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并非只是 “硬件系統”,它能夠影響作為“軟件”的心智。更重要的是,心智在加工信息時,依賴于身體的反饋信息,以及身體與環境的互動所提供的信息。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看到一件自己喜歡的東西,都會忍不住用手摸一摸,或者情不自禁地把手放在其旁邊更加仔細地端詳。而在此時,你是否曾注意過手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人們的心理活動與身體的動作之間并不是相互獨立的。在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手的放置或者動作,甚至能起到神奇的效果。比如,對那些大腦視皮質損傷的病人而言,通過改變手的位置可以減弱他們相應視覺方面的損失;而且,即使是視覺神經正常的觀測者,若將手放在物體旁邊也會影響其早期前注意知覺加工,從而有助于從背景中分離出對象,并減少由視覺錯覺引起的知覺偏差。因此,手的輔助不僅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觀察物體,甚至還影響注意、記憶和高階認知以及情緒體驗等。
手的位置影響人們的注意
人們在目標刺激的搜索過程中,手的位置的改變通常伴隨著相應的注意優先性的改變。例如,在探測性任務中,目標出現在手旁邊時做出判斷的速度要快于目標出現在離手遠的地方時。此外,手的位置也會影響注意力分配與轉移。Davoli和Abrams在應用注意瞬脫范式的研究中發現,對手邊項目注意的轉移會受到抑制,從而導致處理這些項目的時間延長。這種抑制作用似乎反映了手在物體旁邊時注意的機制,即通過抑制注意范圍內的變化,強迫觀察者更加認真地觀察和評估放置在手邊的物體。
手的位置影響記憶和高階認知
人的記憶與知覺和注意有關,此外,它還受到肢體動作的影響。將手放在呈現材料的顯示器旁,能夠增加視覺工作記憶對項目的保持數目,從而提高記憶效果。然而,對于長時記憶來說,手的接近是否產生積極作用受制于特定的情景。若僅僅是簡單地學習和記憶各種視覺刺激,刺激物離手的遠近對記憶沒有顯著影響;然而,當需要從很多相似的刺激信息中提取出共同點時,刺激物近在手邊會使人們傾向于加工其細節。
另外,在要求判斷外幣價值的任務中,Jostmann等人發現,與拿著輕巧寫字板的被試相比,拿著沉重寫字板的被試認為其價值更高。這表明,手對重量的體驗影響了對外幣價值的認知判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會把策劃書做得精美并且厚重,以期獲得審核者更多的重視。在對高階認知的研究中,Davoli等人應用stroop范式研究發現,詞語呈現在手邊時,被試能夠更快地說出字的顏色,字義的干擾會降低。這表明,刺激物與手靠近時,語義加工減弱,認知更加集中于視覺細節。因此,閱讀時可以盡量避免或不要指讀,這樣會降低對句子的理解,無意中把注意更多地分配給了句子中每個字的加工。
生理感覺或身體動作影響情緒體驗
早在19世紀末,詹姆斯和蘭格幾乎同時提出情緒的外周理論。他們認為,情緒是對身體變化的知覺。進一步說,是先有的生理感覺,然后產生了情緒反應。雖然這一觀點受到很大爭議,但是后來的一些研究的確證明了情緒和身體體驗之間的相互關系。Wiliam的研究曾發現,在對一個中性人物做判斷時,與手捧涼咖啡的被試相比,手捧熱咖啡的被試更傾向于認為該人物是友好的,并且此時更愿意捐款給他人。這表明,身體的溫度體驗可以影響人們對情緒情感的體驗和感受,并且能夠促使其做出利他的行為。另外,Guguen等人的研究指出,對被試輕微的身體接觸,能夠提高被試對其的好感度。比如,促銷員在請求潛在顧客體驗試用品時,與沒有身體接觸的顧客相比,輕微地觸碰被試的胳膊或者肩膀1—2秒時,顧客更容易試用商品,而且,買下它的可能性也更高。
身體動作影響語言習得
根據認知語言學的基本假設,人類語言是通過身體動作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以及身體的感覺—運動系統的經驗來獲得的。在日常生活經常使用的語句中,以及一些熟知的成語中,都包含了很多與身體有關的信息,也使用了大量與身體相關的隱喻。并且,這種語言使用習慣,在多個語種中都有體現。如在英文“Iamfeelinglow”中,用身體的高低來表達情緒的低落。又如在中文中,也有“一臂之力”、“舉棋不定”、“高抬貴手”等詞,既表現出了動作,也形象地反映出了它的含義。另外,諸如熱情、寒心、冷酷等詞,都是用這種身體的感受來表達情緒上的體驗。追根溯源,這些語言的形成,都來自于人的生活進化,反映了人類在與環境的互動過程中不斷形成的表達方式,也證明了體驗哲學的觀點。
觀察他人與親自執行行為具有相同機制
Rizzolatti等人在對獼猴進行抓握活動的研究中發現,當實驗者偶然去做抓握食物的動作時,在旁邊看到這個行為過程的獼猴的大腦F5區也呈現激活狀態,并且與之前獼猴自己進行抓握動作時神經元的放電活動模式和強度相類似。此后,Rizzolatti等人對這一區域神經元活動進行了專門的研究,證明獼猴在自己進行抓握某物體時與觀察其他個體進行同樣活動時都出現相似的放電反應,即該區域的神經元將觀察到的行為轉化為內在的激活體驗,因此它們被命名為鏡像神經元。
在對人類腦區的研究中也發現存在鏡像神經系統,其主要分布在與F5區具有同質性的布洛卡區,它在自己執行行為時表現出的激活狀態與觀察別人行為時相類似。鏡像神經系統的基本功能是建立對外界觀察的內部行為表征,從而使身體經驗對外在行為進行模仿。因此,人們對行為的執行與觀察都是基于鏡像神經系統這樣一個共同的機制。此外,鏡像神經元的模仿機制讓人們擁有感同身受的能力,從而能夠具有體驗別人感受的能力(共情),以及理解別人意圖的能力。
認知是對感覺器官接收到的信息進行加工的過程,人的認知是大腦、身體和環境互動的結果。身體并非只是“硬件系統”,它能夠影響作為“軟件”的心智。更重要的是,心智在加工信息時,依賴于身體的反饋信息,以及身體與環境的互動所提供的信息。心智、大腦、身體和環境是一體化的系統,從嚴格的意義上講,心智并非完全地包裹于大腦中,而是超越了頭顱和皮膚的疆界而進入了外部世界。因此,認知不僅是一種內部過程,而是同環境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身體與環境的互動在認知中扮演著不可缺少的角色,身體的外部動作或者感受能夠幫助我們獲得更多的信息,同樣的,它也有可能會干擾我們獲得想要的信息。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情景知覺過程中的文化效應及其神經機制研究”(13CSH074)階段性成果)(作者單位:西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