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學術走向世界這一話題被人們屢屢提及。中國學術包括中國學術期刊走向世界話題的背后,其實隱含著某種“話語挑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社會科學委員會主席Gudmund Hernes曾就中國參與話語權爭奪表示:“主流的國際學術期刊大部分是英美的雜志,而在其間,涉及一個盎格魯-撒克遜的知識霸權問題。這一話語霸權地位必須要受到挑戰,唯其如此,全球的社會科學才能得以更為健康地發展。”
泛泛而論“話語挑戰”乃至“話語爭奪”并非難事。必須指出的是,在當下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學術期刊要走向世界,實際上需要解決“迷信”和“拒斥”兩種極端意識:既要敢于破除對西方知識霸權的迷信,消解某種“自我殖民”的心態,澄清“國際化”討論中似乎已形成的“共識”——“國際化”等于英語化這樣的觀念;同時也應清醒地認識到,在特定階段、特定時期,我們仍必須遵循國際學術界制定的“游戲規則”,在遵守全球化規則的同時,基于中國立場修正既往規則,打破話語霸權,進而對國際學術形成影響。
中國學術期刊要走向世界,具體來說,筆者以為應該設定三階段目標。
首先是近期目標,對具備條件的學術期刊實施和加強“三件套”——英文標題、英文摘要和英文參考文獻的建設,全面反思其得失。以英文摘要為例,可以說目前絕大多數學術期刊的英文摘要從語言到規范都不合格,現狀堪憂。不少外籍華裔學者都曾以自身的經驗指出,英文摘要看似無用,其實對國外學者進行文獻檢索具有重要意義,對此應給予高度重視。國家社科基金似可研究進行專項資助。
其次是中期目標,創辦精品中國學術外文期刊。目前在我國學術期刊界,為追趕“國際化”潮流,出版英文學術期刊漸成趨勢。問題是,當前我國出版的大多數英文學術期刊既無穩固的國內市場,又難以開辟出國外市場。對此,我們需要反思的是,為何要出版英文學術期刊?政府用財政資金供養的英文學術期刊能起到什么作用?正是基于這些思考,我們特別強調要樹立精品意識,對國家投入資金創辦的外文學術期刊應設立門檻,確立行之有效的評估標準。
中國學術期刊要走向世界,還應確立長遠目標,即把創辦國際性高水平的中文學術期刊、力爭中文(漢語)成為國際學術研究與交流的通行語言作為我們的長期戰略目標。由于種種因素,在學術領域,漢語的國際地位與國人期望還有差距。上世紀90年代,瑞士社會學家George Weber根據有關標準加權評分對世界語言的國際地位進行排名,前五名分別為英語、法語、西班牙語、俄語、阿拉伯語,漢語忝列第六位。不到10年時間,根據《2005年聯合國世界主要語種、分布與應用力調查報告》資料顯示,新的“世界十大語言”前六位依次是:英語、漢語、德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漢語一躍成為僅次于英語的第二大語言,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漢語國際地位的提升。由此判斷,在語言的國際傳播上,漢語和英語的競爭或許已經開始。在此情勢下,要爭取漢語成為國際學術討論的交流語言,第一步應規定國內召開的國際學術會議須將漢語作為指定交流語言。在這方面,中國應學習西班牙、德國、日本的相關做法,尤其可參照法國對此進行立法規定。
與國際學術會議相比,中國學術向世界發聲所依賴的另一重要載體——中國學術期刊更有責任使用漢語。面向世界的中文(漢語)學術刊物,不僅要堅持母語寫作和發表,更應以在世界上擴大漢語寫作和發表的影響為己任。在努力辦好精品外文學術期刊的同時,國家應大力提倡和支持創辦精品中英文雙語學術期刊,由此逐漸過渡到實現我們的戰略目標——創辦國際性高水平的中文學術期刊,最終使中文(漢語)成為國際學術研究與交流的通行語言。對中國學術期刊而言,這會是一條漫漫長路,但也是一條光榮和夢想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