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考核評價體系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引導作用。完善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能充分反映人的全面發展,要求政府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讓經濟發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本文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系統思考如何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提出要完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構建與“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相適應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優化綜合考核評價方法,設計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可視化平臺。
【關鍵詞】五位一體 國民經濟核算 經濟社會發展 考核評價體系 全面深化改革
【中圖分類號】F20 【文獻標識碼】A
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的重要性
考核評價體系是“指揮棒”,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引導作用。我國現行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指標體系不完善,其明顯的缺陷是考核評價指標過于偏重經濟總量和增長速度,不能全面反映經濟增長的全部社會成本、經濟增長方式的適宜程度以及為此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不能全面反映經濟增長的效率、效益和質量,不能全面反映社會財富的總積累以及社會福利的動態變化,不能有效衡量社會分配的公平性和不同社會群體享受基本公共服務的均衡性,不區分考核評價對象的差異,使用統一的指標體系、統一的權重,對眾多評價對象實行“一視同仁”的考核評價。①由于“指揮棒”的這些缺陷,導致了一系列經濟、社會、環境問題,加劇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不穩定、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
2013年5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第六次集體學習時明確強調指出:“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使之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導向和約束。”2013年6月28至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改進考核方法手段,既看發展又看基礎,既看顯績又看潛績,把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生態效益等指標和實績作為重要考核內容,再也不能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來論英雄了。”
黨的十八大報告鮮明提出:“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②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加大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產能過剩、科技創新、安全生產、新增債務等指標的權重,更加重視勞動就業、居民收入、社會保障、人民健康狀況。”③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的任務包括四個方面:第一,在考核評價體系中,要加大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產能過剩、科技創新、安全生產、新增債務等指標的權重,以反映發展的速度與質量、效益和可持續性的統一;第二,要突出以人為本,更加重視勞動就業、居民收入、社會保障、人民健康狀況,切實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質量的改善作為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第三,要加快建立統一的經濟核算制度,推進統計制度和方法創新,完善國民經濟核算制度方法,合理設立和調整統計指標體系,建立健全統計數據信息共享機制,為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創造基礎條件;第四,要編制全國和地方資產負債表,增強政府統計的系統性和規范性,全面、真實、客觀地反映經濟社會發展實際。
科學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的重要價值與作用在于考核評價發展的水平、發展的質量、發展的節奏、發展的進程、發展的潛力、發展的成本、發展的生態影響,引導全社會更加自覺地把全面協調可持續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綜上所述,構建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布局相適應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屬于制度建設和頂層設計,是理論界和實踐部門的重大課題,我們必須全力以赴研究。
國內外相關研究綜述
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由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指標體系和綜合考核評價方法三部分組成,因此,我們需要綜述與三方面相關的研究成果。
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研究的發展。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SNA)不斷創新發展,形成了4個版本:SNA-1953、SNA-1968、SNA-1993和SNA-2008。SNA-2008涉及當今世界社會、經濟、科技、環境、政治等重要的國民經濟核算前沿領域,力求與社會經濟環境的改變、方法論研究的改進和用戶的需要更加協調一致。④SNA-2008對SNA-1993的修訂,在基本核算框架和基本核算原則方面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主要是針對若干具體內容進行了補充和完善,主要集中于政府和公共部門、非金融資產、金融服務和金融工具、國際收支等問題上。其中,比較重要的是對國內生產總值(GDP)、居民收入和國民總收入等重要指標影響較大,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引入“知識產權產品”概念,將研究與開發支出等計入GDP。SNA-2008最主要的變化是將研究與開發支出由原來作為中間消耗不計入GDP修改為作為固定資本形成計入GDP。第二,引入“經濟所有權”概念,使核算結果更加反映實際。當經濟所有權與法定所有權分離時,SNA-2008建議按經濟所有權核算,這樣,可以使核算結果更接近實際情況。第三,將雇員股票期權計入勞動者報酬。近年來,很多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越來越多的企業將雇員股票期權作為激勵員工的重要形式,因此,SNA-2008建議對雇員股票期權價值進行估值,并將其計入勞動者報酬。第四,開發系列衛星賬戶解決國民經濟核算全面性不足問題。與以往相比,SNA-2008明顯的一大變化是對衛星賬戶的內容進行了擴展與補充,納入了SNA-1993之后開發的衛星賬戶。
