敬惜字紙,然而這是因為倘不敬惜字紙,會遭雷殛的迷信的緣故” ,初刊原作“他們雖尊敬文字,而那是由於不尊敬文字便遭雷劈的迷信來的”。手稿、初版同05版。

    327頁第15行,“南京的夫子廟固然是熱鬧的地方,然而這是因為另有各種玩耍和茶店的緣故”原作“南京的夫子廟固然是熱鬧的地方,而那是因為有種種玩耍與茶棚的緣故”。手稿、初版同05版。

    327頁第16行,“雖說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然而現(xiàn)在的人們,卻幾乎誰也不知道一個筆伐了的亂臣賊子的名字” ,初刊原作“雖說孔夫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但現(xiàn)在的人們幾乎沒有一個人知道那些筆誅了的亂臣賊子的名字”。手稿、初版同05版。

    327頁第18行,“說到亂臣賊子,大概以為是曹操,但那并非圣人所教,卻是寫了小說和劇本的無名作家所教的” ,初刊原作“ 說到亂臣賊子,則大概以為是曹操,但那不是聖人教給的,而是由那些小說劇本的無名作家們學(xué)到的”。手稿、初版同05版。

    327頁第20行,“總而言之,孔夫子之在中國,是權(quán)勢者們捧起來的,是那些權(quán)勢者或想做權(quán)勢者們的圣人,和一般的民眾并無什么關(guān)系” ,初刊原作“總之,孔夫子在中國是由權(quán)勢者們捧起來的,是權(quán)勢者或想做權(quán)勢者的人們的聖人,和一般衆(zhòng)是漠不相關(guān)的”。手稿、初版同05版。

    327頁第22行,“然而對于圣廟,那些權(quán)勢者也不過一時的熱心” ,初刊原作“然而那些權(quán)勢者們對於聖廟也不過是一時的熱心”。手稿、初版同05版。

    327頁第22行,“因為尊孔的時候已經(jīng)懷著別樣的目的,所以目的一達(dá),這器具就無用,如果不達(dá)呢,那可更加無用了” ,初刊原作“因為尊孔時已懷著另外的目的,目的達(dá)到了,工具自然變?yōu)闊o用,若是失敗了呢,則更加無用”。手稿、初版同05版。

    327頁第24行,“在三四十年以前,凡有企圖獲得權(quán)勢的人,就是希望做官的人,都是讀‘四書’和‘五經(jīng)’,做‘八股’,別一些人就將這些書籍和文章,統(tǒng)名之為‘敲門磚’” ,初刊原作“在三四十年前,想獲得權(quán)勢的人,即想做官的人,定要讀四書五經(jīng),練習(xí)‘八股文’,某一部人便把這類書籍文章統(tǒng)名之為‘敲門磚’”。手稿、初版同05版。

    328頁第3行,“這就是說,文官考試一及第,這些東西也就同時被忘卻,恰如敲門時所用的磚頭一樣,門一開,這磚頭也就被拋掉了” ,初刊原作“總之,文官考試及格後便同時忘掉了,恰如敲門時用的磚一樣,門一開磚就丟掉了”。手稿、初版同05版。

    328頁第5行,“孔子這人,其實是自從死了以后,也總是當(dāng)著‘敲門磚’的差使的” ,初刊原作“實則,孔夫子個人死過之後,任何時都是演著‘敲門磚’的任務(wù)的”。手稿、初版同05版。

    328頁第7行,“一看最近的例子,就更加明白” ,初刊原作“若看最近的例子則更加瞭然”。手稿、初版同05版。

    328頁第7行,“從二十世紀(jì)的開始以來,孔夫子的運(yùn)氣是很壞的,但到袁世凱時代,卻又被從新記得,不但恢復(fù)了祭典,還新做了古怪的祭服,使奉祀的人們穿起來” ,初刊原作“孔夫子從二十世紀(jì)開始,雖非常不幸運(yùn),但到袁世凱時代又被想了起來,不祗恢復(fù)了祭祀的典禮,連那些古怪的衣服都重新置辦,使祭祀的穿著”。手稿、初版同05版。

    328頁第10行,“跟著這事而出現(xiàn)的便是帝制。然而那一道門終于沒有敲開,袁氏在門外死掉了” ,初刊原作“隨著這事來的便是帝制。然而門終於沒打開,袁氏在門外死掉了”。手稿、初版同05版。

    328頁第11行,“余剩的是北洋軍閥,當(dāng)覺得漸近末路時,也用它來敲過另外的幸福之門”原作“殘留的北洋軍閥,感到將近末路時,也用來敲過另外的幸福之門”。手稿、初版同05版。

    328頁第12行,“盤據(jù)著江蘇和浙江,在路上隨便砍殺百姓的孫傳芳將軍,一面復(fù)興了投壺之禮” ,初刊原作“江浙戰(zhàn)爭在路上妄殺了多少人民的孫傳芳將軍,一方面復(fù)興了投壺之禮”。手稿、初版同05版。

    328頁第14行,“鉆進(jìn)山東,連自己也數(shù)不清金錢和兵丁和姨太太的數(shù)目了的張宗昌將軍,則重刻了《十三經(jīng)》,而且把圣道看作可以由肉體關(guān)系來傳染的花柳病一樣的東西,拿一個孔子后裔的誰來做了自己的女婿。然而幸福之門,卻仍然對誰也沒有開” ,初刊原作“ 盤踞山東,金錢軍隊姨太太自己都不知其數(shù)的張宗昌將軍,重刻了十三經(jīng),於是把聖道認(rèn)為是可以用肉體關(guān)係來傳染的花柳病一樣的東西,而以孔子的後裔某人做了女婿。然而幸福之門終於沒有為誰打開”。手稿、初版同05版。

