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正步入“中高速增長”和結構不斷優化的新常態。積極開展經濟新常態下面臨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研究,不僅有利于經濟學“經世濟用”作用的發揮,也有利于中國經濟學理論本身的創新發展。
經濟學期刊的定位和學術引領作用
發揮學術期刊的引領作用,離不開特定期刊的學術定位。《經濟研究》作為綜合性經濟理論刊物,肩負著重要的使命。一是服務現實,即為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服務,解決其中提出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二是理論創新,包括基礎理論和通過分析現實經濟問題概括出來的理論,期望產生全面突破性的理論創新,而局部邊際性的理論創新也彌足珍貴。三是追趕前沿,縮小與國際前沿水平的差距,尋求局部超越的空間。與此并行不悖的一個任務是培養隊伍,逐步壯大經濟學家隊伍,為完成以上使命提供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基礎。
可以說,對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的深入研究,是經濟學理論創新的源泉。只有緊密聯系現實,才能獲得理論創新的土壤。也只有在開放的體系中不斷追趕,縮小差距,才能增強理論自信,以全球的視野和高度,提出前瞻性的政策思路。
研究范式轉變與中國經濟學理論的發展
所謂研究范式,廣義地說,是指在某一學科內被研究者共同接受并作為思想交流工具的一套概念體系和分析方法;狹義或簡單地說,則可以直接將其稱為分析工具或方法。
在改革開放大潮的沖擊下,中國經濟學研究范式也經歷了一個大的轉變,一是對傳統政治經濟學范式的科學揚棄,二是對西方經濟學的引進和本土化應用。就第一條路徑來說,傳統政治經濟學難以解釋改革開放的現實,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受到了嚴峻挑戰。通過科學揚棄,我們發展出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的政治經濟學理論。就第二條路徑來說,通過對西方經濟學的引進和本土化應用,在實踐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提供了重要參考,也發展出不少適合國情并得到國際同行認可的經濟理論,實現了創新。
從這個轉變過程可以看出,在我國,無論政治經濟學研究范式還是西方經濟學研究范式,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的研究中,富有創新性的成果都成為了中國經濟學理論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是經濟學界引以為豪的事實。
對重大問題的研究有利于推動經濟學創新
在研究范式導向正確的前提下,開展重大問題研究無疑有利于推動經濟學創新。回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學界經歷的一些重要研究風格的轉變,可以發現,目前正在經歷一個所謂“否定之否定”的邏輯升華。
在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面臨諸多前所未有的挑戰,也給經濟學家提供了極好的研究機會,尤其從80年代中后期開始,一大批中青年學者撰寫了大量有創新性的文章,這是有目共睹的。但之后由于好多問題都研究過了,便覺得新的類似文章“大而空”,創新性不足。原因之一可能是當時的分析工具和方法沒有相應跟上。
從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以大批海歸學者為代表,撰寫文章的風格是“小題大做”,把小的問題研究做深入、做透徹,信息量很大,使人很受啟發,不僅在特定領域推動了理論創新,也為實踐提供了一定的指導。小而專的問題研究成為一個時期的風尚,并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但是,最近若干年來出現一種偏向,文章選題越來越窄,意義受到很大局限,分析越來越技術化,理論比較薄弱,思想性被淹沒。這一缺陷已經引起關注,是今后需要調整和彌補的。
從問題研究越來越深入和專業化的角度看,小的選題不可避免,但小的問題需要放到大的理論和現實背景中去,以小見大。若干小的問題研究清楚了,也需要綜合研究一些大的問題。
恰當運用工具開展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研究
恰當運用數理和計量方法是深化重大問題研究并推動經濟學創新的重要途徑。中國經濟學的發展與掌握現代經濟學分析工具的年輕一代的成長和努力是分不開的。目前我們與國際前沿水平的差距正逐步縮小,增強了研究成果的科學性和政策建議的精準性。當然,定量分析也有弱點,表現之一就是一些重大問題的研究得不到相應的經驗數據支持。這種情況,我們當然不能消極等待。基于對實踐的長期觀察并有比較深入理論分析的定性研究文章也很重要,既可為實踐提供及時指導,又可為以后進一步的定量分析打下扎實基礎。因此,研究方法可以多樣化,一切由基于現實約束條件下的可能性決定。
定量分析方法并非越新潮、越復雜越好。在肯定年輕一代掌握定量分析方法必要性的同時,我們也確實感到目前存在重技術方法而忽視思想發現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從公式到公式,“用眾所不知的語言得出眾所周知的結論”;沒有用一定篇幅的文字把要講的經濟學“故事”講清楚;計量分析中相關性背后的因果關系、作用機制沒有得到充分挖掘和描述,文章有點干巴巴,內容不豐富,等等。這些表現除了認識方面的原因外,也可能與作者閱歷、知識結構、寫作技巧等有關。因此,需要強調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如何更好地結合。定量方法只是探尋思想、真理的工具,在我國現階段,大量工作還是如何選擇運用恰當的工具方法來分析問題,不應把分析工具和過于技術性的問題當成文章主體,要突出思想性和創新性。
經濟學論文要加強和擴展政策含義分析。目前一些學術論文的政策含義部分比較簡略,建議適當加強和擴展,以使文章更有現實意義和啟發性。當然,也不能過分擴大,因為在圈內專家看來,適當的闡述就能明白意思,過多引申和展開反而可能降低文章的學術性。一個彌補的辦法是,在不同傳媒之間形成分工,作者可以在嚴謹科學論文基礎上專門寫出通俗易懂的政策建議或報告,在系統內部刊物或大眾化傳媒上發表,以使經濟學研究成果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