傳統的SNA以市場交易為原則,主要核算經濟領域活動,難以全面核算經濟社會活動的方方面面,因而存在一些問題,如不能準確反映社會福利狀況,不能反映發展的真實環境成本,等等。為了滿足可持續發展的需要,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設計“綜合環境與經濟核算體系”(System of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ing, SEEA)作為SNA的衛星賬戶。經過20年的不懈努力,SEEA不斷修改完善,設計了SEEA-1993⑤、SEEA-2003⑥和SEEA-2012⑦。2012年3月,聯合國統計委員會第43屆會議通過的《環境經濟核算體系—中心框架》(System of Environmental-Economic Accounting 2012-Central Framework, SEEA-2012)是首個環境經濟核算體系的國際統計標準。它是一個多用途概念框架,用于考察經濟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描述環境資產存量和存量變化。通過SEEA-2012,人們可以獲得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生態承載力、生態赤字等指標。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發展經歷了恢復期、改革期和發展期三個階段,有力地服務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的轉軌與發展。目前,《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2002》⑧不僅滯后于國際新標準,而且滿足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因此,我國要參考SNA-2008和SEEA-2012,建立國家統一的經濟核算制度,編制全國和地方資產負債表,完善收入核算、R&D核算,建立全社會房產、信用等基礎數據統一平臺,開發衛星賬戶,細化和擴展國民經濟核算的范圍,完善與發展國民經濟核算制度、方法。
綜上所述,為了創造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的基礎條件,我們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格局為指導,借鑒SNA-2008和SEEA-2012,完善國民經濟核算制度方法,拓展核算的范圍,豐富核算的內容。
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國外相關研究成果主要有: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提出的人類發展指數(HDI)。該指標體系以預期壽命、教育水準和生活質量三項變量為依據,綜合反映了社會和經濟發展狀況⑨。
聯合國統計局的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FISD)。聯合國統計局以《21世紀議程》為指導建立的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在指標的分類上較好地反映出了指標之間的因果關系⑩。但該指標體系對環境方面反映得較多,社會方面反映較少,應用面較窄,而且有些指標的安排不盡合理。
英國經濟社會發展評價指標體系。英國篩選了147個指標來評估國家的發展,評價英國的進步是否落后于其他國家。英國政府選擇的15個頭條指標涵蓋了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三大支柱,分別為經濟增長(產出、投資和就業)、社會進步(貧困和社會排斥現象、教育、健康、住房和犯罪問題)及環境保護(氣候變化、空氣質量、道路交通、河流的水質、野生動物保護、土地利用和廢物處理)11。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經濟全球化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包括3類指標:核心環境指標體系、部門指標體系、環境核算類指標。12
其他評價指標體系。主要有:國際競爭力評估指標體系(IMD,2002)13、經濟福利測度指數(MEW)14、可持續經濟福利測度指數(ISEW)15和真實進步指標(GPI)16等。這些從不同目標出發建立的評價指標體系引起了較大范圍的關注。
國內相關研究成果主要有:
國家統計局的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包括經濟、社會、人口、資源、環境和科教等6大部分,主要分為描述性指標和評價性指標兩部分17。描述性指標共有196個,評價性指標共有100個。
中國統計學會的地區發展和民生指數。該指數包括了6個方面的內容: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社會發展、生態建設、科技創新和公眾評價,共42項指標。18 通過一定的權重合成了綜合指數,對我國的東部、西部、中部和東北四個地區進行了比較分析。
國家發改委的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實施評估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從經濟發展、科技教育、資源環境、人民生活四個層面進行設計,成為評價政府履行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環境保護等職責的重要依據,也是作為評價國家治理績效的客觀依據。19
國家統計局的和諧社會統計監測指標體系。將和諧社會統計監測評價的總目標——“社會和諧指數”,分解為6個層次的子目標——“分層指數”,每個子目標又由若干個具體指標構成,得到包含25個指標的和諧社會監測評價指標體系。20
中組部的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體系。該考核評價體系從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可持續發展、民生改善、社會和諧和黨風政風等6個層面進行設計,涵蓋26個指標,旨在評價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實際成效。21 但部分指標沒有細化,導致指標難以量化。
人社部的中國地方政府績效評估體系。該體系分為3個維度:3個一級指標(影響指標、職能指標、潛力指標),11個二級指標,33個三級指標。22 影響指標從經濟、社會、人口與環境三個最重要方面進行宏觀把握;職能指標立足于地方政府的職能,以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和國有資產管理五個方面來考核政府在其職能范圍的績效水平;潛力指標反映政府自身信息,如人力資源狀況、廉潔狀況、行政效率,從而衡量政府對經濟及社會發展表現出的潛在動力。但是,該考核指標體系中并沒有提出各項指標的權重,部分績效指標較籠統,有些指標可操作性不強。