    328頁第19行,“這三個人,都把孔夫子當(dāng)作磚頭用,但是時代不同了,所以都明明白白的失敗了。豈但自己失敗而已呢,還帶累孔子也更加陷入了悲境” ,初刊原作“祇因時代已經(jīng)不同,而完全失敗了。豈祇是個人失敗?而且使孔夫子也越發(fā)陷入境”。手稿、初版同05版。

    328頁第二十行,“他們都是連字也不大認(rèn)識的人物,然而偏要大談什么《十三經(jīng)》之類,所以使人們覺得滑稽;言行也太不一致了,就更加令人討厭” ,初刊原作“他們都是不甚識字的夥伴,而大談十三經(jīng)的結(jié)果,使人感到滑稽,且因言行太不一致的原故,使人發(fā)生厭惡之感”。手稿、初版同05版。

    328頁第23行,“既已厭惡和尚,恨及袈裟,而孔夫子之被利用為或一目的的器具,也從新看得格外清楚起來,于是要打倒他的欲望,也就越加旺盛” ,初刊原作“因為討厭和尚,乃惡及袈裟,孔夫子之被利用為某種目的的工具,也是如此,預(yù)先清楚的覺察到這點(diǎn)時,打倒他的情緒也越發(fā)高漲”。手稿、初版同05版。

    329頁第1行,“所以把孔子裝飾得十分尊嚴(yán)時,就一定有找他缺點(diǎn)的論文和作品出現(xiàn)” ,初刊原作“因此,把孔夫子裝點(diǎn)的十分尊嚴(yán)時,指摘他的缺點(diǎn)的論文或作品也一定多起來”。

    329頁第2行,“即使是孔夫子,缺點(diǎn)總也有的,在平時誰也不理會,因為圣人也是人,本是可以原諒的” ,初刊原作“雖說是聖人,缺點(diǎn)總也有的,在平常誰也不理會,因為聖人也是人,本是可以原諒的”。手稿、初版同05版。

    329頁第4行,“然而如果圣人之徒出來胡說一通,以為圣人是這樣,是那樣,所以你也非這樣不可的話,人們可就禁不住要笑起來了” ,初刊原作“然而,假如孔子之徒出來瞎說,以為聖人是這樣,是那樣,大家也非這樣不可的話,則人們將認(rèn)不住發(fā)笑了罷”。手稿、初版同05版。

    329頁第6行,“五六年前,曾經(jīng)因為公演了《子見南子》這劇本,引起過問題,在那個劇本里,有孔夫子登場,以圣人而論,固然不免略有欠穩(wěn)重和呆頭呆腦的地方,然而作為一個人,倒是可愛的好人物” ,初刊原作“五六年前,曾因公演'子見南子'的劇本而引起了問題。在那個劇本中,孔夫子出場,若以聖人論,或不免間有稍嫌浪漫不合的地方,而以常人論,則勿寗是可愛的人物”。手稿、初版同05版。

    329頁第9行,“但是圣裔們非常憤慨,把問題一直鬧到官廳里去了。因為公演的地點(diǎn),恰巧是孔夫子的故鄉(xiāng),在那地方,圣裔們繁殖得非常多,成著使釋迦牟尼和蘇格拉第都自愧弗如的特權(quán)階級” ,初刊原作“但是聖裔門異常憤慨,以至把問題鬧到官府去。因為公演的地方恰巧是孔子的故鄉(xiāng)。在那兒,聖裔們非常之多,像釋迦佛或蘇格拉底一樣的,形成著使人羨慕的特權(quán)階級”。手稿、初版同05版。

    329頁第12行,“然而,那也許又正是使那里的非圣裔的青年們,不禁特地要演《子見南子》的原因罷” ,初刊原作“然而,那也就是當(dāng)?shù)氐姆锹}裔的青年們特別要公演'子見南子'的原因罷”。手稿、初版同05版。

    329頁第14行,“中國的一般的民眾,尤其是所謂愚民,雖稱孔子為圣人,卻不覺得他是圣人;對于他,是恭謹(jǐn)?shù)模瑓s不親密” ,初刊原作“中國的一般民衆(zhòng),尤其是所謂愚民,雖把孔子呌作聖人,而不覺得是聖人,對於孔夫子是恭而不親”。手稿、初版同05版。

    329頁第15行,,“但我想,能像中國的愚民那樣,懂得孔夫子的,恐怕世界上是再也沒有的了” ,初刊原作“但我覺得世界上再沒有像中國的愚民那樣理解孔夫子的了”。手稿、初版同05版。

    329頁第17行,,“不錯,孔夫子曾經(jīng)計劃過出色的治國的方法,但那都是為了治民眾者,即權(quán)勢者設(shè)想的方法,為民眾本身的,卻一點(diǎn)也沒有” ,初刊原作“不錯,孔夫子曾設(shè)計了許多的治國方案,但那是治民衆(zhòng)的,即是為權(quán)勢者設(shè)想的方案,為民衆(zhòng)著想的事一點(diǎn)也沒有”。手稿、初版同05版。

    329頁第19行,“這就是“禮不下庶人”。成為權(quán)勢者們的圣人,終于變了“敲門磚”,實在也叫不得冤枉” ,初刊原作“是'禮不下於庶人'惟其祇是權(quán)勢者的聖人,終於做成敲門磚也是沒有辦法的”。手稿、初版同05版。

