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由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決策發動了一場以戰備為中心的經濟建設戰略,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三線建設。上海小三線廣大干部、工人、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和民工在建設過程中表現出了不避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這是一筆值得發揚光大的寶貴精神財富。
記者:在中國經濟史上,三線建設是一次規模宏大的工業遷移,這次工業內遷的主要背景是什么?何為小三線建設?它與三線建設的關系是什么?
徐有威:1964年,由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決策發動了一場以戰備為中心的經濟建設戰略,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三線建設。
所謂三線地區,是包括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寧夏、青海、山西、河南、湖北、湖南等省區的中西部地區。一線地區是東部沿海和邊疆省區。在這場建設中,國家共投入2052億資金和幾百萬人力,歷時15年之久,在三線地區和一二線地區腹地,建設起了以國防工業、基礎工業為主的近2000個大中型工廠、鐵路、水電站、科研院所等基礎部門。三線建設規模堪稱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建設戰略的空前壯舉。
三線建設的發動有著深遠的歷史背景。20世紀60年代中期,我國面臨著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北部的中蘇邊境地區,蘇聯陳兵幾十萬;西南部中印邊境雙方互存戒備;東南部臺灣國民黨當局妄圖反攻大陸;南部美國侵越戰爭則正在升級!耙獪蕚浯蛘獭,除“第一線和第二線,要搞第三線”。毛澤東曾經拍案而起,限時限刻地排兵布陣。
與此同時,毛澤東還指出,“沿海各省市都要搞點小三線,屬于地方軍工廠”。這里的小三線建設指相對內地西南和西北的大三線建設而言,在全國一、二線(沿海沿邊)地區的腹地,依靠地方自籌資金,以戰備為中心、以地方軍工和工業交通設施為主的全國性經濟建設戰略。小三線建設的主要任務是生產團級以下輕型武器和彈藥,裝備民兵和地方部隊,同時也供應野戰軍,戰時配合野戰部隊。
小三線建設開始于1964年,調整并結束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改革開放以來,小三線外貿產品達34種,累計創匯10億多美元。小三線建設為國防建設和國民經濟建設以及地方經濟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記者:三線建設地點都相對偏僻,這種建設方式為后來的企業經營發展造成了嚴重的浪費和不便,那么,小三線建設的這些弊端是否要少一點?小三線建設有哪些弊端以及積極意義?
徐有威:在那個特定的年代中,和全國范圍的三線建設有相同之處,小三線建設的失誤和教訓不少。在確定產品方案時,只考慮戰爭時期軍品的需要,而忽視了和平時期生產民品和工廠的發展。生產品種單一,和平時期“保軍轉民”調整產品結構困難;部分工廠進山太深,工廠布局過于分散,交通運輸和廠際間的協作非常困難,產品成本高,經濟效益差;部分工廠建在遠離小城鎮的山區,生產、生活、職工子女升學、就業非常困難,職工不安心工作;建設標準過低,生活福利設施未配套建設,投產后遺留問題較多;擴建了一大批項目,使地方軍工建設規模急劇擴大,許多工廠在和平時期生產能力不能充分發揮;新建的一批萬噸TNT炸藥廠全部停建,造成了大量浪費。
記者:能否從選址、人數規模、工業性質等方面簡要介紹一下上海小三線的情況?
徐有威:上海小三線是在上述緊張的國際形勢下,根據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國務院和毛澤東關于加強備戰、鞏固國防的戰略部署,在安徽南部和浙江西部山區建設起來的以反坦克武器和生產高射武器為主的綜合配套的后方工業基地。
從1965年選點籌建開始,到1988年調整結束,前后歷時24年,上海小三線逐步發展成為全國各省市小三線中門類最全、人員最多、規模最大的一個以軍工生產為主的綜合性后方工業基地。
