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學文學院教授郭萬金今年4月剛剛迎來他的第三個本命年,年輕的他是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在博士研究生階段,他已將文學生態這一前沿研究作為學術規劃的重要方向。
踏實勤懇打動恩師
郭萬金說,自己是個幸運者,遇到了兩位授業恩師:胡明先生和劉毓慶先生。他現在的成績遠未達到恩師期待的標準。
2001年,郭萬金考入山西大學文學院,師從劉毓慶教授,研習先秦文學。初入學時,本科非名校畢業的郭萬金并不受重視,但他的踏實與勤懇打動了劉毓慶。劉教授回憶道:“選導師的時候,他拿了一大摞讀書筆記來找我。這不僅證明他在讀書,而且是認真地、大批量地讀,這種讀書精神現在太少見了。我由此對他刮目相看。”
2004年,郭萬金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師從胡明研究員。對于在文學研究所的三年學習,郭萬金充滿感念。他告訴記者:“文學所對我的學術成長影響極大,我對文學所學風的主要體會是:格局大、眼力高、博精專深。”
深入理解明詩文學生態
在文學所提倡“放膽、放手”而又要求嚴格的學風鼓勵下,2005年,郭萬金即在《文學評論》發表2.5萬余字的長文《關于明詩》,該文隨后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
之后,郭萬金廣泛搜集、爬梳材料,完成了一部近60萬字的博士論文《明詩文學生態研究》。對長達270年的明代詩歌歷程,該文嘗試以一種視文學為生命的眼光進行梳理,研究不受已有學科劃分的束縛,注意開拓新的研究地帶。這篇博士論文獲得了較高評價,其對古代文學研究領域的拓展與深入,具有啟發意義與模式價值。
梳理東亞諸國《詩經》研究成果
《詩經》是中國文學的重要源頭之一。歷來圍繞《詩經》的闡發、研究形成了蔚為壯觀的 “詩經”學,同時,“詩經”學的影響遍及東亞地區。
早在碩士研究生階段,郭萬金已將“詩經”學選定為研究方向,目前他集中精力從事清代詩經研究。清代關于《詩經》闡釋的著作數以百計。同時期的日本及朝鮮李朝學者,也有大量《詩經》詮釋著作。他們雖都把《詩經》當作“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論”,卻有與中國學者迥異的視角。據郭萬金不完全統計,日、韓現存用漢字書寫《詩經》文獻上百種,但塵封數世,乏人問津。因此,對于這一領域的深入研究,具有開創性意義。
對于《詩經》的研究,郭萬金擬從原始文獻的細讀梳理入手,以傳統“學案體”為基礎,結合現代思想史的寫法,梳理清代《詩經》研究的外在背景與內在肌理,對同時期日本、韓國、朝鮮諸國的《詩經》研究予以觀照。通過對清代東亞諸國《詩經》研究的家學師承、流衍分布、內在理路、文化使命等進行細致剖析,探究《詩經》在東亞諸國的歷史接受,闡釋《詩經》對東方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意義。(記者 張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