    329頁第20行,“和民眾并無關(guān)系,是不能說的,但倘說毫無親密之處,我以為怕要算是非常客氣的說法了” ,初刊原作“和民衆(zhòng)固不能說沒有任何關(guān)係,若說是沒有任何親睦,恐怕已竟是十分讓步的說法了罷”。手稿、初版同05版。

    329頁第22行,“不去親近那毫不親密的圣人,正是當(dāng)然的事,什么時候都可以,試去穿了破衣,赤著腳,走上大成殿去看看罷” ,初刊原作“他們之不接近沒有任何親睦的聖人實是當(dāng)然的事。任何時都可以,試讓襤褸泥足的走上大成殿看看”。手稿、初版同05版。

    329頁第23行,“恐怕會像誤進(jìn)上海的上等影戲院或者頭等電車一樣,立刻要受斥逐的。誰都知道這是大人老爺們的物事,雖是‘愚民’,卻還沒有愚到這步田地的” ,初刊原作“ 恐怕像誤入上海的高等電影院或頭等電車一樣,馬上就會被喝走的罷。因為立刻就會覺察到那是老爺們的事,縱然是愚民,也還不至於那樣愚蠢罷”。手稿、初版同05版。

    六朝小說和唐代傳奇有怎樣的區(qū)別?

    什么是“諷刺”?

    標(biāo)題原作“什么是‘諷刺’”

    340頁第1行,“精煉”,手稿原作異體字“精鍊”。初刊、初版同手稿。

    340頁第9行,“甚而至于可惡”,初刊原脫漏標(biāo)點(diǎn)符號作“甚而至于可惡,”。初版、手稿同05版。

    340頁面第13行,“撅著”,手稿原作通假字“厥著”。初刊、初版同手稿。

    340頁第17行,“有目共睹”,手稿原作異體字“有目共覩”。初刊、初版同手稿。

    340頁第18行,“挖空心思”,初刊原誤作 “控空心思”。初版、手稿同05版。

    341頁第7、16行,“并”,手稿原作異體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341頁第21行,“諷刺的”,初刊原脫字作“諷刺”。初版、手稿同05版。

    342頁第2行,“五月三日”,初刊原文無。初版、手稿同05版。

    論“人言可畏”

    343頁第3行,“自殺”原文無。初版、手稿同05版。

    343頁第4行,“像”,手稿原作通假字“象”。初刊、初版同手稿。

    343頁第8行,“她”,手稿原作異體字“他”。初刊、初版同手稿。

    343頁第11行,“采自”,手稿原作異體字“採自”。初刊、初版同手稿。

    343頁第12行,“可以復(fù)按。” ,手稿原異體字兼標(biāo)點(diǎn)符號訛誤作“可以覆按,”。初版、手稿同05版。

    343頁第13行,“這都可以算是真實話” ,初刊原誤作“這都可以算說真實話”。初版、手稿同05版。

    343頁第14行,“像”,手稿原作通假字“象”。初刊、初版同手稿。

    343頁第16、17行,“它”,手稿原作異體字“牠”。初刊、初版同手稿。

    344頁第16行,“采自”,手稿原作異體字“採自”。初刊、初版同手稿。

    344頁第18行,“吃”,手稿原作異體字“喫”。初刊、初版同手稿。

    345頁第10行,“吃”,手稿原作異體字“喫”。初刊、初版同手稿。

    345頁第22行,“它”,手稿原作異體字“牠”。初刊、初版同手稿。

    346頁第4行,“倘有誰以為容易么,”,初刊原誤作“倘有誰以為容易么?”。初版、手稿同05版。

    346頁第9行,“五月五日”,初刊原文無。初版、手稿同05版。

    再論“文人相輕”

    348頁第7行,“又有人來恐嚇了。他說,你不怕么?古之嵇康,在柳樹下打鐵,鐘會來看他,他不客氣,問道:‘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于是得罪了鐘文人,后來被他在司馬懿面前搬是非,送命了。所以你無論遇見誰”,初刊原誤作“又有人以為無論遇見誰”。初版、手稿同05版。

    348頁的12行,“況且這位恐嚇家的舉例,……必有勇夫’者是也”,初刊原文無。初版、手稿同05版。

    《全國木刻聯(lián)合展覽會專輯》序

    標(biāo)題原作"《全國木刻聯(lián)展專輯》序"

    350頁第3、4、7、9、10、15行,“它”,手稿原作異體字“牠”。初刊、初版同手稿。

    350頁第10行,“常常”,初刊原脫字作“常”。初版、手稿同05版。

    350 頁第11行,“‘俗’”,初刊原脫漏標(biāo)點(diǎn)符號作“俗”。初版、手稿同05版。

    350頁第14行,“相通”,初刊原誤作“相同”。初版、手稿同05版。

    350頁第17行,“新的”,初刊原文無。初版、手稿同05版。

    350頁第18行,“反顯著"” ,初刊原誤作“更顯著”。初版、手稿同05版。

    350頁第19行,“所長了,”,初刊原訛誤標(biāo)點(diǎn)符號作“所長了。”。初版、手稿同05版。

    351頁第2行,“平常的器具和形態(tài),” ,初刊原訛誤標(biāo)點(diǎn)符號作“平常的器具和形態(tài)”。初版、手稿同05版。

    351頁第4行,“‘俗’之不易了。” ,初刊原脫漏標(biāo)點(diǎn)符號作“‘俗’之不易了”。初版、手稿同05版。

    351頁第8行,“一九三五年六月四日記” ,初刊原脫字作“一九三五年六月四日”。初版、手稿同05版。

    文壇三戶

    352頁第6、15、17、18、19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352頁第11行,“陰暗”,手稿原作異體字“陰闇”。初刊、初版同手稿。