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和林業局的生態文明示范工程試點市縣選擇評價指標體系。2011年1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和林業局聯合發布了《生態文明示范工程試點市縣選擇評價指標體系》,從資源生態、發展方式、消費模式和體制機制四個方面建立了25個評價指標。23其中,體制機制層面包含的4個指標是該指標體系的一大創新,但同時也帶來了該層面的指標難以量化的缺陷。
國家環保部的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示范區指標體系。這套指標體系共包含生態經濟、生態環境、生態人居、生態制度、生態文化等5個系統,共29項指標。24
中國科學院的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牛文元課題組提出并逐步完善了一套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分為總體層、系統層、狀態層、變量層和要素層五個等級,采用五級疊加的層次性指標,逐層收斂,規范權重,以此來達到指標精簡、提煉的作用,對中國各省市區可持續發展作系統評價。25
國家環保部王金南等學者的美麗中國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以邁向美麗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實現目標,提出可從資源節約保護、自然生態保育、環境質量改善、地球環境安全四個維度構建美麗中國建設的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包含4個二級指標,12個三級指標,25個四級指標。26
大連理工大學遲國泰課題組建立的基于科學發展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從經濟、生態、社會、人的全面發展和科學技術五個層面設計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一共包含79個指標。27
北京師范大學李曉西課題組構建的中國綠色發展指標體系。該體系由經濟增長綠化度、資源環境承載力和政府政策支持度3個一級指標及9個二級指標、60個三級指標構成。28
總的來看,以上這些指標體系還存在諸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指標體系的基礎不牢。指標一般包含指標名稱、計量單位、核算方法、時間限制、空間限制和指標具體數值等6大要素。統計指標的理論設計主要是制訂和規范前3個要素,而具體的統計調查和數據搜集工作,則是要準確核算后3個要素,這也是具體統計工作所要承擔的繁重任務。指標體系具有科學的邏輯體系,它是若干個反映總體數量特征的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的統計指標所組成的整體。指標和指標體系建立在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之上。現有的研究成果或制度在指標選擇時,刪掉了無法獲取數據的指標,主要原因是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難以支撐。因此,必須完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為指標體系的構建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二,指標體系難以反映生態文明建設。目前的研究沒有將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生態紅線、生態安全等指標納入到考核評價體系中,這不利于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難以對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正確的考核評價。
第三,指標體系的代表性不夠。評價體系過多關注經濟領域,對其他領域的關注度不夠,指標設置的數量不夠,難以全面反映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等領域全面協調發展。
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評價方法的研究。指標的標準化方法。評價指標往往都有著不同的量綱,為了確保評價的可比性和評價結果的一致性,對評價指標進行無量綱的標準化處理很重要。正確合理的無量綱化處理是科學評價的關鍵。目前,指標標準化的方法主要有效用函數法和極差法。效用函數法對評價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的弊端:一是比較基數的確定存在不確定性;二是常數的經驗選擇會影響特殊指標標準化的準確性;三是標準化過程沒有對指標屬性進行判斷,從而無法對適中指標、區間指標進行科學的標準化處理。極差法對評價指標體系進行標準化的弊端:沒有區分正向指標和負向指標的處理,對負向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難以體現指標的真實作用,從而削弱了綜合評價的科學性和完整性。
以上標準化方法沒有針對不同類型的指標采取不同的打分方法,單一評分方法不能適應給不同指標類型打分,導致指標數據標準化結果不準確,無法真實反映指標信息。再者,對眾多標準化方法哪一種能保證指標標準化后的穩定性也沒有相關的研究。
賦權方法的選擇。權重的確定一直是多屬性綜合評價中核心的研究問題。權重是多屬性(指標)信息集結過程中最為靈活且靈敏的一環,它的變化將不可避免地導致評價結果的變化。因此,綜合評價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而又復雜的問題是確定指標的權重。雖然現有的評價研究已經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是,目前綜合評價還是以定性研究或者簡單的單一賦權方法(主觀賦權或客觀賦權)評價為主。
主觀賦權法是研究者根據主觀價值判斷來指定各指標權重的一種方法。目前,學者們主要采用的主觀賦權方法是專家判斷法、層析分析法(AHP)和序關系分析法(G1法)等。客觀賦權法主要有變異系數法、復相關系數法、熵值法、均方差法、離差最大化法等。單獨的主客觀賦權法都不能準確反映評價指標的真實權重,主觀賦權法主觀性較強,權重缺乏客觀性,而客觀賦權法沒有體現專家的智慧和經驗判斷,確定權重有時與實際重要程度相悖。因此,組合賦權被越來越多的學者采用。組合賦權主要有乘法合成法和線性加權組合法。線性加權組合權重的大小取決于每種方法的權系數分配,常用的方法有:一是基于主客觀權重偏差最小的組合賦權;二是基于主客觀評價結果差異最小的組合賦權。
從現有研究來看,主要缺陷表現在:一是不同的單一方法對相同的對象進行評價得到不同的評價結果,這如何處理?二是即使采用不同的組合賦權方法對同一對象進行評價得到不同的結果,這如何解釋和處理?哪種組合賦權方法是最好的?即綜合評價方法的優良判斷標準是什么?這都是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綜述的總結。通過上文的梳理和分析,我們明確了現有研究存在的主要缺陷和問題,而這些缺陷和問題是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要突破解決的重點內容。
