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文社會科學中,教育學總給人一種似乎人人都能點評一二、但又難以深入之感。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李家成是一位教育學學者,他認為,教育學主要研究真實情境中人的發展,教育學學者也總在理論與實踐之間穿梭著。而來自教育實踐的認可,是教育學學術成就的評價標準之一。
成人
成就人的生命潛能
1996年之前,李家成還是一名鄉村小學老師。在進入學校管理層后,他深感所學有限,隨后繼續深造,并遇到了自己的恩師——柳海民、葉瀾,他們分別是其在東北師范大學的碩士生導師和在華東師范大學的博士生導師。導師引導李家成體會到教育與人之生命的關系,以教育學學者所特有的關懷、信任、鼓勵,引領著他走進教育研究的世界。這份回歸學生的體驗,以及身為教師的經歷,讓他深信,教育學是關懷人之生命的學問,教育是成就人之生命潛能的事業。
在大學任教后,李家成投入大量精力培養本科生、研究生,曾帶出兩個全國大學生“挑戰杯”一等獎的團隊;現在他還是華東師范大學 “青椒俱樂部”成員,義務指導大學生科研工作。
當李家成不斷走進課堂,接觸眾多教育工作者時,他盡自己可能,鼓勵和幫助這些教師、校長的發展。在他看來,教育學學者不僅應該有學生立場、教師立場,更應該以“成人”為價值取向——這不僅僅是言說,更應該是融入自己生命的信念和真實的行動。
成事
在理論與實踐互動中實現創生
作為高校教師,李家成視中小學為自己的“實驗室”。他多次提到,愿以“教育實驗”的方式,直接參與中國教育實踐。他告訴記者,自己大約四分之一的工作時間是在中小學的課堂里度過的。
李家成持續十余年聚焦以中小學班主任及其工作為研究對象的班級建設領域,進而拓展到對學校學生組織建設與大型活動開展研究;這兩年來,又進一步發展到家校合作、學校與社區合作等研究領域。其實驗學校或合作研究學校既有發展水平較高的公辦學校,也有服務于進城務工隨遷子女的民辦小學。
“教育實踐充滿著研究的資源,也極大挑戰著教育學學者的素養。”十余年來,他曾無數次在聽評課的過程中,在參與學生活動的情境中,在與中小學校長和教師們的直接對話中,既努力理解當下的教育,更直接參與教育實踐的創生和理論的建設。
李家成向記者講述他如何在三個星期內,通過與校長、教師的合作,打開一所民辦小學的改革之門,讓進城務工隨遷子女家長有尊嚴、有活力地參與到學校的各類活動,包括學校系統內最具有專業性的教研活動中。“你能想象請這樣的家長去評價教師的上課質量嗎?你能猜測出教師會如何反應嗎?”回想起當時的情景,李家成說,“事實上,真誠而有藝術地組織和溝通,成就的是教師和家長,也將最終造福于孩子們。”
李家成與同事、合作者一起,于2014年舉辦了第一屆中國班主任研究圓桌論壇;他研究學生是如何在班級日常生活中“學習”的,還思考如何深化學校、家庭、社區的合作研究,進而實現學校與社會關系的重建。李家成相信,新的教育學會在教育變革的過程中創生而出。
成學擴展中國教育學的國際影響力
2011年9月,李家成到美國范德堡大學訪學——該校的教育學院已經連續五年排名美國第一。在他訪學歸來后,主動參與各類國際學術會議,與歐美國家教育學學者保持密切的聯系,還不斷帶著國外學者深入中國學校,直接感受中國教育改革的魅力。
“睜開眼睛看世界后,我更加相信,中國教育學與教育實踐有著鮮明的中國個性與貢獻。”李家成告訴記者,他在范德堡大學作的第二個學術報告的題目就是“與你不同,但貢獻依然”。他告訴美國同行:通過他的研究發現,中國學生有著班級這個“家”,而美國學生在學校幾乎無“家”可歸——其空間性的生活中心,僅僅是裝衣服、書本的柜子。
在李家成看來,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是相互生成的;而中國文化的基因、中國教育世界的獨特、中國教育研究方式和方法論的個性,都大大不同于歐美國家。作為一名青年教育學學者,他認為,無論是個人的發展,還是教育學學者群體的發展,任重,而道遠、道寬、道已明。
記者 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