    352頁第14行,“已非暴發(fā)”,初刊原誤作“既非暴發(fā)”。初版、手稿同05版。

    352頁第15、17、18、19行,“于”,手稿原作異體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353頁第1行,“嘆”,手稿原作異體字“歎”。初刊、初版同手稿。

    353頁第3行,“到底”,手稿原作通假字“倒底”。初刊、初版同手稿。

    353頁底5行,“污漬”,初刊原誤作“汗?jié)n”。初版、手稿同05版。

    353頁第6、10、11、16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353頁第11行,“標(biāo)新立異”,手稿原作異體字“標(biāo)新立異”。初刊、初版同手稿。

    353頁第12行,“顯得”,手稿原作通假字“顕得”。初刊、初版同手稿。

    353頁第354頁第12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353頁第19行,“六月六日”,初刊原文無。初版、手稿同05版。

    從幫忙到扯淡

    356頁第13行,“計畫”,手稿原作異體字“計劃”。初刊、初版同手稿。

    357頁第13行,“六月六日”,初刊原文無。初版、手稿同05版。

    357頁第4行:“才”,初版作“纔”。初刊、手稿同初版。

    《中國小說史略》日本譯本序

    “題未定”草(一至三)

    362頁第5行,“于”,手稿原作異體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362頁第7行,“吃”,手稿原作異體字“喫”。初刊、初版同手稿。

    362頁第13行,“花線”,手稿原作異體字“花線”。初刊、初版同手稿。

    363頁第2行,“異”,手稿原作異體字“異”。初刊、初版同手稿。

    363頁第3行,“它”,手稿原作異體字“牠”。初刊、初版同手稿。

    363頁第7、11、21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363頁第9行,“它”,手稿原作異體字“牠”。初刊、初版同手稿。

    363頁第14行,“雜志”,手稿原作異體字“雜誌”。初刊、初版同手稿。

    363頁第19行,“往回”,手稿原作通假字“往囘”。初刊、初版同手稿。

    363頁第24行,“我的文章,不是涌出”,初刊原誤作“我的文章不是湧出”。初版、手稿同05版。

    364頁第6行,“冤沉海底”,手稿原作通假字“冤沈海底”。初刊、初版同手稿。

    364頁第6、11、18、20行,“它”,手稿原作異體字“牠”。初刊、初版同手稿。

    364頁第14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364頁第18行,“異國”,手稿原作異體字“異國”。初刊、初版同手稿。

    365頁第2行,“它”,手稿原作異體字“牠”。初刊、初版同手稿。

    365頁第10行,“雜志”,手稿原作異體字“雜誌”。初刊、初版同手稿。

    365頁第12、21行,“仿效”,手稿原作異體字“倣效”。初刊、初版同手稿。

    365頁第19行,“采用”,手稿原作異體字“採用”。初刊、初版同手稿。

    366頁第8行,“吃”,手稿原作異體字“喫”。初刊、初版同手稿。

    366頁第8、21、22、23、24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367頁第1、19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367頁第18行,“今日紹介波蘭詩人”,初刊原誤作“今日介紹波蘭詩人”。初版、手稿同05版。

    368頁第4、8、13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368頁第7行,“一脈”,手稿原作異體字“一脈”。初刊、初版同手稿。

    369頁第13行,“然而海軍不過將軍艦送人”,初刊原誤作“然而”。初版、手稿同05版。

    369頁第18行,“今日紹介波蘭詩人”,初刊原誤作“今日介紹波蘭詩人”。初版、手稿同05版。

    369頁第20行,“財力武力,”,初刊原脫漏標(biāo)點(diǎn)符號作“財力武力”。初版、手稿同05版。

    369頁第22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370頁第5行,“六月十日”,初刊原文無。初版、手稿同05版。

    名人和名言

    373頁第6行,“就是古代的某音”,初刊原誤作“就是古代的某字”。初版、手稿同05版。

    373頁第13行,“小學(xué)”,手稿原作通假字“小斈”。初刊、初版同手稿。

    374頁第1、10、12、14、18行,“學(xué)”,手稿原作通假字“斈”。初刊、初版同手稿。

    374頁第24行,“名人校閱,”,初刊原標(biāo)點(diǎn)符號訛誤作“名人校閱;”。初版、手稿同05版。

    375頁第1、4、7、11、12、21行,“學(xué)”,手稿原作通假字“斈”。初刊、初版同手稿。

    375頁第4行,“泰斗”,手稿原作通假字“太斗”。初刊、初版同手稿。

    375頁第9行,“昆蟲學(xué)大家法布耳” ,初刊原脫字兼異體字作“昆蟲大斈家法布耳”。初版、手稿同05版。

    375頁第21行,“練新軍,造戰(zhàn)艦,條陳新政,出洋考察了。” ,初刊原誤作“……出洋考察了”。初版、手稿同05版。

    375頁第22行,“成績?nèi)绾文兀淮叶嗾f” ,初刊原誤作“成績?nèi)绾文夭唬叶嗾f”。初版、手稿同05版。

    376也第4、5行,“學(xué)”,手稿原作通假字“斈”。初刊、初版同手稿。

    376頁第11行,“七月一日” ,初刊原文無。初版、手稿同05版。

    “靠天吃飯”

    379頁第2、4、5行,“圖”,手稿原作通假字“啚”。初刊、初版同手稿。

    379頁第5、6、12行,“學(xué)”,手稿原作通假字“斈”。初刊、初版同手稿。

    379頁第12、13行,“輕清”,初刊原誤作 “清輕”。初版、手稿同05版。

    379頁第19行,“它”,手稿原作異體字“牠”。初刊、初版同手稿。

    380頁第10行,“七月一日”,初刊原文無。初版、手稿同05版。

    幾乎無事的悲劇

    382頁第2行,“那譯文雖然不能令人滿意,但總算”,初刊原文無。初版、手稿同05版。

    382頁第5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383頁第3、13、19、23行,“它”,手稿原作異體字“牠”。初刊、初版同手稿。