第一,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需要完善。我國現行的國民經濟核算制度還難以為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提供諸如生態環境、政治、社會和文化等方面的指標數據,因此,必須要完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
第二,考核評價指標體系需要健全。一是考核評價指標體系不全面,一些關鍵指標因數據可獲性問題而被隨意刪除,導致了考核評價結果的不科學。二是考核評價指標體系沒有將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等系統之中,難以全面反映“五位一體”總格局的發展狀況與趨勢。
第三,考核評價方法需要深入研究。一是指標無量綱化處理過程中,究竟選擇哪一種方法可以保證指標觀測數據標準化后的穩定性?二是賦權方法的優良判斷標準是什么?這些都是目前研究沒有解決的問題,而這正是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需要解決的。
第四,考核評價體系要重應用。目前,理論方法研究同實際應用之間的銜接還極為薄弱,大部分研究還停留在發展考核評價體系構建的階段,沒有充分應用于實際,未能有效服務于地方政府政績考核和經濟社會發展評價。
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研究的框架
研究內容。我們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十八大和三中全會精神,堅持民生為本的理念,完善國民經濟核算制度方法,改革與發展現行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更加重視勞動就業、居民收入、社會保障、人民健康狀況,加大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產能過剩、科技創新、安全生產、新增債務等指標的權重,構建與“五位一體”總格局相適應的考核評價體系,全面考核評價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的發展情況,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傾向,引導全社會更多地注重發展的結構、質量和效益,推進經濟社會科學發展。本文認為,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研究的主要內容應包括四個方面:
第一,國民經濟核算制度方法完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的基礎條件,而現行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滿足不了需要,因此,我們必須完善國民經濟核算制度方法。主要包括:基于SNA-2008和SEEA-2012的理論和方法,完善生態資源環境指標核算,填補經濟社會考核評價中有關生態資源環境指標的空白;完善與發展服務業核算、R&D核算、城鎮居民自由住房服務價值核算、居民收入核算、居民實際最終消費核算、雇員股權核算和資產負債核算等;建立社會資本核算,以獲得政治、社會和文化等方面的指標;分析研究國家統一核算制度建設。
第二,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在完善國民經濟核算制度方法的基礎上,獲取生態環境、R&D、文化、政治、社會資本等指標及數據,秉持科學性、系統性、完整性、目標性、可操作性和動態性的原則,按照“目標層—準則層—指標層”層級模型方法,構建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指標體系:一是經濟建設指標,主要包括經濟水平、經濟結構、產能狀態、經濟效益、安全生產、收入分配、綠色工業、現代農業、生態農業、城鎮化、經濟創新能力、清潔生產等;二是政治建設指標,主要包括法制建設、反腐倡廉建設、政府文明行政和管理、新增債務、國民參政議政、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政府環保投入、生態補償制度、環境治理能力、生態政績等;三是文化建設指標,主要包括社會誠信度、民族凝聚力、思想道德素質、文化創新、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生態文明宣傳等;四是社會建設指標,主要包括社會管理機制、社區治理、社會組織、群眾權益、勞動就業、物價水平、房地產價格、食品安全、公共服務、公共安全、社會保障、人民健康狀況、社會信用、社會穩定、公眾參與環保和社會滿意度等;五是生態文明建設指標,主要包括資源消耗、環境污染、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生態產品、節能減排、循環經濟、清潔能源、新能源、生物多樣化、大氣污染、水污染、環境保護和生態效率等;六是科技創新指標,主要包括科技投入、科技水平和能力、科技發明、信息化水平、科技貢獻率和環境友好技術等;七是教育發展指標,主要包括教育投入、教育公平、教育普及、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科學文化素養、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知識教育等。
第三,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方法研究。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方法研究的主要問題包括指標標準化處理、指標權重的賦權和評價模型的構建。指標無量綱標準化是實現信息綜合集成的先決條件,各項指標經過無量綱化處理之后才能進行加權集結。正確的無量綱化處理是科學評價的關鍵,其過程的合理與否直接關系到最終結論的合理性。因此,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需要解決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指標的標準化和規范化處理問題,具體包括指標無量綱標準化方法的歸納及優良判斷標準、不同無量綱化處理方法的穩定性檢驗問題。
指標權重的確定問題一直是多屬性綜合評價中的核心問題。由于單獨的主客觀賦權法都不能準確反映評價指標的真實權重,因此,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要對指標的賦權方法進行系統研究,探究出綜合評價方法的特征及優良判別標準,從理論上解決“多方法評價結論的非一致性”問題。在此基礎上從靜態和動態雙視角確定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指標的權重。綜合評價方法研究關鍵的一步是評價模型的構建,即通過一定的數學模型(或集結模型)將多個評價指標值合成為一個整體性的綜合評價值。合成的集結方法較多,但要根據考核評價的需要來選擇較為合適的合成方法。因此,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要解決的重點問題,是設計一種兼顧功能性和協調性的評價模型集結方法。