上海小三線建設從1965年起,由上海工業、物資、建材、交運、衛生、電力等14個局所屬65個單位包建開始,到1984年7月進行調整與交接前,共投資6.4億元,在安徽南部的徽州、宣城、安慶三個專區和浙西臨安縣境內建成81家全民所有制獨立單位。其中有54個工廠、2個運輸隊、1個變電所、3個物資供應站、5所醫院和防疫站,5所中學、7家管理機關、1家計量所、1所干校和1個農場。上海小三線還建有廠附設小學39所和廠辦集體事業單位38個。共有在冊全民所有制職工57000余人,家屬16000余人,集體所有制職工1500人。擁有固定資產原值7.5億元(凈值5.1億元),國撥流動資金1億多元。占地面積245萬平方米,其中生產占用面積106萬平方米。全體干部職工扎根山區,艱苦創業,積極貢獻,到1987年,累計創造工業總產值54億元,上交利稅6.8億元,約占收回投資的106%。上海小三線建設對于加強國防現代化建設和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在上海小三線建設和發展期間,由于受到當年“左”的思想影響,加之受到林彪集團的干擾,小三線建設不可避免地留下了許多不易解決或無法彌補的缺憾,給國民經濟建設造成一定損失。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急促上馬,缺乏科學性。有些項目是邊勘探、邊設計、邊施工,建成投產時因布局不合理不得不進行改建或擴建,造成浪費;有些項目為了追求速度,忽視工程質量,致使成為“豆腐渣”工程。二是顧此失彼,投資比例不協調。沿海老工業基地得不到更新改造投資,影響了其發揮帶動、輻射作用;沿海港口設施陳舊落后,不能適應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發展的需要。三是遠離城鎮,依托山區,生產和生活設施不配套。小三線企業為了獨立生存和發展,不得不追求自成體系,撥出資金建設商店、學校、醫院等;同時,加之條件艱苦,管理不善,職工生活中出現的矛盾和困難越積越多,職工難以安居樂業。
上海小三線的建設和發展,既經過20世紀60年代中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和十年動亂時期,又經過粉碎“四人幫”、國民經濟調整、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期。在它短暫的24年里,深深印上了各個歷史時期的痕跡。同時,上海小三線建設在上海之外的外省市軍事工業基地,也是沿海大城市加強戰備和國防建設的一次偉大實踐,經歷了沿海經濟文化發達地區和內地欠發達地區各方面的交流和交融。最后,在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改革開放方針的指引下,它以全面調整作為結局,走完了自己不平凡的歷程。
記者:當年支援三線的人員,有的“獻完青春獻子孫”,有的返城返鄉,但是遭遇極大的待遇差距,這涉及人數約幾千萬,波及無數家庭。您可以談談這方面的情況嗎?今日皖南小三線的工廠是怎樣一個情形?還有多少上海人選擇留下,他們的心態如何,他們子女的選擇又如何?
徐有威:1988年上海81家小三線企事業單位全部移交給安徽和浙江地方政府,留在皖南和浙西山溝里的這些企事業單位,尤其是企業,在至今的26年中,可謂歷經磨難。絕大部分企業因為種種原因而銷聲匿跡了。但是也有企業,在一代代人的不斷拼搏下,鳳凰再生,取得了輝煌業績。以上海小三線的勝利水泥廠為成長背景的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就是最典型的范例。
1997年10月21日,位于安徽蕪湖的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掛牌上市,開創了中國水泥行業境外上市的先河。該公司主要從事水泥及商品熟料的生產和銷售,是世界上最大的單一品牌供應商。海螺水泥產品多年位居亞洲第一、世界前列,已經形成了集團化管理和國際化、區域化運作的經營管理新格局,成就了“世界水泥看中國,中國水泥看海螺”的美譽。
1988年上海小三線八萬多干部職工和家屬,除極少數留在安徽和浙西外,其他全部撤回上海,開始了他們在上海故鄉的第二次創業過程。在組織安排的新的工作崗位上,他們成為陌生的老上海。事實上,正如時任上海市國防科學工業辦公室主任的李曉航所說,小三線鍛煉了一批干部,都是優秀干部。他們在各個新的工作崗位上,繼續發揚小三線的干勁,天助自助,幾十年來,取得了出色的業績。
記者:這些年,在您從事小三線研究和調研的過程中,有哪些印象最深刻或者最打動您的事情嗎?
徐有威:在多年研究上海小三線的過程中,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小三線干部員工的干群關系融洽。原上海險峰光學儀器廠黨委副書記儲瑛娣,在上海技校畢業后,于1970年23歲時去安徽旌德的險峰光學儀器廠工作。十多年后,從電話接線員做到黨委副書記。在皖南山溝中,她和1000多名干部職工朝夕相處,榮辱與共,結下了深厚的友情。
儲瑛娣告訴我,在險峰儀器廠的幾十年中,大家都稱呼她為小儲,直到現在退休后見面還是這樣稱呼,非常親切。1988年上海小三線調整后,她回到上海,調任上海電光器械廠黨支部書記。在這個新單位,大家按她的頭銜,稱呼她為儲書記,按理也沒錯,但是她一直感到很別扭。
采訪儲瑛娣的一年多后,我們采訪袁彩霞女士。她原為安徽渦陽縣的農民,因和險峰廠工人結婚而進入險峰廠工作,隨后撤回上海,成為那個時代的新上海人。在告訴我們她和上海小三線的緣分故事中,袁彩霞多次動情地提及原險峰廠黨委副書記儲瑛娣對她這位無親無故的安徽女孩子的悉心關照。1988年險峰廠撤回上海后,她們彼此再也沒有聯系,但是袁彩霞始終記得這位能干體貼群眾的書記。當我給她儲瑛娣的現在聯系方式,她極為高興,馬上和儲瑛娣取得了聯系!什么叫干部群眾魚水情,這個應該就是吧!
鳴謝201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小三線’建設資料的整理與研究”(項目批準號13&ZD097)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