    383頁第4、18、20、21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題未定”草(四)(不發(fā)表)

    三論“文人相輕”

    385頁第5行,“和更熱烈的好惡”,初刊原脫字作“和熱烈的好”。初版、手稿同05版。

    385頁第8行,“因而不至毀滅以死”,初刊原誤作“因不致於毀滅以死”。初版、手稿同05版。

    385頁第9行,“也比被實際上”,初刊原脫字作“也比實際上”。初版、手稿同05版。

    385頁第18、19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386頁第6、11、12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387頁第“這無需動筆的動筆,”,初刊原脫漏標(biāo)點(diǎn)符號作“這無需動筆的動筆”。初版、手稿同05版。

    387頁第7行,“七月十五日”,初刊原文無。初版、手稿同05版。

    四論“文人相輕”

    389頁第3、6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389頁第14行,“交道”,初刊原脫字作“ 道”。初版、手稿同05版。

    390頁第2行,“吃”,手稿原作異體字“喫”。初刊、初版同手稿。

    390頁第17行,“托”,初刊原誤作“託”。初版、手稿同05版。

    390頁第24行,“雜志”,手稿原作異體字“雜誌”。初刊、初版同手稿。

    391頁第1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391頁第五行,“八月十三日”,初刊原文無。初版、手稿同05版。

    五論“文人相輕”——明術(shù)

    標(biāo)題原作“五論‘人文相輕’--明術(shù)”。

    393頁第16、17、18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394頁第1行,“因為除‘辟謠’”之外,” ,初刊原誤作“因為”。初版、手稿同05版。

    394頁第6、14、19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394頁第14行,“同仇敵概”,初刊原誤作“同讎敵愾”。初版、手稿同05版。

    394頁第20行,“它”,手稿原作異體字“牠”。初刊、初版同手稿。

    395頁第4行,“浪里白跳”,初刊原誤作“浪裏白條”。初版、手稿同05版。

    “題未定”草(五)

    399頁第2行,“雜志”,手稿原作異體字“雜誌”。初刊、初版同手稿。

    399頁第2行,“閑暇”,手稿原作異體字“閒暇”。初刊、初版同手稿。

    399頁第4行,“預(yù)備”,手稿原作通假字“豫備”。初刊、初版同手稿。

    399頁第6行,“二”,初刊原誤作“一”。初版、手稿同05版。

    399頁第12行,“M君”,傳原脫字作“ 君”。初版、手稿同05版。

    399頁第14行,“小注”,初刊原誤作“小註”。初版、手稿同05版。

    400頁第4、7、11、12、13、17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400頁第16行,“贊美”,手稿原作異體字“讚美”。初刊、初版同手稿。

    401頁第5行,“介紹紀(jì)德,”,初刊原標(biāo)點(diǎn)符號訛誤作“介紹紀(jì)徳、”。初版、手稿同05版。

    401頁第8行,“我們再退一步,”,初刊原脫字兼脫漏標(biāo)點(diǎn)符號作“我們再退一步的”。初版、手稿同05版。

    401頁第8行,“對于”,手稿原作通假字“對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401頁第8行,“并”,手稿原作異體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402頁第2行,“并”,手稿原作異體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402頁第4行,“英美法德文人”,初刊原脫字作“英美德文人”。初版、手稿同05版。

    402頁第5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4002頁第12行,“巴爾扎克的人們”,初刊原誤作“巴爾扎克之人們”。初版、手稿同05版。

    402頁第15行,“目睹”,手稿原作異體字“目覩”。初刊、初版同手稿。

    402頁第23行,“又容易成笑柄”,初刊原誤作“又易還成笑柄”。初版、手稿同05版。

    403頁第4行,“不易”,初刊原衍字作“不容易”。初版、手稿同05版。

    403也第6行,“簽名者中有”,初刊原脫字作”簽名者有”。初版、手稿同05版。

    403頁第8行,“高爾基”,初刊原衍字作“高爾基的”。初版、手稿同05版。

    403頁第10、11、12行,“并”,手稿原作異體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403頁第15行,“追隨者的作家”,初刊原亂序作“追隨者作的家”。初版、手稿同05版。