第四,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的應用。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不僅在于記錄與評價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更在于應用考核評價過程獲得的信息,為國家科學發展提供參考,為地方政府政績考核提供依據,從而推進“五位一體”總格局的協調科學發展。因此,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的應用研究十分重要。首先,利用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對國家、區域、省際、主體功能區的發展狀況進行綜合考核評價,找出其突出特征及關鍵因素。其次,應用計量經濟方法,分析省際間經濟社會發展效率的差異狀況。再次,建立數據可視化平臺,實現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監控分析,以及對國內不同地區際間發展效率的測度比較,全面監測國內總體及地區層面綜合發展狀況,作為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直觀表示,服務于政府、研究機構、高校、企業和社會公眾。最后,提出推進“五位一體”和諧發展的對策建議。
研究目標。第一,完善國民經濟核算制度方法,支撐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的構建。我國現行的國民經濟核算制度還難以為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提供諸如生態環境、政治、社會和文化等方面的指標核算方法和數據。因此,我們需要完善和發展國民經濟核算制度方法,為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創造基礎條件。
第二,遵守“五位一體”,凸顯生態文明建設在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完善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指標體系,要特別凸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增加反映資源消耗、生態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并賦予它們較大的權重。
第三,遵循國家主體功能區發展戰略,差異化設計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主體功能區(優化開發區、重點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建設是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創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堅定不移實施主體功能區制度,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推動發展”。目前,關于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考核評價的共同點是:不區分評價對象的差異,使用統一的指標體系,統一的權重,對眾多評價對象進行統一綜合評價。這種評價在特定的戰略和特定的時期下是有積極意義的,但不適應我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戰略。我國需要根據主體功能區的功能不同分類,建立不同的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
第四,解決綜合評價方法優良標準問題,提高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的科學性。綜合評價的最終結論有賴于評價方法的選擇,即結論是方法敏感的。評價結論的敏感性意味著評價結論的多樣性,這樣便給“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方法濫用行為找到一個“正當”的借口,這是綜合評價理論中不可回避的一個共性問題,從理論上給予解釋并提供切實可行的優良判別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再者由于人為決策的不確定性,方法結構、信息選用的差異性,以及分析視角的不同,多種邏輯上可行的評價方法針對同一評價對象集會得到不同的評價結果,即“多方法評價結論非一致性”問題。那么,方法的優劣判別自然就成為研究的一個主要課題。
綜合相關研究成果,國內研究的注意力往往放在評價的方法與模型的改進上,但卻沒有深入理論論證綜合評價方法的優良性。當前評價實踐中的一個認識誤區是,把排序或歸類當成綜合評價直接最終目標,常常是“一排了事”,評價方法的優良性缺少理論論證。另外,綜合評價方法近年來在解決經濟管理問題時仍然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綜合評價方法及其優良性標準研究是值得探討的重要問題。
第五,應用“大數據”,提高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的數據可獲性。“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使統計工作的理念、生產流程以及價值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并由此誕生了“大數據”背景下的“大統計”。“大統計”是政府的統計工作在“大數據”沖擊下進行統計業務的再造,使數據采集智能化、數據整理科學化、數據分析專業化,從而帶來了統計理論與方法的變革。應利用“大數據”的理論與方法,提高數據的可獲性,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
研究思路。我們要從“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出發,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有機統一中,研究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的理論、方法及其應用。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的研究思路如下:
一是基于中國國情,借鑒SNA-2008、SEEA-2012的理論和方法,拓展國民經濟核算外延,豐富國民經濟核算內容與方法,完善中國國民經濟核算制度方法,核算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生態紅線和社會資本等指標,改革與完善國民收入、消費等經濟指標。
二是在國民經濟核算制度方法完善的基礎上,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綜合考核評價方法,應用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系統考核地方政府政績、評價全國和區域(包括主體功能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探究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因素和問題,提出推進“五位一體”和諧發展的對策建議。
