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以來,特別是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內容的當代中國主流價值觀的任務,明確地提到了全黨和全社會面前。毫無疑問,構建當代中國主流價值觀必須立足于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必須與當前我國進行的全面深化改革相一致、相協調。同時,我們也必須從古今中外汲取正確合理有益的思想觀念,以使我們正在構建的當代中國價值觀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人類最先進的價值觀。為此,很有必要對當代中國價值觀的來龍去脈進行梳理,弄清它與中國傳統文化及當代世界文明的關系,確定它在當代世界和人類歷史上的方位,闡明它應具備的優勢和特色。
當代中國價值觀對馬克思主義的堅持與發展
當代中國正致力于構建的主流價值觀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的真正源頭在哪里?答案應是不言而喻的,是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從在中國傳播到成為國家主導意識形態的過程,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過程,也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逐漸取得勝利的過程。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結合起來建設的中國社會主義,已經顯示出并將進一步顯示出資本主義所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在整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構建過程中,都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使我國構建的主流價值觀真正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的。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有不少人認為馬克思主義產生于19世紀,今天已經過時。還有些人認為馬克思預言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然而到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也沒有滅亡,從而懷疑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性。我們知道,西方今天占統治地位的自由主義,一般認為產生于17世紀的英國思想家洛克。自由主義雖然經歷了從自由放任主義到國家干預主義的轉變,但它的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基本原則沒有變。至于說資本主義到今天尚沒有滅亡,并不能表明馬克思恩格斯預言的破產。今天我國構建主流價值觀之所以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就是要使中國走出一條不同于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道路,從而達到馬克思恩格斯所設想的人類理想境界。對于已經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中國而言,不可能也不應該像蘇俄那樣回頭再走資本主義之路。
馬克思主義必須在豐富和發展中堅持,構建當代中國價值觀的過程也就是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過程。在當代中國發展馬克思主義面臨雙重的任務:
其一,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探索我國現代化建設過程面臨的各種新的問題,使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對接、結合,在有效解決當代中國問題的過程中使之成為中國最先進的價值觀,成為價值觀多元時代的中國主流價值觀。
其二,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探索當代世界面臨的各種新的問題,使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世界實踐對接、結合,在有效解決當代世界問題的過程中使之成為世界最先進的價值觀,成為價值觀多元時代的世界主流價值觀。
馬克思主義是一種世界性思潮,是當今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兩大思潮之一。中國是信奉馬克思主義的國家,而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社會主義事業最興旺發達的國家。因此,當代中國不僅有解決本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問題的責任,而且也肩負著研究解決現代人類面臨的世界性問題的重大使命。從這種意義上看,我們要把當代中國價值觀作為具有世界意義、全人類意義的價值觀來構建,使之成為當代人類最先進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要能以其先進性與西方自由主義價值觀相抗衡、相競爭,不僅不被自由主義價值觀戰勝,相反要通過超越它而最終戰勝它。只有這樣,我們才真正在當代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當代中國價值觀對中國文化傳統的融入與開新
當代中國價值觀是在當代中國構建的國家價值觀。它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是與改革開放前的傳統社會主義價值觀一脈相承的,本質上是一致的。然而,改革開放前的傳統社會主義價值觀不僅對國外特別是西方封閉,而且對傳統文化也是相對封閉的。自改革開放開始,我國不僅對國外打開了大門,也對傳統文化打開了大門。我們越來越清醒地意識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只是要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也必須與中國文化傳統相結合。實際上,中國當代社會現實是中國文化傳統的延續,當代中國實踐也在創造著中國文化傳統。顯然,試圖將當代中國現實與中國文化傳統割裂開來,既不可能,也會使馬克思主義喪失民族文化的根基和血脈,從而沒有了活力源泉。
當前我國主流價值觀的構建,正在著力弘揚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努力將當代中國價值觀融入中國悠久的文化傳統之中,使之實現偉大的復興。當代中國價值觀與傳統社會主義價值觀的重要區別之一,在于它在對傳統文化開放的過程中也在融入中國文化傳統,開始自覺地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當前我國的主流價值觀構建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使當代中國價值觀真正植根于中國文化傳統的沃土之中,使它在其中生根、開花、結果。
當代中國價值觀要融入中國文化傳統,要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這是當前已經普遍達成共識的。不過,在處理與傳統的關系上,也有些問題值得注意和明確:
第一,當代中國價值觀融入中國文化傳統,并不是融入中國舊的文化傳統,而是融入對舊文化傳統實行創造性轉換、創新性發展形成的新文化傳統。近代以前的中國文化傳統是整個中國文化傳統的不可割舍的歷史文化傳統,不僅是當代中國文化之歷史土壤,而且其中擁有極其豐富的寶貴資源,但就其主體而言是建立在落后的自然經濟基礎上的宗法專制主義文化傳統。近代以來,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這種傳統發生了并還在發生著歷史性轉換。到今天,專制主義文化傳統已經退出歷史舞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正在成為新的文化傳統。當代中國價值觀不能簡單地融入舊的歷史文化傳統,而是一方面要根據現代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和法治的新要求對傳統的專制主義價值觀進行進一步的革故鼎新,另一方面要根據構建當代中國價值觀的需要從歷史文化傳統吸取一切有價值的優秀內容,從而進一步促進當代中國歷史文化傳統的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
第二,當代中國價值觀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并不是要回歸到中國傳統文化,也不是要把傳統文化嫁接到現代文明上,而是要在傳承、弘揚的過程中利用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我國社會轉型時期出現了不少社會問題,一些學者因此認為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社會主義價值觀已經失效,而且西方文化也已經衰落且不適用于中國,因而主張用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儒家思想來解決當代社會問題。構建當代中國價值觀必須弘揚和傳承傳統優秀文化,要充分利用傳統文化的資源,使當代中國價值觀不僅是社會主義的,而且是有中國特色的,具有民族認同感和親和力。但是,如果以為構建當代中國價值觀就是要使社會主義價值觀回到傳統價值觀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復興傳統價值觀,那我們就會犯致命性的錯誤,其實踐后果不僅僅會造成人們的思想混亂,更會將中國引入災難的深淵。
第三,當代中國價值觀要利用的中國傳統文化資源,不只是儒家思想,而是中國進入文明社會以來逐漸形成的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僅包括極其豐富的思想文化,也包括極其豐富的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等。利用中國傳統文化,不只是要利用思想文化,更不只是要利用儒家思想文化,而是要利用各種文化資源;不僅要直接利用傳統文化的有益內容,而且要總結其經驗教訓,將歷史經驗教訓作為今天的重要借鑒。
總之,當代中國價值觀構建是對中國歷史文化和價值觀傳統的開新,是在這種開新過程中對中國文化傳統的融入和延展。
當代中國價值觀對西方近現代價值文化的借鑒與超越
當代中國價值觀構建是在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境遇中進行的。西方近現代價值觀對于我國構建當代主流價值觀不僅具有“觸媒”作用,也還有其他方面的意義。首先,它給我們提供了許多現代價值觀的思想資源。我們不能否認西方近現代價值文化的資本主義性質,也不能否認其中有很多糟粕,但是我們必須肯定其中有不少與市場經濟、民主政治、現代法治、現代科技相適應的東西。這些東西為當代中國價值觀構建提供了豐富的可供選擇和借鑒的內容。其次,西方近現代價值觀及其構建也給我們提供了構建主流價值觀的經驗教訓。正是鑒于這種經驗教訓,我們意識到我國不能走西方近代構建價值觀的老路,不能搞“全盤西化”,而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在對待西方近現代價值觀的問題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雖然走過一些彎路,但總體上看路子是正確的,而且卓有成效。構建當代中國價值觀應當沿著這條路子走下去,這就是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八項“必須堅持”中的“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并進一步理清思路,調整策略。
第一,我們需要進一步在學習借鑒的基礎上致力于超越。西方近現代價值觀是西方資產階級經過幾百年的艱苦探索和奮斗構建起來并使之現實化的。它不僅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自覺構建的最完整系統的價值觀,而且至少在近代它也是人類最先進的價值觀。西方近代幾百年來通過理論和實踐不懈探索形成的價值觀,其中肯定有不少內容值得我們有批判地學習和借鑒。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經從中吸收了不少有益的內容,但是不能以為這種學習借鑒已經完結,相反,還要以更博大的襟懷學習借鑒其中一切有價值的能為我所用的東西。當然必須明確,我們學習借鑒的目的不僅在于解決當代中國由市場經濟引起的問題和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也許更在于構建比西方資本主義價值觀更先進的當代人類最先進的價值觀,使社會主義戰勝或代替自由主義而成為當代世界的最強勢思想體系和文化體系。
第二,我們需要調整以前的做法,從學習吸收為主借鑒比照為輔轉向以借鑒比照為主以學習吸收為輔。在當前西方文化和價值觀中的不少內容已經為我們所了解和吸收的情況下,我國在對待西方文化和價值觀的策略方面應作相應調整,要從以前以學習吸收為主轉向以借鑒比照為主。學習吸收主要是一個“拿來”的過程,使其為我所用,其對象是西方已經取得的成果;借鑒比照則主要是一個“參照”的過程,將其作為對手,其對象是西方當代怎么做。中國的崛起已經使西方國家將中國看作它們的對手,同樣,我們也必須有意識地將西方世界作為我們構建價值觀和新世界的對手,了解對手,研究對手,在博弈和合作中超越它。
第三,我們要超越西方價值觀,還需要進一步改進對待西方文化的態度。我國對西方文化以及其他國家文化實行開放政策,以及西方文化在當代世界的強勢地位,使得西方價值觀在中國內地得到較廣泛的傳播,西方價值觀在中國至今仍然相當有影響力。不可否認,西方價值觀對我國產生了巨大沖擊和諸多負面影響,但對我國當代主流價值觀構建也具有直接的“觸媒”作用與積極的促進作用。它使我們意識到要全面深化改革就必須構建與日益變化的社會體制和社會生活相適應的現代價值觀;同時,它也給我們提供了許多現代價值觀的思想資源和構建主流價值觀的經驗教訓,特別是它的局限性和難以克服的各種難題,使我們力圖避免其走過的彎路和已經顯現的偏頗。正是鑒于這種經驗教訓,我們意識到我國不能走西方近代構建價值觀的老路,不能搞“全盤西化”,而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今天,我們向西方學習、吸收和借鑒的過程并沒有完結,不能因為西方價值觀對我們仍然具有沖擊和消極效應而簡單地拒斥它。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的新要求。在當代世界,西方文化仍然是我國構建主流價值觀最需要“面向”的。
。ㄗ髡呦祰疑缈苹鹬卮箜椖俊皹嫿ㄎ覈髁鲀r值文化研究”首席專家、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湖北大學哲學院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