    404頁第7行,“八月十六日”,初刊原文無。初版、手稿同05版。

    404頁第3行:“一群”,初版作“一羣”。初刊、手稿同05版。

    論毛筆之類

    406頁第4、5、11、15行,“學(xué)”,手稿原作通假字“斈”。初刊、初版同手稿。

    406頁第11行,“閑”,手稿原作異體字“閒”。初刊、初版同手稿。

    406頁第12行,“回到”,手稿原作通假字“囘到”。初刊、初版同手稿。

    406頁第12行,“能夠”,手稿原作通假字“能勾”。初刊、初版同手稿。

    406頁第13行,“紙”,手稿原作異體字“帋”。初刊、初版同手稿。

    406頁第15行,“它”,手稿原作異體字“牠”。初刊、初版同手稿。

    407頁第7、8行,“學(xué)”,手稿原作通假字“斈”。初刊、初版同手稿。

    407頁第14行,“斐洲”,手稿原作通假字“非洲”。初刊、初版同手稿。

    407頁第16行,“金雞那”,初刊原誤作“金雞納”。初版、手稿同05版。

    407頁第18行,“金雞那子”,初刊原誤作“金雞種子”。初版、手稿同05版。

    407頁第21行,“凡有”,初刊原誤作“凡是”。初版、手稿同05版。

    408頁第1行,“總”,手稿原作通假字“搃”。初刊、初版同手稿。

    408頁第4行,“八月二十三日”,初刊原文無。初版、手稿同05版。

    逃名

    409頁第1行,“紙”,手稿原作異體字“帋”。初刊、初版同手稿。

    409頁第9行,“一舉兩得”,手稿原作通假字“一?兩得”。初刊、初版同手稿。

    409頁第10行,“游藝”,手稿原作通假字“游蓺”。初刊、初版同手稿。

    409頁第11行,“像”,手稿原作通假字“象”。初刊、初版同手稿。

    409頁第12行,“總”,手稿原作通假字“搃”。初刊、初版同手稿。

    409頁第15行,“學(xué)者”,手稿原作通假字“斈者”。初刊、初版同手稿。

    410頁第4行,“我驕傲那樣”,初刊原文無。初版、手稿同05版。

    410頁第21行,“杰作”,手稿原作異體字“傑作”。初刊、初版同手稿。

    410頁第24行,“據(jù)”,初刊原作“(該字左右結(jié)構(gòu),左為提手旁,右為處字)”。初版、手稿同05版。

    411頁第2行,“八月二十三日”,初刊原文無。初版、手稿同05版。

    六論“文人相輕”——二賣

    413頁第8行,“幫閑”,手稿原作異體字“幫閒”。初刊、初版同手稿。

    413頁第9、14行,“吃”,手稿原作異體字“喫”。初刊、初版同手稿。

    七論“文人相輕”——兩傷

    417頁第3、7行,“閑”,手稿原作異體字“閒”。初刊、初版同手稿。

    417頁第7行,“沉痛”,手稿原作通假字“沈痛”。初刊、初版同手稿。

    417頁第13、17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418頁第3行,“占”,手稿原作異體字“佔”。初刊、初版同手稿。

    418頁第8行,“一個術(shù)語,”,初刊原脫漏標(biāo)點(diǎn)符號作“一個術(shù)語”。初版、手稿同05版。

    418頁第10、17、21、22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418頁第21行,“并”,手稿原作異體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418頁第24行,“他們有作品。”,初刊原標(biāo)點(diǎn)符號訛誤作“他們有作品,”。初版、手稿同05版。

    419頁第4、10、11、14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419頁第8行,“占”,手稿原作異體字“佔”。初刊、初版同手稿。

    419頁第18行,“并”,手稿原作異體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420頁第2行,“九月十二日”,初刊原文無。初版、手稿同05版。

    蕭紅作《生死場》序

    標(biāo)題原作“序言”。

    423頁第8行,“十一月十四的夜里”,初刊原衍字作“十一月十四日的夜里”。初版、手稿同05版。

    423頁第14行,“攪亂”,初刊原誤作“擾亂”。初版、手稿同05版。

    423頁第18行,“魯迅”,初刊原文無。初版、手稿同05版。

    陀思妥夫斯基的事

    --為日本三笠書房《陀思妥夫斯基全集》普及本作

    副標(biāo)題原作“為東京三笠書房版《陀思妥夫斯全集》普及本作”。

    425頁第6行,“那《神曲》的《煉獄》里”,初刊原誤作“那神曲的煉獄裏”。初版、手稿同05版。

    425頁第6行,“異端”,手稿原作異體字“異端”。初刊、初版同手稿。

    425頁第7行,“巖壁”,手稿原作異體字“巌壁”。初刊、初版同手稿。

    425頁第9、11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425頁第16行,“仿”,手稿原作通假字“彷”。初刊、初版同手稿。

    425頁第16行,“佛”,手稿原作異體字“彿”。初刊、初版同手稿。

    426頁第7、16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426頁第16、19行,“并”,手稿原作異體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426頁第18行,“罪業(yè)”,手稿原誤作“罪孽”。初刊、初版同手稿。

    原作后附“編者附記:魯迅先生年來和日本進(jìn)步的思想界有了不少的接觸,《魯迅選集》就引起了很大的影響。這一篇雖是應(yīng)書店之請而作的短短的介紹文,但卻是對於日本知識界的一個宣言,他指出了中國人民對於壓迫者不會有真正的忍從,也不會有奴才式的誠實,在‘中日親善’的現(xiàn)勢下面,這響聲一定會洪亮地震盪在進(jìn)步的日本知識人和勞苦大衆(zhòng)底心上。原文登在二月份‘文藝’上面,編者說是可以窺見作者底文學(xué)觀和人生觀的大文章,從這也可以看到進(jìn)步的文化人底反響。中文譯文登在‘青年界’二月號上,但因為文章本身底重要,和‘青年界’不容易和學(xué)生以外的讀者見面,特商得作者底同意,轉(zhuǎn)載於此。”

    孔另境編《當(dāng)代文人尺牘鈔》序,花城出版社,1982.2.