其中,前者為后者的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完善、數據來源提供理論與方法基礎;后者在前者的基礎上,構建符合“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需要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并將考核評價體系應用于實際,科學如實考核評價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結構和潛力,服務于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建設和可持續發展,完善政績考核制度,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這是一個由理論到實踐的研究過程,它包括:
其一,核算體系。借鑒SNA-2008和SEEA-2012的理論方法,考慮資源有限性、環境承載力、污染負外部性、生態紅線等多重影響因素,研究生態環境指標核算方法;完善我國國民經濟核算制度相關的服務業、R&D、住房價值、居民收入、雇員股權等核算內容;研究法律、道德、民主、文化、凝聚力等社會資本指標的核算內容與方法。
其二,指標體系。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不全,判斷標準不統一,缺乏對環境、資源的經濟價值和非經濟價值的定量化研究,特別是對生態系統和社會資本系統的定量化研究。我們要在完善國民經濟核算制度方法的基礎上,結合國家經濟社會統計制度方法的實際,推進資源—環境—經濟—社會—政治—科教等要素綜合核算統計體系建設,構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科技、教育等多領域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有利于全面系統考核評價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能力和潛力。
其三,考核評價方法。堅持系統性、科學性、突破性,系統研究歸納既有文獻的綜合評價方法,科學比較各種綜合評價方法,突破現有綜合評價方法研究框架及不足,在對指標類型的判別和一致化處理過程中,將研究處理評價指標無量綱化及敏感性分析,系統研究主客觀賦權方法,最終確定適合的指標權重,不僅適用于靜態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也能夠處理動態綜合評價過程中的跨區域比較研究。在此基礎上,對綜合評價模型構建的集結方法進行深入研究。
其四,實踐應用。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研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于應用,發現并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要素和突出問題。一是通過對國民經濟再生產過程、環境變遷、資源利用、生態保護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衡量、測定和描述,揭示經濟社會各環節、各部門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及經濟社會環境變化的規律性;二是通過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評價、地區評價和關鍵的影響因素分析,以及評價體系數據可視化設計,實現對考核評價指標數據的變化縱橫比較,為建立健全經濟社會發展制度、政績考核制度和宏觀調控體系提供依據。
結論
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社會和諧穩定是服務型政府施政的最終目標。完善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能充分反映人的全面發展,要求政府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讓經濟發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增進人民福祉,提高人民幸福感,切實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質量的改善作為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必將引導政府職能轉變,支撐行政體制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完善經濟社會考核評價體系研究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們要堅持“五位一體”,夯實基礎條件,設計指標體系,優化考核評價方法,重視開發應用。
一要完善國民經濟核算制度方法。引入國民經濟核算前沿理論與方法,改革與完善經濟指標的核算方法,為構建與“五位一體”總格局相適應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創造基礎條件。
二要貫穿生態文明建設于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全過程。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系統,構建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從而全面、準確考察“五位一體”總格局的發展和變化規律。
三要確定綜合考核評價方法的優良標準。從理論上給予解釋并提供切實可行的優良判別方法,解決“多方法評價結論非一致性”問題。
四要創新“大數據”應用于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應用“大數據”的理論與方法,提高數據的可獲性及質量,支撐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的構建與應用。
五要考核評價國家及主體功能區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系統研究國家及主體功能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結構、潛力以及影響因素,推進地方政府政績考核制度改革,建設生態文明,實現“五位一體”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六要構建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數據可視化平臺。目前尚無針對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的直觀的數據可視化平臺,我們基于理論研究、基礎數據核算、考核評價體系設計、應用分析,構建數據庫及可視化平臺,以滿足多層次用戶需求,擴大應用領域,推廣研究成果。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批準號:14ZDA013)
注釋
1 朱啟貴:《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文匯報》,2014年6月17日。
2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3 中共中央:《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4 United Nations,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2008, http://unstats.un.org/unsd/nationalaccount/sna2008.asp,2008.
