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走上學術道路以來,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向德平便致力于社會政策、社會工作等領域的研究。在他看來,這些研究不僅關乎百姓的生活質量,對轉型期的中國社會而言亦非常重要。
發掘社會學研究的“中國經驗”
無論是探索社會政策的制定原則,還是關注社會工作的制度建構,向德平始終致力于發掘“中國經驗”。
“歷經30多年改革開放的中國,已經進入到‘社會政策時代’,堅持以人為本,強調和諧發展,逐漸成為國家重要發展戰略。實際上,這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因為社會的發展不能一味講求效率,更需要兼顧公平,而此種社會功能的實現,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社會政策的推行。換言之,如果說市場競爭講求的是優勝劣汰的 ‘叢林法則’,那么旨在讓更多人分享社會發展成果的社會政策恰好是對這一‘短板’的彌補。”向德平說。
向德平認為,社會政策的制定必須與本土國情相契合,方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效用。因此,他在國外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嘗試探討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體系原則和路徑。
除社會政策之外,向德平對本土社會工作的制度建構和創新發展也頗為關注。他告訴記者,社會工作是社會政策的重要實現方式,但作為一門舶來的學問,將國外社會工作制度照搬到中國,很可能面臨著水土不服的窘境。因此,中國社會工作發展必須樹立本土意識,符合中國國情。
通過研究歐洲、美國等域外社會工作制度,以及對深圳、上海、廣州、東莞等國內城市社會工作現狀的調研,向德平對我國社會工作制度的需求狀況、演化過程、支撐條件、制度環境等進行了歸納梳理,并分析了社會工作制度建設與經濟發展、政治體制改革、文化變遷、社會福利之間的內在關系。在此基礎上,他對社會工作制度的價值取向、目標系統、主要內容、構建途徑等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學界對于建構中國本土的社會工作制度體系已經形成共識,我并不是‘孤軍奮戰’。我只是希望自己提出的策略和路徑,能夠使我國社會工作制度建設少走些彎路,讓專業化、職業化的社會服務惠及大眾。”向德平回顧道。
反貧困研究關乎民生、惠及百姓
近年來,向德平將大部分精力集中于反貧困研究。“扶貧開發是民生問題的重點和重要組成部分。就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而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伴隨著 《中國農村扶貧開發規劃綱要(2011—2020年)》的頒布,我國的扶貧開發事業步入一個全新階段,也面臨一系列新問題和新挑戰。若要更好地推進中國的反貧困事業,必須對新時期中國反貧困進程予以準確把握。”向德平說。
談及研究初衷,向德平說,反貧困研究關乎民生福祉、惠及大眾百姓。他希望能用自己的所學所思,幫助那些在社會層級中處于弱勢地位的群體生活得更有尊嚴,為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貢獻一己之力。
搭建反貧困研究動態發布平臺
“我們在充分肯定我國反貧困事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應該清楚地意識到,由于不同地區在人口、資源配置、環境條件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當前的減貧任務仍很艱巨。而且,隨著中國社會轉型與改革的深度推進,我國貧困人口的結構、現狀及面臨的問題日新月異。如貧困的動態性、流動性等新態勢,就需要重點關注。”向德平強調,“如果缺乏及時、動態的發布平臺,制定減貧政策時依據的就很可能是過時的數據信息。如此一來,政策尚未出臺就可能已經不合時宜。同樣地,假如理論研究引用的也是過時的數據信息,很可能理論觀點提出之時,就已經與實踐存在一定的差距。這些都將對中國的反貧困事業帶來挑戰。”
從2012年開始,向德平和他的研究團隊承擔起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報告項目 《中國反貧困發展報告》的編寫任務,并通過與國務院扶貧辦合作,對不同政府部門、國內外學術研究機構、媒體等各自獨立發布的貧困與反貧困數據進行統一整合,確保每年發布數據的及時性和權威性,以期降低我國的反貧困政策與理論指導脫節的風險。
如今,《中國反貧困發展報告》已經發布兩輯。從聚焦新階段“連片特困地區”貧困治理的實踐模式,到探索社會扶貧的推進路徑,向德平希望每一年的報告都能把我國反貧困工作中出現的新問題、新特點、新動向迅速、動態地反映出來,為中國反貧困的理論研究與政策制定提供智力支持。(本報記者 郝日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