    標(biāo)題原作“序言”。

    雜談小品文

    431頁第9、14行,“它”,手稿原作異體字“牠”。初刊、初版同手稿。

    432頁第14、19行,“并”,手稿原作異體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432頁第16行,“床”,手稿原作異體字“牀”。初刊、初版同手稿。

    432頁第20行,“珍”,初刊原衍字作“珍本”。初版、手稿同05版。

    432頁第1行:“銷毀”,初版作“銷燬”。初刊、手稿同05版。

    “題未定”草(六至九)

    435頁第10行,“注著”,初刊原誤作“住著”。初版、手稿同05版。

    435頁第10行,“銷毀”,手稿原作異體字“銷燬”。初刊、初版同手稿。

    435頁第12行,“并”,手稿原作異體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436頁第2、8、18行,“并”,手稿原作異體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436頁第4行,“浩劫”,手稿原作異體字“浩刼”。初刊、初版同手稿。

    436頁第10行,“《歸去來辭》和《桃花源記”,初刊原誤作“《歸去來辭》呀《桃花源記》”。初刊、初版作“《歸去來辭》和《桃花源記》”。

    436頁第15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436頁第18行,“整天”,初刊原文無。初版、手稿同05版。

    437頁第7行,“透徹”,手稿原作通假字“透澈”。初刊、初版同手稿。

    437頁第13行,“拆散”,初刊原誤作“折散”。初版、手稿同05版。

    437頁第9行,“文人的送命,往往并非他的什么”,初刊原亂序作“文人的送,往往並非他命的什麼”。初版、手稿作“文人的送,往往並非他的什麼””。

    437頁第23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437頁第24行,“缺點(diǎn)”,初刊原誤作“弱點(diǎn)”。初版、手稿同05版。

    438頁第1行,“瑯環(huán)”,手稿原作異體字“瑯環(huán)”。初刊、初版同手稿。

    438頁第3行,“之途”,手稿原作通假字“之塗”。初刊、初版同手稿。

    438頁第3行,“并”,手稿原作異體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438頁第4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438頁第5行,“樂府就”,初刊原脫字作“樂府”。 手稿、出版作“樂府就”。

    438頁第9行,“韻”,手稿原作異體字“韻”。初刊、初版同手稿。

    438頁第17行,“它”,手稿原作異體字“牠”。初刊、初版同手稿。

    439頁第9、18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439頁第9行,“迷途”,手稿原作“迷(該字上下結(jié)構(gòu),上為涂字下為小字)”。初刊、初版同手稿。

    439頁第9行,“它”,手稿原作異體字“牠”。初刊、初版同手稿。

    439頁第10行,“繡花”,手稿原作異體字“繡花”。初刊、初版同手稿。

    439頁第11行,“塵濁”,初刊原誤作“塵俗”。初版、手稿同05版。

    439頁第15行,“區(qū)終人不見,江上數(shù)峰青”,初刊原脫漏標(biāo)點(diǎn)符號兼異體字作“曲終人不見江上數(shù)峯青”。初版、手稿同05版。

    439頁第18行,“我愛這兩句詩,”,初刊原脫漏標(biāo)點(diǎn)符號作“我愛這兩句詩”。初版、手稿同05版。

    439頁第21行,“卻”,手稿原作異體字“卻”。初刊、初版同手稿。

    440頁第4、8行,“青峰”,手稿原作異體字“青峯”。初刊、初版同手稿。

    440頁第13、14、16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441頁第15行,“都不靜穆”,初刊原文無。初版、手稿同05版。

    441頁第16、17、23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442頁第3、10、12、16行,“它”,手稿原作異體字“牠”。初刊、初版同手稿。

    442頁第3行,“銅綠”,初刊原誤作“銅絲”。初版、手稿同05版。

    442頁第8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442頁第10行,“熱烈”,初刊原亂序作“烈熱”。初版、手稿同05版。

    442頁第13行,“鋒棱”,手稿原作異體字“鋒稜”。初刊、初版同手稿。

    442頁第15行,“并”,手稿原作異體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443頁第5、10行,“峰青”,手稿原作異體字“峯青”。初刊、初版同手稿。

    443頁第7、13、15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443頁第7行,“末兩句便顯得含胡”,手稿原誤作“末兩句硬顯得含胡”。初刊、初版同手稿。

    443頁第8行,“現(xiàn)在一看題目”,初刊原誤作“說在一看題目”。初版、手稿同05版。

    443頁第11行,“并”,手稿原作異體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444頁第3、4、6、8行,“并”,手稿原作異體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444頁第7行,“自己放出眼光看過較多的作品”,初刊原脫漏標(biāo)點(diǎn)符號作“自己放出眼光,看過較多的作品”。初版、手稿同05版。

    444頁第15、16行,“詠”,手稿原作異體字“詠”。初刊、初版同手稿。

    444頁第17行,“采取”,手稿原作異體字“採取”。初刊、初版同手稿。

    445頁第3行,“剩下”,初刊原脫字作“剩”。初版、手稿同05版。

    445頁第15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445頁第20行,“它”,手稿原作異體字“牠”。初刊、初版同手稿。

    445頁第22行,“佞幸”,手稿原作異體字“佞倖”。初刊、初版同手稿。

    446頁第6行,“它”,手稿原作異體字“牠”。初刊、初版同手稿。

    446頁第7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446頁第8行,“無的放矢”,初刊原脫漏標(biāo)點(diǎn)符號作“‘無的放矢’”。初版、手稿同05版。

    446頁第10行,“鋒棱”,手稿原作異體字“鋒稜”。初刊、初版同手稿。

    446頁第12行,“博采”,手稿原作異體字“博採”。初刊、初版同手稿。

    446頁第17行,“現(xiàn)在可以知今,將來可以知古”,初刊原脫漏標(biāo)點(diǎn)符號兼衍字作“現(xiàn)在可以知今到將來可以知古”。初版、手稿同05版。

    446頁第19行,“雜志”,手稿原作異體字“雜誌”。初刊、初版同手稿。

    446頁第21行,“瑯環(huán)”,手稿原作異體字“瑯環(huán)”。初刊、初版同手稿。

    447頁第8行,“吾弟恨鐘譚時,有鐘譚之不好處”,初刊原脫漏標(biāo)點(diǎn)符號作“吾弟恨鐘譚時有鐘譚之不好處”。初版、手稿同05版。

    447頁第16、18行,“并”,手稿原作異體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448頁第1行,“升沉”,手稿原作通假字“升沈”。初刊、初版同手稿。