5 United Nations,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ing, Series F, No.61,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1993.
6 United Nations,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ing 2003, Series F, no.1, Rev,1,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2003.
7 United Nations, System of Environmental-Economic Accounting 2012-Central Framework, http://unstats.un.org/unsd/envaccounting/seeaRev/SEEA_CF_Final_en.pdf.
8 國家統計局:《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2002》,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年。
9 UNDP,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1990,1992,1993,1994,1995 and 1996,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10 United Nations,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uidelines and Methodologies,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2008.
11 Government Statistic Office of UK,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the United Kingdom, London: HMSO Publications Center, 1996.
12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衡量全球化:OECD經濟全球化指標體系》,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年。
13 IMD, 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Lausanne: IMD, 2002.
14 Nordhaus W. D., Tobin J., "Is Growth Obsolete?" Economic Growth,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2.
15 Daly H. E., Cobb J. B., For the Common Good: Redirecting the Economy toward Community, the Environment and a Sustainable Future, Boston: Beacon Press, 1989.
16 Cobb C., Halstead T., Rowe J., The Genuine Progress Indicator: Summary of Data and Methodology. San Francisco, Calif: Redefining Progress, 1995.
17 朱啟貴:《可持續發展評估》,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年。
18 中國統計學會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研究課題:《2011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報告》,《調研世界》,2013年第3期。
19 國家發改委:《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實施監測評估指標及評估方法》,2013年。
20 國家統計局課題組:《和諧社會統計監測指標體系研究》,《統計研究》,2006年第5期。
21 中組部:《中組部關于改進地方領導干部政績考核的通知》,中國新聞網,2013年12月9日,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12-09/5598397.shtml。
22 桑助來、張平平:《政府績效評估體系浮出水面》,《瞭望》,2004年第29期。
23 《生態文明示范工程試點市縣選擇評價指標體系》,財政部網站,2011年11月8日,http://www.mof.gov.cn/zhengwuxinxi/bulinggonggao/tongzhitonggao/201111/t20111115_607724.html。
24 國家環境保護部:《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示范區指標(試行)》,環保部網站,2013年5月23日,http://www.zhb.gov.cn/gkml/hbb/bwj/201306/t20130603_253114.htm。
25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1999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年。
26 王金南等:《邁向美麗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戰略框架設計》,《環境保護》,2012年第23期。
27 遲國泰等:《基于科學發展的綜合評價理論、方法與應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年。
28 李曉西等:《2013中國綠色發展指數報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
Evaluation Mechanism Design in the Context of Deepening Reform Comprehensively
—Thinking on China's Current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System
Zhu Qigui
Abstract: The evaluation syste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guid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 goo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system can fully reflect people's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require the government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ensuring and improving people's livelihood and let all the people increasingly share in the frui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n equitable manner while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pirit of the important speeches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the Party's Eighteenth Congress and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ighteenth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thought about how to improve the evaluation system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uggested ameliorating the national economic accounting system, establishing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at complies with the "five-in-one" overall arrangement, optimizing the methods for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setting up a visualized platform for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system.
Keywords: five-in-one, national economic account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system, deepening reform comprehensively
作者簡介
朱啟貴,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導。研究方向為國民經濟核算與分析、國民經濟理論與政策、可持續發展、公共經濟。主要著作有《可持續發展評估》、《綠色國民經濟核算論》、《區域協調可持續發展》、《節能減排統計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