    448頁第7行,“徇情”,手稿原作異體字“狥情”。初刊、初版同手稿。

    448頁第19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449頁第3行,“呆子”,手稿原作異體字“獃子”。初刊、初版同手稿。

    449頁第10、13行,“于”,手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449頁第12行,“誆騙”,手稿原作通假字“(此字左右結(jié)構(gòu),左馬右匡)騙”。初刊、初版同手稿。

    449頁第19行,“十二月十八--十九夜”,初刊原文無。初版、手稿同05版。

    論新文字

    457頁第8行,“(該字左右結(jié)構(gòu),左蟲右東)”,手稿原作異體字“董”。初刊、初版同手稿。

    457頁第10、18行,“并”,手稿原作異體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457頁第10行,“于”,初稿原作通假字“於”。初刊、初版同手稿。

    457頁第16行,“一二三”,初刊原衍字作“一二三四”。初版、手稿同05版。

    457頁第18行,“含胡”,手稿原作通假字“含糊”。初刊、初版同手稿。

    458頁第7行,“實驗”,初刊原誤作“真實”。初版、手稿同05版。

    458頁第12行,“并”,手稿原作異體字“並”。初刊、初版同手稿。

    459頁第3行,“十二月二十三日”,初刊原文無。初版、手稿同05版。

    《死魂靈百圖》小引

    后記

    463頁第18行:“大鑒”,初版作“大鑑”。手稿、初刊同05版。

    附:初刊本校對小結(jié)與說明:

    校讀所得異文中部分為訛誤、脫字、衍字與亂序,多為《通用規(guī)范漢字表》中未收入簡體字、繁體字表之外的異體字與通假字。已在校讀記錄中標(biāo)出,并說明各處為何種情況。然而若以初版本《魯迅全集》(1938年版)為參校本,可見多數(shù)異體字在該版本中得到沿用。未沿用的篇目與字如下:

    《漫談“漫畫”》中“於”38版作“于”。

    《<中國新文學(xué)大系>小說二集序》中“於”38版在“對于”中不沿用,在“於是”、“至於”中沿用;“囘”38版作“回”;“涇”38版作“澐”;“著”38版作“著”;“飾” 38版作“飭”。

    《尋開心》中“斈”38版作“學(xué)”。

    《非有復(fù)譯不可》中“啰”38版作“囉”。

    《論諷刺》中“於”38版作“于”。

    《徐懋庸作<打雜集>序》中“於”38版作“于”。

    《人生識字胡涂始》中“於”38版作“于”;“跡”38版作“跡”。

    《不應(yīng)該那么寫》中“於”38版作“于”;“爾”38版作“而”。

    《什么是“諷刺”?》中“厥”38版作“撅”。

    《文壇三戶》中“於”38版作“于”。

    《從幫忙到扯淡》中“劃”38版作“畫”。

    《“題未定”草(一至三)》中“於”38版作“于”;“囘”38版作“回”。

    《名人和名言》中“斈”38版作“學(xué)”。

    《靠天吃飯》中“啚”38版作“圖”;“斈 38版作“學(xué)”。

    《幾乎無事的悲劇》中“於”38版作“于”。

    《三論“文人相輕”》中“於”38版作“于”。

    《四論“文人相輕”》中“於”38版作“于”。

    《五論“文人相輕”——明術(shù)》中“於”38版作“于”。

    《“題未定”草(五)》中“豫”38版作“預(yù)”。

    《論毛筆之類》中“斈”38版作“學(xué)”;“勾”38版作“夠”;“帋”38版作“紙”;“非” 38版作“斐”;“搃”38版作“總”。

    《逃名》中“帋”38版作“紙”;“ ?”38版作“舉”;“游”38版作“遊”;“蓺”38版作“藝”;“搃”38版作“(該字左右結(jié)構(gòu),左為糹,右為上下結(jié)構(gòu),上免下免)”;“斈”38版作“學(xué)”“ (該字左右結(jié)構(gòu),左為扌,右為處)”38版作“據(jù)”。

    《七論“文人相輕”——兩傷》中“於”38版在“至于”中不沿用,在“等於”中沿用。

    《“題未定”草(六至九)》中“刼”38版作“劫”;“於”38版作“于”;“狥 38版作“徇”;“(此字左右結(jié)構(gòu),左馬右匡)”38版作“誆”。

    《論新文字》中“於”38版作“于”。

    (課題組供稿) 

    (責(zé)編:趙晶、張文卓(實習(xí)生))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麻豆| 国99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毛片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丝袜在线精品丝袜| 国产精品久久久小说| 久久精品国产乱子伦|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播放| 国产精品hd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成人在线|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二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无碍|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 久久99国产这里有精品视| 精品国内自产拍在线观看|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88L| 无码国产精品久久一区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在线观看| 久久久精品中文字幕麻豆发布| 成人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亚洲国产精品毛片av不卡在线| 精品国产18久久久久久| 亚洲av午夜国产精品无码中文字| 国产亚洲精品福利在线无卡一 |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麻豆二区|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网站| 91成人精品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99精品国产2021| 在线中文字幕精品第5页| 国产精品黄页免费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久久精品| 无码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观看久久| 国产精品视频白浆合集| 好吊妞视频这里有精品| 国产精品大片天天看片| 四虎精品视频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91精品国产色综久久| 精品国产v无码大片在线观看| 亚欧在线精品免费观看一区| 亚洲午夜精品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